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山姆大的測試~ 可惜沒差異,不然的話,操作速度就比用硬碟快多了。
山姆大的測試結果,也間接證明了,這真的跟硬碟內的磁微擾有關。
但仍然成謎的是,為什麼處理過的檔案,拷貝到其他地方,仍然有效果。這個如果能搞清楚,很多問題就能豁然開朗了。
可列印查看
ExFAT 據說會儘量維持檔案資料的連續性(避免 fragmentation)。
Windows 有一個蠻新的檔案系統格式 ReFS,是用來跟 Linus 的 XFS 和 ZFS 對抗的(ReFS 只能存放資料 data,不能用來開機)。
ReFS 系統本身就佔去七百多 MB 的空間,所以測試用的 partition 還是要割大一點。以 FAT 格式 wipe (太大的 partition 還是要選 FAT32 格式才能 wipe 成功)後再 format 為 ReFS,用 Disk Wipe 的 View Disk Data 看,資料仍保持為零(不過 Disk Wipe 看 ReFS 的 data 也許有問題,不一定正確)。ReFS 聲音如何尚待測試。
http://jplay.eu/forum/index.php?/top...clean/?p=60143https://www.windowsphoneinfo.com/thr...2/#post-310585引用:
Testing and enjoying exFAT now. It's probably my best RAM disk format now, especially with 64K/128K allocated cluster size. Even historic and distant miking performances of Beethoven's piano concerto No. 4 (Wilhelm Kempff, Ferdinand Leitner, BPO, Qobuz 24/96) and Symphony No. 3 "Eroica" (George Szell conducts Cleveland orchestra, Qobuz 24/192) and The 5 Piano Concertos (Leon Fleisher, Szell, Qobuz 16/44.1) and the likes, all just sound glorious. Words like "composure", "top to bottom balance", "depth" come to mind. Music comes thru more convingly than ever. Same can be said about more modern close miking recordings such as Kristian Bezuidenhout’s performances of Beethoven’s piano concertos (Pablo Heras-Casado conducts Freiburger Barockorchester, Qobuz 24/96). His period forte piano no longer strikes me as a thin sounding instrument. Lightweight than a Steinway but not thin.
Smaller scale materials benefit from the format too although in different magnitudes an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Vocals retain warmth, details and separation are intact or even slightly to moderately better. Sax and trumpet bites are "friendlier", percussion starts and stops more instantly. The "finger snap" percussion at very first second of Diana Krall's My Love Is (Love Scenes, DSD64, local HD) can clearly be heard with pleasing clarity. Listening to Nenad's Bass Room and Sonny Rollins' Way Out West in their entirety has becomes a more pleasant treat.
https://www.personal-view.com/talks/...n-unit-size/p1引用:
Most significant and important is the Latency : Maximum. There is a huge diference from NTFS and ExFAT (2500 vs. 500)Also, the Sector size in ExFA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is Latency. I was testing with 16K, 32K, 64K and 128K.
64K is Good but I thing 128K is a litle better.
256K代碼:format X: /FS:exFAT /Q /A:128k
http://jplay.eu/forum/index.php?/top...clean/?p=60132
https://i.imgur.com/duielDD.png
https://i.imgur.com/NQac11h.jpg
全球首發!【技術實戰】在exFAT分區中安裝並啟動Windows系統
http://bbs.c3.wuyou.net/forum.php?mo...ead&tid=388226
exFAT驅動.zip
exFAT
https://i.imgur.com/ej4FxtE.jpg
NTFS
https://i.imgur.com/o8kiTe4.jpg
使用ReFS+VHD(X)模式啟動Windows Server 2022
http://bbs.c3.wuyou.net/forum.php?mo...ead&tid=426201
全球首發!【技術實戰】在ReFS分區中安裝並啟動Windows系統
http://bbs.c3.wuyou.net/forum.php?mo...ead&tid=426202一鍵禁止系統自動升級ReFS版本號 Win10v1511解鎖ReFSv3格式化功能.zip引用:
只有服務器版能完整支持格式化操作,如果只是讀寫操作則包括桌面版在內的所有SKU都支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827...wer/1298677349
ReFS
https://i.imgur.com/H5NdAbd.jpg
NTFS
https://i.imgur.com/5xBT21K.jpg
現在需要『大家一起來測試』:
指定特定 WAV檔,各自進行 DISKWIPE後上傳,看看誰家的 WIPEDISK 效果最好?
