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1西柏
加到投資組合
09:48 155.5 155.5 - ▲10.0 949 145.5 147.0 155.5 146.5
3541西柏
加到投資組合
09:48 155.5 155.5 - ▲10.0 949 145.5 147.0 155.5 146.5
日元大貶
人民幣回升
加碼2227
請教日元大貶原因?
是因為出口不振要刺激嗎?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快訊:金風科技配售A股籌3.6億人幣 漲近12%
2014-09-03 09:46:07
,金風科技(02208-HK)公告,向公司包括兩位執行董事王海波與曹志剛在內的高管及海通資產等9名認購人,合共配售4,095.3萬股A股,占擴大後總股本1.5%,限售期36個月;每股作價8.87元(人民幣。下同),對價總額3.63億元。本次認購募集資金淨額將用於補充本公司的運營資金。
可以成立蘆葦基金嗎
想定時定額投資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嗚…………………………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上緯8月營收創次高,Q3營運再攀高峰
回應(0) 人氣(57) 收藏(0) 2014/09/03 10:29 MoneyDJ新聞 2014-09-03 10:29:47 記者 陳怡潔 報導
隨著中國大陸風力發電需求持續升溫,以及霧霾問題帶動排煙脫硫煙囪結構強化樹脂業績,風力發電葉片樹脂廠上緯(4733)在7月營收創新高後,8月營收也維持在5億元以上高水準,並創下次高;法人預期,在傳統旺季帶動下,上緯第三季營收和本業獲利都將再衝新高,全年獲利也將創下歷史新高。
風力發電葉片樹脂和複合材料廠上緯,目前營收約四成來自風電葉片樹脂,約五成來自耐蝕樹脂,其餘來自光硬化樹脂、LED封裝膠等其他複合材料;上緯為亞洲唯一通過GL認證的風力葉片用樹脂廠商,客戶包括金風、華銳、東汽等大陸前十大風機葉片廠,以及西門子等歐美客戶。
隨著中國大陸更加注意環保問題,以及前兩年影響大陸風電裝機進度的電網建設未到位、資金緊俏等問題已見舒緩,今年大陸風電需求出現明顯復甦,帶動上緯風電樹脂業績明顯回溫,加上大陸嚴重的霧霾問題,激勵上緯排煙脫硫煙囪結構強化的新業務持續升溫,上緯繼7月營收首度突破5億元並創下歷史新高後,8月營收也維持在5億元以上高水準,達到5.32億元的歷史次高,累計前8月營收33.58億元,年成長44.86%。
上緯第二季營收創下歷史新高,加上處分彰濱閒置土地的1.8億元收益入帳,單季EPS暴衝到3.89元;而第三季為傳統風電裝機旺季,法人預期,上緯第三季營收將突破15億元而再創新高,本業獲利也將來到今年高峰,第三季單季EPS將上看1.7-1.8元,雖然第四季進入冬季傳統淡季,營收獲利將略為下滑,但上緯今年全年EPS仍可望超過6.6元,優於原先預期。
而展望明年,上緯日前宣布與其最大客戶金風,合資成立上緯(江蘇)新材料有限公司,上緯、金風投資及江蘇天德分別持有上緯江蘇60%、27%及13%股權,該新廠將以生產終端產品風力發電葉片用材料為主,年產量初期規劃為4萬噸,預計明年第二季或第三季投產,將為上緯明年業績再添動能。
金風為中國大陸第一大生產風力發電整機廠,加上大陸近來發生嚴重霧霾汙染及十二五激勵大陸風電裝機加速成長下,大陸風電樹脂出貨成長力道強,上緯預期,大陸地區市佔率則可望持續提升,業績再添成長動能;與金風加強合作後,未來目標是大陸市占率要拚升至5成。
法人預期,上緯受惠中國防治空氣汙染政策和風力發電需求持續成長,上緯長線成長看好,今年和明年本業都會維持高成長,預期上緯明年獲利還會有二成以上的年成長,明年EPS將上看8元。
首批免购置税新能源车公布
- 2014年09月05日 11:31
- 来源:山东商报
近日,首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正式出炉,从9月1日起到2017年12月31日,有113款新能源汽车将免征购置税,其中23款为乘用车。免征购置税,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在新政实施的几天里,记者走访省城车市发现,济南车商和消费者均难从这利好中分得一杯羹。
入围车型 仅限自主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入选的车辆均为国产品牌汽车,进口车型无一入选,包括此前呼声较高的特斯拉并未出现在名单中。
在此次公布的113款车型中,包括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不过与之前很多普通消费者预期的不同,在这份首批大名单中,仅有23款为乘用车,其余的都是客车和专用车。因此普通消费者能够选择的车型基本集中在这23款中,其中纯电动汽车17款,混合动力汽车6款,价格大多在12万至20万元之间。客车和专用车多达90款。
入围乘用车 大都触手不可及
在首批入围的乘用车中,纯电动汽车领域有比亚迪e6、江淮和悦iREV等17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领域有江淮和悦iREV、比亚迪秦、广汽增程式混动轿车和上汽荣威550PHEV等6款。按照目录给出的车型,记者先后咨询了广汽、上汽、长安、启辰等汽车品牌的4S店,目录上列出的车型大多没有销售,有的销售人员甚至在目录公布之后才知道本品牌生产该车型。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济南市场上人气较高的新能源车主要是比亚迪“秦”,这是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混合动力车的技术比纯电动相对成熟,比传统燃油汽车又经济实惠,因此比较有市场。此外还有车型虽然目前在济南市场难觅踪迹,但很快就可以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比如奇瑞eQ。记者从奇瑞新能源汽车济南中诺店了解到,奇瑞eQ将在本年内上市,届时济南消费者就可以买到这款纯电动汽车了。
消费者不买免税账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维修、驾驶都没有接触过,所以即使优惠力度再大,也暂时不会考虑。”记者随机采访了八位有购车意向的消费者,七位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只有一位表示,曾经考虑过买混合动力车型,但是对昂贵的价格望而却步了,而自己看好的车型并不在本期公布的目录里,还是打算转而买传统燃油车型。不过大家纷纷表示,等相关设施都成熟的时候可能会考虑买新能源车型。
还有的消费者表示,补贴力度仍然令人不满意。目前济南还没有列入国家对新能源补贴的试点城市,虽说可以享受到全国性的免购置税政策,但相比北京、上海等城市地方政府财政的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补贴,还是相当不过瘾。
新能源车 销量普遍不佳
“现在来买车的消费者很少问及新能源车。”不少经销商表示。而价格远高于同级别传统车型、充电问题存质疑、消费者对新能源车技术信心不足以及地方政府补贴不到位等因素,是新能源车在济南市场销售遭冷遇的主要原因。记者采访了解到,在省城新能源市场,雷克萨斯的混动车型和凯美瑞的混合动力车销量还不错。不过,此次公布免购置税的名单中,这些车型均未入围。
业内人士分析,就目前来说,现在限制新能源车进入老百姓家中的一个很大障碍,就是价格因素,随着国家、省级和地方三级补贴的发放,以及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实施,将有更多的消费者加入到新能源车主的行列。 记者刘汲静
头条链接
哪些车型入选第一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
江淮汽车——和悦iEV,和悦iREV
北京汽车——EV200,绅宝EV(2款),威旺207EV
比亚迪汽车——e6,腾势,秦
东风汽车——启辰e30
东南(福建)汽车——V3菱悦纯电动轿
车奇瑞汽车——瑞麟M1EV,奇瑞eQ
上海汽车——荣威E50,荣威550PHEV(2款)上海通用汽车——Springo
四川汽车——车辆代号SQJ6452BEV
吉利汽车——康迪纯电动车(2款)
重庆长安汽车——E30
广州汽车——增程式混合动力轿车
延伸阅读
各地新能源汽车政策一览
北京
据了解,北京今年重点研究制定在首都机场、南苑机场、北京站、北京南站、北京西站等大型交通枢纽以及公共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公共场所充电设施配建规范。截至目前,北京已完成100个快速充电桩及300个慢速充电桩建设。到2014年底,北京将完成1000个快速充电桩建设,预计到2017年,北京将在社会公共停车场、大型商超停车场、电动汽车专业销售4S店、具备条件的加油站等,建设10000个快速充电桩。
上海
近期,上海向国家四部委申报的《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2013-2015年)》获得批准。上海计划到2015年将建成6000个充电桩,进而实现13000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目标。在充电设施方面,2013—2014年共建设交直流充电桩约1800个、2015年4200个左右。
山东
2013年底,国网山东省供电公司已累计建成充换电站28座,交流充电桩651台,覆盖全省17个市。今年7月,山东省内首个高速电动汽车充电站在新泰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中,青岛计划在2013年至2015年底示范期内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根据申报方案,青岛预计在2015年底推广5200辆新能源汽车。
广州
广州将在3年内推广应用各类新能源汽车1万辆,其中,2014年计划推广3050辆。本次制定的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就是为了国家试点而出台的配套政策。根据方案,2013-2015年,广州市推广新能源汽车10000辆。
深圳
深圳还将进一步增加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并在今年内推进将公共交通系统纳入碳排放交易。深圳市政府将增加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并进行相关补贴,“通过公共设施先行,带动市民使用新能源汽车”。未来两年内,深圳新能源汽车的总量也将由目前的6600多辆增加至2.5万—3万辆。
天津
根据天津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天津将在公交、邮政快递等八大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到2015年,将有1.2万辆新能源汽车投入运行。天津将在重点区域建成66个充、换电站,在全市范围建成约6700个充电桩或充电接口,并利用已有充换电设施,基本实现城区便利化、网络化。
湖北
计划到2015年底,武汉将再建1.1万个充电桩,届时中心城区每2公里将有一处充电点。武汉市政府通过了鼓励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的9条优惠政策,大批量的纯电动汽车在今明两年集中投入,到2015年底,武汉纯电动汽车将达到10500辆,届时将建成充电桩1.1万个。
http://m.appledaily.com.tw/realtimen...140905/464614/
附件 25444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附件 25445
毒了這麼多人 也不會怎樣
說政府殺人也不為過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附件 25446
快處死他好嗎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906...rom=fb_et_news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附件 25447
政府殺人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附件 25448
真的一出事就出大的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小葉哥哥...你貼錯地方了拉...
