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是在那一州?謝謝
可列印查看
請問你是在那一州?謝謝
小弟住在麻州Boston Metropolitan Area
我是在猶他 聖喬治 ,音響室的配置 設置 是很~~~
過去陸陸續續玩過雙超低音、DRC、time alignment,
這些對系統聲音都有助益,但由於純兩聲道架構上的限制,
無法發揮這些工具的最大效用,同時也產生一定程度的副作用。
因此我一直對全dsp多聲道分音的兩聲道聆聽系統非常感興趣,
也慢慢地朝這個方向建構得差不多了,只缺一台多聲道DAC。
我對多聲道DAC的需求包括:
1. 解碼有一定水準
2. 至少有六個獨立聲道
3. 內部沒有ASRC
4. 每個聲道要有XLR輸出端子
市場上最符合這些條件且負擔得起,大概就剩下OKTO DAC8 PRO。
OKTO小公司產能有限,只偶爾開放幾台供訂購,
十月左右發現又開放訂購了,馬上下單一台,
也因此有這篇心得文。
系統架構:
1. Audiolens xo做數位分音, 左右聲道60hz以下sum成monobass 作超低音;
60-3500hz bandpass作中低音;
3500hz以上highpass給高音。
同時也做drc及time alignment
2. HQPLAYER convolution engine使用Audiolens生成的filter輸出六聲道
3. DAC8 PRO解碼後,
高音兩聲道給一台AHB2後級接Orfeo 喇叭的高音端子;
中低音兩聲道給另一台AHB2後級接Orfeo的低音端子;
兩個聲道的monobass給兩顆超低音
4. 喇叭是JMR Orfeo,音樂類型90%為古典。音響室大約12坪的長方形房間。
對照組則是Holo 梅L3 + Benchmark LA4前級,接兩台AHB2來biamp和兩台超低音,但AHB2都吃全頻訊號無分音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3251423f13.jpg
聽感:
首先,最大的改善是乾淨迅速紮實的低頻,
這點歸功於把主喇叭60hz以下low cut,讓超低音更好跟主喇叭整合。
此外,把主喇叭很吃力的60hz以下砍掉,有助於減少喇叭失真並改善中高頻。
兩年前用minidsp SHD做類似的事情,第一次體會到「加入超低音同時有助於系統中高頻」
這種違反直覺的概念,這次又重新體會到。
第二個明顯的改善就是中高頻清晰度,
主要來自於主動分音以及time alignment,
整個形體非常立體明確,
音樂的輕重緩急也呈現地更加輕鬆。
相較起來,對照組有種柔化霧化的聽感,需要稍微加上一點自己的腦補。
再來則是細節爆棚。
之前每次調整系統,都覺得細節變多了,沒想到還能榨出這麼多細節。
但另一方面,系統也更反映錄音了,平庸的錄音聽起來變得更沒吸引力。
有意思的是,有個正就讀波士頓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所的朋友,
平時需作曲並請其他學生演奏且自行錄音當作作品集,
特地帶了一些他的錄音作品來播放,
我們還真能辨別哪些是專心認真的錄音、哪些錄音是趕工交差的XD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些DSP全上之後,
並沒有改變Orfeo原本的音色或是聲音特性,
更像是奠基在原本音色之上的全面升級版。
Orfeo是我很喜歡的一對喇叭,之前分別用drc或像是rePhase,
多少會讓Orfeo的音色跑掉,對我來說是big no no。
決定入手dac8並嘗試全DSP時,這也是最大的擔憂,
幸好建構完成後聆聽到現在三週尚未覺得有問題。
結論:
DAC8 PRO單就解碼而言,是比不上梅的。
剛入手前幾天,暫時把它當純兩聲道dac來用時,
還跟樂友哭訴我系統鋼琴聽起來變電子琴了。
但它擁有獨立八聲道所帶來的高度彈性,
得以突破傳統兩聲道的限制,讓用家對更多環節有操控權並優化,
進而提升系統整體的表現。
若有機會且有條件,還是蠻推薦有興趣的樂友試試看。
雜談:
以下是系統各環節一些經驗心得,這些受我系統限制以及我個人偏好影響,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經驗。
1. Audiolense xo: 這是我用到目前最滿意的drc and time alignment軟體。
彈性高功能多,但相對的有learning curve,
要達到好的效果,要求也很高,
一年多的嘗試直到現在三路分音後才達到令我滿意的效果。
以前用過dirac 2.0方便簡單,但相對地彈性較低,比如雖然frequency domain可以做partial correction,
但time domain仍是強制全頻調整,因此聲音還是有生硬感。
此外,嘗試多次後仍覺得頻響只砍不補最自然。
2. 超低音: 良好的低頻對音樂體驗的提升是無庸置疑的,之前文章提過就不重複了。
目前有效的低頻整治方法包含bass trap、eq、還有multi-subwoofers,
我選擇三管齊下,GIK各種bass trap大概也砸了將近$6-7k鎂,