大家都統一用GOOGLE雲端上傳與下載?這樣子最能統一變項。
00-1087-raw.wav 與 00-so306-raw.wav 是從2T原始檔使用 GOLDWAVE 剪下的片斷,存儲在 2T 的根目錄。
00-1087-GUT.wav 與 00-so306-GUT.wav 是從2T COPY 到一個 經過八次GUTMANN抹寫的40M 超小硬碟。
以上四個通通上傳到 GOOGLE雲端硬碟目錄
連結如下: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usp=share_link
一起來玩!....(clapping) (angel)
教授的發現實在太有趣了,『大家一起來測試』
用教授提供的原始檔,Zero wipe 50次到 300M 的硬碟分割區,格式化為 XFS。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qWxoPC3Q3vyDmD
教授是不是忘了訂定wipe 幾次的規範?
這樣就無法客觀比較誰家的WIPEDISK好。
還只是「大家一起來玩...」?(giggle)
小弟也來共襄盛舉一下 XD
提供的檔案是在Arch下利用Zero Wipe了20次的XFS的版本。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fql8Ix29UufoGAGkdFApQ6vy5dG5ytJh/view?usp=share_link
因為很久之前我有發生過上傳過不同rip的wav給大家比較時,似乎上傳超過一定時間後下載的wav可能就會聽不出差異。
所以之後我個人都習慣性的先把檔案壓縮後再上傳到雲端分享。
因為檔案不大,我的檔案就直接上傳到教授的 Google Drive 了。
我那兩個檔案是下載到 control PC M.2 插槽上的 ReFS 檔案格式 Optane 碟(Disk Wipe 8次)。檔案名有標示。
外接硬碟版本就聽大家上傳的了。
看看這樣子玩多麼有趣!....(angel) (angel) (clapping) (clapping)
上述有三個網友上傳,其中我聽過他家的音響聲音只有 dequad,使用 FOOBAR2000+JPLAY 比較如圖:
附件 34099
首先,我電腦原始檔是:00-so306-raw,GUTMANN成 00-so306-GUT,上傳到GOOGLE DRIVER。
為了公平比較,重新下載成 00-so306-GUT (1),以此為基礎與其他三位比較。
首先,重新下載成 00-so306-GUT (1) 就是 原始 00-so306-GUT的全面弱化版,幾乎是聲音全面打了8折以上。但是也因此,更能發現其他人的檔案有什麼優勢。
00-so306-raw-Optane-ReFS_64kb-dequad 聽起來就像他的音響一樣!動態比不上我的,但是聲音細節比較多!甚至好像比原始檔還要更強!!但是 01:15開始的強奏與極低音就表現不佳了。
00-so306-zero-50是silaslin的檔案,聲音最像我家!01:15的氣勢非凡,低音完全合格。難道跟我一樣使用了外接1500W來供電??不過聲音的細節略輸我一點點點,輸dequad更多。猜想是線材??
00-so306-xfs20-tetsuka 就明顯是 tetsuka的偏好,中頻凸出(或曰完美的中頻),相對比較弱的超高頻與超低頻。但是我記得 tetsuka的 CAT比我性能高之太多,會不會是我使用外接硬碟加強供電造成聲感不同??
這個『大家一起玩』的意義就是:可以發現我們每個人的CAT播放系統之基本聲音特性,不必到你家,聽聽你上傳的GUTMANN就知道了....(clapping) (clapping) (angel) (angel)
你的聲音跟我家最像!!快快詳細說明你的CAT,怎麼會跟我的暫態一樣猛??
就先存隨便玩玩,因為我猜:無論GUT幾次,經過GOOGLE DRIVER的弱化,都差不多了.....(blush) (blush)
使用壓縮檔有一個嚴重的混淆變項:在我的CAT進行解壓縮,就會把我的外接硬碟之優點『強迫加在』下載的壓縮檔了。
我測試過,同樣直接下載的 00-so306-GUT (1) 與讓 GOOSLE壓縮後下載再由我的CAT進行解壓縮00-so306-GUT-ZIP,結果後者大大勝過前者,猜想是因為我的外接硬碟之抹寫效果太強大了。
Optane 碟是一種SSD吧?那麼它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絕對物理位址被重覆抹寫,我可不確定喔!!??
