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早了
藝術市場才要進入狂飆時期
:D:D:D
張洹用香灰做畫
這個屌吧!!!
http://img839.imageshack.us/img839/4651/2milita2.jpg
談香灰畫
新京報:2005年回國為何想到定居上海,而不是回到北京?我們申請了香灰畫的專利
張洹:你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就想走了。我在紐約待到第三年時,所有的活動都去參加,就對那個城市失去神秘感。正好當時中國在上升,國力、經濟、文化都在上升。回到國內這種刺激就很強,就回來了。但北京我已經很熟了,有一堆朋友,太了解了。在上海待這麼久之後我可能又要換一個新環境。
新京報:回國後怎麼想到創作起香灰畫?
張洹:這與我離開國內8年,突然回到國內的寺院有關。那種感覺很親切,讓我重新認識了寺廟。當時我是在上海的靜安寺對香灰這種材料有了重新發現。我看到那麼多男男女女在那自言自語,就在想究竟他們被給予了什麼力量,讓他們敬香拜佛。我覺得香灰這個材料具有靈魂性。它與油畫、水墨不同,香灰融入了許多人的願望、祝福。在那瞬間我感受到香灰的魅力和魔力。我想香灰這個材料應該屬於我,應該屬於藝術史。我拿到這個材料,三天三夜睡不著,心情非常複雜。
新京報:現在國內提起張洹,就説是創作香灰畫的。
張洹:香灰是一個新的門類。我不會壟斷,但我們也有專利。如果你自己畫香灰畫就犯法,如果得到我們工作室批准就算合法。
新京報:我們從來沒聽説畫水墨畫、油畫要向某個地方申請才能創作吧?
張洹:香灰畫裏面除了香灰之外,還有藝術製作過程。我們未來會寫書説明怎麼製作香灰畫這一藝術作品,這是我們這個團隊研究出來的。
談當代藝術
國家變化帶動藝術創作
新京報:2005年你回國後正好經歷了中國當代藝術非理性的高速瘋狂發展階段,你自己有感受嗎?
張洹:那是國家在變化。全球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個時期這麼特別。經濟沒有經過像歐美國家那樣的長時間積累,都是新錢。而藝術這塊也呈現出亂、膨脹的局面。不過亂也好、膨脹也好,這是好事。不管怎麼樣,成功也好,商業也好,先亂起來,慢慢地就會看到最後誰能留下來。因為總是要經歷這個階段,每個國家都必然要經歷這一段。
新京報:你平常關注自己作品的拍賣價嗎?
張洹:我從來不看拍賣市場,也不關注我的作品的拍賣價。我只知道,我去每個城市都有我很多藏家,每個藏家都會過來對我説:我有你哪個時期的作品。
新京報:那你聽説過當代藝術F4的稱號嗎?當年方力鈞、岳敏君他們正是因為拍賣價格一起進入百萬美元俱樂部而被封號。
張洹:我聽説過當代藝術F4。我覺得這很有意思。分類啊、排排名次,挺好玩的。當然,我不在這個名列中。我挺為他們高興。中國藝術家能與西方藝術史上的大師作品價格拉近,應該是好事。從藝術本身來講,我們應該比他們還貴。今天應該遠遠超過他們。
談工作室
讓工作室變成一種新的模式
新京報:你在上海佔地50畝的工作室被稱是一個由百餘人組成,是全球最大的當代藝術工作室。
張洹:我原來還可以叫出工作室成員的名字,但現在已經叫不出了。現在比那時正規多了。我們要把它徹底正規化、公司化。我想5年內至少(達到)500人。
新京報:是創作香灰畫這一領域讓你工作室有資本不斷擴張嗎?
