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硬體管理員顯示是USB DEVICE 而已,無從判斷是否為USB3.0
2.把5V 電源拆掉試著讓機器透過USB吃其他的5V 但無法運作
拆掉機器看,可能是上面的網兄提到的用工控模組去兜的
3.請容我有空仔細比較再回覆,當初購買只要能讓我在育兒空閒連上AirPlay 快速可以聽一些歌,本身是沒什麼期待
可列印查看
1.硬體管理員顯示是USB DEVICE 而已,無從判斷是否為USB3.0
2.把5V 電源拆掉試著讓機器透過USB吃其他的5V 但無法運作
拆掉機器看,可能是上面的網兄提到的用工控模組去兜的
3.請容我有空仔細比較再回覆,當初購買只要能讓我在育兒空閒連上AirPlay 快速可以聽一些歌,本身是沒什麼期待
最近把BIOS其他USB連接埠關閉後,並且在此情況下將Pioneer S13J-X的新firmware刷入光碟機裏,我覺得rip出來的檔案變得更好一些,主要差異在細節、穩重感、動態感、暫態。
我覺得之前教授得出高階主機板不好聲的原因應該是高階主機板太多USB接口,如果沒有關閉額外的USB就會造成衰聲。
以下提供測試的rip檔案供試聽:
SAINT LOUIS_006 track01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Wur...w?usp=drivesdk
ALPHA_ALPHA380(貝多芬)
CD6 track6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QHE...w?usp=drivesdk
同理,如果還有其他雜七雜八功能會影響電源純淨度跟暫態的,我覺得就會衰聲。
另外1.025V的CPU電壓表現很不錯,頻率是4000MHz,但如果升壓到1.030V~1.075V就會衰聲,動態變小一些。即使溫度還不高,似乎也會造成不良影響,希望在Z690主機板這個問題能減少,不過大概是一樣了。我會用外置水冷方案讓電腦主機內的配件盡可能冷,看看對聲音的變化如何。
我的這個問題在想說該放在這個討論串還是另外一個討論串?不過想想還是放在這裡,因為我想就相對客觀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也就是教授口中所稱的「腦補能力」會是什麼。
從上面教授的文章看完,我當時就冒出一個問題,「那麼我聽到的東西又會是什麼?」畢竟我使用的系統,應該不會有所謂的「正確性的平衡」。然而我有教授所稱的「腦補能力」可以用這種系統聽得出差別。這一定有其原因,只是我們現在不知道。
而我也是最近身體狀態的下降,(主要表現在注意力上面,而因為我有長期的關注自身的注意力,所以我可以察覺到這個的變化。當然我也有客觀的東西可以做對照。)才發現自己的注意力似乎有「相對獨立的面向」。我認為這個是目前難以或無法量測的「參數」,但這「參數」會與「辨別演奏實力」有直接關係。因此我想丟上來當作參考。
第一個是「注意力的精度下降」,這個說實在的在日常生活上並不需要那麼高的精度。(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需要說我的身高是180.1648413公分。但如果你要描述手機的電路板,那應該就要了。)所以很難解釋或讓人理解,只有需要用到高精度的事情的時候才可以察覺。但因為我的這部份下降,所以這段期間我是不想聽古典樂歷史錄音的。因此我推斷,高精度是與「腦補能力」的直接相關。而高精度在現實當中,應該是電競選手會有的東西。其他領域,我猜會是藝術家或藝術領域的人會有的東西。像是彈鋼琴(大師等級)一定是高精度的事。
第二個是「注意力強度的下降」。這個是相對好理解的:睡不飽失神就是其中一種表現。會有一小段時間,注意力無法維持在同樣的強度。
有趣的是以上兩個似乎可以獨立運作。可以低精度但強度還在(可以注意到,卻無法注意到以往的那麼多細節)。或者高精度但失去持續性(有一段時間會失神,但是其餘時間都可以辨識出細節)。
我認為我的「腦補能力」是這兩者的綜合。比方說現在我的狀態依然沒之前的好,聽歷史錄音一兩首就感到腦袋打結(動腦過度的感覺)。所以,音質之後,或許可以找到「腦補能力」的相關參數。
這個討論看起來比較符合音樂音響討論串,不過在這裡也無妨。
我認為,上述的『精度』就是高傳真的音響性能或音樂素養,『強度或持續性』就是『累了』。的確!音響的正確性越高,越可以長期保持『精度』而不『累』:以前分辨演奏好壞或錄音好壞可能要多聽幾次,現在幾乎一次就可以分辨清楚了;以前聽全部演奏音符(總譜的內容)會累死,頂多撐兩個小時;現在解析完四個小時的管弦樂譜也不會累。所以,高價且正確的音響之存在價值,的確就是用錢來換取便利性與舒適性沒錯.....(blush) (blush) (blush)引用:
有趣的是以上兩個似乎可以獨立運作。可以低精度但強度還在(可以注意到,卻無法注意到以往的那麼多細節)。或者高精度但失去持續性(有一段時間會失神,但是其餘時間都可以辨識出細節)。
不過要達到『解析完四個小時的管弦樂譜也不會累』的音響器材,可能要破百萬元,而且破百萬元只能解析貝多芬,一百五十萬才能解析華格納、馬勒,要能解析拉威爾與之後的法派音樂,可能動輒都要兩百萬元以上.......要如何拉低價格門檻?那就要等新一代的正確音響玩家了。
千呼萬喚始出來。在COMPUTEX線上發佈會上,AMD正式公佈5nm Zen 4桌機處理器Ryzen7000的大量細節。在展示中,AMD特別提到了,在算繪軟體Blender中,16核的Ryzen7000旗艦SKU,對比Corei9-12900K,快了31%。
雖然今年的Ryzen7000原生內建RDNA2 GPU,但Blender主要吃CPU和記憶體,看起來Zen 4的性能發揮非常讓人期待。同時,同樣的16核Zen 4在《Ghostwire Tokyo》遊戲中,原生加速到了5.5GHz頻率。
------
如果是『全核』都能這麼快的話,那我真的是AMD Yes了!