而且我記得 SSD 或隨身碟這些 FLASH MEM,抹寫的生命周期好像只有一千次左右。意思就是GUT的結果會很快就陣亡.......所以先前bc大徵求實驗者時我本來要跳出來警告的,只是你們的實驗動作太快了.....(blush) (devil)
再者, SSD 或隨身碟都有嚴重的低頻不足問題,所以我才會堅持使用外接傳統硬碟,果然你這次的檔案之低頻也完蛋了...(devil)
但是你的檔案聲音細節特優!!猜想是cat的絕對性能是目前最高之故??
=========================================================
最最重要的是:無論上述四個人的wav檔誰好誰壞,只要拿出最原始的gutmann檔,全部趴下完全沒有任何可比性!!證明了我們的CAT玩了半天,多半只要正確的GUT一下就可以完全解決了...........聽到這裡會不會想砸了CAT??...(blush)(blush)(blush)
(end)
我也來分享我的wipedisk檔案,也是使用教授提供的檔案。
我是有完整U3TT跟1500W等方案的,應該不會太差?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usp=share_link
一樣格式化為FAT,只有GU 1一次(抹寫35次)。
硬碟是萬轉HDD(外接)。
請教授評鑑。(wasntme)
加碼,這是GU 3次的(105次抹寫)的檔案。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usp=share_link
奇了!!U3TT的重點是把 USB 2.0訊號包裝成 USB 3.0,然後就可以利用 USB 3.0硬體上的LATENCY遠遠低於2.0的特性來提供好聲音。不過,U3TT晶片本身也是一個HUB,所以也可提供 0 1 訊號加強的功能。但是我基本上認為 U3TT幫助應該有限........
結果你的 WIPE是目前的第一名!!??......(clapping) (clapping) (clapping)
我目前是感覺:CAT性能比我好的,聲音細節會變多;供電跟我一樣變態的,暫態會變佳。gangster.tank全面打敗我的WIPE....(clapping) (clapping) U3TT是不是也供電 1500W??
但是我只要拿出原始WIPE,就又贏了;通過 GOOGLE DRIVER造成的破壞還是很可觀。推測不管 gangster.tank 的 CAT比我強再多,只要我多 GUT幾次,應該就追上來了。
至於 GUT 1或3 次,如我所料,經過 GOOGLE DRIVER造成的破壞,讓兩者在我這裡聽起來幾乎沒差....(devil)
教授的耳力真好,聽完你的評論,抬頭看看 CAT,果然是我的疏忽,忘了換上好一點的電源線,上頭插著以前擴大機淘汰下來的爛爛糊糊的銅電源線。
我的 CAT 是七年前的舊瓶裝新酒,只換了 AX1600i 和模組線,還有硬碟的 SATA 線,系統碟用 Optane M15 32G,其他都照舊。
CPU 和 RAM 的電壓有稍微調低一些。
軟體的部分用 Sam 兄的 ArchQ Qrip 處理 disk wipe 和 format 等細節,然後就上傳了。
現在才有空處理,來共襄盛舉!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usp=share_link
哈哈,好神奇!大家的 rip 聽起來真的有點不同...... (clapping)(clapping)(clapping)(clapping)(clapping)
這樣玩音響好開心! :D:D:D
Optane 是 SSD,但體質不錯,還用在 server 上。古特曼抹個幾百次應該還好啦。
看了 seeteeyou 大前面的 po 文後,查到 Windows Server 2022 RTM 版已經可以用 ReFS 當系統碟,就多裝一片 Optane、格式化成 ReFS 檔案系統,先做準備。正巧教授出作業,就難得地用 ReFS 的 Optane 當檔案碟試試看囉 :D
如果 Optane 的 3D XPoint 同樣有效,那麼 RAM disk 的速度和耐用性就比較有保障的說,而且 latency 也是最好: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3F_...ilbNbzlts/view
http://jplay.eu/forum/index.php?/top...clean/?p=61314
http://www.myav.com.tw/bbs/showthrea...&pagenumber=29引用:
cd rip這件事
其實相對促成我們CAT電腦訊源的大躍動
最早提出週邊器材(電源,線材等等)會影響CD RIP
甚至有不同聲音
這位先驅是MARTINON
當時網路上一片嘩然
MARTINON力戰群雄
連我也加入躂伐行列
