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dy大多做一些介紹吧
:)
Dandy大多做一些介紹吧
:)
蘆葦大大如果有興趣,約個時間我帶你去他的工作室參觀一下
作個1對1的近距離服務
另外有機會也可聽聽他說一些目前對岸檯面上所謂大師級的創作家
他們的作品很多其實都是他們工作室的團隊人員所創作的,然後就大師簽個名
在跟拍賣公司聯合炒作一下,一幅幅上千萬上億的拍賣品就這麼誕生了!
http://img814.imageshack.us/img814/3240/84150528.jpg
買藝術品可以賺錢。但是,買藝術品不只是為了賺錢。蔡康永30歲第一次花錢買了一幅像鬼小孩的畫,現在居然增值十倍,你想知道這是誰的作品嗎?在電視上你看不到、聽不到,最傳奇、趣味,甚至八卦的買畫故事,都在這裡。
「藝術品為什麼讓我著迷?我必須說,有些藝術家能夠帶來力量,他們不但透過作品給你力量,也透過他們的人生各種作為給你力量。我讀村上隆那本《藝術創業論》,產生了很強烈的情感,因為可以感受到從傳統藝術出身的他,必須要向整個日本傳統藝術圈宣戰的那種孤軍奮鬥的心情。他從一個趁便利商店打烊後,去撿過期便當來吃的落魄藝術家,變成今天揚名國際的藝術大師,這段過程深深引起我的共鳴。」
─蔡康永。買賣藝術品這件事,一次開誠佈公告訴你
◆藝術品是有錢人的玩意?一個名牌包的價錢可以買到名藝術家的限量簽名版畫!
我做過的節目裡,聽過某些小女生說,生日的時候,男朋友會送四到五萬元的包包當禮物;你可能不知道,新台幣四到五萬元,已經可以買到草間彌生或村上隆的限量簽名版畫呢!(其實是三萬六千元就買得到)。
◆拍賣天價,竟然是因為有錢人小老婆一句話?
假設林志玲走進了一場競爭激烈的拍賣會,所有在場男士可能鬥志更加高昂,舉起的牌子都不願意放下來;可能造成那一張畫,拍價飆到行情價的五倍以上;也許拍賣公司每一場都該請一個女明星代言人坐在裡面,看能不能激發雄性的戰鬥力。村上隆講過一句話,一個藝術家的破紀錄成交價的背後,可能只是某一個有錢人的小老婆說了一句話,「這張畫好可愛喔!我好喜歡!」然後就創造了一個世界級的天價。
◆因為看電視購物而意外大賺錢,這是真的嗎?
2005年我跟名藝術家蔡國強一起想做個實驗,我們找到一批曾在大陸發行的作廢舊鈔,放在屏風上爆破,最後每兩張為一組裱成框,共有六十六組,作品名稱是「招財平安符」,當初是在電視購物頻道推出,當場只賣九萬九千元台幣。
藝術品不像鑽石或黃金,可以拿出權威機構的成色保證文件,剛開始也沒人有把握我們這件實驗意味濃厚的作品未來能漲到哪裡去。不過,當初九萬九千元買到的人,一年之內,變成了四十萬元,這是一個藝術投資上有趣的案例。
◆到畫廊買畫的禁語,千萬別說出口!
千萬別問「這畫明年會漲嗎?」好畫廊對簽約藝術家自有規畫,看你只想撈油水,他才不會想賣你!如果電視台老闆第一次跟我見面就說,你的節目可以幫我帶多少廣告進來?我大概不會跟他合作。
◆跟專業人士買,就一定不會有假貨?
有個古董商拿了拍賣目錄,跑到景德鎮找了手藝好的工匠,做出了其中一款青花瓷,古董商看到成果,認為夠逼真了,就到拍賣場,出價把這件真品買下來,讓全場的人都現場親眼看見,「喔!某某人手中這下擁有這件真正元朝青花瓷了。」然後這個古董商,請景德鎮那個工匠再做了十個同樣逼真的出來,每次他要賣出青花瓷的時候,客人都會認為是真的,因為大家都知道那件元朝青花瓷真品在他手上,殊不知十個客人買到十個都是高手仿造出來的青花瓷。
◆買到名家的畫,放著就會增值?
買藝術品的風險可比股票高太多,股票可以今天買明天賣;但是你買十張畫,經常有一半賣不掉,套牢就是一輩子。你不必愛上手中的股票,但你最好愛上入手的藝術品,就算最後求售無門,起碼不會一場空。
◆公仔是小孩子浪費錢的玩意兒,大錯特錯!
現在的小孩,就是未來的藝術策展人、美術館館長、有錢買藝術的大富豪;今天他們讀漫畫、看卡通、打電玩、玩電腦修圖、依賴網際網路……這些小習慣,將會是明日左右藝術趨勢的大關鍵!
◆經濟剛開始繁榮的地方,快去找機會!
