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白天鵝外的街嗎...?(好像是廢話....)
可列印查看
靠白天鵝外的街嗎...?(好像是廢話....)
先忍耐一下,儲存好文章能量.......
現在網路突然間又變得飛快:O:):D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pictureid=4243
清明踏青
清明雨,如同千絲萬縷的柔絲飄灑著,慢慢地編織著一張莫大的輕紗要把大地籠罩,似乎讓眼前的一切變得無棱無角,山是朦朧的山,人是朦朧的人。在朦朧中淹沒不了的只有那些嫩嫩的葉,它們把整個鄉村染成青綠色,引來踏青者無數。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pictureid=424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pictureid=4245
臨走回頭看看村口的老樟樹
發完,真爽!:)
別有一番綠色森林的滋味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193
《寒風鎮-電影原聲大碟》
專輯名稱:《寒風鎮-電影原聲大碟》
發行公司:豪傑唱片
出版公司:九洲音像出版公司
綜觀世界電影潮流,音樂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比例讓人驚歎。音樂家鄧偉標與歌者林昊東以及他們的工作團隊,用最為中國化的旋律思維和本土化的音樂素材,用民族的音樂經驗,用自己的心,為我們打造了一張歌唱性十足的優秀唱片,讓我們在電影的光影鏡像之外,同樣體驗人性的痛苦與懷疑、失望與希望、蒼涼與無奈、寂寞與溫柔;他們把威武勇猛的俠士風範與透明的美好憂傷融為一體,讓我們在中國印象的電影音樂唱片裏,找到了久違的慰籍。
樂曲簡介:
1、序曲
如果你是一個音響器材的“發燒友”,《寒風鎮》的《序曲》就讓你值回“票價”!前奏由遠而近的鼓聲與蕭瑟的胡琴聲營造了一幅意境蒼涼的荒漠畫面,對你的音響器材是個很好的考驗;而如果沒有後面排山倒海而來的鼓群、嗩呐群與千人呐喊聲交織出的地動山搖響徹雲霄的震撼音效,這首樂曲將因為沒有人味而大為遜色!這裏點出了電影洶湧狂暴的“武俠”氣質和大地蒼茫的蕭瑟色彩;這張唱片的“頭彩”開得很好:她為全部樂曲的獨立欣賞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劫後
在這裏可以欣賞到出神入化的琵琶演奏:她與悲涼的二胡一起,述說一種隱忍的灰暗與劫後無語的痛;鄧偉標對琵琶這個樂器情有獨鐘:他充分挖掘了琵琶的敍事性與歌唱性相結合的特徵,在琵琶與大提琴的對話、弦樂群與二胡的對話中,展開了一場蒼涼而迷人,含蓄而悠長的生之燦爛與死之迷惘的人生行旅,就像一首無詞的歌,真摯感人!
3、蒼茫
《蒼茫》是另外一種意境:風暴過後,滿目瘡痍,羈旅人生,家園何處?穿雲破霧的洞簫,在深情傾訴著一出人間悲劇,那濃烈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天地空茫感,被一把洞簫演繹得淋漓盡致!作曲家在這裏賦予洞簫一種溫暖的人性光輝!而洞簫恰恰是非常人性化中國化的樂器,渾厚而圓潤,低沉而又有穿透力:她完全可以媲美人聲的歌唱效果,畫面感更為強烈。細膩、陰柔、沉甸甸的壓在你的心上,讓你喘不過氣來,讓你無處可逃!而這就是這首樂曲最迷人的地方。
