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教授讚!
可列印查看
Psycho教授讚!
這些器材我們是在2016年的最後一天訂購的,然後2017年的1月初我才知道My Hi-End這個網站並看到Psycho教授的文章,(恕在下孤陋寡聞XD)不然我們應該會試聽過PEL再決定要買什麼喇叭。
為什麼是PEL?因為我是從「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古典音樂美感的經歷」討論串最前面開始看的,該串前面Psycho教授獨尊PEL,然後一直到最近幾天我才看到教授換成JMR bliss silver,lag非常多,畢竟是好幾年分內容的長篇討論串,不跳著看實在看不完,但在下資質駑鈍,很多內容看不懂,所以又會前後跳來跳去反覆看,看了好久。
總之我們已經先買PMC了,既買之、則安之,才剛買就馬上出清感覺像是把錢丟到水裡一樣啊XD
而且由於我們之前的MK M7家庭劇院系統實在不行,PMC twenty5.24全面勝出,所以我們現在聽音樂聽地很開心,就算被「被詛咒的獵人」殺音響,也不會急著想換喇叭;另外我也好奇PMC twenty5.24是否能通過殺音響的測試,畢竟是最新一代的產品,說不定科技的進步可以讓它趕上教授的標準,就像bliss silver可以取代PEL和歐鳳一樣?若最後確定通不過,再換也不遲,總之先依教授建議,從「S1500+NANO DAC」開始換起。
但就算短期內不換,我也會去試聽JMR,並且多聽一些教授推薦的正確錄音,老實講,這類錄音我目前也只聽過「西達利絲與小牧神」,量少到實在談不上喜好與否,所以要再多聽(不過小牧神真的很好聽,我連用爛爛的千元電腦喇叭聽都覺得好聽)
另外當初是因為我老婆非常喜歡電影「星際效應」的配樂,但用MK M7來播實在不行,所以才換喇叭,之後應該也會拿著這配樂去試聽bliss silver,滿好奇這配樂在教授推廣的正確系統上聽起來是什麼樣子(angel)
可以請教各位DT2套Jplay DAC LINK可以拉到700嗎?
以前用03usd可以開到700,不過DT2不論有沒有過U3TT都只能開到170。
那裡讚??是這個讚嗎???(devil)(devil)
哇!!!真是辛苦......(clapping)(clapping)引用:
真是太客氣,分享聽感、視感都一樣贊啊!難道你們以為我不會偷偷使用CAT看4K級A片嗎?...(giggle)(giggle)
我會覺得『學習的過程』很重要,如果你的年齡不大(我估計是50歲以下),那麼就可以依我上一篇的建議,從訊源開始慢慢來學習。如果年齡跟我一樣老了,那就下手重一點會比較有趣......(angel)(angel)
如你內文所言,現在還是先多聽幾張『你會愛死了』的新天新地頂級的殺音響唱片優先。。。。。(clapping)
我連03 USD都很少可以拉到700、常常造成不穩定甚至聲音變差,一直以來都是只用到170;現在的DT2也一都是170
小弟昨天晚上把DT2拿出來接上U3TT使用同軸輸出到PMA-2500NE跟直接使用PMA-2500NE的USB DAC試試聲音差異。我拿蔡琴的最後一夜DSD檔和轉檔成24bit176kHz的WAV檔稍微比較了一下,WAV檔播放DT2同軸輸出跟2500NE直接USB DAC播放差異並不明顯。但是2500NE使用USB DAC播放DSD檔時聲音的形體比較立體人聲也更有感情,彷彿蔡琴站在你面前唱歌連胸腔共鳴都能感受的到。或許是小弟的數位同軸線水準不夠或是2500NE的DSD解碼性能就是比PCM好,只要撥放夠水準的DSD檔時整個聲音密度就特別的高‧。所以目前還是不使用DT2直接使用2500NE的USB DAC來播放音樂,但是在還沒有使用完整U3TT之前聲音是沒有這個水準的。
另外教授提到的PTT耳機版上的Pioneer APS-DR001使用心得小弟也有看過寫得相當不錯,尤其是裡面寫到在一些和聲或轉音還會有點勾心弦跟我使用後的感覺一樣。目前APS-DR001是我使用過後經無法拔下來的裝置了。