而雙超低音放房間前牆和後牆正中,打算再蹲兩個Rythmik F12放左牆和右牆正中來達到更平順的低頻。
3. 連接Orfeo時其實我沒有bypass內部分音器,
但儘管如此,前端主動分音的效果還是很顯著。
下一步就是找對體質不錯也不貴的喇叭,拆了內部被動分音器,
來個全主動系統試試XD
訂了一對鼎鼎大名的BMR monitor,
趕在聖誕連假前到了,
那當然馬上動手改裝成三音路主動分音嘍!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eaf54805cc.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c13cc48687.jpg
拆到一半才發現中音單體腔室是密閉的,
心臟又不夠大不敢把箱子鑽孔,
只好放棄改裝中音單體,
讓它繼續連著分音器,並使用內建喇叭端子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72b0cf9c1e.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a2f55d3b8f.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ff22d70565.jpg
最後拉兩對線,
一對直連高音單體、一對直連低音單體,
然後從反射孔拉到喇叭背面,裝上額外的喇叭端子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74038a80fb.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0b4494eb39.jpg
收工上電tri-amp!
分頻先按照原廠的850hz 和 3800hz,
然後低頻切100hz與超低音銜接。
其中兩台擴大機是純後級,接高音單體和低音單體
一台是帶音量的綜擴,接中音單體,
所以簡單量測來選擇綜擴音量,幸好單體都有接對沒燒掉XDD
擺地上初聽也覺得蠻有潛力,
等喇叭架到了再上架實測和上DSP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6ef61f37f6.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da5a5ef483.jpg
聖誕快樂!
在音響展聽過幾次Dennis Murphy設計的喇叭,當真不錯。
RAAL的高音單體聲音真的很迷人。
這兩年都碰巧有事沒去CAF。
看看明年有沒有機會去參觀?如果您不怕開8個小時的車,DC附近其實還挺不錯的。有來的話,請知會一聲,讓我盡點地主之誼。
由於上次爆拆BMR改主動分音的結果沒有很滿意,
因此動念想找個人家已經設計好的diy喇叭,
來製作成主動分音喇叭。
但問題來了,我不會做喇叭箱體啊XD
靈光一閃,那我來diy開放帳版喇叭好了,
也因此搜尋到本文的主角LX521
LX521喇叭是六單體、3 or 4音路,
設計者Siegfried Linkwitz(後稱SL),
也就是發明L-R crossover 其中的L。
LX521一開始是SL要製作來自用的喇叭,
因此他根據他的研究設計出LX521,
詭異的外型完全依據聲學考量,
目的是要達到frequency independent radiation,
這是他認為影響兩聲道重播是否真實的最重要要素之一。
有興趣可以去他個人網站瀏覽,
有非常多他的論文和研究成果。
後來SL把LX521整個設計釋出,
包含箱體,單體,ASP(Analog signal processing)電路圖
讓DIYer也能自行製作LX521。
目前想獲得LX521的管道有三個,
1- 買construction plan和授權($120)然後自己100% diy
2- 整套成品 ($25k+) from SL過世前授權的Linkwitz.store
3- 半diy: 買1然後從Madisound買切好的板材以及單體
小弟木工經驗為零,口袋又不夠深,
只能選擇第三條路了。
而2015年左右SL跟一個LX521用戶,
一起將原先ASP開發出miniDSP四音路版本LX521.4
因此第三條路小弟選擇使用DSP,總成本大約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74d79da892.jpg
小弟手殘黨,建造過程絕對不能出錯
因此從Madisound下訂後的一個禮拜時間,
construction plan 和user forum 看了n次
也在YouTube惡補木工tips,
直到板材到了才稍微有點信心開工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f3a53fcc0f.jpg
整個箱體分成三大部分:
tweeter baffle, v-frame woofer cabinet, bridge
首先先來安裝v-frame woofer cabinet
搞笑的是, 其中一塊板子連接的tongue厚了0.02吋...