台灣的高科技老闆裡,有一位本來只買古董。有一次,我在一場印度當代藝術的拍賣會發現,他坐在我旁邊。原來這位老闆,從自家企業的領域裡知道印度的高科技在起飛,但他其實也沒空研究印度藝術史,只用一個很簡單的態度,也就是大略打聽一下,只選印度當代藝術一般公認的前三名就好了,甚至只要選第一名,而且賣相最好的作品。事隔四年,那張畫價錢已經漲十五倍。
「如果你不想買畫,但想開畫廊、想當畫商、想辦本賺錢的藝術雜誌、或者想去藝術拍賣公司工作、或者想在畫展的開幕酒會上給美女帥哥留下深刻印象。那這本書都一定幫得上忙。」
─蔡康永。
http://img163.imageshack.us/img163/2/38959334.jpg
附一張林志玲最近收藏的一張作品
"英雄樹"
關則駒是一位執著而勤奮的寫實主義畫家。動蕩年代中特有的人生經歷,嚴酷的繪畫技巧訓練再加上與生俱來的藝術天賦,塑造了這樣一名功力深厚風格突出作品豐富的繪畫大師。畫家在幾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堅持不懈地寫實,他的畫于雅靜平實之中洋溢著一種內在的熱烈,明朗的情緒和飽滿的色彩似乎是畫家永恆的基調,而對于細節的逼真刻畫又無法不使你發出陣陣贊許的驚嘆。在陽光初投的練功房、在緊張而有序的化妝間、甚至在撒滿鮮花的舞台上,你似乎觸手可及那曼妙的裙紗;嗅著女舞者的淡淡汗水氣息;聆听著她們之間的切切私語;跳躍的紅舞鞋,閃耀的紅面龐……看關則駒的畫,不必積蓄多麼深厚的藝術理論,不必準備刻意的哲理附和,畫面中細膩的筆觸,平凡而真實的景象,飽含頌揚美的熱情,一點一點地為你打開畫家心中那高貴優雅、純潔無瑕而又洋溢著青春之美的芭蕾世界。
曾任:廣州畫院高級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
家協會廣東分會理事、廣東油畫研究會副秘書長。
現任:美國畫室畫家、美國肖像畫家協會會員、廣東畫院特
聘海外畫家
1941年 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陽江縣
1957年 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超過一百幅作品包括油畫、
水彩、素描速寫,在其就讀的廣州市第三中學展
出。
1958年 考入廣州美術學院附中,油畫《到祖國需要的地方
去》選送參加廣東青少年美展。
1961年 廣州美術學院附中畢業,同年入讀廣州美術學院油
畫系。
1966年 廣州美術學院畢業,畢業創作油畫《女教師》選送
北京參加全國美展,並由學院美術館收藏。
為河南省博物館創作組畫《焦裕祿在蘭考》。
1967年 為南昌博物館創作油畫《毛澤東在井崗山》。
1974年 連環畫《檳榔山下》選送北京參加全國美展,選印
中國國務院文化組和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大
型畫冊。十一幅作品由中國美術館收藏。
1978年 入讀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班。作品《靜物》《女子
肖像》由學院美術館收藏。
1983年 油畫《可可園中的姑娘》選送北京參加第六屆全國
美展
1985年 油畫《春天的氣息》等三幅作品選送北京參加全國
油畫巡迴展
1986年 油畫《春天的氣息》《我的妻子》《可可園中的姑
娘》選送聯邦德國參加多德蒙特藝術交流展並獲一
等獎。
個人畫展『關則駒油畫作品展』由駐廣州外國機構
西方藝術歷史協會主辦。
油畫《時間與空間》選送福崗參加日本第二屆亞洲
美術展。
油畫《採摘可可》選送曼谷參加泰國美展。
油畫《黑衣女郎》《作曲家》選送香港參加香港當
代油畫展。
1987年 油畫《解救》選送北京參加全軍美展。
1988年 油畫《秋葉•人體》選送北京參加全國油畫展。
個人畫展『關則駒油畫作品展』由中國美術家協會
廣東分會主辦•廣州。
為廣東嶺南美術出版社繪制《世界名人肖像》十幅
,包括愛恩斯坦、牛頓、貝多芬等,單幅印刷,全
國發行。
1989年 接受美國加州沙加緬度大學邀請舉辦主題畫展『中
國婦女』並講學•沙加緬度
個人畫展『關則駒油畫作品展』由馥畫廊主辦•美
國•三藩市。
1990年 畫集【關則駒油畫作品選】由廣東嶺東美術出版社
出版。
1991年 個人畫展『關則駒油畫作品展』由曼蒙畫廊主辦•
三藩市。
1993年 作品參展紐約藝術博覽會。
1994年 個人畫展『關則駒油畫作品展』由曼蒙畫廊主辦•
三藩市。作品參展紐約藝術博覽會。
1995年 作品參展中國藝術博覽會。
作品參展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
1996年 個人畫展『關則駒油畫作品展』由曼蒙畫廊主辦•
三藩市。
1997年 作品參展新加坡國際美術展。
1998年 作品參展台北1998國際美術展。
1999年 個人畫展『關則駒油畫作品展』由紀念畫廊主辦•
香港。
2000年 個人畫展『關則駒油畫作品展』由魏恩斯坦畫廊主
辦•三藩市。
2005年 11月於台灣晴山藝術中心『舞動人生』油畫個展。
2006年 11月於台灣晴山藝術中心 油畫個展。
說好的破億收藏呢..............
