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就是經由38度C蔡小姐所介紹參與盛會之友人, 特此報到! :D
首先, 最要感謝twc兄之熱忱款待, 讓愚夫婦倆得以參觀並享受最頂級音響設備所播放之美妙音樂, 真是大開眼界, 令人難忘!! 而在大夥到達之前, twc兄在其SONY LCD TV上"預演"之 101煙火秀 +台北聖誕夜景, 更令人驚豔!! 再次謝謝twc兄大方展示頂級銘器, 愚夫婦倆期待有機會也能再聆聽LP之美聲! (blush)
不應該在 twc 家放這張唱片.....(blush)
一直以為我的中壢音響室系統雖然音質不夠頂級,但『訊號的正確性』己經夠用了;放了這張才知道他x的還差得老遠.....(sweat) (sweat)
在 twc 家放了第3曲,因為現場人頭還是多了些,高頻弱音時能量不太夠;但是到了樂曲中段,遠遠地法國號、小號、長號開始出現,樂團展現最大的動態,能量感十足的情況下,見識到高級音響的『現場重播』能力。
首先是音場的深度。這麼頂級的錄音,音場之深直接破牆而出到了對街,法國號手就在對街演奏著美麗的旋律。
再來是超高難度的要求,這必需是『相位絕對正確』的數位系統才辦得到,LP系統雖然可以輕易辦到但會有另外的混淆因子,這裡先不論。
一張正確錄音的管弦樂唱片,小號、長號與法國號的『定位』要『完全不一樣』,才是音響系統『相位完全正確』的明證。
聽過現場就知道,小號有『最佳的穿透力』,雖然位於樂團最後面,但是強奏一吹,聲音的穿透力會瞬間定位到樂團的『前面』甚至直接定位在聆聽者的耳邊。所以小號的定位『隨著聲音強弱而有深度定位的變化』,這才是正確的錄音與正確的音響。當然了,很多人盛贊的DECCA之芝加哥銅管,一片銅管聲很雄壯定位在樂團之後;先不說後製造成音質美化的錯誤現象,單憑無法正確呈現小號的穿透性,就可以知道這是錯誤的聲音了。
長號次之,穿透力沒有小號強,『隨著聲音強弱而有深度定位的變化』的現象沒有小號那麼誇張。法國號的穿透力最差,要比長號更不明顯,通常不會發生『隨著聲音強弱而有深度定位的變化』這種現象。
而這種『穿透力』,當然必需左右聲道之相位絕對正確才能發揮出來。但是老錄音沒有這麼強的功力,只有現代錄音藝術才做得到。而錄音藝術到此境界,如果能正確播放,其實音響己可以取代現場了...:D :D
聽完小號再試試法號與骨號:D:P
唉
去騎車沒能去取經...........;(
貼幾張照片在相簿吧
這邊有教學ㄜ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t=703
當天在 twc 家發現的一個小小問題:高頻吸音多了些。終究音響室東西太多,還是有點吃虧。
測試高頻吸音過度的過程是:(請參考【鑑聽級且舒服的音質】michaelwmwang 家的音樂音響遊記)
先來 FY/SOLSTICE 這張 Chemin 之 Fazioli名琴演奏《漢馬克拉維》,快絕版囉!
http://life.fhl.net/gospel_psycho/udn/207ok/chemin.jpg
再來一張更可怕的普朗克之雙鋼琴:RAES父子
http://he.cycu.edu.tw/rwind/socd236.jpg
介紹請參考: http://blog.roodo.com/stsd/archives/5891043.html
前一張是錄進稍許空間殘響的錄音,後一張則是極端不錄進空間殘響的錄音;前一張只殺能量感不足(或動態不足)的音響系統,後一張專殺濫用偶次諧波失真(就是加料啦!)的音響系統。因為所有的『加料』都像卡拉ok一樣,加上echo而變得肉感十足。但是echo必需根據既有的空間殘響去增倍,原始錄音本身就沒有空間殘響了,再增倍也沒有用。所以,一放這張可怕的雙鋼琴,通常依賴加料的音響系統就準備完蛋。
但是在 twc 這裡卻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張唱片所有細節通通一清二楚,演奏家細膩的指法完全清楚浮在面前。但是,音質還是乾了些;尤其是只要有一點背景躁音(都是小葉在後面吱吱扎扎:P ),音樂細節就被吃得很慘。
在我的經驗中,這很類似:真實鋼琴在吸音室演奏的聽感。所以我推測是高頻吸音多了些。
於是再放這一張:SPIETH 演奏庫普蘭大鍵琴:
http://he.cycu.edu.tw/life/gospel_ps...1ok/socd72.jpg
沒錯!一點都沒有變難聽,高頻完全正確;但是音質就是略乾一點點,真的有高頻吸音的問題。
於是我們當場一起討論,結論是擺在皇帝位前的矮書桌與下一塞滿滿的雜誌在做怪;當場小葉與麥克99就起哄要搬桌子,我看這兩個熟客敢這麼做當然捲起袖子就要上了..:D 沒想到這兩個是奧客(好吧再加我一個大奧客),看到主人twc臉都歪了,只好放棄.....(blush) (blush) (blush)
psycho大大你把那天欣賞會現況,形容的如此活靈活現,既使不到現場,也令眾看倌猶如親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