我只能慢慢切掉0.02吋才接合得進去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f38b832c1f.jpg
再來把組裝tweeter baffle,並把
lower midrange和upper midrange螺絲預打洞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bf36c84efd.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355058e4c0.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e6446c0163.jpg
最後則是組裝bridge,
目的是把低音音箱的震動與中高音帳版隔絕
這裡費了一番功夫,確保bridge腳完全垂直,
才能確保與低音音箱隔開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42e1a1d33b.jpg
大功告成,合體!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bcee10639c.jpg
總算完成組裝箱體這項挑戰,
接下來需要安裝總共12顆單體以及接線,
又是另外一項挑戰。
目前單體已經抵達,
minidsp flex8以及八聲道後級則還在路上,
下篇再來分享單體組裝、接線、開聲以及雜談
先放上個十吋低音單體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e377bab468.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5dace07f41.jpg
在2024這一年,小弟終於找到心目中的喇叭,
這是上一篇的延續,特此紀念這感動的時刻!
組裝:
我決定先安裝低音單體。
儘管一顆單體10kg,但裝上去的過程很順利。
但是!裝上兩邊共四顆後,
發現上面那顆屁股朝前的單體沒地方走線啊囧
諮詢網友後,要走線還是只能在上板打洞,
因此又把四顆單體拆下來,板子打洞,
再重新裝上單體,耗了一晚,手臂也沒力了...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eb36870c06.jpg
再來裝lower mid 和 upper mid
一切順利,直到完成前的最後一顆螺絲...
可能是我pilot hole打不夠深,螺絲吃不進去就斷了囧
我不知道怎麼處理,單體也似乎固定很好了,
就當作沒關係吧XD
有沒有發現手殘黨上面那塊板子黏歪了一點..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2619bff9a7.jpg
最後是高音單體。
原本也是用快速端子來接線,結果腔室太小放不進去
只好改用焊接的。18awg還是有點太粗勉強能塞進去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cbec663fb5.jpg
準備合體時,搬bridge不小心施力錯誤斷了一隻腳
又花了一天重新暴力黏上,但總算還是大功告成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49df7effa0.jpg
用3v電池測試所有單體極性都有如說明書指示後,
暫時先用手邊的兩台AHB2測試,一切正常歐耶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f80fe736b0.jpg
在等八聲道hypex後級時來做喇叭線,
小插曲是跟Blue Jeans Cable訂了28米的線,
做了五條發現他們少給了將近6米。
反映給他們,馬上用FedEx overnight寄過來
(WA到MA誒!)也算有誠意了
後級到了可以開聲啦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9b59099138.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e79fee5932.jpg
聽感:
對於LX521.4的聽感,我可能不會用太多音響詞語來描述
因為LX521的聆聽體驗跟我過去經驗完全不同,
幾乎沒有在聽音響系統的感覺,
因此我從奮戰了幾年的空間跟低頻這兩點來切入。
1- 空間
空間處理對音像的呈現方式的影響
之前看過一個比喻,
我覺得非常貼切也非常符合我的聆聽經驗。
沒處理的音響室,如同現場搬來音響室演奏
音像龐大且近但品質因音響室的聲學限制而大打折扣。
有空間處理或用DRC的音響室,
像在演奏場地外面,透過窗戶往內欣賞,
音像明確但稍遠,而且彷彿置身事外less engaging
我音響室的聆聽體驗一直是後者,
直到LX521,我首度感受到跨越了窗戶,
進到演奏場地內,置身錄音現場欣賞演奏。
LX521呈現的立體音像自然浮現又令人信服
有時播放到不完美的部分,
也不會想用音響詞語來挑錯,
畢竟腦袋覺得是在聽現場演奏而不是音響。
當我們在(廣義的)現場聽到不盡理想的片段時,
會猜測可能是樂手、樂器狀況不佳,
或抱怨位置沒選好、場地不夠優良,
而不是挑剔喇叭、擴大機、線材該升級,
因為根本沒有音響啊!
這就是LX521帶來的魔力。
作為SL設計出來實現他論文的標題:
The Magic in 2-Channel Sound Reproduction
可以說是當之無愧。
2- 低頻
低頻的感受也是跟以前截然不同,
但同樣很難用音響詞語來準確描述。
硬要形容的話,
LX521呈現的低頻感受,像是一陣暖風吹過,
聽到感受到就消散無蹤;
而之前的喇叭配雙超低音,低頻像在蒸氣房,
空氣從四面八方擠壓過來產生震撼感重量感。
兩種呈現方式在不同場合都有合理之處,
而以我自己常去聽的室內樂、少數的管弦樂,
以及天天聽我老婆跟兒子在家練鋼琴的經驗,
是比較貼近LX521的低頻呈現方式的。
結語:
LX521能帶來上述的聽感,
我猜還是歸功於dipole的設計。
SL在上述的論文提到,
任何樂器都有自己的radiation pattern,
任何箱型喇叭也有自己的radiation pattern
除非喇叭的pattern與某樂器相同,
播出來才會真實,但也僅限於該樂器,
因此最好情況是喇叭沒有自己的pattern。
我一直都在追求「中性」的系統,
但大多在頻率或時間的面向,
因此看到還有radiation pattern這個面向的中性時,
就非常地著迷,想說一定要聽看看!
