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tri
Plays Brahms( Naxos 8.110634 )
佩特里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演奏,呈現即興、節奏與悠逸的琴韻,融合彈奏技巧與音樂內涵的情操,使這一演奏成為鋼琴錄音史上的里程碑。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082.jpg
埃貢‧佩特里( 1881-1962 )是德裔美籍鋼琴家,樂評家基爾曼( Lawrence Gilman )說他是位品味與技巧兼具的音樂家,對月取詮釋深入,為人又極為謙虛。
收集在這張唱片的兩首布拉姆斯鋼琴變奏曲( 帕格尼尼主題變奏與韓德爾主題變奏 )分別是1937與1938年在寺院路第3錄音間錄製,另外三首狂想曲則是1940年在紐約的錄音。自「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佩特里呈現即興、節奏與悠逸的琴韻,融合彈奏技巧與音樂內涵的情操,使這一演奏成為鋼琴錄音史上的里程碑。在「韓德爾主題變奏曲」,佩特里掌握了對位法的精確,充滿活力的詮釋,是一聆之愉悅的錄音。錄製「狂想曲」是在人生地不熟的紐約,加上逃離歐洲,面臨戰爭,幽閉恐懼的錄音間,佩特里沒能換發演出,但也透露布拉姆斯這些傑作的若干黯黯樂思。佩特里一生留下許多彈奏典範,除了做為他眾多名家學生( 如Earl Wild、Ruth Slenczynska、John Ogdon、Eugene Istomin、Karol Szreter與Lee Hoiby )的有聲範本,也是後世綱勤學子或樂迷的寶貴遺珍。
擔任78轉唱片數位轉化的是馬莉納與維克多‧雷丁( Marina and Victor Ledin ),他們從當年發行於世界各地的同版唱片中選擇版面最靜的英國與美國壓片,以最少的類比線路,採用Cedar系統轉製數位母片,去除雜音,保留最溫暖又清晰的原始鋼琴錄音。
-
Mengelberg conducts BRAHMS
Symphony No.2 and No.4( Naxos 8.110158 )
1938年德律風根錄製這場演出時,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錄音技術,保留了當年孟根堡與音樂會堂管弦樂團優秀的演奏。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083.jpg
德裔指揮家孟根堡( Willen Mengelberg 1871-1951 )是荷蘭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管弦樂團百年傳奇的締造者,他使該樂團在歐洲與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相提並論。1895年他被音樂會堂管弦樂團延聘為音樂總監,初生之犢、銳毅革新,短短三年即使樂團提升為歐洲一流,1898年李察‧史特勞斯即將新作「英雄的生涯」提獻給該樂團首演。
1937年德律風根( Telefunken )公司宣稱將與孟根堡指揮的音樂會堂管弦樂團合作錄製系列唱片。再孟根寶與德律風根合作的六年當中錄製了許多為人稱讚的不論在技術上或是音樂上的唱片。
德律風根採用當時最西先進的錄製技術,音效令人驚異,名轉錄師馬斯東再重製這些唱片時最大的挑戰不是來自原始錄音,而是當時唱片表面雜音,但是為了保存原有錄音最完整的幅度,並未採用激烈手段去除雜音,只有在原始錄音師為了凸顯不同樂章不同樂器的表現而調整麥克風擺位所造成動態與平衡的落差,在重製時,馬斯東酌予等化,讓整首交響樂呈現較一致的音響。
這張CD收錄孟根保全是布拉姆斯的二與第四交響曲,以他慣有的在義大利式嚴苛學院派與德國強烈戲劇性取其中道之風格,對這兩首交響曲既不刻意修飾,也不誇張陳述。他將焦點集中在和諧交感的節奏、抒情優美的樂句以及清晰透明的管弦架構。在錄製第四交響曲時正面臨二次大戰陰霾,孟根堡在詮釋上添增一份深層的憂愁與失望的落寂,在第交響曲也稍減些許明朗陽光與樂歡情境。無論如何,孟根堡以溫暖的人性、堅定的說服,讓聆者感受這兩部作品的澎派與深情。
原始錄音呈現音樂會堂管弦樂團優秀的演奏,不論弦群、木管或銅管均栩栩如生。在第二交響曲堂韻迴響較多,在第四交響曲由於麥克風較接近樂團,管弦刻劃較深,整體音效極佳。
電子錄音促成1930年代第一個錄音史的黃金年代,到第二次大戰逐漸衰退,許多唱片公司中斷,旗下偉大的藝術家不是過世就是退休,或是移民美國躲避戰禍,或就留在美國錄音。大戰結束之後,唱片業逐漸復甦,新的演奏家或歌唱家紛紛崛起,至進入「磁帶錄音」( Tape Recording ),緊接著真正LP唱片問世,進入High-Fidelity時代,在立體聲技術成熟,真正高傳真的唱片黃金時代終告來臨,高傳真音響器材也隨著軟體蓬勃,與時俱進,迄今不消。( 電子錄音之歷史名演可至滾石Naxos、韻順、上揚唱片公司尋寶 )
-
立體聲LP技藝的極致
直刻唱片 (上)
在介紹LP技藝的極致一直刻唱片( direct-cut disc ),不妨在從立體聲( stereophonic sound )談起。立體聲一衍自希臘文stereos=solid( 實體 )加上phonic=voice( 聲音 ),在錄音學上意指以二或以上分立的聲道傳到人耳,感受三度空間幻象的聲音再生,簡稱stereo。相對於單聲道錄音唱片,早期都稱為monaural=one eared( 單耳 )並不精確,而以mono phonic=one-voiced( 單音 )為宜。當然簡稱mono就沒事。
立體聲的價值並非具有一群演奏家分立錄音或是將單一樂器分頻展示的能力,例如誇張的乒乓效應或是四公尺寬的鋼琴鍵盤,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正如SACD時代環繞立體,除非作曲家原先的預定,否則將聆聽者置身演奏團體之中的效果安排亦非筆者所能認同,因為「如臨場感」絕非如此。正確的立體聲觀念應是具有三度空間的幻象,透視比例場景,反映堂韻氛圍與栩栩如生實體,絕佳的立體聲錄音還必須傳達正確的音樂性。
歷史上最早作立體聲示範的是克里門特‧阿德勒( Clement Adler ),他在1881年巴黎博覽會上使用兩具電話機展現。世界上最早製作立體聲唱片與重播機器的是法國百代( Pathe )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戰直前,1910-1914年間 ),採自唱片中心起動雙軌雙針設計。第一個獲得立體聲錄音專利的是英國留聲機公司的著名工程師布倫萊茵( Alan D Blumlein )於1931年取得。布氏這一專利概念包含單溝二軌的概念,所謂「VL」( Vertical-lat-eral )模式,即結合愛迪生滾筒刻片的「垂直」刻法與貝林納唱碟刻片的「側向」刻法,此一觀念影響到1937年西電 / 貝爾45 / 45立體刻片系統,也促成1958年整個唱片業所達成的刻片標準。
-