氣到弄錯………………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丁衍庸的油畫流傳在世的並不多
這張戲曲主題充分表現出丁氏風格
http://i.minus.com/jbepptVYys7vht.jpg
丁衍庸被譽為「東方馬諦斯」及「現代八大山人」,是西方現代藝術傳入中國的先驅,也是革新傳統、開拓現代新風的功臣。他的創作兼擅油畫及水墨,超越中西藝術的界限,調和融合而形成強烈的個人風格。
丁衍庸於1902年4月15日生於廣東茂名。他是二十世紀初期留學日本學習西洋繪畫的代表人物,1919至1925年間在當時最著名的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修讀,深入野獸派及表現主義的堂奧。返回中國後成為新藝術運動的健將,積極推動西方現代藝術傳播,並於廣州、上海、重慶等地的美術院校教授西洋繪畫,在藝術教育界備受尊崇。1949年移居香港,繼續從事藝術創作及教學,至1978年辭世。1957年他參與創辦新亞書院藝術系,其後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丁衍庸作品於1949年前多次在中國展覽,其後在香港及世界各地展出。
丁衍庸約於1929年重新發現中國藝術的博大精深,尤其是文人畫的獨創精神。自此他深入探究傳統藝術,鑒賞及蒐集歷代書畫、金石、文物,偏重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及古代璽印,開展其融會貫通中西藝術的創作道路。丁衍庸以兼擅油畫及國畫享譽藝壇,晚年復以獨樹一幟的篆刻稱著。他的畫風深受八大山人影響,以簡約、樸拙及大寫意的花鳥及人物取勝。而他鑽研國畫的心得,進而融入其油畫創作,展現筆墨線條的意趣及大膽的構思。
本頁內容由香港中文大學高美慶教授提供
這是莊喆老師的另一張抽象
http://i.minus.com/jbjKODrp28BZJE.jpg
錯過了幾次余承堯的作品
終於入手了一張
http://i.minus.com/jbxEpMmHG2fikq.jpg
余承堯的書畫是一則傳奇,不僅是台灣美術史上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峰,放在整個中國水墨傳承中也是一座足以雄峙百代的巨碑。他的筆墨山水,源自於記憶裡行踏中國西北、西南的崇山峻嶺而來,他以驚人的記憶力,再現了山水中令人瞠目結舌的崇高與瑰麗。雖然沒有師承、沒有受過學院派紮實的訓練,但是他以大自然為師,將他一生在大陸、台灣閱歷的無數名山大川,以他細碎密結的皴擦筆法、獨創的繪畫語言及構圖形式,創作出一幅幅足以撼動觀者心靈的峻奇山水畫作。
年表 1898~1993
1898 出生於福建省永春縣
1917 投筆從戎,加入掃蕩軍閥行列。
1919 凱歌還鄉。娶鄭智女士為妻。
1920 東渡日本,於早稻田大學攻讀經濟。
1921 轉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鑽研戰術。
1923 士官學校二十期畢業。歸國受聘於黃埔軍校擔任戰術教官。
1927 – 1944 從中校一路晉升至陸軍中將,曾任指揮官、參謀總長、討逆軍司令, 後調為考察軍防紀,擔任視察專員。
1946 抗戰勝利。以國府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職,申請退役獲准。還鄉經營藥材生意,往來於廈門、台灣、新加坡。
1949 國民政府遷台,未及將家人接赴台灣,從此獨居台北,繼續經營藥材 ,以讀書、作詩自娛。
1954 退出商場。原居陽明山,後遷至中和一小屋,過著研聽南管、讀古文、吟詩、寫字的隱居生活,開始作畫自娛。
1966 應李鑄晉與羅覃之邀,參加「中國山水畫的新傳統」聯展,在美國各州巡迴展出四年,為余氏作品之首次公開展覽。同時參展者為莊喆、劉國松、馮鍾睿、王季遷、陳其寬…等人士。
1983 陳美娥小姐成立漢唐樂府,研究南管樂曲。余氏指導陳美娥小姐作南管理論與沿革之研究,後並認她為義女。
1985 獲邀參加「中國傳統繪畫新潮流」聯展於美國與法國。
1986 雄獅畫廊舉辦余氏首次個展。
1987 於雄獅畫廊舉辦第二次個展;於香港大會堂舉辦海外首次個展。
因研究及推廣南管音樂,獲教育部頒民族藝術傳統音樂類「薪傳獎」。
1988 「余承堯九十回顧展」於歷史博物館展出,台北漢雅軒協辦 。
1989 十一月,獲聘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名譽會員。
第二次回鄉探望家人。
1990 台中省立美術館永久典藏余承堯「群山如劍斷雲間」作品。
十二月,為「漢唐樂府南管梨園戲研究學會」舉辦書法義賣,分別於雄獅畫廊與台北漢雅軒舉辦書法個展。
1991 返鄉,安渡餘年。
1992 雄獅畫廊舉辦「余承堯、顏水龍畫壇雙瑞展」。
1993 四月四日仙逝,遺言: 「漢高祖…清商三調…漢唐樂府…南管」。
1994 四月家畫廊舉辦余承堯收藏展。
十月淡水藝文中心策劃「山水清音 余承堯」特展。
1995 紐約新聞中心台北藝廊舉辦「樂在山水‧余承堯畫展」。
1996 家畫廊舉辦「余承堯九九冥辰書畫紀念展」。
法國巴黎台北文化中心舉辦「余承堯書畫展」。
2005 家畫廊舉辦「世紀風華 余承堯作品展」。
2007 家畫廊舉辦「藝游山水 余承堯書畫展」。
2008 家畫廊舉辦「千巖競秀 余承堯書畫展」。
2009 家畫廊舉辦「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余承堯精選展」。
2010 家畫廊舉辦「畫墨相輝-余承堯精選展」。
文人隱逸山水的重塑—余承堯
典藏雜誌 撰文/吳繼濤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
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呂氏春秋卷十四‧本味》
一九八○年代末期,當筆者還盤桓於文人畫筆墨清健、淡逸秀潤的傳統之際,余承堯卻以濃烈的熱力呈現出浩瀚無比的山
水生命,在那個經濟起飛、畫廊乍起與藝術紛雜的年代,他的畫並未給我太大的詫異與震撼。此後當我面臨創作困頓,
並以寫生內化為己身的歸返時,余承堯畫面的力量卻逐漸在記憶深處明晰出來,我恍然領悟他據領在文化承轉與歷史變
革意義上的高度,這一個徹底的猛醒,時間已然過去十多年,而其間跳脫筆墨直入本心的難度,讓筆者也不禁大嘆:莫
怪乎余承堯的人生中難覓「知音」!
