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有"錢"的人來說,"絕版".....很少發生......(mem)
可列印查看
對有"錢"的人來說,"絕版".....很少發生......(mem)
原來如此,這個資訊實在很有意義耶!可惜在日本買唱片,比起在唱片天堂台灣,實在貴得令人手軟....:P
不過這下子知道去日本玩時,要好好逛唱片行了。
有意思的是,日本這麼理解 EMI FRANCE的價值,為什麼 EMI 日本版如此糟糕?不懂!
好大膽敢挑戰本老大(我是說我的KANTOR是你的QUATUOTO的老大)的音響實力.....:D
我所謂『錄得不夠好』不是『錄壞了』;音響再怎麼好,要讓我發現那兩張唱片的錄音原來跟『該廠牌其他唱片一樣頂級』,我才不信哩!就算真的發生,那也太遙遠了。
既然正確又容易在兩萬元系統就可以表現良好的錄音藝術唱片多的跟山一樣,就沒必要浪費時間在這極少數的特例了 ==> 這就是歐坎的剃刀....:D
軟體的絕版還好啦!常常跑二手CD店或LP店,總有一天會找到.....:P:P
那一天就讓我摸到一張 299 的德律風根之拉威爾歌曲集,大概是原主人很少播放,唱片品質之佳讓我賺到....:D :D
http://img220.imageshack.us/img220/3893/img2622.jpg
再來。上面是本人部份的唱片
最近看APEX系列出了一堆低價系列有
ERATO跟TELAC系列,不知聲音如何,下個星期小弟在買來聽聽看,
2CD 338。還不貴拉,EMI的作曲家系列,有個孟德爾頌室內樂曲級,錄的很不錯喔,
那個四重奏錄音有得過金叉獎,
德弗列克的7-8-9交響樂小弟有買EMI楊頌斯的演奏,實在還不錯。
但是小弟還是最喜歡九而已。
如果找得到這套
http://www.mdt.co.uk/public/pictures...2564698905.jpg
錄音水準參次不齊。我個人覺的還不錯。
emi france 與新天新地的唱片還未到手,當然聽不出分別啦!
Mravinsky 好像是我在台灣第一個『長篇大論』叫好的指揮家,請轉到貝多芬討論串分享我先前的樂評文章....:D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t=731
現在的音響系統是:
羅啟良強力改裝的 PHILIPS CD50 ==> ESPRIT STRUCTURE 4 訊號線 ==> 羅啟良改裝的 MARANTZ PM-80 (加威爾鋼 RendistoR 一對) ==> ESPRIT STRUCTURE 1 喇叭線 ==> PEL Kantor 喇叭(加 RendistoR 一對)。
LP 系統為 DENON DP-55K 直驅唱盤, Sumiko 不知型號唱臂,ORTOFON NIGHT CLUB E DJ MM 唱頭。以 ORTOFON 6NX 唱片訊號線連PRIMUSIC 電池供電唱放的 MM 檔,再以 ORTOFON 8NX 線連到 PM-80。
正面照:我的照相技術果然有夠爛.....:P (blush)
http://www.my-hiend.com/psycho/LPpic01/audio0905-1.jpg
背面照:
http://www.my-hiend.com/psycho/LPpic01/audio0905-2.jpg
目前 EMI FRANCE 的 LP 中之最佳(最HI-FI)的錄音:馬替農與ORTF的德布西管弦樂集:而且是最爛的LP版位,黃金天使版。
http://www.my-hiend.com/psycho/LPpic...on-debussy.jpg
同樣的馬替農,指揮芝加哥樂團,RCA錄音,結果......爛到一蹋糊塗;無法排除是不是爛版位的後果?(因為唱片公司本身的出版可能有問題)。
http://www.my-hiend.com/psycho/LPpic01/martinon-RCA.jpg
馬替農的拉威爾,也是頂級的 EMI FRANCE 錄音;但是這張的片況比較差(一樣是黃金天使版),目前無法判斷與前述錄音第一的德布西比起來如何:
http://www.my-hiend.com/psycho/LPpic...inon-ravel.jpg
浦朗克的鋼琴協奏曲(只有一台的),頂級 EMI FRANCE 錄音,一樣是黃金天使爛版位,片況不佳,但勉強聽出錄音藝術略略比不上前者:
http://www.my-hiend.com/psycho/LPpic01/pou-1piano.jpg
先前談論過的水藍標好版位之芭蕾曲集,可惜,版位、片況再怎麼好,錄音輸前一張,一聽就知道了:
http://www.my-hiend.com/psycho/LPpic01/pou-ballet.jpg
這可是貴一截的正規之 EMI 英國版,版位片況當然都是最好的;可惜,英國版的轉錄大有問題。以 CD 而論,這張錄音與鋼琴協奏曲是一樣好的;但是這張英國版,被前述版況不佳的黃金天使大爛版打得滿地找牙:高頻少一截、低頻少一截;而且相當程度地干擾樂團合奏音色的欣賞過程。
http://www.my-hiend.com/psycho/LPpic01/pou-organ.jpg
運氣非常好,又買到另一張 FY 的天下第一絕代錄音,巴黎聖母院三張中的另一張『晨禱』;很開心的一放....他@#%#&的怎麼這麼普通?我的LP被宰了嗎?趕快換回那張把michealwang感動地痛哭流涕的紅色FY『主日彌撒』,完全沒有問題啊!正在想不通時,猛然一看,#$^&#%*^.....原來這張 FY 不是法國出版的,是美國出版的!天啊!差這麼多.......