1938年朱銘誕生於苗栗通霄,本名朱川泰,是家中的第11個孩子,出生時雙親年紀加起來總共92歲,故暱稱「九二」。雖然家境清寒,父母親忙於和窮困拚鬥,但也沒忘了儘量給與他們受教育的機會。那時的朱銘坐在教室內第一排位子,什麼都聽不懂,少數令他感到興趣的科目,是美術和體育,這時學業成績雖不好,但級任老師卻不因此而看輕他,反而挺喜歡他。而這段時間除了「顧讀冊」外,也還要顧生計,放了學,仍要不時放羊牧牛去。十三歲那年,朱銘拿到了生平第一張,也是唯一的一張學業文憑,隨後開始協助家計,在雜貨店當店員。
15歲時,鎮上媽祖廟慈惠宮進行翻修工程,在父親作主下朱銘辭去雜貨店工作,跟隨雕刻師李金川學習雕刻及繪畫手藝,開啟雕刻生涯。在傳統工藝學習階段時,李金川曾說過:要把東西刻好,一定要懂得畫草圖,不要只是照著別人的圖或樣式來刻,否則,「雕刻師不會畫圖,就像建築師會造屋卻不繪畫設計圖一樣。」於是學徒生涯中,朱銘白天雕刻晚上學畫,比其他人都努力。成名後朱銘始終念念不忘少年時期的這一位恩師,日後每當有媒體採訪他的藝術啟蒙及成功之路,朱銘總會提到,是李金川師傅為他打下好基礎。
經過3年4個月的學習,不到20歲,朱銘出師了,1955年朱銘和兩個同門師兄相約去南庄,朱銘在這兒,賺到了他生平第一筆錢。46塊錢!「終於實現了我賺錢的夢想。」如今手中作品身價不斐的大師朱銘,談及當年第一刻,喜孜孜的神情彷彿那收入遠超過他日後的任何一筆進帳。他當初拿到錢,一毛錢也捨不得花,就趕快拿回家,全部交給媽媽。「我比我媽媽還要歡喜。」他笑著回憶。
在那個年代競爭激烈,他先後在南庄、基隆等地擔任雕刻師傅。在南庄待了一陣子的朱銘,後來打道回府。在大哥打鐵鋪工作了大約半年,朱銘漸感無奈,深知這不是他要的,因常聽人說起台北、基隆這些繁華都市,就想去看看,於是一向孝順的朱銘1956年離家,目的地選擇了台灣東北端的基隆。一到基隆,先在金山軒當雕刻師傅,之後離開基隆市區的金山軒,到了基隆半山腰之地,租了一個店面,請兩位師兄弟一同合作,開始自立門戶起雕刻生意。結果,在這兩處,都因被房東看中,想「招做女婿」,最後「躲」回通霄。但在基隆的三年期間,累積了雕刻歷練及店面經營技巧。自基隆歷練一遭後,1959年回到通霄鎮上的朱銘,在自家的老房子前,用些工具弄弄,搭了個棚子,當工作場地,開始收些徒弟。這時候,也能夠刻一些自己喜歡的、具欣賞價值的藝品,然後交由台北、基隆的藝品店販售,甚至遠在高雄,也有朱銘的客戶。當時的朱銘,算是初有成績了。
1961年朱銘迎娶同鎮女孩陳富美為妻,戀愛期間為愛侶雕塑的「玩沙的女孩」,為其日後知名作品之一。婚後的朱銘,在雕刻工藝品的事業上,有一段蒸蒸日上的時光,徒弟多了,他也蓋了工廠及房子,可惜好景不常,因投資太多,經營不善,而發生了危機。從在通霄負債,然後輾轉后里、大甲,他在這段人生第一個黃金歲月裡,遭受到重大打擊。一個從學藝以來就備受看好的年輕人,一個雕刻技藝和工作態度一向都備受讚譽的青年師傅,卻因不識人心難測,及欠缺生意的技巧,而面臨辛苦耕耘的廠房失於一旦,飽嘗事業跌落谷底之苦。但也因此時在生意上失敗,反而影響了他日後一項重大決定:不做工藝生意人,堅定了通往藝術創作,成為藝術家的心志。這一期間朱銘開始嘗試以藝術類作品參加競賽,1966年作品〈相悅〉曾獲選台灣省第21屆全省美術展覽會雕塑部優選獎,隔年〈久別〉獲台灣省第22屆全省美術展覽會雕塑部第3 名。當年這一場打擊,使得「成功的師傅及大老闆」這樣的朱銘消失了,卻間接造就一位「藝術家、雕刻大師」的朱銘。
儘管精湛的雕刻技術已為朱銘帶來相當名聲與財富,但他追求藝術成長的念頭愈發強烈。歷經周折,一個冬日上午,30歲的朱銘,手中拎著大包袱,和朋友來到了楊英風家的門前,按下門鈴。當時朱銘攜了一個包袱來到楊府,包袱裡裝著的,是他的兩尊木刻作品,分別刻著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慈母像和玩沙的女孩。兩個小時歡談後,楊英風應允收了朱銘這個學生。自此朱銘從工藝雕刻正式踏入藝術創作領域,進入人生的轉捩點。從此使「朱川泰」成為「朱銘」,也使他從一個「工藝師」蛻變成為一個「藝術家」。
拜師後,朱銘舉家北遷板橋江子翠。整個白天都在楊老師工作室中作息、學習,通常等吃過了晚飯,朱銘才在暮色中回返江子翠的家中。而回到家,則是另一個工作的開始。那一陣子,多重身份的交疊,未曾澆熄朱銘的旺盛藝術熱情,朱銘白天是楊老師的學徒,晚上則在家中帶領學徒進行謀生的工藝品製作事業。待學徒收工,他再於斗室中,進行自己的創作,往往到夜深,以比常人更多的毅力去追尋創作。
楊英風重精神、重靈性的創作理念,深深地影響朱銘,楊氏教導朱銘「丟」的儉樸道理,丟去手上已臻精湛熟練的技法和留在腦海中的形式:拋開形式,擺脫寫實,保留神韻。經過八年與老師一同生活的「同修」時光,楊英風給了朱銘一個機會,他巧妙安排了朱銘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檔期,讓朱銘正式曝光在大家面前。
