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ng live at Berlin 就是少数的大編流行靚声靚畫,
樂手歌手高度演繹配合的活教材
大家都以這高度要求及學習,cd業界就有救了
可列印查看
前一陣子買了不少張Olivia Newton-John的LP,先出的幾張(大約1975到1980之間),動態範圍都不錯。但是,到了1980以後,disco當道,後面的錄音就真的是從頭一路大聲到尾。剛開始聽,覺得bass強勁,鼓聲紮實,再聽久一點,聽感就疲乏了。
到了1990開始,garage bands的搖滾樂更是動態壓縮到了極點。不要說錄音了,連我家隔壁的小孩們在車庫裡團練也是從頭吼到尾:|:|:|:|
音量戰爭絕對不是最近才開始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將近10年來很少買大廠錄音的原因,音樂/演奏沒什麼新的創意/特色,音樂人的私生活比他們的創作更有趣,錄音也不吸引人。如此惡性循環,大廠不倒,才真是奇蹟!
小廠加油!
其實好的錄音很多 问題是……。比如;有一次在朋友家聽一張錄音及音樂很好的CD[我沒有想試聽],聽呀聽我说不怎樣呀!我朋友說了:是我的音響不好[或沒调好]!!!!!
我個人的經驗是:動態壓縮還只是小事.....:O 最可怕的是拉 EQ:比方說,覺得歌手某個音域不夠厚實,於是把錄歌手的音軌之 EQ 在 800HZ 往上一拉............!!好了,相位失真、音色不正確、什麼東東通通都來了............(sweat)
古典音樂界『更』嚴重,我非常肯定古典音樂大廠唱片通通都會拉EQ,修正演奏家的音色。但是,小廠也一樣!越知名的發燒小廠,通常越嚴重。
所以小廠還是可能中標,這個判準不可靠;最可靠的還是要訓練自己的『音色』之辨識能力才有辨法找到正確的錄音。
話說 LP 界大家都公認美國的 MHS、NONESUCH 是很爛的唱片所以便宜得要命,但是我至少有兩百張以上的 MHS 與 NONESUCH 都敢保證是有史以來錄音最佳的LP,拿出幾十萬元一張的LP都只能被打好玩而己。原因是這兩家公司專門買各家不同錄音公司母帶再翻版,所以他們『無法搞出自己的味道』,乾脆『完全不加料』直接壓版了!結果造成,如果原始錄音是垃圾,這兩家唱片就會是垃圾中的垃圾;如果原始錄音是黃金,拜完全不加料一切以科學性能轉錄製版之賜,這兩家唱片就會變成鑽石!我甚至比較過原始錄音廠自己的第一版LP,都會被這兩家的再版LP打好玩。
那麼,如何找出混雜在垃圾中的鑽石?這就需要『音色的辨認能力』了....:) 所以在我挑選唱片經驗中,發現『拉EQ』的現象是我精進辨別錄音水準的最重要之第一步....:D
原來..板凳邊還有好多人呀.........
今天在某專業大老的地方遇到tacan大大.......呵呵........賺到了~~~
~~噓~~
(blush)
我是找朋友鬼扯淡....
那...給些評論吧..好壞都要說喔..
(這張是歌手主要的創作專輯.我只能算協力啦..)
感謝..
有關錄音技術跟係數性的東西.能解釋的我可以一一解說..
沒問題...
第一個缺點就是Acousitc guitar遜掉啦........哈哈哈,有人要殺我了!純粹開玩笑啦 :D
=========
先認真一下推這張專輯
http://im1.book.com.tw/exep/lib/imag...260&quality=80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47714
整張專輯為Tammy個人的心情記事原創,錄音採用Sennheiser MHK8040為Vocal麥克風,透過Millennia的Pre放大後,經過Mytek 8x96轉換,直入RME Fireface UFX以及AES32的錄音介面。使用Samplitude作為錄音與混音的軟體,其他樂器麥克風還有DPA, Schoeps以及Violet Design Wedge,Tammy與TACAN有多年的合作經驗,專輯力求忠實而不渲染的原音重現。MKH 8040作為古典音樂收音的首選之一,在爵士樂Vocal上卻也能有令人激賞的表現。
製作人簡介
MidiMall的好友兼板主Tacan(Johnson Lin),是資深錄音師,跨古典、爵士與流行音樂領域,過去曾任底細爵士樂團、台中爵士音樂節的音響系統總工程師,亦常任NSO等古典樂團演出錄音,前陣子蛋堡於Legacy的演出也是由他操刀主控。TACAN對於各種樂器的特性與音色瞭若指掌,對於Tammy時而低吟、時而高亢的溫暖嗓音如何呈現有獨到的想法,這張專輯所有錄音、混音與母帶處理均由他操刀完成,喜好音樂與音響的好友不可錯過。
Tacan的部落格Studio Dizzy
http://www.midimall.net/v2//node/678
===================================================
缺點我再好好聽聽再說 :*
這張在誠品的試聽系統有,可以先聽看看。
幾年前去過幾次台北市民大道上的Louis bar,Tammy每週在那演出,
後面的輔助喇叭是...ATC 100!
