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劃了一個 300MB 的 partition,沒記錯的話用 Gutmann method 也要兩分多鐘(我的速度顯示為 2.2Mb/s 左右,比教授的快一點點)。
Disk Wipe 對 Gutmann Method 的標註是 「extremely slow」。想像中可能真的龜速會比較接近原作者的描述 :D:D:D
可列印查看
我之前劃了一個 300MB 的 partition,沒記錯的話用 Gutmann method 也要兩分多鐘(我的速度顯示為 2.2Mb/s 左右,比教授的快一點點)。
Disk Wipe 對 Gutmann Method 的標註是 「extremely slow」。想像中可能真的龜速會比較接近原作者的描述 :D:D:D
我是猜想:gangster.tank 的 GUT 非常明確地保證加強供電可以讓 GUT更有力,所以我會只相信經過 USB HUB 與 1500W 的外接硬碟,內接硬碟就沒有試過了。至於要不要發瘋再加上三個大電容還在苦惱中,苦惱的理由很欠扁:再加上三個大電容,獨孤救敗更不可能了!!
我看到 sam0402你們講的速度也嚇了一跳:那有可能麼快?話說在我的電腦,同樣大小的外接硬碟分割區,WIPE成FAT速度慢到只有 1.7M/sec;WIPE成NTSC速度快到近40M/S;然後WIPE成NTSC當然無效.......
所以我大膽猜測速度差2.0M/S太多的(太快的),應該都有問題?.....(giggle) (blush)
後續補充:改內接速度快到60M/S,在電腦本身1500W的情況下,WIPE個10次就可以扺得上USB外接了!所以我都改成內接了。
早上醒來,改變主意了。記憶體的硬體性能應該獨立看待;讓 JPlay 在 RAM Disk 上運作則是不同的考量。記得 sam 大好像提過用 RAM Disk 跑他寫的 ArchQ,聲音不甚滿意?但目前看起來, 若想再提升 JPlay 的表現,除了電腦性能繼續提高外,唯一沒試過而可能讓速度、延遲等客觀性能大幅提升的,大概就是用 RAM disk 載入作業系統。
JPlay 討論區上與此相關的 Win11PE 主題已經出現快一年了。那個討論串剛開始的時候完全沒提到跑 JPlay;那時候我的 JPlay dual PC 有很多問題待解決,不敢多想,就沒再 follow。最近偶然看到那裡已經出現跑 JPlay 的討論,該仔細讀一下了。版上先進若在這方面已有經驗,還請多多分享 (clapping)(clapping)(clapping)
基本上來說,把所有 C:\JPLAY 的 registry keys 改為 X:\JPLAY 該是比較折衷的方法,反正已經有成功的例子,但是小弟不知道 JPLAY 的 activation 狀況會怎麼樣,因為只要更換了 HDD/SSD 也需要再跑一次 C:\JPLAY\TurboActivate.exe,而 Win11PE 則分為 RAM Boot/Flat Boot/USB Boot 這幾種方式,或許最後的那一種比較簡單,但是小弟沒有試過:
http://jplay.eu/forum/index.php?/top...clean/?p=60163另外 internethandle 兄建議使用 Registry Workshop:引用:
Then, I opened up regedit and searched for "JPLAY" with CTRL+F, and used F3 to cycle through all of the results. I changed every instance of C:\JPLAY to X:\JPLAY, except a few. The ones I didn't change were the ones relating to the Start Menu, the Compatibility Assistant ones that are in binary format, and the ones that don't have a drive letter (e.g. "\Device\HarddiskVolume3\JPLAY\JPLAYSettings.exe") that are also in binary format. Everything else I changed. There are filepaths that show up multiple times, like "c:\jplay\jplaydriver64.dll", but I found that after you change one the first time, the repeats get changed automatically. This process of editing the registry only takes 5 minutes or so.
http://jplay.eu/forum/index.php?/top...guide/?p=57758引用:
In my case, I found this too cumbersome, and simply would use another Registry editing program in my host OS (where my VHD’s were all located) such as Registry Workshop (but you could even just use normal Regedit) to load the hives from the mounted VHD in system32\config, make edits, and then unload the hive.
那一位 Dev 網兄相當「風趣幽默」,這邊廂說修改 JPLAY 所屬的 registry keys 就會顯得 messy 云云,那邊廂就問如何修改 Win11PE 所屬的 registry keys(將全部 X: 改為 C:),然後就天曉得他選擇了甚麼方法。
很久以前已經說了那是 hard-coded,隨便搜尋 Win11PE 的 registry hives 也可以找到成千上萬的 X: 例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203....com/kb/892846
僅僅修改個別的 registry keys,真的不知道會變得怎麼樣了:
https://msfn.org/board/topic/155495-...comment-990098
https://msfn.org/board/topic/149173-...comment-951669
並非說 Registry Workshop 那種 Find and Replace 不可行,只是說小弟已經放棄了那種途徑。
Win11PE 還有很多可以優化之處,例如:
- 刪除/重新命名資料夾
- 刪除/重新命名檔案
- 刪除/修改 Registry
- 刪除 Services
- 用 Process Hacker 或 System Informer 卸載 modules
- 用 PsTools 的 PsKill 或 PsSuspend 減少 processes 的數量
- 用 CBSEnum(免費)或 NTLite (收費)刪除 Components 或其他元件
大致上就是參考 Chanh/internethandle/keith_correa/samotc 或其他網兄分享的方法就不錯了,資料太多,不能盡錄。
Chanh 兄的「三合一」系統比較有趣,Roon Core 2.0 不知道是跑 Linux 還是 Windows,假設那是 Linux 吧。
HQPlayer 4 Embedded 就明顯是 Linux,而 NAA 就當然是 Win11PE 加上 Accuphase 的 ASIO driver。
假如 UPnP Media Server(Control PC)由原來的 JPLAY 改為 sam0402 兄的 ArchQ 會不會變得更好聽呢?
https://aur.archlinux.org/packages?K=upnp&SB=p
seeteeyou 大在那個討論串是主要貢獻者之一 (clapping)(clapping)(clapping)(在JPlay 討論區和其他很多發燒討論區也是 key contributor)。我目前跳著爬文剛看到第14頁,seeteeyou 大提到微軟的 Factory OS iso 裡面也有 64bit version 的 WinPE.wim。
除了跑 JPlay 之外,另一個挑戰就是讓 DT2(我覺得 DT2 的聲音真的非常理想)跑 Kernel Streaming (KS) mode。
如果能得到一樣好的聲音,我一定率先棄用 JPlay。最近幾個晚上試了分別用 M10、M15 和 900P 三款 Optane 和 NTFS、exFAT、ReFS 等不同檔案格式的組合當系統碟,作業系統也從 Windows Server 2022 Standard 改成 Windows Server 2022 Datacenter,其間受盡 JPlay 的啟用機制折磨。改用舊版的 JPlay 6.x (我沒用過)是不是可以避開現在版本的啟用機制呢?