http://www.my-hiend.com/psycho/LPpic01/fydiff.jpg
至此暫時的結論,仍然是『錄音藝術決定一切』、『轉錄(版位)的正確性非常重要』。幸好,先前建構的音響鑑識法用在 LP 欣賞照樣可行....:D :D
請教psycho大人:
何為"監聽式"喇叭,與一般入門的二聲道喇叭有何不同?
請賜教囉~~:P
psycho,你該換相機了,小葉不說,我幫他說
psycho大人....您這篇文章寫的太好了!!~~真的是獲益良多!~尤其是有關"音場"深度定位與左右定位,值得反覆閱讀深思其中的奧妙~~
還有關於"彗星式"與"花香式"錄音的CD,聽您深入的分析,似乎"花香式"的錄音比較接近在音樂廳現場所聽到的。若是家中音響系統能充分展現音場的深度,那麼音樂就能創造出空間感與臨場感,呈現出的畫面更容易打動人心、陶醉其中!~(blush)
不知psycho大人能否推薦其他近期所謂"花香式"的發燒CD?真想一聽他的風采!~另外有關RR所出版的CD,他的錄音方式是"彗星式"還是"花香式"呢?非常期待psycho大人能替我解答!!~:)
老師應該打造的是專門為你設計的音響,
小弟都是用老師介紹的軟體來校音,用此設計出來的器材,
當然都自己弄,才知道自己喜歡哪些音色,哪些音色器材發不出來或是被蓋掉拉,
不然怎嚜看,都覺得老師器材很爛(只有喇叭最高級),聲音不知道好不好。
當然小弟的也是看起來很爛,聽起來自己爽。
0.0
亂哈拉一下,老師不要介意。
照相技術不是主要原因,是相機.......
這些死沒良心的,我己經玩物喪志到快被老婆打死了,你們還要再挖一個攝影的錢坑......:O :O
現在正在玩義大利咖啡機,之前玩紅酒,再來是感謝 Fred 真的送我一顆 ortofon MC2000、開始玩MC唱頭......沒錢啦!救命啊!.....(sweat) (sweat)
"監聽式"喇叭是有專門定義的,但是定義的方法太多、類型太廣,己經造成這個名詞在喇叭上是毫無幫助的名詞了.....:)
感謝支持本人的嘔心瀝血的文章.....:D :D
其實在你開的討論串中,Kevintran 己經點到了:一般風行的古典音樂或發燒片,那種多麥克風且層層後製的錄音,不但與現場完全不同,而且就是我謂"彗星式"的錄音。
而比較符合現場感的『花香式』錄音,風行的古典音樂只有前面討論的 EMI FRANCE(包括CD與LP)做得到,再來就是我力推的新天新地唱片,還有上揚的一些法國廠牌唱片如 HAMARUVIA MUNTI 或 NAIVE.....還有其他如 MDG 的 GOLD系列,都在這裡的樂評文章可以看到,你就辛苦些一篇一篇慢慢看....:D
至於 RR,我聽過幾張好像比較偏向慧星式。
『打造的是專門為你設計的音響,』沒錯呀!為了省錢,只好尋求專家高手的改裝。就好像我也想開時速破250的高級跑車,沒錢只好買改裝的(當然絕不是汽車雜誌報導的那種禁不起操的高增壓渦輪改裝車)。
像你己經被我引入『音色藝術』的毒圈,入此門來,音響的選擇會變得很少很窄。因為單憑要能隨時正確地區辨長笛與單簧管的音色,很多百萬元級的英國器材與德國器材都是做不到的;不是他們不好,而是他們『不重視』這個。
相對的,重視音色藝術的音響廠商,例如我使用的 PEL,就算是最入門級的 MURONA,它的音色區辨力還是勝過......B&W S800!我沒有開玩笑,因為 B&W 本來就不重視這個表現,所以旗艦之後妥協下的二哥 S800 當然優先放棄音色區辨力;再加上喜歡這種喇叭的人多半也不重視,所以調整出來無論多麼HI-FI、HI-END的頂級音響,照樣沒有音色的區辨力。
ACAPELLA 是比較中性的:重視音色的人,調整出來的就有音色區辦力;不重視的人,調整出來就是沒有音色區辦力。