蛋堡這場,是因為合作的日本Jazz band Jabberloop的關係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6WDR...layer_embedded
前幾年常去台北師大路口的Oldie Goodie,和一票同事算是那裏的基本顧客,那時的音控就是留著鬍子的Johnson,
我曾對同事說,我們搞了那麼久的音響,有幾分Oldie Goodie的表現?
那裡不過是些專業用的喇叭而已...
對聲音的正確認知才是key吧...
哇咧...又被掀底了....
蛋堡這場是因為..蛋堡的老闆的關係..呵呵..酒足飯飽後就決定合作啦...
(山下洋輔我也合作過..老日真的很敬業..)
沒辦法,tacan太強,再低調也會被發現
有tacan的錄音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裡http://www.youtube.com/user/tacanlin.../1/3N92kUT4lL0
即使是Youtube的low bit rate的聲音都很驚人。
先搬張凳子準備看老友被怎樣霸凌
哇,大哥大大出現.........居然只搬板凳
至少要豪華沙發啦....
tacan大大聽了作品初步我要請教的事 :*
1) 這張專輯的聲音品質確實非常高水準,沒有疑問 :P
2) 請問聲音最後的"特性"是在於器材的選用端產生還是後製(mix or master)加進去的,聲音幾乎沒有毛邊
3) 您如何決定這次mix的聲音比例
4) Vocal與樂器應該是不同地方錄mix or 分開錄再mix?
5) 鋼琴採取樣的理由?雖然已經很真
6) 整體聲音非常厚與豐潤是考量市場較討喜的聲音決定的嗎
想到再問,不要打我ㄜ :*
請問您是下面這段影片裡彈吉他的那位嗎?讚!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v=sZnNlWZHd6U
Paul 是 midimall的大哥大大.....((立正站好))
也是負責acoustic Guitar沒錯
2) 請問聲音最後的"特性"是在於器材的選用端產生還是後製(mix or master)加進去的,聲音幾乎沒有毛邊
聲音的特性.取決在樂器跟Vocal 本身的音色與特性..
Tammy 的音色本身就偏低沉厚實.她的聲線在中低與中高的腹腔共鳴部份是最有發展性的音域..而胸腔與後頭腔共鳴的部分會有一點點自然的聲線壓縮..所以用了MKH 8040來真實呈現..不用一般大震膜麥克風例如U87之類來強調中低頻..保留真實的聲音頻率..
樂器的部分:
吉他使用 pick-upLine in 與mic 同步收音.經過真空管前級放大後..依比例混合指版.琴身.共鳴箱的音色與泛音..
手風琴則是兩支Schoeps MK21 直接立體收音..妳應該可以聽的到手風琴演奏者身體左右拉動風箱跟彈奏時產生的移動..
organ / bass 則是由她們的輸出直入Fireface800 UFX 的前極.它有模擬高組抗樂器音箱的功能.Bass 手還自備另一組T.C eletronic 的放大前極..另外還有一組DPA 4028 專收鍵盤手/ bass 手手部彈奏的機械雜音..(按鍵聲..划絃聲...)
聲音的特性在器材選用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好..事後再用效果器.EQ.壓縮器去壓榨音色..只會對聲音造成傷害..在音色的修飾上..要取捨好..
3) 您如何決定這次mix的聲音比例
跟製作人以及樂手討論囉..大多是錄完.就定案了..像我跟Paul 作菜時常講的一句話.."好的食材.會告訴妳它想如何被料理.."
4) Vocal與樂器應該是不同地方錄mix or 分開錄再mix?
除了"深潛".借了一個朋友的練習室.(要它的堂音 For 手風琴..). vocal 與樂器同時錄.
其餘都在同一個地方同時錄..
5) 鋼琴採取樣的理由?雖然已經很真
收音條件複雜..鋼琴太大塞不進我的收音間..喜歡的D-274 太貴買不下手..要請調音師一直在旁邊Stand by..
