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00~~~~~
79000~~~~~
"大膽假設...喇叭線串接應該別具一格?"
太有feel了! Liukuang. 您太神了!
您竟然“想“到了我, 買下了 Furutech Jumperflux 跳接線來延長MIT Oracle V2喇叭線, 我建新音響室至今最憋的事, 就是差了約 20 cm, 無法較餘裕的去調喇叭擺位, 才弄好, 我還沒寫哩.... ㄧ句話 - 這大膽假設是符合期待的。容後再說!
諸法皆空..自由自在
找到一些資料
http://www.dagogo.com/assets/images/...owerflux-3.jpg
- 68-strand α (Alpha) OCC conductor, 0.127mm x 7 x 3 cores, 2.8mm diameter
- Insulation/Dielectric: Special Grade PE (Red/Natural/Yellow) 5.4mm diameter
- Inner Sheath: RoHS-compliant flexible PVC incorporating carbon powder
- Shield: 0.12mm diameter α (Alpha) Conductor wire braid
- Outer Sheath: RoHS-compliant flexible PVC (Purple/Red) 16.5mm diameter
- Jacket: Nylon braid approx. 17.5mm diameter
感謝 Orange 的分享!
氣密低頻陷阱
音響室低頻共振抓虫大作戰
最近有機會與小葉談到建構 My Hi-end 音響室低頻陷阱事宜過程中, 才發現當初瑞典 SMT 公司為我設計的聲學處理,
安裝在低頻陷阱的 LED 燈泡是透氣的, 這並不符合原設計 Airtight (氣密) 的要求, 於是用到 Nordost System Set-up
& Tuning Disc 聽到 LED 燈泡在嵌燈座內價價作響, 尤其是在 75 - 85 Hz 頻段特別厲害!
就算是沒有麥克風和頻譜分析工具, 只用耳朵聽, 這張 CD 是非常讚的調聲工具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20120302eton01.jpg
Track 11-13 對喇叭擺位調整很有用
Track 14 End-to-end 消磁有效, 音像整個更聚焦
Track 26 - 46 測試頻率前幾秒有告知低頻頻率, 聽空間價價作響的共振在哪? 聽音辨位抓虫真好用!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20120302eton02.jpg
接下來是如何解決問題?
到長安西路橡膠材料行找耐熱矽膠來抑震和氣密 LED 燈泡與嵌燈座的間隙
看到燈泡邊緣是透氣的, 切好的 270度耐熱矽膠片, 哈!切菜板的妙用, 用反面切喔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20120302eton03.jpg
裝上嵌燈座後的樣子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20120302eton04.jpg
那些牛皮紙袋色的"燈箱"就是瑞典 SMT 公司設計的 Bass Trap 低頻陷阱,處理 50 ~ 80Hz, 我的音響室共做了 17 個, 全上了DIY的抑振氣密矽膠片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20120302eton05.jpg
後語:
感謝小葉, 讓我無意間發現了這空間低頻共振消除的好方法, 現在的寧靜度真好! 音響和音樂性都加分!!
延長20公分, 改變整個音響室的表現 -
串接 Furutech Jumperflux 喇叭跳接線 + MIT Oracle V2 喇叭線
建構新音響室的原始概念之一, 就是儘可能避免喇叭回授至器材的震動, 最徹底的方法就是, 把器材安排在與音響室隔離的"機房"裡,
所以除了音響室裡的一對喇叭以外, 只剩下操控便利性的的妥協:
1. CD/SACD Transport 和
2. Computer Audio 用的 Monitor, Keyboard, Mouse
其他器材一律 "藏起來"! 走線也都以"地下化"為要, 看來既清爽, 又不絆腳, 生活動線好安排
始料未及的最大的遺憾, 就是左聲道喇叭線不夠長, 即便 MIT Oracle V2 當初向台灣代理商買的是15尺的線身, 新音響室落成一年多來就是把喇叭推
離後牆到 "盡綳" (喇叭正面離後牆約 250公分, 空間縱深 922公分), 聽說 MIT 的線身並不貴, 可以訂長一些, 買公司貨的我, 並未得其門而入...唉, 算了
所以後級已經趴在機房地上出線口, 喇叭線的另一端 MIT Oracle V2 的金屬盒子的角錐也得卸下, 來將就線身地下化後的 - 最長延伸,
終就是找到喇叭落腳之處, 但是還是覺得喇叭可以再靠近聆聽位子 10~20 公分... 真是很憋耶
來自 Furutech Powerflux 電源線 串接 Furutech Flux-50 濾波器聲音更好的靈感, 讓我想到喇叭線串接一小段 Furutech 製品, 會如何呢?