1976年3月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首次個展,朱銘一鳴驚人,各界佳評如潮,奠定他在藝壇的位置,由於參觀者眾多,史博館更延期加展。他充滿鄉土形象的作品,廣受台灣文化界重視及討論,《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連五天以專文介紹(與同期展出的洪通首次畫展同時被廣泛報導),日後被視為1970年代台灣鄉土運動的重要象徵。這年朱銘更獲獎無數,5月榮獲中國文藝協會第十七屆文藝獎章,以表彰其在雕塑領域的傑出表現。緊接著9月再以「從事木刻研究極具創意」之由獲得第14屆十大傑出青年的榮銜。12月以〈同心協力〉、〈文聖〉、〈偉人〉、〈正義〉等木刻22件得到第2屆國家文藝獎的肯定。該年成為奠下朱銘邁入藝術殿堂的堅穩基石。
1970年代後期,開始邁入40不惑之年的朱銘,在藝術道路上,堅定而果決地如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所言的:「從傳統中走出來的新生命」。以鄉土形像獲得成功的朱銘,儘管初啼試聲便取得空前的成功,朱銘卻並未停留於鄉土的造形,在這段期間,他又逐步發展出日後知名的「太極系列」(當時以「功夫」命名之)。這一新的創作嘗試,源自於朱銘為健身而學習的太極拳,當時日日練習太極拳法,每日想的都是太極,自然而然就想刻起太極來,藝術必須源自生活,傳達生活的感動,朱銘接觸太極所得到的新體悟,標幟著他創作上的新養分和新突破,太極反映了此刻藝術家的每日活動,並且依此發展出獨具個人風格的創作語彙。
1977年,朱銘首次赴國外展出,地點是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展出28件木雕的「太極」系列作品。此次展出贏得當地藝壇的高度評價。朝日新聞與產經新聞均已鮮有的篇幅報導來刊登朱銘作品的照片和簡介。日本國立京都美術館館長河北倫明更言:「朱銘是有重量感的,這點和日本近代雕刻家相同;朱銘是有動感的,這也和日本近代雕刻家相同。但是日本雕刻家中卻沒有人像朱銘一樣兼具兩種特性。」
時序接近1980年代之際,儘管文化界對朱銘的風格從鄉土轉向功夫有極大的爭議,但楊英風斬釘截鐵地支持著朱銘:「對,你要這樣走才對!」老師的支持和自己的堅持,朱銘無畏地追尋著自己的路。
1970年代結束,朱銘已在台灣藝壇立足,然而,他並未以此自限,更寬闊的世界呼喚著他:「我到美國去,是踏出國際的第一步,我認為非常重要。」1980年,朱銘暫別妻兒,隻身赴美闖天下,在紐約的小車庫中,克難地解決了材料與場地的種種問題,發展其「人間系列」。80年代初期埋首紐約的創作成果,在朱銘鍥而不捨地拜訪畫廊自我行銷後,獲得漢查森藝廊的青睞,同意展出,當時展覽的成果被藝廊老闆稱為「奇蹟」!因為少有第一次在紐約展出的藝術家就能賣出作品,況且是在美國名不見經傳的台灣創作者。從通霄至台北,從台北到紐約,朱銘的創作一再地追求突破,從水牛轉成太極,再從太極蜕變為人間。黃永松曾如此評析朱銘的創作:「他原先的鄉土題材是『台灣』的,『太極』是『中國』的,到了『人間』是『國際』的。」
80-90年代是朱銘全面發展其藝術創作的時期,就作品而論,此時「太極系列」與「人間系列」並行發展。「太極系列」逐步深化它的語彙及精神體悟,太極初刻是從招式簡化而來,但慢慢地,朱銘手下的刀斧不隨「形」走,開始隨「意」走,朱銘:「不單是刻這一招或那一招,而是走到這一招到下一招之間的演變。」這讓太極拳師傅看了都驚問:「這件作品的招式很熟,但怎麼在圖片中看不到這一招?」太極的創作在朱銘的體悟下,從有形到無形,兼備形似與神似。「人間系列」則反映了朱銘對俗世人間形色人物的透觀和呈現,紐約的生活正是觸發了彩木人間出現的關鍵。朱銘個性不喜重複,因此他求變,順著內心的體悟、追求新境界的呼喚,順勢發展了人間系列,朱銘:「我為什麼要刻『人間』呢?我認為須刻一些生活的東西……『人間』比較生活化,製作態度也比較接近現代雕刻的理念—隨興而自由。」從彩木人間開始,朱銘的人間創作,一再一再地自我蜕變,媒材上不僅止於木質材料,陶土、海綿、青銅、不鏽鋼等等,盡為他所用,題材上含括了俗世人物的眾生百態,三姑六婆、摩登女郎、運動員、出家僧眾等對象,一切均信手拈來。
此時期,朱銘開始與藝術經紀人張頌仁的合作,陸續將作品介紹至國際藝壇,此時朱銘的藝術足跡遍及台灣、新加坡、香港、英國、法國、日本等地,國際展出的成績豐碩。展覽之外,朱銘大型的戶外雕塑品,也陸續被裝置在國內外的公共空間,其中一個著名的案例是1989年朱銘在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的邀請下,為香港的中國銀行大樓新建物設置雕塑作品;為配合大樓的高聳氣勢,朱銘創作了一對太極系列作品〈又稱:和諧共處〉,其粗獷質樸的青銅質感,與大樓鋼鐵玻璃的冷冽光滑質感形成對比。
藝術家身分的朱銘,不管在面對自身創作,面對每個展出機會,都以無比積極且認真的態度去面對,努力讓自己驕傲站上藝壇,成為世界級的台灣藝術家。
朱銘的藝術從台灣出發,帶著他獨特的精神內涵,風靡世界,他的創作豐富,為了各式大小的作品,朱銘陸陸續續在台灣北端的金山山坡上購地,隨著購地面積的增加,朱銘逐漸萌生闢建藝術園區的念頭。1987年開始,他在台灣北端的金山進行美術館的創建籌備,逐步落實他的夢想。從無到有,從荒地變公園,美術館園區的規劃、整地、建築設計與施工,朱銘無不親自參與,1999年,傾注朱銘一生積蓄和12年漫長的辛勞,朱銘美術館正式開幕,美術館成為他最大的一件作品,亦是他對社會及藝教領域最大的付出與回饋。