其實在組裝好,等待擴大機抵達開聲的期間,
我還是很擔心會失望的。
儘管SL說LX521是他設計給他自己,
來播放錄音優良的古典樂,
但我看遍YT上所有LX521的家訪、音響展影片
完全沒有在播放古典的XD
直到真的在我音響室用我的音樂開聲後,
才鬆了一口氣。
我對LX521帶來的體驗真的非常非常滿意,
非常慶幸當時有搜尋到它、有決定啟動這計畫、
有認真做功課、並順利將計畫完成。
以前聽音樂時,是音響播著音樂,
手機瀏覽各論壇和資料,看系統或空間是否有環節可以提升;
現在則是音樂一出來,什麼都不想做只想欣賞,
還請了兩天假啥都不做就是聽音樂XD
LX521達到了我音響路上想達到的所有目標,
沒意外這就會是我最後一對喇叭,
剩下就是把所有環節用牢固一點,
並準備好備品,確保LX521能長壽。
也謝謝看到這邊的各位,小弟下台一鞠躬。
LX521 看起來很迷人,但是多路 DAC/DSP/後級的心理障礙對我來說不容易跨過。一直只偶爾讀讀網路上的相關資料和評論,沒想到 k900733 已經實作完成了 (clapping)(clapping)(clapping)。
除了多路分頻/DSP和後級之外,LX521 的音箱/障板構造不算複雜。我有朋友是幫歐美各廠牌代工的音箱工廠老闆,請工廠製作應該可以達到原廠一兩萬歐元成品的水準。
看 k900733 寫才知道 LX521 也可以用 ASP (Analog Signal Processing) 架構。目前找到這家西雅圖的 Hairball Audio 有提供 LX521 的 ASP 方案。用這個方案的話就可以繼續使用自己原來的雙聲道輸出 DAC,就只須處理每邊多出來的後級需求。Hairball Audio 的 ASP.4 有十路輸出,但是 miniDSP FlexEight 八路輸出,我猜用 ASP.4 應該也可以只接八路輸出,兩個低音單體用同一部後級推動。
k900733 方便說一下 LX521 播人聲的聽感?感謝先!
Hi d兄,
小弟人聲聽得不多,不過聽感上仍然如同上篇描述的,
就是如現場般立體且傳神,沒什麼好挑剔。
有機會的話,真的非常推薦d兄聽看看在合適空間(>75m^3)
和合適擺位(離側牆前牆至少1m)下的LX521。
ASP是個好選擇,可以不用動到原系統的DAC和前端,
小弟選擇DSP版本純粹是因為比較便宜哈哈
題外話,昨天有同好來家訪,
通常有家訪時我都不會先說什麼,
直接先聽,讓他們有自己的聽感想法後我們再交流,
我也可以偷偷觀察他們第一手的真實反應。
先Orfeo上場,偷看同好的表情:[emoji846]
接下來聽LX521,同好:[emoji15][emoji15][emoji15]
同好的心得也很類似,就是在聽好音響跟在聽現場的差別
在聽過LX521之前,我看設計者以及用家這麼說時,
我都半信半疑,
想說我的Orfeo也聽起來喇叭消失了如臨現場啊,
但聽過之後,真的不一樣!
非常感謝回覆!