4、明月證(粵語)
主題曲與插曲,歷來是電影音樂作曲家的重頭戲:有點像戲劇的戲眼,沒有她們,總覺得若有所失:特別對有文字崇拜的、喜歡歌曲多過喜歡純音樂的中國聽眾而言,電影歌曲歷來是他們的心頭好。《明月證》毫無疑問是鄧偉標一首完全可以獨立城歌的佳作:這首歌曲建立在典雅含蓄、溫潤詩意的歌詞和旋律的民族化基礎上,她和這幾年風靡華語歌壇的“中國風”歌曲不謀而合:一聽到樂曲就會聯想到中國特色,中國元素,中國味道;歌曲中“攙雜”著粵劇的身影,人聲和二胡,古箏的合奏;與中國獨特的武俠文化、西部邊寨的大漠氛圍,形成一股歷史的合力,讓歌曲產生了蘊籍深遠、歷史變遷的宏闊感。歌者林昊東就是這部電影的主演,他的演唱功力,來自他十幾年粵劇專業演員的職業訓練,出乎我意料的好:他低沉的嗓音與歌曲意境極其吻合。
5、琵琶怨
《琵琶怨》延續了《劫後》的哀怨氣氛,但她讓我們緊張的感覺更為鬆弛;晶瑩卻陰鬱的琵琶之後加入的鋼琴使生命消逝前的憂鬱和哀傷的情感多少明亮起來,但依然有冬日太陽的落寞和孤寂,深顯生命無法把握的無奈;作者把琵琶這種樂器的特質表達的淋漓盡致,仿佛是有感情溫度的嗓子在歌唱。
6、誰是英雄主題變奏一
從“發燒友”的角度來說,這是“毒性”最大的一首樂曲:也是音場最為開闊、空間感最出彩的段落;鋼琴前奏的清淡和後面廣州樂團溫暖厚實的磅礴氣勢形成虛實對應的感情落差,旋律更是美到窒息:行雲流水、跌宕起伏、讓歌唱更顯蒼涼、讓憂傷更為透明!這就是音樂的生命活力,這就是人生的美麗樂章!這首樂曲抵抗和消解了《劫後》和《蒼茫》的命運無常感,讓我們體會生命的亮色和溫情;我感覺這也是最鄧偉標化的樂曲,他是直面人生的、內省的、沉靜的、節制的心靈獨白。
7、誰是英雄主題變奏二
在這首《誰是英雄主題變奏二》裏面,悲涼的洞簫與哀怨的二胡、清麗的鋼琴的多層次交匯和演繹,讓人的思緒飄飛起來,有一種悲憫的人文情懷,在無邊的荒野蔓延;它讓人想到人生命運的無常與無奈,也想到人生的絢麗與多姿多彩!
8、明月證變奏
《明月證變奏》裏的古箏和洞簫交相輝映,進一步深化了電影主題的行進:男兒戰天鬥地的豪邁與兒女情長的滿腔柔情都是讓人難於割捨的世間情懷,在朗朗明月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晶瑩剔透的琵琶、哀而不傷的洞簫、幽雅而活潑的古箏,讓我們看到了英雄揮淚、溫存永恆的畫面,在茫茫薄霧中,在月色迷離下。
9、氛圍音樂
《氛圍音樂》裏,看到英雄的形單影隻,那些在曠野裏遊蕩的精靈,他們漸漸遠去,在記憶的最深處,發出嗚咽的回聲;這首氛圍音樂在電影裏面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特別適合劇中人物的情緒過渡。
10、《誰是英雄》粵語
《誰是英雄》這首主題歌曲:“天空風起雲動,霧鎖萬物蒼穹,劍氣藏在翠綠花叢,誰是世間真的英雄?”合唱的莊嚴感與英雄氣概,流淌著反抗壓迫的心靈呼聲和俠士的威武勇猛之雄風;讓人感受號角悲鳴、金戈鐵馬、旌旗蔽日的壯觀畫面!那些迷與夢、那些正和邪、那些真與幻,都在真摯的中國情懷中得到昇華!而這首歌中林昊東明亮、剛毅的聲音與來自西洋樂風的自由說唱融合無間,將整張唱片的情緒推向高潮!讓這首歌曲具備了某種類似史詩的精神氣質。
特別推薦曲目:
《序曲》--鼓群、嗩呐群與千人呐喊聲交織出地動山搖的震撼音效!
《劫後》--激憤的琵琶,悲涼的二胡道盡人間劫後無語的痛。
《蒼茫》--深遠的洞簫演繹著一片灰色的蒼茫,天地蕭瑟,何處是岸?