藝術史脈絡下的文人山水
就山水畫史所發展的脈絡看來,一開始所凝聚對於自然山林的崇仰,就已揭示其投向隱盾的懷抱。唐代所興盛的青綠山
水,自然沾染時代所標誌富彩華麗的格調,此時王維以詩境提供了文人抒發的移情,代表著極富幽微的質樸寄託,摩詰
畫作雖已渺邈難尋,但文人山水以去除色彩作為發展的啟蒙,對後世文人籠罩一層揮之不去的障,致使墮入偏執的成規
墨守。當然,上述的說法並非要否定水墨畫在過去所代表的恬淡、寧靜、純然,與其所顯現的文人質樸,若不是後世確
能認同且與之共鳴,水墨興之於唐代的文人標誌自然無從著力。
然而,在可知的藝術史中,繼五代董源之後,由巨然與元四家所承傳的筆墨丘壑,無不在特定的法則下,以個人心志重
新萃取組織,如此看來,文人情思的賦予恐怕是依附在龍脈、礬頭、皴法所側重的形式。明代以後文人畫家的筆墨意味
逐漸削弱,所代表的正統,恐怕已是透過師承逐漸被「馴化」的體貌,延續到清初四王,因襲筆墨程式後的生硬,已然
缺乏內在意義的革新,那種革新,反而是在野逸逃避的石濤、八大、髡殘的書畫中,以鮮明的個性、蒼莽的筆墨,與反
擬古的面貌彰顯出來。
然而這文人水墨在中國內部漸次的變革,都在民國以後全面潰敗,被西學引入表象模擬的寫實衝擊,導致文人畫在民國
以後的一蹶不振。然而百年改革所形成的潮流起伏裡,卻無法提升美學價值的高度,在形式引領下對於人文價值的體悟
日趨式微,使得廿世紀文人畫家歷經從未間斷的衝擊與批評。回顧這百年流變下的山水畫,除了新舊折衷的黃賓虹、張
大千、李可染、傅抱石、江兆申等人外,可有完全變革而卓然成家者?恐怕尚未出現。而上述諸家所揭示的,其實更多
是具備深沈文化浸染後的超越,但其中最凸顯色彩表現,恐怕要屬隱逸不為人所知,卻傲立在歷史之上的文人畫家——
余承堯。
筆墨在當代的擴展
中國畫在宋、元之後,從蘇軾力倡詩畫的天工與清新,到趙孟頫書畫本同法的意念,文人畫家經由石、木、竹的寫意中,
掌握了與書法線條的氣息相通,確實得力於書學追求的一氣喝成,而繪畫就在「書畫同法」的意念下,亦務求著相近的
筆意順勢,使得山水畫從原本對外在形象的取勢觀質,變為「逸筆草草」的不求形似。文人畫的確將山水約化以線條組
成的圖解,而與北宋以前追求形貌、神韻兼備的疊合攢聚日漸疏離,這符合了文人淡逸的觀點,即便是石濤也對之有相
當程度的追隨;但這筆墨不容修改的限制,在清末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雖然以篆籀碑刻提高了書畫線條的厚質,但
以金石筆意對應山水表現,則顯然筆趣多於質韻,而逐漸在「草草以為逸筆」中淺薄乏味。
這種筆法與概念上的馴化,即是指涉著山水形質的外在表現,被後繼者以特定線條組成,用以傳承著學宗某家的式樣,
甚至以更為簡便的手法標榜這種表現。我們可以想像:北宋范寬如何在終南、太華山的隱居中,歸納自身與自然所凝鑄
的側筆雨點;元代王蒙如何在黃鶴山的遁逃裡,化約著筆線裡的牛毛、解索皴線,他們風格的形成皆具備原創的意義,
但日後這些筆法被括約為某家某皴,卻已非畫家本然的追索。從正面看待,這一個從形似到筆墨的形象超越,確實伸展
出無可撼動的人文價值,但相對來說,繪畫筆法從外在形質的描寫,到自我制約於皴法宗派或書學脈絡的彰顯,已是喪
失創作原力的蒼白囈語。
對於走遍自然山川的余承堯而言,那已完全無法滿足他的視覺經驗,相較於見識過的繪畫傳統,或是在故宮鑑賞的古代
名蹟,他認為:「學畫的人只向老師學,不直接向大自然學,所以只學到筆墨表相,忽略了景物之間的高低、遠近和深
淺等層次。」全然憑藉自身對於故鄉的回憶,與自身親往的西北大山水中,他幻化出一己獨立的語言,那毫無祖述與傳
統筆墨的重複,卻是其生命歷程與鄉愁回憶的真實。於是乎,他畫出了長江三峽沿岸千里的倔傲崢嶸、重現了華山稜角
尖銳的險巇、夢幻了故鄉永春的鐵甲、石齒與梯田,還有那遊子歸鄉不得的失意與詩意。過去文人藝術所謂忘懷法則、
人書俱老,是從純熟而生澀的意造,卻是一種人格精神修為的難度,筆墨在陳陳相因之下,文人的高潔變為蒼白、空靈
僅剩貧乏,而余承堯代表的,只不過回到自然蒼莽生猛的歸返。
實際上元代文人畫,相較於宋畫是更加粗略寫意於分面、肌理、層次與氛圍,而以主觀性的語法搭連結構,假如企圖引
據程式化的筆墨,余承堯就不應該選擇披荊斬棘的拓荒途徑。同樣五十多歲才開始學畫,黃公望顯然更具備筆法的傳承,
而余承堯卻耗費更多心力去開創,並鎔鑄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一個組織嚴密且不容撼動的世界。表面上他以初學求
真的執著重現自然,但這種自然其實更依附在記憶裡的詩性與寄懷,致使畫面感染著複雜的、意念式的、不斷生長、萬
物混融的效果。從此,余承堯絕非承繼傳統符號的馴化者,而是兀立在原始且開創文人哲思的當代典範上,他的藝術注
定要在傳統中偏離出新的可能,而這種可能卻足以凝聚正統脈絡的廣度,使得他的偏離擴延出新的價值與持續性的影響。
余承堯所彰顯的另一個思索是:過去水墨繪畫幾乎是不存在「修改」的,但以當下的創作型態看來,修改幾乎能引發藝
術創作過程中,對於自我無限可能的再次深掘;近代唯有黃賓虹、余承堯能劈開成法的裂隙,以筆線雜遢於混沌,開展
出墨團團中的天地寬度。黃賓虹以鐘鼎篆法、轉換為行草的執使,以筆墨線條渾穆內在修為的深邃,其地位雖遭受忽視
卻終究傲立於畫史,在一片沈鬱華滋中闢出廿世紀的曙光;余承堯筆墨線質純由帖學而來,無疑是在清代中後期碑學氛
圍下的另闢蹊徑,在他五十餘歲的書法面貌上,那執使轉折的跳躍與靈動,當出於二王書意,此後書風逐步傾向張旭、
懷素筆意,並約化以連緜纏繞的單純節奏,更著實生發出如枯藤拖曳的意興勃發,並與傳統岔開更為歧異的路徑。他以
筆鋒構成山水巖叢的層疊積累,雖隱蔽了狂草書散鋒、頓挫、皴擦所散漫出來質感,卻仍然顯見著衂挫渾樸的崇高魅力!
我們甚至可以懷疑,如果余承堯具備更好的筆墨基本功,那麼他必然不會以如此複雜瑣碎的方式,去築疊出自然樹石的
蓊鬱,也不可能透過修改而染漬出那令人動容的色彩震撼。筆墨究竟要以「精神」投射抒意的放懷,還是要計較於線條
點畫間「功力」的高低?這當可留待世人評價。
自然原始的謳歌
余承堯的筆墨山水,源自於記憶裡行踏中國西北、西南的崇山峻嶺而來,他以驚人的記憶力,再現了山水中令人瞠目結
舌的崇高與瑰麗。崇高,是他山水中高聳兀立的奇峰峭壁;瑰麗,是他色彩中青翠迷離的渾融幽深。山水承載了他內在
靈魂的飛馳,那是對於逝去歲月的渴望,對於故國神遊的歸返,與遊子眷戀離鄉的夢境,生命的起伏、貧乏與困頓,都
泯滅不了他內在心性的恬淡與高潔,因此,觀賞他筆下的高山幽壑,顯然比大自然的意態更具物外之情的散染。
余承堯的山水基底看似凌亂,卻帶有自然生機隱隱湧動的蓬勃,他的畫,像是從自然間緩慢長出來的,無論是筆筆拓延
的草木蔓生,或是塊面分割後堆砌的山石節理,甚至是見縫插針的蝕刻填補,都宛如大自然光影乍顯乎逝、或是溪山雨
意後的寧靜潤澤,更彷彿是萬載洪荒裡渺無人煙的空翠鮮活。他曾說:「山是有生命,有變化的。如果不用亂筆,而採
用規規矩矩的筆墨線條和皴法,山勢容易變成呆板線條的堆積,不符合自然。亂筆是我所用來表現形體的方式,近看雖
亂,遠看卻能看出山的生命力。」摸索著筆墨意念所積疊的厚度,雕鑿出的卻是無與倫比的質感與重量,這其間包含著
團塊浮凸、深陷所形成的山嶺起伏,與左輕右重所產生的光影穩定感,並將之構築為頑強的生命情懷。但余承堯畫中的
體積與光影並非不經意的,他很清楚:「由於有光源,立體的東西每一部份的受光度自然不相同,把明暗利用筆墨的深
淺交待出來,同時也表現山石的硬實感。」無疑說明他追憶感性過程的理性思索。
其實余承堯對於畫中層次的追尋是永無止境,從最淡的初始,一步步未曾停止的滋長,自秀潤淡雅形塑出蓊鬱華滋,因
此他的山水畫確實不容易區分出明確的分期風格,然而在漬染間他已然拉開了文人畫更大的折返點。透過早年所留下來