在藝術創作的表現上,朱銘早已獲得肯定,但他仍持續創作,要求自我,追求更高更寬闊的藝術境界。2000年,朱銘發表〈太極系列─太極拱門〉,並以此為太極系列創作的完結。朱銘說:「本來,我以為自己不會再創作太極了,因為現在的進展都是人間系列。但回頭看看過去的幾件拱門作品,發現我對拱門敘述還不夠,於是再刻出二十件新作,把它交代清楚。我想,用拱門為太極系列做個完結,也很好。」朱銘從這20件拱門新作當中,挑出其最為喜愛的一件進行放大,這件超級大作的材質為青銅,長15.2公尺、寬6.2公尺、高為5.9公尺;這件作品於2000年9月19日朱銘美術館兩週年慶當天對外公開,作為送給美術館的生日禮物。之後,朱銘投注四年的時間,全心於三軍主題的創作上。2005年朱銘正式發表〈人間系列─三軍〉,這批達三百多尊的等身軍人雕塑以描述抗戰英雄及現代陸、海、空三軍為主題。向英雄致敬,是朱銘三軍作品重要的理念,那是對純然形象與價值的景仰,藉由藝術形象來傳達意涵,破除了不同語言文字溝通的隔閡。談到三軍創作,朱銘表示:「我幾乎每天都要完成一件作品。不管在時間、體力、或經費方面,三軍作品對我個人來說是個很大的考驗。我常在想,錯過此時,未來我可能就無法完成了,所以我將〈人間系列─三軍〉作品稱說是自己空前絕後的『大系』與『大戲』。」創作三軍是朱銘繼續其「人間系列」的使命-描繪紀錄人間形色,但三軍作品的重要,不僅止於造型藝術表現上,在造型之外,還包含了行動與裝置藝術的元素在內,整體的呈現與發表都是朱銘精心策劃的演出,創作三軍的過程與精神,才是藝術家最大的成就。朱銘的創作繼續轉變,2007年開始,朱銘的「人間系列」進入另一個發展階段,「人間系列」從此色彩開始轉變,轉為白色。朱銘:「以後,我的雕刻上色只用白色…,這是一種成長!」白色的色彩嚐試,抽離了朱銘以往利用彩色的說明性與裝飾性來描述作品身分與情境的表現方式,宣示著朱銘的藝術創作,將以呈現更純粹的造型世界,更力求透視本質的材質語彙為新方向。
千禧年後,朱銘的藝術成就持續獲得各界的肯定。2002年,法國知名出版社藝術循環出版社(Les editions Cercle d'Art)於12月在歐美同步推出朱銘雕塑畫冊。這本英法對照的精美畫冊,邀請了法國知名藝評家尚克‧夏綠莫(Jean-Luc Chalumeau)執筆撰寫專文。循環出版社是歐美極富影響力的藝術書籍出版社,出版過眾多當代藝術史、藝術評論以及重要藝術家的畫冊全集,而朱銘則是第一位列名其中的華人雕塑家。
在台灣,朱銘的藝術成就持續獲得肯定。2003年,朱銘獲頒名譽藝術博士學位。輔仁大學鑒於朱銘對藝術追求與社會關懷的執著,並肯定其於成名後在台灣致力實踐「種活藝術的種子」之理念,頒授該校首位榮譽藝術博士予朱銘,以示尊崇。朱銘接受證書及撥穗儀式之後,與現場嘉賓分享的第一句感言:「只要肯努力,醜小鴨也會變天鵝。」
來自學界的肯定之外,政府同樣肯定朱銘對台灣的貢獻。行政院民國九十三年的文化獎頒發給了朱銘,行政院文化獎是台灣對文化界人士所頒發的最高榮譽獎項,藉以表彰對文化維護與發揚有特殊貢獻人士之尊崇,為終身成就獎。同時為讓各界更全面了解朱銘在藝術文化領域上的貢獻,弘揚其藝術創作理念、文化精神與價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與朱銘美術館特別舉辦「朱銘國際學術研討會」。此研討會邀請了國內外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的專家學者參與,以嚴肅的學術態度,深入探討朱銘雕塑藝術的造型意涵、美學意涵與文化意涵。
朱銘的藝術成就也獲得了國際肯定,2007年,朱銘獲頒第18屆福岡亞洲文化獎藝術文化獎,用以表彰他對於亞洲文化創造的貢獻。朱銘因其充滿動勢、力度的作品,且融合了傳統雕刻與現代雕塑精隨的創作表現,忠實地展現了深厚的東方精神,並且創設了朱銘美術館,對於藝術推廣普及貢獻良多,因而獲得此項獎項之肯定,成為繼侯孝賢導演後,第2位領得這個獎項的台灣文化人。
現今,年過七旬的朱銘,歷經種種戲劇般的人生轉折,仍以旺盛的精力,使徒般的熱情,獻身修行於藝術之途。「藝術即修行」是朱銘的美學體悟,也是他的人生信仰。
賞析:
朱銘1938年出生於台灣的苗栗縣通宵鎮,早年未接受完善的美術教育,15歲時跟隨李金川師傅學習傳統木雕技藝。30歲時,他放棄在大雕刻廠首席師傅的高薪,離開故鄉,向雕刻大師楊英風學藝術現代雕塑,為期八年。當年朱銘身體瘦弱,楊英風建議他修習太極拳養身。練太極拳原本僅為了強身,然而領悟力極強的朱銘,卻從中體會到思想與心靈上的奧妙。
以太極拳調養與修行期間,朱銘體會到自然萬物、大氣運作的能量與蘊涵,內化為個人思想體系後,漸表諸於雕刻創作上。於是,氣勢磅礡的快意大作「太極」系列,便在朱銘的領悟與體會下以藝術創作成形,「太極系列」雕塑的抽象意涵,將中國文化傳統化為超越語言、國界的藝術創作。
