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測試方法都會產生數據.....相對參考的依據
每個問題都有適當的解決方法.....有得有失
我們都是在找尋主觀.....卻要依賴客觀
台灣人的創意值得期待.....福爾摩紗密碼
可列印查看
每一種測試方法都會產生數據.....相對參考的依據
每個問題都有適當的解決方法.....有得有失
我們都是在找尋主觀.....卻要依賴客觀
台灣人的創意值得期待.....福爾摩紗密碼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http://www.my-hiend.com/vbb/attachme...4&d=1334112534
[QUOTE=Eton;170855]31.5Hz 在我的空間的皇帝位還是聽得到的, 只是相對的音壓小不少,
Nordest 測試 CD 播放 Pink Noise, PAA6 量到的 31.5Hz 持續能量有 55 dB, 瞬間能量有約 62 dB,
我的峰值在 50 Hz 81.5 dB, 差了20 dB, 這是 102 倍左右 (+3 dB 能量乘以 2, 所以 20 dB 就是 2 的 6.67 次方, 6.67 = 20/3) 的能量落差!
但是皇帝位後一米至少可補回 10 dB以上的能量在 31.5 Hz, 與峰值的落差就在 10 dB以內, 能量差異馬上從 100 倍 降到 10倍 (2 的 3.33 次方),
之前我提到了, 後排不夠好聽, 另一個 31Hz 補回的位置是在喇叭正面與皇帝位約中間點的位置, 那是 Super Near Field Listening, 我不會這麼坐的, (恕刪)
QUOTE]
單頻測試發聲是一段一段的.在專用空間裡.當然聽得到..差20dB? 差30dB也聽得到呀...只要該空間夠安靜.只是.放音樂時呢.?還聽得到那不足20dB頻段的音樂或重播嗎.
這是比較級的問題.耳力對超過3dB差距就會有感受.20dB還得了..
若是該音樂剛好唱到嚴重不足的頻段.會不扭曲嗎.還會像或接近真嗎..哈.
第一反射點.簡化成6個面的"直接反射"角度應該只是長久以來的店家/媒體習慣使然..
事實上.
喇叭在無響室測量離軸角度超過一個"數"就無太大意義.
我們不用太執著於舊式.
開版題就是由實際測量開始了.就以測量結果來討論了..
喇叭兩側到牆若是離得越遠.同樣又是離軸很大的入出(牆面)反射角度了.效應也降了.
量.測只是了解該空間效應的第一步而已.
量測了..也只比不去了解或不想去了解的人..多一步而已.
幾個觀念跟大家分享, 原則上哪一個點會消失, 如果知道房間長寬高, 可以計算. 如果是不規則的房間預測結果沒那麼準. audioholics.com 有線上計算.
假如所有Hi End 都在 31Hz消失, 如果喇叭系統的輸出一樣 (在31Hz有同樣的能量), 那很可能是空間大小接近或跟31Hz的波長成倍數, 造成反相的行為接近.
如果Reference是80dB, - 20 dB在31Hz 人耳是聽不到的. 通常這個頻率 -10 dB就是極限了. 人耳低頻非常不敏感. 敏感度隨音量而定. 這是 Fletcher -Munson 效應(http://en.wikipedia.org/wiki/Fletche...3Munson_curves)
31Hz 是有危險性的頻率. 音樂到35Hz不算稀奇, 但從35Hz到31Hz, 這個數量會大大降低. 這個頻率的音量如果過大, 會把系統殺掉. REW (http://www.hometheatershack.com/roomeq/) 不用錢, 有一個Signal Generator, 輸出一個 31Hz 的 Sine Wave, 慢慢增加音量, 到一個可以接受, 可以感覺得到31Hz, 系統沒有被操爆, 站起來, 到房間四處走動, 馬上會感受到Room Mode在哪裡.
通常 31Hz 對聆聽音樂不會造成太大問題. 31Hz 是 Raw Power. 聲波可以當武器. 31Hz 要小心啊...