我的短期聽覺記憶不夠好,而且從教授提出 GUT 開始,我的電腦數位訊源經歷許多調整改變,所以沒辦法排除所有變項去判斷 GUT 對系統進一步 run in 的效果。只能說從實施 GUT 以來,好像什麼音樂都變得更好聽了。很愛聽的那張 Racha Arodaky 彈孟德爾頌無言歌,聲音從來沒那麼好過(這不是雜誌評論的老梗嗎 :D:D:D)
終於把 JPlay 討論區那個 WinPE 討論串粗略看過一遍,尤其是最後幾頁。現在比較了解 seeteeyou 大的意思了。
時間寶貴。未來就務實一點,分四路進行:
1)JPlay:我看還是照 gangster.tank 上面提到的,以 GUT 加持就好;頂多用 RamOS 試試看。硬想要裝在極度精簡的 WinPE 上跑,最終可能只是浪費時間 (加上 License Expired... (angry)(angry)(angry):D:D:D)
2)ArchQ:sam 大的極致 Linux 播放系統,可能已經超越 JPlay。不知道版上有沒有人配合 DT2 用過?
3)HQPlayer,加 WinPE 當NAA:那位 Chanh 兄的 WinPE 精簡到只剩七個程序在跑 (clapping)(clapping)(clapping)。這個應該有機會用 DT2 KS mode。
4)PureAsioPlayer (PAP):待進一步調查......
也要留意一下 Diretta 這個介面。
關於拷貝檔案的方式,主要分為兩大種類:
https://github.com/EighteenZi/rocksd...d#introductionWindows 還有兩種也不是的第三類:引用:
Direct I/O is a system-wide feature that supports direct reads/writes from/to storage device to/from user memory space bypassing system page cache. Buffered I/O is usually the default I/O mode enabled by most operating systems.
https://learn.microsoft.com/zh-tw/wi...g-data-buffers
https://github.com/MicrosoftDocs/win...g-data-buffers
很久以前曾經有樂友說 FastCopy 的那種 Direct I/O 比較好聽,效果如何則耳聽爲憑了:
https://fastcopy.jp/archive/FastCopy4.2.1_x64.zip
https://portableapps.com/apps/utilit...tcopy-portable
重複拷貝數十或數百次之話就當然是使用那個 fcp.exe:
https://fastcopy.jp/help/fastcopy_eng.htm#cmdline
https://topic.alibabacloud.com/a/fas..._31357058.html
白水 啓章さん的網站:
https://shirouzu.jp/profile
https://groups.google.com/g/fastcopy
https://github.com/FastCopyLab/FastCopy/issues
另外還有其他 Go 語言的資源,Linux 和 Windows 兩者也適用:
https://github.com/ncw/directio
https://github.com/brk0v/directio
https://github.com/eantcal/ioperm
https://www.cnblogs.com/muahao/p/7903230.html
https://www.oreilly.com/library/view...2/ch16s03.html
基本上 hdparm 亦提供類似的選項,但是它的功用跟拷貝檔案沒有甚麼關係:
https://man7.org/linux/man-pages/man8/hdparm.8.html而另一選項則可以用來 wipe 指定的 sectors,不過好像是相當危險的說:代碼:--direct
Use the kernel´s "O_DIRECT" flag when performing a -t
timing test. This bypasses the page cache, causing the
reads to go directly from the drive into hdparm's buffers,
using so-called "raw" I/O. In many cases, this can
produce results that appear much faster than the usual
page cache method, giving a better indication of raw
device and driver performance.
Linux 和 Windows 的版本:代碼:--write-sector
Writes zeros to the specified sector number. VERY
DANGEROUS. The sector number must be given (base10) after
this option. hdparm will issue a low-level write
(completely bypassing the usual block layer read/write
mechanisms) to the specified sector. This can be used to
force a drive to repair a bad sector (media error).
https://archlinux.org/packages/core/x86_64/hdparm/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019...attredirects=0
還有這個比較特別的軟件:
http://www.compulsivecode.com/Images/CopyInOrder.zip
http://www.compulsivecode.com/Project_CopyInOrder.aspx引用:
This is a program for copying files and folders in alphabetical order. Windows rarely copies files or folders in the order you would expect.
假如主機板能夠支援第二代或以上的 Xeon Scalable(例如 Xeon Silver 4215),Optane DCPMM(用來代替 RAM 的 Optane)還可以支援 DAX,可惜 Windows 只有 NTFS 能夠支援 DAX:
https://learn.microsoft.com/zh-tw/az...access-methods
https://github.com/MicrosoftDocs/azure-stack-docs/blob/main/azure-stack/hci/concepts/deploy-persistent-memory.md#access-methodsLinux 由核心版本 5.5 開始就支援 DAX:引用:
Direct access (DAX), which operates like memory to get the lowest latency. You can only use DAX in combination with NTFS. If you don't use DAX correctly, there is potential for data loss.
https://www.phoronix.com/news/Linux-5.5-HMEM-Driver
相關軟件如下:
https://github.com/pmem/ndctl
https://archlinux.org/packages/extra/x86_64/ndctl/
https://man.archlinux.org/man/extra/ndctl/daxctl.1.en
看來並非那麼簡單,而且一般 Optane 也不支援 DAX,非 DCPMM 版本不可:
https://tanelpoder.com/posts/testing...istent-memory/
https://www.intel.com/content/www/us...ning-pmem.html
Kernel Streaming 和其他資料就有待下回分解了。
JPlay 的 iOS app 已經送到蘋果審核、即將上 app store 了。價格未定。看宣傳照右邊的手機畫面,可能還有一些額外的功能(提供專輯/artist 資訊等)。
http://jplay.eu/forum/uploads/monthl...1664964984.jpg
這幾天為了找一個小巧的 Windows 版本(非 PE、可以裝 JPlay 的) 做 RamOS,先試裝、聽了一些網路上現成的精簡版 iso。暫時的結論是大概得拿 Server 2022 自己用工具慢慢縮。過程中發現 Windows 11 Tiny Edition 安裝到16GB 的 SSD 後,佔用不到 4GB ,功能也算齊全,當一般工作用 PC 的 OS 應該很理想。需要更多功能的話,同一位作者還做了一個大一點的 Windows 11 Lite。Server 2022 在我的機器上標準安裝的系統大小約 14GB 左右。
WIPEDISK 大法在不同音響系統可能的差異
看到 sam0402 把 WIPEDISK大法應用很多地方,一方面是映證了WIPEDISK大法的『正確性』,但是也浮現一些不同音響系統下的問題,這裡值得好好探討一下。
sam0402 最大的發現是不同的DISK,聲音會不一樣。這個發現接近 P900系統,卻與我的JPLAY雙CAT不同;今天做了很多測試,看起來答案跟之前差不多。
sam0402 與 P900 都是對『雜訊』很敏感的系統,WIPEDISK的確大幅降低雜訊,而特定的DISK其雜訊特別低也是可以預期。
我的JPLAY雙CAT則是『透過拉大暫態』而減小雜訊,雖然無法百分之百消除,但是己經可以不必太在乎RIP差異了。而WIPEDISK的效果比RIP差異大太多,大到無法忽略了。
我使用 1T 2.5隨身硬碟透過600W 5V供電,與 2T硬碟插在同一個HUB上。結果:
1、如果沒有WIPEDISK,2T 3.5無條件 >>>> 2.5。
2、進行WIPEDISK,3.5=:=2.5 分辨不出差異。
同樣的,我的3.5硬碟有兩個SEGATE 2T、3個4T三種品牌,2個8T一個S牌一個W牌。每個硬碟的聲音都不一樣!!但是只要經過WIPESDISK,每個聲音就都差不多了。
所以結論是:從 psycho 派的 jplay雙cat 立場(可能也是我的音響偏好):
背後的理論猜想是:『透過拉大暫態』而減小雜訊。
因此 WIPEDISK的好處是:把『正確性』極大化,讓不同的RIP與不同的DISK之聲音差異可以小到被忽略。
只是目前還是無法讓 外接600W的2.5的WAV 與 吃電腦USB 的 2.5的WAV 聲音接近,後者還是輸給前者。推測如下:
WAV檔本身的好壞:RIP差異、硬碟品牌.......只要用 WIPEDISK 就全面救回來了。
WAV檔被讀出來的電氣訊號,從這裡開始,只要有一個環節不對,聲音就完蛋了。所以外接硬碟有沒有接600W或1500W,這個是WIPEDISK救不回來的。
所以從 CONTROL PC開始,任何一台1500W出問題,WIPEDISK都是完全救不回來的。
(END)
這是小弟前天貼文的節錄。不同硬碟在經過wipedisk後,聲音差異實屬難辨,僅有些微的差異可分別。引用:
在比完Kernel後,小弟好奇聲音檔在這三顆硬碟下,會有何不同?