早期立體聲實驗錄音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1932年3月由音響大玩家史托科斯基指揮費城管弦樂團所刻錄的唱片。這是由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凱勒( Arthur Keller )領導的錄音團隊,使用二支麥克風,採78轉速、雙平行垂直直刻臘盤的立體聲錄音。由於是實驗性質,同一樂曲單音與立體時而交替,並且同一樂段也多次錄製。當時留下的母盤與印盤,在1979年聘請歷史錄音復刻專家馬斯東( H Ward Marston IV,先天性盲眼,現今專注於Naxos的歷史錄音系列復刻 )復刻類比母帶,再轉製33 1/3轉LP,出版「Early HI-FI」兩張專輯 (Bell Laboratories)。1933年英國EMI公司也首製45 / 45立體聲78轉唱碟,但未上市銷售。
其實,商業上最早使用立體聲的是1927年製作的法國電影「拿破崙」( Napoleon Bonaparte )在1935年加入立體聲對白與音效。第一部真正以立體聲錄音的電影則是迪士尼的「幻想曲」,1941年發行,撥放時採多支喇叭系統,由Altec與RCA設計,音樂指揮正是史托科斯基,這部卡通影片是影音經典,至今重發不斷。
第一部家用雙耳( binaural,雙單音 )家用磁帶錄音機1949年由美國人創製在紐約音響展展示,也是立體磁帶錄音機的濫觴。1955年初美國市場已見立體聲音樂帶,但未見大跟進,直得1956年秋天,RCA終於推出成品。在英國,1955年4月,由EMI公司在阿比路錄音室製作「立體聲響」( Stereosonic )示範帶,10月正式上市兩卷由古伊( Gui )指揮的莫札特「費加洛的婚禮」錄音帶。
最先上市的立體聲唱片是在1957年美國康州史譚福的庫克( Emory Cook )製作,採用同心循軌法,單臂雙針雙軌。1957年9月Westrex 45 / 45立體聲唱碟也在洛杉磯展示,隨後笛卡( Decca )也在紐約與倫敦示範完美的「VL」立體聲唱片,同時宣稱另有45 / 45系統與李維「信差」( Livy’s “carrier” )系統可供選擇。1958年美國錄音工業協會( RIAA,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最後推薦Westrex45 / 45系統作為普世通用。兩個月之間,美國工廠Audio-Fidelity、Urania與Counterpoint公司隨即推出45 /45立體聲唱片,1958年夏天起RAC、London、C片也陸續上市。在美國的FMI也預告推片,並宣稱不論是45/45或VL刻法都是採布倫萊茵/EMI於1931年的專利。1958年8月EMI與Decca同時推出立體聲唱片,並在早先一個月發行示範唱片(EMI SDD1;Decca SKL4001),其中Decca SKL4001),其中Decca SKL4001的「立體聲之旅(A Journey Into Stereo Sound,1994年發行CD版),後來改以SPA發行的「立體聲動作世界」(World of Stereo action),其展現的ffss(全頻立體,full frequency Stereo Sound)至今可推崇為立體聲「奇蹟」之一!
-
這次音響展也買了蔡醫師選出來於abc唱片出的合集2張~~:P
-
引用:
作者:
小佐
這次音響展也買了蔡醫師選出來於abc唱片出的合集2張~~:P
「 一聽入魂」嗎?是否可請佐大分亨聆聽心得:P,有看到比展上更優點的價格,現在考慮是否購入(sweat)
-
引用:
作者:
deng_s924
「 一聽入魂」嗎?是否可請佐大分亨聆聽心得:P,有看到比展上更優點的價格,現在考慮是否購入(sweat)
真糗~~~還沒打開啦~~:D
-
1959年市場上開始出現所謂「虛擬立體」(fake stereo)唱片,起因於指揮家赫曼.薛爾成(Hermann Scherchen)他同史托科斯基一樣熱衷於先進的實驗性錄音技術。他將之前錄製的一大批單音唱片,利用分頻分軌法,重製為模擬立體聲,所謂Stereophoner,1960年代許多唱片也跟進,將舊有的單音唱片轉作「立體」以應付市場需求。
經過數年「立體聲」與「單音」LP並昦發行,1960年代中葉,由於立體音響系統(唱片、擴大機、喇叭)的日益普及,單音唱片順勢邁向黃昏。1967年4月,EMI宣佈自1968年7月起,所有古典音樂錄音只發行立體聲唱片,1969年Decca也採同樣措施。1970年代中期,Mono完全走入歷史。
立體LP的發行如火如荼,錄音技術各展神通,直到1980年代數位錄音崛起,CD成為主流,LP退居小眾。雖然如今復刻片不絕如縷,近年來更精細、更物理的唱頭、唱臂與唱盤也不斷出新,LP聆賞者仍屬於少數。但是,追求真正原音的嚴肅音響迷肯定奉LP類比為刻臬。在立體聲LP盛行時期,許多創記錄也值得回顧:第一張賣出超過百萬張的古典音樂LP是由范.克萊本於1958年獲得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首獎後錄製,1961年達百萬,1965年達二百萬,到1970年1月達二百五十萬張;第一張不分類達到百萬張銷售的是飛利浦1958年5月發行的「窈窕淑女」原始角色錄音;第一張古典音樂唱片進入全美十大的是華瓦特(後稱溫蒂).卡洛斯(Walter “Wendy”Carlos)的「Switched on Bach」(電子巴赫),以電子合成器演奏巴赫音樂,1964年登上最暢銷唱片榜;雙片裝版本全世界最熱賣的則是畢基斯的「週末夜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1977)電原聲帶與約翰.屈佛塔的「火爆浪子」(Grease,1978),在Polygram記錄中每種均銷售二千五百萬張;英國演奏者最暢銷的唱片是由The Pink Folyd演奏的「月亮黑暗面」The Dark side of Moon,1972-1973的錄音」,LP賣出一千三百萬張(CD、SACD版本持續發行,音響友幾乎人手一張)。這些創記錄LP事實上在數位時都有數位版本問世,但是由於數位天限,除了極低雜音播方便,以嚴肅音響迷觀點而言,類比LP仍在音樂的傳真度略勝一籌 事實上,復刻LP不斷,二手LP熱絡,進入LP領域的新手日增,也有必要瞭解LP是如何製作。
-
-
這是標準LP製作流程,其中「負面金屬主盤」可以複製若干「金屬母盤」、「金屬母盤」可以製若干「金屬母盤」,當這些「盤」用罄、即告絕版,若要再發,只有從頭刻起,復刻片亦遵循從「現場母帶」或「錄音室母帶」開始的步驟。在這麼多階段,雜音、失真、遺漏在所難免,這些都是LP至今無法完全避免的缺點。因此,為了追求極度至純,減少製作流程步驟是不二法門,方法多種,其中最具成效也最珍貴的就是「直接刻片錄音技術」(Direct-Cut Recording Technique)。
所謂直刻片(直刻,direct to disc或direct-cut)就是從流程二直接進入流程七的漆盤刻製,避開所有磁帶操作,可以增加傳真度,唱片表面亦無嘶聲,更加寂靜,也擴增動態。當然要完全成功「直刻」必須演奏、製作人、工程師、刻片師同一時間完美配合,因為沒有編輯剪接、暫停休止的可能,整面唱片要從頭到尾 、一氣呵成。完成「漆盤」之後到壓製成品LP與標準壓片相同,只是當所有「印盤」印毀之後,即無復刻的可能,因為沒有磁帶母帶。因此,直刻唱片往往是限量版,價格亦較昂貴。許多廠商往往在作直刻錄音時,同時有磁帶錄音甚至數位做錄音備份,一旦直刻唱片絕版,仍可發行磁帶復刻版,所謂「無魚蝦也好」,喇叭花Sheffield Lab)唱片公司就是如此。在數位時代,以備份磁帶製作CD更是理所當然。