於是P900及ALC兩位大老前往MARTINON家
一探究竟
結論竟是真有其事
後來在網路上還提供了兩段音樂供人下載
但還是造成分裂
音響器材夠好的人槓上了聽不出來差異的人
而且還有人比對了兩個檔案
證明還是一模一樣的
奇怪的是一模一樣的檔案
聽起來竟然不同
P900還送美國聲學實驗室
證明了類比波形確實不同
於是有人猜會不會是檔案離散造成的
為何檔案離散程度不同會造成聽感不同
有人猜應該是越離散硬碟工作越多
引起比較強的電氣活動
串入了訊號
影響了聽感
所以怎麼辦
重組硬碟
不行
丟進RAM裡面再播放
還是不行
最後
丟進RAM裡面之後再重組
這時重組有指定開始的位址
成功了
終於沒有人可以聽到差異了
這時候我們的CAT脫胎換骨
變的超級厲害
而MARTINON也變成好朋友
信不信由您
不過我們的證人相當多
我一直很納悶,小弟家中的爛爛的音響系統,怎麼可能會跟教授家的聲音類似?
剛剛才想到,前一陣子整個音響系統才遭受雷擊。
CAT 在雷擊中僥倖活了下來,只有 Intel 的 SSD 掛掉,硬碟並未受損。
也許因此蓄積了一些天地間的洪荒之力,產生了所謂的量子糾纏現象,哈哈~
再來測試另一種方法:
00-1087-gangstertank_GU1 與 00-so306-gangstertank_GU1 兩個檔案合計約32M,切了一個34M的硬碟,寫一段批次檔讓這些檔案在『兩個磁碟』之間『交替』覆蓋 2700 次,這樣子會不會有新的效果出現呢?
我的猜想是,磁碟容量與檔案大小略同,可能每個 0 1 都會寫在相同的絕對位址上,這樣子等於2700次的 0 與 1 之重覆寫入,效果應該大於純粹填00。
結果如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usp=share_link
00-1087-gangstertank_GU1-psycho 與 00-so306-gangstertank_GU1-psycho 兩個檔。
現在無法使用音響播放,使用耳機系統比較,應該明確贏過原始的 00-so306-gangstertank_GU1 與 00-so306-gangstertank_GU3 了!
BAT檔如下:
======================
@echo off
set count=0
:Again
copy J:\ K:\ /Y > nul
copy K:\ J:\ /Y > nul
ECHO %count%
set /a count=count+1
if not %count%==90 goto Again
ECHO OK!!
=================
請自行修改硬碟編號與COPY次數,目前先給90比較不會跑到天荒地老。
小弟收藏的 MC/LE/ES 舊版如下,由於檔案的數量不少,打開 MEGA 之後直接搜尋並下載 _README_.txt 就可以(Notepad 用 Ctrl+F)找到所需的版本,基本上 https://web.archive.org 那邊的檔案比較安全,還可以好好利用那個 SHA256 檔案校驗碼:
https://mega.nz/folder/wBdgnboY#EUIls6NlFfDUVaxn-zLNmQ
https://jplay.eu/forum/index.php?/to...clean/?p=57048
解壓密碼也是差不多,打開 MEGA 之後直接搜尋 MC288 就可以看看 *.txt 的內容,敬請注意拷貝密碼的時候不要包含 H 左邊的空格/R 右邊的空格,必須是只有 7 位的大寫字母,因此拷貝 Notepad 內的密碼就萬無一失了。
打開 MEGA 之後直接搜尋並下載 BernieK.7z 該是比較方便,如果相信小弟收藏的檔案就可以了,不然就用那個 _README_.txt 比較放心的說。
如果比較喜歡 ArchQ 或者其他 Linux 系統的網兄亦打算試試 Disk Wipe,用 USB 隨身碟來開機的 Windows PE 該是方便一點,而這些版本就沒有 72 小時後自動重啟的限制:
https://blog.xuite.net/tools241/blog/444809706
https://sites.google.com/site/toolsdnpe/pehttps://inonameteam.com/thread-3412-1-1.html引用:
****** 本頁面 11PE/10PE自15063版起 皆須搭配
2022/05/14之後的 Seltool_T.7z 解壓縮到任一盤符 ?:\ 之下才能正常使用 ******
引用:
啟動後 >72H 不會重啟
另外還有這個日語的版本: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912...2021-02-03.iso
http://www.wheel.gr.jp/~dai/software.../index-pe.html不過那是 32-bit 的系統,64-bit 的 Yuuya PE 如下:引用:
ハードディスク消去ツール「wipe-out」
超消「わいぷたん」(ちょうけし・わいぷたん)
Windows PE版 開発中(2021-02-03)
https://archive.org/download/yuuya-p...%20PE%20v2.ISO
https://archive.org/download/yuuya-p...22000.1%29.iso
https://system32booster.fandom.com/ja/wiki/Yuuya_PE
救命病棟72時:
https://support.arcserve.com/s/artic...language=en_US微軟打包的 PsTools:引用:
Run command “pssuspend.exe winlogon.exe”
https://download.sysinternals.com/files/PSTools.zip
https://learn.microsoft.com/en-us/sy...nloads/pstools
單獨下載 PsSuspend:
https://live.sysinternals.com/pssuspend64.exe
https://live.sysinternals.com/pssuspend.exe
題外話一則,把 lsass.exe 和 winlogon.exe 殺掉(並非 suspend)的話還有好處,但這是屬於 Windows PE 的福利:
http://jplay.eu/forum/index.php?/top...guide/?p=61003引用:
Anyway, the best news is that eliminating winlogon.exe is definitely an audible improvement, at least to my ears!
可能教授發現的 Disk wipe 效果太好,大家正在緊鑼密鼓地 wipe 中。
Linux 要等高手寫好 shell script 再來試試。
測試結果:以下三個檔案都是從GOOGLE下載:
00-so306-gangstertank_GU1
00-so306-gangstertank_GU1-psycho
00-so306-gangstertank_GU1-psycho-dequad
第1個是 gangstertank 的 wipe檔,猜想是CAT性能極佳、供電舉世第一,所以其 WIPE榮登第一名 <== 我自己覺得的...(blush) (blush)
第2個是我以gangstertank 的 wipe檔進行了 2700次的COPY,使用兩百萬音響明顯勝過 gangstertank 的 wipe檔,就好像是『在自己的電腦』進行多次 GUT的進步感覺。
第3個是dequad上傳的,不知道他搞了什麼?聽起來好像跟我的第2個差異不大??
忘了上傳今天的額外測試:原始檔不經過 GUT,直接COPY 90次的結果;聽起來改善效果與 GUT是類似的。
看起來我目前的看法是:
1、除非CAT太爛,否則無限GUT次數或COPY次數應該會導致RIP差異完全消失。
2、從silaslin的雷擊CAT看來(devil),AX1600i 可能跟神一樣強!!我過年的年終獎金打算乖乖買兩顆了!!....(clapping) (clapping) (clapping)
很奇怪,依他們的說法:sam0402、tetsuka與silaslin都是使用 sam0402 的 Arch OS進行 WIPE,最後結果很明顯silaslin的超低頻表現與另外兩人完全不同!?你們到底還差異了什麼東東??
3、雖然CAT性能越強細節越多,但是往往只要做幾次COPY或一次GUT就可以消除差異了;真正需要拼命消除的是『供電』,就像gangster.tank 的蜈蚣串,他的GUT是最難消除差異的。
4、我認為:我的兩百萬類比端是瘋狂對GUT差異或RIP差異非常敏感,但是我的 JPLAY雙CAT因為供電特強所以會降低RIP差異或GUT差異的影響。因此要玩這些東東,類比端的性能可能是很大的考驗。
5、GUT差異與RIP差異相比之下,RIP差異小到可以無視的地步,買最高價最新藍光機的同好可能要哭了.....管你用什麼 PIONEER-S99,幾個GUT就可讓你輸得滿地找牙..........(devil) (giggle)
6、還待進行的測試,但是我有點懶了!例如:隨身碟裡的超級垃圾音樂檔,RIP最糟的音樂檔,可以被GUT大法或COPY大法救回多少??啊我真的懶得測試了.....(blush) (blush) (blush)
(END)
Windows 還有這種「剪下/貼上」的 Robocopy:
https://learn.microsoft.com/zh-tw/wi...y#copy-options代碼:
/mov
移動檔案,並在複製檔案之後從來源刪除。
當然 Robocopy 的好處還有多線程的參數,不知道同時處理多個檔案的話有沒有甚麼分別呢?