哈!眾裡尋她千百度, Furutech Jumperflux 喇叭跳接線就是燈火闌珊處的她!!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20120306eton01.jpg
二話不說, 直接買下, 趕快施工, 別小看"電火布"纏繞的施工品質, 可是有內涵的, 工法:
1. Y 對 Y頭用兩個 WBT 鍍金套筒夾住
2. 150W 烙鐵把銀錫灌入 WBT 鍍金套筒內的空隙, 確定兩Y插接觸點密接穩固
3. 第一層: 纏繞電工膠帶絕緣
4. 第二層: 纏繞鋁箔膠帶隔離電磁干擾
5. 第三層: 再纏繞電工膠帶絕緣
您所看到的是長度非常餘裕的右喇叭線, 才有機會拍到串接過的喇叭線躺在鷲獅身上的樣子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20120306eton02.jpg
完工後不要去做任何事, 先用 Nordost System Set-up & Tuning Disc 第14軌消磁, 也當作淺層 Burn-in, 當第一聲音樂放出時, 我心中整個雀躍起來!
完全沒有負面影響! 於是下面的動作就是調喇叭位子了...
這是未公開的角度, 以前左喇叭線不夠長, MIT Oracle V2 的盒子不能裝角錐, 還不對稱的歪放
喇叭現在開了10公分, 喇叭正面中心點距側牆 98 移至 93 公分, 距離後牆 250 移至 263 公分, MIT Oracle V2 的盒子穿上"釘鞋" (角錐), 還墊了 Oyaide 碳纖片
好奇那兩條鎮子是? 噴了鐵樂士金漆的鉛條, 上面放了Acoustic Revive 舒曼波產生器左右聲道各一顆, 不是要離地一公尺嗎?不一定, 現階段這樣擺最聚焦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20120306eton03.jpg
穿上釘鞋的 MIT Oracle V2 盒子特寫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20120306eton04.jpg
新的喇叭擺放位置 (可比一下首頁的), 這張照片沒用閃燈, 6 秒的曝光, 她僵在那一動也不動!只差沒說好聽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20120306eton05.jpg
後語:
Furutech Jumperflux 的聲音特性像她的家人, 串接MIT Oracle V2 喇叭線融合了Furutech的基因, 像是果樹芊插改良一樣,
一切在預期的正向改變, 低頻再收斂些, 暫態又加快了, 3D空間尺寸放大, 還照舞台該有的比例來, 空氣中的細節又加分了,
完全沒有負面影響。 Furutech! 我不會日語, 只是常聽到老人家常說幸福感叫 Si-A-Wa-Se!
創造第二排的適聽位置
聆聽位後方的低頻駐波處理 第五、第六管 G+H Sono-R 調音柱
音響系統在聆聽空間裡調整出最好聽的位子, 我們慣稱皇帝位 (Sweet Spot), 通常指的就是主人位,
還記的上次拜訪將軍大大, 他一次只放一個人進去讓出他的皇帝位, 自己又坐的遠遠的, 無他, 所有的調整就是為此位,
要調出大區域的"適聽位置"是極困難的, 也相對優先順序不高, 畢竟大部份的時間是ㄧ個人聽音樂, 又不是開音樂廳
但是經營新音響室一年多來, 常常在音響室裡一面聽音樂又一面工作, 皇帝位後方的工作桌就是我的第二聆聽位置,
因為距離後牆近了, 當然低頻會濃, 音像也不夠聚焦, 想到工作時, 是把音響當背景音樂聽也就不太在意
前述, 自從用 Nordost System Set-up & Turning Disc 後, Track 26 - 46, 18Hz 至 90Hz 的低頻活生生的讓我撲滅了
一堆空間共振臭蟲, 如果重覆播放同一個 Track, 在音響室裡走動就可以掌握到每一頻率在空間裡各處的能量分佈,
隨著走動就會聽到每一頻率的能量高低梳型效應, 真好用, 比走動擊掌聽音, 精細太多了!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309eton001.jpg
現在, 有方法去調那工作時的第二聆聽位子了!
