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impulse response,右聲道,紅:校正前,藍:校正後參數二
http://4.bp.blogspot.com/-dcc-gYE08v...00/IR+full.png
http://1.bp.blogspot.com/-SsTw1kxLW7...IR+mid+ETC.png
http://4.bp.blogspot.com/-W3d3DEM2NV...IR+low+ETC.png
校正量都非常驚人!
再看impulse response,右聲道,紅:校正前,藍:校正後參數二
http://4.bp.blogspot.com/-dcc-gYE08v...00/IR+full.png
http://1.bp.blogspot.com/-SsTw1kxLW7...IR+mid+ETC.png
http://4.bp.blogspot.com/-W3d3DEM2NV...IR+low+ETC.png
校正量都非常驚人!
那天車上正好還擺著隔離變壓器(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g-post_27.html ),
http://3.bp.blogspot.com/-JRHpL5TDFL...%2581%25B4.jpg
透天的一樓不用擔心太重扛不動,就拖來試試 ,
嘿,效果真是好!整個細節與動態都大幅改善。
那天也玩玩絳州大鼓
http://4.bp.blogspot.com/-Y1t55EO3vv...%25BC%2593.jpg
丁先生問我當時的表現與Zardwin家比起來如何?
伯仲之間囉~10"單體總是比較占便宜哪。
丁先生說這隔離變壓器非常值得,只是太大隻了,塞不進他的櫃子裡...
哎呀呀~又得改款了...
http://2.bp.blogspot.com/-Yz_o174Ze0...L+101E+MK2.png
搞了半天,我竟然還沒寫過六月時去測的二對MBL 101!
就是那次去測之後,我才理解到DRC對這種360度發聲以及Magnepan那種雙面發聲的喇叭效果特別好,因為這類喇叭的間接音遠比一般單向發聲喇叭來得嚴重很多!
多嚴重?
看看impulse response就知道,全頻段,第一對
http://2.bp.blogspot.com/-iOZgUfHM2E...+full+26ms.png
夠慘吧!真是糟糕的一塌糊塗...
這空間不算大,不及十坪的長方形空間,喇叭就擺在短邊,離牆不遠,
聆聽位置這頭是二排座椅。
第二對
http://3.bp.blogspot.com/-hlhsoeHs3d...00/IR+full.png
好一些,但也好不了太多。
因為這空間比較大,約有二十坪,近似正方形,喇叭佔2/3長邊,左側是個吧台,因此左側(紅是左聲道)的間接音比較強。
再來看二對的振幅頻率響應,全頻段,第一對
http://4.bp.blogspot.com/-qoOOFRk9hc...R+mag+full.png
第二對
http://3.bp.blogspot.com/-ZrQ5VGydTf...R+mag+full.png
都很慘啊....低頻峰值竟然高出15dB以上!
那麼DRC處理之後呢?(關於DRC怎麼做,請看這裡 http://web.me.com/miao.foundry/Miao_...是啥?.html )
看第一對比較糟的右聲道,振幅頻率響應,紅:校正前,藍:校正後
http://3.bp.blogspot.com/-YM5Mzh2Jrr...R+mag+full.png
改善量非常大。
impulse response,全頻段
http://1.bp.blogspot.com/-VM_fNM9FzY...00/IR+full.png
差異也非常大。
重點,中頻段
http://3.bp.blogspot.com/-VzRHfJrvmt...IR+mid+ETC.png
改善5~10dB,相當高的數字。
今下午至 River家測量.
是位深度黑膠愛樂者.理性務實.對聲音有自己清楚的品味.
小心得是.
好的測量不僅只對空間的特性或效應可以比較明顯的掌握.
也能對基本性的問題.有比較大的機會找出.如電源質量.空間弱點.器材性能限度等等..
也比較不會受到各式調整用道具過?的影響..還是先弄清楚比較大的方向..
葉Sir, Ken, 多謝了. 我藉此上了一課....:D
DRC的方式的確是一個有效的方式, 尤其對數位的音源更是如虎添翼.
也符合目前電腦訊號流的方式.
今天要溜回台南去待個幾天,南部想試試DRC與隔離變壓器的,請招呼一聲囉~
Ken
0988-135461
[email protected]
River客氣囉.
