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
沒辦法..................:D
可列印查看
最近開始把已前走過的旅程的正片整理成數位檔
這兩天整理到前幾年去的印度
今天剛好掃到鹿野苑....看了感觸很多
http://img211.imageshack.us/img211/6397/img470.jpg
http://img17.imageshack.us/img17/7955/img477.jpg
http://img7.imageshack.us/img7/3614/img476.jpg
http://img10.imageshack.us/img10/8163/img475.jpg
印度佛教遺址,古印度佛教四大聖地之一。第一次五比丘講說佛法之地。位於印度北方邦貝拿勒斯地區,距瓦拉納西城約十公裡。主要名勝古跡有:曇麥克塔(DHAMEK STUPA)、牟拉甘陀庫底寺(MULAGANDHAKUTI TEMPLE)等。
鹿野苑(Sarnath,Deer Park),這裡是古印度佛教四大聖地之一,它位於印度北方邦貝拿勒斯西北不到10千米的地方。
由於幾經戰亂,如今這裡只剩殘垣斷壁,不過,從這些許殘存中仍能感受到其當年的宏大氣勢。
一眼便望見苑中幾株碩大的菩提樹,樹高數丈,青蔥而濃密,是從菩提伽耶的那棵大菩提樹上折枝移植而成的。菩提樹和佛祖總是有著不解之緣,或許佛祖也喜歡這種堅韌糾纏著柔美的樹吧。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後,西行來到這裡,就是在這棵樹下第一次向人們闡述人生輪回、善惡因果、修行超脫之道。
旅行還是我最喜歡的生活閱歷
比起關在試聽室調音響聽音樂更吸引著我
http://motocity.com.tw/gp2/viewtopic.php?t=121756
我去印度會有障礙要克服.....
以上皆是......................:D
不過小葉
你的5D2啥時要下手ㄚ.............:D
等我存好錢,應該是無敵三了....
來聊一下線材冷凍的聽感差異
siltech的線有無冷凍的satt版聲音差很多
冷凍後 ...聽感上好像頻寬變寬啦..但是潤度上好像也少了
好像一個麵團中間原本是浮凸的
你把中間壓下去...多出來的部份很自然就往上下兩端延伸去了
這點我想很多人的聽感都一樣...就是頻寬變寬了
包擴耳醫....musk兄也是
所以聲音就在人挑了
但是我自己有種感覺
冷凍的線聽多了...久了後
總會感覺感情少了那麼一點...呆了一點
所以會很自然的想從墊材或線材的頭上下功夫補一點回來
但是總覺得差那個1~2分
聽我的一個好友說
他有個秘技等他下個星期有空再拿來給我打通衽督六脈
害我好期待
不過今天看到歡哥說的moto的新墊子
想說該試的也都玩過了
這個倒新鮮...沒試過
中午也跑去買了幾組
晚點再來試試吧.......................................[:D]
買了好幾組
原本打算先從後級開始試
結果..............................[!4] [!2] [!9]
原本這兩台後級就算大台的
我的solidsteel架子的洞不算高
原本的版子上..我本來就又放上了3CM的黑金石..剩下的空間只有一點點
再用上我自己調整的秘技錐高度就已經一拜了....