我的經驗是, 天花板的低頻相對多於地面, 您用我的方法就可以知道 (聽到) 了, 多加了第五, 第六管 G+H Sono-R 調音柱在翔音擴散板下方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309eton002.jpg
窗簾就是聆聽位的後牆了 (縱深 922 CM 處), 原來只有翔音擴散板, 顯然對中低頻是沒作用的, 那兩管 G+H Sono-R 調音柱上了後, 明確的感受到 - 吸到了!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309eton003.jpg
這是未公開的角度, 我的工作桌入鏡, 訪客來時的第二排座位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309eton004.jpg
後語:
這次的調整學到的是 (Lesson Learned), 空間的長、寬、高比例, 有聲學理論設計的用料加施工,
只像是一個人出生時的先天條件 - 體質, 基因, 性格, 智商..
有太多的養成、鍛練是要靠後天再努力經營的,
即便是無瑕的鑽石也要優異的車工才會璀璨呀!
無瑕的鑽石也要優異的車工才會璀璨
正確的切面方能匯集各方向的光線呈現燦爛
ETON兄是真正的發燒友
希望你的創意巧思....幫吾輩開啟更多新的視窗
好!~~~~~~~~Hi-End
good topic! :)
安裝第七管 G+H Sono-R 調音柱
較短、較均勻的空間殘響, 低頻能量管理獲致清晰的高頻細節
順著近來調整空間中低頻到極低頻的能量分佈的兩大手法:
1. 聆聽位後方加第五與第六管 G+H Sono-R 調音柱
2. 調整喇叭擺位 與 內傾角度 (Toe-in)
讓適聽"位" (Sweet Spot) 擴張到第二排的適聽"區" (Sweet Zone) 獲致很大的鼓舞, 即便耳朵是非常不線性的麥克風,
用 Nordost System Set-up & Turning Disc 只用耳聽都可以知道, 哪幾個頻率是能量的峰值或是凹陷,
再搭配常聽的 CD 去驗證調整的結果是否是正向的改變, 這經驗的累積就越來越有 Feel 知道調整該往哪個方向去做,
DG CD/SACD, Gilbert Kaplan 指揮, 維也納愛樂, 馬勒二號的第一樂章2分6秒大鼓殘響時間長就知, 聆聽區低音還需要再控制,
於是順勢又加了第七管 G+H 調音柱
非常挑戰的安裝工法, 直徑22公分的調音柱要嵌入22.8公分的空間, 整條柱子懸空不可以碰到任何東西, 空調的進、出氣不可有障礙, 以後要好拆裝濾網以便清洗
4點鋼索懸吊, 很有彈性上下左右都要可調, 上方要留進氣空間, 圓孔是空氣熱交換清淨機的出風口, 空調室內機左右兩側各一出風口, 也不可擋到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20120314eton01.jpg
這第七管的安裝點就在第一排與第二排聆聽區的上方, 真巧! 空調室內機與 G+H調音註一樣長都是120CM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20120314eton02.jpg
除了耳朵聽, 週六拜訪了小葉沒有多哈啦, 就是要借 Phonic PAA6 趕回家用儀器再驗證兩個聆聽位置的頻譜特性, 用 Nordost System Set-up & Turning Disc
Track 3 粉紅噪音量測, 第一量測點 - 主人位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20120314eton03.jpg
主人位量測結果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20120314eton04.jpg
第二排中央第二量測點, 當時頻譜分析儀上呈現的是音樂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20120314eton05.jpg
第二排中央第二量測點的量測結果
http://www.my-hiend.com/leoyeh/2012a/20120314eton06.jpg
後語:
耶!喧賓奪主喔? 第二排比主人位頻譜看起來要漂亮平順?! 至少30Hz補回來了許多, 那聽感呢?
