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初寫過心得,網路晶片的設定要看使用方式,基本上我的設定跟你完全相反,除了buffer設大以及指定最高速率模式以外,因為我是走usb播放的方式,網路封包造成的插斷其實是種干擾,但如你要走網路協議傳輸資料,那全部丟回給cpu會減少延遲沒錯。
可列印查看
沒有記錯的話我之前在JPLAY的官方論壇上有看到JPLAY的開發者說過,就算JPLAY單機還是會使用到網路卡來傳輸資料。
我猜想是JPLAY單機等於是將Control PC和Audio PC的服務在單機PC一起執行,但是單機上Control PC的服務也是透過網路
將音樂資料串流給Audio PC的服務。
至於Higuma兄提到的X540-T2是否PCI-E有沒有跟CPU直通,指的是你是否有將X540-T2插在主機板上與CPU直通PCI-E插槽上。
以前INTEL的家用CPU給的PCI-E通道數比較少,通常主機板只有最靠近CPU的PCI-E 16X插槽才是跟CPU的PCI-E直通的,其他的
PCI-E插槽幾乎都是由南橋晶片拉出來共用CPU剩下的PCI-E通道。所以有些玩JPLAY的玩家會使用伺服器的XEON CPU搭上伺服器
的主機板,通常這樣子的組合至少主機板上會有2個與CPU直通的PCI-E插槽,所以可以同時讓USB3擴充卡和網路卡直通CPU避免擠
在南橋互搶資源。
外國的網友一致推崇 Solarflare 的網卡,效果方面是 PCI-E 介面供電的 SFN8522 大勝 JCAT OPTIMO 3 DUO(€1,500)供電的 JCAT NET Card FEMTO:
https://audiophilestyle.com/forums/t...omment-1102261https://audiophilestyle.com/forums/t...omment-1102227引用:
Yes, with the JCAT Optimo 3 Duo. An absolutely excellent LPS. And yet, powered by the motherboard, the Solarflare 8522 card is so much better.
Windows 並不支援 OpenOnload 的功能,因此不用買 PLUS 版本了:引用:
The JCAT NET Card FEMTO is well behind Solarflare. I don't have the XE version.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613276646223
Linux 的話就可以考慮選擇 PLUS 版本: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631946476187
https://www.ebay.com/itm/R76FD-DELL-...-/154193863116
https://audiophilestyle.com/forums/t...omment-1105089當然還有更高階一點點的 X2522-25G:引用:
Just done a little more testing with Onload and the SFN8522. Onload allows you to bypass the typical Linux Kernel network stack, and fine tune it to your applications needs.
Of the profiles I've cycled through, redis-performance profile (aka redis cache) bring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to SQ. Cleaner transients, lower noise floor, tighter bass, more open soundstage. Pretty obvious in other words.
Ironically, latency-best was the best profile to degrade SQ; it trades CPU interrupts/time for lowest latency.
https://github.com/Xilinx-CNS/onload...nload_profiles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630675548068
https://www.ebay.com/itm/SolarFlare-...W/174402656666
Solarflare 品牌的 SFP+: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598094709408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617300062111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617556335001
沒有 OpenOnload 的 Windows Server 2019 就可以利用 receive-side scaling 的功能:
https://docs.microsoft.com/en-us/win...ce-tuning-nics
https://audiophilestyle.com/forums/t...omment-1104402優化 Windows Server 2019 的教學在 JPLAY forums 版主 BernieK 兄的簽名可以找到::引用:
RSS uses all 16 logical processors of my i9-9900K CPU.
http://jplay.eu/forum/index.php?/top...-53#entry53986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v27...vjaqQhWNE/view
但是請緊記 Solarflare 網卡於散熱方面的要求比較高一點,如果機箱內的溫度太高就並不理想,當然有風扇的系統就問題不大了吧。
最新的 MinorityClean 115 版本好像是十分讚:
http://jplay.eu/forum/index.php?/top...-54#entry54008引用:
In my system MC115 sounds spectacular!
Never heard bass so deep and controlled and such refined and extended highs. Most importantly, I never heard the timbre of acoustic instruments so realistically rendered. Exciting, natural and fatigue free digital sound like never before in my room. I find it hard to stop listening.
引用:
In addition, there're lots of oh-so yummy details that let this listener "see" deeper into the recordings while improving the musicality.
引用:
Woah... the MC115B blows me away. Running this for 5hrs and works picture perfect!My 12y/o speakers have never played a sound like this before. Hopefully this wouldn't change after run-in.
決戰 jplay cat 與 pi-player(理論篇)
經過上次的決戰,雖然比較還不夠完整,但是請讓我偷個懶直接推測結果吧!憑的當然是我的黃金雙耳之鑑別力...:P
這次的決戰,分別是:
1、使用原有的 DT2+時鐘,只是沒有透過 HUB+U3TT。
2、以原有頂級電供+數位同軸線,直接進入 DAC。
跟 Higuma討論過,以我的講法來形成猜想如下:
問題就是在:電腦播放的『運算性能』與『供電性能』。
我的『猜想』是,電腦播放的『運算性能』越強,010101之間的『方波間的jitter』越小。
電腦播放的『供電性能』越強,010101的方波越正確,『方波內的jitter』越小。
因為以上的jitter傳到下一階段後都會混合起來,所以最後再加上任何時鐘都是沒救的,甚至加上 ian's FIFO這種超高級 FIFO也是完全救不回來的。
pi的聲音,如 Higuma所示,就是『運算性能』太差,導致 sam0402或 tetsuka無論花多少心血優化,晶片或cpu的運算能力就是卡在那裡。『方波間的jitter』變大時,常常就是『樂器音色不正確』。在這些 pi-player也的確通通發生樂器音色『嚴重』不正確的問題,最佳的證據就是加上 FIFOPI之後,FIFOPI的運算性能不輸DT2,所以它的音色正確性也是追得上DT2的。就算前端的 pi-player之音色正確性極差,但是經過 FIFOPI之後居然『大幅改善』到可以跟 DT2或 JPLAY CAT一比的程度。
所以使用 pi-player卻沒有加上 fifopi,基本上是連『正確的藍光轉盤』都比不上的,更何況是jplay cat。我猜想『藍光轉盤』內部運算性能說不定贏過 pi-player呢!這只是猜測,但是聽起來的確如此。
所以我才會強調組jplay cat時,單核性能最重要,usb 2.0 < 3.0 < 3.1 < 3.2 <<<....< 未來的 usb 10.1,網路卡與ROUTER一定要 1 G級甚至10G級....一切就是電腦播放的『運算性能』。
電腦播放的『供電性能』則是最複雜的!!它包含了很多方面。
1、電供的瓦數、大電容、電源線、電源隔離.....這些己經是最簡單的了。
2、最高難度就是相關器材裡『所有晶片的供電』!!新竹的黃老大rendzaw早就證明過,把 MSP100換掉幾個關鍵電容,聲音就可以無限接近 MSP600。
『晶片的供電』,大概只有上述廠商級或 bchsieh這種大魔王級才能玩,一般diy應該也沒資格玩。幸好!我認為我的超大瓦數電供理論就是符合了這一點:越大瓦數,同時就是無限加強了『晶片的供電』。
再者,把單一數位器材切割成好幾段供電,猜想就是儘力加強了『晶片的供電』,所以才會產生『越多香爐越少鬼』的有趣現象。
同樣的,jplay cat主機板為什麼越頂級越好?很簡單!好多年前玩技嘉主機板就發現了:它使用普通板的舊主機板聲音很爛,開始強調使用『2盎司銅』的主機板聲音就會很好。cpu的供電相數越多,聲音就是越好;適合瘋狂超頻的主機板,供電就是越好,所以聲音就是越好。
這個理論也被新竹的黃老大rendzaw實證過,把中階的890主機板加上一百顆電容,然後就可以跟我當時最猛的Z68最貴主機板一拼了。
pi 做為低價、普及用的3c裝置,就好像低階主機板的聲音完全被高階主機板電爆一樣,低價、普及用的3c裝置,其供電一定做得很差,為了便宜嘛!甚至於,它使用的『電路板』之品質,會不會也因為低價而有問題呢?
所以我完全同意 Higuma說的,pi-player最大的問題,就是 pi。如果有人可以把 sam0402或 tetsuka辛苦調整的 OS完整移植到 PC,這好像就是 bc大魔王的絕招?這樣子我相信那些 os極有可能剁掉 jplay cat無誤。只要還是使用pi,除非日後出現任何『for audio』的pi,否則一定就是沒救。
然而只要是 for audio,市面上那麼多錯誤錄音與錯誤演奏,要怎麼生產真正正確的for audio之 pi?簡直是不可能。
當然了!!喜歡 pi-player的聲音是『個人選擇』,沒有什麼是非對錯需要爭論的。只要強調,音響或音樂走向跟我一樣的,那就只能走向 jplay cat這個目前唯一正確的方向:
喜歡完整頻寬的聲音,絕對不能少任何一截超高頻或超低頻;
喜歡正確的唱片,能快速分辨正確的錄音與正確的演奏技巧,能從1934年的錄音正確欣賞出管弦樂團的合奏之美感,能發現古典音樂作品是科學般地進步......一大堆。
p.s. 又再次驗證了 FIFOPI!聽感如下:
1、它的dirty side之供電實在太重要了!!敢不使用 1500w+n個大電容,『樂器音色的正確性』就是死給你看。
2、它的clean side也很討厭,才使用sam0402帶來的daitron 100W,聲音就軟趴趴的讓人想睡覺......