但不知道AM5主板有沒有好的供電主板,24相之類的。
還有不曉得有沒有像Intel那樣可超頻North bridge頻率,因為這個對於降低Memory latency很重要,也不知道AMD的記憶體控制器有沒有比Intel更優。
實際還得看主機板設計跟CPU實測,這讓我對Zen4有點期待。
根據這個推特
https://twitter.com/hms1193/status/1528959687697260544
ASRock X670E Taichi Carrara - 24+2 Phase
ASRock X670E Taichi - 24+2 Phase
印象中X670系列供電是更猛的。所以其他家的頂規主機板應該也有同等級的供電。
1.肯定不會是全核5.5,至少一般環境不太可能,但全核5G應該可以期待
2.高階MB供電能力肯定沒有問題,但有沒有類似APEX那樣的超級旗艦就不好說了
3.北橋應該已經是個歷史名詞,我想你說的是記憶體控制器,這部分Zen架構因為有
獨立的IO Die所以一定有時脈跟電壓選項,反倒是intel記憶體控制器有沒有獨立時脈
我不是很確定。
4.Zen4的IO Die是這次強化的重點之一,預期應該能追上12代的水準,但其實它本身
的時脈才是我關注的重點,希望能達到2.4G甚至3G以上。
5.你要看記憶體延遲最好還是AMD跟AMD自己比,因為架構差異很大,比到12代那邊
絕對數值應該還是有差。但要討論兩邊優劣,拿記憶體延遲還蠻不客觀的。
我也傾向於不可能全核這麼高,我會用分體式水冷去壓溫度來超頻。
至於有沒有Apex這種超級旗艦,也是我很關注的點。
North bridge在Intel這裡就是CPU Cache Clock,但不曉得以哪個為準,只知道這個越高記憶體延遲越低,比超CPU主頻還有感。不知道AMD的I/O die能不能對應?還是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我對現在的AMD可以說是毫無概念。
因為我只能以Intel CPU的經驗下去對比,我怕買了AMD後聲音不如Intel的理想,所以除了主頻還有一些沒看過的以外,我會更注重記憶體延遲,比較基準是看AIDA64。不曉得有沒有什麼軟體能看出Intel與AMD不同延遲?就是有一個客觀基準的,如果有,還請不吝賜教。
最後,我還是高機率會買12900ks(體質才不會太差)+z690 apex。如果有13900k+z790那更好,目前DDR5海力士普條可以輕鬆超頻到6000了。
主板電源設計也超級重要,我覺得除了超頻以外,如果能避免高電壓下導致的衰聲,那就能放心超頻了。
我會以ipc為參考標準,記憶體延遲zen4是看能逼近intel多少,
不用期待能超越。不客觀指的是一樣參數下,zen架構記憶體延遲
就是會比較高,但他也搭配了更大的CPU cache去因應,所以我
才說架構不同,。
cache clock我猜就是cpu內的控制器時脈,包括cache/ram,跟
zen的io die應該是差不多的,但zen是獨立一顆die而非intel那樣傳統的
SOC架構。詳細你可以google一下網路上的討論,國外ROG社群可能會有
資料。
至於高電壓,我覺得那在本質上就是個tradeoff,跟溫度也不完全是同一件事,
只是通常高電壓帶來高溫,會讓問題更嚴重。水冷到底是不是個好方案,我是
存疑的,也許你之後會有心得可以分享。
最近看到對岸有出一個全優化HIFIPC
享聲的AMC D1 跟 AMC D2,好像從主機板開始就跟廠商合作優化
從BIOS到主機板上的時鐘,到電源都幫你優化好,價格也沒到飛天遁地,也就5~11萬台票
之前的耳機祭好像有到台灣出展過,聽說風評不錯,不知道有沒有人想衝一下
http://www.soundaware.net/productinfo/565088.html
http://www.soundaware.net/productinfo/793619.html
他電源用300W線性電源,暫態一定不過關。
主頻只有2.3GHz...這個越高暫態越好。
我相信這台音色或許不錯,但暫態一定被我們屌打。
有5~11萬我寧願組12900ks+apex,加點錢還能上分體水冷。
因為沒聽過,所以不好妄下評斷。但是教授的數位訊源有一個最重要的指標就是暫態極佳,如果不追求暫態的話,其實黑膠也能很美。
因此,我相信這台HIFIPC完成度很高,但完成度再高如果暫態不過關,也沒人會買單。
最後,除非這台有專人送機器到府試聽,否則只能純靠「賭」。
而且他們用過這麼多播放軟體就是沒用過JPLAY?
