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施工良好的空間是真的不容易達成,很多看不到的重要地方太多了!!
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莫過於木作牢固嗎??
不要外觀看起來亮麗,低頻來時,卻多了共振的聲音就哭笑不得!!
可列印查看
不管音響放在哪哩,家具跟裝潢最好都做堅固一點(sweat)
尤其是接合的地方要是不扎實,一震起來就好像在唱歌一樣(sweat)
我自己就有喇叭中間放個電視櫃,結果電視櫃被震得機機嘎嘎叫的經驗......所以說器材放在喇叭中間會有好聲嗎? 把器材擺放在中間一定要小心處理.....
我認為應該要把喇叭與空間視為一套器材,因為我們聽到得其實是喇叭+房間的聲音。
佔用前輩版面簡單回答一下 希望前輩不要介意(sweat)
簡而言之就是用專業軟體 + 儀器來量 (好像有點廢話 :P)
有幾種方式:
1. 桌上型的頻譜分析儀 + 測量型(無指向型)的麥克風 這種花費最高
2. 掌上型的頻譜分析儀,有點像是音壓計的昇級版,可以很快測量空間中不同位置,但是缺點是空間太小很容易有干擾。較適合用在Concert Hall或一些原野測量(不易架設器材的地方),費用大約由3~5萬到10多萬不等
3. PC-Based Real Time Analyzer,簡單說就是音效卡 + Mic + Mic Pre的方案,軟體有免費的,有付費的,Mic其實也可以用音壓計代替,花費用可以由幾千塊到2~3萬不等
大部分Audiophile的應用其實方案3最適合,只是測量方面還是有一些眉角,例如如何處理電腦內部雜訊(如果音效卡不夠好的話),以及如何對Room Acoustics的影響做些判斷。
1. RT/60並不是量測出來的,是計算出來的。
2. 需要量測的是Impulse Response。由Impulse Reponse得到Schroeder Plot。
3. 量測時一般不會用喇叭來當發聲源,其擺放位置也不是太重要。
4. 需要做多點的量測取其平均值,點位多半為沿著牆面的位置。
5. 每個點位最好量測一次以上。
6. 量測時最好把發聲源對向麥克風,所以才會說喇叭比較不用,因為喇叭都是一對。:D
至於器材方面我認為不是那麼嚴苛,有校正過的指向型麥克風,軟體能夠儲存夠多的數據好進行多點的計算就可以用了。反倒是每個點位量測的數據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割捨就要靠臨場和經驗判斷了!:o
1)& 2)哈哈。。。您真幽默,帮您补充一下,在电脑FFT/MLS 尚未普及的年代,RT 60 其实是可以用Graphic Level Recorder+Tape recorder+Pink noise 的方式量測的。
3)那是用什么“發聲源“呢? 擺放位置也不是太重要您是指“發聲源” 擺放位置并不影响测试结果??
4) & 5)沿著牆面的位置量測的原因是....? 沿牆多點量測取其平均值得出的测试结果 ,是否会与在聆听位置上的RT 60 曲线相同?
6)不太明白,可否请您再指点一下?
一般根据小弟所知,量測Room Acoustic大都使用无指向型麥克風,您使用指向型麥克風的理由是?
此外,测试的场地小弟也以为十分重要,如过测试的场地不够安静,Impulse Response信噪比没有60dB以上,RT60 的测试是否有意义呢?~~打个比方,测试场地背景噪音45dB C, 那發聲源至少得发出105dB(!)方能得到RT60 (减弱 60dB时间)的数据!
还有RT60 Impulse Response 的Slot pattern,即房间反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减弱(打个比方,两间 RT60 在1Khz 都是0.4 Sec的房间,A房在前0.2 Sec 已经减弱 35dB, 而 B房在0.2 Sec 只减弱25dB。。。这两间RT60 都是0.4 Sec 的房间声音应该大有不同吧?)
如此说来,T30,T20是否更有参考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