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吧?如果我得拆地板,拆牆壁,裝這裝那,才能減少駐波,我就認命了。我也不會去買個什麼發燒線或是發燒墊材來哄自己:D:D。當然,這是我個人的情況。
可列印查看
magnitude(大小.量.強度) response 20~200hz自家系統+空間-測得圖.
紅色是原本(頻率)強度響應..起伏很大.有數個嚴重突起點..|-)
藍色..什麼道具也沒有/沒動任何東西/更沒EQ.只是將SW加進系統.給予適當的量~做輔助.."看"得出改善程度嗎..(blush)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ictureid=13432
銜接程度有個人喜好之考量..
但超低音SP因為設計的關係..很難完美.還好它只負責37hz(理論上)以下頻段.
但由測圖可得之..它實際上對37hz以上直到160hz頻率也頗有影響
超低音~補助不足已是舊?觀念?..新觀念是超低音"療"法??.這不實測也很難相信.
凸點1~32hz..+7.5dB-此段音樂極少..可以暫不管它.
凸點2~60hz..+17dB-實在是太高..不處理受不了!
凸點3~160hz..+11.5dB-若不去管它..定音鼓會跑到前排來..!
再參考..全頻段表現.紅(原本).藍(+了SW).
200之後..270hz.540hz.1100hz.1750hz(有一倍數關係).變好一些了.
除了600~2khz段.下擺盪(波谷)比紅線略低.波頂都有改善到.
重要是約300~600HZ多此段..改善最大.此段橫跨了中低音~中音域.是很多人聲/樂器的表現頻段.
也是大部份2音路SP的分頻段.因為要整治超低頻而得到額外的好處.:)測了比較明確..
實際聽呢..
原本200hz以下-60處改善很大.100hz前後大凹也填平了.
不肥不轟.極低頻乾淨了-感受到微風(音波)彿面.對流行樂表現改善也不在小..
往上的頻段呢?-因為低頻段"干擾"減少多了-自然細節也更浮現出.錄音空間感受也明確一些..
以上感受乃個人接觸測量之後比對實聽-小心得.(blush)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ictureid=1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