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睡覺睡到一半耳朵很癢,猜測是開始耳朵有被傷害了,請問這對喇叭多少錢
可列印查看
我覺得這是常見的偏見,亦即爛錄音不能用好的器材播,
或是高級系統播流行 ACG會覺得錄音很爛,但就我而言,
我覺得這只是另一種的重播不良.
靈敏的系統能讓你輕鬆發覺各種音樂中的問題,但不應該
埋沒他原本的魅力,而所謂不好的系統,對我來說是他讓你
無法確定問題在哪,但也同時感受不到魅力,或應該說,魅力
的深度層次不夠.
好的系統真正難以取代的是對音樂型態的包容性 對美學高度的
重現力 對單純魅力的挖掘深度.於是需要完整音色重播能力的
現代作品能輕鬆聆聽 感受創作者的旨趣,對一般流行 搖滾 ACG
亦不曲高和寡,反而更能奏出新鮮的活力 滿溢的感染力.
但要達成這些,確實不能只是單純擺放特定器材,而是在自身的美學
意識下建構出力所能及的表現力高度.
https://www.ptt.cc/bbs/Audiophile/M....279.A.F73.html
有用 Sony BDP-S1500 或是
明緯 MSP-600 的人可以參考
剛剛看到覺得有趣
也順便做個紀錄XD
一律主張市面一堆唱片錄音的水準完全垃圾的我,對上述的話略表贊同,但是也要指出侷限。
1、升級到兩百萬元與專屬音響室的音響系統,的確讓很多爛錄音變得不是那麼難聽。不過大家也看出來了,這是多麼極緻才能要求的境界。
2、沒有花到兩百萬元與專屬音響室卻『想』發掘爛錄音的音樂本質,那會走向『降低音樂水準分辨能力』的危險!通常這只是音響系統加料或失真的假相。那一套音響系統可以在兩百萬元以下可以發掘爛錄音的音樂本質、卻可以通過我的殺音響測試的,歡迎提出來挑戰.....(devil)
3、請聽以下兩個sample: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psycho/archive/17914
音樂檔示範:引用:
當我剛剛認識了新天新地唱片行,己經重新理解了3B2T,但是『完全不了解如何欣賞法國樂團』的青澀階段時(才剛開始玩音響),曾在新天新地的音樂網友會鬧了一個大笑話:卡拉揚與柏林愛樂在 DG的《幻想》與馬克維奇與拉慕魯樂團 DG版相比,我居然聽成前者的錄音更正確、前者的演奏更流暢更理想。這當然是犯了極其嚴重的錯誤,等一下試聽我截取的兩個試聽檔,就會知道卡拉揚的版本甚至聽不到總譜應該存在的低音號!連最簡單的總譜該有的都聽不到,就不要跟我爭論什麼是好音樂了。錄音水準的判斷錯誤,在於當初我自己的音響程度太差;而且林主惟先生又聽信饞言,把當時最頂級的音響系統降了好幾級。結果,會場人數太多吸音過度下,正確的錄音狠狠痛宰等級不夠的音響系統,害當時無知的我嚴重誤判....:P
而音樂方面我正是犯了另一個大錯:當時在馬克維奇與拉慕魯樂團的正確錄音中(特別註解:這張CD有出大花版,結果變成錯誤轉錄最爛最爛的示範,完全徹底反推薦!想聽正確首版的聲音,請聽我以下的試聽檔。),銅管聲部一直出現難聽的雜音:尤其是法國號嚴重不和諧、低音號有不舒服的擠壓破聲.....而這些特色都讓被『殺音響』的音響系統以最難聽的方式表現出來,害我直接誤判成這是很糟的演奏!也由於這個寶貴的犯錯經驗,我才真正開始重視『音樂分立』的欣賞方法,開始認真玩音響。
馬克維奇與拉慕魯樂團,請注意低音號。
卡拉揚版,低音號你在那裡?難道兩人使用不同的總譜?
要把『卡拉揚版』播放地很好聽非常容易!但是代價就是永遠聽不到作曲家的『原意』,認為卡拉揚比白遼士還更偉大......(giggle) 而太快追求發掘爛錄音的音樂本質,幾乎都免不了走向無法正確欣賞作曲家原意的下場;這是我親身的慘痛教訓,不可不慎!
當然了,如果本身就是林主惟級的舉世最高之音樂高手,就不必擔心這一點了......。
你用什麼耳機?我直覺猜測:樂之邦 monitor 06 plus 應該是目前最超值的解決方案,只要6000元,連耳擴都幫你搞定了。它比不上nano dac不是因為dac輸人,而是dac與usb做在一起會有嚴重的電磁相關干擾、無法真正好聲。但是以我先前玩過 03 us與 老舊md30(不是plus)的驗來說,應該可以賭一賭!
然後日後可以把 06 plus當成 usb ddc,再外接dac與耳擴,走向更極緻,那再好好燒錢了。
原本耳擴只推薦樂之邦的 hp10 或 hp11,不過廠方說畏推出新機種了!廠方與數碼多都宣稱當時cp最高的 hp11己經被 06 plus的內耳擴打敗......我雖然很保留該觀點,但是還是把錢省下來等新機種比較不會製造3c垃圾.....(giggle)(giggle)
對了,我認為樂之邦與數碼多都是過份走向『電腦性能』的音響鑑識,其性能指標的評論都正確無誤。但是音響系統還是要考慮『音響性能』這個己經近六十年的研究重心。比方說,usb ddc與dac徹底分開就是標準的『音響性能』,很多廠商甚至還用測試圖證明不需要分開,因為他們測試的電腦性能完雁沒有差異!但是耳聽為憑,一聽就知道相差多大了,所以稱為『音響性能』,它是比較難以簡單測量的類神經網路模型。
我的經驗的確是:不壓的話損失極低頻細節,壓的話損失高頻與超高頻細節,所以這是兩難.........因此可行的方法是使用高性能角錐;或者小塊的高性能制震墊慢慢測試看看貼在那裡影響高頻最小而大幅回覆低頻細節;這說來簡單,實作可難了!
而一般燒友『多半』無法計較超低頻細節,因為那需要一定的花費,沒有個三十萬以上很難;但是超高頻細節就非常容易注意到了,大概只要全套系統五仟元就可以發現超高頻有問題了。所以就算是新天新地這些觀念相對正確的燒友,仍然會比較注意到高頻細節損失而沒注意到低頻細節損失。
而習慣錯誤錄音的人,因為高頻細節原本就是錯的,所以反而會把吃掉高頻當成背景變黑,就會主張要壓。
至於要如何兼顧高低頻?這就是為什麼要玩CAT啊!到了我這種等級的音響系統,沒有任何轉盤的超低頻是夠正確的了;所以只好走向CAT........(devil)
教授,不知這個耳擴推不推薦,如果推薦我就要砍掉重練了
https://world.taobao.com/item/127233...cket=10#detail
從數字時代2>real cable nano>這個耳擴,這樣的組合。
我原本那個DAC一體機,後面RCA輸出我轉成3.5mm聽,發現音場比用前置耳擴還好,但是音量超過55%就會有雜訊...就是爆音,這RCA輸出也做太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