目錄
01 序曲
02 劫後
03 蒼茫
04 明月證(粵語插曲)
05 琵琶怨
06 誰是英雄主題變奏二
07 誰是英雄主題變奏一
08 明月證變奏
09 氛圍音樂
10 誰是英雄
11 明月證(伴奏音樂)
12 誰是英雄(伴奏音樂)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191
鄧偉標(英文名Daniel Deng)顯然是新世紀音樂領域中最令人關注的音樂家。2005年開始從事Ethnic Fusion(民族融合)音樂創作、製作,相繼出版個人音樂專輯《空》、《千江匯流》、《古城今昔》、《紅樓十二釵》、《新世紀粵曲I》、《色》、《情殤》、《鄧偉標電影原聲大碟――寒風鎮》等八張成績驕人的音樂創作專輯以及多張民歌改編集,不但所有中文語言的新世紀音樂論壇在談論他的音樂,甚至連很多歐美線上音樂網站也在廣泛傳播著他的音樂。光他的一張《空》不但發行了發燒級別的高品質CD版本,更有德國24K金版CD和價值更為昂貴的黑膠唱片版,而日本的唱片公司也購買了日文版權。他的《千江匯流》更是獲得了眾多更為年輕的樂迷追捧,為其打下了堅實的受眾基礎,而去年11月份推出的二胡協奏曲《情殤》更是刷新了廣東音樂創作從未出現過大型二胡協奏曲的記錄,而《寒風鎮-電影原聲大碟》更以其無可比擬的獨立性、歌唱性和哲理性成為中國電影配樂史上的精彩一筆。他的音樂幾乎在所有聆聽者中都能獲得一致的稱譽,因此他的多張CD唱片皆被美國紐約大學音樂圖書館收為館藏作品,同時也是廣泛的New Age Music樂迷固定收藏的音樂家作品。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38
廣東四大名園寶墨園
寶墨園據說是為頌揚龍圖閣直學士包拯而建,位於廣州番禺沙灣鎮紫坭村,建於清末,占地五畝,毀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一九九五年重建,歷時六載,擴至130多畝,集清官文化、嶺南古建築、嶺南園林藝術、珠三角水鄉特色於一體,建築、園林、山水、石橋等佈局合理,和諧自然,構成一幅幅美麗壯觀的景色。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36
正門的白石仿石牌坊,雄偉巍峨,巧奪天工。園中陶塑、瓷塑、磚雕、灰塑、石刻、木雕等藝術精品琳琅滿目。走進寶墨園,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該園建築裝飾工藝中的磚雕、陶塑、石刻、木雕、灰塑“五絕”。首先是嶺南派古典園林建築技術裏常用的磚雕工藝,它是在一塊塊規格有限的青磚上,雕刻出各種圖案。寶墨園裏名為《吐豔和鳴壁》的巨幅磚雕影壁就是一例。資料介紹,該壁長22.8米,高5.83米,厚1.08米,面積130.48平方米,總共使用30000多塊青磚雕刻鑲嵌而成。上面有綻放的花朵、飛舞的仙鶴。由於該作品設計巧妙、構圖講究、做工精緻、氣勢恢弘,2002年7月獲得“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稱號。此外,園中還有其他建築用此工藝裝點牆壁。如有用古典文學作品《包公案》中“黃菜葉”、“爭兒記”等故事情節創作的磚雕製品,在縱深規格將近30公分的磚牆上,居然出現了一個個的小型舞臺,裏面有包公、王朝、馬漢等人物,有包公府等房屋建築,有龍頭鍘刀等陳設,並且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其次是南國特有的陶塑技術。這項技術是利用陶土進行浮雕造型,經過彩釉上色、高溫燒制等工序,最後組裝完成。應用此項工藝的典型是寶墨園裏的巨幅彩色陶瓷琉璃影壁《清明上河圖》,該壁長62米,高2.9米,正面主圖用1352塊彩色浮雕陶片拼接而成。同樣,由於影壁利用三維立體圖案效果將《清明上河圖》原作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1998年獲得“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稱號。趙泰來藝術宮門口牆壁上的《三英戰呂步》和《官渡之戰》兩幅大型彩陶琉璃壁畫也是採用了這種工藝技術。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40
寶墨園因地處江邊,自然少不了水景和石橋。令人讚歎不已的是許多青石橋兩側護欄上的浮雕設計,《三國演義》、《水滸傳》、《說嶽》等古典文學小說裏的故事情節、人物造型及南國花卉植物等題材,造型逼真,博得了許多遊人的稱讚。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34
與國內其他地方的園林建築相比,寶墨園裏的木雕別具特色。一是應用場所的廣泛,不管是長廊起始點,還是亭台兩側,以及牆壁裝飾,許多建築物上都有木雕作品。二是傳統文化題材的應用,《天女散花》、《玉樹臨風》等作品比比皆是。三是彩繪,由於在木頭表面用各色油漆進行了著色,使木雕美感大大加強。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35