看樣子要把 FIFOPI玩正確,應該也是大電供與蜈蚣串一大堆完全躲不掉...:P 然後,FIFOPI的聲底,還是比不上DT2,見鬼了。
如果你要問我,在『走向入門而簡易的jplay cat數位播放系統』一文提到的最低價JPLAY CAT與 pi-player相比如何?當然是入門而簡易的jplay cat全面大勝啦!!但是如果要跟加上FIFOPI的pi-player比,那就要一起拼很多蜈蚣串了!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13183
(END)
Xenomai 3 該是 pi 的精髓內裡其中一部分,比 Xenomai 3 更上一層樓的 EVL 也支援這 PC 的主機板:
https://www.dfi.com/product/index/224
https://evlproject.org/ports/引用:
Intel C236 core i7 quad (DFI SD631)
這種方案的例子如下,日本的那個還可以獨立提供 3.3V 與 1.8V 的電源:
https://allo.com/sparky/usbridge-signature-pcb.html
https://www.ratocaudiolab.com/product/kit/ral_kcm3mb01/
三路電壓的確達到壓倒性的優勢,而且成功的例子也不少:
https://www.runeaudio.com/forum/3x-p...10.html#p18674https://www.runeaudio.com/forum/3x-p...70.html#p25808引用:
I just want to advise that I have tried supplying 5v via GPIO pins 2 and 6, as per fboe's original suggestion, and the results were immediately apparent. There is more detail and improvements to the quality of the sound.
This has become one of those changes where I want to listen to all my music collection again because it's all sounding better.
This has to be the simplest and most cost-effective quality improvement possible! Thoroughly recommended.
http://www.headphoneclub.com/thread-698551-1-1.html引用:
Thanks for the instruction. A late comer here who modified a RPi3 model B with linear PS for 5V, 3.3V & 1.8V.
The audio improvement is enormous!
More dynamic, more power, more details, more engaging!
I am extremely happy with it.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ad&tid=2102996
BCM2711(樹莓派 4 的 SoC)只有 16-nm 製程的 Cortex-A72,畢竟那是 2016 年的產品,唯一好處就是性價比了,不然 pi 的售價就不可能由 35 鎂起跳的說。引用:
7、Keces推樹莓派改外接三路電壓(6.5)
具體改裝方法請讀者參閱樹莓派電源改造來自火星君的大作(這個好帖子為何不加精?),其改裝方法經過我的測試,完全可行,但並不是像作者所說的"毫無難度",一般家庭沒有熱風機,也沒有高端的電烙鐵,要把細如米粒的貼片零件完整取下是很不容易的,一旦碰壞了邊上的其他零件則板子立即報廢,基本無法修復,是否進行改裝請自己考慮。但一旦改裝成功,其結果是”令人激賞“的,因為只有這樣才真正發揮了樹莓派和線性電源的實力,其聲音不但靈動,而且大氣,交響樂隊以3D的形態展示在你的眼前,一個個音符跳躍在你的心中,向你的勞動表示讚賞。
另外小弟亦找到這 Snapdragon 865 SoC 的(7-nm 製程)主機板,而 Cortex-A77 則屬於 2019 年的產品,效能方面還是不錯的: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374#post243374
當然它的 GPIO 並不一定能夠支援 FifoPi,幸好 Ian 的 BridgePi 加上 Amanero384 介面就可以把 USB 連接到 FifoPi 了:
https://github.com/iancanada/Documen...pters/BridgePi
https://www.audiophonics.fr/en/diy-k...i-p-14709.html
另外 pi 的 OTG 功能還可以讓它擔當 USB 音效卡(就是變成 USB DDC 了)的角色,換言之只要把 pi 連上另一台運算性能夠強的 PC(甚至 5-nm 製程的 Apple A14 Bionic/Qualcomm Snapdragon 888/Samsung Exynos 2100 旗艦手機)就可以同樣獲取 FifoPi 的好處了。
『消除前端的差異』或許是指日可待,不用在意 DAC/DDC 那邊的 FIFO,關鍵該是 Windows 10 LTSC 2019 優化/Taiko Audio Server 軟件/客製 ASIO driver/ RAM disk 等等元素的協同效應:
https://www.whatsbestforum.com/threa...92#post-701507客製 ASIO driver 暫時只適用於 Thesycon U-HEAR 或 XMOS 晶片的 USB DAC/DDC,而 Ian 的 BridgePi 加上這種由 MCU(STM32F446VET6)模擬的『偽』XMOS 介面說不定也能夠連上 FifoPi:引用:
This is a significant invention as it has the potential to completely remove all and any differences between locations where your music files are sourced from, reducing file storage impact to lower the time it takes for the algorithm to execute it's cycle. This is not just simple file caching, nor a simple play from memory scheme. We do use a ram disk with TAS to store those files but the main reason for that is to reduce the algorithm execution time. As an additional bonus, it also improves playback quality from files on local storage.
So to answer a multitude of questions posted prior to this post, yes we are travelling a road where NAS, Qobuz or other remote storage location playback may become just as good as files sourced from local storage. How close we are right now is up to the BETA testers to cast their verdict on. If a BETA tester find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lease report those to us so we can investigate and remediate.
The bottom line being, there is a future in sight where you do not have to worry about how you rip your CDs, or where your files are located, or whether you've copied them too often. We will however never be able to remediate differences in mastering techniques. Though perhaps by other means as here's a link to the first recording mastered using an Extreme! HELMET OF GNATS: TRAVELOGUE
https://www.xingcore.com/?page_id=12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605346539299
支援 Taiko Audio Server 的硬件就只有華碩 WS C621E SAGE 主機板 + 兩顆 Xeon Silver 4114 或 4210:
https://www.whatsbestforum.com/threa...65#post-640513
https://audiophilestyle.com/forums/t...omment-1104830https://www.monoandstereo.com/2021/0...iko-audio.html引用:
I do expect that the people who follow this build would be able to get a copy of TAS at some point in the future.
The plan is that Taiko would provide: chassis to passively cool the Asus SAGE, Taiko DC to DC ATX, and at some point a USB card and TAS. Of course Extreme owners get the VIP treatment, and we would have to wait for the technology to treacle down to us.
引用:
TAS is still in beta, but even with all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remote app, I could easily (and I do) live with it day in day out for the richness of sound quality alone.
其實這次到教授的中壢音響室實際測試過樹莓派+pcp 6.1 Noel後,也發現了自從我開始使用pcp後很擔心的一個問題的存在。
就是在在教授那種已經搞到極致的類比系統上,如果不使用Ian's FIFO技術來消除前端樹莓派的性能弱點可能聲音會不夠正確。
這次在教授那邊測試樹莓派搭DT2和DigiPi後都有點聲音走偏的問題,直到最後使用了FifoPi後才讓聲音的正確性恢復不少。
雖然在教授那邊使用的FifoPi並沒有使用到最極致的完整方案,但是在大方向上應該就是這個樣子不會有錯了。
當然類比端系統沒有到教授那種水準的話不一定能察覺這些差異,聽音樂也是以自己能聽得愉快為主沒有對錯之分。
但是還是建議沒去過教授音響室的樂友不用不好意思,請大方的跟教授約好時間實際到教授的音響室聽聽看正確的聲音。
小弟覺得在玩音響這條路上還是有必要實際去聽聽看教授的系統那種絕對正確的聲音,這樣子才會在未來音響這條路上
擁有正確的方向性和判斷能力。(blush)
感謝Higuma兄的分享,
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小弟編譯的Noël版本可能已是超越JPlay了!
小弟帶去教授家的FifoPi是未升級時鐘的版本,再加上現場要處理FifoPi供電不易,Clean Side僅用一顆Daitron LFS150供電就上場。
當然的以RPi4僅用$1500的代價,要表現高效能和Audiophile級的音質是不容易的,以此條件下,
能達到如此,應該在軟體上沒什麼問題了。引用:
我還覺得樹莓在音色層次上有好處,色彩感比較豐富,
依Higuma兄的經驗:「聲音的兩端延伸」不足,若用高效能的硬體應該可以展現;這與在RPi4超頻時的經驗相合。
以目前的聲音表現,應該是接近RPi4的極限了。
小弟在教授家聽到的是,Noël解析略高一些;當然的,我在家中完備的電供加電容之下,解析度和色彩豐富度是更好了。
對我而言,小弟已能掌控軟體的部份,至少方向是對的。
硬體方面,也更了解RPi4能產生的音色不足之處,剩下的是尋找更合適的硬體。
Linux的好處是,很容易跨平台,或許 Mac mini M1 是小弟的下一個目標。
Yeah,最近的進展好像是蠻不錯的說:
https://asahilinux.org/about/
https://twitter.com/marcan42
https://github.com/AsahiLinux/linux
https://github.com/AsahiLinux/m1n1
https://lore.kernel.org/[email protected]/那 M1 的討論串當中亦出現了活躍於 EVL 的 Arnd 兄(USB Gadget)和 Greg 兄(Kernel):引用:
This series brings up initial support for the Apple M1 SoC, used in the 2020 Mac Mini, MacBook Pro, and MacBook Air models.