我想台灣應該有 LX521,但首先要努力找到主人才能去體驗······
看了 Linkwitz Store 最新版的 ASP 後,覺得它的 cascade 分頻架構有趣,只是想到後面至少要八聲道的後級,還是猶豫。後級數量多、免不了要用多部 D 類是一個原因。我實際聽過、在一般全音域驅動使用情境下覺得滿意的 D 類後級不多,雖然多聲道分頻使用可能有不同結果。
另一個猶豫的原因是複雜度和花費。這幾年來我的系統除了數位訊源外,在追求理想/喜愛的聲音過程中意外地變得越來越簡單,有趣的是總值也越來越低。經過最近的發現/更動後,算了一下,後級/主喇叭/副低音和訊號線/喇叭線的購置及改裝費用不到台幣八萬元。喇叭和副低音都是二手的(因為停產多年),線材則是自製。系統的總值變低,會喪失社交功能,但感覺輕鬆、心情好、音樂聽起來也更美 :D。LX521/ASP 整套系統含後級,視 DIY 或成品、還有各種升級選擇,估計預算約從二十萬台幣到兩萬多歐元(選用 D 類後級的話,花費也算平宜)。
我對多路分頻一直有些疑慮,因為多路分頻要維持頻率響應平順更加困難。多年來用過各式各樣的喇叭,回顧總結,發現從三、四百 Hz 到 3kHz 的頻率範圍內(300Hz 以上一般來說受房間影響較小、主要看喇叭的特性)頻率響應如果峯谷起伏超過正負 2dB,我們最熟悉的人聲(歌唱或談話)和大部分樂器聽起來音色就容易變得不太像真(但可能還是刺激、過癮);分頻點落在這範圍內也不太理想,容易影響聲音的連貫感覺。不過大部分的喇叭分頻點幾乎都落在其間。以版上較常見的法國喇叭來說,Orfeo Jubilee 的分頻點是3.5kHz ,Orfeo Grande 則是2.2kHz。我所知最早實行把分頻點提高到3kHz 的是 BBC 的 R&D 部門。是那個年代能不計成本/時間,除了計算、量測外還利用 BBC 的資源進行詳盡的實際試聽對比後所做的妥協。
d兄的考量跟小弟決定實作LX521之前的疑慮有些類似,
(不過您經驗比小弟豐富許多,考量更全面且具體哈)
當時我的疑慮包括:
1. Signal processing
從construction plan的block diagram可以看到,
訊號得進行一連串的處理,
包括分音以及對各個單體的eq等等。
小弟沒有使用過analog signal processing的經驗不好說,
而從我使用DSP多次的經驗,是少量eq還可以,
大量使用則聲音會有非常artificial的感覺、不自然。
(版權關係請容小弟打碼)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358d33f70f.jpg
2. miniDSP
要實作LX521的訊號處理,可以用d兄貼的那台ASP
或是買miniDSP的機器並載入LX521的dsp檔案。
小弟在規劃時是只有納入dsp的選項,
但minidsp的機器有ASRC,不管輸入是什麼sampling rate,
一律都resample to 96kHz,感覺很不衛生,是個疑慮
3.class-d amp
要八聲道又能負擔且瓦數ok的,大概也就剩d擴
而d擴小弟之前沒用過,網路上看起來似乎毀譽參半,
因此也是個疑慮
後來考慮再三以及閱讀他分享的資料後,
想說Siegfried Linkwitz也是個有理論又有實作的泰斗之一,
我會有的疑慮,
他一定有用比我多的知識經驗量測實聽來權衡過,
最終定案於這樣的設計,
因此小弟決定放手一搏,並盡量先依照他的設計來做,
結果確實也很另小弟大開眼界與滿意。
小弟分享這些,
絕對不是要說LX521天下第一每個人都要有它,
而是它驗證了、也打破了一些小弟一路走來的音響觀念,
更重要的是它不僅達到了小弟的音響目標,
而且也讓小弟知道這個目標是可以達到的、不是不切實際。
所以分享出來,讓有興趣的同好不會因為心中的疑慮而佇足!
PS.
Construction plan中SL建議用這種來連接喇叭線跟單體,
以前要是有人跟我說這樣會好聲,我還真是打死不信XD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50c280c517.jpg
LX521 據稱幾乎全頻域的指向特性都趨近一致,所以最適聆聽位置的範圍很大。對我來說,全頻域的指向特性都趨近一致也是 LX521 最特別之處。
不知道 k900733 能不能確認一下,LX521 是否在很大的聆聽範圍內(例如說聆聽者位置較靠近左喇叭或右喇叭、站著和坐著聆聽等等)都能保持音像的定位大致上不變?直觀上總覺得當所聽到的左右喇叭音量因為距離不同而產生差異,音像位置應該會有變化。
我找不到有對 LX521 較詳盡的量測和分析(頻率響應、指向性、瀑布圖之類的)。類似的資料目前只看到 Linkwitz 網站上 Siegfried Linkwitz 寫的這篇 description,應該是最初開發時期的實測結果。
在小弟這裡,我覺得沒有
這裡的 section 3.2和Figure 11描述的那麼理想,
音像或多或少還是會受到左右喇叭距離所影響,
只是跟我其他喇叭比起來,影響程度相對小,
而且音像前後深度也能維持的不錯。
在想會不會是我側牆反射點以及前牆用了吸音(SL不建議)
這還得多花時間慢慢測試。
下面是一些圖示。
坐在sweet spot離左右喇叭2.7m/2.7m的音像範圍如紅圈
(小弟不會畫圖,紅圈上緣請稍微想像成是往牆壁去的深度)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b6d324301c.jpg
坐到右側沙發,離左右喇叭3.1m/2.2m的音像範圍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10edc2d398.jpg
坐到辦公桌前,離左右喇叭大約4.5m/3.5m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7cd9ce2a16.jpg
希望這些圖片能有幫助。
另外小弟剛好前幾天有在聆聽位和喇叭1m距離測量一下,
參考性可能不高,d兄就加減看一下吧!