張洹:跟這段時期沒什麼關係。我在美國8年積累的錢,已經能讓我可以有工作室,可以有飯吃。2005年時,我可以10年甚至20年不賣一件作品,來養我的工作團隊。
新京報:之前大家對藝術家的創作更多的認識是個體的創作行為,但是我們看到新世紀10年誕生了各種工作室。藝術家請助手幫助創作被認為形成了一種藝術生産線。你是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張洹:我想把這個工作室做到極端化,讓它影響很多人。我想讓工作室變成一種新的模式。但這種新模式一點都不流水線,我們的作品都是一版一個,不是可以不斷重復的,不像做皮鞋那樣。
談西方視角
他們不尊重我們的藝術
新京報:國外對你的作品很欣賞吧。
張洹:1998年全球對中國當代藝術已經展了一遍了。我出國時已經做好準備打工,結果就有人收藏我作品了。後來《紐約時報》做我的頭版報道,我就有了在紐約一畫廊做個展的機會,並被紐約一個很大的收藏家全部買斷。這很傳奇。
新京報:2006年,美國著名當代藝術史學家喬納森費恩伯格的當代藝術史著作《1940年以來的藝術———藝術生存的策略》第二版出了中文版,將你和蔡國強、馬六明等數位中國當代藝術家都納入書中。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你在學術上被認可。
張洹:我45歲了,都快50歲了,進入歷史也正常。人生那麼短暫,我只在乎生活要幸福、健康,要活得正常。
新京報:據説大家把你跟達明赫斯特比。但你好像不太高興。
張洹:全球對我的評價都很高。我也不是比他們強,是不一樣吧。西方人都不懂藝術,他們都説GREAT,都説好,他們不尊重我們的藝術。他們站在外部的世界來看中國藝術,完全放在政治背景下
1965 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中国
工作生活于上海和纽约
教育
1993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进修,中国
1988 开封河南大学本科,中国
个展
2009
张洹:记忆之门,Haunch of Venison,瑞士苏黎世
张洹,重生,ProjectB当代艺术画廊,意大利米兰
2008
张洹:祝福,纽约Pace画廊,美国纽约
张洹:改变的状态,温哥华美术馆,加拿大温哥华
张洹,绘画和雕塑,Diehl + Gallery One,俄罗斯莫斯科
张洹,来自Caspar H. Schubbe的作品收藏展,DSV集团,德国斯图加特
2007
张洹:改变的状态,亚洲协会,美国纽约
张洹:香灰,Haunch of Venison,英国伦敦
张洹:柏林佛,Haunch of Venison,德国柏林
张洹,PhotoEspana 2007,西班牙马德里
张洹—素描,Volker Diehl画廊,德国柏林
2006
张洹,Volker Diehl画廊,德国柏林
张洹,Sherman画廊,澳大利亚悉尼
2005
张洹:汉堡种子,波士顿美术馆,美国波士顿
2004
张洹:汉堡种子,Norton美术馆,美国佛罗里达
张洹,La Fabrica画廊,西班牙马德里
张洹,Tri Postal,里尔2004,欧洲文化之都项目,法国里尔
2003
张洹,波鸿美术馆,德国波鸿
张洹,Volker Diehl画廊,德国柏林
张洹,尼古拉奇哥本哈根当代艺术中心,丹麦哥本哈根
2002
张洹,汉堡艺术家协会美术馆,德国汉堡
2001
张洹,奥古斯丁画廊,美国纽约
张洹,The Power Plant当代艺术馆,加拿大多伦多
张洹,朝圣美术馆,西班牙圣地亚哥
张洹:家谱,Albert Benamou画廊,法国巴黎
2000
我的美国,Deitch Projects,美国纽约
张洹纵览,Adam画廊,新西兰威灵顿
张洹,Cotthem画廊,西班牙巴塞罗那
1999
张洹,从1994-1998年的作品,Max Protetch画廊,美国纽约
张洹:录像表演展,艺术空间,澳大利亚悉尼
张洹:表演,艺术空间,新西兰奥克兰
1988
张洹,河南大学,中国开封
群展
2009
Buhl收藏展:与手对话,Daelim当代美术馆,韩国首尔
行动—相机:北京行为艺术摄影展,Morris and Helen Belkin美术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温哥华