Arnd Bergmann
https://git.evlproject.org/linux-evl...7275a9f08fbabf
Greg Kroah-Hartman
https://git.evlproject.org/linux-evl...d210f51ed96e31
Corellium 那邊的 Ubuntu 也不遜色:
https://github.com/corellium/linux-m...ive/master.zip
https://github.com/corellium/linux-m...e/v5.10.tar.gz
https://9to5mac.com/2021/01/20/m1-ma...orellium-port/5-nm 製程的 M1 真棒:引用:
This time, the Corellium team brought Linux to the M1 Macs with a modified version of Ubuntu that supports the full user interface, in addition to USB, I2C, and DART — that was not supported in previous Linux ports for the new Macs. According to Wade, this makes the Linux experience “completely usable” on Macs with M1 chip.
https://www.tomshardware.com/news/Ap...ything-We-Know
https://www.tomshardware.com/news/ap...nnouncement-M1引用:
This design has a fan. Connectivity includes Thunderbolt, USB 4, Ethernet and HDMI.
昨天到psycho教授的音響室, 感謝教授費心地介紹他的音響系統.
對於CAT訊源的處理, 真是嘆為觀止!
尤其是音場規模與細節, 特別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也謝謝教授提醒, 我的Bliss Jubile可能還沒有run開.
我回家用蕭士塔高維奇的第7號交響曲和巴哈的管風琴音樂, 開到12點鐘方向,
轟炸了兩小時之後, 果然聲音有改善.
這幾年從教授的文章中受益良多, 昨天有機會親自聆聽到教授的音響系統,
真是幸運! 非常感謝!
教授您好,其實小弟一直都很想用儀器測量您系統中DT2的數位訊號,看看到底波形長什麼樣子,和實際測量出您所說的方波間和方波內的jitter數值為何,因為這樣可以直接徹底驗證多年來的理論和假說。只可惜小弟手上目前能顯示和測量接近完美方波的最佳儀器,真的是又大又重,所以要實現這個願望必定十分費時費力,困難重重啊。
小弟的確是這樣用的沒錯,不過也不是什麼絕招就是了,而且看來Pi4的性能可能已經跟小弟用的古董eeebox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了。不過,要把針對某硬體優化過的Linux核心移植到另外一個硬體上,幾乎等於打掉重練就是了。小弟把優化分成三種類型,1. 精簡:也就是將不需要用到的軟硬體全部關掉,節省資源。例如把不需要的驅動程式、常駐程式去掉,拔掉不用的硬體,就屬於此類。2. 修改參數:利用改變軟硬體的參數設定,讓系統更適合執行單一任務。例如改BIOS參數,改作業系統的設定值,或是更改播放軟體的設定值,就屬於此類。3. 改變運作流程/演算法:直接修改軟體去配合硬體,以達到單一任務的最佳效率。例如修改音效驅動程式中記憶體的搬移和映射方式,或是改用對播放音樂更有效率的函式。這個如果要做到好,必須對軟硬體的配合都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針對特定的硬體做軟體部分的改寫。所以,如果要換硬體,1和2通常只要時間花下去就可以做到八九成,但是如果沒有把全副心力丟進去,要把3做到好其實很困難。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換效能更好的硬體來盡量彌補3沒做到盡善盡美的不足。只是效能更好的硬體也有缺點就是了,所以也是要花一些工夫處理。就是因為這樣,小弟才完全懶得更新電腦硬體。
我也很想看看到底出了什麼鬼?怎麼可以得到這麼可怕的訊息量??但是『最佳儀器真的是又大又重 』?真是救命啊!!
其實我最近的心得開始很不一樣了!.....(giggle)
因為搞了『入門而簡易的jplay cat』,發現我辛苦調校的的『六年前頂級電腦』居然被『六年後』的『高速但未調校電腦』追上,再加上這次pi-player現場測試,以及一直以來的fifopi經驗,我的『聽感』猜想出以下觀點:
我認為這裡的 jplay cat+u3tt+DT2 方案與 ian's FIFO 是『完全一樣』的理論走向,最後聲音不同,純粹只是DT2剛好矇到;或者可能更慘的:ian's FIFO的設計者對音響性能的要求方向走偏了......
U3TT+HUB+JPLAY 跟 ian's FIFO 的dirty side一樣,把 前端 的數位訊號轉化成『較乾淨』的數位訊號。
DT2+時鐘 跟 ian's FIFO 的 clean side一樣,把 dirty side 的數位訊號轉化成『最佳』的數位訊號。
但是數位訊號的產生過程中,把0.99修正成1.00,聲音比較好;把0.90修正成1.00,聲音可能因為各種神奇理由或量子糾纏(亂扯的!),導致聲音大幅變差。這是『方波內jitter』層次。而『方波間jitter』層次不能太離譜,太離譜就會直接轉換污染變成『方波內jitter』。例如傳統數位轉盤就是這個層次太離譜所以極難救回來,pi、老電腦、新電腦......只要最後進行時鐘重整,大家都夠用了!
所以以jplay cat而論,只要使用高速電腦+jplay,就可以保證『方波間jitter』層次不會太離譜了,再來就是dirty side與clean side要努力把『方波內jitter』消除掉。所以使用大電供、超大電容,可以讓原先0.7654的爛訊號,逐步修正而無限逼進0.9999。也就是在 ian's FIFO 的層次,尤其是dirty side層次,一定要使用超大電容與電供,才能無限逼進0.9999。
clean side層次,以我的鑑聽性要求當然也一定要使用超大電容與電供;但是很多人聽音響時,『對聲音走向各自不同偏好』,那麼就可以只要乾淨、小功率的電供就夠了。
在以上的理論猜想下,CAT的調校變得不大重要,反而是 ian's FIFO層次的電供最重要。實證結果就是,無論我的前端是現行JPLAY CAT,還是『入門而簡易的jplay cat』,還是 PI-PLAYER、甚至是box的瘋狂改裝藍光轉盤,只要dirty side使用 1500W加超大電容,聲音的正確性就能合格!!
所以不想學我這樣子亂七八糟的蜈蚣串,ian's FIFO真的是很好的方案;只是電供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從硬碟裡的檔案之讀取開始,只要有一個電供是不合格的,後面就完全毀掉啦!就算是 ian's FIFO也無法完全救回來。
在上述的看法下,精簡化的WINDOWS或LINUX或MAC OS,大概只相差一點而己;而電供是否進行電源隔離或1500w+大電容,可能相差50%以上。也就是說,只要數位播放前端是bit-perfect,再來拼命加強供電才是重點,什麼調校都是次要。
然後,出了新的高速電腦,直接換掉電腦就好了........(giggle)
同時可以理解蜈蚣串的意義如下:從 0.7654 直接一步修正成 0.9999,因為各種神奇理由聲音會變差;
從 0.7654 修正成 0.7999 再修正成 0.8999 再修正成 0.9999,因為避免了各種神奇理由,聲音才會變好;至於到底要幾個階段?鬼才知道!!
所以usb hub+u3tt,要六個獨立的供電接孔;合格的 fifopi,至少要有『四個』獨立的供電接孔;其他到底要幾個電源接孔?一樣是鬼才知道。
簡單來說,我中了電供的毒......(blush) (giggle) 所以覺得CAT夠用就好了!但我所謂的電供重要,事實上是指『晶片的電供』很重要,所以一定要使用蜈蚣串才表示擁有正確的電供。
(END)
Calvin Tsai 太客氣啦!己經認識很久了,又長期知道我寫文章都那麼狂妄,就不要客氣了!....(angel) (angel)
當天是 Calvin Tsai 帶他的哥哥一起來,以下簡稱Calvin Tsai是小蔡,而他哥哥是大蔡。這兩位都是古典音樂愛好者,年紀都比我大一截;活到現在,網路上遇到年紀比我大的機會越來越小了...:~~~~~~
上一篇文章正是因為大小蔡來音響室後我的心得與猜測:這沒有什麼高下之分,但是從『學術上』,古典音樂的學術發展,的確是從簡單走向複雜。所以越早期的古典音樂,同時需要注意到的訊息『越少』,越容易專注在『音質』(包含情感、詮釋...等等『樂』的層次);而越現代的古典音樂,同時需要注意到的訊息『越多』,越需要專注在『細節』(包含精準、合奏、技巧...等等『音』的層次)。
因為我從小就重視分辨演奏的好壞,所以一直走向專注在『細節』的道路。所以類比音響系統也一直重視『細節』,研究出來的jplay cat更是世界第一的『細節產生器』。
但是對於『音質』的愛好者來說,『細節』太多反而會產生干擾!!所以我最後的『現實看法』才會是:調校cat不必太極緻,因為『細節』可能過多了造成干擾;但是供電則是重要無比,因為它是一切『音質』與『細節』的共同基礎。
以上立論最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是『音質』派還是『細節』派?這可是超高難度!我自己當然是百分之百的『細節』派,我肯定gangster.tank都是跟我同一派,肯定的理由就是:我們都願意為了『細節』而徹底犧牲『音質』。
bc大魔王是我所僅見的中性派,可能源自絕對正確測量的『龜毛派』。因為客觀測量才不會鳥你是『細節』還是『音質』,所以.....