還是主人位好聽, 因為, 舞台的透視比例與舞台的視角較接近現場的 10~15 排, 殘響也很好,
馬勒二號的第一樂章2分6秒大鼓鼓型小了與殘響明顯的短了!
第二排固然很中性, 也是好聽, 3管G+H在聆聽區, 管制低頻奏效, 沒有以前的低頻會轟的問題,
但是只是好像買到的票是國家音樂廳的20排...
有人可能會問, 這麼難看的頻譜還敢 Show, 為什麼不用 Computer Audio 等化軟體 (ARC) 壓平頻譜不就得了?
對不起, Eton 以前是這樣做過的, 當時也覺得很棒, 但是一切重來, 建了新音響室後, Computer Audio 再怎麼搞,
就是打不敗 Hi-end 訊源, 只能說 Computer Audio 還有很多事是無法在品質上取代"物理性"的空間聲學處理的,
"雲中來的音樂" 還需要更進步的科技創新來挑戰傳統與高價, 我很期待!
低頻能量管理獲致清晰的高頻細節
(y) (y) (y)
自然就是美..
喇叭跟耳機....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等化軟體 (ARC).....還有進步的空間
大家再接再厲...找出應用的地方
耳機的規格漂亮, 比20Hz~20KHz +/-3dB好的耳機多的是, 又直接罩在耳朵上, 沒有搞空間的問題, 那不是很好嗎?
每次聽高階耳機是可以體驗到優秀的頻寬, 音質, 音色, 鑑聽的目的是可以達到的, 就是音場沒辦法像聽喇叭那樣模擬出舞台在就在眼前, 耳機聲音直接灌入耳朵, 音場像是投影在腦海裡的感覺, 還是不習慣耳機的表達方式。再看喇叭的表現方式, 首先喇叭要有很優的頻率響應規格就已很難了, 再來, 空間要有8-9米長度以上, 才有機會再生20Hz極低頻, 數學是這樣算的, 聲音傳遞約340M/Sec 除以 20Hz, 等於一個完整波長 17M, 除二就是半波的波長也要有 8.5M, 這空間才有機會裝下20Hz, 聲波打到空間的任何一個面, 有反射有吸收, 再與後來的聲波混合產生加成或抵消的作用, 於是更複雜的聲波能量管理問題就來了... 我們要的是, 聆聽處的各頻率能量均勻合度, 擴散與吸收適量, 殘響短卻又不乾不死, 這就是音響空間難搞又好玩的原因!
Orange兄的話已預期到了, 20Hz 不會沒有, 8.5M/1.5M =~5次的聲波反彈才裝下ㄧ個20Hz的半個波長, 100Hz 中、中低的能量又會高出很多, 一個字 - 轟
ETON前輩, 補充一下您的說法, 分享給其他網友, 請您別介意,
一個密閉空間中能不能聽到20Hz(舉例)的頻率其實與波長跟空間的尺寸沒有絕對關係,
在一個開放空間中,
即使音源非常非常近也可以聽到20Hz的聲音, 所以說幾個波長的說法豈不有點矛盾?
那為何在封閉空間中有可能聽不到?
那就與封閉空間中邊界的反射有關,
低頻的波長很長, 這時候打到邊界反射的反射波就會跟直接波產生很複雜的疊加或是削減的現象,
因為一般大小的空間相對於極低頻的波長都太短, 所以每個邊界產生的行為就很難做簡單的判斷,
為何一般越大的空間越容易再生好的低頻?
那就是因為密閉空間低頻的疊加削減狀況太複雜, 位置有點差異可能就有很大的變化,
而大空間因為可以座位或是喇叭擺位有很大的空間可以調整, 所以容易比小空間再生更好的低頻,
如果波長與聽覺之間有絕對關係的話, 那耳機又可麼能夠聽到低頻呢?
