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我要導正你的觀念,藝術的詮釋是有其豐富的一面(smoking),http://tinyurl.com/4bsjuxo
不過那天我聽的的確是用手指彈的,我有仔細瞧:D
可列印查看
不行,我要導正你的觀念,藝術的詮釋是有其豐富的一面(smoking),http://tinyurl.com/4bsjuxo
不過那天我聽的的確是用手指彈的,我有仔細瞧:D
前年應ericbw兄之邀 到國家音樂廳 看了吉田兄弟三味線(現代詮釋)的現場演出 很新鮮的體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gbZC...eature=related
我也有这张,悦耳但个人感觉琵琶独奏太像背景音乐搭二胡就比较好,第三首橄榄树唱得不太行:^)
上面这张今晚也拿来听一遍。雨果出很多国乐, 最近都标LPCD说是母带直接制CD, 不晓得音质如何?
又有张十面埋伏
http://www.hugodisc.com/upload/1630-7282无极印象.jpg
下面是今天唱片行老板推荐买的1981年录音老发烧国乐片,赞!
http://img.pcstore.com.tw/~prod/M084...c&P=1305269306
尺八及津輕三味線音樂及導聆介紹的文章刪掉了?
日本尺八及津輕三味線音樂導聆:
(1)曲目:ありがとう(感謝)
演奏家:尺八=山崎箜山 津輕三味線=吉田兄弟
http://vlog.xuite.net/play/RjVQMmFwLTQwMjU0NzIuZmx2
此曲為新創作曲,並不是傳統津輕三味線的曲目
此曲雖為慢板,卻能將”感謝”的意境完美的表達
吉田兄弟的CD,此曲的伴奏為現代的樂器伴奏
在這場演奏會中,吉田兄弟將伴奏樂器改為日本尺八(日本簫)與太鼓
日本尺八的音色可以如狂風掃落葉般的強勁(氣衝音),也可以如少女輕泣,可以表現出宏大的氣勢,也可以吹奏出動人的感情與細緻
注意此曲尺八伴奏樂音的音色變化
尺八演奏者為日本都山流尺八樂會大師範,我本人與他熟識
他也是我的老師,朋友,師兄
(2)曲目:荒城の月(荒城之月)
演奏家:尺八=山崎箜山 津輕三味線=吉田兄弟
http://vlog.xuite.net/play/V1VYTmN4LTQwMjU0MTkuZmx2
荒城の月為日本古曲,節奏簡單但要表現得好並不容易
這場演奏會中尺八的吹奏非常的優異,將尺八吹奏技術完美的呈現
演奏家用尺八的首振(搖頭,點頭)吹奏中如波浪般高低起伏的樂音
也將尺八獨特的細緻音色與宏大的音量音壓表現出(將氣加壓而吹出如喇叭般響亮的音,這種將”筒音”加壓所產生出來渾厚飽滿而且音量宏大的技法也是尺八獨特的表現方式(稱之為”裡吹法”),看似簡單但卻要熟練的吹奏技術才可以做到)
(3)曲目:津輕じょんから節(津輕じょんから調)
演奏家:津輕三味線=吉田兄弟
http://vlog.xuite.net/play/d3VqWktBLTQwMjU1MDcuZmx2
此曲為津輕三味線的傳統曲目
學津輕三味線之人必學,比賽必彈,考試必考
所以津輕三味線的人必定苦練苦修此曲(彈奏難度非常的高)
而此曲也是眾演奏家”競演”必彈與他人相較量相競技之曲(每個演奏家彈奏的版本都不同,因為他們都有他自己風格的技法改編與段落次序的改編)
此曲彈奏速度每個演奏家都在求”快”
尤其在津輕三味線慣有獨特的快速連續音中那更是在飆速
這種快速度連續音難度非常的高,要持續10年持續不間斷的苦練而不見得能夠達到快速與完美而不出錯