1978年,朱銘二度赴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舉辦展覽,他的「太極系列」也首度在國外發表。其中一件高150公分左右的《單鞭下勢》銅雕,後來為日本箱根雕刻之森美術館典藏,它是日本第一座戶外美術館,以展出並收藏二十世紀藝術大師如畢卡索與亨利摩爾等人傑作聞名國際。「太極系列」也為朱銘的創作生涯開闢了另一個旅程。其實在此之前,朱銘曾在1976年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個展中發表一件名為《功夫》的木雕,它可說是「太極系列」的真正發端,而《功夫》木雕人像所採取的姿態正是「單鞭下勢」。
在朱銘眼中,「太極系列」才是他個人風格的代表,而他所要表達的那份生命力,是由內而外,而非由外而內。太極拳看似柔軟無力,實則陰陽相生、柔中寓剛、剛柔並濟、動靜相隨,它以架勢誘導身體產生調和動作的均衡,氣體運行,而達平與靜的效果。太極拳講究勻、慢、柔、圓,充分體現美學思想,宛如同不同的人練太極同一招式時,會展現不同的力度。因此,當朱銘在雕塑每一件太極時,也賦予他們獨特的生命力。
朱銘在「太極系列」創作同時參照、融合架上雕塑與空間環境雕塑,引進現代雕塑的新觀念。朱銘的雕塑作品為現代化的公共空間賦予廣闊的視覺創造以及經典人文圖景。其中尤以「太極系列」之獨特的視覺符號和雕塑形態,成為都市生活的互補和自然造化的延伸。作品形成以靜制動的視覺張力,震撼人心的體量感,具有特定的時代感召力,富有當代審美精神的想像和陶冶。
連結了幾何化抽象體面以及人物動勢造型,「太極系列」雕塑在三度空間語言中動與靜、粗放與簡潔的對比,形成豐富有致的節奏變化;雕塑在光線和陰影之中形成有層次的變化效果。而在巨型《單鞭下勢》銅雕中,朱銘憑藉著自身的閱歷與判斷,將人們熟知的太極文化,以及相關的拳術套路轉化為一種藝術形式,從以往的意象架構中脫離出來,讓人生動地感覺出單鞭即下的大器、力沉與勢不可擋。
「單鞭下勢」,無疑是朱銘「太極系列」作品中最為人熟知的造型。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朱銘雕刻過多件《單鞭下勢》銅雕,名稱雖然相同,但其神態、氣勢不同,各有千秋,極具視覺張力及造型美感
URL=http://img88.imageshack.us/i/66188969.jpg/]http://img88.imageshack.us/img88/5881/66188969.jpg[/URL]
wjhuang 兄.
年前至 貴社區 姚前主委家維修工程.
朱銘 大師.與大師之子 朱雋的真跡原作..滿屋滿院都是..
據聞是好友..哈.
朱德群簡介
朱德群1920年生於江蘇省徐州蕭縣白土鎮一個具有文化修養的醫生世家,1935年進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學習西畫,1941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專。
1945年任教南京中央大學建築系。
1949年任教台北師大藝術系。 1951至1955年任教於台灣師範學院。 1955年定居巴黎,從事繪畫創作。 1980年入籍法國。 1997年當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終身士。 朱德群先生是當今著名海外華人藝術家之一。
在評價人的創造成就時,有一個公約出來的標準:越不可替代,其成就就越高。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是五十億人中每年僅有十人左右獲此榮譽;每個國家的民選總統是數年才選出一位;國際奧運會的金牌是四年才發出幾百塊;兩個世紀來的法國治國思想庫——法蘭西學院(由拿破崙下令將法蘭西研究院、理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道德與政治學院合併而成)——的終身院士則是總共只有250人,逝世一位才可選出一位遞補上……凡此種種“稀有”,或者說是不可替代程度,便是公認的人的創造成就高度的標誌。
畫家朱德群,不僅是在1997年12月17日被法蘭西學院選為250名院士中的一員,而且是法蘭西學院成立兩百多年來的第一位華裔藝術院士,其成就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1999年2月3日下午3時,法蘭西學院在學院的圓拱會議廳內舉行隆重的院士加冕典禮。
七十八歲的朱德群身穿特製的拿破崙時代的綠底金線刺繡院士大禮服,在法蘭西共和國儀仗隊的擊鼓致敬聲中登上神聖的講壇,發表了就任演說。
爾後,在康伯爵夫人廳舉行的授劍儀式上,他佩戴上了象徵法國國寶級榮譽的法蘭西院士寶劍。 在加冕典禮上,法蘭西學院院士、著名雕塑家讓·卡爾多在頌揚朱德群院士的演說中說:“在當代藝術中,您的作品所表現的豐富內涵是無可比擬的。在我們的眼中,您是一位創造力雄渾博大的藝術家,您駕馭和完成瞭如此多的極其稀有和高品質的作品,您卓越的智慧和性格給我們學院投進了一片新的光輝。您的作品是世界性的,因此,這片新光輝所照耀的範圍已超越了法國國界。”
那麼,這一束“照耀世界的法蘭西光輝”是怎樣生成的呢?