小空間的朋友們請不要認為聽不到極低頻(撇開器材的性能不論),
只是比起大空間, 小空間要花更多更多的心力去處理才能夠聽到好的低頻,
但大空間也絕對不是都不用處理就能夠有好的低頻的
Chsiang兄的補充很經典, 感謝!近來也一直在想耳機與喇叭的收聽方式有什麼不同,有更好的形容方式? 耳機的振膜大多是全音域的,戴上耳機的密閉空間幾乎是氣密的,此時鼓膜是直接被耳機振膜驅動的,各種頻率直接經過耳道讓鼓膜同歩振動,這樣聽就玩完了。像極了有一種喇叭的設計,有被動輻射單體,透過密閉的音箱被主單體同歩驅動。以錐盆喇叭的發聲方式,後級擴大機要經過喇叭的分音器後去驅動不同尺寸的單體,才有可能做到全音域,收聽方式,就是要經過空間的直接音、間接音混合後的聲波才抵達鼓膜,這過程太複雜、充滿了調整的可能性,所以真要把空間處理、調整當作音響系統很重要的一部份。
每次看到了Eton 大的這篇單元, 當中有很多學問是小弟要一看在看去研究的, 尤其是空間方面還有數位訊源方面, 謝謝無私的分享
轟聲不是我們要的.....
空間的高度比較沒彈性....建築物規範
在高度尺度的約制下....音響空間合比例就好
至於20hz能否聽到....討論許久....意義不大
能有這發聲條件的系統不多.....音源軟體亦少
務實的把能力所及做好...功德無量
各位的探究精神令人佩服!為了成為更優的音響演奏家,在聲學、材料、電學、音樂、唱片...多長知識,務實的去調整,還能一起分享、探索未知,有所精進,這就是福氣!
人類的聽覺不是線性的 - 有關維基百科的 Equal-loudness contour 相同音壓等高線圖, 真是發人省思,
我們要的是甚麼長像的頻率特性曲線?非常好的一篇參考資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Equal-loudness_contour
Headphones versus loudspeaker testing
Good headphones, well sealed to the ear, can provide a very flat low-frequency pressure response measured at the ear canal, with low distortion even at high intensities, and at low frequencies the ear is purely pressure sensitive and the cavity formed between headphones and ear is too small to introduce any modifying resonances. Headphone testing is therefore a good way to derive equal-loudness contours below about 500 Hz, although reservations have been expressed about the validity of headphone measurements when determining the actual threshold of hearing, based on observation that closing off the ear canal produces increased sensitivity to the sound of blood flow within the ear which appears to be masked by the brain in normal listening conditions[citation needed]. It is at high frequencies that headphone measurement gets unreliable, and the various resonances of pinnae (outer ear) and ear canal are severely affected by proximity to the headphone cavity.
With speakers, exactly the opposite is true, a flat low-frequency response being very hard to obtain except in free space high above ground or in a very large and anechoic chamber free from reflections down to 20 Hz. Until recently it was not possible to achieve high levels at frequencies down to 20 Hz without high levels of harmonic distortion, and even today the best speakers are likely to generate around 1 to 3% of 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corresponding to 30 to 40 dB below fundamental. This is not really good enough, given the steep rise in loudness (rising to as much as 24 dB per octave) with frequency revealed by the equal-loudness curves below about 100 Hz, and a good experimenter must ensure that trial subjects really are hearing the fundamental and not harmonics, especially the third harmonic which will be especially pronounced as speaker cones become limited in travel as their suspensions reach the limit of compliance. A possible way around the problem is to use acoustic filtering, such as by resonant cavity, in the speaker setup.
A flat free-field high-frequency response up to 20 kHz, on the other hand, is comparatively easy to achieve with modern speakers on-axis. These facts have to be borne in mind when comparing results of various attempts to measure equal-loudness contours.
Kevintran兄所言並不算是吐槽啦, 您的耳機是用來享受高品質悅耳的音樂, 還顧及舒適透氣與安全, 為此, Hi-end 耳機設計應該走此路線
如果要用來量測人類的 相等音壓等高線圖 或 耳科醫師的聽力檢驗 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越密閉, 越貼耳道的耳機是量測儀器的理念, 為求儘量沒有能量損耗, 直接灌入耳道
還是回到這問題 20-20K Flat 好嗎? 無響室的規格如此, 音樂廳就不是了, 真的很想知道最好聽的三大音樂廳 - 維也納愛樂協會金廳、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波士頓音樂廳的頻率響應圖, RT60殘響圖長的如何哩?