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音質』派,只是部份計較『細節』而己。而計較『細節』的程度有多高,對hi-fi性能的要求就會有多高。
Calvin Tsai 兄弟兩人來的時候,要求我播放最滿意的聲音,我當然是把『小睡神』請出來嚇人了。結果,雖然認同這種聲音非常高傳真,但是他們卻覺得聲音太冷冽沒有感情。這下子我知道了,他們是自我認識後的『音質』派,那就適合不同的音樂。於是我就改成播放蕾菲布的巴哈639,結果,當然得到最大的贊美。
所以『音質』派就是有這樣子的主觀走向:其實聽音樂最主要還是滿足自己,正確認識到需要什麼『音質』才能滿意,是沒有什麼是非對錯可言的,頂多是類比端需要花很多錢....(blush) 而『細節』派因為直接對應科學的hi-fi性能,所以比較有可能以小摶大而找到超值又極緻的方案。
當然了!如果像中壢音響室那麼變態,想要什麼音質的聲音通通可以透過數位端的『作弊』調整給你;例如想聽『小睡神』的黑膠?絕對hi-fi的cat要製造出黑膠的聽感實在太簡單了。
目前依我的經驗,『音質』派又經費有限的話,不由自主優先放棄的幾乎都是『超低頻的細節』。理由也很簡單,因為超低頻的細節最花錢......『超低頻的細節』絕對不是大鼓還是巨砲,而是體現在無伴奏小提琴中的超低頻。從 JMR喇叭來說,只有 ORFEO歷代旗艦喇叭才是唯一合格的,或者說,聽過ORFEO舊旗艦喇叭之後,都會嫌棄很多喇叭沒有正確的『超低頻的細節』。所以,如果你真的是『細節』派,還不趕快來買下我的二手ORFEO舊旗艦喇叭?這可是唯一的機會!!....(devil) (devil)
而如果是『音質』派,當然就要找小喇叭、新世代高頻更正確、音質更好的喇叭。從『音質』派的角度,JMR BLISS JUBILEE應該會贏過ORFEO舊旗艦喇叭。
同樣的,如果沒有正確的『超低頻的細節』,CAT的調校是否走向HI-FI正確性會無法判斷!!因為根本不知道到底是音質變佳?還是低頻細節被吃掉?對於很多號稱客觀測量的聽感給予保留,就是因為他們測試的音樂軟體『沒有低頻細節』!這樣子是絕對無法正確判斷HI-FI性能的。流行音樂擁有正確超低頻的機會直接接近零,市場上的古典音樂唱片幾乎全數不合格,新天新地部份的唱片才是唯一的機會。
因此,對於不像我或gangster.tank這樣子的瘋子來說,我會認為直接買入門而簡易的JPLAY CAT,然後拼命加強電供;或者使用藍光轉盤或PI-PLAYER,再使用FIFOPI,然後拼命加強電供。這就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夠用了!不要再為了數位播放傷腦筋了!!
真的還要玩更多CAT的調校,前提必需你自我認知到自己真的是『細節』派!!真的是?那就要問你能不能分辨『超低頻的細節』??不能,那當然就無法正確地享受『細節』派的音響走向了。分辨『超低頻的細節』的起點很便宜喔!gangster.tank是用耳機,我是用一萬兩仟元的ORTOFON 105喇叭,然後嫌棄當年上上上一代的JMR入門喇叭之低頻不夠正確.....(giggle) (devil)
能辨認出『細節』派的音響優點非常容易,但是能享受『細節』派的音響優點就是非常關鍵的自我取捨了!
當然,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自我認識歷程。我也看著很多這裡的同好從自認為是音質派、走向細節派、最後又回到音質派......所以以上的辨正只是思想遊戲,實際上要怎麼玩,還是每個人很個人的事。
(END)
沒錯,兩台cat的電供勉強還算合格、勉強可以當數位播放器;而沒有fifopi的pi對我來說是完全不合格。
去去去,先給我好好分享『正確的歷史錄音』在我的中壢音響有多麼可怕!!.....(devil)(devil)
沒錯,如果大家的dt2都有我中壢音響室的8成實力,早就通通永遠換不下來了......(devil)
dt2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還是整套cat隱含的『供電能力』佔最大!dt2 與『運算能力』次之。如果被 bc大魔王測量後,居然發現上述三因素產生離譜的『加成效果』,那就算是我矇到了.....(clapping) (angel)
不過因為我試過 xu208,所以很肯定不是dt2太偉大,而是整套cat隱含的『供電能力』最偉大。
我有疑問的是教授的這句話。
因為,教授你買來的那套電腦,其規格在今天的標準看起來,離「垃圾」沒有多遠。(devil)
今天懂電腦的,不會挑像教授那台那樣的規格(R3200G是真的沒錢組的那種省錢機)。
我就簡單講一句話就知道了,現在的最低階CPU,Intel的i3或AMD的R3,其核心數等同幾年前的頂規4c8t。
所以說,今天連接近垃圾等級就可以達標!?
那如果,我們砸錢真的組一台現在的高規格電腦主機(重點放在主機板的供電跟電源供應器,cpu不用頂),會不會更強大(因為現在的主版的供電有很浮誇的那種。),強大到不用非DT2不可?
我的希望是這樣,我願意花同樣的錢去組一台(或兩台)超級強的CAT,勝過在那搞蜈蚣串。如果有一天一個主機板的USB X世代的供電直接抵一整組蜈蚣串,就直接插就好。這樣我願意花同樣價格去買這麼一個主機板。
我不是很抓得住yuntree講的重點,我再講清楚試看看:
cat最重要的是『供電性能』,其次才是『運算性能』;但是『運算性能』如果太差,『供電性能』會救不回來。至於什麼叫做『運算性能』太差?那真的只有鬼才知道,永無止境。
所以我的cat中的兩台 pc,『運算性能』都己經是垃圾的等級沒錯;也因為是舊世代,強烈懷疑它的『晶片供電』也落伍了。
但是 u3tt 仍然是目前世界第一的運算性能,因為全世界usb 3.0級的音效卡好像只有一家 RME的?而使用U3TT形同把我USB DDC通通升級成USB 3.0等級的音效卡,它是目前的世界第一,至少可以活到 USB 3.2的音效卡出現,而這個似乎不會出現了?
低等級的PC+U3TT +DT2 的確不見得會贏過 高等級的PC+U3TT+XMOS,所以你下面的思路也沒錯!不過還是要有人測試才知道:究竟要多高等級的PC才能得到上述結果?
但是我的中壢音響室有一個應該是世界第一極難超越的,就是 1500W 四台再加上 『2.5法拉!!!』大電容共六組,這樣子的供電性能不但前無古人、後也難有來者,這個性能應該可以讓我的中壢音響室無論PC性能多麼老舊、都可以活得好好的!它甚至可以把藍光轉盤與PI都救回來,這兩者的『運算性能』大概只有我目前PC的萬分之一,可見我的PC還可以『夠用』多久了!應該可以用到死.....(giggle)
如果沒有這個可怕的供電性能,那麼我的確『相信』:現代的PC早就隨便都超越我的PC了,所以買兩台現代的高級PC,說不定什麼蜈蚣串都不必使用,就比我的中壢音響室(無電容無大電供)還要強了!!再來,就是要問問自己能不能『受得了』這麼可怕的『細節派』聲音。我認為,如果沒有中壢音響室的大電容與大電供,這樣子的『細節派』聲音會讓兩百萬元以下的類比音響通通被殺音響而變得很難聽!只有我或han的變態耳朵才能受得了。
相對的,『不要』使用這麼高性能的cat,類比端的器材才能『便宜而出好聲』,當然了,就會走向『音質派』了。
我原先的想法是這樣
1.從教授的文看起來,現今的電腦性能已經不需要強調。也就是現今接近垃圾等級的電腦的「運算性能」都足以達到我們要的CAT細節。
2.那麼,如果我們增強「電腦內部的供電性能(主機板跟電腦的那顆電源)」,是否可以增強「音響的其他東西」(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不過在我原先的「理想」裡頭,是這樣的,一台或兩台「內部超強電供」的電腦+主機板,是否可以達到起碼的性能。
或者換個說法,假使我們拿更好的電供跟主機板,能不能得到比教授那兩台低階電腦更好的「效果」(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因為我沒見識過教授的系統,對教授的供電方式不太清楚。但從文章看起來,還是回到電源供應這個根本?
所以,電腦不用買太好,但要去弄一個高瓦數交換式電源跟大電容,然後再把電腦電源線插上去這個交換式電源?
(抱歉,完全不懂瞎猜的。)
今天因故和Psycho閒聊了一段,發覺有些感想頗有意思,值得分享上來,同時也因為是討論而非文章,
所以討論焦點會較為零散且缺乏(也無力做出)技術解釋,還請見諒.
1.電源對數位訊號的意義,關鍵為何?
我在電腦端換上Psycho此前提過的Double PSOCC電源線後,發現我完全同意了他數位訊號最重要的
就是訊號瞬態(或著說rise time 方波內jitter等說法)的主張,而那個瞬態需要靠大量導體與大功率拉高
供電的反應速度(Transient response)才能提升.而一般常提的ripple表現,影響的則是訊號時基的穩定度,
這個部分是可以用FIFO reclock的方式進行重整,但訊號瞬態不知為何似乎很難以其他方式挽救.
