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大,
唱盤才剛決定,還不知道何時能交貨:P:P:P
可列印查看
我也跟隨大家的腳步開始把apple mac mini server加入我的系統中
初步的效果還蠻意外的,算是不錯
用來看影片或是聽音樂都可以
而且我只是用類比輸出3.5轉RCA進前級的方式
HDMI輸出影像給客廳的LCD電視:D:D:D
一天, 孩子回家, 高興的對媽媽說: 媽! 老師在成績單上寫說我品學兼優!
媽媽正高興, 孩子又說, 不過好奇怪唷! 優沒有人字旁耶!
:O
http://img257.imageshack.us/img257/485/mzl34b.jpg
陸老師 : 這是星期六的主角, 給您和各位先進參考. 音響室正確地址是: 高雄市大順二路417號15F-3. 等您大駕光臨.:)
期待星期六去欣賞陳醫師的大作
先在此感謝陳醫師的熱情相約!:)
Dr.陳, 你真是太強了.............
最近系統的更新照,圖檔太大,先貼在部落格上
http://blog.roodo.com/lyyoung/archives/14660931.html
今天雖是第一次到陳征宇醫師大順二路的試聽室拜訪,之前在高雄音響展中早已聽聞,並曾在台北音響友處偶遇!很想知道他的新型圖騰式大喇叭聲音和之前在音響展聽到的四件式金字塔有何不同,剛好他日前來電相約,便欣然以赴!
一進門便看到大家在照片中看到的大喇叭,和那支外觀設計精美,聲音不俗的純A類後級。話不多說,便開始使用桌上的電腦訊源開始聆聽!選曲超方便是所有電腦訊源的特色,使用滑鼠做系統的操控,和之前音響展中一模一樣。喇叭的做工和木皮鋼烤都很漂亮,深度正如從他的照片表現出來,現場看十分驚人。從人聲,器樂,鼓樂等等各種音樂不斷快速由桌上的電腦螢幕快速選播,真的十分方便,聲音的銜接非常平順,雖是大型揚聲器,並不特意去強調高低的延伸和量感;空間不是太大的聆聽室,卻不會有任何的壓迫感,這是讓人感覺十分輕鬆的聲音!女高音音色有很不錯的平順延伸和厚度,是我最驚艷之處。.......
http://blog.roodo.com/lyyoung?ticket...3406377782EE41
請教陸老師您更新的系統照片中,文聲音響架訊源的部份都上了黑金石,可否分享一下聲音的差異性?謝謝。
感謝陸老師的回覆,再請教您的音響架是否為4公分厚的?謝謝
放在下地下室的樓梯旁..
http://img16.imageshack.us/img16/6218/p4026428b.jpg
陸大將喇叭拉得更出來,更寬,
http://img820.imageshack.us/img820/958/p4026433b.jpg
[QUOTE=hojuiyang111;135359]放在下地下室的樓梯旁..
http://img16.imageshack.us/img16/6218/p4026428b.jpg
陸兄的黑膠收藏也很壯觀(dance)
myav圖不能外連...............
"四平八穩"和"三足鼎立"都是常見的擺放器材模式。我的S1.5後級因為工作溫度不低,我一向都有使用墊材墊高以利散熱,用acapella角錐和BDR都有不錯但不太相同的效果。
前幾日看到有廠商發表新產品時表示加上第五隻腳後意外發現效果很好,我想到我的後級中間原有的第五隻腳懸空很久了,傍晚把第五隻腳,應該是支撐變壓器這支重要的腳,也墊上BDR的thick pit,結果效果出奇的好,音場更深,聲音更綿密而有光澤,更加平衡穩重而細節卻更豐富許多,改善太明顯了。
建議同好可以在後級的變壓器部分加一隻腳試試,或有神效,亦未可知,呵呵!
陸老師好
我是xerxes x+artemiz的用家
roksan唱盤會呼吸,音樂性很好
但artemiz臂,往往唱到內圈,聲音就不太優
您的看法?
感謝指導
我以前也有過這個內圈困擾,但自換新唱頭後就不藥而癒。
主要是偏頭角的調整問題。如果調整沒問題,內圈唱不好,可能是阻尼老化,tolerance不足。
整體的避震進步,循軌也會變好。
唱盤調整的問題歡迎多討論。
音響系統真的很敏感,加入或是減少任何東西似乎都能產生影響,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共振的頻率產生改變吧。昨天收到了田昌政寄來的鈦螺絲,二話不說就換上去了,換的過程還蠻簡單,因為只要依次換,不會動到超距,但是針壓要調到精準,就要花費一點時間了。他的質量輕了一些,換上之後針壓大概少了0.35克左右。
鈦螺絲,小兵也可以立大功。
換上之後的聽感,我想應該要過一段時間來寫比較準確,因為我現在不喜歡所謂AB測試,就算是ABABA,還是容易失之偏頗。最好還是可以聽上幾個月,多聽一些唱片之後再來做判斷。不過我還是忍不住要說一下昨晚的大致聽感,高音比較甜美圓滑,尾韻較長些。例如柯剛的貝小協原本只是精緻細膩,加上BDR JUMBO和鈦螺絲等等改變之後,變得愈來愈如泣如訴,應該是很正面的改善;循軌上也有些許進步,霍洛維茲在莫斯科的第一面末軌,我更加聽不到破綻,而且琴音顆粒清楚分明,讓人完全不知道已經唱到非常驚險的末軌。這樣寫聽起來雖然只是自我感覺良好,但是聽音響嘛,自己夠滿意也就夠了,不是嗎?
我的經驗是支點臂唱內圈, 先天都比較吃虧. 很難調到毫無破綻的地步.
另一個要注意的是針尖大小. JSD5的Gyger S比起像vdH或是其他line contact的針尖在內圈應該比較吃虧.
即使是正切臂, 針尖的形狀和大小在內圈一樣會有影響.
別人整理的資料, 大家參考一下:
[IMG]http://www.my-hiend.com/vbb/attachme...5&d=1324399417[/IMG]
[IMG]http://www.my-hiend.com/vbb/attachme...6&d=1324400003[/IMG]
針尖的形狀我認為是循軌好壞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為是直接的接觸面,所以其他的部份,包含阻尼,唱臂,都是在幫助針尖做循軌。EMT的針尖循軌,我認為已經很好,調整抗滑和調整唱頭阻尼的鬆緊有關,對內圈循軌會有些影響。
循軌要好,當然第一是唱頭要很正常,然後tracking force,針壓要夠,唱臂的調整誤差要小,超距要正確,VTA和抗滑要適中,唱盤的運轉要平穩,唱片和唱針要乾淨等等,每一個步驟其實都很重要。
個人經驗, 特別對內圈的循軌來說, 要加上針尖的角度(非VTA), 我的意思是針尖的方向(現代的針尖大部份都是橢圓形的)與溝槽的角度.
因為對支點臂來說, 由於理論上只有兩點是完全正切於軸心的, 所以針尖的方向"大部分"都會和溝槽切線的方向形成一個小的角度. 而在內圈時, 由於此時溝槽的曲率比較大, 所以針尖小一點會比較佔點便宜...:D
是這樣沒錯,針尖很重要,VDH的確循軌會好些。EMT的建議針壓比較重一些,或許和這個也有關係。
感謝將軍大哥的讚美!
您太客氣了!
建議可以多注意一下針桿實際在內外圈的變化,略微調整一點點角度來配合阻尼循軌。
今天陸老師最大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