結果在wipedisk作用下,聲音並不太容易分辨,但最後仍是Seagate勝出...
所以樂友們不必刻意去買Seagate硬碟。
但有趣的是,Linux kernel 在不同的硬碟處理下,卻有非常明顯的不同,可以輕易分辨。也因為如此,ArchQ 又可更上一層樓。
教授在入門簡易那個討論串提到 1500W,讓我想起當初買了 Cosel 回來,也放了快一年才裝起來(之前教授來的時候 Cosel 還在倉庫裡乘涼 :D)。主要是被那兩個超大輸出端子和端子上那個大孔嚇到。
驚嚇過後,發現端子上那兩個小孔攻了螺紋,可以利用。就把討厭的大孔用耐高壓的絕緣帶封起來,輸出線鎖到小孔;之前拍了照片紀錄,供大家參考:
附件 34115
理線也容易
附件 34116
如果不放心像 gangster.tank 一樣把風扇拔掉,就找個低噪音的風扇裝起來。要注意的是風扇電源若直接插到 Cosel 原來的風扇供電插座上,pin 腳的位置跟買來的風扇可能不一樣。要把紅黃黑三條線分別從插頭拔出來(先從插頭側面的開孔用細棒往內壓下線頭的彈片,就可以把線拔出來),安排正確位置後再推進插頭裡復原。
附件 34118
隨便安裝別人精簡的 Windows 並不一定十分安全,幸好 WinNTSetup 這個免費軟件提供 MinWin 的選項:
https://www.mediafire.com/folder/53um6k2nmhvd5/
https://mega.nz/folder/ObATya7C#oR2t79bT-4MGjKxOAYwkbQ
MinWin Medium Profile 如下:
http://reboot.pro/index.php?showtopi...=7#entry221615
基本上 MinWin 的用法就是醬子:
http://reboot.pro/index.php?showtopic=22621真的十分細小:引用:
In WinNTSetup click on Mode to Activate Create Min_Win
Tools\MinWin folder - similar to Win_Debloat + Win_Reduce but integrated during WinNTSetup - one-step solution
http://reboot.pro/index.php?showtopi...=7#entry221567還有這個 Win_Reduce_Trusted 可以用它來進一步精簡 Windows:引用:
IMHO it works very fine as it is, and the size is fantastic, and I will not try to further reduce it. As I said some time ago my goal was a VHD about 1.5 to 1.6 GB and this MinWin build went further than my wishes.
https://i.imgur.com/N9UJOif.png
https://i.imgur.com/WYQ75Qm.png
https://github.com/wimbrts/VHD_WIMBOOT/releases
另外尚有這種妙法:
https://forums.mydigitallife.net/thr...se-only.84238/那個千篇一律的 key 尚未改變:引用:
hello everyone
if you want to test azure stack hci for private use only,
Use build 20348.xxx ( same build as server 2022 )
you just have to generate an iso of azure stack HCI from uup dump and create an iso
create new text named PID.txt and past this content ( key takens from product.ini generic key )
[PID]
Value=YP2N4-KHPFV-F2D34-PXFJH-MBK3B
save this
show windows extension important !
create new file called EI.cfg using notepad
and paste this content
[EditionID]
ServerAzureStackHCICor
[Channel]
_Default
[VL]
0
save file
paste EI.cfg and PID.txt in sources folder from iso ( use poweriso or ultraiso to modify iso ! )
the system is automatically activated without networks required
sources used :
Windows Setup Edition Configuration and Product ID Files (EI.cfg and PID.txt) | Microsoft Learn
hci - Browse known builds - UUP dump
https://betawiki.net/wiki/Azure_Stack_HCI_build_22471
https://betawiki.net/wiki/Azure_Stack_HCI_build_25217官方的最新 22H2 版本 ISO 如下:引用:
YP2N4-KHPFV-F2D34-PXFJH-MBK3B
https://software-static.download.prs...4FRE_en-us.iso
https://software-static.download.prs...4FRE_zh-tw.iso
實際上 Azure Stack HCI 就是取代了以往的那些 Hyper-V Server 版本,兩者同樣是免費的說。
seeteeyou 大提到的這些,我試過其中蠻多種的,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在我的 Z690 Master 主機板上安裝時出現錯誤,debug 大概得花很多時間。缺乏時間之下,最後還是先以已知聲音好的 Windows Server 2022 為基礎,試試 Ram OS、外接 Optane 代替 USB 等設定。
順便分享一下最近看到的 Intel 13代資訊:
- Z790 主機板跟 Z690 的差別:據說 Z690 裝 13 代CPU 跑 Hynix A-die DDR5 最快到 7000M。想超更高的話要用 Z790。但可能還是得找只有兩條 DIMM 槽的設計--有機會超過 8000M。
- Hynix A-die 已經在淘寶出現了,價格意外地合理。有單條16G 的。
也分享一下我目前的 audio PC:
技嘉 Z690 Master/i5-12600KF/Klevv DDR5 16gx2/Optane 900P/Mellanox MCX-353A InfiniBand (40G/56G)/AX1600i。系統碟是 U.2接頭的 Optane 900P,透過轉接線接直通 CPU 的 M.2 座,電源也直接從 AX1600i 接一條獨立的 SATA 供電。沒有發燒線......(慚愧 (wasntme) )
附件 34122
目前數位系統使用的時候沒有風扇在轉動。整個系統唯一的噪音源是 control PC 外接的音樂檔案硬碟。記憶體延遲用 Intel MLC 測得 49.6nS。
上週華碩終於寄回一片「良品」替換因記憶體超頻能力不良送修的 Z690 Apex。這片「良品」跟原來那片是同一版本的,還沒試、不抱太大期望。Apex 有兩個直通 CPU 的 PCIe 插槽,除了 Mellanox 網卡外,還可以裝一片 USB 卡接 DT2,所以未來應該還是會用 Apex 當 audio PC。
暫時好像只有 WinNTSetup 的那個 MinWin 選項才能夠達到 1GB 左右的大小,雖然跟 500MB 左右的 Windows 11 PE 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比較喜歡 MC/LE/ES 的話也可以一試非 PE 版本的 Windows。
畢竟 MC/LE/ES 只會為 PE 帶來反效果:
http://jplay.eu/forum/index.php?/top...guide/?p=60421
很久以前 MosChip 已經被 ASIX(亞信電子)收購了,因此官網並不提供任何 MCS9990 專用的檔案: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101...4;110&PLine=74這種情況就好像另一例子,那是 TI 的 TUSB7340:引用:
Using Windows nature USB host drivers
https://audiophilestyle.com/forums/t...omment-1086218
實際上 MosChip 亦曾經提供 MCS9990 專用的 Windows driver,打開那個 mosflt.inf 之後可以找到那個名為 mosflt.cat 的數位簽名:
http://sunrichtech.com.hk/upload/Pro...20XP_32Bit.rar問題是根本上就無法找到 mosflt.cat,而且那檔案的年份是 2010 年,理論上當時的那些 *.sys 檔案並不會內建 *.cat 數位簽名吧?代碼:CatalogFile=mosflt.cat
DriverVer=31/05/2010,1.0.0.2
如果 32Bit 版本找不到 *.cat 數位簽名,那麼 64Bit 版本又如何呢?答案是同樣欠奉的說:
https://www.driverguide.com/driver/d...iverid=1804157
https://www.driverguide.com/driver/d...iverid=1804357
比較「暴力」的方案就是修改/替換那個 DrvInst.exe 檔案:
https://old.theoven.org/index78dd.html?topic=2768.0
可以試試下載這個 WimBuilder2-Full.v2022-02-02_updated.7z:
https://slore.lanzoux.com/b00z5zy6b
執行那個 main.bat 就會自動修改相關的檔案,但是不知道是否兼容 Windows Server 2022 了:
https://github.com/slorelee/wimbuild.../Patch_drvinst
如果是需要尋找 usb.inf 或 usbport.inf 相關的 *.cat 數位簽名,或許這種方法也可以一試:
http://jplay.eu/forum/index.php?/top...guide/?p=58042
比較方便的 signtool.exe 如下:
http://jplay.eu/forum/index.php?/top...guide/?p=58065
另外明年還有可能出現變數,如果有幸能夠搶購到這個「殿堂級」產品就的確是夢想成真了:
https://taikoaudio.com/taiko-2020/20.../new_usb_card/
https://audiophilestyle.com/forums/t...omment-1205403雖然價格比較可觀,但是效果方面則絕對有保證的說:引用:
Emile and I also chatted about some other development at Taiko. I know very little (most of the stuff in their R&D lab is kept a secret, and I don't have access to that level of info). And the very little I know I can't share. But if I try to connect some dots, my prediction is that the Taiko USB card might be available to non-Taiko users next year. This is not an official news from Taiko but rather my own guess.
https://audiophilestyle.com/forums/t...omment-1112828
https://audiophilestyle.com/forums/t...omment-1113111引用:
I would LOVE to be able to compare the Taiko ATX to a well reputable (or home grown) linear PSU versus the Corsair AX 1600 as it's 100Mhz switching freq should put interference/noise well out of the trouble zone.
引用:
I did. It took less than 10 seconds to realize that there is no comparison. They are on completely different levels. The Corsair AX1600i just went back to the gaming system it came from. It belongs to a gaming system, not my music server.
我正是裝 mosflt.inf。今天本來想自己幫它加 digital signature,後來比較之下,發現在我的系統上我比較喜愛 ASM3242 那片 USB 3.2 Gen 2x2 卡的聲音,就暫緩了。
Taiko 的產品看起來不錯,但以它的價格,在系統裡試過再買比較妥當。迄今為止我看國外論壇推薦所買的元件,失望率很高,大概只有 Optane 聲音表現符合期望。國外論壇用新世代 CPU/DDR5 者在逐漸增加中,對我來說以後可能命中率會逐漸提高。曾經想買 Taiko 那片昂貴的電源板,後來覺得還是耳聽為憑,畢竟系統間的差異很大。引用:
另外明年還有可能出現變數,如果有幸能夠搶購到這個「殿堂級」產品就的確是夢想成真了:
......
目前買 unseen/unheard 的電腦訊源元件/器材,還是以教授推薦的命中率最高,可能是因為我也用 JPlay 雙 PC 系統 :D:D:D
我用 WinNTSetup 做過 Win10/11/WS2022 的 MiniWin,安裝到一半重開機的時候都出現錯誤,沒辦法完成安裝。有空再繼續試試看。
應該是你認同我的音樂標準與錄音標準......(giggle) (devil) (angel)
我完全不信任網路上CAT器材或軟體的推薦,就是因為它們往往基於嚴重的錯誤演奏與錯誤錄音,習慣那種聲音的耳朵,怎麼可能正確辨識出真正HI-FI性能提升的器材或手段??所以,現在都只能親自動手才敢推薦,否則幾乎沒有任何可信任的!......(blush)
當然信息大海也得先篩選後才能測試,所以我篩選的方法大概如下:
1、先看推薦者聽什麼音樂?大概就知道基本問題。
2、再來看看『依他的描述』:改變了什麼?通常『好聽』是最難以判斷的,所以毫無意義。『溫暖』是絕對致命,來一個死一個。『耐聽』也非常危險,跟『音樂性』一樣都是比失真的。『音場』變大或『定位』變好原先很可靠,但是到了百萬音響等級就突然完全不可靠了??猜想到了百萬音響等級,『音場』變大或『定位』變好往往是刪減音樂訊息的假象。
最後就是我說過的:我的CAT在這裡排名未必有前20名,兩百萬的音響系統就無法承受了!!所以CAT優化到一定程度真的就要獨孤求敗,不然根本不知道到底是『無效』?還是『音響被殺』?這會導致判斷失準甚至整個CAT方向走偏。因此,我認為CAT搞到我這種排名不到前20就很夠用了.....(giggle) (giggle) (giggle)
大家不要被教授這段話洗腦、覺得不用繼續努力改善 CAT 了啊 :D:D:D
我的二十萬音響隨著 CAT 不斷調整升級,聲音還是不斷在改善。之前聽數位純粹只是因為音樂(新天新地那些法國廠牌裡,只有 Alpha 還在出 LP,但也只有寥寥幾片)。作為音響迷,其實是邊聽邊 %$#&?!!
大概是從教授提出 Gutmann wipe 開始,也許是各種調整剛好累積到一定程度(當然也不排除是我終於被數位洗腦 (wasntme)),數位的透明度終於明顯進步,我也不再心裡開國罵。
昨晚聽以前(pre-新天新地年代)最愛、年代久遠而且是類比錄音的 Reference Recordings 野島稔/Nojima Plays Liszt 和 Nojima Plays Ravel 兩張專輯的數位版本,雖然聽感與 LP 不同,整體來說已經不遜。若不是在自己家裡聽到,很難相信數位訊源有這麼一天。
題外話:新世代電腦/主機板唯一的「壞處」是 BIOS 改成 UEFI。即使在 BIOS 設定裡打開 CSM, 跟各種在 MBR 年代開發的軟體工具相容性還是不佳。用以前的主機板設定 Ram OS 應該不難,現在因為 Grub4Dos 不支援 UEFI,網路上一堆兩、三年前的 Ram OS 教學幾乎都在設定 Grub 的步驟卡住。各種支援 UEFI 的 Grub 後續替代工具軟體因為都是業餘開發,進度緩慢,完成度較低、資訊也很少。
新人求問, 希望各位前輩們能解答一下:
1. 是否檔案放進經過wipe的硬碟, 然後再抄回沒有wipe的硬碟, 都有同樣的變好?