的山水稿,可以理解他畫中的山、樹、枝葉是如此直接且單純,其間所流瀉的虛白,是為石頭、光影、路徑、水流所預
留的伏筆,那提供了日後持續疊墨複雜間的透氣孔。我曾在他的畫作前細讀過那不同時空墨色反覆交疊的差異,一開始
清潤渲淡於相同紙面上,與反潮後滲透或風礬所形成的澀筆,歷經時空交錯下顯得無比滄桑動人。
比較早期的山水中,樹木或許尚具備空間層次的大小遠近,但當他的山水開始有了更為雄強的開合後,其山水樹叢就弱
化比例與賓主關係,反以一種混沌煥發的方式模擬大自然的色彩。此後余承堯的繪畫也一度形成過繁複且主觀的結構切
割,使得山巖石塊呈現出奇拔陡峭的變奏,這大約是在他七十歲以後,顯然他此時對創作也產生過內在折衝,董思白曾
經對比過余承堯《長江萬里圖》的草稿與創作的取捨,說明他此時對於尖峰巉巖的厭倦,以至於拋棄繁瑣的空間,取代
以畫面層次的經營,這可以作為余承堯風格轉型分期的參考。日後他將這樣的結構,經過重新賦加色彩後,則形成相對
平緩的體勢,這不同時空與心境的套合,卻成就出劃時代的青綠風貌。
劃時代意義的青綠光影
余承堯真正具備衝破固有蕃籬的意念,其實正是他在墨筆山水上所添染的色彩。一開始他僅在水墨中填染了的淺淡的設
色,而後筆法逐漸濃重,最後甚至完全以色彩遮蔽底層的墨筆,那些突兀卻動人心魄的濃彩,或許一開始只是出於對黝
黑舊作的修改,卻更勃鬱出山水內質迷離的湧動,那毫不修飾的塗改,已然完備著大自然的繽紛絢麗。
然而余承堯以千絲萬縷的筆調、錯綜複雜著自然的再現,並以色彩重整真實的意象,其筆墨難度的關鍵在於,畫家要如
何洞悉那存在紙張平面與真實間傳移摹寫的聯結,並重現出內在心性本質的靜穆?雖然他五十六歲才作畫,但三十多年
間他仍把筆墨的爭議留給後世,卻相對解決了青綠色彩表現的躍昇。余承堯的色彩比起法國印象派雖然晚了一百多年,
但那顯現的力道卻同樣既印象又迷離,他坦言確實沒看過西方藝術,但這時空互異下的遇合,確實成就他畫作內在深刻
的力量。筆者以為,余承堯所選擇的設色方式,是回到本心去探討自然,並運用合理的層次邏輯,參酌山水所呈現的樣
貌,那一次次以筆法疊染的結果,使得層次豐富而沈著,可以說他對色彩的概念,是建立在當代觀點下看待自然的真,
那種真,以他的說法便是「要為真而寫,纔能得其真髓。」
過去的中國美術史中,從未出現過如此厚重而斑斕的設色手法,即便是在金碧輝煌的盛唐,亦未有過夾雜在水墨之上如
此濃烈的色彩運用,余承堯可以說成就了山水畫歷程中,從青綠、小青綠後的再次變革,他所使用的雖是近代的水粉色,
但那是他物質生活困頓下不得不然的選擇,假使他因理解傳統而使用青綠重彩,恐怕便無法造就出那撼人心脾的力量!
觀看他畫面所呈現的綠,有時是嫩綠遮蓋著濃黃的色彩,有時是藍色賦加在黃色上的交錯,有時是橘黃色任佈於綠樹叢
林的融合,有時卻又是紫藍色交織的山嵐層巒,這色彩疊合的迷離,時而隱晦了內在筆墨的騷動,有時又模糊了自然層
次的疆界。
余承堯重新為文人山水畫建構了一個新的邏輯,一個回歸唐宋時代純樸的真我,他或許未能呈現筆法的最高標準,卻提
供給後人處理複雜筆法、空間、色彩的啟發,順著這個路線,這勢必提高了文人山水畫的跨度,將之從倪瓚的空靈簡淡、
黃樸翁的渾厚華滋中,以色彩斑斕拉出與二者的跨距,可以三足鼎立於美術史之上。
文人孤高的頂峰
文人畫其實是個人隱逸觀念非常重的思想,同時文人畫也是一種個人至上的態度與格調,甚至是一種淡泊明志宣示。過
去文人之間的琴棋書畫,都是用以遣懷養志,而文人之於詩與書畫的寄懷,更是藉由自然託寓著人生騷擾起伏後的平靜,
且不斷的重覆徵述這一種心跡歸返的表明,甚至春秋戰國的俞伯牙,也不忘在鼓琴間投注著志在高山流水的山林懷抱。
無論在詩、書、畫、樂的創作或撫彈間,這個兼具創作與神游的藝術過程裡,人的思想中構築了通往自然、詩境的路徑,
但筆墨、音符僅模擬了溯溪而行的景物蔥融,其精神卻如迷霧幻化般穿梭於山巖、林木、溪流間,隱晦而明晰著文人情
思的幽微體現,使得後世知音為此餘韻低迴不已。
余承堯完全理解傳統山水畫的表現,也理解作學問與生活中樂、詩、書、畫間的蒙養,物質生活倒是其次。從他自己所
撰述的〈繪畫自述〉中,就可以見識到他對於古典詩文、書畫見解的深刻,而他在山水畫中所探索素樸且純粹的自然質
地,進而在自然表層之上複合著樹葉的層次、山石的肌理、光影的湧動等等,更像是藉著隨手起落的音符,吟奏出萬物
嘈嚷紛雜的謳歌,一如他所喜好的南管流洩出的樂音。他自幼即頗負文名,其古詩文的素養全是軍戎期間自修而來,這
都他有意識承繼民族情懷的延續,但無論之於詩、書的情懷或山水創作,都猶如他看待自身的生命態度,其目的僅在於
抒發一己,也與倪瓚所謂「聊以自娛耳」的觀念相契合。
文人意識與山林哲思的聯繫,其抒志託寓確實存在著心靈層次的高度,而無關乎身份階級。評論者多以為文人隱逸思想
的不合時宜,在於與現代文明的落差,余承堯卻表徵著這種精神仍鮮活存在於當代,而文人情懷的被看重,也說明了過
去隱逸山林之士雖仍罕見,卻依舊引起知者的崇仰與傾慕,放諸當代仍然如此。學者李鑄晉便認為,余承堯的畫具備一
種「夢中山水」的特質:「有時它予人一種傳統蓬萊三島的印象,有時恍似遠離塵俗的世外桃源,有時又似隱世遁居之
所。」這無疑也說明余承堯在繪畫中所彰顯,看待生命豁達與恬淡的態度,以其人品自我修為的簡澹樸實,他的書畫才
能顯現出那寂寞卻自在、孤高卻和藹、堅定且無求、單純而繁茂的相對自在。藝術不必然傳承著固有形式,但完全的否
定勢必形成無智的洪荒,文人畫之於自然的體會,與個人筆墨情性的詮釋,全成乎一己心智動能運轉的高深,方能修為
出個人獨特價值的超越。
余承堯盡其後半生去描繪自身的行旅印象,與一己對山水的信念與崇仰,他的畫無疑就是回憶與抒意,卻使他得以與過
去的文人巨匠並列,並統合出絕無僅有的新貌。因為他們彼此存在著高度的同質性,如王維對自然的詩意崇尚、林逋性
格的高潔隱逸、蘇軾書畫間意造的無法、倪瓚的冷逸峭拔、王蒙的複雜深邃、髡殘的蒼莽渾樸、石濤的筆墨縱恣、黃賓
虹的蓊鬱凝重……,此中兼具著人格、思想、形式、筆墨的複雜交融,雖然這原非他的本意,只不過因為推崇著「個性」
與「格」的自我追求,以致輕輕的攀上了孤高的峰頂。
MoneyDJ新聞 2014-09-11 10:25:53 記者 蔡承啟 報導
日本汽車大廠日產汽車(Nissan)10日發布新聞稿宣佈,旗下中國大陸合資公司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的乘用車部門「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以下稱東風日產)」自當日(10日)起將在大陸開賣東風日產自有品牌電動車「Venucia e30(見附圖)」,售價為267,800元(人民幣),目標為在2018年於中國電動車市場拿下20%市佔率。
Venucia e30是以日產於2010年在日本開賣的電動車「Leaf」的車台、技術為根基,由日產與東風日產所攜手研發的車款,而日產也將成為第一家進軍中國電動車市場的日系車廠。
Venucia e30初期將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大連、武漢、天津、鄭州和杭洲等9個都市販售,並計劃在2015年將販售區域擴及至中國全國。
據日本媒體共同通信指出,Venucia e30約4小時可充飽電、充飽電狀態下的行駛距離為175km;Venucia e30將在廣州生產、2018年銷售目標為5萬台。
彭博社8月27日報導,據熟知詳情的2位匿名關係人士透露,為了喚起中國大陸 消費者對環保車的需求,中國當局計畫最高砸下1,000億人民幣(約1.69兆日圓)興建電動車(EV)所需的充電設備。