最近一年來器材沒有變動,專心調整音響系統與空間
這陣子所做的一些調整有點心得跟大家報告一下
1.做了很多實海神喇叭仰俯角的調整,目前是將中高音柱稍微往前傾(喇叭後方墊高0.5公分)
2.將處理中低頻的乳牛搬出音響室
3.左右第一反射點掛上毛巾
昨晚量到的頻譜
http://www.my-hiend.com/vbb/attachme...9&d=1342661830
消失的31.5Hz居然回來了:)
聲音好不好聽呢?比以前相較有小小的進步
1.聚焦較佳,音像浮凸,音場深廣
2.微動態較明顯
3.管弦樂曲較難表現的中提琴比以前清晰
4.3D感佳,诺大的海神好像消失在音響室
:)
chkuo2兄
現在音響室暫時掛著毛巾 ,不好意思見人
正在研究怎樣可以好看與功能兼具的處理第一反射點
等弄好了才敢貼新的音響室照片(blush)
哈!哈!我的音響房更不能見人%304++
10幾年來只有家人和好朋友可以進去(blush)(blush)
掛些有調音功能的布畫,例如德國transparency acoustic
個人是覺得擺位及全方面的折角可以解決,除非吸音不夠或者是太多。。
喇叭有好幾個面,而每個面及邊的折角都有很明顯的不同頻段的差別,建議可回原點重新試試
不好意思,掛毛巾吸收高頻 聲音會變更衝吧。
厚 大家雜誌都不看的喔~~
布幔是高頻吸的多沒錯, 但是這是指布幔本身的吸音能力, 真正能吸多少來要取決於布幔是怎麼掛的,
如果布幔後面有留距離牆面10cm的距離的話, 那我看過的數據是可以到250Hz都還有不錯的吸音能力,
我認為幾個反射點不怕吸音, 怕的是吸得不平均,
所以既然要搞, 就勢必一定要犧牲一點空間,
在此舉chanc95學長的例子,
如果要弄, 我會把第一反射點的軟體架的部份給鋸了 哈哈~
然後在這個地方塞岩綿 (或者玻璃纖維棉), 然後再用透氣的布整個封起來,
如果封起來還是擔心健康的話, 可改用聲學海綿, 但是我認為效果較差......
軟體架深度少說也要個15cm, 這樣做的話整個吸音頻段可以下到100Hz沒問題,
這樣做就是很好的處理了~~
科技海綿更優.........
反正都是要找家裡大人索取啦!:D
http://www.my-hiend.com/vbb/images/misc/quote_icon.png 作者: AndyChu http://www.my-hiend.com/vbb/images/b...post-right.png
科技海綿不就是那薄薄有翅膀的那一片?!
薄薄那一片是奈米的,呵呵
第一張圖不是用1/3 dB/Oct ,建議若是要符合人耳聽覺的特色要用1/3 dB/Oct ,若是要抓音響系統的問題,或是喇叭的問題,才會用1/6或是1/12。
就第一張圖來說,不見的不只31.5HZ,會造成這樣的情況通常都是抵消、相位誤差。會造成抵消有一部份是器材的擺放,就以隨身喇叭成品測試來說,
放在麥克風腳架上跟放在ITU-P340標準測試桌(這標準是Free可以抓的到),量測到曲線就會不一樣,測試桌就會有抵消的狀況,抵消的點都會固定在
特定的頻率點,那是因為反射所造成的,所以在第一反射有作吸音,我猜消失的頻率就會回來,另外、麥克風放近一點、喇叭Toe-in,也都會讓消失的
頻率回來。
補充一點,若以1/3 dB/Oct來看,31.5Hz的1/3 dB/Oct掉的應該沒有那麼多,所以用31.5Hz去算波長是應該有些問題,
應該要用40或是25去算,以25Hz來算1/2波長6.8m、1/4波長為3.4m。
1/3 Oct 跟dB沒有關係 (還是我誤解您的意思?). 1/3 表示每 1/3 個 Octave 取一個平均值, 換句話說, 整個八度只有三個資料點 (平均). 人耳比這種解析度靈敏很多. Dr. Toole說建議要用1/20 才能看到中高頻的問題. 我從不用Smoothing. 低頻一旦用1/3 Smooth 掉, 很嚴重的Floor Bounce會看起來像"沒什麼". 要Smooth, 我的眼睛可以自動Smooth. 從設計的角度, 在中高頻用Gated Response + No Smoothing 才可以抓到真正的問題.
http://parodielin.blogspot.com/2012/07/1.html 同一個喇叭. 比較我跟Stereophile的圖. 沒有任何Smoothing. Floor Bounce看得清清楚楚.
http://parodielin.blogspot.com/2012/07/rebecca.html Rebecca - 完全沒有任何Smoothing (Gated Response 極限在200Hz左右)
測量是一種實驗科學. 怎麼量跟做什麼事有關. 量空間跟量喇叭讀數據的方式不同.
