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在此謝謝 psycho兄詳盡的答覆。由於內容太多,需要一點時間來研究,容後再覆。不過先稍微補充一下,就是關於莫札特在樂曲中採用三個(獨立的)聲部,我不確定算不算是作曲家的進步。因為在巴洛克時期乃至更早的文藝復興時期,多聲部以對位進行的複音音樂早就非常普遍了。以莫札特的見多識廣,不太可能不熟悉這種作曲技巧。他大部分的作品採單音音樂,用和聲來凸顯單一主題,有可能是市場的需要,也可能是和聲的發展到古典時期更臻成熟所致。事實上,這種音樂也最悅耳,所以我們給初生兒聽的音樂,大致都是這種類型的音樂,不太可能播放賦格。
此外補充一下,因psycho兄附上的樂譜因剛好沒標出樂器名稱,在這裡補註一下,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由上而下依序是:長笛,低音管,法國號,獨奏豎笛,弦樂五部(小一,小二,中,大,低)。這種編制比純弦樂的音色豐富許多,但還不至於像浪漫派以後編制越來越大到難以區分的地步。小弟覺得很適合欣賞也很適合學習研究。印象中看到的樂曲解說提到,莫札特在此曲配器上刻意排除掉雙簧管,目的就是為了讓主角豎笛的音色得以突出。可見作曲家有意識到近似樂器音色之間有烘托效果,也有可能互相干擾。
我平常聽音樂其實也是放輕鬆的聽,較近似 drkao兄的聽法,甚至更隨性。但對於特別喜歡的曲子,希望更深入掌握時,就會去看樂曲解說,乃至於總譜。因為,音樂雖然是用聽的,但有時輔以「看」的部分後,有其他的收穫。對於不同的詮釋,也許比較能瞭解原作曲家的期望為何,而不只是愛樂者各自表述。
以我來說,第一次看到的總譜是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由於那首曲子我本來就很喜歡,因此看了之後那首曲子我等於終生忘不了,曲子的旋律片段幾乎隨時可在我腦中重播。有次碰到一位同學,他跟我提到展覽會之畫他覺得很好聽,我哼了一下漫步主題跟他確認是否是這段音樂,他很驚訝的表示我竟然能記住旋律。我想,他如果連主題都記不住,那大概沒辦法聽到兩個聲部以上的旋律同時出現,大概也無法分辨不同的和弦配合相同主音產生的差異。可見得同樣聽音樂,每個人聽到的東西不同。這是很因人而異的,但都無礙於音樂的欣賞與喜歡。
不過有趣的是,不同樂器音色,還有錄音與音響效果,所帶來音樂質感與聆聽的差異,似乎與音樂線條或結構分屬不同面向或維度。所以聽音樂即使不能很深入,卻可用一對金耳朵鑑賞音響優劣的人,似乎不在少數。像我這種人,在分辨音響細微差異時卻相當吃力。
像今天一早起床,看到家貓懶洋洋的躺在客廳享受冬日溫暖的陽光,我心中浮起了葛利格的霍爾堡組曲第一段(忘了名字)的旋律,於是拿出CD播放那首音樂陪伴我們用餐。這是我聽音樂的方式。當然有時也會望著CD櫃想找個合適的音樂來聽,有時則是特意播放剛買來還沒聽過的曲子。但大部分的時候,我都是聽當下心中想到的音樂,通常這個音樂,都會反映當時的心境,情緒或環境。不知道是否很多愛樂同好跟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