當然,如果有興趣的網兄或者懶得折騰教授方案的人可以考慮買這台數位訊源,的確省下一些功夫。
暫態是玩電腦訊源的唯一指標,如果這個搞不定,真的沒必要搞那麼麻煩。還不如隔壁樹莓派的方案。
其實有一個問題是我個人對這類產品沒有信心的點:那就是他們拿什麼唱片去測試得到這樣的結果的。
畢竟你要拿出來說「很美」,總該有個依據吧。那這個「依據」理論上就是拿唱片來測。
於是問題又回到教授的「正確錄音」與「正確音響」的理論。甚至還有「正確演奏」的問題。
萬一他們拿的是加料的唱片當基準調出這台機器,對教授這一派的人來說那是垃圾,可能比不過現在的文書機。
但是如果不是教授這一派的人,很可能有極大功效。
電源隔離
依之前電源隔離的心得,網路交換器必須要徹底隔離,在3月初拿到COSEL 1500W 15V (可降壓至12V)時,又想到網路交換器的電源可以躲到Control PC後面,於是修改我的簡化版電源隔離:
數位端電源配置 (220V AC)
壁插 -> 太平洋電纜5.5m2 -> 淘寶牌法規排插1,排插1接上:
1. 香堡大地盒
2. Audio PC
3. COSEL 1500W 5V (USB電源分離供電、U3TT)
4. 2.5m太平洋電纜5.5m2 -> 淘寶牌法規排插2 -> Control PC
淘寶牌法規排插2 -> 2.5m太平洋電纜5.5m2 -> 淘寶牌法規排插3 -> COSEL 1500W 15V (網路交換器電源)
這樣的組合的確是夠HI-FI,而且省下的Corsair AX600i可以挪到Control PC,的確是相當划算的組合,但聽久了還是發現有點不耐聽,耐聽的程度比網路交換器電源與Audio PC同排插好一些。可能的原因是我把電源隔離的架構簡化,縱使COSEL 1500W 15V移到Control PC之後,網路交換器造成的汙染仍影響到聽感,最後不得已換回AX1600i。
TDK磁環
雖然從RS Components購買保證是真貨,但一開始將磁環套在冰箱、冷氣與電風扇的電源線,感覺不到差異,完全沒有想要拼命加磁環的衝動…
「啊…一定是單CAT的關係啦…」
「啊…一定是香堡寶不夠多啦…」
「啊…一定是我木耳啦…」
現在已經升級到雙CAT,也暫時不想變動電源隔離,就有心思來思考為什麼磁環沒有作用。後來有次微調雙CAT的BIOS (也只做簡單設置:Auto改Manual、關閉不用元件、減少互調失真),想起老師為了調整BIOS參數,Audio PC接上螢幕、鍵盤,產生音質劣化的情形。受限於我個人的使用習慣,Control PC注定不是音質最佳化的設定,螢幕、鍵盤、滑鼠也常態性接在Control PC,應該也是有影響吧?在我試著套了幾個磁環之後…我就著了魔似的拼命套磁環。
沒想到這些小東西在我家是音質殺手,還好之前花了很多時間依主題整理討論串的,才對老師的氣話有印象(devil)(devil) 也成為改進音響表現的線索 (blush)(blush)
Audio PC當作RIP CD PC
老師提過怎麼聽音樂,就怎麼RIP CD。電源隔離方案弄得差不多,香堡寶DC線也到了,總算可以進行這一步了:
1. 冷氣與數位端使用相同的220V迴路,無法分開,只能趁不開冷氣的季節/時段RIP CD。開冷氣的時候,聲音蒙了一層灰不打緊,只要壓縮機一啟動,突波從數位端跟著訊號竄到喇叭,產生爆音...
2. 直接將數位端的大電容重新配置,直接變成RIP CD Mode:
(1) 香堡寶333電源線 -> COSEL 1500W (5V) -> 大電容*3 ->USB HUB
(2) 香堡寶444電源線 (*借擴大機的電源線) -> Corsair 1600W (12V) -> 大電容*3 -> HDD
(3) 香堡寶444電源線 (*借擴大機的電源線) -> Corsair 1600W (12V) -> 另一組大電容*3 -> 藍光機
(4) 不確定HUB與藍光機的USB線需不需要USB解決方案,但是除了我不想為了RIP CD另外搬出大電容,最主要的原因是香堡DC線不夠長啦….先不管了,再等下去就要等到冬天才能RIP CD (angry)(angry)
3. 我的藍光機Pioneer S12UHT雖然可以用Pioneer BD Drive Utility開啟PureRead、降速至1.x倍速讀取...