此段演奏會Live吉田兩兄弟在競技,2人的風格不相同,技法所用也有一些差異
合奏時拍子準到讓人會誤會好像只有一把三味線在彈奏
三味線合奏要配合的好默契要好,要練到2人能夠相融為一
尺八音樂特色:
尺八在唐朝時由中國東傳日本,5孔,宮商角徵羽的五聲音階
尺八也是虛無僧出家人修行”吹禪”所使用的法器樂器
由於傳統型制的尺八只有5孔,有許多音階無法吹奏出
所以必須用尺八獨特的吹奏技法俯吹(降低音階)與仰吹(提高音階)來降低與提昇音階
改良版的尺八型制為7孔,主要是用在例如演歌歌謠曲或是配合十二平均律的現代曲子,音階變化較快速便利,省卻掉很多很多俯吹仰吹來降低音階或是提升音階的次數
傳統流派(都山流,琴古流,明暗教會)吹奏各流派的本曲曲目時皆使用5孔型制尺八,其他例如民謠或現代曲目是使用7孔尺八
尺八吹奏不會用到中國簫笛慣用的腹吟音技法(又稱為腹振音)來吹奏出如波浪般一波一波的連續音的高低起伏音色
尺八是用”首振”來吹奏出如中國腹振音的效果
“首振”的難度是尺八吹奏最難表現得好的技法,所以日本尺八界有”首振三年”的名言(換成易懂的中文解釋就是說搖頭點頭的首振,每天練8小時就要練三年)
升降音階的俯吹仰吹那也是高難度
所以尺八是公認難度最高的竹管吹管傳統樂器
尺八的音色可以非常的細緻,可以非常的哀怨,也可以如萬馬奔騰的宏大,也可以如雷貫耳的衝擊(氣衝音吹奏技法)
我曾經受邀在北京中國中央音樂學院的學術研討會中為日本尺八的音樂學術研討主講人
中國人對日本很反感,所以當時曾經受到許多學生的謾罵與指責(指著鼻子稱我為日本鬼子或者是漢奸)
我表演3首尺八曲目,一首是傳統尺八曲子”春の海”,另一首是日本民謠”江差追分”
最後一首我吹奏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淚光閃閃”
我在台上演奏,台下的觀眾哭成一片
尤其有經歷過感情挫折與創傷的青年學子那感動到飆淚
由此可見尺八的獨特音色是可以深入人心的
津輕三味線的特色:
三味線源於中國三弦中的中三弦
由中國東傳於現今的古琉球(也就是沖繩縣)
稱之為三線
沖繩三線傳到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後開始有了改變
又由沖繩三線發展出長唄,地唄,端唄,義大夫,淨琉璃,民謠,與津輕這幾種型態的三味線與音樂,並改名為”三味線”
津輕三味線的起源地為現在的本州最北端青森縣
隔著津輕海峽過去後就是北海道了
津輕三味線是所有三味線中體型最大的,也是最重的(約8~10公斤)
也是所有三味線中彈奏技法最不一樣的
津輕三味線的彈奏技法分為右手與左手不同的彈奏方式
右手持撥(撥就是影片中那個握把是象牙鑲嵌玳瑁甲的彈撥片)
撥在弦上不是用撥彈的,而是用敲擊的(用撥的尖角去敲擊弦)
所以撥的彈奏技法有”敲弦,勾弦,撥弦,擦弦的4種方式
左手除了按壓弦外,左手的指頭也要撥弦去發出主要的音階或是搭配的和弦音階
所以左手很忙,要壓弦要撥弦還要擦弦,滑弦
所以影片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右手各種彈奏方式與左手的快速的動作
津輕三味線很特別,右手只敲2下,卻連續會發出4個音階甚至到6個音階
其他的音階就是左手手指所勾或擦所發出來的
三味線的音色可以宏大,也可以纖細微弱
是因為右手持撥的小指頭按壓在駒(駒就是弦枕)上壓抑音量,而發出小音量與纖細的聲音
另外津輕三味線右手的彈奏又有”前撥”與”後撥”的技法
前撥是指在白色皮面接近琴把的位置敲擊弦,因為右手小指壓住弦枕,所以音量較小音色較細緻
後撥是指在白色皮面靠近音箱後方的弦枕位置前方敲擊弦,音量最大魄力最強