下圖在聆聽位測量,
Mic: Earthwork M30
Mic amp: scarlett 2i2 gen3
Mic position: 2.7m to L/R speaker, 1m from floor.
Speakers position: 2.8m apart, 2.5m from front wall, 1.25m(L)/1.75m(R) to the side wall.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e20522dfa1.jpg
下圖在距離喇叭1m, mic pointing at lower mid driver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ab2e6dea0f.jpg
非常感謝 k900733!詳盡的解說、圖示和量測資料解答了幾乎所有我想知道、關於 LX521 的問題 (clapping)(clapping)(clapping)
希望日後有機會到美東拜訪 k900733。k900733 回台灣時如果有空,也非常歡迎到寒舍吃飯喝咖啡聊天聽音樂!
音響的左右兩支喇叭位置,樓下分別是大寶跟二寶的房間,
LX521每支有兩顆十吋低音,有時多少還是會影響到他們睡覺,
加上地下室一直很少用,最近發現開始被老鼠入侵了,
因此決定把地下室作為音響室用途增加使用率和人氣。
地下室格局比較大有9.8 x 6.8 x 2.3米,
但壞處就是沒那麼方正,
1/3 與2/3處有樑柱,且2/3處天花板有個寬2m的30cm下凸。
目前暫訂大約1/3處放喇叭,聆聽位在2/3處,且戰且走。
這將是我的第六個音響室,希望以前的經驗能派上用場,
快速將擺位和空間調整到好聲。
(今天才意識到我有這麼多bass traps,
從三樓搬25個到地下室根本崩潰XD)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9d91138ed3.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4d94791a6f.jpg
地下室很好啊!我也是用地下室,唯一的問題是除濕機不能省。不過,聲音還是會傳到別的樓層去,木造房屋加上冷暖氣的風口。我晚上聽太大聲的音樂還是會被老婆罵。
哈哈,kevin兄倒是提醒了小弟,
得把除濕機搬進來音響室!
不過小弟比較幸運,二三樓臥室區的冷暖氣管線,
和地下室是分開的,
目前測試,音響音量全開到耳朵聽不下去的程度,
樓上小孩房間就算晚上夜深人靜仍然聽不到聲音嘿嘿。
目前調整到聲音不錯的擺位如下圖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2327ccb607.jpg
整個擺位稍微往空間的右方,而不是放正中讓左右對稱,
主要是那根承重樑對「視覺」的影響太大了。
閉上眼睛時音像很完整,但張開眼睛看到一根柱子豎立在那,
腦袋瞬間拉回現實、什麼都腦補不出來了。
因此妥協一點往右移,讓柱子在視覺上跟左喇叭在一起,
降低它對腦袋建立音像的影響。
這次也很明顯感受到大空間的優勢和劣勢。
大空間讓喇叭和座位能離牆夠遠,也能很好消化低頻能量,
room mode量了一下在34hz左右,
就算不額外處理room mode,仍不太影響音樂聆聽。
因此現在大編制播起來遠遠好於樓上的12坪音響室,
音量調大毫無壓縮的氣勢定位層次又不會雜亂!
劣勢就是,大空間天生殘響就比較長,
且這麼大的面積,要壓低殘響也是個大工程,
把25個bass trap擺一擺,加上兩塊大地毯,
好不容易把200hz以上的rt60很一致地壓到500ms,
不過我的耳朵習慣在350-450ms左右,
所以小編制聽起來噪感重一點、質感沒之前那麼好。
這也急不來,只能慢慢把音響室進駐家具然後佈置舒適,
殘響才比較好適當地降低到我習慣的範圍。
但壓殘響還是比壓room mode容易多了,
且聽音樂不用擔心吵到小孩,心理壓力小很多,
因此總的來說,對新音響室還是非常滿意啦!