今天買的這個墊子要擺原本機子的腳下
就擺不下啦..............................[!4] [!2] [!9]
所以只好放棄
先從前級下手了
初聽.....還不錯....沒有以前工業用橡膠的線條糊...低頻鬆散的問題
但是感覺高頻的延伸好像有吃掉一點點
不過剛擺上去
先讓他唱一唱...大家互相融合一下
我自己以前就發現器材有更動過後
隔天來聽是最準的
不錯初步的聽感算滿正面的..................[:D]
當背景聽了好幾個小時
我還是先把今天買的墊材換下來了
我覺得可能並不是那麼的適合我用吧
一用上的聽感
感覺中下盤真的豐厚了....power凝聚感都很好
但是對我這種下盤已經夠的系統
反而有一點點過頭
過頭的power感讓聲音有一點點硬
特別是聽人聲時....感情少了一點點...好像很生硬的把歌唱完
至於高頻延伸的問題
我反覆比對了一下...尾韻真的短了一點點
所以用回我習慣的調音錐
音響路上漫漫.....多玩玩多嘗試也是不錯
我只能說這墊材不適合我現在的系統
>>>>>>>>>>>>>>>>>>>>>>>
話再說
一般我們買調音錐總是三個一組
很簡單的是....三個點是一個面
所以也就都很習慣的一台機子用三個錐
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
反正多買的錐擺在一旁也沒什麼貢獻
一時心血來潮
就給他擺4個
沒想到有意外的收獲
4個錐的聲音密度跟力道都比三個好上很多
有機會...手邊有多的調音錐的人到是可以試試
喇叭線的成品
今天小胖來把喇叭線的最後成品換上來
原本的塑膠隔離網也換成了雪白的棉布網
雪白的線身卻有了更讓人著迷的聲音
聲音的聽感上有著跟之前些微細膩的改變
聲底更溫潤了一點…延伸都在…
速度感慢了一點點…但是聲音的密度和勁道有了些微的不同
聲音的密度..類比感又多了一點
但是….卻由原本的陽剛勁道一點轉變成有點像太極的柔勁
勁道雖然都在…但是好像從外在陽功變成內功的太極
鋼琴的中下密度變的更札實
但是不是下盤…而是在上來一點的中下部份
聲音的安定感好上一皮
頭方面我則保留我習慣的WBT Y插…但是眼尖的人應該可以看出兩邊的不同
這個算是我自己調音的方式…我就保留一點啦….不詳述啦
.只能說現在聲音聽起來更對味口…過癮極了
但是讓我喜歡到不行的最後那一塊拼圖
這有關小胖的商業機密…我暫時保密一下好了…
今天把前級的電源線也換成白金系列
把服役有一段時間的onix silver reference occ銀版換下來…
就這樣
和之前一樣的系統卻有了完全不一樣的聲音
音樂也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感染力和生命
現在的聲音應該可以讓我安定下來好好聽音樂了
http://img5.imageshack.us/img5/9730/img4056f.jpg
http://img10.imageshack.us/img10/480/img4057r.jpg
http://img26.imageshack.us/img26/6867/img4058.jpg
這一條漂亮的白蛇看了今人心動....
看來朱大哥也被小林給俘虜了......:D:D:D
接下來真的可以好好聽音樂了
說真的
我思考了一下
這次聲音最大的改變不應該是說小胖的線有多好多好
好壞有興趣的人自己可以去分辨
而是應該說他把我系統原本被封印住的那一點封印解除了
知道我個性的人都知道
不合我味口的器材或線材...通常不用半天我就給他請下來了
或許很多人說這樣太武斷
但是我覺得好的器材給他開機2~3個小時跑一跑熱機
他該有的聲音表縣起碼8~9成都該有了
剩下的那一成就是run機多加上去的分數
我不會像很多評論寫的.... 要run幾個星期幾個月
說真的...捫心自問那到底是在run機子還是run自己的耳朵
舉個例
我原本插在後級那兩條Hi-Diamon當時也可是打敗所有我拿回家試的線
才在我系統上呆那麼久
目前其中有一條已經在某位大家熟知的朋友家繼續服務役
有機會也可以請他現身出來
說一說聽感
當初拿到Hi-diamon的時候...一插上機我就知道是好線
抱著懷疑的眼光看著那看起來一點都不起眼的線身
好奇心之下就把頭拆開看一看線身材質跟結構
果然....一樣很鳥...完全看不出他好聲的原因在那
看一看那兩個鳥鳥的公母頭
依我對公母頭聲底的了解
我換上了我認為好聲的頭上去之後
果然....那一點點封印就解開了
這次的改變就是這種感覺
很多線材都有他們很強的加族聲底色彩
銀線要做出銅線的溫潤和低頻飽滿
銅線要努力做出銀線的延伸和質感
當我們迷失在這些規格和聲底的追求後
卻乎略了線材和器材原本該有的水準
我們到底把自己手邊的器材發揮了多少水準
原本器材和線材該有的本色在那裡
這次試的線沒有什麼明顯的味道....
就是把你器材原本該有的表現還給你...就這麼簡單而已..........[|)]
不知到Telos golden 系列有白金系列幾成功力~
triagle喇叭廠出的測試片
~~~~~~~~~這片真是燒的一塌糊塗~~~~~:O:O:O
這兩天又拿到了新玩意
是一款新的墊材
我家中試過了幾十種的墊材
當然每一台機器或喇叭下面都有我調整過的痕跡
每種不同材質的墊材在不同的地方各盡其職
不可否認的用上墊材….聲音一定有改變
所以我對不同的墊材會有什麼樣的聲音改變
心中也大致上都有個底
但是改變是往好的方向或負的方向….