同時這兩種參數帶來的聽感影響也不太一樣,瞬態似乎較影響音樂的完整性,包括高頻寬帶來的立體感,
高動態帶來的密度與力量感等;ripple或著說噪訊較影響psycho所謂的音質,或著說是重現頻寬內訊號整體
的準確性,感性點的說法則是音色本身的豐富度與和諧自然感.
2.資源有限下該先提升哪一部分的電源瞬態(Transient response)
這部分主要是針對如果好的電供與電源線有限,該先用在哪?
Psycho的看法是整個音響系統中最高級的電源線與電供一定要插dac,但我現在總覺得也許CAT端更重要.
3.USB粽子流的意義
長期以來,我一直很好奇Psycho這一串又一串的USB粽子的意義究竟是捨麼? 甚至最一開始我其實是很不認同的.
後來他一路搞了十年,我也跟著看了十年的討論,這中間自己也從古早的1394轉用USB,從對UAC 3.0協議保持期待
到現在的基本死心,從對USB 2.0先天不良的反感到現在承認後天灌藥確實還是有效,從對粽子流的否定到親自體驗後
轉而對其成效背後的意涵感到好奇與困惑.
而在今晚,我突然覺得自己想通了,或著說至少找到了能說服自己的解釋.關鍵還是在訊號瞬態上,在rise time的速度能多
逼近瞬間上,粽子流的多段分區供電等於是多段加速,加快訊號的瞬態,而Hub u3tt等只是提供了多段FIFO讓訊號有節點
能靠高速電源進行瞬態的提升(當然u3tt能強制前端USB訊號都走3.0協議的效益又是另一件事).同時,從過往討論可以
推測,這種加速機制似乎可以疊加,且邊際遞減的現象並不明顯,也因此Psycho最一開始才會發現在數位訊號端越串越多
卻越好的結論.
所以就結論來說,除非有更有效的加速訊號瞬態的方法(例如直接改機內供電,直接串Ian FIFO在DA內等)否則粽子流的
分區分段加速似乎難以取代,但前提是每一段的供電都必須夠好,以及能接受這種不斷上升的線路熵度(或著白話點,醜度?).
4.U3TT一定要綁Hub?
就我的理解,U3TT本身的效益是能讓前端的USB訊號都走3.0協議,避開2.0協議先天不良的問題.最後再透過U3TT轉換為2.0
協議給後端裝置.否則當2.0裝置丟出2.0的識別封包給電腦端的Host後,整條路徑都只會走2.0,即使你中間串了3.0 HUB都一樣.
但就基本功能來說,U3TT其實是不用綁定Hub的,只是.........................
1)多串Hub可以多掛電源,提供前述的多段加速機制
2)直接透過電腦連結U3TT,據Psycho的經驗是聲音會變髒,我自己腦補也許是因為它電腦的USB訊號太髒,需要靠Hub重整過才行.
側面證據是樹梅派方案直接連結U3TT應該不會有這問題(但有其他問題就是了),這部分可以請樹梅派玩家確認一下.
Higuma大大的文章給了我一些刺激。但我這也只是一些猜測跟外行說法。
1.我原先只是試著給自己一個說法而做出自己可以理解的解釋。
1.1原本看了教授的文所說的「0.79直接調到1.0會出事」,但「0.79到0.89到0.99到1.0」的時候就沒問題。
我當下想到的是離合器放太快。然後想到變速箱,引擎跟轉速落差太大,硬換檔會不順。(但後來想想,這種比喻在今天沒在開手排車的人聽不懂。也就是說,現在多數人應該聽不懂。)
1.2後來想到的是電器上會燒壞的那種現象。這比較接近負重,忽然要抱50公斤,會很吃力。但在40公斤的前提下,慢慢地加到50公斤,好像沒那麼吃力(剛剛想到)。
1.3身體對溫度的承受度。10度忽然進到30度(或反過來),10度慢慢加熱到30度的差異。
2.看了Higuma大大的這段話
我有另外一種猜想:引用:
作者: Higuma
會不會這個「電流」(可能不是正確答案),本身是肩負兩種型態,一種是自身動能,一種是要傳遞的訊號。
所以,跑得遠的情況下,自身動能不足,無法順利傳遞(或操作)訊號。
而蜈蚣串就是提供了「它」(不管這個「它」是什麼,反正就是對音樂有關的東西)自身動能,所以有餘力操作訊號。
把這個「它」擬人化就非常易懂。沒有走u3tt的情況就是,出發只吃一餐跑馬拉松到目的地去完成工作。
而多重供電就是沿路都有休息站。
顯然,這個工作是要消耗體力的。而且「如何完成工作」也是重點,是精疲力盡還是頗有餘裕都可以被聽出來。
要來的 Z590 終於來了,同場加映 USB 4.0:
https://www.4gamers.com.tw/news/deta...usb4-and-typec
https://www.asrock.com/mb/Intel/Z590%20Taichi/問題是何來 40Gbps 的 hub,假如真是沒有的話就只好用 10Gbps 了。引用:
2 x Thunderbolt™ 4/USB 4.0 Type-C (40Gb/s)
另外這些都是 NVMe SSDs 用的:
https://www.orico.cc/usmobile/product/detail/id/7328
http://www.acasis.com/product1_list/...lang=cn&id=17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S-wM8aqjRM
在樹莓派4上使用U3TT接上DT2後是抓得到DT2的音效裝置的,但是實際播放時DT2的SPDIF沒有訊號輸出所以DAC是沒有聲音的。
也因為如此所以無法驗證樹莓派使用U3TT不經過HUB聲音是否會有差異。
不過在看到Higuma兄這篇發文後讓我靈機一動想到雖然DT2透過U3TT後在樹莓派播放是沒有聲音的,但是會不會也有機會找到
透過U3TT後一樣可以在樹莓派上正常播放的USB音效卡?所以我把手上有的USB音效卡都透過U3TT接上樹莓派做了測試,確認
DT2、C13、DAC上的xmos xu208這三個DDC都無法正常發聲。但是意外發現手上最便宜的PC用USB音效卡居然透過U3TT後
可以在樹莓派上正常播放音樂。
小弟猜想或許是這種便宜一兩百塊的USB音效卡只支援UAC 1.0可以在U3TT上正常發音,反而DT2、C13、XU208這種
UAC 2.0的DDC無法透過U3TT正常工作。雖然UAC 1.0只支援到24bit 96KHz但對於不聽DSD的人來說已經相當的夠用了。
所以如果能夠找到只支援UAC 1.0的USB DDC的話,或許就能夠同時享受sam兄編譯的Noel V4和U3TT兩方案所帶來的聲音
上的好處了。
FIBBR Alpha USB A-B AOC 發燒光纖USB線韌體更新經驗分享
https://www.hd.club.tw/thread-268089-1-1.html
https://pan.baidu.com/s/1cdpxVBCtqjQkpM8j52LFcw
長芯盛和子公司 FIBBR 的產品都有某些兼容性方面的問題,比較新的 Alpha USB 線材才享有韌體更新,但 U3TT 倒是相當舊了,除了 reverse engineering 以外就大概不會有其他解決方案:
https://github.com/GlasgowEmbedded/glasgow
https://www.crowdsupply.com/1bitsquared/glasgow
以上兩個留言,上面那個是『實作』層面,下面這個是『理論與猜想』層面。『理論與猜想』層面太難了!sam0402教過我們:搞不懂的,只要說是量子效應就說得過去了!....(giggle) (blush) (blush)
從『實作』層面來說,我的確確認了:現在是2021年,6400元的pc主機如下:
中央處理器:AMD Ryzen 3 3200G 四核心 ==> 單核性能極高!!且有物理上的四個核心,第一優選!
主機板:技嘉 A320 晶片組 ==> 沒想到連最便宜的入門級主機板都可以剁掉百萬音響?
記憶體:8G/DDR4 2666 飆速記憶體 ==> 沒想到這種爛到二手價都沒有的極低品質ddr4都可以剁掉百萬音響......
固態硬碟:120G 高速固態硬碟 ==> 沒想到這種爛到二手價都沒有的極低品質SSD 都可以剁掉百萬音響......
顯示卡:VEGA 8 獨顯級 顯示晶片 ==> 不重要。
電源供應器:400W 大供電 ==> 這種極低品質電源,必需與類比系統進行『電源隔離』。
機殼:松聖 枇杷 黑化U3機殼==> 完全不重要。
我絕對掛保證,這樣子的pc就己經『性能絕對足夠』,上可以加上三十萬元的電供而走向絕對世界第一的psycho流CAT,下可以透過播放程式的調整獲得各種音響快感:無論是想要黑膠聲、LS3/5A聲、老聲、現代聲.....通通都可以。
『音質派』最大的困難,就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幾成的『細節派』(或說HI-FI性能)。例如說LS3/5A愛好者好了,大家都知道這是性能不佳的美聲派,但是對於堅持LS3/5A原汁原味聲音的瘋狂愛好者來說,他為了追求『原汁原味的LS3/5A聲音』,反而會有很大的一部份會要求極高的HI-FI性能,才能彰顥他想要的美聲。結果,我們非常容易在黑膠派、LS3/5A派.....看到一大堆瘋狂要求極高HI-FI能的音響玩家。
如果真的100%單純只要『音質派』,那真的是兩台CAT+JPLAY+XU208就可以聽一百年以上了!
