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問問何老大對於唱盤"回授"的部分如何處理較有效理想又美觀~~:P(blush)
可列印查看
想問問何老大對於唱盤"回授"的部分如何處理較有效理想又美觀~~:P(blush)
是阿!!!硬盤有點明顯~~~
感謝何大與將軍大的指點~~:P(blush)
我目前也是單用BDR~~但是效果有!但是希望更好些~~
玉於將軍大所言~沒有學問???有無特殊之處~~:O
軸心精準應該OK~~目前敲音響架會有回授聲音!!
想試試所謂的磁浮角錐有用嗎??
我已經試著去敲ClearAudio的Master Refernce.
沒有此狀況.
所以,我"猜測"有可能是唱盤所使用材質.
PS:因為敲音響架時會有回授聲音.
此間學問不少,不過兄您太慢說了.或先前未注意到小弟欲贈送一事.
先前小弟曾在此論壇徵需求者,然乏人問津,倒是在友站不少人公開或私下敲小弟,欲得此物.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post...66&postcount=1
http://www.myav.com.tw/bbs/showthrea...5&pagenumber=2
http://www.myav.com.tw/bbs/showthrea...eadid=20437162
小佐哥哥,
請試試看在BDR與音響架之間加個軟墊看看有沒有改善,
您的問題應該是音響架抑震效果不夠好, 造成震動讓放在架上的唱盤跟著一起"起伏",
有點像汽車一樣懸吊硬, 則對路況較敏感.
p.s. 要先說我沒有玩過唱盤, 所以.......參考看看!
在這裡~~~看看大大有何建議~~(blush)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t=1238&page=65
1.it tampers with the arrival schedule of normal room reflections in ways that make it hard for your brain to get a clear fix on the listening-room layer.
2. the diffusor breaks up irritating slap and flutter echoes that often plague playback in domestic listening environments. These echoes---artifacts of reflective, parallel room surfaces---overlay the music that follows and obscure its inner details.
3.the diffusor tames comb-filter-type frequency colorations, previously addressed only by laboriously tweaking the physical position of the speakers relative to room boundaries. By decreasing the depth and increasing the density and irregularity of comb-filter notches, the diffusor makes optimum speaker placement decidedly less critical.
4. and potentially most remarkable benefit of diffusion is that the flooding of the listening room with diffuse sound fosters a sensation of complete envelopment or immersion in a musical event, as opposed to the disengaged puzzling over sonic minutiae that too often passes for the audiophile listening experience.
In sum, with adequate diffusion, you can theoretically get a small listening room to sound rather like a very good concert hall because, psychoacoustically, all the same basic ingredients are there: a large enough time gap between direct sound and first reflected spike; lack of slap and flutter echoes and comb-filter colorations characteristic of small rooms; and the envelopment that comes from a dense, smoothly decaying reverberation that permeates the whole room.
不同時期,系統會有不同的聲音.
意味著系統是會變化的,
口味是也會變化的,
所以可能沒有什麼是一定對的.
不必堅持什麼,
虛心聆聽別人的意見及聲音,
才有助自我的提昇.
1.隔離
2.傳導
3.吸收
4.阻尼
5.綜合
6.直接避免或降低震動
努力賺錢比玩音響(興趣)重要?
兩者都很重要呀..
除了自我實踐,
人生存重要追求之一,
就是在心中填滿美好的記憶.
器材容易使用的意涵可能有幾種:
1.沒有什麼好調整的.所以很容易使用.
2.有很多環節可調整 .所以很容易使用.
3.有些是可調整,有些是不可調整的,所以很容易使用.
小弟認為,
現場訊息部分由錄音師安排,
部分訊息可由自己呈現.
如何呈現自己能掌握的現場細節,
就是重播的樂趣和創造空間所在.
音響有太多的變數,
且這些變數不容易控制,
所以經驗常常不能一概通用.
即使可適用,
還是應該可發現小差別.
經驗的適用性,
有時也可用來檢驗系統的特性及敏感度..
沒有通則,
但是調整是有選項的,
音響玩家會知道有那些選項,
也會知道選項間可能的差別,
手中也要有選項或 TOOL 可應用,
善用其差別,反覆測試,
才容易找到階段性的最好平衡.
注意多個選項造成的影響,
在調整時,可以是複雜而難以預測的,
這也是經驗常會有不同或不能適用,
而難有通則之故.
金耳朵不是件好事,很難滿足.
但金耳朵可能會知道什麼器材該有什麼聲音,
會知足..
不同的評價可能來自什麼呢?
▲ 經驗值不同
▲期待及要求不同
▲口味及喜好不同
▲潛力的認定不同
▲沒有能力作評價
別亂公開批評別人的聲音,或批評別人,
別人聼您的系統,可能也是類似的感覺..
您以為好,不一定是好.
您認為對的,更不一定是對的.
尤其自己的程度有限時.
微調音響或玩音響的意義是在:
追求更好的音樂.
那到底微調音響或玩音響,
是屬於追求所謂的硬體或軟體呢?
相對的,很有趣的,
追求超貴的軟體,
是屬於追求所謂的硬體或軟體呢?
個人以為敏感化是檢驗系統潛力的指標之一.
大多數好的燒友系統的確很敏感,
多半對於小變動十分敏感.
小變動包括小道具的影響,
包括小設定的影響,包括小針壓,抗滑,azimuth 的影響,
甚至空間的小變動.
均可感受到大大的聲音變化.
但仍可感受到某部分的不協調.
要突破此某部分的障礙不太容易.
因為可能也只是某幾個小環節的設定.
超越此障礙,
您可感受到除了大訊息的音響性,
大多數軟體均能呈現極度音樂性.
就是平衡,真實,感動.
的確是不太容易的.
微調的理由和想法很簡單,
怎麼作,作什麼,要動什麼? 就不太容易.
我觀察到的主要困難:
▲怕動手.
▲某些不確定合理的堅持.
▲不知動那裏?
▲不知改變後的差別及是否要恢復原來的設定.
▲其他設定的配合改變.
系統加入有數據有理論的東西,
如果沒有比較好?
想到的,不一定是東西不好,
有時要反向思考,
系統是不是設定有需調整之處?
最近的體會,
略較長的殘響似乎能更傳真,
想想也對,
音樂廳的殘響不是約兩秒嗎?
但困難的是,如何拉長殘響而不失去平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