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另外用WinMerge去比對105萬跟3.5萬兩個檔案內容只有兩個地方不同,所以可能真的是offset的問題造成差異吧。
可列印查看
用eac比對wave,他會告訴你差異在哪一段,如果是offset就會只差在開頭一秒內有重複資料之類
請問一下,對RAMOS 的使用經驗為何?
我從使用 Tapatalk 的 GM1900 發送
@Psycho 大大
因为一篇2011的置顶文关注了这个版面,但是看了最新的文章,器材内容跟一开始的大多数不一样,中间500多页的文,实在没有力气爬完,不知道能否整理一篇最UPDATE的CAT系统。 感恩....
@Yinghui 大大
我不是教授,不過我有過跟你類似的問題,也有關注並讀過這整串樓。
以下是用我現在的印象寫下的器材,這只是個留在我第一印象的資料,所以不會是最便宜或cp值高的。
那些比較像是我有機會買的到的器材。然後取向是本篇主題追求的Hi-Fi系統。給你作個參考
電腦姑且不論。如果有錢真要組,可以往前翻個幾頁,有版友組的AMD系統的清單。
線材先不管。但教授版本好像要組u3tt吧。
DDC︰樂之邦 數字時代2 是最佳解,次解是樂之邦03
DAC︰Real Cable nano dac
擴大機︰Micromega Myamp。好像說一台二手的擴大機就可以。
喇叭︰JMR Lucia
但如果想找最便宜、最有cp值的,還是要問教授。
好一陣子沒人在討論如何組最便宜的(devil)
那兩個ddc都停產的樣子,要找二手的
閑魚上面有為數不少的數字時代2 DDC,另外除了主機組建以外,還要有U3TT(讓USB2.0裝置能跑USB3.0協議)+USB HUB(重整訊號用)。
另外,PSU一定要用海盜船ax1600i等級以上,最後是OS可以用windows10 LTSC。
由於不小心用driverbooster把Candy10弄爆了,我爬文對LTSC版本有興趣,就試試看,而且是微軟官方版本,不用怕亂加料。
結果,比Candy10泛音結構好上不少,聲音密度也提升很多,但有沒有做過msconfig優化有天壤之別,msconfig能精簡越多越好。
然後Higuma發表的PTT文章中的C++可擴充套件,更新後聲音也大提升,我請木耳朋友也更新看看,連不講究的木耳朋友都能聽出。
安裝「vc_redist.x86.exe、vc_redist.x64.exe」即可:
https://support.microsoft.com/zh-tw/...al-c-downloads
話說如果沒有"Ian's FIFO DAC",最佳妥協方案應該是"Ian's FIFO USB DDC" (devil)。
想請教前輩 JPLAY雙機模式 試用版有辦法先試用嗎
還是一定要正式版才能用?
另外JPLAY最新已是femto版本
但我看JPLAY代購區 依然寫99歐?
我寫訊息跟MAIL給對方 都沒回
請問現在大家都自己買了嗎 還是一樣可以透過代購區的大大
另外有幾個小問題
1.DAC驅動程式只要灌在Audio PC就好嗎
還是連Control PC都要灌?
2.DDC部分因數字時代2已停產
後面看到是推薦谷津U13 但似乎不夠好
爬文有看到推薦Matrix X-SPDIF 2
不知道兩台比較如何?
3.音樂碟打算外接 使有獨立電供的硬碟外接盒
外接盒上面的介面是eSATA 有標明速度可支援到6.0Gb/s
但主機板上無eSATA , 所以想買條轉接線 SATA to eSATA
甚至有檔板式(eSATA母) 可以鎖在電腦後方更好
但找了一圈網拍 只看到BENEVO SATA2轉eSATA
其他像沒屋頂或蝦米 都沒標示是否支援到SATA3 , 隨意密了一個賣家 只支援到SATA2
如果各位大大有知道網拍 或電腦賣場(小弟過陣子放假會去找) 有在賣支援到SATA3速度的 請不吝分享
單純SATA3的線 要找安費諾 富士康 3M都很多 結果要個轉接線 都找不到@@
問題有點多 感謝~
好似看到不少新面孔,很高興新的網兄能加入討論,除了硬體以外,Windows系統我在這邊也提供一下:
1.Candy10RS3繁體中文(Windows 10,由台灣作者糖果大大優化、簡化,是psycho教授認為最正確之系統)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Xua...ew?usp=sharing
2.Windows 10 企業版 LTSC 長期服務通道 繁體中文(此版本就是我弄爆Candy10之後,爬文看到higuma說跟Candy10沒差,結果用了發現泛音結構比Candy10RS3還漂亮,連帶DRAM VRM頻率跟CPU VRM頻率都能調到100K不刺耳了)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GmC...ew?usp=sharing
3.Candy10.19h2(Windows 10,由台灣作者糖果大大優化、簡化,目前Candy10最新的系統有分一般版跟EMB版本,據說EMB版本簡化很多背景服務,優化初衷是放在展場展示用,非EMB就是一般版本,這系統我沒玩過,有興趣的網兄可自行下載測試,Candy系列應該都聲音正確吧,最新版還沒玩過不評論)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Tm?usp=sharing
Psycho教授的Windows優化指南: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8019
很重要必做,有做沒做差超多!覺得差不多可能系統不夠等級或不夠敏感,或者你用可怕的Ian's FIFO了。
DDC用的線 DC頭5.5mm/2.5mm
可容納1.8mm線徑
各位會建議
1.單芯還是多芯線
2.OCC銅導體 or 純銀
越粗越好?