最近小弟考慮在日本購買或許是目前最好的RJ45接頭附件 30829再購買CAT7A附件 30830的線材回來自行製作CAT7A的網路線來JPLAY雙機連線使用。有興趣自行製作CAT專用網路線的網友可以做一個參考。另外日本有網友借到超高級的HUB[M12 Gold Switch]來JPLAY雙機連線試聽,據說效果好到讓人目瞪口呆但是售價也是讓人目瞪口呆...一組HUB+2M專用網路線兩條定價32萬日幣附件 30831附件 30832附件 30833
來討論一個高難度的問題,當然又要請 bchsieh 出馬,你最近有空吧?....(devil)(devil)
一切都是半年前討論升頻、BIT-PERFECT與 HQPLAYER的開始。
首先再次強調,一切都是從聽感開始,才會有後面的理論猜想。一切開始就是,至少有我與bchsieh兩個變態級的耳朵,對於升頻甚至PCM轉DSD(後面使用應該比較專業的術語SDM)再透過DAC進行播放,都明顯有負面聽感。目前我個人唯一聽到DSD播放優於PCM的(不管播放來源是否為DSD),只有 KORG DS-DAC-10 這台專門為了推廣DSD而設計的特殊機種,而它本身的音響性能太差,其他就完全沒有聽感實證了。
為此我提出了重要的知覺心理學理論,只是沒有講清楚:簡而言之,直接播放44.1讓人耳自行去腦補成接近大自然的聲音(假設是19200K HZ好了),那麼人耳可怕的運算能力會自動算出1/44.1之間『幾乎絕對正確的1/19200K之資料』。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左一右兩個黑點先後出現,我們是不是會看成『似動運動』誤以為有一個黑點在兩個位置之間左右跳動?對的,然後你就知道為什麼高畫質是追求1080P/60fps而不是追求480P/600fps,因為一秒鐘60張與一秒鐘600張的動畫知覺效果相差有限,讓人腦去腦補就夠了。而480P提昇到1080P,靜態畫質變精細了,腦補出來的動態畫質就會同樣精細。
透過上述比喻我們就知道了:在純粹自然科學的心理學角度上,絕對正確的44.1K之播放效果,是絕對科學地比『不夠正確的192K』還要聲音更正確太多太多。所以我一開始才會強調錄音比音響重要太多,因為就算是44.1的老錄音,只要它走向絕對正確,任何加料過的DSD或384K錄音都絕對沒有它正確,敢推翻這一點就要跟全世界近百年、數千萬篇知覺心理學論文打架了.....
這就是我與bchsieh反升頻之聽感背後,最重要的科學依據。我不知道bchsieh是怎麼學會的,這傢伙很少分享他的音響與音樂...:P 而我非常好狗運是學自總譜與新天新地唱片的正確錄音,所以如此。
於是 bchsieh告訴我們,從他的業界經驗,幾乎沒有夠正確的升頻演算法,即使有也無法即時升頻。從知覺心理學上也完全吻合,因為我們至今也找不到『腦補』的大腦運算方式,最逼近的就是我上次說過的:根據一段時間的聽感經驗,去猜測1/192k應該是什麼資料。其實這就是前陣子圍棋程式大殺四方的類神經網路計算,所以就知道即時演算『正確的升頻』是多麼不可能了。
當然有可能出現『更正確一些的升頻』,它可以正確到何時終於可以騙過大腦而形同更好的腦補功能?這就沒有人知道何時能實踐。
===== 然而上述只是理論 =====
『反升頻』聽感背後的科學依據是非常嚴謹的,但是實作到音響系統又是一個問題。我最近想這個理論而百思不解:
對岸中國非常令我滿意的數碼多網站,提出升頻或SDM播放會變好聽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就是DAC晶片原本會進行超取樣(簡化的升頻啦!)與SDM,使用電腦進行升頻或SDM後,可以大幅降低DAC的工作,從而得到很好的音質。
聽起來真的蠻合理的!但是與我自己的聽感又完全不同。邏輯上有幾個可能:
1、事先升頻或SDM,DAC內部真的就可減少工作量?這個要請bchsieh老大確認了。
2、設計DAC成品機的音響師,透過對於DAC晶片的供電或振震,瞎貓碰到死耗子讓它的升頻或SDM資料居然比PC計算地更正確?