除了「直接刻片」,另外有所謂「直接壓片」(direct-pressed)方式。理論上也肯定比標準壓片要有更好的音效。「直接壓片」是從完成的流程七「漆盤」製成的「負面」金屬主盤,不再翻製「正面」的金屬母盤,直接拿去壓製成品LP,省去流程九與十,減少一個步驟,肯定減少失真與雜訊,在擴增動態、增進頻寬與瞬應亦有助益,這是很大的優點,較不利的是「負面」金屬主只有一片,一般只能壓印1000張LP,要再版,只有重新秔製「漆盤」,因此價格也較昂貴。美國Sonic Technology Corporation(STO)在1978年曾發行此類LP,只是LP工業已近黃昏,無法廣泛推行。
-
1979年由歷史錄音復刻專家馬斯東(H Ward Marston IV)復刻類比母帶,再轉製33 1/3轉LP,出版這「Early HI-FI」兩張專輯(Bell Laboratories)。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085.jpg
以SPA發行的「立體聲動作世界」(World of Stereo action),展現的全頻立體至成可推崇為立體聲「奇蹟」之一。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086.jpg
「Switchec on Bach」(電子巴赫),以電子合成器演奏巴赫音樂,在1964年登上最暢銷唱片榜,是第一張進入全美十大的古典音樂唱片。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087.jpg
雙片裝版本全世界最熱買的–「週末夜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1977)電影原聲帶,在Polygram記錄中銷售有二千五百萬張,成為全世界最熱賣的唱片之一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088.jpg
-
另外由Telefunken與Decca合作研發的所謂「直接金屬主盤刻片」(DMM,Direct Metal Master Cut)也曾為多家廠商使用,如Telefunken、Decca、Chesky、BI S等,至今先進數位錄音的Stockfish(老虎魚)公司仍然沿用。「直接金屬主盤刻片」是不論是類比或是數位母帶的信號傳至刻片頭後,不依傳統刻製「漆盤」,直接刻製「正面」金屬母盤,(Positive metal master),再轉製「負面」金屬母盤,較講究的,可以此母盤當作「印盤」直接壓製成品LP,也可以盤「負面」母盤轉製「正面」母盤,再轉製「負面」印盤去壓製成品LP。此一方式對減少雜音、增加透明度、減少前、後音溝迴音(pre and post grove echo)極有助益。
以上所述各種改善LP壓製的方式優缺點各有千秋,理論上,「直接壓片」在壓片過程最為理想,但仍不免磁帶嘶聲,也未見大量發行;「直接金屬主盤刻片」早年發稍嫌冷酷,也未獲全力支持,當今的「老虎魚,則令人刮目相看,因係數位錄音又無早年冷酷,在無人願意投資「直接刻片」之時,不失為良方。當然,最具挑戰而效果最佳的仍非「直接刻片」莫屬。在1970年代全盛時期所發行的每款直刻唱片都經事先嚴格規劃錄製,幾乎每張都極為精彩,雖然純古典音樂品項較少,而以流行或爵士為主,就音響而言,無疑是立體聲LP技藝的極致。以當而言,每張直刻唱片都是珍瑰,因為完全絕版,也無法復刻,以下,筆者將依個別廠家介紹其製作理念與傑出成品。
-
由Telefunken與Decca合作研發的「直接金屬主盤刻片」(DMM, Direct Master Metal Cut)對減少雜音、增加明度、減少前、後音溝迴音(Pre and post groove echo)極有助益。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089.jpg
公司設於美國 州舊金山的Crystal Clear Records是美國最早從事 「直接刻片」製作LP的小公司,老闆伍登傑克(Ed Wodenjak)也是位錄音工程師,不追求高傳真與高品質作為公司宗旨。1976年開始他們輝煌的錄音事業,一方面是最理想的類比「直接刻片」LP,另一方面是最先進的數位「聲響流」(Soundstream)錄音LP(CD問世後亦發行CD版)。因此,他們諦造了美國錄音史上的多個第一,包括「直接刻片」與全美第一次數位錄音同場進行的記錄(Virgil Vox:The Vox Touch管風琴獨焰專輯)以及亞瑟.費德勒唯一的一張現代「直接刻片」與淮一的一次「數位錄音」(Arthur Fiedler:Caprccio Italien.Capriccio Espagnol)。無論是類比LP或是數位LP如今都已絕版,成為「收藏家品項(Xollector’s item)最重要的是Crystal Clera Records,所創造出的錄音,三十年後的今天再求聆聽,依舊歷久彌新,驚心動魄。以下介紹筆者收藏的張珍瑰:
-
Direct Disco
CCS 5002 45 rpm Stereo
「基諾一族」由基諾領軍帶唱,成員多半一人兼扮多角,由於是現場同時收音,堂音氣韻一致,人聲與樂器相當。音像的實體感與自然性表達出直接刻片的「直接無遮」特性。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090.jpg
大家習慣把LP稱為黑膠唱片,Crystal Clear的多張45轉直刻唱片卻是純白膠片,這張由基諾一族(Gino Dentie and The Family)演、唱的狄斯可舞曲即是其中之一(早期台灣翻版唱片或流行歌曲亦頗多彩色或透明膠片)。1976年在加州Kendun唱片公司錄音室刻製。
為了提昇唱片品質,從麥克風到刻片機都採用當時最先進器材,尤其刻片系統Neuman SX-74 twwb , 它具有絕佳的清晰高音以及更札實的低頻。此外,以45轉速刻片,以物理優勢,可以使高頻延伸更佳,瞬態反應更利,在大音量聆聽,更可將音溝中的細節挖掘盡致。壓片品管尤質講究,脫離「印盤」與裝入「內套 」時均予檢視有無睱疪,每印滿50片,即抽樣播唱查看有無劣化。實際聆聽,立刻可以感受驚人的動態與音壓,但是卻無絲毫銳耳疲聆之感。
「基諾一族」由基諾領軍帶唱,成員多半一人兼扮多角,吹奏不同樂器又抽空合唱,樂器種類從鉛弦吉他、風琴、合成器、鋼琴、鼓組、高、中、低音薩克斯管、長笛、小號、粗管短號、低音吉他到各式敲擊樂器非常複雜,但是紋而亂,對答有趣。由於是現場同時收音,堂音氣韻一致,音場雖僅及左右喇叭,但深度十足,後左右透視比例,中間毫無空洞,混音技術、音域平衡高超,人聲與。更突然顯臨場感。音像的實感與自然性表達刻唱片的「直接無遮」特性。
唱片A面收錄「 Movng」、「Happy Music」與「The Hustle」三首,B面收錄「Sexy」、「Express」與「Get down Tonight」三曲,都是無休止演唱,「基諾一族」默契十足,從頭到尾、熱情奔放,動感超人,旋律優美,節奏有序,不禁手舞足蹈。
-
[QUOTE=小葉;34213]代蔡醫師打字
newbjman您好
1. 超低一只或兩只均可,端視聆聽空間大小與主喇叭能量。若只用一只超低,不一定置主喇叭間,可在聆聽室四處尋位。
2. 只調效超低的分頻和音量即可,一般可從100Hz往下嘗試,音量再從小往上加,不可過量。
3. 沒錯,一般聆聽室頻域分配極少高中低均勻,利用超低重新分配是最好的方式。
4. 不妨先選B&W同廠超低,也可參考音響論壇近期介紹的超低專輯(如195期)。
小弟新手一名, 剛開始玩音響,看了這篇文章獲益良多, 很想馬上買隻subwoofer 試試看. 現有問題如下, 希望師兄賜教.