津輕三味線的琴把非常的長,而且沒有琴格
要按壓到準確的位置而且要極快速的移動
要準又要快的要求,也是三味線的難度
2008年周杰倫要在日本東京日本武道館開個人演唱會
周董為了要給日本的歌迷一個驚喜,所以找上我要我教他彈津輕三味線
此事是保密狀態,所以我整整幫周董惡補了4天
周董演唱”周大俠”這首歌時,突然用三味線伴奏並演唱
日本歌迷感動得熱淚盈眶的
周董也是我教過的人中最大卡司的藝人(當然我也幫歌星伴奏或是配樂)
尺八及三味線雖然已經成為日本的傳統民族樂器
但日本人對尺八及三味線的考古尋根至今還在進行
尺八已經找到發源地在中國的杭州
每年都會有尺八人士到尺八的發源地杭州尋根並且在發源地獻奏致敬
所有的文獻資料或是書籍教材開章明義第一章都會寫出”尺八的發源地在古中國,約在唐代時由出家僧侶東傳日本”
我不會將影片貼上網站的方法語法
所以只能將影片作連結
請有興趣的大大移駕去觀賞
雖然不確定有沒有聽過三味線和尺八,但是看了ADOLF網友費心寫的這篇,一定要想辦法去找兩張來聽聽看:):)
尺八我是推薦"竹竹"這張專輯
竹竹這張專輯得過錄音大獎的
他的音質表現才能夠配合各位先進大德的頂尖器材設備
http://shopex.rebel-audio.com.tw/ind...5&productname=[/img]
竹竹應該是發燒友人手一張啦~~~~(giggle)
這個討論串很詭異 我怎麼跳都在第一頁
論壇回覆可選要不要發佈到facebook :P
非常喜欢风潮制作的民族音乐。
來個fusion 裡面的shanghai代表就是胡琴
http://www.outhere-music.com/store-Alpha_523
http://www.outhere-music.com/data/cds/2071/BIG.JPG
各位先進前輩大家好!
小的最近因為準備跳耳罩式耳機這個大坑,因緣際會下來到貴站報到,請各位多多指教!
說到國樂(對岸稱民樂),小的小有涉獵,在此小小推薦一下:
笛:俞遜發的琅琊神韻,秋湖月夜,最好是能找得到1984年唐山樂集版本,韻味比較好,或是到對岸找中唱的。
簫:張維良。
二胡:閔惠芬的長城隨想,還有很多人都拉過的二泉映月。
中阮:劉星的雲南回憶,小的以為雨果的版本值得推薦,動態很棒!
管:江河水,以及彭修文十二月套曲中紫禁城的黃昏。
合奏:飛天,將軍令(前面各位有提到的那一張),秦兵馬俑幻想曲。
一下子想到的暫時就這幾首,供各位作個參考!(blush)
二胡演奏家湯良德(Tong Leung-tak)、笛子演奏家林斯昆(Lam Si Kwan)、琵琶演奏家陳敏莊(Chan Man Cheong)、楊琴演奏家陳其湛(Chan Ki Cham) 、中國敲擊何文川(Ho Man Chuen)
另外一張也是不少人收藏的「二泉映月」(也是這類不留演奏者大名的)找過資料如下:一併提供參考。
器樂四重奏《二泉映月》中演出錄音帶:《一枝花》出版: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5) 曲目:《二泉映月》(見錄音帶A面第1曲)寒方按:中國音樂學院1984年來港演出,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了由白天鵝音響製品廠錄製的節目精選專輯。第二 輯第一首樂曲,是二胡、箏、簫和琵琶四重奏的《二泉映月》。四位演奏者分別是:張尊連(二胡)、邱大成(箏)、王明君(簫)、楊寶元(琵琶) 。
去了一趟蘇州,吃飯時剛好有蘇州評彈,多點了一首西廂記,琵琶彈的不錯,最主要是吳儂軟語真是好聽,就可惜不是位年輕姑娘.