由於最近OS跟BIOS都有大變動,特別是OS變動影響聲音也滿大的。
使用LTSC我真的覺得泛音結構好很多,但不曉得是否在各位的聽感也是如此。
另外,我在猶豫要不要買外接硬碟盒,讓12V Daitron電供+3顆MKP電容來供電給外部HDD?會對RIP較好嗎?
以下檔案是這張新天新地唱片編號:ZZT_ZZT353,內容分別是教授RIP版跟我現在RIP的版本(12V Daitron電供+3顆MKP電容,RIP目的為內接HDD)。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EEM...ew?usp=sharing
有什麼建議跟改進的話也歡迎指教,感激!
現在沒有使用新天新地的接地盒,最近下定決心想買香堡大木盒。
教授RIP版跟我現在RIP的版本(12V Daitron電供+3顆MKP電容,RIP目的為內接HDD)。
我今天測試了!
不知道是內接HDD還是SSD?因為覺得差異『沒有太大』,按理說,12V Daitron電供+3顆MKP電容 的藍光機,它的暫態應該會比我的RIP好一點。但是我的兩百萬主系統聽起來相差很有限??
泛音結構好很多 ==> 這個就非常明顯,你的RIP勝一截!!(clapping)(clapping)(clapping)
我是覺得一定要RIP在外接硬碟上,我的RIP如果沒有記錯,應該是200W的明緯MSP外接ASUS藍光,RIP到200W的明緯MSP外接硬碟,前者大輸給你的藍光,後者大勝你的內接碟,結果如上。
再來要恭喜的是你的電腦播放系統『非常正確!』,理由是,不正確的電腦所RIP的檔案,會被我抓出來RIP檔是加料的。你的RIP檔不但抓不到加料,還可以殺音響!!我使用CONTROL PC直接連樂之邦 10 FUTURE => AKG 601耳機,這是一套不正確的耳機系統但是比較方便分辨RIP差異,結果卻變成我的RIP勝過你的,也就是被你的RIP檔殺音響!這是非常正確的聲音無誤......(clapping)(clapping)
聲音這麼正確,可以投資『好幾個』香堡大木盒了!......(devil)(devil)
之前就是Rip到ramdisk依然是像tetsuka兄說的,動態及活生感輸教授一截,方法正是rip到ramdisk再到HDD。
因此,我才打算使用外接供電的HDD方案。
可以玩先Ramdisk再到外接HDD或直接rip到外接HDD,根據經驗沒意外應該是直接rip到外接HDD會比rip到ramdisk好。
最後,不管供電有多厲害,甚至是電腦硬體也不錯,居然還是很大程度的受到Windows OS的影響,如我所說,LTSC泛音真的是好Candy10一截,沒出意外的,rip CD也是這種聽感。
教授版本的後半段有很棒的速度感,動態也較好一點,結合這兩點我認為這就是所謂的暫態,但好在我的泛音結構較完整,所以也沒有太糟糕。
看來有必要好好準備外接供電的HDD。
話說我請日本職人代工製作的Ian's FIFO DAC最近開始有點動靜了,小弟分享一下情報讓有興趣的網友參考一下。
附件 32902
在上個星期好久沒有聯絡的日本職人MAIL給我說Ian's FIFO他差不多研究解析完成,並附上上面的測試照片給我。
然後日本職人準備跟我確認DAC的最終規格,他準備要開始報價等我付款之後要開始備料了。
在跟日本職人來回幾次MAIL討論確定最後規格之後,在今天收到了日本職人的Ian's FIFO DAC的報價。
原本我就預估請日本職人代工Ian's FIFO DAC的費用會在50到60萬日幣左右,今天收到報價後跟我預估得差不多54萬5千日幣。
不過這個報價是不包含日本職人幫我代購的Ian's FIFO跟我自行購買提供給他的USB轉I2S輸出DDC的費用在內。
所以最後請日本職人幫我代工Ian's FIFO DAC的全部總費用大約是60萬日幣。
我這台Ian's FIFO DAC在電源部分算是下了重本,光電源相關零件就佔了整台DAC快一半的成本了。
R型變壓器x5、LT3042四並聯電源基板x9、LT3045四並聯電源基板x2、LT3094四並聯負電源基板x2