2. 曾放過檔案的wipe硬碟, 若刪除檔案後, 是否應該重新wipe?
謝謝!
我自己的用法是(耐心地 :D)wipe 一個 1TB 的 partition,之後只放不刪。第一個問題,我的經驗是有變好,但沒去確認是因為施行 Gutmann wipe 後聲音普遍變好的影響,或者是該檔案曾放到 GU wipe 的影響。每個系統的組成和播放流程有些差異,最準確的辦法還是在自己的系統上實驗看看。
最近瀏覽一些精簡作業系統的資訊,偶然讀到HQPlayer 的 HQPlayer OS 是 RTOS (real-time OS);已經有 HQPlayer license 的話好像也是免費的。不知道版上有沒有人試過?我雖然對其他播放器聲音表現勝過 JPlay加 DT2 不抱太大希望,從資料上看起來 HQPlayer/HQPlayer OS 的組合播放 DSD 檔案蠻理想的。
謝謝解答!
檔案只會慢慢增多, 想轉移到 4T 硬碟, 用最快的填 0, 軟件報告說要用 2 天多完成, 用 Peter Gutmann, 相當嚇人, 要 80 多天. 我試用 USB 外接填 0, 做了一會, 溫度相當高, 不敢繼續了, HD Tune 報告已經出現 (C7) CRC 介面錯誤了. 所以現在有個想法, 用另外一個硬碟 wipe 一個約 4G partition, 抄檔案入去, 再抄回到 4T 的硬碟. 雖然這樣做法也很費時, 但對儲存檔案的硬碟有點好處吧!
轉眼 2022年即將邁入最後一個月。我從去年年末到現在不斷改來改去的 JPlay 雙 PC 系統,在送修的送修、填海的填海之後、難得在今晚湊齊目前自己覺得較理想的組件、也調整到接近這些組件在能穩定工作的狀態下所能達到的性能極限。除了套用教授和版上大家辛苦實驗篩選出來的許多設備/設定外,有幾項較不常見的設定,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 雙機間連線使用 Mellanox 的 InfiniBand 網卡(40G/56G,不用重金去買國外論壇推崇的一些昂貴低延遲網卡就能達到較低的延遲)。InfiniBand 的設定不難,若想一試的話,遇到問題我應該可以幫上忙(但不能保證其聲音符合喜好;我自己很喜歡,尤其是它讓我可以用 JPlay 的 ULTRAstream)
- InfiniBand 網卡和接 DDC (DT2) 的USB 卡都插在直通 CPU 的 PCIe 槽
- 系統碟都用 Optane (未來跑 Ram OS 成功的話,連系統碟都可以省掉),也插在直通 CPU 的 M.2 槽
- 記憶體延遲用 Intel MLC 測,靜態下 audio PC 約 48.2nS、control PC 為 49.5nS。這是調整上最費時的工作。記憶體的 command rate 都設為 1T, 也很花時間(同時要速度高、時序低)。
附上照片供參考。我把有限的預算都花在自己覺得比較關鍵的組件上,所以線材以實用/能用為主,還請大家自動無視之......:D:D:D
附件 34135
忘了反吐槽這段話,今天才想到要還手!....(devil) (devil)
dequad 上述的經驗絕對不能拿來參考,誰參考誰倒楣....(giggle) 理由非常簡單:因為 dequad 的 二十萬元類比端是『DIY派』的!!這裡很多人都知道 bchsieh大魔王的 DIY派 根本不能看成本,表面上二十萬元,實際上應該是形同沒有DIY能力的我們之『兩百萬』的水準。簡單來說,dequad的類比端己經『符合他的要求』之『極緻標準』了。所以,數位端當然越強越好!!.....(giggle) (clapping)
簡單來說,類比端性能不佳,數位端會造成各種殺音響現象而無法正確判斷好壞;我能發現很多正確的CAT方法,理由就是類比端夠正確,才能『肯定』改善的方向是正確的。
來來來,考考你們:GUT過的 850M複製好檔案後放一個月,與另一個現在剛剛GUT過的850M,兩者的聲音有什麼不同??
答案是:剛剛GUT過的850M,超低頻稍微正確了一點;其他高頻中頻就非常難以比較,只能說差不多。
能發現到這個現象,一定要有非常正確的超低頻錄音,與非常正確的類比端。至於CAT所需要的水準,只要我這裡種排名不到前20的低級CAT就夠用啦!......(angel) (angel)
所以類比端性能不足的人,應該都無法發現放了一個月的GUT檔案、其超低頻會有點損失吧?.....(devil) 不過老實說,除了新天新地的最新錄音外,我還真的懶得把舊檔案通通重新GUT!煩死人了.......(blush) (blush)
雖然知道 latency 影響聲音很大,其實數位訊源追求的 latency 和一般說的 audio latency 是不一樣的東西;後者指的是在播放過程中從啟動訊源到發出聲音間的延遲。數位重播看的是對作業系統和執行的process 有影響(會造成 CPU 等待、連帶使得供電受干擾等效應)的延遲。看這些 OS/process 層面延遲的工具裡,免費的 LatencyMon 是最常用的之一。這些 LatencyMon 和 ISR、DPC 等等,可能之前本討論串都討論過,但電腦硬體已經演化到 Intel 13代,我還是把最近看到和測到的一些數據提出來供參考:
昨晚看到德國一家專做 audio PC(他們推薦用 HQPlayer 和 HQPlayer OS)的公司,用 LatencyMon 測他們 audio PC 的截圖,測的應該是 Intel 12代之前的機器:
附件 34136
就用 LatencyMon 測了一下自己的 audio PC (Z690 Apex/i3-12100F/Hynix DDR5 A-die):
附件 34137
(另一部 control PC 裝 i5-12600KF,測得的 ISR routine execution time 更低,只有 0.7幾uS)
這是LatencyMon 所測得各個 driver 的執行時間:
附件 34138
這些量測數據代表的意義我是一知半解,大致上只知道作業系統排工作的 scheduler 不會去延緩執行 IRC 和 DPC,所以這兩者的執行時間越短,對 audio 程式的干擾和中斷時間越少(如有錯誤還請大家更正);其他得再研究。先 po 出來供大家參考,看看有沒有什麼地方可能是有問題或可以改善的。
題外話:HQPlayer OS 跑起來執行的 task 只有 20 個,有時間真的要試試看。目前想到的 HQPlayer 系統架構是:現有的電腦硬體裝 HQPlayer 和 HQPlayer 的OS,後面接也是由 HQPlayer 的設計者開發、open source 的 DSC-1 解碼器(可以自己裝、加上真空管輸出級)。PCM 檔案就用 HQ Player 軟體轉檔成 DSD 再輸出。這個架構的瓶頸可能是 DDC/USB 介面。DT2 對 DSD 的 support 已經有點落伍,要找到聲音跟得上 DT2 的 DDC,整個拼圖才會完整。
教授說我的類比系統是 DIY 派的,但仔細想起來,其實 DIY 的部分不多,只是一路演變到用這些器材的過程漫長又坎坷。真正算是 DIY 的只有 phono 放大(邱醫師想出來的線路,我用一部 70 年代的老 Theta 真空管前級改裝出來)。DAC 是用 雙 PCM1798 的廠機(已停產)、高電平放大也是廠機(電源變壓器還壞過、只好自己找人繞了一顆換上)。後級也是廠機、也停產了。後級有改裝,只是換零件和降低負回授(改電阻值)。老 Quad 靜電喇叭是廠機,更新了電源板(電路沒改,原來零件長期處理高壓,已老化不堪用)。超低音是廠機(二手的三、五千元一部、沒人愛但聲音很快)、超高音也是廠機。超高音的分頻(一顆電容)和電感式衰減(也是一個零件)是DIY,買零件裝起來的,沒技術可言、靠實際聆聽調電容大小。講了一大堆,其實我想說的是,二十萬(不過二手居多)的類比系統也不一定要 DIY 啦!:D
不過等我把新的靜電喇叭半成品套件裝起來,喇叭就變成是 DIY,而且也晉升為二十五萬等級啦 :D:D:D
大家好,雖然退燒很久了! 也不屬於追求極緻的一員。但對於聲音有一定品質和"超值"部分精神是沒打扣的!