當然每個人的系統聲音基底都不一樣…需要調整的方向也會有所差異
所以還是只有一個原則
耳聽為憑….
之前線材部份的墊材…一直都是下面這個
http://img10.imageshack.us/img10/6513/img4636i.jpg
花梨木加上棉線的複合材質
墊在喇叭線上….聲音改變相當的大…相當明顯
一擺上去就感覺系統像吃了大力丸
動態好像突然變大了
仔細再去感受
就是聲音的線條感變好…刻畫變深了
上下的延伸變的更好…3D空間感也更好
這次拿到這個..則是純銅鍍金…重量感十足
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很扎實
一個有800公克…..這兩個是試做品
沒玩過..當然要給他把玩把玩
http://img519.imageshack.us/img519/4505/img4638.jpg
不過因為目前只有這兩個demo
所以左思右想當然從後級電源線下手啦…因為剛好兩條
一墊上去的聽感就有了很大的變化
聽著我熟悉的綾戶智繪的to you
3D的空間感都在
但是鋼琴的中高頻的密度變的更好…鋼琴下鍵的顆粒更明確…
聲音密度變的更好…更Q
人聲的型體大了一點點…但是密度更好
至於中低的部份衝擊力也好上一些
但是聲音不會變硬…密度一樣好.. 但是感覺變的軟Q的一點..
聽起來更舒服
又是一個用了就不想拿下來的好產品
唉…小朋友又準備出走了…
這個怎麼用啊?線擺上頭還是夾在中間?
理性與感性
前言
音響架換了幾天了
要寫這個架子時…邊聽我就邊思考著怎麼下這個標題
我把架子擺好後
我把所有的器材和墊材都照原本的擺法擺回去後
擺了一整晚….隔天晚上我才正式開始調音的工作
我會選這個架子有一個很大的原因
我所有的機器下面都是用黑金石做為基準
所有的調音都是用這個基準開始
當他第一代出來我就開始注意了
但是說真的我一直下不了手
直到這代出現…才真正吸引我想下手
很簡單的原因…我覺得這代才有吸引我的料
http://img154.imageshack.us/img154/4476/img0354f.jpg
過程
一開聲….第一個聽感就是空間感變的好了一點…
細節多了一點…透明感不錯
但是上下都多了…聽感上中間也就少了一點肉
但是整體的聽感是我熟悉的…
循著記憶中的經驗先整治第一步…
就是我聽人聲最偏好的中頻
但是中頻是不容易調整的
要有潤度又不能過厚而影響到透明感和線條
平衡的拿捏很重要
我用原本的架子下盤已經調整到很剛好
但是用上這架子就有點過猛了
但是還好…跟我原本的收縮一樣好..所以並沒有駐波
只要收一點點起來就很剛好
昨晚整晚初步的調整後..搞的腰酸背痛之後
又給他擺了一整晚
直到下午才開始最後的調整~上中下的平衡和韻味
調音
今晚一開聲…先去吃完飯洗完澡再進來聽
因為架子上了
聲音需要和器材空間磨合
聽了兩首歌….聲音已經算不錯了
但是我有個人對聲音的喜好
知道該把聲音往那個方向調整
調整前的聲音就是我說的理性…
理性不好ㄇ?...排除個人喜好後…單就評論的角度來說
或許這樣才聽的出器材的本質
但是就針對欣賞音樂的角度來說
我希望感性可以多於理性一點
音樂的本質不就是讓人聽著聽著就開始感性了起來ㄇ?
我最了最後的調整..移動喇叭的位置
嚐試了幾次
終於找出那我喜歡的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點
後序
單就架子而言
我覺得是個不錯的產品
機器一上去的聲音是很健康正面的
所以這個音響架並沒有讓我花太多時間就找出了我喜歡的聲音
聲音是多面向的
沒換器材換換架子也是一翻樂趣
http://img154.imageshack.us/img154/8119/img0357d.jpg
昨天去買了一張專輯
我個人滿喜歡的
有聽人聲的朋友應該可以去買...................[:D]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32949
http://img150.imageshack.us/img150/1971/imagecgp.jpg
順便也練練手勁........有沒有用下面那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