1. 要音響論壇 195期 如何可以找到? 還有其他文章可以參考嗎?
2. 如何接駁subwoofer 才好? 要另購分音器嗎? 小弟用的是Melody H34S + Cambridge 650C CDP.
3. 線材如接線, 電源線 要求高嗎? 要怎麼考慮?
感謝
-
蔡醫師近來因為案子比較忙
請兄先參考音響論壇206期的蔡醫師文章
購買問題可直接聯絡音響論壇
-
San Francisco Ltd. Ccs5004 45rpm stereo
七O年代舊金山最佳樂手組合「舊金山有限公司爵士樂隊」於1976年錄製如聆聽現場演奏絕妙經驗的「San Francisco Ltd」。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091.jpg
這是「舊金山有限公司爵士樂隊」的直接刻片錄音專輯。該團是七○年代舊金山最佳樂手的組合,由女聲Terry Garthwaite領唱,鼓手Robert Eart Scott與薩克斯管(兼豎笛、長笛)手Philip G‧Smith領軍。1976年由Crystal Clear Records老闆伍登傑克擔綱麥克風平衡,錄出如聆現場演奏的絕妙經驗。
同樣盃不超寬但適當深度的音場,音像前後左右層次分明,樂器實體感與質量感相當真確,鐃鈸之輕有勁又高飛揚,大鼓之厚實帶量又低沈下地,木管之圓潤婉轉又氣韻如流在極大動態對比下,在在顯得栩栩如生。
唱片第一面由樂團以快速黑人靈歌風的搖滾奏熱鬧開場,Terry隨著旋律節拍喃喃吟唱,中間插入豎笛華采獨奏,在尾段Terry又回來競唱,苦口婆心,反覆規勸「要怎麼收獲就怎麼栽」(Reap What You Sow)。第二面非常精彩,由鼓手譜作,以南美拉丁薩爾薩舞曲(Salsa)為基調,鼓手桃大樑縱橫全場,當中以長笛宣旋律,人聲口技模仿土著舞蹈,極低頻又清楚又有力,如貝斯(或是低音吉他)有若「數字低音」,既與高音鼓組形成對比,也與低音踢鼓強烈共鳴。鼓手的傳神與極少錄音臻此妙境。
唱片第二面第一曲「Just A Closer Walk With Thee」由Phil Smith以獨奏豎笛唱出哀傷曲調,逐漸展開,達到狄西蘭爵士樂風高潮。第二曲「What’s The Mother With Love,」改編自Bob Dylan名曲,Terry以獨有慵懶唱腔,四○年代風味,唱出這首悠哉歌謠。第三曲出自薩克斯管手Phil Smith手筆,向爵士名家Cannonball Adderley致敬之作,因此取名「Cannonball」,模仿帶有藍調味的咆勃爵士樂。三十年前的直刻錄音,在頂級LP系統再生,彷如昨日(剛剛出爐)。
-
Laurindo Almeida:Virtuoso Guitar CCS 8002 45 rpm Stereo
「Laurindo Almeida:Virtuoso Guitar」錄製於1977年,是融合爵士與古典曲風專輯,雖名為「吉他炫技」,其實參與演出的第一樂首都極為精采。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092.jpg
這張錄製於1977年的「吉他炫技」,融合爵士與古典曲風,展現吉他大家Laurindo Almeida傑特的音樂藝術。橫跨古典、爵士、電影、流行樂界的Laurindo灌錄唱片超過五十張,為電影與電視配樂無數,譜寫爵士原創曲與古典正統樂也不遺餘力。他的成就不斷為國家錄音藝術與科學院肯定,獲頒十座葛萊美獎。
這張唱片的第一面收錄有戲劇性詮釋披頭士( Lennon and Mc Cartney)的「Yesterday」以及Laurindo自己編譜的「Jazz-Tuno at the mission」與「Last last Night」。參與演出的,還有貝斯、鋼琴、鼓組、馬林巴木琴與敲擊樂器等好手。基本上,這三首曲作都具有柔雅優美的抒情曲風,雖然吉他主導,但是每一樂器都有獨唱的機會,即興與默契渾然天成,直刻錄音的自然與傳真同樣豪 痕地呈現。
唱片第二面是巴西古典音樂作曲家Radames Gnattali的「吉他與大提琴奏鳴曲,這場錄音也是世界首錄,大提琴名家Frederick Seykora與Laurindo Almeida的高妙對應,加上敲擊樂手Chuck Flores的在旁煽火,演出一場充滿拉丁節奏、為拉‧羅勃士巴西風既競奏又合唱的雅集。近距離麥克風拾音,吉他與大提琴體清晰,迴音豐潤。
總之,這張專輯雖然標題「炫技吉他」,其實參與演出的每一樂手都極精采,錄音中規中矩。
-
Peter Nero:The Wiz CCS6001 45rpm Stereo
「Peter Nero:The Wiz」第一面是改編電影「新綠野仙蹤」(The Wiz)配樂的組曲(串歌),裡頭樂器聲直接透明,簡潔俐落,鋼琴落鍵則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093.jpg
1977年在直接刻片錄音下,爵士鋼琴手Peter Nero高超的鋼琴獨奏與管弦齊全的大樂團爆發出燦爛火花。
他帶領這個樂團包括三位銅管、一把貝斯、兩把大提琴、三把中提琴、六把小提琴、一組打擊樂器、五支木管、三支銅管外家三支伸縮號。
唱片的第一面是改編電影「新綠野仙蹤」(The Wiz)配樂的組曲(串歌),採中遠距離拾音,鋼琴居右側音場在樂團之前,鋼琴本身應有另加重點麥克風,鋼琴的音量足以與整個樂團抗衡。這一錄音室高中頻殘響極短,低音稍長,因此樂器聲直接透明,鋼琴落鍵則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唱片的第二面收錄三首樂曲,「Send in The Clowns」、「Laughter in The Rain」與「Never Can Say Goodbye」都是爵士經典歌曲,Peter Nero發揮他指尖的魅力,將音樂擬人,敘說一段段動人的回憶與溫響的故事。在這一面的錄音,麥克風顯然移近,樂器形體較大,例如在「把小丑送進來」一曲,有如在琴旁聆聽,鋼琴從緩緩獨語到昂奮高歌,透過直接刻片的優勢錄音,高低音琴鍵之晶瑩與圓沉,既呈現細節,也展示動態,可謂能量動魄,樂聲動人。
無論如何,Crystal Clear Records在這一張現場直刻的Big Band錄音開始掌握錄製大型管弦或繁複音響的經驗。
-