如果大量看過許多喇叭的頻率響應測試報告
的確可以發現某些廠商的確是依照Fletcher-Munson curves在設計響應的
ETON 兄你好!承蒙垂青邀約,結果我為了照顧小朋友完全無法排出時間來,真是太失禮了,先向你致歉......(blush) (blush)
不過針對這篇文章引起的幾個討論文章我想要好好辨正一下....:)
音響重播(包含空間處理)做到平坦的頻響,當然不是好聲保證,甚至不見得是正確的聲音,因為頻響只是聽覺的一小部份而己。這一點應無疑問。
但是上述『頻率特性曲線』的解釋,大家(包含國外音響大師們)都犯錯嚴重了!.....:P
該曲線是怎麼來?最簡單的想像方法,就是給 20-20K頻響平坦的『物理刺激』,然後就會得到上述的『心理感受』。因此,唯有音響重播能百分之百 20-20K頻響平坦,才能重現上述的心理感受曲線。
換句話說,如果看到上述『頻率特性曲線』的心理現象(在此稱為兩端低中間高),然後把音響重播修正成兩端高中間低,然後得到20-20K『頻率特性曲線』完全平坦的心理感受曲線,對不起!!這會產生錯誤的『聲音知覺』,因為在我們的認知系統的知覺,『兩端低中間高』才是正確的聲音,『完全平坦』是錯誤的聲音。
而要得到心理感受到『兩端中間高』這種正確的感受,唯有音響重撥能真正在物理刺激上得到『完全平坦』的結果,才能得到相對應的心理感受。因此,上述這個『頻率特性曲線』,其實更是證明音響設計一定要頻響完全平坦,否則得不到百分之百正確的心理感受.....:P
當然了,音響重播的效果中,頻響曲線的影響是很小的,所以這個錯誤才會犯這麼久還是沒有被指正出來。但是它終究是很嚴重的錯誤,所以要被指正....:)
若是要談專業的知覺心理現象,其實該曲線常常讓我們誤解成:『人耳對超高頻與超低頻的變化不敏感』,至此這個圖表就真的應該丟到垃圾桶了....:D 人耳對某一頻率、例如20K HZ好了,當然不敏感,可能80DB了你我還是聽不到。但是A聲音無20KHZ,B聲音卻有,這時拿給人來測試,只要加以古典制約的電擊,百分之百一定可以偵測到。所以人耳雖然對20 K HZ的『絕對音量大小』不敏感,但是對 20K HZ 的『變化量』(對應在發燒友中所謂的『暫態反應』)是非常可怕地敏感,跟中頻一樣敏感!只是一般生活中不會有人電擊我們,所以我們的認知系統學會『不在乎20K HZ的變化』,所以發燒友也很容易忽略它。
可是,當發燒友越來越挑剔,30HZ到16K都完善了,那麼他會被自己的發燒狂熱形同電擊自己一般地驅策,重新注意到先前被忽視的 20K、30K....甚至 192K、1920K 說不定都有可能.......:)
Psycho大,您太狠了吧?電擊!:O
20Hz-20KHz
1. 音響系統能播放轉輸送出20Hz-20KHz几幾平直的"音頻"聲[或有微量的調整]
2. 音響系統到播放的喇叭能達到20Hz-20KHz的頻寬響應 [或有微量的調整]
3. 優質的音響空間[多優??是存在的]不要一些自己研創東弄西裝的[就是合情合理的好音響室]可几盡完美表達發揮20Hz-20KHz [或有微量的調整]
4. ~~~~~~
5. ~~~~~~
~~~~
如果這樣的20Hz-20KHz還是不好聽~~~那新的數據將會是XXHz-NNKHz ???
問題???
您的頻寬真的夠寬嗎???