是ken主測.大家討論交換.在座都是執著的愛樂玩家..我除外.(只是懂一點裝潢相關罷了).
可以忠於固定品牌器材達20多年以上.不斷挖掘求進展.這種精神了不起.
而且你第一次接觸體會到.感受度與邏輯調適力都比一般泛泛玩家敏銳.
我們常常講.什麼器材有什麼特色.有其聲音表徵.讓人一聽就知.那是其家公司習性或立場.
而ken對空間特性(或講效應)會影響重播表現到什麼程度.也是常能言鑿..
這不奇怪.訓練也!
以我一個經常慣聽過頻響"校正"到一定程度的人.
EQ不在家時.真的會受不了..不一定校正多少才對.但關鍵處的一兩分貝就差很大.
一點點(5-60hz)轟勉強聽..但再多一點點就受不了..
我們昨天的100-500hz補過後.聲音該有的形體(俗稱厚度?)就比較對.
而且原本未校正的8khz陡降為何聽起來還比較高(尖)?就是他很多基頻缺少了.
中高~高頻(500多-7khz)的前後兩頭..大凹陷..
其實對比等同於這一大段頻率是凸起的.會造成尖或高的對比假象.
聽這一段頻的樂器會感到音準或調性不對.?
相同理可通的.人聲~年齡會不對或是身裁會走樣.
提到低頻60hz的大凸起..
畢竟是靜電喇叭(6塊肌型)..真的是遠不及相同振幅之動圈喇叭的~轟..
指教囉...
River家的校正前後比較,紅:校正前,藍:校正後http://3.bp.blogspot.com/-FunbpcD8Il...R+full+ETC.png
校正前已經算乾淨了,校正約3~5dB
impulse response中低頻段ETChttp://4.bp.blogspot.com/-q4QfgT-8aW...IR+mid+ETC.png
這就差比較多,DRC校正著重在中低頻
impulse response低頻段ETChttp://4.bp.blogspot.com/-tvP9rly0NH...IR+low+ETC.png
這主要是壓低Quad ESL 989那強大的背波效應
振幅頻率響應全頻段http://4.bp.blogspot.com/-dregvdgPLr...R+mag+full.png
喇叭離背牆約1.2m,推算背波會造成70Hz, 210Hz凸,140Hz, 280Hz凹,圖面看來很接近
校正後壓低背牆效應,那些凹凸就能拉平了
所以看來石井氏常建議的橫長配置其實有他的道理, 因為這樣的狀況下, 側牆反射音所造成的干擾相對就會降低.
當日還有王醫師.他也是位重度靜電喇叭玩家.
舉凡訪/測相同喇叭用家.是必到!
我以前常開玩笑.HiFi界好像只有他我兩人在玩EQ又發聲.
他是搞專用空間拆掉重搞兩次才走向測量校正之路.我是懶..
沒那麼多時間精神搞既有的專用空間.搞了又一定ok嗎.?
與其弄了半天還要賭.為何不交給相關專業呢.測量是一種.EQ修正是一種.調音(道具)裝置也是..而很多道具都會附上該產品的聲學測量圖表結果來取信於買家不是嗎.?
我們常聽.比如 NSO現場..以前會認為.為何沒有音響重播的-堆心括?捲褲管?
那是因為系統+空間效應把聲音搞偏了..
現場的能量那麼大.怎麼還能那麼輕鬆.一點不壓迫.?
不刺不刮不燥更不肥..相較於偏差的音響重播.當然是怎麼聽都順.一整首交響曲行雲流水一下就結束鼓掌了..
為何在家中專用空間唱.會有些段落就得跳略過.這一段唱可以.那一段就一塌糊塗.?
為何這個廠牌聽很OK.其他廠就很遜勒.!?不覺得奇怪..
扭曲到一個程度的重播是聽不久的.或是自爽了好一陣子.但若有某個機會~
見識或聽到原來..竟然透過某些修(校)正就能簡單達到另一個境地.
原來錄音製作者.要我們聽到的也蠻接近所謂的現場.而不是扭曲的現場.更不是加料的現場..
這時候我們是應該自省或檢討.還是繼續堅持老習慣埋頭幹..:P
少了側牆反射音,包圍感好像會少很多...