https://gemmy886.blogspot.com/2011/10/robocopy.htmlhttps://learn.microsoft.com/en-us/pr...631(v=msdn.10)引用:
"/MT" 指的是通道數量,一般而言設定100就夠了。
引用:
To perform a multi-threaded copy, you use the new /MT[:n] switch, where n indicates the number of threads to be used. By default, n is 8 when you use the /MT option, and can be any value from 1 to 128.
忘了說明。我的檔案是下載教授上傳的,在我的硬碟上來回 copy 了90次。早上做好檔案上傳後就忙工作去了,到現在還沒聽過。
晚上忙到剛剛,總算把 audio PC 的 Optane 系統碟改成 ReFS 格式了。測得的數據如下。接下來想辦法看看能不能用 RAM Disk 跑作業系統和 JPlay。
附件 34102
https://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20161#p20161為了「過水」的功能,M.2 的 Optane 還可以利用這一對 25MHz 的 OCXO 時鐘輸出:引用:
CF卡讀卡機長了腦袋!換了一顆不成比例的時鐘。
它成為小弟的Compile和Rip CD專用器材,這是其一。
其二,用pCP8 NoKVM 當成底層OS,重新打造Compile環境。
其三,使用香堡寶444供電,吃粗本。餵GaN好電,它會給你好聲回饋。
同樣的,量子效應再度發威!成果是:
聲音密度和厚度提升很多,約有15%,樂器更清晰明確,合奏度表現更佳。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650821434968
另外 M.2 轉 USB-C 的盒子也是 25MHz:
https://audiophilestyle.com/forums/t...omment-1086470主控必須是 RTL9210B 方可支援 Optane,因此 M2PJM 才是正確的型號:引用:
FYI - 16GB Optane with Orico M2PJM-C3 enclosure (Realtek RTL9210B) was confirmed to be bootable via USB
https://shopee.tw/台北出貨-ORICO-NvMe-NG...877.8041368704
https://www.fox-saying.com/blog/post...orico-m2pjm-c3
https://www.orico.com.cn/product/detail/7140.html
雖然直接更換兩顆 25MHz OCXO 的效果比較好,但是價格方面就相當可觀。
既然只是用 OCXO 時鐘來「過水」的話,便宜又大碗的選擇該可以吧?
不過更換時鐘的難度比較高,失敗的話就很可能把 Optane 和盒子弄垮了。
Optane 900P 或 P4800X 的 25MHz 時鐘:
https://audiophilestyle.com/forums/t...omment-1088689
載入 RAM disk 的 OS 亦同樣受惠,理論上用 Optane 加上 OCXO 時鐘的組合來「過水」也不會令人失望吧?
http://jplay.eu/forum/index.php?/top...guide/?p=58491引用:
The most interesting thing is that I am shocked by how much this has improved SQ vs. USB boot into Ramdisk on a "regular" USB stick. The improvement was there with the Optane drive in the Orico enclosure loading Win11PE through the Audioquest Jitterbug I have plugged into a motherboard USB 3.1 port, but was much more pronounced when hooking it directly to my motherboard's only USB-C port. Things are much clearer, tighter, and less diffuse/smudged. At first I thought I must be hearing placebo, but after going back and forth and listening for a number of hours now, I am sure. This is particularly odd given that A) USB-C, while fast, is still a bottleneck vs. the speeds Optane can achieve with a M.2 slot and B ) Optane requires Intel RST to really get all of its normal benefits going, but RST is disabled in my BIOS and I am not using a Windows RST driver, obviously, to load Win11PE into Ramdisk. Still, undeniable benefit, and my guess is, similar to what samotc is seeing with Grub4DOS, it has to do with latency differences achieved via this method of loading into Ramdisk vs. a "normal" USB stick.
