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做法是電源及DATA完全分離如下圖 :
http://www.my-hiend.com/vbb/attachme...8&d=1361286580
USB插入DAC時電源部分是斷點的
電源是由旁邊2.1DC座輸入至HUB的USB輸入端電源接點,非HUB 5V供電端接點
HUB至03USD部份也是比照辦理,03USD同軸輸出點直接拉線至主機板上
http://www.my-hiend.com/vbb/attachme...7&d=1361286577
可列印查看
我的做法是電源及DATA完全分離如下圖 :
http://www.my-hiend.com/vbb/attachme...8&d=1361286580
USB插入DAC時電源部分是斷點的
電源是由旁邊2.1DC座輸入至HUB的USB輸入端電源接點,非HUB 5V供電端接點
HUB至03USD部份也是比照辦理,03USD同軸輸出點直接拉線至主機板上
http://www.my-hiend.com/vbb/attachme...7&d=1361286577
感謝您這麼辛苦地解釋做法.....(clapping) (clapping)
所以按照您的架構,PK的是 USB線做為『電腦到HUB』的『純粹只當成資料線』。
那麼我回應一下我自己PK USB線的心得:
我發現USB線既是訊號線又是電源線,會造成USB線材極難設計。例如我一直很推薦的 AUDIOQUEST之USB線材,它就是明顯地適合當成電源線,當成訊號線就不是那麼超值;而測試這些USB線材時,發現REAL-CABLE的 USB線材有非常龜毛之處:
只使用一條 REAL-CABLE 當成訊號線.大概只有70% 的功力;
只使用一條 REAL-CABLE 當成電源線.大概只有50% 的功力;
只有使用兩條 REAL-CABLE線,一條當成訊號線,一條當成電源線,才可以發揮出 100%的功力。
也就是說,REAL-CABLE線當成訊號線時,它對USB的電源要求會變得非常嚴苛;以AUDIOQUEST而論,如果不使用到COFFEE級的AUDIOQUEST線,只使用CARBON級的,那麼將會折損REAL-CABLE線當成訊號線時的性能發揮。
但是這樣子玩就實在太不超值了,所以我就沒有推薦給大家了...... (blush)
因此以我這麼瘋狂推崇的 REAL-CABLE線,由上述聽感可以明確證實:只要沒有設計成電源訊號分離的USB線,就近乎是錯誤的設計;就這一點而論,這裡很多人說不定比 REAL-CABLE還要更懂 USB線材的關鍵設計原理..... (blush) (devil) (giggle)
我有一個看法有空閒時不妨試試:把USB電源端的2.1DC座到外接電源之間的線材 REAL-CABLE化,有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喔!不過這條線很難找到適用的,我自己也正在傷腦筋中......(blush)
我有比過 REAL-CABLE 與 子勻III線,還有其他的線,當然DAC端USB電源是斷點(無作用),由外部供給
子勻III線真的好很多....,設計原理為何?不清楚,只是一堆人眼睛凸了,下巴掉下來了,口水也流出來了
正在考慮....
1.原本規劃不變,把SILTECH G7 線抽出來做USB線(只留DATA+-與接地+隔離)
2.用改裝過的USB PCI-E卡(NEC D720200晶片)取代 鐵盒HUB + 03 USD做在一起,
電源一樣由外部供電,隔離做好放入電腦中,這樣省了1組USB線但會增加1條同軸線
這個想法非常有意思!我個人也推測一個改裝良好的 USB PCI-E卡直接接上03 USD應該明確贏過多接上一個『未改裝』的鐵殼HUB,,如果成功了務必通知一聲,看看是否真的如此!.....(blush)(blush)
而我個人會繼續大力推廣使用 HUB,主要是 USB PCI-E卡 與 HUB 皆『原廠未改』之下,HUB的優勢非常明確,適合給不會動烙鐵的人玩......;)
再者,如果『兩者都經過改裝』的話,我個人是感受到中間多加一段 HUB 可以讓訊號更正確、電磁污染變少;所以可以把HUB單獨進行隔離、加墊材、加角錐等等各種玩法。因此我個人的起肖玩法是不會把HUB與DAC裝在同一個箱子,但是這只是我自己的玩法;而您們的玩法,己經遠超過我的想像了;所以上述說法,大家一起提出來腦力激盪就是......:D :D
友站的團購真可怕 短短幾天 一百多萬耶 ...
團購什麼東西,很好奇!
團購音效卡..............
隔壁 P900 與高醫師他們的 990UD7 團購與這次的 RME FX頂級音效卡(兩仟美元級的!)的團購都很驚人,正可見有高超的說服力...... (clapping) (clapping)
真可惜我沒有那麼強的號召力,否則我也想試試看 WEISS INI203 或 BERKLEY USB DDC 是不是也一樣極緻而值得大家用力團購....... (blush) (blush)
不過無論從一派看起來,目前大家都是共同發現:數位端的重要性無可倫匹!只要數位端搞定了,DAC端即使是極為便宜的音效卡類比輸出或藍光機內建類比輸出或兩仟多元的DAC小盒......通通都可以發出『極緻』的聲音。由此可見,CD轉盤這種錯誤設計,真的應該丟到XXXXYYYY去了......(giggle) (giggle)
最近在看一些資料以期能夠在linux HTPC有所突破, 發現了一些相關的訊息.
早期Linux的驅動程式, 是整個包在核心裡面. 這樣做有很多缺點, 像是如果要新增驅動程式, 使用者必須知道如何重新編譯核心, 這對不了解系統底層的初學者來說, 實非易事. 而且重新編譯核心, 非常花時間. 一旦核心編譯好了, 只要在核心設定的階段或是編譯的過程出現問題, 這個核心就會無法開機.
因此, 後來就轉變成比較有彈性的做法, 就是使用loadable kernel module來安裝驅動程式. 簡單的說, 這個非常類似windows的驅動程式的觀念. 也就是把驅動程式弄成可以動態加載卸載的模組, 等核心開機完畢後才載入, 開機後也可以隨時卸載再加載. 而如果要放入新的驅動程式, 也不用從頭把核心整個編譯. 變得非常省時又方便.
但是, 這樣做不是沒有缺點的. 以下節錄wiki的敘述:
"One minor criticism of preferring a modular kernel over a static kernel is the so-called Fragmentation Penalty. The base kernel is always unpacked into realcontiguous memory by its setup routines; so, the base kernel code is never fragmented. Once the system is in a state where modules may be inserted—for example, once the filesystems have been mounted that contain the modules—it is probable that any new kernel code insertion will cause the kernel to become fragmented, thereby introducing a minor performance penalty." -- from Wiki
也就是說, linux核心是被放在一塊連續記憶體中. 但如果當開機完成後, 再加載新的驅動程式模組, 這時候核心就會變得不連續, 造成系統效率變差.
而以下這篇2011年的論文:
http://www.sciacademypublisher.com/j...ticle/view/483
說如果使用了他們寫的loadable kernel module management,
開機速度可以改善160%, 記憶體空間可以節省1.5%-2.0%,
CPU clock cycles可以少3.5% - 5.0%, 而應用程式的執行也可以快3.7%.
從這些資料來看, 系統核心和驅動程式有沒有放在連續記憶體, 會左右系統效率.
尤其是CPU clock cycles竟然可以少3.5% - 5.0%, 這對聲音的播放應該會有明顯的改變.
當然, 這些都是關於linux的資訊, 但對於psycho教授在windows系統發現的現象, 也許可以提供部份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