在我心中校正效果排名(排完沒朋友了)
1. Trinnov
2. Accuphase
3. MiniDSP DDRC 22A
4. DRC(使用者不同,校正結果就不同)
5. Lyngdorf(因為不開放校正內容)
6. DEQX(太難用了,相信會用的人能搞出好聲音)
可列印查看
在我心中校正效果排名(排完沒朋友了)
1. Trinnov
2. Accuphase
3. MiniDSP DDRC 22A
4. DRC(使用者不同,校正結果就不同)
5. Lyngdorf(因為不開放校正內容)
6. DEQX(太難用了,相信會用的人能搞出好聲音)
空間測量不用教學啦,要精準,工具少不了,雷射水平儀、雷射測距等,麥克風擺得準,數據自然準。
把結果截圖上來大家討論建議就好。
从我的 iPhone 发送,使用 Tapatalk
非常抱歉之前家中老小生病加上工作兩頭燒,沒時間上來貼文。
趁現在有個空擋先簡單回覆一下。
如小弟之前貼文所說,測量麥克風方向要怎麼擺,一直都有在討論。
簡單的說,會有這些問題,都是因為所有的無指向麥克風都不是真的無指向。
如果真的有無指向麥克風,那麼麥克風無論怎麼擺,都不會有差,也就不用討論了。
所以,麥克風無論怎麼擺,都有它的優缺點。就看每個廠商/人的觀念是什麼,和要測什麼東西而定。
(edit: 之前搞錯說話的人,趕快上來編輯改正...)
John Reekie 在hifizine上面寫過一篇關於測量麥克風的文章,裡面提到:
(原文在此: http://www.hifizine.com/2012/09/dayt...spectrum-labs/ )
"In-room measurements
With an in-room measurement, the direct signal from the loudspeaker is (typically) the loudest, but it is then followed by a long sequence of reflections coming from all directions. Since measurement mics are omnidirectional, they will pick up all of the reflections as well as the direct sound from the loudspeaker. There is, however, a fly in the ointment: the measurement microphone is not exactly omnidirectional. Compared to its on-axis response, a microphone has falling sensitivity as frequency and off-axis angles increase. This can be seen in the polar plot of the Dayton in Figure 2 above, where at 10 kHz, the microphone is down (compared to the on-axis response) about 4 dB at 90 degrees and about 6 dB at 180 degrees.
The Earthworks M30 has a smaller capsule (1/4 inch vs 1/2 inch on the Dayton) and so we might expect it to fall off less off-axis. This is analogous to loudspeakers – you generally expect a smaller tweeter to have better high-frequency Dispersion than a larger tweeter. Figure 5 shows the polar plot of the Earthworks M30 (a generic plot from the manual). At 10 kHz, at 90 degrees off-axis the microphone is about 2 dB down; and at 180 degrees, 4-5 dB down.
For in-room measurements, it seems that a good compromise is to use a calibration file for the microphone for 90 degrees off-axis, and point the microphone at the floor or ceiling. In this case, the in-room measurement consists of a) the direct signal from the speaker, which is corrected by using the 90-degree calibration file, and b) a long series of reflections coming from all directions, which we might assume to be averaged out over the polar response of the microphone. Note that at low frequencies, the microphones are truly omnidirectional, so it makes no difference which way you point it."
簡單的說,是麥克風朝向天空或是地板,然後使用90度的麥克風校正曲線。
文中也有Dayton EMM-6和earthworks M30的比較。
校正過後,基本上兩者在測量頻響上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失真的差異就比較大。
而文中也有比較不同角度測量的差異,只要用對校正檔,差異並不明顯。
另外有個人叫做Herb Singleton,是Cross-Spectrum Labs的老闆。
Cross-Spectrum Labs就是kevintran兄所提,專門賣重新校正測量麥克風的公司,也是大量使用DRC的單位。
關於麥克風怎麼擺,他的意見如下:
(原文在此: http://www.hometheatershack.com/foru...tml#post146672 )
"Since the response of most measurement mics will depend on the orientation, what to do? Well, if you're trying to measure the freq response of a particular source, measure with the mic pointed at the source (which will minimize the effect of the mic body) and apply your calibration curve to correct the response. If you're doing a room measurement for DRC or other purposes (STC or RT60 measurements) what you really should be using a diffuse field microphone (which pretty much no one does) or you should measure at various locations with a free-field mic at various orientations (as recommended in ASTM E336), and then average the responses together. Of course most of us don't have the time and/or patience to do that, so when I do room measurements, I put the mic in random incidence position (mic facing the source and angled 70-80 degrees with respect to the floor)."