一直以訊源採非同步ddc接dac的方向不變,由於串流的崛起。雖然最近才涉略而且是用偽串流的方式。
串流很不錯,以便宜月租的方式給予全部的歌庫,但弄好前置的硬體花費,音響級的路由器、交換器、usb隔離器、專業的串流播發軟體但如ROON,是一筆開銷,而且整合的聲音如何又是另一回事。
基於保留訊源DDC、DAC方向,又不想增加串流硬體的開銷。入手了無線路由器(由手機網路分享)、IO DATA SOUNDGENIC(日本網站買2THHD),到手價不到台幣一萬。
這樣的組合是以無線控制的方便、超值。為什麼是偽串流,因為平板安裝 FIDATA軟體(IO DATA公司) ,經路由器只作無線控制,其它部分都是有線連接的。也就是控制端選完歌就沒它的事了。
前提是歌庫是自己RIP的品質也較有保障,所以跟串流可說是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有保留了無線控制的方便。
廢話那麼多,重點來了! 因為之前也有 用JPLAY 且JPLAY FETMO也有購買,因為單機較麻煩所以擱著了。
結果因為IO DATA 的關係才發現它的FIDATA串流播放軟體竟然是免費支援 FETMO,也就是平板裝FIDATA作CONTROL 端,AUDIO PC 裝 FETMO 。
結論:這樣子的音響建構,其實就只要購入無線路由器就好了,連 SOUNDGENIC 都省下,FETMO 的音質相信還是更有保障的。
就不好意思版主 psycho兄了,雖然一點也不極緻。但對於玩jplay單機是一個非常的超值選擇。 系統也簡潔,無線控制真的方便喔!
感謝
安裝了這個 FIDATA 的 iPhone 版本,看起來是跟 mConnect 一樣的功能,但感覺使用介面不錯(還沒使用,因為最近幾乎都只用 JPlay Mini),而且是免費的。
看到 seeteeyou 大在 JPlay 論壇上提到這個 BareBone OS tool,感覺很理想,因為精簡出來的應該是「正常」的 OS 而不是 PE。這個工具的使用有基本技術門檻,對我這類門外漢來說有點困難,還在摸索中。成功的話再回報。
數位播放太強了 ── 超高難度的類比端音響考驗
最近一直感受到數位播放系統真是太強悍了 ── 它正確到極少人能想像的地步,反過來,造成類比端音響系統完全跟不上;這情況會造成非常混淆的殺音響現象:最常見的就是,誤以為某種『降低性能』的數位播放是好聽的或高傳真的,其實是因為『降低性能』的數位播放讓類比端活下來而展現正常水準。這還是我們這個高水準討論區才僅僅犯此小錯,在外面的討論區,我真的覺得『全世界』(含英文法文)的討論區都一樣:他們透過『染色』的數位播放,造成類比端大幅被『染色』,然後覺得很好聽。因為數位播放性能太強,『染色』造成的性能降反而類比端活下來,這樣子根本無法發現正確的數位播放。
所以要獲得真正正確的數位播放知識,類比端一定要非常『正確』,耳朵也要非常『變態』:如果買得起兩百萬音響還可以純粹透過『真正好聽』來分辨類比端是否正確,低於這個價位我強烈懷疑是耳朵進行腦補:把高性能數位播放造成的殺音響惡聲『當成』好聽,因而能獲得正確的數位播放知識。
會如此思考,正是因為在我們這個全世界最高品質的數位播放討論區中,我的全套數位播放系統的排名快要退到第二十名了!!然而,憑我的兩百萬元級類比端加上頂尖的耳朵,陸續發現很多世界最頂尖的音響現象,這在眾多千萬級音響玩家是完全無法想像的世界。所以我最近常說:數位端己經太正確了,要先加強類比端與自己的耳力訓練,不然整個音響體驗極可能走歪。
以下我為大家呈現一個超高難度的類比端音響考驗,看看大家會聽成什麼?一方面可以檢視自己的類比端有何缺陷,二則可以提供腦補所需的知識訓練,這樣子大家的數位端就可以更正確了。
這是目前為止全世界最正確的鋼琴錄音:
http://www.stsd99.com/music/hortus210.jpg
廠牌:HORTUS / 編號:HORTUS210
我選用的是第六軌:Dupont 極美的作品《La maison dans les dunes》之第七曲《Le soir dans les pins (A minor)》,從最開頭到00:30,聲音檔如下: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0qp...usp=share_link
這段音樂的重點就是『絕對正確的超低頻』。鋼琴的直接音最低音是最後00:24.3的音;但是由於鋼琴的琴弦與琴身本身產生共鳴現象,一般我們聽起來會是它的前後兩個次低音『因為音量豐滿』而覺得聲音比較低。
也就是說,直接彈奏的低音不見得鮮明,琴身或琴弦的共鳴產生的低頻反而更低更沈。
到此為止,無論有沒有經過wipedisk,都可以在我的音響表現出上述內容。上述這是不使用wipedisk的情況。
再來是wipedisk後經過一個月的情況:大約在00:10之後,就會明顯感受到琴身與琴弦的超低頻共鳴。
最後是今天才wipedisk的情況:從00:00一開始,就會明顯感受到琴身與琴弦的超低頻共鳴了!!!
這些差異比較細微,上傳網路硬碟後差異變得亂七八糟無法預測,所以我只把最後的情況剪一段上傳,其他情況就要請你自行操作了。
因此欣賞這張唱片時,我『被迫』要在播放前,先wipedisk 850M,然後複製檔案進去;再隨便複製個8T音樂檔洗掉RAM的CACHE,重新複製這張唱片,OK。
這種機車的情況下,無論鋼琴彈奏多高音,永遠都會有細微的琴弦與琴身共振之超低頻撫慰著身心。完全可以體會為什麼市場上會有舒曼波的發燒用品,但是,直接從唱片中得到的舒曼波不是更爽?