(1) 網路上查了PureRead說明:可透過自動調整燒錄機內部參數減少音樂的失真,可以減少播放和抓取CD音軌時的雜訊和爆音。恩…到底調了什麼鬼才知道?反正我不敢開 (wasntme)(wasntme)
(2) 1.x倍抓取太浪費時間,為了盡可能減低任何干擾RIP CD品質,除了盡可能關閉電器,我甚至還會在EAC抓音軌時拔鍵盤滑鼠…開著其他PC做事打發時間是絕對不予許的!這時候只能相信EAC的高精度讀取符合我們極高的要求,雖然我碰過EAC遇到某些CD會降速到1~3x。
Control PC的電源
端午連假前最後一天上班不小心快篩確診,還好這次翻新雙CAT所需要的零件及時趕到,在家被隔離一點都不無聊(giggle)(giggle)
更換的部件如下:
Audio PC
CPU: AMD 5600x -> 5600G
MB: ASUS C7H -> ASUS B550-XE
PSU: Corsair AX1600i
OS: Candy 10 19044.1499 -> 21390.2025
Control PC
CPU: AMD 3500x -> 5600x
MB: ASUS C6H -> ASUS C7H
PSU: Corsair HX1200 (香堡原廠電源線) -> AX1600i (小黑線+美規轉法規插頭)
OS: Candy 10 19044.1499
說明:
1. 看到AMD出了單核夠強,又有內顯的5600G後,就決定找個合適的時間點購買 (店家為了Zen 4而開始有出清/降價的動作)。雖然Zen 3 單核性能相比Zen 2提升20~30%,但那不是我想汰換3500x的主因…Audio PC少插亮機卡才是我的目的,但是C6H、C7H這兩張頂規主機板沒有內顯輸出,為此只好再花錢買B550-XE。
2. 內顯可以設定GPU頻率,直接設1800MHz減少互調失真,雖然我覺得GPU跟CPU/RAM應該沒啥關係,但當作心靈加成也好 (giggle)(giggle)
3. 又一顆AX1600i….原本腦袋一直固執地想著:要給外接硬碟接12V、要給外接硬碟接12V、要給外接硬碟接12V…但想想不對阿,好的電源擺在CAT提升不是更多嗎?外接硬碟跟USB HUB吃汰換下來的HX1200的電就好了。
4. 目前三顆AX1600i剛好從三個不同國家的購物網站購買 (美、日、大陸),只有大陸地區販售的是C14插座,美、日地區販售都是C20插座,我手上只有一個C14轉C21轉接頭,因此這次升級唯一降規的部分是Control PC的電源線,使用C20插座的小黑線。
5. OS的部份,簡單來說,21390就是用最新的系統核心,性能更好,可參考以下說明: https://bbs.pcbeta.com/viewthread-1913701-1-1.html
但我的Control PC是多工用途,為求穩定還是續用19044的版本。
整體看下來,除了Control PC電源有感提升,其餘升級只是錦上添花,那時候我也不抱太大的期望,畢竟類比端在各自廠牌的定位都是低階…
開聲後我又被打臉了 XD
AX1600i+小黑線+轉接頭 >> HX1200+香堡原廠電源線
完全就是psycho派最愛的動態提升,音質卻沒有減損多少,後者的總費用還比較高耶…
當然,音質這點還有待商榷,老師已經多次證明雙CAT的強大遠超乎大家的想像,相比之下,我的DAC的天花板就顯得非常低。等我哪天升級DAC再回頭比較看看(giggle)(giggle) 說不定又變成互有勝負了!
而且AX1600i性能更好,音符轉折之間能呈現更多細節,聽起來會有聲音變得更快的錯覺。當然此次的升級包含Control PC CPU升級、Audio PC OS更新,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響,但以我少少的經驗來說,這次聽感的提升很像換大電供,或是加上大電容時的印象,所以主觀上認為Control PC的AX1600i的功勞最大。
啊…寫著寫著我都忘記我的Control PC的服務一項都沒關,全部都用預設值跑…有空再處理吧 (wasntme)(blush)
截止目前,數字時代3才得7人報名,離50還有很大距離。是大家沒有興趣呢還是都在觀望?
只能用支付寶或微信付款,台灣這邊可能有幾十位有興趣但沒辦法參加(本版應該有二十部以上)。還有很多潛在的顧客也許不知道數字時代3的眾籌。
DT3 遙遙無期,很擔心哪天 DT2 燒壞了,後繼無機。最近在試 Xing 的 AF200 ,看看能不能接近 DT2 的表現。
http://erji.net/forum.php?mod=viewth...=1#pid33854993http://erji.net/forum.php?mod=viewth...=1#pid33855254引用:
我的是8350,從樂之邦數字時代2升級到 xing af200,提昇明顯。
所以推薦 af200,最低配的就行,800左右, tb 有賣,測試數據見 l7audio,非常好,比歌詩德u16還強。 。 。
聽說 AF200 的門檻就是電供和線材方面的敏感度比較高,『醬油貴過雞』的話就不會令人失望,然而電供和線材兩者比較爛的話(畢竟內建時鐘的表現只會受制於品質不佳的電源)則變成錯殺忠良的說,難怪 AF200 的評價好像是顯得有點兒兩極化了:引用:
沒有外接時鐘,直接usb到電腦, 同軸到真力。
買了 af200 後,同場對比,左邊音箱接數字時代2,右邊音箱接 af200,都是usb到電腦,同軸到真力。
左右對比著聽,af200 高音更清晰,更乾脆,低音更結實,整體解析是明顯更好的,不過我對比的是器樂《長安遺恨》
聽錄音一般的流行歌曲沒那麼明顯,音源越好越明顯。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260#post245260
另外旗艦級數的 USB-C 線材還是選擇不多,假如早已購入心儀的 USB-B 線材亦因此陷入無用武之地的局面:
AudioQuest
https://www.audioquest.com/cables/di...a-to-c-diamond
Kimber Kable
https://www.kimber.com/customize/KSUSB-AG
SAEC
https://www.saec-com.co.jp/product/s...phere-sus-020/
Synergistic Research
https://www.synergisticresearch.com/...alileo-sx-usb/
Wireworld
https://www.wireworldcable.com/table...io-cables.html
畢竟這種轉接頭的質素該是令人咋舌,看來只會糟蹋了 USB-B 線材:
https://i.imgur.com/ZvHlTZIl.jpg
當然 XING 還有 U30 這種方案:
https://www.xingcore.com/?page_id=12
U30 配上 IanCanada 的 BridgePi/FiFoPi Ultimate Q3/TransportPi MkII 亦具備同軸輸出,或者仿效 sam0402 兄的 McDUAL XO/McFIFO 那種方案:
https://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20917#p20917引用:
另外,小弟把McFifo 也加上了USB to I2s,結果樹莓派被下架了。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434#post245434基本上 XING 的方案該是醬子:http://erji.net/forum.php?mod=viewth...=5#pid33632879引用:
SMSC USB3300-EZK
STMicroelectronics STM32F446
Intel / Altera EPM240F100C5N
實際上還有另一 USB4 的 DDC 方案,就是直接把 DDC 的部分放進 PC:引用:
推薦個界面,淘寶的 af200, 用 ARM+CPLD架構,他們自己寫固件實現,不是 xmos, 也不是意大利那啥。相當好用,支持 aes 輸出, 接了真力 83X0, 很好聽。
https://docs.microsoft.com/zh-tw/win...in-connections
https://i.imgur.com/QTRIVzvl.png
最近出現了這個 Microsoft Validation OS,理論上也支援 USB4 吧:
http://jplay.eu/forum/index.php?/top...-15#entry59734
跑 HQP 雙機的 NAA 該沒有問題,當然 JPLAY 則另作別論,基本上 USB4 或者 Thunderbolt Networking 取代了 USB Audio Class 的部分,最後同軸輸出方面就全靠直連 CPU 的 PCIe lanes,從而獲得盡量減低 latency 的好處:
https://www.pinkfaun.com/shop/bridge...if-bridge.html
AF200:
1) 有外接電源孔、附一條USB A/DC (好像是5.5)線;不想從USB 孔外灌的話,可以直接從這個電源孔接。顯示屏的亮度有軟體工具可以調暗,還沒試,不知道能不能完全關掉。
2) USB 輸入是 Type C 接口。我還沒接上U3TT/USB hub方案,先用號稱 USB 4.0 認證的 Type C 線接12代主機板的 3.2 Gen 2 Type C 輸出,等 break in 完再跟 DT2 比一下教授說的複雜管弦樂合奏。
3) JPlay 有 Kernel Streaming 選項。
Intel 12代:
12代電腦物超所值。單核性能很好的四核 i3-12100F 才3200塊(還有更平宜的雙核帶顯示 G7400,基頻很高)。五、六千塊就可以買到華碩的 Strix B660-F (16+1相電源)和B660-G (12+1相)主機板,可以 non-K 超頻(但不要抱太大期望)。DDR5 記憶體 CL 大,整體的 latency 要靠速度補回來,但速度高的目前很貴。可以先買便宜的用,等降價再升級。我的雙CAT 在 audio PC 換成12代之後,聲音比原來照 JPlay 老闆建議裝的 P10S WS/Xeon 好很多。
Z690 vs. B660:
Z690 和 B660 主要差別在 CPU 和 PCH 晶片之間的溝通。Z690 是 DMI 4.0x8,據說相當於16GB/s;B660 則是 DMI 4.0x4 (8GB/s)。另外,較高階的 Z690 主機板才可能有兩個 CPU 直通的 PCIe 插槽(技嘉例外,要到 Tachyon 等級才有兩個直通的 PCIe)。雖然兩個直通 PCIe 的總頻寬跟只有一個直通 PCIe 一樣,都是 PCIe 5.0 x16,但如果想讓網卡和USB卡都直通 CPU的話,有兩個直通 PCIe 就方便多了(只有一個的話可以用一分二轉接板,前提是BIOS 有支援 PCIe 分配/bifurcation)。我目前用低延遲的 Mellanox InfiniBand 網卡連接雙 CAT,還想再插一張直通 CPU 的 USB 3.2 Gen 2 卡。
萬事問 seeteeyou! (clapping)
看樣子很難過關,心裡己經放棄了;只是看在他們的產品讓我爽這麼久,所以幾仟元新台幣就放在那裡當贊助....(blush) (blush)
新的數位輸出產品還是只能被樂之邦綁架,沒辦法,我使用 單CAT+DT2+TOPPING D50S+A50S耳機平衡輸出,居然被一台小小的MU3X+600W(無大電容) 直接電到外太空;考慮到D50S+大電容+1500W根本贏過REAL CABLE NANO DAC,耳擴一定是電源最重要;那麼最可能發生的原因就是 MU3X 的 新一代數位輸出遠勝 DT2.......(angry) (angry) (angry)
所以我會等 09 MARKIII 固件更新後可以輸出數位訊號,只是一樣等到天荒地老....:~~~~~~~~~~~~
12代 Intel CPU聲音肯定好上很多,最先進的製程而且基頻更高。
只是超頻的話就需要考慮散熱的問題。
不過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取代DT2的產品,若網兄們有找到的話,也可以讓教授測試一下替代品。
以聲音表現為主要考量的話,不接風扇也很重要。我的12代 audio PC 裝 i3-12100F,用無風扇的貓頭鷹 NH-P1 或 BeQuiet Dark Rock Pro 4 (風扇不接電)都維持在四十幾度。若只跑 JPlay 的話,裝 i5 或 i7 說不定還能應付。
能大幅超越 DT2 的大概還是新一代的樂之邦。09 Mk3 的 firmware 升級到可以輸出 SPDIF 也許不用等太久,但 09 Mk3 上其實有不少多餘的線路/零件(DAC和耳擴)。很希望這邊的大家能揪到四十部,直接找樂之邦談 DT3。
至於在樂之邦青黃不接的這段期間要找還不錯的 DDC 先撐一下,若以廠家數位技術好、不亂加音響派調音、價格也合理的幾個前提去篩選,我只找到 Xing 的 AF200。教授如果有空要幫大家試,我隨時可以送過去。
那請教授有空時私訊,或揪人/其他DDC,大家一起試的話,在這邊說一下(時間就以教授和其他參與者方便為主,我盡量想辦法配合)。
AF200 的 USB 接口是 type C,不知道教授那邊能不能拼湊出可以外灌電源的轉接頭。沒有的話就用它原來外接電源的 DC 座先試。
不好意思,我忘了這兩個星期 6/20-7/1 我得計算上傳學生的總成績,被工作綁定了.....(blush) 等兩個星期後再約好嗎?