Virgil Fox:The Fox Touch VoL.1 CCS-7001,Vol.2 CCS-7002,331/3rpm stereo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管風琴演奏家Virgil Fox是少數古典音樂家中,唯一的管風琴家一生熱衷於追求先進的錄音技術以呈現他最好的音樂。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094.jpg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095.jpg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管風琴演奏家Virgil Fox(1912-1980)在1977年為Crystal Clear Records錄製這二輯流芳百世的唱片,因為能夠在音樂與音響如此同等的卓絕可能無人能出其右。
在Fox一生不朽的事業中,他一向被認為是個革新者,也是少數古典音樂家中,唯一的管風琴家熱衷於追求最先進的錄音技術以呈現他最好的音樂,早在1930年第一次錄音即是RCA的早期直刻片,1949、1950年代為RCA Victor與Columbia唱片公司錄製的唱片,在1970年代仍然陸續再版。1950年代末、60年代初為Capital公司,1963年為Columbia公司使用35mm影片膠帶更錄下超絕音效的唱片。1970年在紐約市Fillmore East由Marshall Yaeger構想的「Heavy Organ」巨無霸管風琴聲光秀更一長他燦爛高超的技藝,隨後MCA公司一連串的錄音,也讓他成為長青暢銷唱片的古典音樂家。
1977年,由於罹患癌症,Fox迫切渴望挑戰最艱辛的Crystal Clear Records直刻錄音。雖然1930年也有過直刻錄音,但是當時78轉SP的時間與音效當然無法與現代LP評比。非常慎重的,為了這場錄音,他選定加州橘園(Garden Grove)社區教堂的Ruffatti輝煌管風琴,於1977年8月28日至31日留下這場歷史性的錄音,也是他最後的「天鵝之歌」唱片,三年之後Fox棄世歸主。
Crystal Clear Records公司雖然知道直刻錄音可以錄製從獨奏到大型管弦,但是最具挑戰的仍然非「樂器君王」大型管風琴莫屬。管風琴具有最寬廣的頻率響應(從32英呎的風管16Hz低頻到超越20kHz的高頻)與最寬闊的動態範圍,這已經夠成任何錄音步驟的壓力,何況還有發自中頻巨浪般的能量以及低達16Hz基音的足踏音鍵。因此,為了這場直刻錄音,他們事先設定幾個基本條件:(1)演奏家必須是國際知名的炫技名家。(2)管風琴必須夠大,規格品質最佳,音響空間最宜,並且能夠讓演奏家揮灑長才。(3)錄音必須最高傳真,必須表達藝術的真諦,從麥克風到刻片頭之間的任何環節都毫無妥協的最純技術。
-
Virgil Fox是不二人選,他有完整的學校科班訓練,在美國進入管風琴巨匠Wilhelm Middelschulte與Louis Robert門下,在法國接受名家Louis Robert與Joseph Bonnet指導。他雖然對歷史古風琴不感興趣,卻也是第一位非德國人受邀在巴赫彈奏的萊比錫托瑪斯教堂管風琴演奏。他全心注目所謂美國的經典風琴,他認 為二十世紀在美國對管風琴的製作與聲響最俱卓越貢獻的是E.M Skinner,他創造出所謂管弦樂聲,雖然並不為美國管風琴家認同。Virgil Fox在同儕中特立獨行,他比較喜歡直接面對聽眾,而較不在意與樂評家或同行互動。他不強調巴赫的詮釋,因為當代人再耳聞與生活不同於往昔,這並無礙他對 巴赫作品的熱忱,他認為巴赫屬於全世界全宇宙,也應給予每一個當代的觀點空間。此外,他最尊崇的作曲家包括Cisar Frank、Louis Vierne、Franz Liszt、Johannes Brahms、Felix Mendelssohn以及十九、二十世紀的法國作曲家。此外,他也不墨守成規,也重視電子風琴工業。1960年代,他認為電子風琴方便隨身旅遊,也有助 於他吸引新的聽眾,他雖然被批評演奏電子風琴,但是他認為音樂比媒介重要,能吸引原本就只聽「流行」與「搖滾」的聽眾進入古典管風琴音樂更有意義。整體而 言,Fox是古典與浪漫傳統的綜合,也是演奏二十世紀中葉建造的當代管風琴的泰斗,因此他既非新巴洛克、也非新古典,而是血性赤忱的當代美國管風琴音樂 家。他的演奏自成風格,技法與聆感可說自巴赫已降無人相比,在古典音樂界,也常被抹黑為「秀人」(showman,似乎重視錄音音響的都會招致此種非議, 史托科斯基與費德勒都是前例),事實上他是非常嚴肅的面對音樂。1980年10月25日再慶祝他的第五十四個音樂季的第一場音樂會後去世。音樂界、風琴界 與錄音界都同表惋惜,也為他的人道與對生命之愛感動。
選定的極大型義大利Ruffatti管風琴是部新樂器,具有116混合音拴與6791風管,於1977年6月由Virgil Fox 奉獻。這部管風琴具有電磁式鍵盤系統,只要按鍵,風管即刻回應,相較於一般管風琴在按鍵後會稍許落後才發聲來說,對演奏者的音樂表達與音樂銜接有極大的助 益。此外,這部管風琴也具有絕佳清晰、亮麗、準確的音質,尤其在這一教堂的2.5秒的殘響也能保有溫暖的堂韻與透徹的細節,絕佳的清晰與燦麗的音色,加上 權威的能量。不同於一般教堂4.6秒殘響,易致聲音模糊,在這一教堂,Virgil Fox得以有如在音樂廳中演出,既能將他的樂念盡情詮釋,也能將Ruffatti的潛質全力展現。
為了這場直刻錄音,工作人員可謂歷經千辛萬苦,任為環節閃失,漆盤即告作廢重新錄起,由於音量驚人,有數度半夜還引來警察關切,有一面絕佳的錄音也因抵飛 的直昇機告毀。所有麥克風都特別訂製以應付超寬頻與動態、超大能量耐售與餘裕,控音台也是特別打造,採分離電路以確保聲音清晰。線路全程無變壓器,不等 化、不壓縮、不限幅,以確保以最純淨信號傳至刻片頭。並且,請出著名錄音師懷特( Bert Whyte )與高明刻片師立克( Stan Ricker )與辛普生( Richard Simpson ),特別器材製作梅耶爾( John Meyer ),控音台線路設計庫爾( John Curl )等音響界響叮噹的人物,當然還有靈魂人物老闆伍登傑克。在播放這套LP,唱片公司特別建議提高音量,但也特別警告在16Hz至1.5kHz的中、低頻段 有極大的能量輸出,某些如雷的足踏低頻更持續數秒,也有損傷喇叭之虞,當然,如果揚聲系統具備足夠的超低音,就會感受其威力也會因超低音的花費感到安慰。 事實上,這次錄音除了做直接刻片錄音,也做類比磁帶錄音,也進行全美國第一次的數位錄音。數位錄音採用Soundstream數位錄音系統,在頻率平衡與 直刻錄音有所差異,因此並非同時雙錄,而是現場重新演奏在錄製,之後也發行數位版的LP與CD。
-
「The Digital Fox」(Bainbrige Records BCD 8104)這張CD,其頻寬與精確無可挑剔,但相較於直刻LP,還是少了幾分自然活生與溫馨人氣。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096.jpg