就是將麥克風稍微往喇叭方向傾斜10~20度,使用90度的麥克風校正曲線。
小弟再強調一次,由於沒有真正的無指向麥克風,所以麥克風怎麼擺都有優缺點。
各位可以依照自己比較認同的方式去測量,但請一定要使用正確的麥克風校正曲線。
ps. Dayton EMM-6 之前在parts-express特價USD40,而cross-spectrum lab校正過的,價格為USD75(基本校正) 和 USD90(高級校正)。
Earthworks M30的售價為 USD699。
小弟認為對於一般的空間測量,UMIK-1是足夠好而且最方便的選擇。
小弟自己目前用的麥克風是Dayton EMM-6,麥克風前級+ADDA是TASCAM US-366。
但就如小弟第一句所說,除非是大燒,要不然小弟覺得沒有必要買獨立的麥克風和麥克風前級。
至於REW,請讓小弟之後有時間再慢慢解釋。
去youtube找影片看大家測量的操作最快,與地面平行,很多工具才使得上力,水平儀、雷射定位等等擺設麥克風的東西才用得上,每次測量才會一樣位置。
這幾台機器的說明書也都有提及建議與耳同高並對準中間。
按理論也不是不行,每次測量都要仰角同一個角度大概就gg了。
从我的 iPhone 发送,使用 Tapatalk
用麥克風加麥克風前級,還得加個A-D converter,電腦才能讀.
用有校正的USB麥克風就夠用了. 如果要結果準確,多量幾次平均,比較重要.
為此我找了拉威爾的左手鋼琴協奏曲開頭第一次左手鋼琴的獨奏,極低音的旋律(或伴奏)之主音是 D1,36.708 HZ;又找了拉威爾的鋼琴三重奏第三樂章章《Passacaglia》變奏曲,鋼琴的主旋律一直低到在 #C1 徘徊,34.648 HZ。
要不要我把上述音樂剪下來,大家說說看自己的音響系統每個低音的強弱比較?我的意思是這些逼近凹陷的音符或旋律我聽起來完全正常?何以這個凹陷幾乎不影響我欣賞極低頻旋律與和聲?這真的要請 bchsieh大魔王好好指教了。不過,你在忙累的話,禁止回答喔!!!.......(angel)
水平定前後,雷射定中央跟高度。
我前面講的「反覆性」所造成的聽感差異,可能只有在低頻能量過強時比較有感覺,但教授家是35Hz太弱,所以要找另外的解釋,我在想可能是人耳對低頻的音量變化較不敏感,只要有聽到,不管大小聲,聽起來並不會差太多,像在那張人耳敏感圖中,85db的35Hz,聽起來的感覺也只相當於500Hz的30db。
我自己有一次在測超低音喇叭時,不小心把音量開太大聲,結果客廳裡的置物架、杯子都已經被震得喀啦喀啦響、且我的身體也感受到明顯的低頻時,耳朵聽到的感覺仍然只是像小聲時的音量而已(但耳膜感受到的壓力明顯變大,甚至有點痛!)
若照我前述的經驗來推論,教授家雖然35Hz的音壓低了約25db,但只要總音量開得夠大聲,還是在聽得到的範圍內,對耳朵而言,有聽到就是有聽到了,即使把35Hz的音壓提高25db,聽到的大小聲感可能會有差但不明顯(但身體感受到的低頻則可能有明顯差異)
此外,35Hz只是基音,就算基音變小聲,仍然可以聽到清楚的泛音,並辨識出同樣的音高來,所以對於辨識旋律並無妨礙,但由於基音泛音的能量比例不同,所以音色應該會不太一樣,也就是說,在教授家和在別人家,以同樣的音量放同樣的35Hz音符時,雖然實際上的音壓不同,但耳朵聽起來的音量差異可能小到可以忽略,音色則會不一樣。(教授家的空間頻率響應曲線不夠平直,會不會就是被說音色質感不夠好的主因呢?)