另外日本職人是說在日本接單他一般是機器完成之後才會請款,但是因為我是日本海外的單所以必須先付款後才會開始製作。
不過他說在先付完機器款項之後,他有空時就會開始慢慢幫我組裝看能不能提早完成交貨給我。
所以原本日本職人是安排明年5月開始幫我製作DAC然後6月底完工交貨,看來這下子我有機會可以提早1到2個月拿到DAC了。(blush)
今天將外接HDD組建好了,使用以下內容進行rip測試:
1.凡達克NexStar® GX USB 3.1 Gen 2 Type-C 3.5” SATA HDD/SSD 硬碟外接盒(NST-371C31-BK)
2.amber USB 3.1 Gen2(10 Gbps) cable,USB3.1 A to Type-C,1m
3.香堡DC線 1.5m
4.12V Daitron 300W
5.3顆MKP 1800uF電容。
6.WD HDD企業級(把我電腦內的移出去)
7.法規電腦級AC線(捅12V Daitron用)
聽起來動態似乎還是沒有教授版的大,推測是HDD品牌間的差異,但在聲音的穩定度上感覺獲得了提升。
以下提供之前的rip版本、教授版、這次將HDD外接12V電源的版本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KMv...ew?usp=sharing
補充,教授版的後半段,相較於我的外接版,顯得就糊在一起了。
我覺得還是太受限於我們的播放器材了!......:D(angel)
因為使用我的百萬系統實在太降低rip差異,剛好我最近在音響室的control pc外接了一對漫步者S1000MKII中國版(要非常強調跟台灣版的S1000PRO未必相同!!),把它RUN 50小時後拿來聽我們雙方的RIP檔,結果非常強烈突顯RIP差異!聽感如下:
1、從0:00開始的小聲樂段,三個版本比起來的確是『教授RIP』版的動態起伏較大沒錯!但是,這也可能是突顯中頻的缺陷,所以要看的是最後面大聲合奏段:00:45到結尾。
2、然而一開始就可以發現泛音結構都是gangster.tank的兩個RIP贏過我的RIP,然而內接HDD真是該死!gangster.tank的RIP,RIP到內接硬碟就是動態壓縮,名列三個RIP中最慘烈的!而RIP到外接12V硬碟,音色的正確性就直接打死我的RIP,連比都不用比了。
3、到了最後面大聲合奏段:00:45到結尾,這下子我的RIP全面被打倒,完全不用比.....可見先前小聲段的動態好,果然是突顯中頻無誤!要強調『突顯中頻』不是我的RIP有加料,而是HI-FI性能不足,造成超高頻與超低頻少一截,相對就變成中頻被突顯,於是就會出現動態變好的錯覺。
4、不過,到了我嘔心瀝血的兩百萬級音響,尤其是嘔心瀝血的 JPLAY 雙 CAT加 U3TT加 DIGITTIMES 2 外接時鐘.....這些RIP差異是可以發現,但是『不重要』。怎麼說呢?我發現CONTROL PC OS跑很久後,聲音就會變髒變混,這不是熱機的問題,因為只要重新軟開機,聲音就恢復正常啦!如此猜測,應該是萬惡的M$ OS跑久了會出現一堆垃圾拖慢了TIMER......(angry) 總之,重新開機的聽感提升,遠遠大過RIP差異,所以我才說在我的系統,RIP差異己經不重要了.....(giggle)(blush)(angel)
感謝教授及tetsuka兄的試聽分享!
我之所以會重新重視rip差異,是因為在新天新地唱片行網站試聽唱片的時候都覺得很有質感很好聽!
但買回家自己rip就覺得少了什麼...這時候我還沒有藍光機,用外接式5V等雜牌光碟機用EAC進行rip,不論目的地為哪都比不上新天新地試聽檔。
後來用了藍光機甚至用上Daitron 12V+三個MKP 1800uF電容,目的地為ramdisk,剛放出來就被tetsuka兄打槍動態跟活生感不足。
不管Ramdisk速度有多快,在聽感上就是輸HDD一截,猜測其讀寫的模式接近於SSD,而HDD是透過轉動讀寫的。
直到Higuma出現,我對BIOS重新優化調整、更新MSVC,讓電腦播放質感有更上一層樓。
後來自己無聊跑去碰driverbooster這個軟體,直接就把驅動更新到Candy10不能開機!
