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tran,chen3058說的沒錯喔!我的文章無論再怎麼入門,前提一定是針對『認真聽音樂(玩音響)』的入門者;所以我不敢貼這篇文章給大家,太累了啦!....(blush) (blush)
不要再什麼大師了,小葉真是欠xxx......到是你愛聽的古典音樂曲目是啥?先說來聽聽再看能不能推薦給你,不過我們就回到發燒軟體區啦!....:D
可列印查看
勇敢嘗試,大膽放棄.......8字箴言:P:P:P:P
對設計上有所了解.....確認此設計對自身系統有升級的作用,本來系統的條件適不適合此次升級。
例如
小弟我只有兩條專線,一條插前端(訊源、前級),一條插後級.......Viola Labs Solo搬回家........想更換Cadenza.......理當是很明確的升級,後來放棄了,排除價格的關係。
為什麼? 線索......Solo是雙聲道雙電源,代表要用兩條電源線供電
沒體驗過的人,很難去思考進一步的問題
問一個我以前公司同事(剛畢業一年)買喇叭的問題,選入門喇叭到底該注重中頻、還是高、低音的能力
入門燒友該怎麼燒..... 就只能準備一堆小朋友來燒!
今年9月才算是正式加入燒友的行列,結果幾個月下來燒掉的小朋友比工作十多年當中所買的所有"玩具"總和還多..... 而且東西還沒買齊!
這幾個月的心得就是,什麼都好搞,就是空間難搞。像我這樣的入門燒友,只能從現有的空間及環境玩起,也就是要跟一堆東西妥協。自己要建立理想聆聽空間,可能還得準備更多小朋友來燒吧!
第一:
空間問題......當系統聲音進步後,會普偏發現一個問題,空間能不能消化,解析、能量、全頻段厚度、泛音、音場..............如像小弟我無法做''著像''的空間處理,這時造成了聽感的壓力,確定是進步了,可是此刻我的條件不配擁有。
第二:
電源問題......我的電源條件是否能發揮雙電源設計的最大效果,得到的能否符合最大價值。
單一電源線設計,設計師已經幫你配對零件及分配電源給兩聲道,以提供最佳平衡電流給兩聲道(除非壞掉或是不良品)。
兩聲道變成你自己要保證這兩聲道的電流平衡,這時我不贊成經過電源處理器(你沒辦法了解是否插座間電源處理後是否平衡),最好是一條專線分二插專門供電提供此種設計前級,如單聲道後級處理方式......
第三
我的空間已經極度不平衡了,要以不平衡的空間去調整需求極度平衡的器材,這已經本末倒置了,就算調整好,這嚴格說來也不算進步,所以我也拒絕........
第四
在左右不平衡的空間,太高階器材所提供的能量及聲音的穿透力太強,代表聲音在這不平衡空間的反射更加強,超過一個程度變得根本沒辦法處理,挪動一點差異就太大,而且根本連左右平衡都達不到,這是一種變像的敏感....空間不好其實更換東西的時候,你聽起來差異更大,甚至很難分辨這是改變還是改善.......所以此刻的我深知我的器材在目前的空間已不適合再升級了.........
入門的燒友小弟建議比較簡單:請記得開始 "玩音響, 玩聲音" 以後,繼續保有欣賞喜歡愛聽音樂的初衷。
看標題我直覺是想到錢要怎麼燒..............
標題....入門..燒友..該..怎麼燒?
故名~入門就是剛接觸.或接觸不久.正興趣高昂.或是多處似懂非懂.甚易受到外力影響..
最好選定一間優質店家.先培養好關係(不一定要靠高消費額.)逐步聽比/選購你想要的..
或結交同好(3人必有我師.)多交流以增長..還有...多看 My-hiend文章.
如是本身財力足..有本可花~建議要謹慎..否則器材買入很高.?轉手立即損上一大筆$$..
只有便宜到店家.或2手店家.相對也造福接手用家..算是在作功德..!
負面招術..想要一樣器材~故意去搜負面評文看看..雖不易(一般是只報喜.)亦值得試.若只一味找廣告推文--入門者..多半會越看越爽~很快為推文所打動..就..
若去試聽.也建議用想入手器材(比如SP..)~約略相近等級的"搭配"來聽.否則10倍價的Amp推得美妙無比..結果一回家.哇哇..!ㄋㄞ安呢..?
最後建議.入門還是按步來.勿跳太快(即便有$$.).因為凡人皆非天縱英才.有進才有出的比例佔了絕大部份..也就是經歷到哪就先玩到哪..既務實又不傷荷包也不虛榮掛帥呀..哈哈.!!
Andy兄講的訊息量, 小弟有自己的體會, 前一陣子小弟系統調整後音響性大增, 卻造成喇叭後是一個空間(錄音空間), 喇叭前是另一個空間(小弟家裡), 這兩個空間很不搭嘎, 很難令人專心聽音樂!
先讓我們釐清買音響想要得到的是什麼。當然,買東西因素很多,有的只是為了一圓年輕時的夢想、有的只是為了外觀、有的只是為了看起來更好的規格。對我來說,「更貼近自己喜歡的音樂演出」是最重要的目的。如果你想得到的不是這個,就跳過去看別的留言吧。畢竟我們也不是為了老鷹合唱團演唱會的座位比家裡沙發舒服而去搶一張一萬多元的門票,我們願意付出高昂代價,純粹是為了有機會「更貼近自己喜歡的音樂演出」。
我們之所以喜歡某些音樂很少是因為「高音聽起來輕鬆飄逸、中頻聽起來通透玲瓏、低頻聽起來威猛滾滾、音場開闊深遠」,所以如果買音響考慮的是這些,那通常「玩聲音」成份大於「聽音樂」。
買音響時帶著自己喜歡的音樂前往,如果這套音響(或這個器材)聽你喜歡的音樂並沒有讓你得到更多的體會、覺得更為感動,你可能就應該考慮其他的。人生不短但是往往也並不夠長,把時間與金錢花在那些能讓我們得到更多享樂或感動的事物上比較值得些。
為什麼是用「喜歡的音樂」而非「錄音發燒的音樂」來試聽?因為就算我們喜歡的音樂是個很普通的錄音,一套更好的音響播放起來也應該會讓我們更為貼近這個普通錄音裡面的好演出;聽發燒片時,我們則常常專注於片段的音效而忽略了音樂演出的部份。
劉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