钢铁生活,La Triennale di Milano,意大利米兰
意派—世纪思维,今日美术馆,中国北京
2008
身体语言:中国照片,维多利亚美术馆,澳大利亚墨尔本
半生一梦:Kent and Vicki Logan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旧金山现代美术馆,美国旧金山
人群中的人,纽伯格美术馆,美国纽约
中国前卫,二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国家艺术中心,日本东京
中国金,中国当代艺术展,马约尔博物馆,法国巴黎
2008Pilane雕塑展,瑞典特约恩
地位与废黜:Franko B/张洹,Galleria Pack,意大利米兰
起源,哈得逊谷艺术中心,美国纽约
遭遇,北京Pace画廊,中国北京
迪奥与中国艺术家,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北京
愉悦的肉类艺术,Daneyal Mahmood画廊,美国纽约
愉悦的肉类艺术,Pierre Menard画廊,美国剑桥
2007
揭露:特定的时刻摄影展,由MCA收藏,当代美术馆,美国芝加哥
注意!中国,中国当代摄影展,Artium of Alava,当代艺术中心美术馆,西班牙
中国制造,路易斯安娜当代美术馆,丹麦哥本哈根
水,以色列美术馆,以色列耶路撒冷
计时01,隐私,Bovisa 2007三年展,意大利米兰
无声:我感知我在,Sherman画廊,澳大利亚悉尼
红与热:今天的亚洲艺术展来自钱尼家族的收藏,休士顿美术馆,美国休士顿
安静的姿态,近期的中国艺术家,纽瓦克博物馆,美国纽瓦克
当代的燃烧:美国的中国艺术家展,美国艺术新不列颠博物馆,美国新不列颠
本能的眼睛:当代摄影展,来自Elton John爵士的收藏,Pinchuk艺术中心,乌克兰基辅
灰色的水,现代艺术协会,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一切为了艺术!来自我们伟大的收藏,蒙特利尔美术馆,加拿大魁北克
摄影展,2003-2007的新收藏,蓬皮杜中心,法国巴黎
多样性,艺术的方向,从1970年到现在,现代美术馆,美国纽约
2006
家庭聚焦,Cranbrook美术馆,美国密歇根
争吵,海法美术馆,以色列海法
敬礼,哈德逊谷当代艺术中心,美国纽约
发热的变奏,第六届光州双年展,韩国光州
雷达—来自Logan的收藏,丹佛美术馆,美国丹佛
当代艺术中的绘画进程,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美国芝加哥
2005
美术馆收藏,从1960年到今天,蓬皮杜中心,法国巴黎
麻将,当代中国艺术展,来自希格的收藏,伯尔尼艺术博物馆,瑞士伯尔尼
Locus Loppem 2005,Lophem艺术展厅,比利时Lophem
皮肤与高潮之间——炼金术的身体,Lophem艺术展厅,当代艺术中心,比利时Lophem
美国纪念碑,CCA Wattis当代艺术协会,美国旧金山
来世,Thun艺术博物馆,瑞士Thun
文字的我:身体语言的探索,Sherman画廊,澳大利亚悉尼
边缘:当代中国艺术家与西方的相遇,斯坦福大学Iris & B.Gerald Cantor视觉艺术中心,美国加州
人群中的人,当代艺术馆,美国马里兰
未来的面目,自然科学国家博物馆,台湾
墙,当代中国艺术的重整,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中国北京
道利—格雷的肖像,墨西哥美术馆,墨西哥
熔化:亚洲文化的面貌,来自MUSAC的收藏,当代美术馆,西班牙里昂
2004
目击者,当代美术馆,澳大利亚悉尼
重生,中国和美国的中国当代艺术,巴克耐尔大学Samek艺术馆,美国宾夕法尼亚
变脸,普福尔茨海姆工艺美术协会,德国普福尔茨海姆
与通俗的对话,坦克艺术空间,美国纽约
艺术计划,偶像的房子,德国法兰克福(奥德)/波兰斯鲁巴斯
惊奇和永恒,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当代美术馆,美国佛罗里达
超新星,90年代的艺术Logan收藏展,旧金山现代美术馆,美国旧金山