“光”的最初源頭在中國安徽蕭縣。 1920年10月24日,朱德群出生在這個縣的白土鎮的中醫世家,家有不少歷代名家的收藏,從小耳濡目染。 然而,使“朱氏星體”形成發光機制的時機,卻是他在十五歲(1935年)那年考取了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 留法的林鳳眠大師任校長。 朱德群比趙無極低一班,比吳冠中高一班,如今三位都是國際知名的大師。 這不是偶然。 因為林鳳眠讓集國畫大成的潘天壽教中國水墨畫和書法,讓飽學了法國現代藝術的方乾明、吳大羽教素描和油畫。 學生們在學中華文化的同時還要學法語。 朱德群等一開始的“藝術基因結構”,就是東西方兩根“藝術文化鏈”組合起來的雙螺旋結構,就像最富原創性的生命基因DNA的雙螺旋鏈一樣。
這一點非常重要,它是朱德群等人之所以能成為國際級大才的“生命智慧密碼”。
朱德群在1941年的抗日烽火中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留在母校當助教。 1944年任南京中央大學工學院建築系講師。 1951年在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任教授。
這些人生歷煉和閱歷,使他的“中國藝術文化鏈”不斷高級和精緻。 可是,他覺得在杭州美專獲得的“西方藝術文化鏈”卻沒有充分發育。 於是他毅然放棄在台灣已經有的藝術聲名和學術地位,在1955年坐船經開羅、西班牙等“藝術之路”來到世界藝都巴黎。 從此,他的“西方藝術文化鏈”迅猛茁壯,也像“中國鏈”一樣高等而精緻。 就是這樣的“雙螺旋”,進行無窮的組合、突變,使他在法國進而在世界聲名鵲起。 他在世界各地開了五十多次個展,佳評如潮。 他的作品被巴黎藝術博物館、台北歷史博物館、美國聖路易大學、比利時現代美術館、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基金會等二十多家國際著名博物館收藏。 他多次榮獲藝術大獎。 他的名字列入《國際傳記辭典》、《歐洲名人錄》,直到在名字前終身冠以“法蘭西學院藝術院士”的稱號。 無論是他的具像畫還是抽像畫,東西方評論家都眾口一辭:朱德群是用油畫畫出了中國水墨畫精神的大師,他用濃郁潑辣的色塊轟入畫的深層,追求深遠的宇宙空間感和無限激情的筆墨之韻,超以像外得圜中。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蘇利文曾問過朱德群創作時的感覺,朱德群答道:“看畫和繪畫,覺得在聆聽宇宙的天籟。”這個“宇宙天籟”是什麼? 他在院士加冕的演說中說:“我是一個漢家子弟,可我一直在追求將西方的傳統色彩與西方抽像畫中的自由形態,用中國的陰陽和合的精神鍵組合成新的畫種。在形而上方面,我在追求新的人文精神,將陽的宇宙和陰的人類描繪成共同進化的二元和合之體。”人類的人文主義,經歷了混沌的“自然人文主義”、“科技人文主義”,現在人類正在追求嶄新的人和宇宙共同進化的“生態人文主義”。 朱德群的繪畫,當是用丹青揮灑出的“生態人文主義”的奪人先聲。 由法蘭西院士、著名雕塑家亞貝爾·費洛專門為朱德群設計的“法蘭西院士寶劍”非常特別,劍柄上鑲了四塊中國傳統文人藉以抒發高潔情懷的玉石——一塊漢白玉,兩塊扁平中空的綠松石,還有一塊刻著戰國時代獸面紋的琥珀。 雕塑家說,用西方現代的不銹鋼材質配東方古代的繽紛玉石所做成的劍柄,正是朱德群繪畫風格的象徵,是新的人文精神內涵的象徵。
朱德群是一位畫家,可是他帶給人們的啟迪已遠不止是繪畫方面。 對於中學與西學的關係,人們曾爭論了一個世紀。 對此,朱德群感嘆說:“全盤西化說”再好,不過只是一條文化鏈;雄心萬丈“要讓中國文化領導二十一世紀世界潮流之說”,也只有一條文化鏈;為何這麼傻,不學學生命智慧,將兩條鏈組合成能無限突變的雙螺旋呢? (.
這個也是天價級的了... 看起來曹興誠這方面還真的有眼光
http://img827.imageshack.us/img827/2909/71514538.jpg
第一次看到史晶的畫
真有被震撼到
為什麼圖片要拍斜的??