目前音響擺在客廳橫長邊,就感覺少了很多包圍感.
請看 http://web.me.com/miao.foundry/
這次用IE看過,沒問題,雖然很醜...
用iPhone看過,也沒問題,
請各位幫忙看看,有啥毛病請通知一下,感激...
下一步還得搬網站,Apple的Mobile Me不玩了,iCloud沒有給網頁機制,得來去找找網頁代管...
不知道哪家的比較好...
想想看,mixing時,混音者打算弄出來的聲音會是哪一個?
用耳機聽看看,再用喇叭聽看看
找個舞台感很清楚的錄音,那種能明確聽出舞台那個空間的回音的,聽聽看,
聽到的,是錄音想呈現的那個空間的回音?還是你在聽音樂的這個空間的回音?
最近發現這張也不容易唱
http://2.bp.blogspot.com/-UKbt0iR6eH...soundtrack.jpg
第五曲,是否各部合唱此起彼落,連綿不絕,卻又各部明確清晰,毫不混亂?
而不是如同兒時我們音樂課時那般唱到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那一部了...
關於Digital Room Correction,在大是用Acourate. 對DRC有小小心得,希望能同大家分享。
這是我的Blog
http://www.digitalroomcorrection.hk/Site/Welcome.html
今夜3度訪 李教主前輩..
chsiang..alc..與另二位資深燒友.共賞美樂.美酒.
是 李大哥器材重新整理調整.並抓到問題點之後的再現之階段.
李 大哥..哲人風範.
仍是要晚輩在下.不客氣指出其表現的5個缺失..
但讓我重新審視..drinkenlife曾經測量分析過的數據.
與我3次的聆聽經驗感受.與近期的新體認.
還有.. 李 大哥2004年委由國外專家測量過數據..
來做客觀一點的..意見建議..(blush)
續補完這篇
再看第二對,比較糟的左聲道
http://4.bp.blogspot.com/-quxj3d9bvf...R+mag+full.png
結果相當好,原本12K就開始陡降的極高頻也補了6dB。
http://2.bp.blogspot.com/-5LJ6Ck9Aqf...R+mag+high.png
這組參數校正量高,1KHz以上相位也拉平了。
http://1.bp.blogspot.com/-bnzH807x3x...phase+high.png
impulse response改善量也非常大,
http://1.bp.blogspot.com/-cKzYpEarF8...00/IR+full.png
http://2.bp.blogspot.com/-6ebQyw-ijr...IR+mid+ETC.png
尤其是低頻,改善量驚人!
http://4.bp.blogspot.com/-PnyxCi2i5h...IR+low+ETC.png
那天在第二套聽這張
http://2.bp.blogspot.com/-9NgyHrYSo5...6%E5%A4%9A.jpg
的塵鼓,那鼓聲在音場中不斷移動的定位精準,混音時製造出來的舞台回音也相當清晰自然。
101這種喇叭的振膜面積很大,因此能夠唱出極大的音量也很輕鬆自然,
但因為360度發聲,受空間影響特別嚴重,難以呈現清晰的音場,聽來總是一大片一大片,
以DRC處理後,效果相當不錯,音場與低頻大幅改善,又能保有大振膜的優點。
溜回台南去過年囉~
過年期間,大家都有空,正好可以搞搞音響,
中南部要試試DRC效果請招呼一聲。
Ken
0988-135461
[email protected]
Well...這次的主人家交遊廣闊,家裡不便曝光,因此就縮個水,寫成測量報告。
空間是典型的老公寓客廳,長9.8m,寬器材側3.3m、聆聽側4.3m,喇叭面板距背牆2.6m、距聆聽位置3.3m,聆聽位置到背牆3.9m遠;
也就是個非常瘦長的空間,又採取近距離聆聽方式。
喇叭體積不小,一堆單體,擴大機嘛,前級以Yamaha RX-Z11充數,後級是Accuphase M-8000 mono x2,此外,還用上了Accuphase的電源處理器(我忘了型號)。
來看看振幅頻率響應,全頻段,紅:左,藍:右
http://1.bp.blogspot.com/-JEqfTINSn5...R+mag+full.png