你頻寬的頻響均衡嗎??? 某部份音頻空間反射音或殘響音[的太多]還有其他的無法一一例出
20Hz-20KHz
這數據是人耳[膜]可聽到的最佳及最大的範圍
Phycho兄好, 凡事隨緣, 能在 My Hi-end 交流也很好, 我拿人薪水, 時間是稀有資源, 能在音樂音響學習、體驗、分享就是福。您的分享, 理論與邏輯甚為認同, 維基的 Equal-loudness Contour 線圖其實也未抵觸, 是想讓朋友們不要忽略自己的聽覺與調整音響的關係這事才是我的本意, 可能是我留了太大的想像空間, 如有誤導請見諒。Equal-loudness Contour 該圖要表達的是, 人耳對各頻率、相同強度的聲波感知響度不是線性這事, 沒有要引導把音響調成我們聽到的各頻率的響度一樣的這訴求, 去年, 因自己感受到聽覺有變化, 去醫院量測耳鼓膜音頻震動受氣壓變化的量測 (TYMP diagnostic)、耳朵頻率響應圖 (Audiogram)、腦幹聽神經功能檢查 (Audiotory Brainstem Response) 的經驗, 這事影響了我後來調整音響的理念, 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器材與空間量測的事, 本為求真, 頻域 20~20KHz 完全平直的播放系統 (含了空間響應) 不足以構成精準好聽, 因還有許多未知或沒辦法量測 (包括買不起的儀器) 或 沒辦法調整 (自己知識/現階段科技發展不及) 的特性是我們沒照顧到、調整到的, 自己已經知道的, 尚有許多特性可貢獻好聲的可能性, 器材和空間在時域相關的量測, 全頻段空間殘響適當, 全頻段向位精準正確, 數位系統 Jitter 低不可測... 這樣就精準好聽嗎? 還是不敢肯定, 我的態度是, 量測儀器可參考但不拿來當調音絕對規範, 寧可先用耳朵聽再與儀器驗證比對, 取捨的優先順序: 1. 好聽 & 量測好看 2. 好聽 & 量測不好看 3. 好聽 & 不去理會量測的事, 不好聽 & 量測好看就不是選項了。
我個人的感覺是,我希望我自己的音響系統能在不用等化的前提下,能盡量平直,就盡量平直。我不會刻意的去調到某一個特定的曲線,因為就像帶有色眼鏡去看東西一樣:乍看雖然好看,但是看久了就會發現不真實;更怕的是,這樣的不真實變成了自己的“真實”。那這樣就越走越偏了。
好不好聽?這實在是很難界定的問題。我蠻確定我幾年前的“好聽”和現在的“好聽”差蠻多的(blush),雖然器材基本上沒怎麼換。
插隊發言一下..
人耳的等響度曲線.請不要混淆入音響(喇叭)再生的訊號測量曲線.
而且.喇叭(先不管加入啥空間)頻響曲線.就是它基本性能表現.
基本性能都不過關.還奢談什麼表現..全面?還是只聽duet..
靠錄音正確來..補正.?那會是天方夜譚.
靠正確?錄音軟體去平衡之.?
要不要先問問懂錄音製作的朋友看看..有沒有這種軟體.?
天價喇叭的性能(頻響曲線)測試重不重要..一般喇叭呢..劇院喇叭呢..性能要否測試呢.?
這種種許多的問題(軟體-硬體-空間/調音..)加在一起.複雜度相加疊是必然的.
這時候.
都靠人耳..都靠經驗..還是靠運氣.?去弄出好聲..還是自己爽的聲音..
先致歉 Eton兄..(blush)
遇到美好的音樂、錄音、器材、空間處理最具體的感激方式是贊助他, 推崇他, 像是我們會去吃喜歡的食物一樣, 但未必人人會喜歡一樣, 好在食物好不好吃, 不需要科技來驗證, 自己下廚弄出的食物也是照自己喜歡的口味來, 人聽音樂真是要讓自己陶醉、爽的, Yeh捨兄, 這點真是沒辦法的, 如果有人說 - 這不是我的菜, 我們強求他不了的, 這也是一種多元的美不是嗎?
Eton兄~
您好,抱歉在您的版面插個話,去年討論過的super clock 不知您後來是否有進一步測試,我這邊已經確定那是一種相當高解析度的方式,如果您也有些心得或證實效果不錯許也可以分享給予有興趣的朋友
除了銫原子鐘一百多萬又是管制品,一直很滿意Antelope銣鐘,好的表現如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