彭博社指出,為了對抗空污,中國當局正大力培育比亞迪(BYD)、康迪科技集團(Kandi Technologies Group)等當地電動車廠商,而上述新政策也就是為了進一步力挺當地廠商的措施。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羅中立《春蠶》拍出4370萬元 創本人拍賣紀錄 發佈時間: 2014-06-03 09:21:02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趙楠 中新網北京6月1日電(記者馬海燕)在今晚北京保利2014春拍“見證歷史——山藝術甄藏”專場中,著名畫家羅中立的作品《春蠶》以4370萬元人民幣成交,創下羅中立畫作拍賣紀錄,同場程叢林的《碼頭的臺階》也以2875萬元人民幣,刷新個人拍賣紀錄。
羅中立的《春蠶》,又名《母親》,創作于1983年,畫面長200釐米,寬134釐米,拍前估價在1800萬元至2200萬元之間,最後經過數輪競爭以高於最高預估價近一倍成交。
保利拍賣執行董事趙旭説,眾所週知,羅中立的代表作是中國美術館藏的《父親》,而他創作《春蠶》是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感情,可以説《春蠶》是《父親》的姐妹篇,有著同等重要的學術意義。
據悉,羅中立共創作了三件《春蠶》,最早的一件被劉益謙王薇夫婦的龍美術館收藏,這次保利拍賣的是第二件,也是參加展覽最多的一件代表作,還有一件尺寸較小的被羅中立自己收藏。
劉其偉的畫充滿童趣
http://i.minus.com/jbdAG5M7E09Cvx.jpg
附件 25531
https://tw.news.yahoo.com/6年來最爽價-1台幣...--finance.html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再見老頑童──重履劉其偉的探險人生 圖/文:薛平海‧劉蓮月
■ 壹、愛的序曲
談起臺灣畫壇的老頑童──劉其偉,人們就不免好奇地想到一個問題:他未有師承,也不是藝術科班出身,卻能從電機工程師,在退休後變成畫家?!然而他卻非常謙虛地說:「我只是一個藝術工作者,稱不上是畫家。」他認為像他這樣的人,世界上實在很多,算不上有什麼稀奇。並且表示,學習美術沒有師承可能會更好。因為自學可以不受學院那些規範所束縛,在創作上,取材既可廣泛,表現也更為自由。
劉教授同時認為,學院的美育僅止於物理界,學習要從石膏像入手,要有遠近法、準確性、明暗的烘托,要使錯覺二次元空間變成三次元立體,而且又非常迷信「美學」。傳統美學自古以來就很多,譬如解釋學、現象學、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後現代……等等,真是讀不勝讀。但是劉老卻覺得自己很笨,這麼多的哲學書籍實在讀不來,更何況哲學是讓人們探討問題而提出質疑的,以致幾千年來,哲學是永遠沒有結論的。劉老發現念哲學是這麼的辛苦,因此,不如求助於文化人類學的「原始思維」。原始思維是基於原始社會中泛靈信仰的一個「非邏輯的邏輯」哲學,理論平易而有趣,和艱深的傳統美學不同。
「原始美學」對於藝術創作的要訣,是依循一種另類的「野放」、「浪漫的」和「不合理化」觀念。正因為不合理化,才能稱為感性、形而上的藝術。反之,合理化就會變成理知的、形而下物理界的科技了。由於上述的原因,劉老認為藝術創作從「原始思維」入手,當是藝術創作最根本的工作。
如果你能認同藝術活動如人生教養、創作靈感、衝動與迷狂……等等,只有從原始社會背景與還原──信仰、野性、風習、神話、造形……等等活動中去觀察,那麼,你就更能貼近劉老的探險人生了,其終極的訴求就是「愛」。
■ 貳、傳奇一生
劉其偉,民國元年八月二十五日(壬子年七月十三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的南臺,原名福盛,民國九年改為今名,為家中獨子(其上原有六位兄長及一位姊姊,除姊劉惠琛外,均早逝), 父劉蓀谷,母葉氏。葉氏亦早逝,而由祖母范氏撫養長大。先祖原為廣東省香山縣(現稱中山縣)人氏,後遷居福建省,數代均經營茶行生意。
民國九年全家遠赴東瀛橫濱,民國十二年九月遇日本關東大地震,家產盡毀,遷居神戶。先後畢業於日本 Kobe English Mission School 及官立東京鐵道局教習所專門部電氣科,也因而奠定了良好的英、日文基礎。
民國二十五年七月返國,自此未再踏上日本的土地。究其因,則為日寇侵略中國及殺人如麻的暴行所致。他曾表示:「這是人類歷史中最可恥的血腥,這種『行為』,我不願用『獸行』兩字,因為人類比獸類還不如。雖然如此,但我國在戰後,竟對日本的這筆血債一筆勾銷,這使我一生中心理上無法找到平衡。我的教育本來受到日本庚子賠款無比的恩惠,只是如是心理的失調,雖然離開日本迄今已是六十年,到目前為止,我還未曾想過再踏上日本土地一次。」
民國二十六年十月,任教廣州市國立中山大學電工系,翌年與任職同校圖書館的顧慧珍女士結為連理。抗戰軍興,辭去教職,任軍政部兵工署技術員,輾轉於我國西南諸省及越南、緬甸等地。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赴台擔任臺灣電力公司及臺灣金銅 務局工程師、課長等職,後改任臺灣糖業公司、國防部軍事工程局和聯勤總部工程署工程師。越戰時,應聘擔任 The Ralph M. Parsons Company 工程師。
他熱心教育工作,曾經擔任政戰、文化、中原、淡江、東海、輔仁、國立藝術學院,以及越南嘉定藝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馬來西亞中央藝術學院、新加坡南洋美術專科學院等校教職。民國七十六年,並榮獲中原大學熱門教授之一。
因為學識淵博,德高望重,曾獲聘為國立歷史博物館中國佛教藝術研究委員會委員、香港東南亞研究所研究員、省市美術館諮詢委員、文建會美術諮議委員,和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國家文藝基金會、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全國美展、省市美展等評審委員、評議委員等職務,為美術工作盡心盡力,積極參與。
劉老曾多次提到,他這一生除了愛錢外,第二就是榮譽。《菲島原始文化與藝術》一書就曾榮獲「菲律賓國家藝術文化委員會東南亞藝術文化著作榮譽獎」,以及「香港東南亞研究所學術獎狀」兩獎項。對於這些著作,他表示所付出的心力與關愛遠遠超過繪畫。
■ 參、著作榮譽
劉教授的著作、論述之多,為國內藝術家所罕見,除了出版《工業安全》、《安全教育》、《人體工學與安全》等書籍之外,還出版《水彩畫法》、《現代繪畫基本理論》、《水彩人像》、《現代水彩初階》、《現代水彩講座》、《近代建築藝術源流》,及《菲島原始文化與藝術》、《朝鮮美術初探》、《婆羅洲土著文化藝術》、《臺灣原住民文化藝術》、《蘭嶼部落文化藝術》、《藝術與人類學》、《美拉尼西亞文化藝術》、《文化人類學》、《文化探險──業餘人類學初階》、《藝術人類學──原始思維與創作》、《性崇拜與文學藝術》等數十冊著作。對於這些著作,他表示所付出的心力與關愛遠遠超過繪畫。
劉老並曾榮獲第一屆中國畫學會最優水彩畫家金爵獎、第四屆中山文藝創作獎、菲律賓國家藝術文化委員會東南亞藝術文化著作榮譽獎、香港東南亞研究所學術獎狀、第二十屆中國畫學會繪畫教育類金爵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中國國民黨「華夏一等獎章」、行政院新聞局第一屆金鹿獎(「紀錄報導節目特優獎」、「製作人優良獎」、「編劇優良獎」、「導演優良獎」)、中國美術協會「當代美術創作成就獎」、中華民國資深青商總會第六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中華畫藝獎,以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四屆文馨獎金獎和特別獎等,並榮獲新店市首屆榮譽市民。「中南半島一頁史詩」系列繪畫,就是當年得到中山文藝創作獎的作品。