过去和未来之间,来自中国的新摄影和录像,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和芝加哥当代美术馆,美国纽约/芝加哥
我,自我与本人,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大学美术馆,美国佛罗里达
2004皇后区国际展,皇后区美术馆,美国纽约
相机/行动:行为与摄影,芝加哥哥伦比亚大学当代摄影美术馆,美国芝加哥
构造的身份,卫奇塔州立大学尤里西美术馆,美国卫奇塔
人类/社会,艺术家的网络,美国纽约
2003
比这更美好的地方,当代艺术中心,美国辛辛那提
2003波弗特当代艺术海滨三年展,PMMK,现代艺术馆,比利时奥斯坦德
艺术计划,多元艺术空间,美国休斯敦
暂时的心情,巴巴拉•戴维斯画廊,美国休斯敦
仪式,艺术学院,德国柏林
家庭的纽带,Peabody Essex博物馆,美国马塞诸塞州
身体的政治,艾格威玛画廊,美国纽约
静止的风,Cotthem画廊,比利时布鲁塞尔
宴会,新陈代谢和交流,ZKM,艺术和多媒体中心,德国卡尔斯鲁厄
Photo Espana 2003,国际摄影展,西班牙马德里
欲望的幻影:艺术中受虐的视觉,新美术馆,奥地利格拉茨
我和更多,卢塞恩美术馆,瑞士卢塞恩
来集会,巴斯奎(Artium)当代美术馆,西班牙维多利亚
表面的,特伦多和罗韦雷托当代现代美术馆,意大利罗韦雷托
表演和近似表演,索非亚王妃国家美术馆,西班牙马德里
BQE,白色盒子,美国纽约
血缘与连接,当代美术馆,美国丹佛
正面全裸:来自Logan收藏的当代亚洲艺术家,丹佛美术馆,美国丹佛
蜘蛛和苍蝇,新当代空间,澳大利亚悉尼
新区域,Zacheta 国家美术馆,波兰华沙
2002
惠特尼双年展,惠特尼美术馆,美国纽约
皮肤的对话,文化博物馆,加拿大魁北克
附件+,Lophem艺术展厅,当代艺术中心,比利时
中国当代艺术展——红色大陆,光州美术馆,韩国
SAM收藏展,当代艺术项目,西雅图美术馆,美国西雅图
礼物,慷慨的赠予,威胁的招待,布朗克斯美术馆,美国纽约
主观:他们自己的照片,亚利桑那大学美术馆,美国亚利桑那
2001
横滨2001年:当代艺术三年展,日本横滨
阐释的行为,柏林世界文化宫和纽约皇后美术馆,德国柏林和美国纽约
礼物,当代艺术中心,意大利锡耶纳
主题复数:当代艺术中的人群,当代美术馆,美国德克萨斯州
变形与克隆,蒙特利尔当代美术馆,加拿大蒙特利尔
裸露,伍德大街画廊,美国匹茨堡
水平思考,90年代的艺术,当代美术馆,美国圣地亚哥
2000
艺术和宗教,Parkabdij Heverlee,(根特S.M.A.K.美术馆组织)比利时
西方的边缘,亚巴布纳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
情感的救赎:当代艺术制作收藏展,当代艺术中心,华盛顿西雅图
乌托邦,罗加兰艺术博物馆,挪威斯塔万格
关系,2000年艺术博览会,主题公园,基本需要,德国汉诺威
水滨——2000年文化之桥,海辛堡博物馆,瑞典和丹麦
共享异国情调,里昂第五届双年展,法国里昂
1999
人体的世纪,1900-2000 年的摄影作品展,Culturgest,里斯本,爱舍利美术馆,法国洛桑
最后的天堂, Presenca画廊,葡萄牙
自我的肖像,Mercer 协会,当代艺术中心,加拿大多伦多
五大洲与一个城市:第二届国际绘画艺术展,墨西哥博物馆,墨西哥
季节最佳,奥尔德利希当代艺术馆,美国 Ridgefield
故事,A/C Projects,美国纽约
顶点,5020画廊,奥地利萨尔茨堡
艺术世界的对话,路德维格博物馆,德国科隆
危险的影片,哈尼美术馆,佛罗里达大学,美国甘尼斯维尔
张洹:1994-1998 影像纵览;来自中国的行为艺术,戈维特布鲁斯特艺术画廊,新西兰新普利茅斯
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
当代收藏家,当代美术馆,美国圣地亚哥
演变:20 世纪末的中国艺术,斯马特美术馆,美国芝加哥
面对面,新兰顿艺术空间,美国旧金山
1998
从里到外:新中国艺术,亚洲协会,纽约 PS1 美术馆及旧金山现代艺术馆,美国
面对面,安迪沃豪美术馆,美国匹茨堡
1997
中国当代艺术展1997,平多利美术馆,日本东京
1996
中国艺术节,德国慕尼黑
中国的前卫艺术材料,日本福冈
1995
