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82
1925年2月,軍校出師東征使用的校名為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
可列印查看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82
1925年2月,軍校出師東征使用的校名為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78
黃埔軍校大部分建築物於1938年被日軍飛機炸毀。1965年,做了一次較大修繕,基本恢復原貌。1984年,建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1996年,廣州市政府按國家文物局批復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則重建,6月16日奠基,1月12日落成,面積10,600平方米,耗資2000餘萬元,複原了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各部的辦公室和課室、師生的飯堂、寢室等。2005年,又投入1400多萬元進行全面修繕,現有軍校正門、校本部、孫總理紀念碑、中山故居、俱樂部、游泳池、東征烈士墓、北伐紀念碑、濟深公園、教思亭等十幾處建築。
黃埔軍校大門原貌黃埔軍校大門風格非常樸實,中央上方橫匾上“陸軍軍官學校”幾個大字,是譚延闓所書。二門門口掛著一副對聯:“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二門右側牆壁上,掛著蔣中正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軍校大門彩樓兩旁原掛有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額為“革命者來”。孫中山逝世後改為總理遺囑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75
黃埔軍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回廊相通的樓房。軍校創辦時在原陸軍小學堂祠堂式大門前面增建歐陸式大門。中山故居即“史跡陳列室”,原為清朝廣東海關黃埔分關的舊址,稱為學海樓。磚瓦混凝土混合結構兩層,建築面積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
位於孫中山故居西的學生俱樂部是歐式紅色建築,禮堂講臺中央和兩側分別懸掛孫中山像、總理遺訓、國民黨黨旗、中華民國國旗。俱樂部西側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塢改建。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74
校訓校歌
校訓“親愛精誠”經由蔣中正親自擬選,孫中山在開學典禮時宣佈的。每年6月16日,定為“校慶日”。
1924年,制定的《陸軍軍官學校歌》:
莘莘學子,親愛精誠,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
革命英雄,國民先鋒,再接再厲,繼續先烈成功。
同學同道,樂遵教導,始終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妝花,以校做家,臥薪嚐膽,努力建設中華。
1926年,制定延用至今:
怒潮澎湃 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主義須貫徹 紀律莫放鬆預備做奮鬥的先鋒打條血路 引導被壓迫民眾攜著手 向前行路不遠 莫要驚親愛精誠 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 發揚吾校精神
陸軍官校學生生活公約:
身為陸軍軍官學校學生堅持不說謊不欺騙不偷竊的榮譽信條也不縱容他人違反立志成為允文允武術德兼備的軍事領導人才具備領導管理解決問題語文溝通及持續學習四大能力信守國家責任榮譽犧牲團結勇氣自信的核心價值發揮親愛精誠校訓確定我是最好的認知貫徹尊師重道存誠務實的要求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77
孫中山紀念碑
黃埔軍校後山的八卦山頂建有孫總理紀念碑,碑頂塑有孫總理銅像。1928年孫總理紀念碑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碑的造型可以說是獨具匠心、構思非常奇巧的,它遠看猶如一個巨大的“文”字聳立天穹。孫中山名文,號逸仙,碑上的“文”字則暗含了孫文的意思。細看銅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點,兩邊的階梯交叉而上,構成“文”字的一撇和一捺。碑座正面刻有“親愛精誠”四個大字。“親愛精誠”是軍校的校訓,其意是,大家要互助互愛,真誠合作。紀念碑四面都刻有碑文。
碑座底層7級,上層5級,中間隔有較長的平級將其截然分開。據說這7級代表軍校在此地辦了7期,而5級則代表軍校師生共參加了五次戰役,且屢戰屢勝。還有一種說法是,軍校在長洲島辦了7期,在外地辦了5期,在大陸共辦了12期。