因為從正面看
只看到一張白紙
必須從側邊看的到畫作
而且
一面是正片 一面是負片的效果
史晶是雲南人
央道湧則是雲南的聖山
史晶簡介:
1971生于云南省德宏州,个展1991《自然系列》中国昆明2005《史晶的空间》德国柏林群展2006《EESL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奥地利维也纳《着陆现实》韩国汉城《风景画展》英国伦敦《第三届贵州双年展》贵州2005《缘分的天空—2005中国当代架上艺术(油画)邀请展》深圳美术馆《"麻将"UOLISIGG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伯尔尼美术博物馆瑞士《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德国科隆《第一界“798”双年展》北京《绘画.非现实主义》北京《装修展》北京2004《24个当代艺术家在中国》空白空间北京《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德国科隆《什么艺术展》西安美术馆陕西西安《费飞非》上海多伦当代美术馆2003《第二届贵州双年展》贵州《玩非玩》北京东京艺术工程北京《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羊来了》云南创库昆明《再造“798”》北京“798”《蓝天不设防》北京1971生於雲南省德宏州,個展1991《自然系列》中國昆明2005《史晶的空間》德國柏林群展2006《EESL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奧地利維也納《著陸現實》韓國漢城《風景畫展》英國倫敦《第三屆貴州雙年展》貴州2005《緣分的天空—2005中國當代架上藝術(油畫)邀請展》深圳美術館《"麻將"UOLISIGG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伯爾尼美術博物館瑞士《科隆國際藝術博覽會》德國科隆《第一界“798”雙年展》北京《繪畫.非現實主義》北京《裝修展》北京2004《24個當代藝術家在中國》空白空間北京《科隆國際藝術博覽會》德國科隆《什麼藝術展》西安美術館陝西西安《費飛非》上海多倫當代美術館2003《第二屆貴州雙年展》貴州《玩非玩》北京東京藝術工程北京《第三屆中國油畫展》中國美術館北京《羊來了》雲南創庫昆明《再造“798”》北京“798”《藍天不設防》北京
今天有一件很爽的事情
就是承蒙易雅居老闆割愛
買了它門口前的那一做展望作品
:D:D:D
蘇富比上周在紐約的一場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上,鬧出一則天大的笑話,一件估價僅八百到一千兩百美元左右的民國瓷器,在許多大陸買家一陣廝殺下,最後竟然以一千八百多萬美元、高出訂價兩萬兩千五百倍的金額落槌。
知名收藏家馬未在博客中描述了當天拍賣情況,他用「熱情奔放」形容當天豪氣的大陸買家,「所有委託競拍的電話線都占上了,能搶上一部現場電話都算幸福。」拍賣才一開始,大陸買家就用百萬美元作為喊價單位,「老外馬上沒了聲響,只剩下中國人(七位)英勇奮戰。」最後就出現了這個讓人傻眼的結局。 上海證券報的報導指出,這件「價值不菲」的瓷器,上頭有象徵錦上添花的繽紛花紋,原屬紐約古董商「戴潤齋」所珍藏,後來被蘇富比定義為民國時期的仿清朝瓷器。
本報訊 (記者范昕)蘇富比拍賣行于北京時間3月23日淩晨兩點在紐約舉行的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估價僅為800-1000美元的民國倣乾隆粉彩瓶最終以1800.25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18億)的高價落槌,成交價是估價的22500倍。收藏家馬未都在部落格中描述說,拍賣現場擠滿了熱情奔放的中國人,所有委託競拍的電話線都佔上了,能搶上一部現場電話都算幸福。拍賣一開始,加價都以百萬美元計,大呼小叫,老外們馬上沒了聲響,只剩下中國人英勇奮戰,將此瓶由800美元推至峰巔。
這件“創造奇跡”的拍品全稱是“霽藍描金開光粉彩花鳥暗刻松石綠釉如意雙耳尊”,蘇富比拍賣行認為這件瓷器可能為民國時期的倣品,因此謹慎地表明“類屬民國”,瓷器的狀態報告稱,瓶身與底足斷開又粘合上,瓶口及耳朵鎏金部分有些磨損。“品相不完整,瓶底處還有缺陷”、“從器形到畫工滿是浮躁之氣”,大部分收藏界人士對這件拍品評價並不高。香港藝術品藏家、經紀人翟建民在微博中稱,這個結果“真的是世紀大笑話”,馬未都也感慨“其震撼力超過所有明星們的頂級八卦”。馬未都分析,這只粉彩瓶“造型有本,設計有度”,符合乾隆官窯的盛世特徵,北京故宮與台北故宮都有相類似的官窯作品。或許正是估價低,全體買家都以撿漏的心態奔赴戰場,深藏不露;硝煙瀰漫時刻,卻都在所不惜,撿漏於是成了堵漏,堵漏於是成了“壯舉”,因此震驚世界。
不銹鋼材質
展望是找一顆真的太湖石, 在外表用不銹鋼打磨一模一樣的造型, 表現其 "瘦 皺 透 漏"
的特質
最後在挖出原本在內的太湖石
節錄一段展望的採訪
1995年以後,展望開始一系列假山石以及浮石的創作。古人把天然太湖石稱作“假山石”。依展望來看,當這類古典文化中的觀賞石繼續被用來裝飾當代環境時,它們就真的成了“假”的了,而他用不銹鋼製成的岩石即便是人造的,卻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真跡”。
“假山,作為一種庭院陳設,其本來意義是通過這些小塊的天然石組合來滿足人們對回歸大自然的假想要求。然而這一傳統的理想觀正因為其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越來越顯得不和時宜,因此我選用了這種人造的不銹鋼材料,利用其晶亮浮華的假性外貌特徵,對天然的假山石進行複製和改造,期盼能取而代之並權且充當提供新夢想的媒介。”展望說。
展望以不銹鋼材質塑造的人工化、現代化的“假山石”,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重新闡釋,表現出城市工業化進程。冰冷的簡單重復體現出現代都市的大環境,也是他一貫的對材料語言運用充分的表現。這一觀念還引導他進行了多次的行為藝術創作,例如近年來將“假山石”流放太平洋、到珠穆朗瑪峰等的行為創作。
正如評論所說:在物質的工藝實踐中,展望體會到了物的“社會性”和“文化性”。但是,他提出的“物質即觀念”的想法並沒有使他完全進入一種純抽象的關於雕塑哲學的思考。相反,他越來越關注雕塑客體與外部環境以及社會的關係和對話。
前幾天 在寒舍艾美酒店看到的 您快去把它搬回家 :P:P:P
http://img801.imageshack.us/img801/3536/dsc04350b.jpg
http://img845.imageshack.us/img845/6609/dsc04351s.jpg
蘆葦哥~~我現在和你當鄰居囉~~~~~:D
:O:O:O: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