6) 整體聲音非常厚與豐潤是考量市場較討喜的聲音決定的嗎
沒有太考慮市場耶...因為製作人喜歡.. 原來現場錄音的聲音就是這樣的特質....
好像論文問答喔...
幫忙上上課呀.........不能老是沙發板凳......都沒老師來....
吹毛求疵問一下
MKH 8040似乎在人聲實際動態的展開有點壓縮了,雖然是非常完美的平順的曲線,還是這是其他過程所造成的?是否有更延伸開來泛音更好的選擇
還是這不是麥克風的特性,是其他因素?
另外錄音現場聲音這麼飽滿是有點超出我想像,因為我的感覺是器材與擺位所影響的
MKH8040 並沒有壓縮的問題..而是麥克風前級放大裡那顆nos德律風根 12ax7 在接近放大曲線臨界的自然壓縮..(如果看示波器.就是放大斜率最頂端有點打圓角那個部分)..有點故意..也因為歌手本身真實演唱時會在這個高音域有自然接近破音的感覺...所以就留下來了..
器材跟擺位得慢慢慢慢的喬..慢慢喬...就會喬出個氣勢飽滿.......的樣子....
用器材本身的特性去調音.就會有它該有的顏色...
也就是真空管的自然修正與美化了,我會這樣問的原因我發現sennhensier 8020、8040與DPA 4003無論是什麼設計,聽起來就是有一種悶的感覺,聲音很厚很飽滿,質感也很OK,有種放不開的感覺,或用比較不透明來形容,然而反而Rode NT4錄出來的聲音很透明,延伸很好...當然飽滿與潤度沒那麼好
1. 不同的錄音換不同的管子? 會...或者不同的錄音用同一支麥克風.但是換線..或者不同的麥克風前級放大..
2. 大部分從經驗..或者是請教以前合作過的國外樂手他們的喜好與經驗..然後跟樂手及製作人討論..如果是人家的Case..老闆怎麼說.出什麼價錢..我們怎麼作..出什麼價錢等級的器材...嘿嘿...
3.沒問題的..青菜羅蔔各有所好..Live Machine 也是重溫年輕的搖滾夢而已...還是謝謝您..
有種放不開的感覺,或用比較不透明來形容,然而反而Rode NT4錄出來的聲音很透明,延伸很好...當然飽滿與潤度沒那麼好
嘻嘻.. 這也是一種修飾喔.. Rode的線路裡.利用負回授在12k以上硬拉頻率響應..會多漫多空氣感的..
(還有一個..當底層不見了..您也會相對覺得上頭的空氣很新鮮的..)
或許是喔.......果然是大師.......
http://www.rode.com.au/images/mics/nt5_freq.jpg
Rode NT4 的頻率響應圖..(其實..真的只能參考用..)
其實曲線真的是參考沒錯,聲音特性的部份有機會再來請教tacan,因為Rode NT4這隻的感覺比較像我要的方向,當然還有許多其他因素........
哈哈.....跟一堆銘盤還有銘機放在一起...沾光沾光...
都是傑作啦..........
發燒友常常說: 嘩~聽起來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
CD 內容, 是靠優質器材還是靠優質的錄音來表達, 演奏(唱)者的的血肉感情 ?
錄音不是每張「感情」 or「韻味」都一樣,音響聽起來都相同 → X
我個人的看法,兩者都不是. 器材和錄音只是工具.有些發燒錄音(特別是為發燒而發燒的錄音),不管是音樂或是演奏都蠻爛的. 以前有一些大雷雨,溪水淙淙慢流,瀑布狂下的音樂,或是Disco/New Wave年代的一些舞曲. 用好的器材,我想您也聽不出什麼感情吧? 相反的,有些錄音就是演奏者拿個破破爛爛的錄音機錄的,但是有人聽的會感動的掉眼淚. 我要是沒記錯,Jackson Browne的Running on Empty好像就是在巡迴表演的巴士上錄的.
您有從車上的收音機裡聽到讓您感動的音樂嗎?如果您曾經被感動過,您知道廣播電台的音樂都是壓縮過的(不然,在車上放聽不清楚);大部份車上的音響,可能比床頭音響不相上下. 感動和音響或錄音的好壞,關係沒那麼大啦!
或者這樣說好了....
小提琴拉的時候能明顯感受到細微的力道 和 音階變化;
唱歌的人口形變化, 聲線的力道, 聲調轉變等,
要感受到這些效果, 是由優質器材還是由優質的錄音來表達出來 ?
錄音沒有,音響再好也無法無中生有
錄音很好,爛系統也聽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