3、就像I2S一樣,預先升頻或SDM固然讓DAC工作減小,但是從PC傳輸到DAC會大量引進方波內RANDOM JITTER,結果理論上比較正確的播放方式反而聲音變差?
=== 以上就請 bchsieh老大出手了 ===
不過我真正要嚇唬大家的是以下內容:
前述最重要的就是『腦補理論』,而且以電影或動畫的製作原埋簡單交待了。這說明了為何視覺的科學研究發展至今一定走向高傳真,因為『腦補』的前提是我們的『經驗』!我們經驗的視覺世界都一樣正確,所以每個人都是最hi-fi的視覺高手,所以絕對不會有人騙你說1941美國巨作《大國民》的畫質可以狂電二十一世紀的電影。這是人人都絕對hi-fi的視覺世界。
聽覺世界就慘了!我們的生活經驗中,聽覺沒有視覺那麼嚴謹,經驗上就是不夠正確,所以44.1的小提琴音所腦補的192K就是不夠正確。更可怕的是:習慣錯誤的聲音,腦補理論會讓我們『更喜歡』『更習慣』錯誤的聲音,結果聽到的正確的聲音反而覺得不好聽不真實。
所以,有沒有追隨我的jplay雙cat或完整U3TT方案,並不是最重要的喔!應該是先把我推薦並詳細說明的新天新地唱片好好買十多張,拼命逼自己相信那正確的聲音,據此逐步淘汰一些器材讓整體音響聲音可以更逼進這些唱片的正確播放效果。這當然很辛苦,就像那個圍棋程式也要拼命跟自己下棋來學到更高明的下棋技巧呢!沒有正確聲音體驗,會永遠無法走在正確的音響道路上。只可惜我只熟古典音樂,要我介紹聲音正確的爵士、ACG、流行歌曲或搖滾,那實在完全超過我的能力了....:)
(END)
以人類目前的技術而言......
在影像的世界中, 1080P/60fps 是用一個2D平面視窗去觀看立體的影像, 並對視窗窗框進行 1920X1080 的二維矩陣分割, 再以一定 bits 的數值來記錄(描述)各分割小格中看到的影像. 60fps 是對時間的切割.
在聲音的世界中, 16bits/44.1K, 則明顯少了2D視窗這個概念, Stereo 是從兩個點去聆聽立體的聲音, 再以一定 bits 的數值來記錄(描述)這兩點聽到的聲音. 44.1K 是對時間的切割.
數位記錄的規格再高....
重播的影像好不好看, 真不真實, 各人有各人的解讀;
重播的聲音好不好聽, 真不真實, 各人自然也有各人的解讀.
每個人對數位規格的追逐, 也自然有每個人不同的取捨......
我一直覺得~~~
教授所言 "絕對正確的44.1K" 和 "不夠正確的192K" 在前述數位技術規格上是不是應當無從辨別呢???
所以教授所言甚是, 一切都回歸心理層面!!!
不過「絕對正確的192K」應該還是可以打趴「絕對正確的44.1K」吧?
就像120fps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動態畫質上可以打趴更低fps的電影一樣
而且現代錄音都已經用48K以上在錄了,最後發行時卻還得降成44.1K
希望CD可以快點被淘汰,以後唱片行賣的都是內含原生取樣率音檔的儲存裝置,讓聲音別再綁在44.1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