這張CD(The Digital Fox Bainbrige Records BCD 8104)二十年來一直是筆者的參考唱片,其頻寬與精確無可挑剔,但是直刻LP畢竟還是多了幾分自然活生與溫馨人氣。
唱片第一集第一面收錄了巴赫的「C大調觸技曲、慢板與復格曲」,第二面收錄有巴赫的「d小調觸技曲復格曲」以及琼堅的「交響協奏曲中的觸技曲」;第二集第一面收錄了法朗克的「英雄作品」、阿萊茵的「連串褥文」與威多的「第五交響曲中的觸技曲」,第二面收錄有都普雷的「g小調前奏曲與復格曲」、基高特的「觸技曲」與都維爾奈的「第六交響曲終曲」。
這些曲目包括許多觸技曲Toccata,所謂觸技曲是十六世紀義大利鍵盤作曲家所發展,專為大鍵琴、古鋼琴或管風琴而作。基本上,觸技曲採自由速度,精緻和弦與快速過樂,常出現走句,琵音與裝飾音,有時還模仿對位樂段交替演奏,可表達高尚卓越曲思,也可表現演奏者的獨特炫技。另外還有復格曲fugue,所謂復格曲是具有嚴格規則,由兩個或多個聲部採用短小主題相互對答的一種曲式,原本是文藝復興時期留下的聲樂作品,後來應用於器樂,到巴洛克時代,許多鍵盤大師對復格做出極大的貢獻,到巴赫達到完美階段。
因此,這二集管風琴曲多具有極高的對位技巧,明晰的曲式結構,精確的和聲處理,當然也考驗演奏家的功力,Virgil Fox的技巧無懈可擊,詮釋靈巧出新,尊重傳統而不墨守成規,保有巴洛克的精緻,又富現代人的率性,加上完美的直接刻片、毫無壓縮限幅的錄音,呈現極其自然的聲響,達到錄放藝術的極致。仍然臣服逾期高妙的演奏與卓絕的錄音,正是君臨天下,所向披靡。
-
Arthur Fiddler And The Boston Pops/
Capriccio Italian、Capriccio Espagnol
CCS 7003 33 1/3rpm stereo
Arthur Fiddler And The Boston Pops/Capriccio Italian、Capriccio Espagnol」直刻LP見識Crystal Clear Records錄製大型管弦的功力,在溫暖的堂韻中,樂團層次分明,音像細節質感如真。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097.jpg
1977年8月錄完曠世管風琴曲集(The Fox Touch)大獲讚譽之後,Crystal Clear Records製作錄音原班人馬(刻片組George Piros)再接再厲,於10月31日與11月1日移師波士頓交響聽,以全新的Ortofon DSS 732刻片系統再度開創錄音史上的新紀錄。這是第一家「小」公司錄製猶大指揮費德勒指揮名滿天下的波士頓大眾管弦這一大樂團的壯舉,曲目包括柴可夫斯基的「義大利隨想曲」與林姆斯基‧柯薩可夫「西班牙隨想曲」。事實上,這場錄音為指揮大師帶來錄音史上「唯一」地位,也就是他唯一同時段進行「三式錄音」 ─ 直刻唱片、類比磁帶與數位錄音,也是指揮家中只有他經歷過每一種錄音媒體 ─ 從1917年最早的聲學錄音、電子78轉早期直刻錄音、類比磁帶錄音、四聲道錄音、現代直刻錄音到數位錄音。
柴可夫斯基的「義大利隨想曲」是旅行羅馬的回憶,曲思明朗愉悅,樂曲從呂館前庭義大利騎兵隊的鼓號曲起始,中途穿插雙簧管吹奏的義大利民謠「美麗的姑娘」旋律,最後在管弦交鳴中以鈴鼓拍敲「塔朗泰拉舞曲」節奏中活潑有立結曲。林姆斯基‧柯薩可夫「西班牙隨想曲」則是由「晨歌」、「變奏曲」、「晨歌」情景與吉卜賽之歌」與「阿斯土里亞諾的方當果舞曲」構成,全曲管弦繁殖,技藝非凡,將優雅、遐想、哀愁、喧囂、狂熱、燦麗交支出令人耳迷目眩的音樂幻想。這二首作在費德勒與波士頓大眾管弦的精湛調理下,將其音樂性與音響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張直刻LP見證了Crystal Clear Records錄製大型管弦的功力,採中距離拾音,在溫暖的堂韻中,樂團層次分明,音像細節質感如真,實體活生有神,發聲自然鬆逸, 鈸高頻清脆飄逸,大鼓低頻直搗地心,類此低頻之震動與沛量以至下沉與淡出是管旋演奏錄音中的最佳示範。雖然這是費德勒過是前二年所做的指揮音,其展現的慓悍生動,為大眾管弦的雅俗真諦留下傳世佳話。
-
Gould Conducts Gould CCS 7005 33 1/3 rpm stereo
「Gould Conducts Gould」是1978在倫敦瓦特佛德市政廳,使用Ortofon extended range刻片系統所做的現場直接刻片錄製。此次錄音,採遠距離拾音,在豐潤的堂韻下,管弦整體呈現更顯十足的透視感!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098.jpg
Crystal Clear Records自從有錄音師懷特助陣,錄音更是如虎添翼,尤其錄製大型管弦作品,再現音樂廳現場規模與氛圍的成就肯定可以與任何大廠的大錄音師相提並論,由美國現代作曲家莫頓‧古爾德( Morton Gould )指揮自己作品的這張直刻LP就是最好的證明。
古爾德於1913年出生紐約,自小展現作曲與鋼琴才氣。八歲獲音樂機構獎學金,隨後也接受正統學院訓練,但是仍專注於作曲與指揮。二十一歲編曲並指揮一系列的廣播電台音樂會。他曲作頗豐,如「管弦樂靈歌」、「拉丁美洲小交響樂」、「相互交映」、「美國禮敬」與「佛斯特藝廊」等古典音樂,也為百老匯音樂與影片、芭蕾舞樂譜曲,贏得美國最具才氣的音樂家之一。
這張唱片第一面即收錄了「管弦樂靈歌」( 1941年 ),公認為古爾德最好的作品之一。雖然其中音樂要素根源爵士樂與黑人民謠,但不直接挪用黑人靈歌。全曲由「公告」、「佈道」、「小罪」、「抗議」與「節慶」組成,音樂即具動態表情,從寂靜抒情的的「佈道」到驚人的鐵砧敲擊加上定音鼓鼓譟的「抗議」,以致塵滾喧囂的銅管咆哮的「節慶」可以感受。
唱片第二面的「佛斯特藝廊」( 1939年 )則是以史第氛‧佛斯特( Stephen Foster )的歌曲旋律為素材,例如「康城賽馬」、「老黑爵」、「珍妮有頭淡棕髮」等耳熟曲調,不只是做改編,而是以個人的藝術手法展現原曲的強度、情感、真誠與單純精神,全曲極具抒情,也動感十足。
這張唱片是1978年10月24日與29日在倫敦瓦特佛德市政廳,使用Ortofon extended range刻片系統所做的現場直接刻片錄製,這次Crystal Clear Records移師英國,由倫敦愛樂管弦樂團演奏,這個著名的音樂廳,也是Decca或EMI許多名盤的錄音場所。這次錄音,採遠距離拾音,在豐潤的堂韻下,管弦整體呈現十足的透視感,請特別注意綿密柔美的弦群,渾圓亮麗的銅管以及極具權威的大鼓,特別是大鼓的量感,紮實與地板的極低頻反響烘托出絕佳的現場規模,因此,再度提醒,聆賞這張唱片您的喇叭必須能發出超低頻,至少達30Hz基音,若能再具超高音尤佳!