我上次測試 MU3X 的 TYPE C,是使用 YU-STUDIO 的 USB 2.0 MICRO B電訊分離頭,再接一個20元的 MICRO B轉 C 轉接頭。
不過 AF200 看起來有外接 5.5/2.1孔,所以我會使用 REAL-CABLE線 => USB B 轉 C 轉接頭 進入 type C孔,再把外接電源接在AF200 的 外接 5.5/2.1孔就行了。
等兩個星期後再來玩。(clapping) (clapping) (clapping)
收到。等教授忙完有空再約。
如果時光能倒退20年,拿 DDC 過去的時候就拗教授開超級 405 載我去兜風 :D
AF200 專用的 ASIO driver 源自 Thesycon,最新的版本是 5.40.0:
https://www.xingcore.com/?page_id=10
https://www.xingcore.com/resource/Xi...io_v5.40.0.exe
但是官網只有 5.30.0 的說:
https://www.thesycon.de/eng/usb_audiodriver.shtml
https://www.thesycon.de/usbaudio/TUSBAudio_history.txt
除了官方提供的 ASIO driver,還可以更改 VID 和 PID 兩者的數值,然後安裝其他品牌的 ASIO 和 libusbK driver:
http://jplay.eu/forum/index.php?/top...guide/?p=58585
https://i.imgur.com/tCQNeL2.png
https://i.imgur.com/FiB6riQ.png
這個 libusbK driver 是免費的:
http://www.myav.com.tw/bbs/showthrea...&pagenumber=20
Singxer F-1(XMOS)版本:
https://www.dropbox.com/s/ql41d1cyww...11225.rar?dl=0數字時代 2 版本:代碼:VID_20B1&PID_3086
https://www.dropbox.com/s/wi2cjw79hn...11225.rar?dl=0但是 libusbK driver 只能夠支援 PlayWaveVCCache_20210330:代碼:VID_1FC9&PID_6316
https://www.dropbox.com/s/u1iwq3ovgm...10330.rar?dl=0
因此使用其他播放軟件的時候就必須安裝官方的 ASIO driver 或者 Windows 的 WASAPI driver。
另外 TrustedInstaller 這個 System 權限的帳號相當有趣,用它跑 Windows 的軟件好像會比較好聽,例如 MajiorityClean 和 LemonadeElitest 都有十分明顯的進步: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oQmT7g1LRgiaG8
http://jplay.eu/forum/index.php?/top...clean/?p=59793
舊版的傳送門:引用:
- Automatic Core Assignment. TrustedClean choose and apply the best affinity mask for your system. Betatesters reported that TrustedClean Affinity Mask sounds better than manual core assignment.
- Asynchronous mode of execution. Each instance of MC/LE will be started with slight time delay to the previous. This have huge impact on SQ. Brilliant mode have the most high end, Magic mode is the most exciting but least hi-fi, Transparent is dry but true to source and Live is a mix of the above.
http://jplay.eu/forum/index.php?/top...clean/?p=57048
AdvancedRun 也是免費的:
https://www.nirsoft.net/utils/advanced_run.html
https://www.nirsoft.net/utils/advancedrun-x64.zip
教授,我是看 CPR 長大的,也是前 405/205/406/605/308/208GTI 車主。標緻車的操控每下愈況,208 只開了一個月就受不了。最喜歡的房車還是 405。希望有誰想不開去進口伊朗現在還在生產的 405 :D
我晚點再私訊教授約時間。其他想一起去體驗中壢音響室的人就麻煩直接跟教授聯絡一下了。
我的 i3-12100F 裝在華碩 Z690 Apex 主板上, BCLK 只能上調到102.9 (M),一超過就開不了機。查了一下才知道102.9 是CPU 內部 clock 的上限,也就是說並沒用上主機板的 clock (non-K 超頻就靠它)。
把主機板 BIOS 從 version 0213 更新到 1505 後,將 Tweaker's Heaven 選單裡的 Non-K Overclock 設成 enabled,BCLK 設超過102.9 就沒問題、可以開機了。
[更新】看了兩年前大家關於記憶體時序和BIOS其他項目調整的討論後(感謝幾位大大!),依原則大致調整,裝了 AIDA64,暫時把 JPlay 的 Hibernate 模式關閉,在播放時測得的 latency:
附件 34006
開了三小時後的 CPU 溫度。散熱器是 BeQuiet! Dark Rock Pro 4,兩個風扇都沒裝。
附件 34007
右邊是 audio PC。雙 PC 用 Mellanox InfiniBand 網卡直連。
附件 34000
你這個瘋子!......(clapping) (clapping) (clapping)
這樣子的雙CAT系統比我瘋狂太多了!我查了一下什麼是 Mellanox InfiniBand 網卡,XXX的每個都是100G以上的瘋狂速度??