偏偏很多人都是70%『音質派』,30%『細節派』,導致大家都會享受router、大電供、usb方案、u3tt............
只有我這極端『細節派』的瘋子,才需要要求100%的超高hi-fi性能之jplay cat。但是,類比端才兩百萬元,完全配不上jplay cat超高hi-fi性能!!所以,我才一直沒有升級成現代pc.....(blush)
(END)
哼!經過十年,終於知道本大爺的耳朵走在時代的第一尖端啦!....(devil) (devil)
這裡要強調一下:
『加速訊號瞬態』是很好的猜想(事實上是不是鬼才知道),但是它是兩面刃:它會把好的與壞的通通一起加乘!!
例如說!加上『第二個』hub,這時候,hub本身無論多昂貴,3c產品的線路與材質就是會產生音響污染,所以會出現以下狀況:
原先 CAT 的HI-FI性能是50,音響污染是5,
加上第一個HUB:變成 70 10,
加上第一個HUB:變成 75 15,
你看,加上兩個HUB之後,聲音有可能比不加HUB還差!因為音響污染超過10就會直接讓人耳不適了.....
(以上假數值都只是方便說明的假設)
原本一個長芯盛就好,加上兩個長芯盛其實聲音是變差的,只是因為莫名奇妙加了兩個後電腦不容易當機或起肖,才『忍痛』硬是加上兩個。
唯一能極度減少蜈蚣串之音響污染的方法,就是線材使用香寶寶2X2以上、電供使用1500瓦再加上兩法拉以上的超大電容,這是我目前測試結果唯一不會造成加上配件卻造成『音響污染』過多的安全使用方法,所以才能正確判斷出加上什麼東東可以產生HI-FI性能之提升;但是這樣子一搞,數位播放系統己經破五十萬元以上了!!都是香寶寶2X2墊高的價位,還好香寶寶相對音響市場簡直便宜到爆,如果我被迫使用NORDOST或SILTECH,這套CAT可能要花兩百多萬元以上了.....(blush) (blush)
UAC 1.0的USB DDC性能太差了,連相對性能較好的TE7022L都不合格!我強烈懷疑使用這種USB DDC就算加上U3TT,聲音都比不上 PI 直出 SPDIF......(blush)
UAC 1.0的USB DDC 就是我所謂『運算性能』要有起碼的標準 之負面示範,就算我中壢音響室的世界第一供電系統,使用TE7022L還是被DAC內建的USB孔痛打,可以知道它的『運算性能』己經爛到『供電性能』完全救不回來了。
既然這是跟 JPLAY 有點關係的討論,小弟在此引用 sam0402 兄剛剛分享的經驗:假設 sam0402 兄由始至終都是利用同一 CF 讀卡機來拷貝 piCorePlayer 和開機,換句話說就是把它從 Mac Mini 拔出來後再給予樹莓派開機,那麼最初 Mac Mini 把 piCorePlayer 寫入 CF 卡的時候是否已經踏出「SystemRip差異」的第一步呢?引用:
其實這是在JPlay 的討論區裡面分享的,有人借一組給小弟驗證過後,發現真好用。
這與RIP的玄學雷同,同樣由USB開機,CF卡就是比隨身碟好聽很多!即使開完機拔下來。
透明度提升很多,有15%~20%,聲音也更明確紮實。
隨身碟就顯得暗沈蒙灰,聽過CF卡就回不去了,比我改kernel還快...
如果第一步早已奠定往後的結果,那麼品質方面比較優秀的 256MB 工業級 SLC CF 卡就勝過一些平平無奇的大容量 MLC/TLC/QLC 隨身碟了:
https://industrial.apacer.com/zh-tw/SSD/工業級CFIII-(SLC)
https://industrial.apacer.com/en-ww/...al-CFIII-(SLC)
然後樹莓派開機的時候也是另一考驗,把 OS 從 CF 卡拷貝到 RAM 的過程之中亦佔了上風,畢竟 CF 卡的好處就是耗電量/雜訊很低:
https://audiophilestyle.com/forums/t...comment-637960
https://audiophilestyle.com/forums/t...comment-637982引用:
I am presently inclined to move completely to compact flash storage using a series of 512GB compact flash cards. It turns out the type 1 compact flash cards draw considerably less power than all SDXC cards (up to 10x less!) and thus far, I am finding a 32GB CF card to sound better (by a small but very noticeable margin) than any SD or microSD card that I have.
https://audiophilestyle.com/forums/t...comment-644456引用:
CF type 1 cards are permitted to draw up to a max of 0.07A per spec. CF type 2 cards are allowed to draw up to 0.5A and so those should be avoided. I have noticed some SDXC cards can draw as much as 0.6A and so a 64GB SDXC card potentially could draw nearly 10x more current than even a 512GB type 1 CF card! SD cards consume fewer watts than SSDs but because most SD cards are 3.3V devices (as opposed to 5V devices), the more power hungry SD cards (the very fastest ones) actually draw the same amount of current as an SSD. Regardless, I am finding an SDXC card to have none of the HF issues as my SSD but to put this in proper context, when connected via my Pachanko SATA Reference cable and when powered by my LPS-1, SSD still sounds very good and so I will need to weigh the conveniences and much higher capacity of an SSD vs the slightly better SQ of CF and SD cards when used as a music storage drive. As for the OS, I'm fairly certain I will be going with CF SLC.
Yes, I plan to interface my CF cards via SATA using devices like the following. The top device will be used for my OS drive:
https://i.imgur.com/9Lcqg7jl.jpg
https://i.imgur.com/R8tywIKl.jpg
This is the Lexar reader I am using now to do my testing:
https://i.imgur.com/6LeKTNWl.jpg
Mine connects via USB 3.0 and contains both SD and CF readers and so I can do easy A/B comparisons. I am not presently using an audiophile-grade USB 3.0 cable and so I'm sure SQ could improve further. The nice thing about this reader is that you can power it with an LPS-1 at 5V and not surprisingly, it makes a difference vs the stock switching wall wart and also against a bus-powered reader that I have. I will see how it compares against the internal devices I listed above which connects via the lower latency SATA bus compared to USB. The internal device that I plan to use for my OS drive also contains a replaceable clock and I am intrigued to know whether replacing this clock will result in further improvement.
引用:
With respect to what creates noise on a ground plane, it will be a component that draws more current and not more voltage. P (watts) = V (volts) x I (amps).
或許容量非常少的 CF 卡亦有可能佔了便宜,說不定寫入和讀取檔案的時候將會變得比較簡單和輕鬆?
雖然開完機就會把讀卡機拔下來,但是 garbage in,garbage out 的前因後果是否成立呢?
慘了!老師在寫這篇文時,我才剛付了Bliss Jubile的訂金...(blush)
我考慮Bliss Jubile的理由如下:類比系統預算、空間、是否容易搭配。
至於犧牲超低頻細節這件事,大多數的音響用家都不會知道吧?更別說我這個新手小白。學生時期亂買的2.1聲道電腦級擴音器不算的話,Bliss Jubile是第一對二聲道。
老師那對喇叭我看了很久,也曾經想過要買,但是想了想,它只是售價不那麼旗艦,要伺候這款舊旗艦喇叭,它的低標在哪?
Tempo 2.9+Opera+兩條香堡寶4x4電源線夠嗎?但摸摸自己的口袋,看看家裡的空間...我還是把機會讓給別人吧(giggle)
我甚至還考慮過LUCIA,畢竟我家空間小,小一點的喇叭看起來不會那麼突兀,但實際在店裡比較,LUCIA也沒有小到哪去(wasntme)
我分享一個最近才得到心得:老師的蜈蚣串短時間可能無法簡化。
CAT、電訊分離、HUB、U3TT、DDC 這些設備彼此間有類似的功能,卻又不能取代對方。
某天我的DDC有點秀逗又找不出原因,於是我把腦筋動到洋蔥機的USB,原廠也有提供USB driver,直接用電訊分離+HUB也是能聽吧?我曾經有段時間用HUB+電訊分離+RME ADI-2,那時候也是爽爽聽啊...接上去後差點把洋蔥機丟出去(angry)
以音質、連續性來說,還是聽得出洋蔥機明顯比RME ADI-2好,但沒接上DDC,洋蔥機的聲音聽起來黏呼呼,軟弱無力...
有了這次經驗後,我已經重新考慮U3TT方案,就算沒有長芯盛,找個相同功能的產品也行。我也想起gangster.tank 分享的USB 3.1 gen2 HUB的經驗,可是在我這邊得不到類似的聽感,會有這樣的差距,極有可能是少了U3TT的關係。
1.看樣子u3tt等等的方案都是用了就回不去的?