-
蔡醫師所說的Virgil Fox vol-1 CCs-7001,vol-2 CCS-7002和 The Digital Fox vol-1的lp我也擁有。相比較下,直刻的確實比數碼的優勝。
-
昨夜蔡醫師家有一場很棒的聚會~~都是大師級人物參加喔~~~:O:P:*(blush)
-
郭大俠啦 :*:*:*:*
引用:
作者:
小佐
昨夜蔡醫師家有一場很棒的聚會~~都是大師級人物參加喔~~~:O:P:*(blush)
-
引用:
作者:
小葉
郭大俠啦 :*:*:*:*
還有李大師喔!!!!!!!!!:o
還有獲得一套蔡醫師的測試大碟:O8)(blush):*
-
交出來 :^):^):^):^):^)
引用:
作者:
小佐
還有李大師喔!!!!!!!!!:o
還有獲得一套蔡醫師的測試大碟:O8)(blush):*
-
引用:
作者:
小葉
交出來 :^):^):^):^):^)
沒問題!!!但怕你有了ㄋㄟ~~:o
-
Walter Susskind Conducting
The London Philharmonic
CCS 7006 331/3 rpm stereo
一向有「指揮中的指揮」美譽的華爾特‧蘇斯金( Walter Susskind )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演出。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100.jpg
這張唱片與上一張同樣是移師倫敦原班人馬器材,同一地點,1978年10月19日與23日的錄音。由老牌指揮華爾特‧蘇斯金( Walter Susskind )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演出。
1913年出生於捷克布拉格的蘇斯金一向有「指揮中的指揮」美譽,主要是尊敬它的藝術才華以及對寬廣曲目的技巧詮釋。早年曾再布拉格德國歌劇院擔任大指揮家塞爾( George Szell )的助理,1946年開始他的交響樂指揮生涯。他曾指揮過柏林愛樂、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費城管弦與克里夫蘭交響樂團,也有七年曾任聖路易斯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也與倫敦愛樂長期合作,僅1978年音樂季,即指揮演出十四場,因此彼此默契十足。
這張LP的第一面收錄了普羅高菲夫的「三個橘子之戀」組曲,這是普氏自其1921年的同名歌劇音樂摘錄組成,成為世界各地音樂會極受歡迎曲目。全曲燦爛生動,在蘇斯金的詮釋下極其壯麗,令人興奮。唱片的第二面則有拉威爾的「圓舞曲」與法雅的「短促的人生」舞曲。「圓舞曲」原名「維也納」,副標題是「維也納華爾滋樂章」,這首拉威爾以諷刺手法處理維也納圓舞曲調,成為音樂會極受歡迎的常客。法雅1905年的歌劇「短促的人生」只有其選曲較為人知,其中「第一號舞曲」最受喜愛,活潑有力。
這張唱片的錄音成效與「古爾德指揮古爾德」可謂姊妹作,也同樣是直刻錄音的經典。
-
1685:A Sound Odyssey
CCS-7007 33 1/3 rpm stereo
「1685:A Sound Odyssey」使用當代大鍵琴比十八世紀古樂器理想,透過瓦連替非常熟練樂器發聲的複雜細索性能,以應付直刻錄音整面唱片不可停頓或樂器機械的任何閃失。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101.jpg
這是由當代大鍵琴演奏家斐南多‧瓦連替( Fernando Valenti )演奏1685年代多位巴洛克作曲大師的大鍵琴作品集,於1978年12月2、3日由錄音師帕特‧馬洛尼( Pat Malony )、刻片師拉利‧范‧伐肯柏格( Larry Van Valkenburg )在美國加州柏克萊Crystal Clear Studio所做的直接刻片錄音。
瓦連替是大鍵琴音樂的文藝復興者,他路過史卡拉弟( Scarlatti )550首作品的408首( Westminster單音唱片 ),也錄過巴赫( Soler )的46首作品,選入這張LP的曲目正是其中的代表作。巴赫、韓德爾與史卡拉弟號稱1685年代大鍵琴作曲三大家。
透過瓦連替的巧手,大鍵琴可以帶您來趟十七世紀的音樂奧德賽( Odyssey,漫遊 ),您可以經驗這一樂器的纖細微聲,也可以震撼它的嘎扎和弦,以及激烈的不諧和音。雖然大鍵琴不具勢不可擋的音量,卻具有豐富的音色與透明的細節,因此演奏不易,再生也不易。作為直刻錄音之用,使用當代大鍵琴比十八世紀古樂器理想,音樂演奏者必須非常熟練該樂器發聲的複雜細索性能,以應付直刻錄音整面唱片不可停頓或樂器機械的任何閃失。
唱片第一面收錄了史卡拉弟的「四首奏鳴曲」、巴赫的「二首小步舞曲」與韓德爾的「薩拉邦德舞曲」。第二面則收錄有索勒的「G大調奏鳴曲」、「彌賽特舞曲與塔波舞曲」、浦賽爾(Purcell)的「G大調組曲」、巴赫的「二首小前奏曲」以及史卡拉弟的「第九號奏鳴曲」。
巴赫的音樂博大精深,卻也有較短簡輕快樂章,如二首「小前奏曲」與「小步舞曲」,仍是珠磯之作。史卡拉弟與巴赫同年,在生命最後的二十年寫下550首大鍵琴曲,他的曲作特徵是善用西班牙民謠與義大利那不勒斯歌劇而發揮燦爛的炫技於無線的想像力。撒克遜人的韓德爾是當時樂壇紅人,影響力勝過巴赫,他擅於反覆使用自己的旋律或挪用他人主題,「薩拉邦德舞曲」取「D小調組曲」具有印象深刻的主題,也為電影「亂世兒女」( Barry Lyndon )採用。浦賽爾天才早逝,他的聲樂語氣樂曲作極豐,這首「組曲」是短小精悍之作。拉摩以歌劇著稱,他從歌劇取材改編的大鍵琴作品普受歡迎,音樂模仿風笛並具精美裝飾的特殊風格,這首「塔波舞曲」即是範例。這張LP採近距離拾音,觸鍵、踏板、敲弦以及機械聲響鉅細靡遺,動態極大,能量十足,頻域寬廣,古色古香,直刻錄音發揮沒有加油添醋,也沒有遺漏絲毫的效果。
-
Space Organ
CCS 6003 33 1/3 rpm stereo
