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想表達的是整個唱片的"錄"、"製"過程
可列印查看
其實我想表達的是整個唱片的"錄"、"製"過程
以psycho的角度,mastering不要最好
發燒有理...........
我聽到現在,滿贊同這句話的!
如果親臨現場,我覺得是什麼音樂都好聽,不管是流行、古典,甚或是地方樂曲!
這兩天把新買的工業橡膠把線墊好,再把DR1內部作些小小的DIY,再拿蔡幸娟的“姊妹”來聽,哇塞!第一次聽到有縱深的立體感,以及BASS跟爵士鼓的大鼓結實的力道,讓我耳機捨不得拿下來!(inlove)
這是器材發燒的必要,但也真的要軟體的配合!
同樣是蔡幸娟在福茂出的“緣份”,同樣器材播放,就聽出歌聲調得過於空靈,也沒有了縱深的立體感,相較“姊妹”略遜一籌:|
當然一但器材能讓流行音樂有好的表現,拿來放1812更是不用說了:D,不過1812還是稍嫌平面了點(shake),該不是器材還有進步的空間吧:^)
主要是製作人依情況所決定的收音方式........
fjialo 與 jackiex 都提到 MASTER 的重要,針對的是『原始錄音』不是麼完美的情況下;jackiex 講得很好:如果原始錄音己經完美無缺,那麼最好的MASTER就是沒有MASTER,小葉談的正是這個層次....:)
而我嘗試想綜合上述觀點而有更多分享:
一般而言,原始錄音再怎麼器材爛或技術差,至少都有『動態與暫態完整』的優點,也就是會比較有『活生感』;但是,由於技術水準有差,往往會有以下先天缺陷:
第一、音場或舞台的聽感扭曲或者錯亂,這是由於麥克風位置擺放不佳造成的直接缺陷,先前評論過的音響論壇CD之掌聲測試就是這裡有問題。
第二、頻寬雖寬、但是彼此干擾而有不平順的感覺。若說我對瑋秦校聲CD有一點不夠滿足,就是發生在這個層次了;而 MDG GOLD 系列雖然比較平順,但是應該是透過一點點修飾動態造成的。
第三、空間感雖然真實,但是空間反射音與直接音彼此干擾,導致錄音時就有不平順的波段。如果手上有 EMI FRANCE 的馬替農大全集,會明顯發現德布西的錄音優於拉威爾,就是發生在這個層次。
而以上三大問題,對於多麥克風後製錄音,剛好完全相反;除非你極端偏好真實感與活生感,否則上述問題對於多麥克風後製混音比較不是問題。
從心理學來說,每一個人的音響聽感都會有自己的『偏好』;極端討厭雜音的人,當然不會喜歡LP或MONO錄音;極端討厭高頻太利的人,當然討厭CD。同樣的,以上特色不同,當然就會造成大家喜好彼此不同了。
不過,多麥克風後製混音是極難產生『動態與暫態完整』的『活生感』,反之,少麥克風極少後製的錄音卻可能在高級錄音師手下免於上述三大缺點的影響;所以就『追求極致』來說,我才會偏好強調不要MASTER,因為它才有可能達到極致無缺點的錄音。
此外,增加 MASTER 的錄音往往意謂著減小音樂的訊息量:突顯特色就是意謂著消滅其他不重視的特色。因此對於增進音樂本身的欣賞能力是有頗大的壞處的;所以對於熱愛音樂且想要有所成的『愛樂者』來說,雖然常見錄音是MASTER的,但是比較沒有MASTER的高訊息量唱片之曲目廣泛絕對夠用、夠聽;在這種情況下,我會強烈建議學會欣賞減少MASTER的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