因此我把這個音樂體驗列入超高難度的類比端音響考驗,也很不幸的發現WIPEDISK有時效問題,要達到完美無缺的數位播放真是遙不可及…….
(END)
大家好,介紹一個YOUTUBER 屬於實驗派玩家草爸。其中最近視頻有和我們台灣頗知名串流品牌 SILENT ANGEL 創始人的對話。
淺顯易懂,直話直說的草爸自己用ROON但也僅是貪方便而已,他自己對要新進串流玩家建議若不是方便就不用考慮ROON了! 進入很多家訪串流音質亦不理想! 高價不見得是聲音的保證喔,實際玩的東西單價都很高,也有比較低價的(十萬以下XD....)。
總之他的視頻對想深入串流應該會有幫助。
感謝
JPlay 的 iOS app 上架了。訂閱制(App 開發者不採用訂閱制的話,長期很難贏利),一年台幣 1,490元,有14天試用期。
dequad 兄您好,
請問 dequad 兄是否從事 Programming 或者 Software Engineering 方面的工作呢?
http://jplay.eu/forum/index.php?/top...event/?p=61789
其實這是相當有趣的資訊: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689#post251689當然 Windows 10(或以上)的 kernel 該是永遠不會開源,另外於 2017 年外洩的 32 TB 源代碼亦作用不大,跟 2020 年外洩的 XP SP1 源代碼同樣雞肋:
https://github.com/tongzx/nt5src
https://archive.org/download/microso...ive-2020-09-24
幸好 ASIO drivers 是開源的:
https://github.com/dechamps/FlexASIO
https://github.com/koord-live/KoordASIO
https://github.com/levmin/ASIO2WASAPI
https://github.com/SunbossRS/FLStudioASIO
https://github.com/EddieRingle/porta...c/hostapi/asio
ASIO Link Pro 並非開源,但是它可以代替 Diretta/Dante/RAVENNA/AES67/AVB 的功能:
https://discuss.cakewalk.com/index.p...vailable-free/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318...au/ASIOLinkPro
Scream 是開源的:
https://github.com/duncanthrax/scream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ad&tid=2286366不少支援 ASIO/WASAPI 的播放器是開源的:引用:
②win系統下的Scream虛擬聲卡全局推送基本沒有可以感知的延遲,對於PC黨玩遊戲、看視頻沒有任何“音畫不同步”的影響。
https://github.com/mpv-player/mpv
https://github.com/billlin0904/xamp2
https://github.com/tramhao/termusic
https://github.com/Jelmerro/Garlmap
https://github.com/Raimusoft/FoxTunes
https://github.com/harmonoid/harmonoid
https://github.com/harmonoid/libwinmedia
https://gist.github.com/fukuroder/7658921
https://github.com/ServiusHack/MStarPlayer
https://github.com/MusicPlayerDaemon/MPD
直接把檔案推送到 JPLAY 的 Go2TV 也是開源的,因此結合了 UPnP Media Server 與及 Control Point 兩者的功能:
https://github.com/alexballas/go2tv
https://www.reddit.com/r/golang/comm...ediarenderers/支援 low-latency audio 的東西同樣是開源的:引用:
Well done. I tried it successfully with my Yamaha WXC-50 streaming audio amplifier sending .mp3 and .flac files from my mac in CLI mode, so it works not only for tv.
https://sjoerdvankreel.github.io/xt-audio
https://github.com/sebastian-heinz/lowl_audio
那個 mpv 播放器看來十分好玩:
https://www.reddit.com/r/linux/comme...h_i_no_long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RaNvcDG28
Windows PE 也可以添加 OpenSSH Server 的說:
https://www.tenforums.com/software-a...ntication.html
超級/非常/極為/特別多免費的 Lua scripts 可以令 mpv 變得樂趣無窮,例如 DLNA 的功能:
https://github.com/xfangfang/Macast
https://github.com/chachmu/mpvDLNA
https://github.com/PCigales/DLNAPlayOn
https://github.com/xfangfang/Macast-plugins
https://github.com/PCigales/DLNAmpvRenderer
簡單的遙控:
https://github.com/husudosu/mpv-remote-app
https://github.com/husudosu/mpv-remote-node
https://github.com/open-dynaMIX/simple-mpv-webui
還可以用 MPRIS 或 SMTC:
https://github.com/hoyon/mpv-mpris
https://github.com/x0wllaar/MPV-SMTC
https://github.com/dyphire/MPVMediaControl
https://github.com/datasone/MPVMediaControl
https://work.lisk.in/2020/05/06/linu...a-control.html
https://chunminchang.github.io/blog/...ia-session-api
然後安裝 KDE Connect:
https://repology.org/project/kdeconnect/versions
https://apps.apple.com/us/app/kde-connect/id1580245991
https://apps.microsoft.com/store/det...t/9N93MRMSXBF0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kdeconnect_tp
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d...peepbggpofdhbo
https://www.reddit.com/r/SteamDeck/c...he_steam_deck/
日後亦有可能支援 Home Assistant:
https://github.com/home-assistant/core/pull/67703
暫時有待研究之處就是怎樣砍掉 mpv 支援影像的部分,雖然 GitHub 應該有不少相關的「輕量級」例子,但是它們仍然支援影像的檔案,明顯不是只剩下音樂格式的「蠅量級」:
https://github.com/nyfair/mpv-win64
https://github.com/Kosm8/mpv-winbuild
https://github.com/dyphire/mpv-winbuild
https://github.com/myfreeer/mpv-build-lite
https://github.com/CharlesMengCA/mpv-player-only
因此小弟冒昧問一下,不知道 dequad 兄是否了解 GitHub Actions 的細節呢?
或者有需要的話就只好請教對岸的高手:
https://github.com/hooke007/MPV_lazy/discussions/27
seeteeyou 大的 PO 文資訊量一向很大,我通常都要花些時間才能消化。
小弟之前在電腦軟體/硬體公司服務過很長的時間,但不是 Programmer/Software Engineer。MFI 的經驗來自於後來在美商新創小公司做消費電子產品的時期。
如果 seeteeyou 大指的是編譯 source code 時用不同的硬碟,那大家可以拿 seeteeyou 大列出來這些源碼實驗看看。我目前用樂之邦 DT2 跑 Kernel Streaming,驅動程式拿不到源碼,但未來測試 HQPlayer/DSD 大概會用上其他的 DDC 和 Asio/Wasapi,到時就有誘因花些時間去實測看看。
GitHub Actions 的話,我完全沒經驗,Sam 大應該能提供一些建議。
其實我這一年多來組裝電腦訊源純粹只是為了聽新錄音。起初漫無頭緒,讀了很多論壇和評論後,直覺判斷教授講的看起來最可信。開始動手組裝後,雖然在 PC 的選擇上誤入歧途,效果還是很驚人,也感覺到數位訊源的潛力。本來想鼓吹陷害教授換最新世代電腦,有了結論後我再依樣畫葫蘆,結果教授都騙不動 (devil),反而我自己把雙 PC 都換到 Intel 12代、暫時就先以追求低 latency 為主軸去調整。因為成效很好,完全符合我喜歡的走向,現在每次開聲聽自己都還是不免驚嘆(大家別打我 :D:D:D),已經漸漸失去再追求更上一層樓的動力了。大概要等邱醫師完成真空管 DAC 的設計(自己裝的目標是要勝過 Lampizator! (clapping)(clapping)(clapping)) 和把新的靜電喇叭組起來、讓年邁還辛勤工作的 Quad 休息、可以暢快地播爆棚管弦樂、才會又有動力繼續研究升級電腦訊源啦!