劉老辭世後,除榮獲中國國民黨追贈「實踐一等獎章」(註1)乙座外,並獲總統頒發「褒揚令」(註2),以示政府崇禮耆賢之至意。
■ 肆、藝術理念
劉教授認為學習藝術,能「忍耐一生寂寞,不就一時浮華,才能踏入藝術的『真境』。」「繪畫中的實際和理論,或技巧與精神,是必相輔而行;如果你要把生命賦予在你作品之中,它的力量,唯有從讀書中才能陶冶出來。」他並且表示,「沒有思想做基礎,僅靠熟練技巧的繪畫,是不可能稱為藝術的。」「學習繪畫,在思想上所下的工夫越多,則靈感的出現機會也愈多;感情越豐富,作品的內涵也越深。同時,也唯有這種『思想』的作品,才能擺脫庸俗,表現出『真理』、『完整』與『自由』。」
此外,劉老也認為「石膏像只是訓練準確及明暗,使二次元的平面產生三次元的錯覺空間,這並不十分重要,但如果把速寫練好了,線條才是繪畫的韻律真正組織要素。」因此,「不贊成學院派教初學者畫石膏像,主張畫寫生或速寫。一直認為繪畫的準確性、明暗、空間和透視感不大重要,最要緊的是訓練想像力。多方面的美學的知識,以及開拓更寬廣的生活領域,可以豐富創作的內涵與增益想像力。」
而且「一個藝術追求者,應該有勇氣多方面嘗試。就拿水彩畫紙為例,不管什麼紙,我都試過。自己作品好壞,要個人真誠的感覺而定,因為藝術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我反對太保守,試一試總不會有什麼壞處吧?」同時認為美術的創作與其價值的肯定,和文明的進展並沒有必然的關係。史前時期的藝術,及現存於蠻荒地區的土著藝術,反而因較少文明的感染,而充分流露出直率與純樸的氣質。
因為現代繪畫受到原始藝術的啟發很大,為了研究原始藝術,他經常到原始部落去採訪、研究,並體現在個人的創作中。每一個地區的原住民有他們自己的歷史背景和風俗習慣,也有他們自己美麗的神話。這些不同的文化,引起劉教授對文化人類學的興趣。
■ 伍、跨入畫界
劉教授原來是一位工程師,生活平淡無奇。有一天到臺北市中山堂看畫展,那非凡的氣勢,帶給他無比的啟示。從此以後,以繪畫為心靈的寄託,開始學習水彩畫,遂與藝術結下不解之緣。而以一個學電機工程,不是繪畫科班出身,沒有任何師承的人,從事藝術創作,也正因為沒有學院派的束縛,因此塑造了他獨特的風格。
劉老最初畫靜物,接著畫風景和人物,生活周遭的一切當然是最有感覺,也最容易入畫的。他還記得剛開始學畫的那一年,小兒子寧生還在襁褓中,溽暑季節小娃兒趴著睡,露出小屁股,模樣實在可愛,因此捉住令其感動的瞬間,畫了《榻榻米上熟睡的小兒子》。這幅畫受到當時畫壇大師的欣賞,讓劉老增加不少繼續畫圖的信心。民國三十九年,以《寂殿斜陽》入選臺灣全省第五屆美術展覽會,更帶給他無比的信心和鼓勵。
西元1965年越戰爆發,美軍登陸金蘭灣。劉教授應聘到越南擔任工程師。工作之餘,和二三好友到西貢附近做風景寫生。他也曾到占婆、吉蔑和吳哥窟等地,以照相機留下珍貴資料,再加以臨摹創作,完成造形樸拙、色彩神秘的「中南半島一頁史詩」作品。這個時期作品多以「具象」表達,然已有「抽象」的傾向,這是他自我蛻變的開始。占婆、吉蔑是中南半島上的古老民族,劉老憑弔古蹟廢墟,深深動情。他所完成的「中南半島一頁史詩」系列繪畫,於民國五十六年回國後,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展出,轟動藝壇,因此肯定了他的成功與地位。
劉教授繼中南半島系列作品之後,於民國五十九年展出「民間藝術」和「抒情繪畫」系列作品。在中國文化背景中,可以做為藝術素材的東西實在很多。他透過我國民間藝術,加上本身直覺與感受,然後表現在畫面上,其色彩、造形給人一種思古幽情的感覺。《薄暮的呼聲──婆憂鳥》為抒情繪畫的代表作,他以最精簡的形象、線條與色彩表達,具有表現派畫家克利(Paul Klee, 1879-1940)的清純、天真風格。
民國六十三年,舉行「二十四節氣畫展」。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的節令,從立春、雨水、春分……,到小寒、大寒,每一個名稱都很美,也很有詩意。劉教授認為以抽象的方式,把他對氣候的感受,用「造形」和「色彩」來表現,更能感動人。因此,創作了二十四節氣一系列的作品。
「混合媒體系列展」則竭盡所能,只要能使畫面產生特殊效果的媒材──棉布、水彩顏料、壓克力顏料、粉彩、石墨、蠟筆、牛膠、樹脂、酒精、甘油、漿糊及金、銀粉等,均在試驗之列;裝裱也採用克利的方法,把畫布周圍抽紗,留出三公釐左右的長度。作品呈現多樣性與思考性,他受克利的影響更為明顯,也樂於以「中國的克利」自居。
「十二星座展」採半抽象的方式,以誇張與簡化的造形,融入個人豐富的想像力與感受而呈現出來。「畫路三十年特展」、「八十回顧預展」、「劉其偉創作40年回顧展」,以及「探索90──劉其偉捐贈展」等展覽,除對創作歷程做一番檢討外,並展現題材與形式上多次變化的紀錄。
■ 陸、畫作追求
我們看劉其偉的作品,其實不必想得太多或太遠;觀賞劉老的畫作,就如同親近那純真、幽默、詼諧、睿智、誠懇,以及充滿愛心與魅力的老頑童,相信你一定會被他的作品所吸引,如有時間細細品味,你當會有更多的收穫。因為繪畫本身已自具視覺語言,毋需多加詮釋。
劉老創作時特別著重感情與思考,他曾經說過:「一個小女孩寫的家書也可以是一篇感人的文章,或許文字並不流暢,但字裡行間真情流露,足以令觀者動容。繪畫亦然,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如何傳遞一份真摰與情感。」
《人類忠實的朋友──狗》 2000 水彩顏料
紙 27×19.6cm
這幅作品是劉老送給一位屬狗的朋友。
《狼》 1996 水彩顏料 紙 45.5×38.3cm
劉老在完成一件複合媒材的作品時,除了動筆前的醞釀期之外,都會先以速寫來試作,本幅可能就是一幅試作。
《人類的近親──猴》2000 水彩顏料 紙27.2×19.5cm
劉老很喜歡畫動物,加上對動物的愛,因而每一幅作品才能表現得如此活靈活現。這幅作品是他送給一位屬猴的朋友。
他也曾表示,藝術追求美的原素,集中於形態分析,將形象簡化、純粹化以迄色面的還原,現代藝術和科學遂共同創出了新美學、新符號和新價值。今日藝術所要描寫的,並不一定是物像的外表,所表現的卻可能是作者感受的內容或為時代的「預言」。只要有豐富的思想和多習速寫,以及正確地使用材料和工具,如是不斷地學習,任何人都可以畫出一幅好畫來。
劉老認為繪畫好似一篇文章的辭句,表現方法很多,略可分為三大類:一為精寫畫;一為僅表現題材的外觀;另一種則暗藏著深邃而不易見的內容,並具作者特有的風格。有時「技巧」雖然未臻完全成熟,但由於思想與感情的反應,也能發現其「表現」的解決方法;從這類創作行為中,不論畫家或兒童,同樣地也能創作一幅好作品。
繪畫第一步的要求,只論其是否有藝術的美,並不問其工具材料及畫法之如何。故近代繪畫,有以鉛筆與水彩相混,也有以水彩與粉彩並畫者,要是真能達到美的話,材料是無需計較的。繪畫的構成除了繪畫上的點線面在造形上的佈局經營外,尚包括色彩、質感以及理知、意向和感情的追求。
■ 柒、創作歷程
劉其偉的作品在過往有許多是帶有研究性的,雖然後來為了「生活」而將就市場,致使這類作品也相對減少。但他認為有研究上的效果,又能表現藝術性的作品,則大多捐贈給博物館、美術館。劉老以人類學及考古學的觀點強調,凡是在田野發掘到的東西,最好不要佔有,應歸於社會,因為社會已經給你很多了,這叫學術道德。同理,他捐給各博物館、美術館逾百數十幅的作品,也是基於這樣的想法。
