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大,
我當然明白,
可是看了一下,轉盤會降低太多..;(|-)|(|-
不過這樣裝也比前一陣子的組合好很多呢..
BDR 的 damping 效果真是好..
我再試試看..8):D
過一陣子,或許八月,邀何老大一起來聽看看..
可列印查看
有人以為規格不重要?
這可能是大誤會.
實際聽到的,事實上也沒有全部納入規格.
所以網路上常有人說聲音是耳聽為憑,其實是有待討論的.
耳聽為憑,是要有條件的.
空間,系統的搭配,口味..都是變數.
所以對於一件器材的好壞,
不會是看規格就明白.
也不是隨便接上去聽就明白.
不過規格在於呈現器材的潛力,對買家而言十分重要.
用心的玩家要明白什麼:
什麼器材要特別注意什麼規格?
看懂器材的規格?
建議對盲目測試喇叭有興趣的人看看這篇文章
http://seanolive.blogspot.com/2009/0...o-product.html
作者是Harman的“試聽”主管。
clearaudio 加 BDR 獲得不錯的結果,
再來試試 transrotor with BDR..8):o:D
http://img440.imageshack.us/img440/5074/20090630082.jpg
Transrotor Apollon 加上BDR一定很正點!可以消去不少火氣.....:D
是用 graham phantom 2/clearaudio signature ,
phono 是直入 cello RMC,
聲音是更細緻而美聲..
http://img56.imageshack.us/img56/9751/20090710001.jpg
用了幾個月的 Transrotor Apollon ,
聲音很好,也很有潛力,很敏感,
多花些時間,相信它能更上一層樓..|-)|(|-:o8)
http://img91.imageshack.us/img91/9443/p1010003j.jpg
大喇叭需要較大空間,但也面臨房間比例的問題.由於高度甚少有超過3米,所以空間也自然受限,這一來,低頻容易出問題.除了無法表現較低頻率,更需針對低頻做處理.典型的例子是音響論壇的劉顧問,雖然家裡空間很大,音響室卻不過10來坪,這也是試了再試才決定的.裡面的處理,更是拆拆裝裝,超過10次以上.牆面全部是平的,包括天花板也是平的.也沒擺許多人愛用的RPG.聽起來聲音相當清析,低頻也乾淨.另一位也是使用大系統的用家.房間夠大,前後都使用RPG,天花板更是使用不規則平面佈置,釘上長條半圓形實心帶皮杉木,也使用一些鑽泥板.這樣的處理,聲音聽起來如何?聽過的友人覺得音像模糊,動態不足,低頻轟轟然.由於用家無法解決低頻的問題,只好以較小音量播放,實在是浪費大系統的價值.以上這兩個例子凸顯空間處理的困難與重要性.如果空間處理的觀念有問題,表現出來的結果,自然也會有問題.友人老柯曾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甚麼樣的人就有甚麼樣的聲音.這其實指的是觀念,know how.
誠如hojuiyang兄所言,知與行是兩回事,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去執行.以音響能力言,大多數發燒友恐是力有未殆.舉個簡單例子,許多人都知道,至少也看過某雜誌所謂音響20要.但對於那些抽象的名辭,像是動態對比度,細節的呈現--等等,真正要拿來邊聽邊評論一套音響時,恐怕會不知如何下手.動態對比是否強烈,或到達何種程度,你的標準何在?細節到底需有多少,才算完整,透明度也是一樣.其實這些都有賴於經常親臨現場,才能感受.當然啦,你聽的現場,不可能是你所聽的唱片的錄音現場.舉凡流行音樂,熱門演唱,爵士樂,這些小型團體,在大都會都很容易聽到.20年前,這些演唱演奏都很多,我那時候還年輕,幾乎每週六日都去消費.忙碌一星期,壓力非常大,到了週六或週日,總得輕鬆一下.那時候像是來來飯店--現在的喜來登--二樓就有夜總會,有八,九人的樂團,也有舞池可以跳舞,氣氛極佳,女服務生都穿長袍跪著服務.其他如國賓統一華國都有現場演奏演唱可欣賞,也可跳舞.至於不是大飯店的場所,更多爵士樂或熱門團體,想聽就聽,像是陳淑華,崔苔青,都是那些時候唱英文歌曲,也小有名氣,後來才大紅大紫.談到古典音樂,我的現場經驗當然是不可能與一般流行音樂一樣多,場次本來就少,我只挑選喜歡的曲目聽.現場聽多也聽久,對於罐頭音樂,老實說,興趣也有限.有時與朋友去友人家聽音響,聽到朋友誇讚好聲,居然使用高貴兩個字,免不了數落他不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