速度越快,『方波間JITTER』越小;供電越強,『方波內JITTER』越小。我猜你使用網卡直連的理由很簡單:100G以上的ROUTER應該都破10萬元了吧?而且難以更換供電,那就完全失去加上ROUTER的意義了;加上ROUTER的最大意義就是增強供電。
如此系統跟我的CAT系統快要變成的強烈對比了!我的CAT系統在『速度』上應該己經是倒數了,連隔壁sam0402的ArchQ都比我快了n倍。唯獨『供電』應該目前仍然是世界第一(暫居),不知道dequad的『供電』如何安排??因為走向不同,也許最後會出現差異。
這樣子的CAT性能己經完全超過我的想像,玩得這麼瘋?那你用的類比系統是什麼?DAC?擴大機?線材?分享一下吧!
報告教授,我的 InfiniBand 網卡是公司機房汰換下來的前幾代產品 (ConnectX-3 那一代的;淘寶和 eBay 上很多),只有40G;用一條 Mellanox 的 DAC (Direct Copper Connection) 銅線連起來。沒用 switch 的原因是 InfiniBand 的 switch 很熱、風扇比音樂大聲 :D。當初看 InfiniBand 的 latency 很低,想說拿來接雙 CAT也許不錯。買齊兩張卡和線,查了半天、從國外找到國內,卻找不到有發燒友分享架設經驗,只好自己想辦法。卡了快一個月後,終於在某個風和日麗的早上,重新安裝軟體 subnet manager 後開通。
我的供電還在幼稚園階段,百廢待興。有 Cosel 1500W 但一直在想那兩個可怕的超大輸出端子要怎麼接線,到現在還沒開始用。最近朋友看不下去,借我兩部明緯,才開始有完整一點的 USB 方案。
教授不介意的話,我這次拿 AF200 過去順便把兩部 PC 帶著。看看走向不同的組合聽起來有什麼差異。不過這兩部的作業系統 (Windows Server)還沒時間優化 (wasntme)
我的擴大機是真空管 OTL (可能叫 OCL 比較正確:輸出沒電容、有保險絲;推靜電喇叭/主動伺服副低音/鋁帶超高音)。前級也是真空管機 (6H30Pi)。以前較常聽 LP;自從讀了教授的文章、發現了新天新地(還在民生/民權那邊的時候),為了聽比/法新錄音,就開始拼數位了。最近幾年覺得把 YouTube 弄好聽也很重要。
用外接網卡除了延遲的問題,還有一個問題是會吃主機板上的供電造成干擾,我自己沒有用過雙CAT,但移除X540-T2網卡(10Gbps)之後,聲音確實變得更好。
如果能解決網卡吃主板電導致衰聲的問題,我是很支持用更好的網卡,最理想是能夠額外供電的網卡。
看到這裡我頭都昏了,網卡還要安裝啥 subnet manager?『只有40G』我才用到1G.....(clapping) (clapping) (clapping)
看看有誰敢玩這個東東的?歡迎分享!
我都用紅銅螺絲與螺母,從『兩個可怕的超大輸出端子』中間的孔鎖緊,這樣子就可以夾住各種DC線。再用絕緣膠帶密包起來。螺絲與螺母的大小規格忘了....(blush)
明緯會輸COSEL輸得非常慘!快換吧;還有我的『電源隔離』方案也要做。
要看你有沒有時間玩....兩台PC搬起來很累!不怕就拿過來.....(devil) (devil) (devil)
順便寫品牌啦!我想看看數位播放系統會讓類比後端出現什麼情況......(angel) 還是你的器材都是DIY?太猛了。
我的後端從DAC到喇叭全套得花上兩百萬了,總覺得類比端的音響器材要能正確表現數位播放系統的強悍性能是非常高難度的事,所以我現在都會在意:怎樣的類比系統才能躱過數位播放系統的摧殘?
InfiniBand 只是我自己突發奇想的實驗,聲音可能不登大雅之堂。還是先請教授聽一下,覺得有潛力的話我再分享怎麼安裝設定。引用:
看到這裡我頭都昏了,網卡還要安裝啥 subnet manager?『只有40G』我才用到1G.....(clapping)(clapping)(clapping)
看看有誰敢玩這個東東的?歡迎分享!
目前它配合 JPlay 的穩定度不是很好,偶爾 control PC 會找不到 audio PC,要重開機。我以前被二十世紀的法國車和義大利車虐待過很久,偶爾要重開機不太介意 (wasntme)
發明 USB 和電源隔離方案兩大可怕蜈蚣串的教授看到兩片網卡和一條線會頭昏嗎 (devil)
引用:
順便寫品牌啦!我想看看數位播放系統會讓類比後端出現什麼情況......(angel) 還是你的器材都是DIY?
我覺得要應付快又狠的數位播放訊源,當然就要比它更快、更準嘛 :D引用:
所以我現在都會在意:怎樣的類比系統才能躱過數位播放系統的摧殘?