一個禮拜以來對空間繼續改善,
現在在聲音質感的部分也已經回到之前的水準了,
加上大空間以及能夠毫無顧忌的開大音量,
真是太過癮太享受啦!
主要大功臣是買了三片之前提過的acoustic blanket,
把地下室後2/3的空間隔開,大幅降低了reverb time,
在13-18ms左右兩三根很強的反射音也壓下去了,
非常有效價格又實惠!
(但跟三年前買的比起來,感覺變薄了不少...)
順便附上上篇和現在的RT60對比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ffae849bc5.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ad8853e4b3.jpg
右喇叭離牆比較近,大約只有1.1米,
計算起來側牆反射音只比直達音慢了5ms左右,
SL建議LX521側牆反射音要達到至少6ms delay,
人腦才能忽略反射音只處理直接音。
所以就根據網友製作的工具計算出要toein 29-30度,
來達到6ms delay。
門後的electrical room剛好拿來放cat和電供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bf233a87f5.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0028648aff.jpg
儘管SL不建議側牆做吸音,
但比較起來,我還是比較習慣放上244 bass trap的聲音。
左喇叭往樓梯口的部分也用一個acoustic blanket阻隔起來,
降低樓梯通道產生的reverberation。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a4787f6be7.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ed6b38e017.jpg
空間處理完成,現在又能好好享受音樂了!
剩下就是要處理從外面花圃鑽進electrical room的老鼠XD
以免它們誤觸電供造成短路著火就糟了囧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a41bf9dd10.jpg
趁昨天有空時,把音響室的空間好好處理一下,
主要就依照SL對LX521給出的適用空間建議來做:
1. Diffusive front wall,因此前牆就裝上GIK GridFusor來做擴散
2. Avoid absorption on side walls,但我還是想稍微處理第一反射點,因此再各擺上一片GridFusor。
3. Open back/ absorptive rear wall。 由於聆聽位離後牆還有四五米,又有用acoustic blanket隔開,而且多的GIK244都丟在後牆,所以不是什麼問題。
4. 天花板SL沒提到,所以我就用傳統方法,放上四吋GIK244來吸音
5. 剩下一些牆面就放上之前買的半圓形擴散板。看研究說這種半圓的擴散要隨機放,擴散效果比較好;放太密擴散效果變差而且有frequency-dependent pattern。所以就隨便東貼一片西貼一片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4044cf9ca4.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a18f0f0dbc.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2966da2e54.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021859ff42.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d703a6543e.jpg
不管測量看起來怎樣,還是要來實聽啦!
這是我第一次使用專門的擴散,
聲音聽起來跟吸音確實很不一樣,
還在多聽消化中。
但有個非常神奇的改變一定要分享。
晚上老婆下來音響室視察,我則坐到右喇叭處,
但整個聲音舞台完全維持原樣,沒有崩潰集中到右喇叭。
比如BNL的Pelassy柴可夫斯基小協,
在上圖一皇帝位時,pelassy大約在柱子處,
左喇叭到柱子之間延伸出去則是樂團小提琴部。
坐到右喇叭前,pelassy(紅)以及小提琴部(黃)的位置如下圖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48f5c57276.jpg
聲音舞台幾乎沒變,就只是像在現場換到右邊一點的座位後,
自己跟他們的相對位置變了。
接著又試了Patricia在Alpha的那張Deux最後一軌,
我從左喇叭一直走到右喇叭,Patricia始終在白色櫃子那邊;
接著又試了一些唱片也是如此。
看來總算有點接近SL論文裡說的optimal stereo reproduction了,
這真是非常特別的體驗!
前兩個禮拜想要來好好整治一下電源,
在另一串爬文看到bchsieh大大推薦電箱掛磁環,
回想起來幾年前看到那幾篇大家討論時,
也買了十顆TDK ZCAT2035-0930A,
不過當時沒辦法開電箱所以就隨便夾在一些電器上,
但效果並不顯著,就沒管他了。
現在自己房子可以開電箱,
趕快把磁環翻出來但只找到6顆,就先掛上用電量大的迴路。
沒想到一試成主顧,趕緊再上digikey訂了50顆,
把主電箱次電箱除了音響系統用的地下室迴路外,
通通掛上磁環。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1536f49597.jpg
至今將近兩個禮拜,
蠻確定在我這裡,磁環並不會對音響系統產生副作用,
而帶來的提升程度之大,僅次於年初換喇叭,
因此決定來分享一下。
第一個最明顯的提升是,低頻變非常沉、非常穩,
就像是系統終於吃飽了的感覺,動態對比也明顯更強了。
第二個也是最重要的,很多極弱音都浮現出來了。
似乎這些極弱音以前都被掩蓋在雜訊下,
現在系統noise floor降低後,就聽得到了。
而且這些極弱音不只是音響性意義上的細節,
更重要的是對演奏上的補足,
讓高頻的高貴感、演奏的流暢性、還有演奏的細膩表情,
都更完整地呈現。
一個比喻是湖裡的一座連續的山脈,以前湖水水位比較高,只能看到凸出來高高的山;
現在湖水水位下降了,就能看到整個綿延的山體了。
這讓我重新認識了很多錄音,
所以才會說提升程度僅次於年初時的換喇叭。
50顆磁環加上運費、稅、和其他雜七雜八後也才$70,
就能帶來這種提升真是太划算了!