對了!忘了分享:現在可以買到便宜的U3TT啦!!
這是在另一串提到學生請代購在淘寶上買到的 U3TT:
淘寶連結是: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d=570036995624
缺點是原先的 4.0/1.7 DC頭變成更細的 3.X/XX(詳細數字不知道),要選用轉接頭請自行處理。
優點是:雖然沒有直接跟舊版PK,但是改善效果極高!然後只要2000元、當初買3000元......看起來 U3TT不用怕買不到?
此外,虧一下 dequad:
你們看看,數位播放比類比播放強悍太多,又導致有人陷入獨孤求敗的境界了.....(giggle) (devil) (clapping) (clapping)
依照教授講的,我最近的經歷不也算是獨孤求敗了?...(giggle)
故事是這樣的,最近我那網路上買的二手電腦(台幣2000元)突然的掛掉。
因此我被迫要買新電腦。於是跑去X亞組了15000左右的新電腦。
CPU:R5-5600G
主機板:MSI B550 Mortar
RAM:美光DDR4-3200 8Gx2
硬碟:美光MX500 500GB
PSU:海盜 RM550X
這是目前口袋深度能組的最好情況。
然後掛掉電腦的硬碟則是再買了[伽利略 專業加強版 SATA&IDE TO USB3.0 光速線]
插在前面USB3.0上面當作外接硬碟使用。
系統一樣灌版上gxxx.tank 推薦過的舊版的Win 10 LTSC。(有新的但我懶得使用,還是用舊版的。)
回歸主題,這樣的新電腦拿來播一樣硬碟的檔案,我有什麼樣的聽感?
我第一個印象就是我終於了解版上各位在講的那些音響術語是什麼東西了。
聽管絃樂,感覺「分離度」變好了,前一台電腦像樂器糊在一起,換了電腦之後,樂器之間沒那麼糊了。
再來是印證教授所提過的,「大的主機/機殼,聽起來就是比較『大』」。我聽起來也是如此,樂團的規模感覺變大了。
我確定的是,換了新電腦之後聽起來是更加HiFi了。但同時我也覺得,這「聲音」是更加「難聽」了。這應該就是電腦端太強大,必須要補類比端的結果。天知道還要砸多少$$在上面,才能反轉?
因此目前來講,現在這個結果反而讓我不想再多花一毛錢在音響上面,因為我知道那是漫漫長路。
加上,以結果來看,花那麼多錢得到的「享受效果」,不足以讓我努力。(我說過,我自認為是個圈外人,我不是一般所認定的那種「愛樂者」。)我還是把錢省下來吧。(angel)
Bios處理一下還有不少潛力可以挖掘.
尤其是太難聽這點.
老實說,yuntree你的『腦補』功力實在己經獨孤求敗!...(clapping)(clapping) 當年我無人帶領一切自學,也只能腦補『音樂的多聲部結構』與『詮釋品味』。現在己失去這種高強的腦補能力了,看到你這麼高強的腦補能力還真是有趣!...(clapping) (clapping) (clapping)
如果有能力的話,花個7000元或更便宜的二手價試試看 kp-1800耳機,看看還可以腦補到什麼境界?而另一個腦補天才gansterxxx一定要試 kp-2000.....(devil)
我猜你們這麼高強的『腦補』能力,其根源是人類聽覺超強的『分辨力』:人類無法直接聽到192k hz,卻可以輕易分辨 192k 與 192k+384k 是不同的聲音。所以任何pc的調整,任何人都可以聽出差別;只是有人選擇『我不想要聽出差別』因而覺得沒差,有人選擇『我要聽出差別』所以分辨力強得驚人,像yuntree這種瘋子更是強中之強。
但是『分辨力』無法直接對映『音樂』或『美感』或『藝術品味』,那是需要更多的訊息處理能力。因此,改變pc一定有差別,但是改變後的結果是不是『正確的聲音』那就問題很大!!如果類比後端實在太差,根本無法呈現任何正確的調整結果,更糟的就是從此養成錯誤習慣:例如盲信線性電源。
yuntree 你熟悉新pc後通知我,我借你一隻 kp-1800(可以借很久(giggle)),看看比較精準的類比後端會讓你的腦補如何展現??...(clapping) (clapping) (clapping)
教授
1.我是想說走到這地步,我也沒有動力再進步了。因為我當初的目的已經達成,我所走的路也夠遠,加上,我知道要再進步所花費的心力非常巨量,那可不是花錢就有的簡單事情。因此考慮到C/P值(我一直都是個考慮C/P值的「實務」的人,只是在P(表現)的考量點與常人很不一樣而已。)的投資與回報,我才下判斷說:「不了,就這樣就好。再進步所花費的已經得不償失了。」
2.再者是,我不知道要再怎麼進步了。能用Alesis M1Active 320USB喇叭接著電腦,然後就在那聽Timpani的拉穆魯的193X錄音,這樣已經夠好了。實話說我還真不曉得還要聽什麼才能更進步。
3.目前人有收入,不用再那麼辛苦用借的了。;) 問題只在於,目前看起來我沒有足夠的動力去買一隻kp-1800來聽聽看。我有腹案,但尚未有足夠的動機去執行。若要買,大概先買一隻耳機插著喇叭上面的耳機孔。耳擴和其他教授說的設備等等再說。
我想在這澄清一下我的用詞「聲音」以免誤會,如果研究我的發文的話,應該會注意到我很少使用「聲音」兩個字。當我提到「聲音」的時候,我指的通常是「一般人聽到的狀態」或者說「直觀底下所感受到的」。但剛好,當初在論壇上跟Blog看過教授的發文,我知道且經驗過「殺音響現象」的存在。因此當我聽音樂的時候,我其實不在乎「直觀聽到的聲音」,我更在乎「藏在背後的聲音」(我目前只能這麼形容)。
所以,前一篇文我說換了新電腦之後,「聲音更難聽」這裡指的就是「直觀底下感受到的聲音」。而後面我又說「我確定換新電腦之後更HiFi」,這裡就是我說的「藏在背後的聲音」。因此,前篇文章所提到的「聲音更難聽」,我指的是對一般人而言,他會覺得:換新電腦之後怎麼聽歷史錄音更難聽了。
但對我來說,我在乎的是後者的HiFi,我會覺得:很好,這個更接近現場了,我會說兩相比較之下,新電腦聲音更「接近自然」(指的是更接近現實的情況)。對我來講,換新電腦聽原有的音樂是更好聽,但我知道對一般人來說是更難聽。
新舊電腦給我選,我是選新電腦。但我也知道,這個繼續升級下去,方向應該是跟換新電腦一樣。會越HiFi,卻也越難聽。因為電腦性能太強大了。類比端不知道要砸多少錢才會終於追上來,達到聲音反轉變好聽的門檻。考慮到這一點,我才下判斷說:「與其在那遙遙無期的砸錢,我還是僅止於此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