「Space Organ」這張LP發揮直刻片錄音驚人的音效,劇院管風琴的非凡能量與超大動態、模仿管弦各部之逼真、上天下地的無限頻域,在在令人聽得目瞪口呆、大開耳界。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102.jpg
以劇院巨型管風琴演奏太空電影音樂比管弦樂團更添增一份神秘氛圍。Crystal Clear Records於1979年4月5、6日在奧立崗州波特蘭的「風琴磨坊」以直接刻片錄製這張「太空風琴」專輯,帶領聆者神遊太虛,經歷一場驚心動魄的星戰之旅。
「風琴磨坊」是一家披薩餐廳,裝置有世界最大的一部劇院管風琴,這是管風琴製造工程師丹尼斯‧黑德伯格( Denis HedBerg )經歷十六年收集風管組裝而成。管風琴裝在三個房間,特別設計的彎角牆與天花板做為傳聲號角以力將音樂傳佈道餐廳每一角落。這是一部機械加上電磁操作的樂器,主要的動能即來自六十馬力的電子馬達所產生的每分鐘高達6,000立方呎的風量。擔任這張唱片演奏的約拿斯‧諾德沃( Jonas Nordwall )是「風琴磨坊」的首席風琴師,他對這部樂器的性能與操作極為?熟,也極具音樂才氣,因此是這張錄音的不二人選。
唱片第一面是由選自「星際大戰」與「超人」電影配樂組曲,第二面則取材自電影「第三類接觸」與「銀河戰星」配樂。
這張LP發揮直接刻片錄音驚人的音效,劇院管風琴的非凡能量與超大動態、模仿管弦各部之逼真、上天下地的無限頻域,在在令人聽得目瞪口呆、大開耳界。要播放這張唱片也不容易,您的唱頭循軌要好,您的喇叭要夠牢固也要能再生超低音,因為連續極低頻強震可能讓人大呼過癮,也可能另人唉聲嘆氣!
-
Richard Morris / Atlanta Brass Ensemble:
Sonic Fireworks Vo1.I & Vo1.II
CCS 7010 & 7011 33 1/3rpm stereo
這兩張總標題命名為「Sonic Fireworks」專題,Fireworks一般中譯為煙火、煙花、焰火,專輯裡每一首由管風琴、銅管組、打擊樂交織出奇幻音響、意外音彩針有如欣賞變化無窮的火花。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103.jpg
http://www.my-hiend.com/leoyeh/tsai/dtsai00104.jpg
1979年3月,僅僅花了三個夜晚,管風琴家Richard Morris與12為銅管好手( 包括小號炫技名家John Head )、兩位敲擊樂手、指揮Jere Flint與Crystal Clear Records的超級錄音團隊,在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王者基督大教堂以直接刻片完成兩張「為管風琴、銅管與打擊樂器的音樂」專輯。擔任現場混音錄音的仍是為前兩張唱片「1685:A Sound Odyssey」與「Space Organ」操刀的Pat Malony。
錄音教堂的這部Fratelli Ruffatti管風琴具有三排鍵盤、59個混合音拴,與「Virgil Fox:The Fox Touch」那部同一廠家,來自義大利的Padua,規模稍小,卻也是令人興奮之作。主奏管風琴的Richard Morris正是亞特蘭大人,十二歲即成為亞特蘭大大眾管弦樂團的獨奏家,曾在維也納音樂學院以獎學金受較Nadia Boulanger與Robert and Jean Casadesus門下,曾登上紐約卡內基廳與林肯中心艾麗斯廳,是當代美國管風琴炫技名家。
這兩張專輯總標題命名為「Sonic Fireworks」,Fireworks一般中譯為煙火、煙花、焰火,在聽過這張專輯,筆者認為譯為「音響火花」最為傳神,因為每一首由管風琴、銅管組、打擊樂交織出奇幻音響、意外音彩真有欣賞變化無窮的火花。
唱片第一集A面從著名的「凡人鼓號曲」( Copland )敲開序幕,從大鼓的捶擂、震動空氣的音浪,銅管的穿透、嘹亮泛金的咆哮,定音鼓的俐落、彈跳鼓皮的明晰,即可明白這是一場平衡卓絕的錄音。道地二首「致敬」( Bliss ),管風琴以君臨天下之姿導入,驚人的超低音令人毛髮悚然。第三首「不再有事讓你悲傷」( Brahms ),管風琴與銅管悲憫合唱,有若布拉姆斯「安魂曲」的迷你迷撒。唱片B面第一首是基高特的「大合唱對話」,原曲是以法國風琴(又稱大合唱)的第四鍵盤與整部管風琴對話,Morris的改編曲再加入銅管合唱,結果在層層高潮的管風琴音浪中增添無比燦爛亮麗音彩。第二首是巴赫著名的「d小調觸技曲與復格曲」,是測試管風琴下行音階的「肺活量」,當然也測試揚聲系統的極端頻域與能量,也測試演奏者的速度、準度與詮釋,基本上Morris展現圓滑流暢的技藝,但是仍然不及Virgil Fox的沉穩與動態。
唱片第二集A面從「蘇魯之語錄」( Richard Strauss )序奏開始,沿地滾滾而來又沉又厚的管風琴前導,右後側的銅管群與左後側的定音鼓隨後對答,透過直刻類比錄音,我們可以極真實地感受銅管的傳真音爆與音樂,以及非電子風琴所能表達的「風管」傳音。第二曲是「第五交響曲中的觸記曲」( Widor ),銅管群與管風琴融為一體排山倒海般地陣陣襲來,極為震撼,請特別留意再樂曲開頭由管風琴32呎轟擊管( Bombarde )產生的模擬鼓聲。第三首是「英雄詩篇」( Dupre ),管風琴與鼓號樂隊非常傳神地描繪英雄的事跡與精神。B面收錄三首十八、八世紀曲作,古意盎然又鮮去層出,第一首是「古輪旋曲」( Mouret ),為路易十四時代的戲劇音樂,今改編為管風琴與銅管群的表演,活潑愉悅。第二首是「夏康舞曲」( Couperin ),通常猶大鍵盤演奏,在此改編為管風琴簧管與銅管群的對話。第三首「小號歌調與曲調」極為特別,由三段音樂組成,第一段式獨奏即興小號與管風琴的小號管與銅管的競賽奏,與管風琴齊鳴做慶典奏樂,熱鬧莊嚴,極其精彩。
1979年後,數位錄音崛起,與未見Crystal Clear Records陸續發行直刻唱片,無論如何,在錄音歷史上,他們已樹立多項里程碑,即便制SACD時代,這些直刻唱片的錄音成就永遠不會動搖。嚴肅的音響迷若有機會在二手市場發現這現唱片,請不用懷疑,務必搶購。
-
我的2016大禮物---mbl 101 X-treme 開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