DYNAUDIO 有音色區辦力,但是通通被染成 DYNAUDIO 色。相對來說 MBL 就屬於比較沒有音色區辦力的喇叭,但是我可沒有說『比較不重視音色區辨力就比較差』喔!:P
而 harisonlin 與 throne 的 Venture,就很像我偏好的 PEL 或 JMR 等法國喇叭(比利時本來在文化上就是屬於法國一路),無論會調整還是不會調整,都硬是可以出現音色的區辨力。以上次音響展的感受而論,Kharma 的喇叭應該也是這一種走向。
當然以上只是目前的個人主觀看法,說不定那天聽了什麼高手的系統後,又會出現天翻地覆的改變......我一直期望把自己目前的水準與聽感大聲明確地講出來,錯就錯嘛!又不是上帝誰能無錯?而且日後追溯自己『犯錯』的歷程,往往是更有意義與成長效果的知識形成歷程呢!....:D :D :D
原來跑去喝紅酒跟咖啡
難怪現在文章產量這麼稀少喔
我以前記得用FY測我的李氏喇叭有過關,但是FY音像比較大,一聽EMI FRANCE就覺得音像就似乎小了一號,
但是我後來自己調整喇叭,用EMI FRANCE為基準,聲音就好多拉,
因為EMI FRANCE的錄音其實解析沒那麼好,當EMI FRANCE能詮釋好的時後,
自然FY也就好聽拉,貝洛夫的琴聲就然是那麼驚人,我後來也愛上他拉。
後來我還是以EMI FRANCE為基準,因為還是比較常買EMI FRANCE的CD。
這是我調教的心得。
富藍縮瓦也好聽很多,看來還是看什麼做為基準的調教,才是重點八。
一直想找空閒時間試試看李氏喇叭,不過真的是個人的時間心力有限,還請諸位網友一一推薦可以成功通過 fy/solstice 虐待的音響器材呢!....:D
『 FY音像比較大,一聽EMI FRANCE就覺得音像就似乎小了一號。』這在我的聽感,是因為 FY 極端收錄直接音而減少間接音;然而,如果音響器材的『相位失真』極低,那就可以成功地『解析直接音的空間層次』,而成功地讓 FY 的『音象』(樂器的形體感對不對?)變小,從而產生完全與鋼琴形一樣的音象、完全與小提琴一樣的音象、完全與教堂風琴一樣不同音栓有不同三D空間層次的音象。
我直到擴大機能聽了,才發現 FY 的錄音還有這麼可怕的判準;更可怕的是,即使只是線材,即使是中性的線材,仍然可能造成相位失真而毀掉這種真實樂器形體感的效果;以前我說四十萬元的系統才能聽出 SOLSTICE/FY 的實力,現在可能要上修...:O :O
嗚....擴大機大幅升級後,以上的聽感又要修正,我食言而肥了.....:P :P
前幾天老邁的 PM-80 突然故障,送去羅啟良老大那裡的結果是全面換掉所有繼電器、RCA端子;又把保險絲改成啟斷器(這是密技),前級的放大部份大幅改裝.....又花了一萬多元。
結果這台 PM-80 大幅升級,相位失真大幅改善,高頻與低頻不但更延伸,而且明顯比原先正確太多了。回家一聽,這次又完蛋了,要吃掉前述LP與CD的聽感....(blush) (blush)
感謝 Fred兄送我一組 ortofon MC2000 MC唱頭,經羅啟良檢測後,這顆年齡太老的唱頭之阻尼己經劣化,以正常針壓(2.X)會造成針桿大幅接近唱頭本身,按照常理是聲音與原始聲音會有很大差異。可是我反正要拿來玩,只要學會不要刮傷我心愛唱片的預防手段,這個唱頭我還是要惡搞看看。
回家一想,標準針壓會壓低針桿,那麼 MYAV網站上的 wecare網友與其跟隨者提出的『極低針壓』玩法不就可以躲這個問題?試了半天,設定 1.1 針壓,針桿被壓低情況己經可以接受了。OK,按照他們的想法,把VTA調低。我才懶得高VTA,拿幾張不想聽的台版唱片疊疊樂,再以放大鏡仔細檢查『針尖』是否儘可能與唱片垂直。OK,疊了一張厚LP加一張薄LP,本人模仿的變態輕針壓 MC 系統完成了。
開開心心地拿來放我的 EMI FRANCE 之高級錄音的 LP,真的出事了!