我的器材都是冷門或已停產的品牌/產品,幾乎都自己動手改過(我命好,有位類比線路技術高超的魔王級高中同學好友提供技術指導)。
這是我的後級,美國的 Merz T OTL。設計者 Merz 先生年事已高,這可能是他手上最後一對新品。
看起來很像 DIY 套件產品。對改機來說很友善。
附件 34009
剛收到的時候,聲音緊張、不耐久聽。先大幅調降負回授、再換 Hexfred 整流子、幾顆 Vishay Z Foil 和 Riken 電阻、還有一些電容:
附件 34010
附件 34011
附件 34012
最新的 USB DDC 型號,需要 7.5V 至 10V 的電供,對岸的百萬兄有一定信譽: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678634627806
http://www.headphoneclub.com/thread-753864-1-1.html
https://i.imgur.com/Bd5fZoll.jpg
https://i.imgur.com/t4RZTVgl.jpg
https://i.imgur.com/shO2O0Zl.jpg
由於百萬兄的產品功效顯著,因此日本的網兄就為它打造這種價格不菲的電供:
https://twitter.com/Lnde20W8kWvMeAM/...96727095296005
Million Audio USB光纖隔離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512.A.224.html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503.A.90F.html
OCXO USB介面卡 + USB光纖隔離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711.A.B86.html
另外其他吃 DC 5V 的周邊(例如 AF200)可以用這種淨化器: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669809877716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666...49587385322950https://i.imgur.com/2fHpfbQ.jpg引用:
用緊, 功效顯著
https://i.imgur.com/AY89B1F.jpg
https://i.imgur.com/PH0ikLq.jpg
與 dequad 及 邱醫師 兩位的 CAT一日大冒險
老實說,dequad完全是突然冒出來,根本不知道什麼來頭。等到見面一聊,才知道早就在網路上神交快二十年了!!從台灣BBS第一個汽車俱樂部《CPR法國車愛好》開始,一直到音樂,再到音響。依dequad說法,他己經燒音響燒很久了!也是燒到『覺得聲音就是不真實』,然後看到 psycho在網路上力推新天新地唱片行(還在林主惟的時代)的唱片是『正確錄音』。想到這個psycho描述的peugeot車改裝方式正確無比,又發現是同一個psycho,於是大膽相信踏進了新天新地,從此再也不退燒了!真的發現『正確錄音』『正確演奏』是永遠不會退燒的。
同樣的,為了面對正確錄音對音響重播的嚴苛挑戰;二十年前全世界根本沒有正確的數位播放概念,LP隨便都可以贏CD;為此dequad與他的老朋友邱醫師一起做蠢事:拼命研究類比播放的專業知識。想當然耳,這種非常依賴對『聲音』真正素養的應用科學,花的金錢與精力都是恐怖的!但是在追求正確錄音的方向上,到也是有模有樣。
然而又再一次:無論類比系統多麼強悍,最新、性能最先進的錄音,就只有數位出版,轉成類比完全失去任何意義。很多時候,甚至覺得現代錄音的破壞性壓縮YOUTUDE,還是勝過黑膠時代的正確錄音。因此,兩人有志一同準備開始玩數位播放了。網路上一查,又是那個psycho!?他提出的數位播放理論非常可行。照本宣科下去,慘了!從此只能聽數位播放了。
據說他們兩位覺得從psycho學到太多,所以特別推派dequad跑來這里向我道謝。原來事情的前因後果就是這樣....(clapping) (clapping) (clapping)
要先講一個重要的事!!
在這個討論串,我己經儘力把jplay雙cat的每個步驟都說清楚。但是依dequad兩位所言:其實要把整個討論統整成可行方案,對電腦操作的專業實力要求還是很高;他們可以快速吸收我的所有方法,純粹只是他們的電腦程度跟我一樣都是組合語言級的高手,所以吸收起來會很快。
現在幾乎人人都會用電腦,但是如果沒有傳統硬碰硬的debug程式能力,我分享的內容仍然太難,不容易實作,哭哭.......
我知道大家急著問:af200如何?問題是我們玩pc玩到累了,然後我又完全認同 dequad 及 邱醫師的耳朵。他們己經自行測試出af200連『沒有外接時鐘的dt2』都比不上!想在我這裡再次驗證,但是聽到我測試『有外接時鐘的dt2』與『沒有外接時鐘的dt2』是wav檔與mp3檔的巨大差距後,我們就決定不需要測試af200了 ── 根本沒有上台的資格......(devil) (devil) (devil)
(未完待續)
"要先講一個重要的事!!
在這個討論串,我己經儘力把jplay雙cat的每個步驟都說清楚。但是依dequad兩位所言:其實要把整個討論統整成可行方案,對電腦操作的專業實力要求還是很高;他們可以快速吸收我的所有方法,純粹只是他們的電腦程度跟我一樣都是組合語言級的高手,所以吸收起來會很快。
現在幾乎人人都會用電腦,但是如果沒有傳統硬碰硬的debug程式能力,我分享的內容仍然太難,不容易實作,哭哭......."
教授,您那跟捨麼組語 程式debug無關吧,單純是接線有夠複雜,一串又一串的,
需要的是電工專業我覺得XD.然後真的專業電工一定能整理得比你好太多,不會
整個像是間廢棄的工廠車間XDDDDD.
BTW,您最近設置應該也整個穩定了,是不是像當年那樣重新整理一次完整的setup
再放在最前面? 隔壁Sam都整理了好幾次,您這反而亂糟糟一大串,難怪人家會抱怨.
最後再吐槽一次,您那重點根本不是"電腦播放",而是USB與電源的粽子串,該正名為
"粽子流播放始祖_Psycho"或"Psycho式_粽子流播放"方能彰顯......................
我還幫您挪抬了以示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