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088
可列印查看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082
紫荊花的歷史:
洋紫荊首先在1880年左右于香港島薄扶林的鋼線灣被一名法國外方傳教會的神父發現,並被他以插技方式移植至薄扶林道一帶的伯大尼修道院。1908年,當時的植物及林務部總監鄧恩(S.T. Dune)判定洋紫荊為新物種,並於《植物學報》(英國及外國)第46卷,324至326頁(Journal of Botany)發表有關資料。洋紫荊的拉丁文學名的種加詞被命名為'Blakeana',以紀念熱愛研究植物的第12任香港總督卜力(Sir Henry Arthur BLAKE)伉儷。現存于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植物標本室編號Hong Kong Herb. No.1722的模式標本相信是最初發現的原樹標本。
1965年,洋紫荊正式被定為香港市花。此特有種在1967年引入臺灣,並在1984年成為嘉義市的市花及市樹。
1997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繼續採納洋紫荊花的元素作為區徽、區旗及硬幣的設計圖案。區旗的洋紫荊圖案花蕊以五顆星表示,與中國國旗上的五星相對應,寓意中國與香港緊密的關係,雖然洋紫荊原為紫紅色,區旗只用紅白兩色,象徵香港實踐一國兩制,故洋紫荊圖案被改成白色。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081
在中國古代,紫荊常被用來比擬親情,象徵兄弟和睦、家業興旺。於是寫手足親情的詩歌裏它便成為思念親人的知音。
受命別家鄉,思歸每斷腸。季江留被在,子敬與琴亡。
吾弟當平昔,才名荷寵光。作詩通小雅,獻賦掩長楊。
流轉三千里,悲啼百萬行。庭前紫荊樹,何日再芬芳。
——竇蒙《題弟臮〈述書賦〉後》
杜甫的這首也異曲同工:
風吹紫荊樹,色與春庭暮。花落辭故枝,風回返無處。
骨肉恩書重,漂泊難相遇。猶有淚成河,經天複東注。
——杜甫《得舍弟消息》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4098
禾雀花
禾雀花又名百花油藤、雀幾花,為大型木質藤本花卉。它花開四瓣,花托似禾雀頭,兩旁各有一粒似眼睛的小黑點,正中一瓣彎彎似雀背,花內有一撮細長略彎的花蕊則是其“內臟”。
每年二月底三月初,漫山的禾雀花次第開放,粗圓如巨蟒,柔細如腰帶的藤蔓攀岩走壁,匍地而過,繞樹而上,如千秋、似蕩繩,飛掛於大樹之間,交織于林冠之上,花朵串串掛在藤蔓上,每串二、三十朵不等,遠看就像一群群禾雀棲息,或嬉鬧于密林之中,可謂“一藤成景、千藤鬧春、百鳥歸巢、萬鳥棲枝”。禾雀花花期有一個多月,花色嫩綠鵝黃,摘下二、三個小時後遂變為褐色,更似禾雀,如損傷花瓣,便有紅色汁液流出來,就像受傷的禾雀流出了血,更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