2.以前在板上有加入瀏覽器書籤做紀錄的。這玩意據說就是長芯盛,但我沒使用過,純供參考。看板上其他人有長芯盛的要不要出來確認一下。
https://world.taobao.com/item/535913193820.htm
我開始花較多錢玩音響時,先買的就是 PEL KANTOR 這樣子的大喇叭,放在5坪的空間。PEL KANTOR的缺點是音質己經完全不是JMR新世代任何喇叭的對手,優點是『暫態絕對正確』所以超高頻與超低頻的細節都有『極佳的水準』!甚至可以說,只有ORFEO這個等級的JMR喇叭,頻寬才能追上且贏過 PEL KANTOR。其他的就不敢保證了。
正是這樣的經驗,所以我發現:只要CAT夠正確,DAC甚至可以只使用 2500元的NANO DAC,擴大機隨便一台大瓦數的晶體機就夠了,如此就可以獲得走向絕對正確的『超高頻與超低頻的細節』,但是音色的正確性與音質美感就一定要犧牲了。
以樣子的經驗而論:你要伺候這款舊旗艦喇叭,如果願意先犧牲音色的正確性與音質美感而感受到『走向絕對正確的超高頻與超低頻細節』之音響性能,那麼AUDIOMAT洋蔥機早就達標太多了!而Opera剛好走向完全相反,應該要先保留然後隨便買一台便宜晶體機進行BI-AMP:Opera推高音,一萬元以內的RMS 80瓦以上之晶體機推低音。OK!這樣子別說『超高頻與超低頻的細節』一定達標,音色的正確性與音質美感也可以電死很多系統了.....(devil) (devil)
至於空間的大小,其實大空間對『超高頻與超低頻的細節』嚴重不利,小空間非常有利!!只想要聽到細節的話,甚至空間越小越省錢,當然要聽到『高質感』的細節那就得計較空間問題了。
以上是下毒,來買啊!來買啊!!
我覺得你完蛋了!!!
會認為(計較、在乎.....)無法簡化蜈蚣串的人,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像 gangster.tank一樣走向變態的『絕對正確性』的道路.....(clapping) (clapping) (devil) (devil) (giggle) (giggle)
其實對於類比端沒有到達兩百萬元等級的高價音響系統來說,簡化蜈蚣串,往往會感覺『音質變佳!!』,甚至誤以為『音色的正確性變好』。連我自己都被騙過很多次!!直到發狠花了兩百萬元這樣子一升級,才真正確定蜈蚣串JPLAY CAT是絕對的天下第一。在此之前,其實常常誤以為音質或音色不佳,因為被『殺音響』啦。
所以會堅持蜈蚣串CAT,表示你完全不在乎音響被殺,這就是像 gangster.tank一樣走向變態的『絕對正確性』的道路。看起來我的舊旗艦ORFEO真的很適合你了!!(devil) (devil) (devil) 不然,要找到比它更正確的喇叭,請花45萬元買新ORFEO,沒有第二個答案.....(devil) (devil) (devil)
完了完了,又有人被我下毒成功??.....(giggle) (giggle)
前言
前言是我最新打字的部份。內文是前幾天不能上網預先打好的,所以有些想法可能不太一樣。
我打這篇文章時,對自己的改變還半信半疑。但現在根據我目前的喜好,我可以確定:我真的脫離外行了。
---以下本文
從時間序講我最近的轉變。如果只看這短短大約一個月的時間,的確「很戲劇性」。
然而我知道,這前面有很多的事前工作。光是在教授這裡的功夫,時間上最早是大約2017年開始的。
而花的功夫就用簡單一句話就知道,我把教授的兩大討論串都看過。
我要說的是,我的經驗裡頭,堪稱成就或造詣的都是長時間持續累積出來的。
我相信天才存在,但我不是那種天才。我能稱為成就或造詣的,都是從菜鳥開始練出來的。
先稍微講講過程。
最初從教授的文章開始,那篇貼有三部鋼琴彈Eva主題曲(殘酷天使XXX)的。
讓我又再次鑽研「音」的層次,從影片分辨演奏實力還有錄音好壞。
在這裡分出了兩條路線,其中一條最後通往勒菲布。
也就是從鋼琴這裡去鑽研音色。因為剛好我手上有比較多有鋼琴的音樂。
我原先的目的其實只想分辨那幾首鋼琴的程度高低。
總之這一條路線的最後結果就是,我能聽勒菲布,現在手上就有之前貼過的那那兩張唱片。
(新天新地買來的。還好沒絕版或賣完。)
另外一條,就「精彩」一點,這個過程我也沒想到,都是發生了才發現「有這麼一回事」。
其實我對現在的最終結果還是有點懷疑,「有這麼厲害?!」
話題轉回來,這條路線是在討論這些文章之後,gangster.tank大大指名下毒。
讓我不在乎被殺音響開始去聽那些音樂。
這一個起頭,就連帶著開始越聽越多。
這些過程有些有貼在前面,其中一個轉折點就是聽勒菲布。
第一個就是聽這個人的鋼琴聲,恩…好像給我的鑑賞能力再次提昇?
我以前就有去聽過,但當時我想我聽不太出來。
但在經過教授說明了拉威爾某一首(前文有)的Argerich與勒菲布的對照之後。
好像有聽出一些名堂?至少這個時候我知道我喜歡勒菲布的,而且即使在被殺音響的情況下,我依然喜歡勒菲布的版本的。
這一首的講解讓我知道兩件事,第一個是我好像是第一次因為被殺音響誤判的演奏或錄音的好壞。
只能說也許要被多殺幾次,才不會誤判。但這是個寶貴的經驗。至少讓我知道被殺音響的時候,有些跡象存在。
第二個是,我確認了即使被殺音響,我依然可以聽出演奏實力上的好壞。這一點對我來說很重要。
在以前我之所以刻意地不聽可能會被殺音響的理由之一,就是我擔心被殺音響的情況下誤判演奏實力。那麼不如不聽。
但既然可以聽出來,於是我就放寬心。又剛好在這個過程當中,碰巧貼到了天團ortf的影片。
我才知道原來這個就是現代的ortf名稱。於是就在這個頻道裡開始挖。
這一部份我應該有貼在隔壁串。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530#post243530
而後又看到教授的回文,提到了兩大天團,一個ortf,一個是巴黎管弦樂團(Orchestre de Paris)。
所以我再次搜尋這個。然後我想到了馬替農,所以就用這兩三個關鍵字在youtube上面找影片。
大概就是這樣。
姑且小結一下目前個人的轉變跟心得。
前陣子買到二手CD,在這之前都是聽mp3版本的曲子。
兩相對照之下,我覺得「感覺上」(感動方面)是沒有多大差異,但是聽wav版本的「比較輕鬆沒有負荷」。
這個經驗讓我推測,我可以腦補mp3版本的細節,因此聽wav版本的時候不需要這麼做,所以有「比較輕鬆」的感覺。
我後來在youtube上面測試不同團的Boléro有得到類似的結果。
就是「錄音越好聽起來的負擔越小」,但這不影響「我判定樂團實力」。
也就是久遠的錄音,依然可以聽出實力差距。
這一點對我來說,就足夠了。
到這地步的時候,我才發覺,「我好像聽的出來樂團強弱?」
這個應該是展覽會之畫這部影片讓我發覺的。因為落差實在太大。
另外一件事是我在找海頓的影片的時候,我的感覺就是這樣,我好像就是聽的出來?
但這個我貼在隔壁串,等教授改答案。(那是我的「外行畢業考」,如果沒通過就繼續留級好了。)
之後,在繼續找巴黎管弦樂團、ortf、馬替農的過程,又去聽了一下馬替農的老錄音Boléro。
這一聽,真的跟以前不一樣。
在我現在聽起來,我覺得之前gangster.tank大大貼的那首樂團實力超強,甚至強過最新錄音的ortf。
但答案是否如此我還待驗證(我有這麼厲害!?),這個也在隔壁串同篇文內。
最後一個,是碰巧找到ortf的海頓,這個可很稀有,我就趕緊抓下來聽。
這裡有兩件事要提的,第一個是我猜我應該被殺音響。(好像我的馬替農的Boléro也有被殺?)
