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個附件
楊英風---梅花鹿
楊英風是朱銘的老師
也是台灣前輩藝術家中雕塑的大師級人物
這件梅花鹿尤其特別
當初楊英風晉見教宗時
當作送教宗的禮物
附件 29403
-
楊英風
楊英風(1926~1997),是台灣藝術家中涉獵媒材最廣、留存作品最多的一位;但更重要的,楊英風是始終站在鄉土上的一位前衛藝術工作者;也是一個從台灣鄉土、中國文化中走出來的現代藝術家。
楊英風 稚子之夢 銅 1954 13×32×18cm 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收藏
Yuyu Yang Dreaming Bronze 1954 13×32×18cm Collection of Yuyu Yang Artistic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由於楊英風晚年許多不鏽鋼景觀作品讓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一般人總是以不鏽鋼冰冷理智的意象來認識楊英風。但是許多人恐怕不知道,其實楊英風早期曾經有過一段走入農村、深入民間的「豐年時期」;而這段時間,楊英風以他的畫筆,畫盡了農村生活的百態,有寫實嚴謹的素描、水彩,也有意趣橫生、詼諧可愛的美術設計與漫畫,更有精湛細膩、形質畢顯的版畫和雕塑,如他早期的〔蓑衣〕(又名〔驟雨〕)正是此時期的一件代表力作。
楊英風 驟雨 銅 1953 74×43×27cm 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收藏
Yuyu Yang Sudden Rain Bronze 1953 74×43×27cm Collection of Yuyu Yang Artistic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之後,楊英風辭去工作,專心創作,從為神佛和歷史人物的塑像,到為海內外知名大飯店和公共空間進行各式的景觀規劃;這當中尤以為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中的中華民國館設計創作的〔鳳凰來儀〕鉅作最為知名,楊英風也因此成為國內公共藝術最早也是最傑出的推動者和創作者;而同時,他更是「現代版畫會」、「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的創始會員。
楊英風 哲人 銅 1959 82×23×15cm 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收藏
Yuyu Yang The Philosopher Bronze 1959 82×23×15cm Collection of Yuyu Yang Artistic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六年,楊英風因代表輔仁大學校友晉見教宗,而在羅馬停留了三年時間,加深了他的國際視野與創作思維。一九七七年,也受聘擔任加州法界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籌劃創校事宜。
楊英風 梅花鹿 銅 1962 134×73×73cm 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收藏
Yuyu Yang Sika Deer Bronze 1962 134×73×73cm Collection of Yuyu Yang Artistic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楊英風一生藝術的足跡,遍及台灣、北京、日本東京、新加坡、義大利羅馬、英國倫敦,和美國紐約等地,作品散佈各個角落,規劃的景觀案件超過一兩百件,真正實踐的也在七、八十件以上。
楊英風 南山晨曦 銅 1976 40×69×20.5cm 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收藏
Yuyu Yang Dawn in the Forest Bronze 1976 40×69×20.5cm Collection of Yuyu Yang Artistic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楊英風始終在作品中傳達了天人合一、宇宙和諧的哲學思想,手法新穎、具現代感,又不失傳統的溫馨和敦厚。
一九七八年,他又引進雷射藝術的概念,與不鏽鋼的作品相互結合、生發,形成科技與藝術美麗的對話。
楊英風 常新 不鏽鋼 1990 47×26×14cm 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收藏
Yuyu Yang New Forever Stainless steel 1990 47×26×14cm Collection of Yuyu Yang Artistic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今年是楊英風的八十冥誕,高雄市立美術館以一樓三個主要展覽室,舉辦盛大的楊英風特展,首次將其一生的作品,作一個大規模的呈現與回顧。
楊氏畢生倡導的「景觀」思想,是一種結合內在與外在、人生與自然的藝術思維,也將在這個空前的大展中,獲得深刻的印證與闡揚。
-
-
引用:
作者:
wjhuang
感謝蘆葦大大,這茶花比馬鈴薯優雅許多 .....:D
-
1 個附件
龐均---春風吹過鼓浪嶼
龐老師小時候曾經住過鼓浪嶼
這張也是龐老師兩張鼓浪嶼中的其中之一
是一張200號的大畫
附件 29405
-
80歲龐均上野之森美術館邀展
民生@報/陳小凌-2015年06月12日 下午21:58
【文/陳小凌】創作超過一甲子、兩度入列英國劍橋五百大名人錄的畫家龎均,雖已屆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地埋首創作,6月20日在日本東京上野之森美術館展出《東方表現的龎均》個展,上野之森美術館並特別在21日舉辦藝術講座,邀請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系系主任保科豐巳,與龎均以藝術為題,展開跨文化對談。
年屆八十的龎均,1936年出生於上海的美術世家,18歲畢業於北京中央美院,創下當時最年輕的大學畢業生紀錄。二十世紀前半葉,正是西方文化強勢進入東方的轉捩點,儘管受時代背景影響,接受的是正統學院派之西畫教育,但他仍不斷在油畫與水墨技法中尋找融合的可能性。
他以油畫表現中國文人畫之意境,還保留了水墨畫的筆觸與韻味。展覽將呈現60多件龎均二十年來創作。除了中年以前於大陸各省市生活的記憶描寫外,另以80年後舉家遷至香港的畫作,如《赤柱風情》、《香港蘭桂坊》等。《莫內花園》為龎均追隨其父龎薰琹足跡於歐洲旅遊時完成;而《媽媽最後的回憶(鼓浪嶼)》則訴說了對母親無盡的思念。也成為龎均藝術中最真實的養分來源。
此外,展品中有四幅大型仿水墨卷軸之畫作,以油彩呈現山水畫之意念,《夢黃賓虹No.3》即為龎均向中國近代山水畫大師黃賓虹致敬之作。將傳統水墨畫中強調的「人文精神」帶入油畫之中,開創出獨具的「東方寫意性油畫」風格。
-
1 個附件
補一下之前沒顯示的
周春芽百合花
附件 29406
-
1 個附件
-
1 個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