最後是灰塑。據說,此項工藝也是嶺南派古典園林建築技術裏特有的一項技術。顧名思義,該技術利用泥灰塑造出各種建築部件。寶墨園裏許多殿堂樓閣房頂處的屋脊紛紛用此項工藝進行渲染美化,“八仙過海”、“諸路神仙蟠桃會”等神話人物栩栩如生地屹立於房頂之上,其五彩斑斕、立體凹凸的藝術效果令人深感嶺南建築特色的魅力。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39
荔島中的聚家閣金碧輝煌,雍容華麗,閣內供奉萬世師表孔子銅像,供遊人瞻仰。此閣與寶墨藏珍、龍圖館、趙泰來藏品館等珍藏的古今名畫、書法、陶瓷、銅器、玉器等,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形成獨特的人文景觀,簡直是一座園林藝術館。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37
全園水景,堪稱一絕。荔景灣、清平湖、寶墨湖與一千多米長河貫通,水清如鏡,長流不息,三十多座石橋,橫跨旖旎河湖之上。若駕畫舫輕舟,逍遙放棹,仿似置身蓬瀛。清平湖上的紫洞舫有如一座水上藝術宮殿。湖面上,虹飛紫帶;湖周圍,綠柳侵煙;喜看錦鯉千千紅浪湧,遊人個個笑顏開。紫竹園裏的紫竹溪,專供小孩玩水觀魚,更是兒童的歡樂天地。
寶墨園四時青翠,百卉叢開,園林花卉景點,有聚有散,步移景換,美不勝收。諸如荔島凝丹、玉堂春瑞、柳剪春風、千年羅漢、桂苑浮香、群芳競秀、古榕長蔭、茶王雙璧,令人百看不厭。萬紫千紅的玫瑰園,沁人心脾的荷花池,清幽高雅的蘭圃,惠風和暢的紫竹林,使人賞心悅目,尤是避暑勝地。
園內的觀景樓、風味館、怡味館、紫竹居等為遊人提供番禺風味小食,有馳名的沙灣薑埋奶、紫坭魚皮角、荔灣艇仔粥、家鄉菜式等,豐儉由人。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33
暢遊寶墨園,俯仰間均可飽覽嶺南園林秀麗風光,使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回味無窮。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41
夢幻與燦爛--《述花集·胡培烈攝影作品展》
主辦:廣東省文聯廣東美術館廣東省攝影家協會
絢爛之極,返歸於樸,又在平靜中,出現新的花期,生命之輪如此周而復始,胡培烈先生幾年來持續的花卉系列拍攝,就是這樣形象地演繹了人生和藝術的週期。這種持續拍攝的結果,不但使他本人攝影個人化敍述語言得以確立和強調,也使他優雅地完成了社會身份和攝影表述的雙重轉身。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67
胡培烈先生的作品,迥異于以往既成的花卉攝影,它漠視物象形體的存在和描繪,具體的型質讓位於感情的表述,讓攝影的物質存在不是成為花的本身,而成為花的意義,進而成為個人性靈的表徵。再一次復述藝術由再現向表現的傾斜。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43
胡培烈先生對多次曝光和多重移焦手法的運用,正是源於這種表達需求的自然而然的選擇。同樣,在數碼化攝影兇猛的浪潮下,之所以對膠片的固守,也就有合理的注腳。可以看出,胡培烈先生在一張膠片上的反復曝光和移焦,貌似丹青高手不厭其煩的一層複蓋一層的渲染過程,它讓我們在進入疑似繪畫迷圈後,去感受此時對彼時的覆蓋與重讀,在時空交錯中體驗生命怒放的燦爛,去掂量由光線的積累所賦予時間的重量和質感。以及由這種手法產生的意外效果,所觸發的拍攝者對感光的控制與溢出,對自我與忘我不斷遊移的遊戲喜悅。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46
胡培烈先生的攝影,在這些創新的基礎之上,更顯示了他自己一貫的大巧若拙、舉重若輕的風格。在樸拙的粗獷中,那些鏡頭中的花卉枝幹,無一不爆發著強烈的生命氣息,它們已脫離開具體的自然身份特徵,而成為胡培烈內心的激情。這是一種化境,是人對生命的體悟。它浪漫、激昂,是獨特生命才能窺見的力量。它也像是一首交響音樂,雖然紊亂卻強大,在濃烈的色彩起伏衝撞中,有著一種喜悅和光榮的張揚,是對生命燦爛般的和夢想般的讚美。
意境越來越高,佩服
請教一下,散景失焦是事前規劃的效果嗎...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50
胡培烈先生拍攝的花草更像是人內心或夢境所期望的花草,濃烈、明亮、如夢境般唯美,又似真實生命綻放的絢爛。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51
攝影的最高境界不是用鏡頭而是玩鏡頭。從玩的概念出發,即從客觀的描進入更多主觀的寫。胡培烈先生近年作品,愈見寫意,漸入“化境”,實在奇妙。
他的創作方式的最大特點就是不作事前規範,重現場感受;完全不用電腦,一張底片多次曝光完成。極高的藝術情趣和極強的攝影技術,胡培烈前輩讓人十分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