劉老的創作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分別為:(一)初學時期、(二)越戰時期、(三)公務員兼教學時期,和(四)退休時期。
第一個時期主要為寫生作品。劉老初習繪畫由寫生入手,其中也有參考圖片。並以透明水彩及紙為媒材,以重疊、渲染和縫合法等技法的綜合運用完成作品,其上大都以英文簽名與阿拉伯數字註記日期。
劉老的作品有的是參考玩偶所完成的,圖示為「紅毛猩猩」玩偶與作品。
劉老的作品有的是參考工藝品所完成的,圖示為小塑像與《不講禮貌最快樂-自畫像》。
第二個時期以中南半島古文化藝術為題材的「中南半島一頁史詩」系列為主,並有非常多的淡彩風景、動物和人物速寫作品。這個時期作品就如前所述,多以「具象」表達,然已有「抽象」的傾向,是其自我蛻變的開始。此外,也開始使用注音符號簽名和中國數碼(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記載時間,其作品更具趣味。
第三個時期係混合媒材(棉布等),代表作有「二十四節氣」、「十二星座」與「十二生肖」系列。選取題材的範圍更大,除包括中國民間藝術和歷史故事傳說之外,也受原始藝術與西方藝術的影響,而能使畫面產生特殊效果的媒材也多方試驗;裝裱同樣採取克利的方法。這個時期作品亦如前所述呈現多樣性與思考性,劉老受克利的影響更為明顯。
第四個時期代表作則為「生態保育」系列與抽象表現。「生態保育」的主張在這個時期普受各界重視。其實在此之前,劉老已有這方面的著述和畫作,而此時期許多作品的主題則更趨向於此。本期作品除仍多沿襲前期,依然呈現多樣性與思考性,但「抽象」、「非具象」的作品卻更是劉老戮力與用心之所在,並迭有佳作問世。
■ 捌、愛與關懷
在繪畫、寫作、教書之餘,曾多次赴菲律賓、韓國、中南美洲、婆羅洲、非洲、巴布亞紐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等地進行蒐集、採訪、調查等工作,並將所獲得的標本、文物,捐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等單位,供學術研究及展示之用。而如前所述,劉老也捐贈給各博物館、美術館許多有研究效果且又能表現藝術性的作品,單僅國立臺灣美術館一館就獲得了103幅作品。
劉老曾經多次參與「愛心義賣展」,將義賣所得捐給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鄭豐喜文化教育基金會、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和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等公益團體。
為反對核廢料貯放蘭嶼,發表〈核能與立法〉等短文,與「憤怒的蘭嶼」系列畫作;並倡導「藝術有愛──濟助大陸水災義賣聯合畫展」、「﹝重生﹞921災後重建百位畫家義賣展」;設立獎學金;贈送數千冊藝術類書刊予東海大學等校,以及臺北市立圖書館、新店市立圖書館等單位。
此外,也發表〈野生動物保護與國際資源保育〉等專文,提供《犀牛》、《老虎》、《紅毛猩猩》、《樹蛙》……等作品,製作「保護野生動物」海報,出版《野生動物──上帝的劇本》專書;擔任玉山、雪霸、金門等國家公園榮譽警察,在在都顯示他對自然與社會的愛和關懷。
■ 玖、幕落幕啟
劉教授創作歷程已超過五十年,作品雖然尚未完全定位,然藝壇多已定評,其「純真」、「詼諧」是大家對其作品一致的看法。「愛心」、「真實的感情」與「對生命由衷的尊重」,卻是他創作的泉源。劉老畫了許多「自畫像」,張張傳神,不但道盡了他坎坷的人生,和奮鬥的歷程;也描繪了他悲喜的心情,和歡樂的故事。
劉其偉教授的一生,充滿了樂觀、奮鬥與追求理想的傳奇色彩。他最喜用美國牛仔出身的第二十六任總統老羅斯福的一句話:「不畏死,方知有生的價值;不知掌握有生之年,不值得一死。生與死,原本都是同樣的冒險。」來激勵青少年朋友。
他曾經表示過:「生存對我來說,就是無止境的挑戰。我一直奮鬥不懈,從來沒有享受過清閒的滋味。每天,都是整裝待發的狀態。從來沒有走過平平坦坦、無風無浪的路,坎坷和挫折讓我更堅強。我不會逃避現實,而是勇敢面對。在跨越困難之際,失敗與成功交會的時刻,人會被激發出更大的生命力。」這真是一段集經歷、閱歷和畫歷於一身的肺腑之言。
雖然心中期望劉老能夠在廣大的藝術領域中,用他充滿情感的彩筆,不斷地揮灑出更美麗的天空。然而事與願違,今(九十一)年四月十三日(壬午年三月初一)晚間十時許,老頑童畫下了探險人生的最後一筆,揮一揮手,瀟灑的向熱愛他的朋友道別,穿著國家公園榮譽警察的制服,遠赴另一個遙遠的不知名國度,繼續他的探險之旅。
在劉老的墓誌銘中,有以下的文字:
生命實踐者,為生存而奮鬥
工程師、藝術家、作家、
人類學家、探險家,
保育生態、熱愛生命、珍惜資源
可說是為他的一生,寫下了完美的句點。
■ 註釋
■ 註1:實踐一等獎章證書全文如下:「劉其偉先生 早年致力於電機工程 成就卓著 中年後 獻身藝術 譽滿畫壇 作品蘊含對大自然的熱愛與關懷 尤以研究文化人類學 足跡遍及海內外 著作等身 深受學界肯定 晚年後 致力於環境保護及教育工作 成就非凡 堪為全民敬仰 特追贈實踐一等獎章乙座 用資表彰」
■ 註2:褒揚令全文如下:「畫家劉其偉 襟期閎遠 志行高潔 早歲僑居東瀛 困苦力學 精研電機卒業日本東京鐵道教習學院電氣科 學成遄歸 任教廣州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系抗戰軍興 轉任軍旅 出入滇緬邊境 引發對人類學之興趣 來臺後 醉心藝事 師法自然 受聘國內外大學教授 樂育菁莪 陶成多士 公餘勤於譯述 著作等身 輒就見聞 撰書立說 晚歲致力原始部落文化之研究 躬履蠻荒叢林 考察原始生態 遍涉山顛海陬 探究古代美術繪畫遺跡 蒐錄成集 簡冊留聲 比年熱心公益 發起百名畫家響應九二一震災義賣活動 民胞物與 古道堪欽 復捐贈私藏文物畫作 華夏珍奇 乃能傳承宇內 藝壇共仰 曾獲頒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四屆文馨獎 綜其生平 盡粹繪畫藝術 開闊水彩新流 宏藝傳薪 懋績孔昭 遽聞溘逝 軫悼殊深 應予明令褒揚 以示政府崇禮耆賢之至意」
席德進一直喜歡畫日常就看得見的花種
http://i.minus.com/j9Cnds2fBKoGx.jpg
這張畫就像是小時候看到台灣的風景
個人非常喜歡
http://i.minus.com/jbpKf9s8SVX7Ak.jpg
這張蘭嶼風景一看就知道是蘭嶼
席德進以硬筆畫出蘭嶼的姿態
http://i.minus.com/jrxK5hHdXq7JG.jpg
6月2日下午的台北富邦人壽國際會議中心,羅芙奧台北春拍「亞洲現代與當代藝術」專場熱鬧開槌,滿場人氣,昭示著羅芙奧台灣拍賣業界第一的魅力。好拍品帶來強滾滾的人氣,人氣帶來買氣,今春的台北羅芙奧,152件拍品成交率高達88.8%,創下4億1881萬新台幣(以下幣值同)的總成交金額佳績。
這一場台北羅芙奧,沒有趙無極油畫精品,不打緊,趙無極的杭州藝專同門師弟席德進,撐起了沒有趙無極的台北羅芙奧。羅芙奧精心推出的「席德進藝術專拍—摰友的三十年珍藏」小專場大放異彩,26幅作品全數拍出,小專拍創下100%成交的白手套成交紀錄,總共24幅席德進畫作,1幅關良畫作與2幅林風眠畫作全數成交,總成交額就達8600萬,遠超過拍前估價的2480萬。換句話說,席德進小專場作品,平均每件都以逾3倍估價的好成績成交!