總是會有的駐波之外,1.2K左右大凸出是主要的問題,這個空間站在喇叭旁說話便會有明顯的嗡聲。
唱歌聲時,那1.2KHz問題很嚴重,聽來歌聲總會有個衝出來刺耳的偏亮的成分。
另一方面,100~5KHz之間平均來說相當平緩,這便是這類瘦長空間擺短邊的效應,
葉sir家也是類似擺法(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2...admonitor.html ),所得也類似;
對照組是hb家(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4/hbdrc.html ),則是長邊擺法,所得便是大凹大凸。
另一個觀點,impulse response,全頻段
http://1.bp.blogspot.com/-dKlgXTYR7o...00/IR+full.png
因為是短邊擺法,因此,前6ms的間接音不低,但,又因為是近距離聆聽,因此比葉sir家乾淨點;
後半段,也是比葉sir家好些(近距離聆聽的關係),但比hb家差的多(側牆近)。
再看中低頻段,
http://1.bp.blogspot.com/-QqHQZF52yn...IR+mid+ETC.png
果然不太妙...30ms之內很嚴重,對話的嗡聲便是由此而來。
與hb家對照差異非常大。
低頻段
http://4.bp.blogspot.com/-flHN-_Emt6...IR+low+ETC.png
非常有趣,0.15s內衰減很快,但後面卻緩緩的拖很慢...
看瀑布圖就知道怎麼回事
http://4.bp.blogspot.com/-lRNax-WTB7...600/SD+low.png
50Hz左右一直拖很慢才消散,較高的頻段倒是衰減很快,挺有意思...
來看看振幅頻率響應低頻段
http://2.bp.blogspot.com/-K_0SST-LpN...FR+mag+low.png
50Hz左右大凸,二側大凹,典型的駐波效應。
若是換個角度看低頻瀑布圖
http://2.bp.blogspot.com/-U2PZH2dDwF...600/SF+low.png
第一波其實還不錯,120Hz以下振幅都相當高,
由以上二張圖可以推論,快速撥彈的bass會很沈,但拉長線的大提琴、管風琴會顯得很詭異。
再來看高頻與中頻
http://4.bp.blogspot.com/-TG_8ZIHq8W...00/SD+high.png
http://2.bp.blogspot.com/-NPyQKAcKa4...600/SD+mid.png
間接音都是很長一條貫穿整個頻段,可見得硬調材質反射的頻段很廣。
能夠加上些吸音材質處理當然更好,不過這是個客廳,難...
這系統還加上超高音,Tannoy T200,分頻點設定在18KHz,靈敏度為93.5dB,並聯上主喇叭,來看看差異,
左聲道,紅:無超高音,藍:有超高音
http://3.bp.blogspot.com/-aRRrvWFCpY...R+mag+high.png
差異不大,有改善?這...不能算有吧...
並聯會影響整個阻抗,這圖看來阻抗變化的影響遠大於超高音發出的聲音。
相位看來影響也很小。
http://1.bp.blogspot.com/-d4AfKANbCI...phase+high.png
還是老樣子,超高音要搞的好,很難...
其實現代多半的多音路喇叭都不需要超高音哪...反倒是超低音幾乎都會有幫助。
那,DRC效果?
http://4.bp.blogspot.com/-u_Gt4CbYeJ...R+mag+full.png
校正後一掃原本整體不平衡、非常不耐聽的狀況,盡顯喇叭單體之優良。
而且,這次還只是用Audiolab M-DAC上場而已勒~
一開始試聽校正後效果時,M-DAC輸出接劇院擴大機當前級,聲音還是顯得毛毛的、吵吵的,跳過前級,直入後級,就平順非常多了~
又,那隻Accuphase電源處理器效果也相當不錯,聲音聽來很穩定紮實,典型的電源乾淨的特性。
讚揚貓兄!大老遠殺來新竹卻碰到連高音壞掉都聽不出來的大外行,白忙了一場卻還很有耐心的解說。
這個留著小鬍子的年輕人很不錯,我謝謝你。
DRC 對喇叭離後牆太近所造成音場不夠深是否有幫助?
請問 DRC 是否可能裝在 NAS 上,直接用 NAS 當 D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