非常感謝 seeteeyou 大提供的資訊。
像 Sam 大那個 CF 讀卡機、Orico M.2 外接盒、還有 JPlay 和 audiophile style 討論區那些祕技都是一直想試著應用看看的,只是時間不太夠用。最近行動力不如以往了,百廢待興。新的靜電喇叭半成品套件已經放了快兩年還沒組起來...... (angry)(angry)(angry) :D:D:D
把系統碟改成 ReFS 格式算是這幾天試教授的 GU 大法、再看到 seeteeyou 大提點後的意外收穫。RAM Disk 就等能上到 8000M Hz 的 Hynix A-die DDR5 普及後再試了。就電腦訊源來說,我因為不擅長反覆試聽比較,多半是就頻寬、延遲、速度等較方便量測數據的方向去調整系統(其實是想用暴力換取時間)。較無法量化的就依賴可靠的教授和版上諸先進。
昨天問負責硬碟採購的朋友,怎樣才能在同一個檔案重複覆寫時,每次都寫到完全一樣的物理位置。他想了半天,說可能要硬碟廠商願意修改 firmware 才辦得到......
今天的測試結果:
00-so306-GUT-COPY1300 是 GUT過的檔案 進行 1300次超小硬碟的填滿複製;
00-so306-raw-COPY1300 是 最原始的檔案 進行 1300次超小硬碟的填滿複製;
先說最重要的這兩個比較:兩者一比非常清楚:GUT是保證HI-FI絕對提升,COPY比較像是十年前新竹黃大rendzaw測試出來的:COPY會把我的CAT與WAV本身的特性雙重加強。也因此,如果WAV檔有特色,那個特色可能會突顯。
所以先 GUT 再 COPY 1300,會非常明顯是最好聽的。不過,可能只要GUT就好了不必COPY,要COPY,再做幾次GUT就好了。
因此也測試了 00-so306-GUT_samshu-COPY1300 與 00-so306-xfs20-tetsuka-COPY1300,兩者都是相同情況:CCOPY1300的確也加強了HI-FI,但是同時也加強了各自的聲音特色,導致更容易區分這些檔案的差異。
而單單進行 COPY 的 00-so306-raw-COPY1300,其HI-FI性能應該輸給任何做過GUT的檔案;但是!!千萬不能上傳網路硬碟!!!一上傳,GUT的優勢就要大幅降低了。
由此經驗看來,GUT 不知道摸到什麼特性,其 HI-FI效果遠勝COPY 1300無誤,不必再玩COPY了....:P
同時還發現一個更重要的音響效果:
跟著玩 GUT 的同好,你們賺翻了!!!
因為多次製造與播放GUT,今天我重聽之前聽到爛的 Dukas,嚇了一大跳!!!怎麼我的類比端升級了一百萬元?!
非常明顯的,由於一直播放絕對正確的數位檔,導致音響系統被『更進一步RUN開』;這個現象早就知道了:任何被我在中壢音響室操過的機器,聲音都會RUN得非常開。沒想到只是玩了幾天的GUT,音響系統又更進一步被RUN開了一大截!.....(clapping) (clapping) (clapping)
這點請一起玩GUT的同好映證看看?
(END)
請問教授:
您所謂的GUT,是在容量200MB FAT下 wipedisk 約 3~4分鐘(完整的35 pass),還是實際只有Zero fill(一次),約七秒鐘?
離題請問一下山姆兄ArchQ control pc 無法mount partition的問題。
我把一個2T硬碟切出2g,
接著對2g partition執行教授上述的GUT法,然後丟音樂進去。
接著硬碟插上archQ control pc,
按照正常步驟mount
(比如先select /dev/sdc 這顆硬碟,再進一步選sdc2 這個2g partition,然後取gutmusic名稱)
但是 ls /mnt/ 還是出不來gutmusic,
這時如果不unmount就直接reboot,就會無法正常進去archQ。
請問小弟是哪個步驟沒用對呢?
先謝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