小弟斗膽,抓下psycho教授的REW檔案跟小弟的對比了一下,先上圖面。
稍微將二條曲線對齊了一下。教授的高頻域2.62K以後跟前段有一些差距,這是喇叭設計?還是剛好分頻點在這?這樣的聽感應該會溫暖一些?
附件 31590
第二張圖面是RT60。依照空間大小,有一定適合劇院或二聲道聆聽的使用建議。簡單原則就是200hz以上的衰減可以盡量達成一致,小弟都用來看中高頻域的吸音夠不夠。
附件 31591
第三是Spectrogram,小弟都用來看低頻消散的狀況。基本上能夠在短時間降個15-20dB,然後相鄰頻率(5%的間隔)之間的駐波不要重複,都是好的結果。
Psycho教授:
附件 31592
小弟家(40-50hz駐波很難很難解決,不僅相鄰且難消散):
附件 31593
不知道各位有REW的使用或分享經驗嗎?
註:用DT2很簡單就可以用REW+UMIK-1來測試。打開REW,選DT2的ASIO介面,就可以直接透過這個數位裝置輸出給二聲道測頻譜了。
請不要客氣用力批,這樣子才能學習很多!.....(clapping)(clapping)
我看到你都使用到 Gryphon Diablo 300 這個等級的器材了!?怪不得量測圖跟你的一比,頓時覺得在我空間量測的結果簡直是垃圾......(blush)(blush) 很好奇是什麼喇叭?
所以我只能自我解嘲:
1、當天麥克風沒有好好架設,測不準了......(blush)
2、喇叭的防塵罩沒有拿下來,該防塵罩雖然只罩到中低音單體、沒有蓋到高音單體,但是拿下來的清晰度有顯著差異,可見所以中低音單體的高頻泛音被吃掉了。
等到我買了工具後再來好好玩!.........(clapping)
REW+UMIK單純是興趣,而且主要用途拿來調整超低音與各聲道之間的銜接,後來看了一些書,才慢慢把書上的圖面與實際REW測量圖面作結合,才能知道一些原理。非專業,大多知識除書本外,很多都是跟朋友的討論與個人經驗,還請自行驗證。
前面的量測圖其實是今年4月測量,小弟懶惰,完全沒有再拿出來測新的。
(等幾天校正劇院的時候再來出來一併測)
4月時機器還是Accuphase E-600,喇叭跟空間吸音裝置沒變,不會有大的改變。不過今年9月時,沙發終於換了。往前移動30cm,這30cm就會補齊原本200-400hz那一段-3dB的差異,讓聲音厚度回來。
圖面測量(聆聽)的位置距離喇叭約2.7米,喇叭間距2.7米,距離後牆約80cm,側牆約40cm。
環境是客廳,約1x坪,但擺放空間屬前半約5-6坪。前半部空間平均分散(約1/3表面積)5cm高密度聚脂纖維板,後留5cm空腔。喇叭後牆左右及上方角落都有整段處理。
由於是客廳,擺位的地方有限制,且必須兼顧生活,很多都是妥協。40-50hz(連帶二次80hz)那個駐波其實應該要移動位置的。
喇叭用的是Adam Column mk3,50k-2.8khz是氣動高音、2.8khz-800hz是氣動中高、800hz-150hz是一顆Eton 7吋中低音、150hz以下是二顆Eton 7吋中低音,2.5音路喇叭。不過影響量測圖差異的部分,還是前面說的空間處理。
曾經跟朋友討論過,高階喇叭如Revel在設計的時候擴散性很好(離軸偏差的音壓不會差太多)及指向性很好,不論空間有沒有處理,放在哪都會很好聽。(喇叭本身設計就已經盡量把空間影響降低)。
小弟測量時,喇叭防塵罩一樣沒有拆下來,其實您可以試試拆下來對頻譜的差別,其實沒有耳朵聽到的敏感。
這是ITU對空間容積的混響建議,可以拿來比對中高頻的混響:
附件 31594
這是小弟牆角佈設的吸音板,三角形裡面的空間可以填塞高密度(96k以上)玻璃纖維:
附件 31595
REW中的Impulse搭配FilterIR可以查看一些反射音,以及反射音與音場之間的關係:
附件 31596
當改善反射音以後,呈現出來的結果會是下圖:
附件 31597
Deen兄:
有一本談小房間聲學設計的書可以先找找看,「小房間聲學設計及建築聲學處理」、高玉龍著。