拿那張德布西 LP 與第一版德版 CD 相比,居然發現 LP 的頻寬首度與 CD 一樣寬;果然,雖然這顆 MC 唱頭被我亂搞,但是 MC 還是有先天的 HI-FI 優勢。
出問題的是換回原先的 MM 唱頭,#$^&$#^(%^)(.....原來先前換了電池供電唱放後,因為當時的擴大機太爛,把CD的頻寬吃掉,導致無法突顯CD的優點,相對地突顯 MM 與電池供電唱放之相位失真極低的優點,結果造成我當時誤以為 MM 的 LP 可以比得上我的 CD。
現在擴大機升級了,極高頻與極低頻都變得更正確,這個『更正確』是在羅啟良老大那裡與二十萬元頂級手製真空管放大機 A B TEST時被我當場驗證出來的,原先沒有徹底大改的 PM-80 完全沒有這種實力。當然了,頻寬的幅度與正確性不能代表擴大機的絕對好壞,該手製真空管擴大機的『透明度』令我感動地發瘋,要不是自己手賤鐵定搞壞真空管機,一定要逼羅啟良把電池供電擴大機退訂、改買這台真空管機。沒想到聽過新天新地驚人的 AUDIOMAT 之後,居然還然能聽到有真空管機可以跟 AUDIOMAT 比『透明度』的。音響果然是科學,殊途同歸。
極高頻與極低頻都變得更正確擴大機,結果就是極端突顯 CD 頻寬夠大的優勢,MM 的 LP 又被打好玩,高低頻缺一截的現象變得無法忍受,EMI FRANCE 的 LP 又輸給了 CD。
『頻寬正確』與『相位失真』一直是我比較 LP(僅根據MM唱頭) 與 CD 的 TRADE OFF;喇叭沒RUN開造成頻寬不良,LP贏CD;擴大機水準改善,CD贏LP;唱放改電池供電,LP贏CD;擴大機頻寬走向頂級,CD又贏了LP。再下一次會如何呢?鬼才知道。
至於 MC 呢?它當然比 MM 頻寬更佳,這顆 MC 被我惡搞地非常接近CD;相對的 MM 有一種濃郁的LP式美感,被惡搞的MC反而沒有。當然我知道 MM 那種 LP式美感是很多發燒友熱愛的,但是對我來說它會無法表現出 EMI FRANCE 的音樂細節,所以這顆惡搞的 MC 雖然沒有美聲,對我卻還是比 MM 討我喜歡。
至於 MC 與 CD 相比呢?因為 MC 是惡搞的,實在無法討論。而且,我到是發現 MC 唱頭放大器有一種非常干擾錄音鑑識的『美聲效果』,它造成影響可能比 LP 與 CD 之對比還要大,暫時難以討論。
ORTOFON MC2000 因為輸出極端小,所以使用 PRIMUSIC 最高放大倍率的 MC 檔來播放。這造成它對環境躁音非常敏感,例如說,我只要在 MC 唱頭旁邊約 20 公分處發出一個聲音,它馬上就會傳到唱針或唱頭、透過唱放從喇叭傳出來。
問題是,LP 的聲音是經過 RIAA 等化的,想像 MC 唱針或唱頭感應到背景躁音造成的震動,這個震動本來是同時有高中低頻的躁音,再假設 MC 唱頭可以完全感應到全頻段的震動,但是,經過唱放的 RIAA 後,這些背景躁音變成低頻增強、高頻削弱的聲音,等於是削減背景躁音的高頻。根據人類心理知覺,偏重低頻的背景躁音然對人類的感覺系統是有『好聽』『舒服』的感覺;所以使用 MC 時,單單憑這種美化的背景躁音,就己經造成感覺系統的先天偏見了。
如果音響系統的『極低頻』解析功力高強,這個令人舒服的低頻美聲(背景躁音)就會成功地聽出它是『多餘的訊號』;但是如果音響系統的『極低頻』解析能力不佳或美化修飾過,那就聽不出這個『多餘的訊號』了。結果,由於我的 PEL KANTOR 之超低頻解析力太強、瘋狂改裝三萬餘元的 PM-80 的等級又跟得上,完蛋了,讓我發現 MC 唱頭這個讓我驚訝的先天失真特性,而且很明顯干擾到超低頻的錄音鑑識。