大家不要嚇到.
:D:Dhttp://www.my-hiend.com/vbb/attachme...5&d=1330659204
http://www.my-hiend.com/vbb/attachme...6&d=1330659204
神人神曲 忐忑 龚琳娜
龚琳娜,贵州人,女高音歌唱家,中国新艺术音乐创始者和奠基人,活跃在当代世界音乐舞台,被誉为“灵魂歌者”和“真正的歌唱家”。1999年,以文化部“民歌状元”称号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2000年,荣获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专业组银奖。代表作《孔雀飞来》获全国广播新歌评比金奖及中华民歌广播大擂台十大金曲、中国民歌排行榜第一名。多次出国演出,在国际舞台上演绎中国新艺术歌曲。龚琳娜致力于中国新艺术音乐的探索与创作,是一位具有独到艺术思想与创新精神的歌唱家,不断创新发展中国歌曲的演唱是其艺术理想。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1OTAyOTQ0.html
江文也:台灣舞曲/孔廟大成樂章
http://blog.chinatimes.com/zeus/arch...04/445914.html
曾在蘇卅大觀街附進評彈院,遇到一對老伴,
興高的等待在上海評彈院校畢業兒子演出,
昆曲在那兒像似西方歌劇院.
古琴,國樂中最喜歡古琴了
聽那個餘韻才是爽
有幾片新錄的古琴聽起來不像古琴,太HiFi,溫文儒雅的古琴變成管風琴似的...
古 琴 與 古 箏 同 樣 都 是 屬 於 彈 弦 樂 器 , 在 現 在 來 說 , 古 箏 是 大 家 比 較 熟 悉 的 中 國 樂 器 , 而 許 多 人 也 常 搞 不 清 楚 琴 與 箏 的 分 別 。
簡 單 來 說 , 古 琴 與 古 箏 從 外 觀 上 就 有 很 大 的 不 同 , 現 代 所 使 用 的 古 箏 , 多 為 二 十 一 弦 箏 , 體 積 較 古 琴 大 很 多 , 古 琴 從 定 型 制 以 來 至 今 , 就 是 七 弦 , 如 果 你 有 機 會 近 觀 兩 件 樂 器 , 他 們 除 了 弦 數 的 差 別 之 外 , 另 一 個 明 顯 不 同 之 處 , 就 是 古 箏 每 一 條 弦 都 有 琴 橋 ﹝ 雁 柱 ﹞ , 而 古 琴 則 沒 有 , 只 是 一 個 平 滑 的 面 板 , 七 條 弦 就 張 在 琴 面 上 。 就 音 色 上 來 說 , 兩 者 也 有 極 大 的 差 異 ! 古 琴 的 音 量 不 大 , 音 色 較 深 沉 低 吟 ; 古 箏 則 十 分 華 麗 燦 爛 。
以上抄錄除了自己解惑......提供分享
對
古琴名氣就是不夠古箏大啦
這有點可惜
古琴也比古箏難彈得好
orange兄,點名不敢當.純粹是個人聽感.照片是用手機拍的,還請見諒.
這兩張CD都強調是新錄的發燒片.有點像是把耳朵直接貼在古琴下面聽.
所有細節一清二楚,連手指滑弦摩擦聲音也毫不放過.
但是聽起來似乎少了琴/人/與空間的關係...
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234/6...8b072f07_z.jpg
古琴 各位網兄可試試看...
音響效果不錯的話 聽古琴真的容易讓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