最近都在打規格,dB/Oct打習慣了,多打了dB,若造成你的誤解,抱歉。
不過事實上,如果你真有深入研究過喇叭或是聲學,應該要知道人耳的聽覺超過1/9就無法判別是否有波峰、波谷了,
不過,你說的沒有錯1/12或是1/24確實可以看出喇叭的問題,但那只限在無響室或是近場測試或無反射測試時才可以得知,
,在一般空間用1/12或是1/24怎麼去判斷問題、是喇叭還是空間問題?但是,1/3若有明顯問題,那就那一定要去查了!怎麼
查有很多方法,就看要怎麼去運用了。
另外你說,Dr. Toole說建議要用1/20 才能看到中高頻的問題,不知道你是只說一半呢,還是他也是這麼說的呢,
因為通常要看到1/6以上,要先排除量測的誤差,才知道是什麼問題,第一要先排除的就是量測空間,因為空間影響非常的大,
但一般消費者是不可能這麼作的,所以看到1/6以上,通常是設計端的問題,因為一般的喇叭單體受到材質的楊式系數、膜面設計、
組裝工藝等等問題,用1/3 Oct是看不出來的,這時才要需要用到較高的倍頻程。
若參考資料,而沒有去思考,那叫資訊,但資訊就有分對的資訊跟不對的資訊。
1. 人耳的判斷與否跟音量大小, 頻率頻段, 使用的音樂, 聆聽的時間長短有關. 在敏感的頻段絕對超過1/9. 我同意Toole的看法. 但我覺得他說得客氣了, 我從不用Smoothing.
2. 波峰跟波谷是否影響聽覺, 除了上面的因素之外, 還要看整個頻段的頻響. 如果是一個極短的波谷, 可能無傷大雅, 如果含蓋的範圍廣一點, 又在敏感的頻段, 人耳可以察覺. 有的東西短時間如果有Reference, 在相同音量下可以察覺. 有的必須長時間聆聽. 有的聽覺疲勞要幾個小時才會感覺出來.
3. "但那只限在無響室或是近場測試或無反射測試時才可以得知" - 你看到我測的圖嗎? 我沒有用任何Smooth, 我用Gated把反射波移除. 我還用 5 dB的解析度. 我可以在沒有無響室的狀況下量到這種解析度. 我的測試圖在200Hz以上經準表現出喇叭的反應, 跟空間無關. 你看Stereophile所有的測試圖都是5 dB + No Smoothing. 這跟近場或無反設無關, Gated可以把反射移除
4. 只用 1/3 很多圖看起來一模一樣, 很多問題無法發覺.
5. (deleted)
6. 我覺得如果你用比較低的解析度可以達成你要的目標. 那就好了. 但就我的經驗, 人耳的聽覺在某些頻段遠超過1/9.
7. 另一個思考方向, 我看到很多人對無響室的認知有誤. 進無響室的目的, 就是要擺除空間的影響, 測到喇叭的高解析度響應. 如果這是目標, 那用Smoothing (降低解析度) 是反其道而行. 再說如果我不需要Smoothing可以測到這種解析度, Smoothing只是把一些資料弄掉, 意義不大.
1.人耳敏感的頻段是在中頻段,我想會認知問題不同應該是在頻段定義上,這部若以頻率來定義會比較好,人耳最敏感的是200Hz到3K左右、這部份
只要任何一點問題,是很容易會被聽出來是沒錯,不過這頻率段包含了中頻、中高頻與高頻。
2.涵蓋範圍廣了不就低於1/6、甚至是1/3了嗎 .
3.你用的方法是把反射波移除了沒錯,但揚聲器單體在第一時間撞到了箱體反射波不也是被你移除了不是嗎!Gate的方法用錯了,很多實際的問題也都
也都被移除了不是嗎!你說No Smoothing那只是儀器沒有計對曲線再作Smoothing而已不是嗎!