小專場大收穫 《自畫像》刷新紀錄
由於「席德進藝術專拍—摰友的三十年珍藏」小專場來自席德進摰友,財團法人席德進基金會創辦人之一的L君友人,來源清楚,而且本次專場的作品精采,亦有席德進當年為L君親自挑選的林風眠與關良畫作,真偽殆無疑義,使得這場專拍,以席德進1951年創作的《自像畫》領銜,加上多幅橫跨席德進不同創作年代的水墨畫作,愈臨近拍賣日期,收藏圈愈加注意、鍾意這批作品。
此次羅芙奧封面圖錄的席德進《自畫像》,是藝術家於1951年,28歲未到三十而立之年創作,是保存至今年代最早的自畫像油畫。由於席德進僅有4幅油畫自畫像存世,其中兩幅《雙重自畫像》創作於1963年,時年40歲,這兩幅難得的雙重自畫像藏於清翫雅集藏家施俊兆的收藏室;另1幅1972年創作的自畫像則由國美館典藏,使得羅芙奧此作,成為市場唯一有機會珍藏席德進油畫自畫像的機會。在羅芙奧圖錄生動的敘事裡,許多藏家透過席德進年輕時的照片與畫作,體會了當年意氣風發、俊美的席德進筆下的自己。此作未拍先轟動。
第39號拍品,席德進《自畫像》亮相拍賣廳,果然引發競逐。拍賣官朱沛宗從380萬起拍競價至450萬時,新加坡寶福得拍賣亞太區代表蘇芸加,馬上喊出800萬!引來現場的熱烈掌聲。但800萬沒有嚇退其他買家,緊接著,多方買家紛紛出手,價錢一口一口地往上加,最後以高達1900萬落槌,加計佣金成交價達2280萬,一舉刷新了席德進作品拍賣紀錄。
購藏此作的買家坐在施俊兆夫婦旁,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蕭珊珊,她是施俊兆夫婦的好友,亦是一位知名的押花創作藝術家。擊退眾多買家競得此作後,蕭珊珊開心地說:「我喜歡這幅畫好久了!終於有機會能買到,這次其實是抱著志在必得的決心來。」蕭珊珊曾於此作委託人家中欣賞此件席德進自畫像,當下就被畫作深深吸引,因此在畫作落槌前的數回合,都可見到她堅定地舉牌回應對手,可見其購藏的決心。而熱心藝術公益與教育推廣的她,也樂見將來席德進的回顧展,若有緣讓其他席德進的作品聚首共同展出,她也不吝於出借此幅畫作。
林風眠沾光 價格翻倍漲
就在蕭珊珊,以及施俊兆、譚精忠,與其他從台北、台中到海外等諸多資深藏家親身舉牌購藏下,「席德進藝術專拍—摯友的三十年珍藏」紛紛高價落槌,不少藏家都勇於出價,只可惜因為價格在多位藏家競逐下愈飆愈高,只能黯然放棄。例如,尺幅最大的席德進彩墨作品《武陵》,低估價200萬,成交價達780萬;再例如,席德進的一手書法《滿江紅詞》,透過他獨特的書法字體,重新詮釋了岳飛這首著名的詞牌,此作低估價95萬,成交價竟達528萬!而席德進晚年創作的山水《海山相照》,隱隱然於具象抽象間躍動突破的晚年佳作,低估價95萬,成交價達360萬。就連可能因為昔年掛畫時用圖釘釘畫,而使右上角稍缺一角的林風眠《群舟圖》,低估價120萬,成交價也高達600萬!連林風眠行家都搖頭嘆息,拍得實在太好,價錢比在香港拍場的林風眠都還要高出一倍。
其實,過去拍賣公司也曾透過L君藏家手中,徵得不少席德進作品上拍,但此次羅芙奧一次徵得達26件作品,其中更有難得的油畫自畫像佳作,以此領銜加上多幅精采的水墨,還有兩幅只要來源無誤,市場行情一向堅挺的林風眠作品集合而成小專場,果然一舉奏效。席德進小專場的成功,證明了拍賣公司徵件與包裝策略的重要,而合宜的估價,往往能勾起藏家的購藏意願。滿場的人氣,更推波助瀾了拍賣廳氛圍,使得羅芙奧台北拍場,順利度過經濟不景氣下的不安,成功達陣。
李華弌難得畫馬
這張立馬圖畫的頗為年輕俏皮
功力頗為不凡
http://i.minus.com/jsq0MNO77bdYI.jpg
李华弌:水墨是一种了不起的材料
2013-03-21 10:22:12 来源:hiart.cn 有0人参与 收藏 打印字号: T|T
借由201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心印:李华弌艺术展”的契机,李华弌在北京寻觅到一处工作室,开始了一半时间在国内,一半时间在国外的生活。他说在国外待得越久越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多年来坚持水墨创作的他,工作室干干净净的,没有任何气味,这样一种清净,也令他感觉水墨本身即是艺术。而在这门艺术上,他相信颠覆传统势必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类似于“要先知道法律,才能够犯法”。所以给年轻人的建议也是,如果想要少走弯路,不妨往后看远一点。
Hi艺术=Hi 李华弌=李
中国画是月光的艺术
Hi:你第一次听说“新水墨”是什么时候?
李:我年纪比较大,80年代起就从上海到了美国。其实,我觉得从60年代就有人在做水墨的创新。香港作为中西文化的要冲,李寿昆、刘国松他们当时就在做这些,水墨的探索从来就没有间断过。现在重新提起这个现象,也是因为中国当代搞得非常好,大家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去探讨如何用功。
Hi:你怎么看这样一个概念?
李:“新水墨”的概念很多元,有的人在用抽象的办法,有的人在用观念,如果单纯讲“水墨画”的话,其实就如我提到的,60年代就开始了。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很多元,大家都在尝试,也有人开始做水墨装置。“新水墨”这一概念已经变得非常丰富。
Hi:你怎么看传统的中国画材料在当下的运用?
李:我认为水墨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材料。从我个人而言,从小我受的是中国画的训练,后来又学西洋画。一路学下来,我觉得所有媒介只有两种,要么就是色彩的,要么就是水墨的。有人讲,油画是太阳的艺术,中国画是月光的艺术,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油画的辉煌可能是水墨不可能达到的,因为各种材料不一样,但我追求的是不同地让观众得到能量。色彩让观众得到能量的办法是让它产生冲击力,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令人感动,一看就觉得很厉害;但是,水墨应该是反过来,它会令人静下来。提供给人一个视觉的焦点,让人在安静的环境下,做冥想,反省式地得到能量。这也是我个人所追求的。
得先知道法律,才能够犯法
Hi:你个人坚持水墨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李:以前在中国上学时,我非常喜欢油画,喜欢意大利画,我觉得自己对此非常了解,可是当我去了意大利之后,发现其中有很多误会。现在在国外待的时间长了,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有些东西你站远了看时才会有另外的体会。我在国外时才开始意识到,水墨这种材料真是太伟大了,因为它的简单,所以伟大。走进我的画室,干干净净的,没有气味,没有各种化学成分,而且,水墨本身就是艺术,要放弃这个材料那真是非常可惜。
Hi:会不会觉得水墨在这个时代变得难以创新?
李:其实我们看前辈也是这样的,从元朝起大家就这样,赵孟頫、董其昌他们也都在他们的时代寻找新的方法。要颠覆传统是对的,创新也是很好的,但你要先知道法律,才能够犯法,否则就是草莽。我觉得一个年轻人如果二十岁就颠覆得一塌糊涂,那剩下的几十年干什么。天才到处都有,抓住新的想法也很重要,可更重要的是抓紧学习,很多天才都是经历过长期的努力才成功的。
Hi:在你看来,这个时代水墨创作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李:我们这个时代就是信息过剩。以前我们写字只能找到一块碑,就会想着得马上去写。但现在,你打开电脑,里面什么都有,以前是做加法,现在你需要做减法。学习反而变得困难了。不过,现在我们可以非常自由地创作,这也是这个时代给予的。
搞学术要从国外找资料
Hi:海外经历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李:海外经历会让我在看待一些事情上,有着不同的看法。从远距离看之前近距离的东西会有些不同,你会看到一些你以前没注意到的东西。台北故宫博物馆曾经举办过一个展览,叫“晚明的变形主义”,以前我们从来不觉得吴彬的画有什么特别之处,海外的人会在学术上有些新的看法。而80年代出国的人有一个好处就是,他会很早就注意到这些。以前开玩笑,说搞学术要看国外的资料,当然不是指外国人更有权威,而是从外面看,可能对自己的观点有很多帮助。西方人看画和中国人非常不同,虽然也会有误会,相辅相成反而更客观。
Hi:在创作上又是如何体现的?
李:这个就不值得一提了。像我这种年纪的人,别人总是认为我从小就是画传统,因为没有选择,只能画这样的画。其实,我80年代到美国,念书念的就是战后艺术。从安迪·沃霍尔、德库宁到德国表现主义,再到后来我非常喜欢的抽象表现主义,那些人都在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在创作,对我影响都非常大。你看我的画,结束后你会觉得看起来很工整,非常传统。其实我每张画一开始时都是泼墨的,泼得一塌糊涂。我喜欢把安静的地方找出来,搞自己的东西。我追求的是宋画的意境,但宋画的技法有很多,我也不想画成一种古董,但我希望能够给人一种腔调,你一看就觉得安静,有一种心境在里面。这个我不否认,好多地方都受了表现主义的影响。
“别人赚钱,我们涨身价”
Hi:你什么时候开始和画廊合作的?如何看待与画廊之间的合作关系?
李:在外面都是跟画廊合作。来纽约六个月之后,我就有了第一次展览。我从来不在画室里卖画,一方面是信誉的问题;另外,需要给自己一个交待。有些人会选择拍卖,它是一个途径,但画展可以一下展出十张、二十张画,一张画的好代表 不了一个画家的面目,有一个展览才能对观众有个交待,但也不能老办画展。
Hi:你合作过的画廊有哪些?
李:之前跟纽约Kaikudo画廊有合作办过两次画展。现在与伦敦Eskenazi画廊合作,他们专门做中国文物,像那些陶器、瓷器都非常精美。在西方少有做当代水墨的画廊,不知道现在有没有。
Hi:你作品这两年价格变动大吗?
李:肯定有变化。跟Eskenazi画廊合作定价都挺高的,最近的拍卖也是很高。我不送拍,可有人送去了。我们艺术家常常开玩笑说“别人赚钱,我们涨身价”。但对我而言,能有什么影响呢?要是老想着赚钱,还不如去买股票。
Hi:有没有你看好的年轻人?对他们可有什么建议?
李:我的老师陈佩秋,九十几岁了,还在鼓励大家要有新想法。她常常跟我讲,年轻人更有希望,甚至跟我说,中年人已经没法沟通了,反而年轻人现在很用功。我觉得太年轻的人不要怕走弯路,可以做一些不成熟的事情,如果想要避免走弯路的话,还是要关注我们的传统,一个人能够往后看多远,就能够往前看多远,这对大家都有好处。我真的喜欢创新的年轻人,但就东方的哲学而言,我们没有太武断的命题,我觉得所有的新发现,谦虚地讲,都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和前辈人的成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