http://m.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4785269
另外一本是Auralex創辦者Ethan Winer寫的The AudioExpert。也有對岸趙新樹翻譯,「音頻手冊:發燒友與錄音師必備音頻技術指南」。
第一本小房間的書小弟整本翻過二遍,整本看完就可以相對有概念。其實作者也是整理一些資料彙整成書而已。
第二本The audioexpert可以不用買,因為裡面有一半是寫錄音部分,所以小弟僅看完部分跟聲學有關的章節而已。不過翻錄音部分,你會瞭解某些專業名詞的詳細解釋。
以上供參考。
附件 31598
因為我不是請專業的音響工程師,只是一般水電師傳;所以就是請他用最好的太平洋電纜,到底用了什麼那我就不知道了....(blush)
附件 31618
問個笨問題,msp-600改接220V,是不是用既有的電源線(可承受600V)直接插入220V插座(與110V同樣型狀的孔,不是冷氣機那種)就可以了,不需要拆開機殼做任何切換?
拉專線或220V都非常簡單喔!也不必特別找什麼厲害的師傅,合格的就行了,我覺得重點如下:
第一、你會測量火、水、地嗎?是要確認水電師傅沒做錯的絕對必要之技術。
第二、請新天新地與poki某一位幫忙,做一個內有斷路器的小電箱。我們的經驗是使用 legarnd的小電箱加保險絲的斷路器。
OK!很奇怪的,在小電箱之前,大電箱用什麼高級線、高級斷路器....什麼的,影響通通變得很小很小.....連我這種龜毛級黃金耳朵都分不大出來。所以只要連到小電箱的火、水、地是正確的,再來就只要小電箱連個1.5公尺的高級電源線到你的主要排插,從此你整套音響系統的供電系統就通通是1.5公尺的高級電源線與你的主要排插來決定音響性能與音色走向了。
所以我隨便找一位電工證書合格的水電師傅就拉下去........(angel)
感謝higuma提醒,我去找慢熔來換
1、我的經驗是『電源線到排插』如果透過『真正頂級的插頭』(不論是IEC還是法規,美規就免了),聲音會比『電源線直入排插』還要好很多!這是非常罕見的『多了香爐反而少了很多鬼』的現象,還等著別人幫我映證看看....(devil)(devil)
2、同上,只要中介排插夠正確,有沒有中介排插就對聲音影響不大,要不要使用中介排插只剩下方便佈線的問題而己。還有一種情況是,如果數位機器與類比機器要使用同一條專線,那我就會強烈建議『用很長的中介排插』讓數位與類比的電源之間至少經過『三個正確排插』,這樣子才可以把數位與類比儘可能分開。同理,DAC與擴大機、前級與後級.....都可以按同理進行分離作業。要不要這麼發就要量力而為.....(devil)
我的大電箱完全沒動,裡面的斷路器也只有用士林電機的而己......(giggle)
哇哇哇!太感謝kent提供的重要資訊了!!
我是百分之百照抄新天新地幫的研究成果,然後一開聲就是好聲!(clapping) 我己經忘了到底是快融正確還是慢熔正確,Higuma說是慢融就是,萬一錯了大家再去圍毆他就對了!
教授別謝我,那是poki介紹的
請問大家,
副電箱的用法是如何用呢?譬如三組專線, 兩組220V(一個給數位, 一個給類比)與一組110V(給類比), 要幾組電箱嗎?
另外6019 32與 6019 74差別是?
6019 32 (2+1p) 網路查到是FUSE BOX, PLEXO³, 1 row, AP/FR For 2 + 1 modules
6019 74 (4p) 網路查到是FUSE BOX AP/FR, PLEXO³, 1 row, – For 4 modules
感覺601932一個是1組專線進去副電箱, 裡面可以有放三個保險絲座..
而601974一個是1組專線進去副電箱, 裡面可以有放四個保險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