下面是Peerless 全頻喇叭的規格書,裡面就有使用B&K 在無響室以1m/2.83V 1/12 Oct的測試數據
http://www.tymphany.com/files/TC6FD00-04%20Rev1_0.pdf
http://www.tymphany.com/files/XT25BG60-04%20Rev1_0.pdf
我在實驗室測試很多喇叭成品、單體,從來沒有看過像你的喇叭那麼平整的曲線,不過,或許你的喇叭性能真的很優異吧!
而且還不知道你是用什麼訊號測試、MLS?Sin?Pink Noise?Log chip?聲音是由高往低、還是由低往高。
1. 200Hz - 3K 的敏感度會隨音量大小改變. 影響 200 - 3K 的因子也不一樣.
2. No. 建議先明白測量的原理. Smoothing是後置處理 (http://parodielin.blogspot.com/2012/08/2.html). 當你設定1/3 或 1/6 或 1/48 Smoothing, 擷取的資料量完全一樣. 你只是告訴軟體解取後幫我Smooth一下. 把一些資料丟掉.
3. "揚聲器單體在第一時間撞到了箱體反射波不也是被你移除了不是嗎!" 當然不是. :) 這裏有認知上的誤解. 我們要移除的反射波是空間產生的反射, 無響室所謂無響 - 表示空間反射波無響. 揚聲器單體在第一時間撞到了箱體反射波跟空間無關. 這種"反射波"不應該移除, Gated Responses也無法移除這種東西. 高音單體的"反射波" 專有名詞是 Diffraction, 低音單體是 Baffle Loss. 在分音器中必須處理這兩個現象. Diffraction 跟 Baffle Loss只要把單體裝箱就會存在. 跟空間無關. Diffraction 跟 Baffle Loss 說是反射波有點牽強, 這兩種現象的原理不太一樣.
4. 關於你提供的Peerless, 幾點觀察:
A. Peerless用10 dB.
B. 你應該知道這個單體測試的時候沒有裝箱.
C. 要看5 dB的測試數據, 看Seas Excel 或 Scanspeak Revelator. Excel 是裝箱測試的, 同時Seas告訴你測試條件, 會看到形狀不同.
按單體的價位, 提供 5 dB 解析度不多. 從廠商的角度, 如果大家都用10 dB + Smoothing, 他們也必須跟著這麼做. 但到了Scan Revelator, Seas Excel這種單體, 因為她門本身很強, 可以用 5 dB展現他們厲害的地方. 從消費者的角度, 沒有 5 dB + non-smoothing的圖, 幫助不大.
5. 平整的測試線不是偶然, 這是Engineering的結果. Rebecca / Viva單體本身體質好, 本身曲線控制的不錯. 分音器用了十二個元件去控制頻率響應跟諧性失真. (Deleted), Thiel 的三音路我看過他的分音器, 有一卡車元件 (相對於其它同三音路喇叭). 為的是要精密控制單體之間的整合.
假如你看10 dB的曲線, 就好找很多了.
測試就看你的目的是什麼. 我手邊剛好有Vienna Acoustic Hydan Grand. 這篇評論的作者要說Hydan中頻解析度不夠: http://www.stereomojo.com/REVIEWS.htm 他請人測試用的測試圖只有1/3 + Gated Responses. 因為用1/3 他就看到要描述的問題.
測試訊號會根據不同的測試而定: http://parodielin.blogspot.com/2012/08/2.html
2. 測量訊號的擷取方式: 如何擷取訊號, 樣本大小 (FFT Windows, ...) 等等.
測試頻響跟失真一般用的是不同的訊號, 不同的擷取方式. 高頻跟低頻也不太一樣.
------------------------------
在你部落格中,你所說的應該要再精細一點,要不然讓人更搞不懂測試,
我幫補充一下,測試頻響跟失真一般用的都是相同的訊號,就如你上面舉例的Vienna Acoustic Hydan Grand,他
只用了CLIO這一套儀器設備中的MLS測試,MLS測試是impluse測試,全名中文翻譯成最長序列測試,一般來說
要測試Time Domain才會用這一部份,但是實際上測試喇叭單體或是成品大部份使用的工具、儀器如下,
美系喇叭會使用LMS是用Step Sin裡行測試,能不能得到失真、能但要算,歐系則用B&K 2012或是B&K Pulse,
利用的也是Step Sin的方式一樣也使用同樣的訊號.