配置2 ,德国埃尔福特
1993
毕业展,中央美院,中国北京
藝術呈現的方式有很多種,但今年28歲的瑪麗.赫裏爾(Mary Hurrell)卻選擇用另類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創意!她找來30位模特兒以「輪班制」的方法,全身赤裸地躺在一個距離地面12英尺(約合3.66米)高的板子上,主要是想表達「當你走進一個空間,可能沒注意到那裏還有其他人,但事實上,卻有人正居高臨下,觀察著自己。」
瑪麗.赫裏爾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的學生,她將在明天(24日)向外展出自己的藝術作品,該項展覽相當特殊,因為她找來30位舞者,要求每位模特兒脫光衣服,輪流躺上一個距離地面3.66米、6英尺長、2英尺寬(約合1.83米長、0.61米寬)的架子上,接受公眾的參觀,在長達1小時時間內完全不能動,直到下一位接班為止。
↓藝術家設計舞者躺在空中的板子,展現另類創意!(圖/取自每日郵報)
http://www.nownews.com/newspic/1725/i1725025.jpg
赫裏爾表示,她的構想是,當你走進一個空間,可能沒注意到那裏還有其他人,但事實上,卻是有人正居高臨下,觀察著自己。而她特地挑選舞者當模特兒也是原因的,就是她希望自己的作品以「設計舞蹈動作的對象」來被參觀者審視。
這幅黃鋼的金色曼陀羅
是少數黃鋼作品中
我一看就驚為天人的
黃鋼母親是研究藏文的學者
從小在耳濡目染下
對西藏文化有很深的感觸
這幅畫大概是我見過黃鋼最好的作品
http://img714.imageshack.us/img714/3397/91296756.jpg
從線條運動的節奏建構畫面空間,以筆觸的力量刻畫時間的軌跡。這就是黃鋼的作品風格。
知名中國當代藝術家黃鋼於1961年出生在中國北京,1984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院,並於1991年獲碩士學位。他用前所未有、獨具風格的方式進行藝術創作,迄今已成功得到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關注和高度評價。 家學的淵源、文化的薰陶、時代的變革,給了黃鋼創作的靈感來源。他的作品從不滿足於平面的視覺層次,以厚重的推疊技法展現出深具內在邏輯的畫面。利用西藏的木刻佛經印版、手抄佛經、犛牛皮箱、中國傳統大漆等素材,將它們解構再建構、堆砌在畫面之中,傳遞豐富的文化內涵,迸發出無限的精神能量。融合西藏繪畫中理想主義的色彩:高貴的黑色、純潔的白色、生命的紅色、至高無上的金色,在黃鋼的創作中,不同層次的色彩交織出畫面中深邃的時間性與精神性
黃鋼
1961 生於北京
學歷
1984 畢業於中央工藝美院
1991 獲得中央工藝美院碩士學位
獲獎
1995 獲首屆國際環境藝術展銀獎,並接受法國費加羅雜誌採訪
個展
2000 個人作品展,J 畫廊,香港
個人作品巡展,德國慕尼克,柏林,漢堡和法蘭克福
2001 個人作品展,法國巴黎
參展亞洲藝術博覽會,紐約
參展亞洲太平洋藝術博覽會,美國
參加“科學與藝術"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參加“In search of"畫展,沃時畫廊,美國芝加哥
2002 參展紐約藝術博覽會,寶林畫廊
參加上海藝術博覽會,上海
2003 個人作品展,組閣畫廊,美國聖達菲
亞洲現代藝術聯展,沃爾茨畫廊,美國西雅圖
作品參展芝加哥藝術博覽會,沃時畫廊,美國芝加哥
2004 中國藝術家聯合巡展,匹滋堡藝術學院畫廊,美國
參展北京國際畫廊藝術博覽會,北京
參展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韓國漢城
參展北京 798 藝術節
2005 參展北京國際畫廊藝術博覽會,北京
個人作品展,組閣畫廊,美國聖 達菲
2006 參展“藝術北京"
個人作品展,現代畫廊,臺北
2007 參展“毛,當代藝術視覺",JGM Gallery,法國巴黎
,
個人作品展,安娜寧畫廊,香港
個人作品展,林大畫廊,新加坡
北京與紐約十位藝術家聯展,A 空間,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