自從把音響室搬到地下室,
不僅空間更大(9.6m x 6.7m),也不擔心吵到家人,
就很常邀請燒友來家訪,
無論中外燒友都被LX521自然又真實的音像所震驚
(對新認識的燒友,我很喜歡偷偷觀察他們的第一反應,通常很有意思XD)
後來有次跟一位老燒聊,他提到追求兩端延伸的關鍵是建立在良好中頻的基礎上。
這句話讓我思考很久,因為我一直以來隱隱覺得,
我的系統還是過於理性、缺少了點「溫暖」,
但由於我太喜歡我系統的音像,所以也沒急著做什麼變動。
之後有一個在音響店工作大半輩子的燒友來訪,
他也提到要是溫潤度warmth能夠再好一點就完美了
也讓我正視這部分,因此有了這連串的升級
22MG
這顆中低音單體是Dr. Frank Brenner (FB) 從SL接棒Linkwitz.store後,
對LX521推出並經過SL認可的兩大改進之一。
FB從多個候選單體中,根據失真、擴散特性等,
選出最適合LX521的22MG作為升級單體
其賣點是
- 在工作頻段100-1000hz,二次三次諧波失真都在聽覺閥值以下
- break up resonance在5khz,遠高於工作頻段
- 消除舊單體U22在700hz左右的resonance
由於影響warmth的頻段就在100-1khz這段,
而且我用DSP作為LX521的分音,只需要額外加上一組eq給22MG即可
因此就下訂了一對來試試。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23929f2ba2.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6de8ad8e6e.jpg
開聲後不得不說,滿滿的失望
LX521最讓我著迷的開闊感和自然的音像完全消失
只剩下搶戲的中低頻帶來的不平衡聽感
用力run幾天仍然不見改善,
期間多次U22 跟22MG來回切換比較,始終無法愛上22MG
就把它擱置在一旁了。
後來我在使用者論壇問其他用家的意見,
有人提到是分音器設定的問題,
也因此開啟了下一個升級
Precision ASPv2
之前的DIY篇有提到,LX521的主動分音有兩個版本,
一個是走數位DSP,另一個是走類比ASP
而ASPv2是FB對LX521推出的第二個改進,
改以cascade topology來避免傳統的平行分音造成的問題
也針對22MG做調整,優化了各音路之間的相位,
因此決定試試ASPv2並再給22MG一次機會
DAC就二手找了一台Topping D90 III Sabre擋一下
DSP跟ASPv2大小對比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db24481ae9.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cd1de0e4d2.jpg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2...ad13bd4643.jpg
開聲後確實驚艷,聲音非常流暢,平衡性也回來了
微細節、音色溫潤度、層次感都顯著提升,
輕微的揉弦或是木管細微吹奏抖音都能聽到了,
音像依舊是令我著迷地真實自然。
唯一美中不足之處,是開闊感沒以前那麼好,
後來多次的實驗以及新舊系統來回比對,
大概確定LX521溫暖跟厚度 vs 開闊感是個取捨,
舊系統追求開闊感而稍微犧牲中頻表現,聽感略微單薄,
相比之下,新系統聽起來音樂生命力更為飽滿,
因此對新系統很滿意。
(不過舊系統的開闊音像實在太對我胃口,
因此打算之後再做一組中高音帳板給舊單體,
就不用再做選擇了XD)
另外在友站有人問到新舊頻響,
這其實也是我當時對比的一環,不意外地
DSP+U22 vs DSP+22MG vs ASPv2+MG22
儘管三者的聽感非常不同,但in-room response都長一樣,
不過影響聽感的不只頻響,還有離軸響應和其他的,
這就不是我在這能量的了
(而事實上,SL也不建議業餘者自己在室內量測,
"more often, you will find it misl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