碑座的紅色花紋,有人說是基督教花紋。之所以刻有基督教的圖案,據說是因為孫中山信仰基督教,孔祥熙、蔣介石和宋氏家庭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故飾上這種花紋是毫不奇怪的。
孫中山先生銅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眾,神采奕奕,宛如他生前站在講臺上講述“三民主義”的原理。銅像是孫中山先生生前的好友、日本友人梅屋莊吉贈送的。梅屋莊吉和孫中山三十年交誼不渝,積極支持孫中山的事業。當得知孫中山病逝後他十分悲痛,本來寫些什麼來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後來他決定鑄銅像來紀念,使人們一看到銅像就自然想到孫中山先生革命和偉大的一生。梅屋莊吉原想鑄造七尊銅像,分放在日本和中國,但他當時經營的生意不好,且已經破產,身又患病,為了解決鑄像經費,他抱病四處籌款,連女兒準備結婚的儲蓄也挪用了。塑像是他委託雕刻家牧田祥哉塑造的。最後由於經費不足,只鑄成四尊,運來中國。一尊豎立在這裏,其餘三尊則分豎立在廣州中山大學、南京中山陵和澳門孫中山紀念館。四尊銅像都是一模一樣的,均高2.6米,重約2000斤。
紀念碑身正面刻有“孫總理紀念碑”六個隸體大字,是胡漢民的筆跡。東面刻著“和平、奮鬥、救中國”。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平生命彌留之際,用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呼喚:“和平、奮鬥、救中國”這七個字,來表達他心中的理想。碑上刻的字是軍校代校務何遂寫的。何遂有三個兒子,其中一個是現在黃埔同學會會長何世庸,另外兩個兒子也都在政府任重要職務。有的人說,何代校務一家,父親是國民黨員,三個兒子是共產黨員,這是典型的國共合作,合作也是非常愉快的。
碑身背面刻有總理像贊:“先生之道,天下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國,允執闕中;況在吾校,化被春風;江流不廢,終古朝宗。”這是孫中山革命一生的寫照,也是師生繼承孫中山遺志的誓言。
西面刻有總理訓詞:“三民主義,吾党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廣義是從。矢勒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1927年國民黨定都南京後,“總理訓詞”便成為中華民國國歌。民國時期,每逢星期一舉行總理紀念周時,都要唱這首歌,背誦總理的遺囑。
一般的紀念碑多是坐北朝南的,但這座紀念碑卻坐南朝北。據說,其中隱含著孫中山北定中原、統一中國的遺願。
東征烈士墓園座落在軍校西南的平岡,是1925年廣東革命政府為紀念因討伐陳炯明等叛軍而陣亡將士修建的,安葬有國共兩党516位烈士遺體,面積5萬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園前有1928年修建的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是一座凱旋門式建築,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園正門增建東征陣亡烈士紀功坊和碼頭,有小黃花崗之稱。紀念坊後由墓道、墓塚、紀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構成長數百米的中軸線,墓塚東側有蔡光舉烈士墓,西側有17位出身軍校的將校墓。墓園於1984年修繕,1991年新建了“東征史跡陳列室”。北伐紀念碑矗立在長洲島平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崗石碑,為紀念北伐陣亡的軍校生建立的。由軍校代校務何遂撰寫的碑文“平岡之石齒齒兮,黃埔之水淙淙;屹豐碑以萬世兮,將以垂紀於無窮”。碑的正面刻“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紀念碑”,碑座的東、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陣亡的獨立團第一營營長曹淵等353位黃埔軍校學生的名字。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379
此外還有中山公園、仲愷公園、黃埔公園(又稱中正公園)、濟深公園;張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臺、白鶴崗炮臺;中國海軍的黃埔軍港等景點
下次要去軍校看看.......:P
黃埔軍校位於廣州市東面的長洲島,離市區有25公里左右,而且交通不是太方便,下次來時間充裕的話可以白天參加旅行社舉辦的廣州經典一日遊,晚上坐遊船珠江夜遊,一天便可玩遍廣州:)
廣州經典一日遊介紹
http://www.51766.com/travel/detailhtml/1100281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