3、你如果有用Sin波的測試方式你就了解了。
4、Peerless用10dB但1小格是2dB,比一大格5dB要好判斷多了,另外你真的可能不了解喇叭廠的測試Peerless的人
看到了會氣死,因為1/12 Oct是說明他們的Step Sin的測試點數,而不是使用1/12 的Smooth,你可以到Listen Soundcheck的網站
http://www.listeninc.com/files/pdf/s...��也不知道
5、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4486910843&
這組便宜你的喇叭很多,而且頻率響應到40K,重點是他的頻響到40KHz全部都保持在±2dB,你的呢!
另外,你說你喇叭曲線平坦,沒有加音染?不,曲線平坦不代表無音染,就誠如你所說,人對中高頻敏感
,就因此曲線平坦不就表示人聲過多、中高音過多、也代表低音過少(因為不敏感),那麼聽起來應該是人聲
多、金屬樂器亮度十足、低頻略有不足。
1. 我的部落格是寫給有心進入科學測量的朋友一個指引. 我的一些經驗分享. 原則上我以 "假如我剛入門的時候, 讀到這篇文章就好了" 的心態去記錄這一段路程. 你會看到我用Rebecca做例子. 因為這是真實發生的事. 我寫冰風雪的時候, 台灣就我知道只有一位朋友真的做了一組. Rebecca不一樣, 我收到的真實回應題材太豐富了.
4. Scan Revelator 用 5 dB一大格, 一小格 1 dB. 我當然不知道Peerless測試的時候參數設定是怎麼樣. 我以為用12 Smoothing是看你說的 (使用B&K 在無響室以1m/2.83V 1/12 Oct的測試數據). 假如你的1/12 Oct代表的不是1/12 Smoothing, 建議你交代清楚. 但其實這不重要. 看她的圖表, 我會希望她的解析度再高一點. 她的細微鋸齒太少. But it doesn't really matter. 設計師拿到單體會自己測, 廠商的數據都是參考用. 有的廠商數據很漂亮, 實測起來發現數據太樂觀. 這個領域跟擴大機的瓦數一樣, 沒有什麼標準. 對消費者來說, 只有眼睛放亮一點.
5. 假如有閒細心讀我的文章, 會讀到在我正式公開Rebecca測試數據之前寫的一段文字:
為什麼我至今未公該Rebecca測試數據: Rebecca的測試數據從來不是秘密. 在台灣看過我測試的朋友, 跟一些Rebecca使用者自己進行測試, 不少朋友已經看過了. 我不想公布的原因:
A.我覺得測試數據對大部分的Rebecca現任owners, 以及對Rebecca有興趣的朋友沒有太大幫助. 過去一些Rebecca使用者遇到的問題大部分是空間跟擺位造成. 測試數據對這類問題沒實質用處. 提供大家擺位的照片作參考幫助更大. 這是Rebecca Community可以做到的.
B.我不希望你是因為看到測試數據來買. 測試數據有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 懂不懂每個數據在說什麼, 第二個層次: 明不明白測試數據的”能”與”不能.
Rebecca的頻響也到40K, 但給你看20K-40K的頻響曲線沒有任何意義. 人耳無法辨別這個區段. 但一個可以到40K的高音, 她的好處會展現在其它人耳可以辨別的區段.
Linkwitz 這段話很經典:
"I do not show frequency response measurements, because I have no single set of data that fully describes the speaker."
http://www.linkwitzlab.com/orion-faq.htm#Q13
不介意讀英文的話, 整段讀完會明白為什麼我在上面這麼說. 我希望Rebecca的數據是一種印證. 以我現在的經驗可以從好的測試數據看很多東西, 但跟Linkwitz說的一樣, 隔空抓藥聲波這種變數很多的領ˋ限制很多.ˋ
如果你在掏寶上找到真愛, 恭喜你囉! 討論空間的主題談到Baffle Loss跟Diffraction我已經有點意外了 (應該歸功於你的問題問得好?). 我覺得這個Thread不是討論Voicing的地方.
要是我沒猜錯的話,carsound大應該是服務於音響製造業界的。從他已前發表過的文章,我想他設計過的喇叭或量過的單體應該不會少的。我個人覺得他說的一些論點還蠻中肯的。
當然,我沒作過喇叭也沒真的量過喇叭,我對喇叭測量的瞭解很有可能有很多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