如果只論聲音,在我這的聲音只堪比路上店家在放廣播電台的聲音。
但有些跡象顯示應該是殺音響,而不是錄音不好。
再來是嚇死我的部份,
在整理新抓下來的海頓的檔案的時候,我碰巧發現,我很久以前有抓過其中同一曲的老錄音影片。
我記得我抓這部影片是因為指揮叫做福特萬格勒。
也是教授誇到飛天的那種等級的指揮。所以我當時才看到這名子,又是我喜歡的海頓的這曲,就抓下來了。
但當時聽一聽也聽不出個所以然,到底厲害在那聽不出來(聲音太差也是因素),就只是「喔,所以超級天團長這樣。」那種感覺。
Symphony No. 88 in G Major, Hob I:88: IV. Finale (Allegro con spirito)
https://youtu.be/COg9ZO_LA6g
Wilhelm FURTWÄNGLER conducts Haydn - Symphony No. 88 (1951)
https://youtu.be/lFOYpQGEbh4
只要對照的話在 17:26
(插個話。我上網想要找原來載下來的影片片段,結果竟然發現有人上傳「整首的」福特萬格勒上來!!!太爽了吧。當然二話不說先載下來,結果都忘了我是用手機上網,要節省流量。)
想說現在好像今非昔比,就來久違地聽聽看,到底跟天團ortf有沒有差別。
一對比之下,真的是嚇到下巴掉下來的程度。
這落差比前面馬替農的Boléro還要大。ortf已經很強超強,但是對照下來,
ortf在這隻團面前(我聽起來)的差距就像「天團」對上「不錯的樂團」,這也太扯了吧。
事實上,如果只講「聲音」,ortf的現代錄音毋庸置疑好過這一團。
在我的音響中,這團的大合奏其實是「一團聲音」而已。ortf還相對比較清楚。
但我就覺得就是「那團聲音」證明他們遠遠強過ortf。
因此,在「喜歡那一個」的個人主觀的簡單問題上,ortf直接出局。
至於現在我有什麼轉變。我想這個是轉變蠻大的。光是對照2月份的我都是相差很多。
比如說,我現在可以「喜歡聽」古典樂(只限我喜歡的那些)。
這以前是不可能發生的,以前是「聽的下」,會聽是「為了練功夫(辨識演奏、錄音、音色控制)」,是需要耐著性子。
現在聽是「真的『好聽』(但不是聲音上的),這團有夠強的」。
再來是我對「音質」的態度,換成常見的就是CD抓出來的wav跟mp3的態度,我以前想說wav遠比mp3好很多。一定非wav不可。
但現在,如我前面所說,假如mp3也可以辨識出差異,那好像對我來說其實沒差多少。
可以說,講古典樂的話,我現在取向似乎是演奏能力最優先,音質沒那麼重要。(但要是正確的錄音,這是基本條件。)
比方說,以下兩部影片,我選舊的錄音的那部,聲音較好的2019反而被我排在後面。
我的理由是197X的那團聽起來比較厲害。兩團都是Orchestre de Paris(說明沒錯的話。)
Alborada del Gracioso by Maurice Ravel Jean Martinon
https://youtu.be/wCsKEirp45c
Miroirs, M. 43: IV. Alborada del gracioso (orchestra Version)
https://youtu.be/Ww_Gmg4h7nA
第三個,是我以前會做做白日夢,覺得應該要去教授那聽聽所謂的超高級音響是什麼聲音。
以前是幻想跟「出頭」(台語)很多,想說要帶哪些唱片去測試之類的。
到現在,我覺得好像也沒那麼非去不可。假如我真的能在我的音響當中聽出差異的話。
我想是心態上的不同。
以前我比較像想朝聖或償鮮(兼踢館?)。
但現在我想要的是分辨樂團高低的能力(或足以達標的音響)。
如果我用現在的組合就達到我要的(可以分辨樂團能力高低),去不去教授那似乎變得比較不重要了(只從這角度看的話)。
當然這是心態上角度的不同。我只是說他相對的變得「比較不重要」而不是「不重要」。
去教授那聽「目前我所知正確性上最好的聲音」我想還是有多方面的好處的。
我在想,如果假設我現在去教授那,搞不好還是在那聽我現在聽的youtube。
最後,也是因為經歷過上面那首 FURTWÄNGLER 的影片。
我三手引述Higuma大大轉述第一任新天新地老闆林主惟的話,
我想到他那句「現場就在那裡,你感受到了嗎?」
我原先的理解只是HiFi層面上的,音響層面上的。
「樂器就在那裡,你感受到了嗎?」
這解讀當然沒有問題。
不過在經過 FURTWÄNGLER 這個影片之後,我發覺這句話還可以有第二層意思。
「樂團(或天團)就在那裡,你感受到了嗎?」
也許這個才是他真正想說的?這個只有他知道了。
這就回到了音響的功能何在,目的何在。我們要音響做什麼?
我想到的是,我一直以來對「玩音響」這個說法…不甚認同。
當然看我們對「玩」的定義是否真的是「字面上的玩」。我不認同的就是「字面上的玩」。
我的感覺是那些「玩」音響的,就在在各種(不hifi的)「加料」裡頭挑他喜歡的。
我就不覺得音響有啥好「玩」的。以Hifi的角度來看,目標就只有一個,越HiFi越好。
我最近才發現,第一代新天新地老闆林主惟在youtube上面有在成大那裡主講的影片,介紹音樂兼播音樂片段說明。有三部。
有興趣的可以用「林主惟」或「林主惟 成大」去找。
其中有提到,(僅憑印象,可能有誤)
「錄音師應該要是最好的音樂欣賞者。」
他也提到
「法國的錄音師訓練課程要求學生要能看總譜,而看總譜是指揮的工作。但為什麼這麼要求,因為他要錄音師能聽到那些聲音。」
我想走向Hifi的音樂欣賞者,應該都能認同這兩段話。
「現場就在那裡,你感受到了嗎?」
進入『正確錄音』的領域,你就要面臨很多殘酷的事實囉!心臟病藥準備好,再來的內容保證你會昏倒....(giggle)
這一個你就炸了!.......(devil)
第1個是1965年廣播存檔的錄音,這種錄音非常、非常殺音響,別說你的喇叭,連十萬元級的音響系統都活不了。所以我使用X2HR一聽:沒高頻沒低頻,音色蒼白,音質輕薄,對於我這種訓練過的耳朵當然仍然可以辨認演奏技巧,但是對於不是那麼精通的人來真的太困難、而且容易被騙。
第二個福特萬格勒勒則是加料嚴重!!但是它不是現代錄音削減訊息的加料,而是『不足的歷史錄音』『添加訊息』的加料,所以在X2HR耳機下,我的確聽起來與你的聽感完全一樣,只是我知道那是殺音響了。
我先前應該談過原先非常非常瘋狂崇拜福特萬格勒,但是學會法國觀點後,才發現福特萬格勒只是線條營造驚人、但是合奏能力就不足了。對於不好的音響當然只能聽到線條,所以不會發現福特萬格勒的缺點;高級音響的玩家自身音樂素養不足,當然還是聽不出缺點;等到音樂素養與音響水準同時合格後,就聽出來了........
所以你這個例子是非常標準的:因為被殺音響而導致音樂素養受到限制。
這個的問題與前一個古典音樂討論串一樣。
第1個是197X錄音,當時Orchestre de Paris剛剛被柴利比達克大換血(惡搞),合奏能力大幅退步,比起Martinon同時期的ORTF錄音相差非常多。但是音響系統如果有天限,常常聽不出來。
而這個YOUTUDE版本,每個樂器好像都有單獨放大突顯?這是多麥克風後製混音的聽感;但是原始錄音絕對是標準的EMI FRANCE之ORTF錄音(這裡的ORTF指的是錄音方法!),所以聲音是嚴重被扭曲的。
但是再怎麼扭曲,『音樂的線條』仍然被你正確地聽出來了!....(clapping) (clapping)
第2個錄音我還沒使用兩百萬音響測試過,但是用耳機可以聽出聲音很糊但是比較自然?到底如何等我使用兩聲道測試。
===========
雖然被我批了一頓,但是我認為這樣子欣賞古典音樂己完全是進階等級啦!....(clapping) (clapping)
只是,『管弦樂』可以說是古典音樂最學術、最科學的最高水準藝術,它對『高傳真』的要求真的有很大的門檻;你這樣聽感大膽寫出來,反而讓我好像看到先前使用手提音響當樂評家的過去....(blush) 我認為那一段歷史是有意義的,因為照樣能累績豐富的音樂素養!
當然了,如果來我的中壢音響室朝聖過,也許音樂的進步幅度或速度都會過我當年自己辛辛苦苦地摸索......(angel) (angel) (angel)
(END)
bc大魔王好久不見,一定被我亂亂算電容值氣到起肖才上來回文!我知道了,下次要請bc大魔王出山,我一定會公開寫我只要使用 0.01w 就可以讓喇叭發出 150db的超低頻.........(devil) (giggle)
先前寫10法拉都是我亂亂算一通,1450uF X 50 應該是 72500uF =:= 70 mF??年紀大了亂亂算一通啦!!.....(blush)(blush)(blush)感謝 bc大魔王指教!!引用:
作者: bchsieh
有趣了!我有個記憶是 audiomat dac的音響評測說它有『1法拉』的電容量,我被唬了???
一樣是回覆隔壁的討論串:從 JPLAY CAT角度,音響硬體之最低標準 與 後續精進方案
閱讀該討論串要知道都是以這裡的討論內容簡化的.....(giggle)引用:
作者: dearflight
1、外接傳統硬碟 3.5 和 2.5 有很大的差別嗎? ===> 差別非常非常大!!尤其是『播放』時相差更多!
2、硬碟要買能夠外接電源的還要自己做 DC 線接上夠水準的電供是嗎? 外接硬碟還要先接上 USB hub 再連到 PC 的 USB? 然後USB hub 也要給電嗎? ==> 你是被盜帳號了??這問題先前『你』都討論過啦???還是我又記錯了??
入門的話就不計較,進階的話就通通換成最好的電供與線材。外接硬碟當然、一定要先接上 USB hub 再連到 PC 的 USB!!
USB hub 也要給電? ===> 這個不重要。
3、大概系統要到什麼等級以上 (例如 60 萬元以上? (giggle)),才需要開始計較這些差異?
啊!5000元的漫步者s1000,3500元的philips X2HR耳機,就可以輕鬆聽出 rip差異了喔!!......(devil)
唯一可以降低rip差異的方法只有兩種:第一是我的極緻jplay 雙cat系統,第二是理論上最佳配置的 McFIFO。但是後者目前為止並沒有聽到聲音合乎我的龜毛需求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