這些問題當然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要花的代價有多麼可怕啊!墊材、減震.....MC 果然是錢坑,而且是完全無法想像的可怕錢坑。
(END)
正常的MC唱頭,沒這麼不堪吧
給你寫成這樣,我看的是昏頭轉向
真是不通不通又不通啊:(:(:(
Psycho大。請問“因為單憑要能隨時正確地區辨長笛與單簧管的音色,” 有什麼唱片可以試嗎?
還有“單簧管” 是 oboe 還是clarinet?
網路上就有字典啊
推薦你用google
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_t?hl=zh-TW#
關於這一點,重點在於,『低輸出mc唱頭附近的聲音,會導致mc唱頭被掁動而發聲』,這個現象應該是『有』或『無』的簡單答案而己吧?至於有沒有造成我說的『明顯干擾到超低頻的錄音鑑識』,各人重視的音響特性不同,難道不能當成見仁見智?...:P 方法很簡單,任何一個六萬元以下MC含唱放的LP系統,我在LP旁邊拍拍手,聲音有沒有傳進MC導致喇叭發出削減高頻而突出低頻的拍手聲?沒有,而且不是濾除低頻的音響系統,我就認錯嘛!...:D
至於『錢坑』,我只要花三萬元就可以讓cd系統可以鑑識超低頻,而花了六萬元的LP系統不但不能鑑識,而且還有一大堆問題待解決;這種情況下說 MC系統是錢坑,難道不也是見仁見智?.....:P 若說有誰的MC系統含唱放可以在六萬元達到鑑識超低頻的實力,歡迎提出來,我就認錯啦!....:D
說到這裡,我到是覺得『犯錯』有什麼關係?忠實記載此時此刻的真正水準也是另一種重要的自我成長方法.....:D 所以,肥就肥.....:P :P
kevintran 提出好問題....:D
一般我們聽長笛與單簧管的音色對比時,我們聽的音樂往往長笛與單簧管是『分開依次發聲』的,尤其是包含貝多芬以前的管弦樂作品都如此;這種情況下,音響系統很容易區分這兩種樂器的不同音色。
第二種倩況是,兩者同時發聲,但是長笛的音高比單簧管高,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突顯兩者音色的差異,對音響系要求就不嚴苛了。
我所提出的高難度判斷,是指『兩者音高接近』且『不是獨奏』的情況。在這種嚴苛情況下,音響有任何一個環節有諧波過多(或其他我不知道的原因)的傾向時,就會造成無法分辨兩者的音色。
例如拉威爾第二號達芬尼與克羅伊組曲的第一首《清晨》,一開始由兩隻長笛以複調性演奏高低起伏的旋律模仿水波,再由兩隻單簧管以相同音高演奏同樣音型。兩者是依次出現的,這時候,我所謂具有音色區辨力的音響系統,就是可以輕易聽出『現在是長笛還是單簧管』;我所謂不重視音色區辨力的音響系統,就是極難聽出『現在是長笛還是單簧管』。
當然了,前提是一定得使用 EMI FRANCE 的正確錄音;若是 RCA 的孟許或 DG 的相關唱片,不是過份突顯樂器而破壞合奏美感,就是聽不出何時長笛何時單簧管。
不過,說不定 kevintran 的系統輕易過關,所以才會奇怪這麼簡單的判準怎麼被我提出來;先前提到的喇叭之隨便分類,只是一種比較;在高明音響調整下,有可能明明是音色區辨力極差的喇叭,卻硬是表現出可怕音色區辨能力....: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