但也因禍得福,想起Higuma之前有說LTSC聽起來根本跟Candy10沒差,就好奇一試。
一試之下,發現LTSC怎麼沒差?泛音結構比Candy10好上一截阿!但由於只能在我這裡播放,還沒灌的就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此,經過rip測試,發現連rip也存在這種差異,即泛音結構較好。
因此就將在Windows10 LTSC Rip過後的檔案公開到論壇供各位同好試聽,果不其然經過教授驗證是如此。
也就是泛音結構真的有較好,但依然被tetsuka兄打槍活生感及動態比不上教授所rip的版本。
好險在提供LTSC版本的時候,就自己留意到是不是內接HDD闖禍了?
聽取教授的建議後,我就迫不及待去測試,當天就一直找PCHOME 24小時購物有關外接硬碟盒及線材的相關資料。
而且最好是USB3.1 GEN2規格的,因為標上此規格的,其線材跟晶片組都不會太差,這假說主要是來自使用Delock USB3.1 gen2線材後得出。
收到貨後,直接組建好外接式HDD進行測試,賓果!
真的是外接式HDD好上一截,但對於中頻突出的問題在我的耳機上是絕對無解的,實際上我對於教授rip版本的中頻突出感受上並沒有很強烈,只能大約感受到10%的差距,可是在整體上,外接跟內接我感受到最大的不同是,內接的聲音比較像脫韁野馬,有點衝過頭,而外接後的版本,聽起來聲音是井然有序、理性的,更別提活生度了,換句話說,在新天新地試聽檔跟教授提供的rip檔上呈現的感覺我終於也rip出來了!
推測是HDD被電腦內部雜訊污染加上供電不穩導致轉動也不穩定,移到外部用高品質交換式直流電源供應器加上三顆大電容,使其轉動讀寫更穩定並隔離電磁污染。
我外接HDD rip CD的時候是直接將線材插在USB HUB上,這沒有問題,而外接藍光機也插在USB HUB上,結果從擴大機聽到CD唱片轉動的時候產生逆電流聲音,但在rip上影響很小,就是教授跟tetsuka兄最後聽到的版本那樣。
不過我後來將第二個長芯盛先讓給外接藍光機,就無此問題,電流聲可能來自於藍光機本身或伽利略的外接裝置沒做好,導致插上USB HUB會直接逆電流到裡面去,因此,把藍光機插到第二個長芯盛的rip檔案又比直接插到USB HUB好一點點點點...。
(20191225補充,後來發現rip CD還是直插USB HUB聽感較寬鬆自然,插長芯盛會"比較大聲"但聽起來有點正襟危坐,且有點緊)
沒想到內接HDD跟外部供電方案的HDD rip差異有這麼大的區別,也沒想到LTSC版本的Windows10聲音正確以外還讓泛音結構更上一層樓!
Rip泛音結構較好的主要差異在Windows10上,其他則佔較小的比例,同樣的硬體條件,想提升泛音結構就必須更換LTSC版本。
(再次感謝教授以及tetsuka兄的協助測試)
讓聲音動態不壓縮、活生感正常、音色正確、聲音理性且井然有序則須將HDD移到外部,並利用高品質的交換式電源供應器才能達到一定效果。
同時,藍光機也一樣不能省略。
至於2020年有一件比總統大選還更值得關注的事情就是tetsuka兄向日本職人訂購的Ian's FIFO DAC(devil)
上述討論的Rip CD差異在這種架構下都是相對沒意義且費時費力,特別是已經收藏一大堆唱片的,要他們全部重新Rip是地獄!
然後不知道日本職人願不願意製作Ian's FIFO USB DDC(wasntme),因為這是完全避免Rip差異唯一解,而且如果Ian's FIFO DAC聲音正確的話,或許還可以反過來調教沒有用到Ian's FIFO套件的數位系統。
關於日本職人在製作Ian's FIFO USB DDC技術方面肯定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如果日本職人願意接單製作的話我估費用大約要20到30萬日幣。
其實日本職人一直持續在研發出更好的電路基板來提升器材聲音的表現,也是因為這樣我訂做的DAC費用才會一路上升到60萬日幣。
在今年11月時日本職人研發出最大輸出6A的LT3045 12顆並聯正電源基板和LT3094 12顆並聯負電源基板,已經拿到5V加12V雙輸出
試作樣品機測試的日本網友說聲音比原本使用的LT3045 4顆並聯電源基板提升了非常多。不過目前因為電源基板尺寸太大無法放進DAC
裡面,所以日本職人還在想辦法研發讓電源基板小型化後放進DAC中。
不過建議對Ian's FIFO有興趣的網兄先不要太衝動,等小弟的Ian's FIFO DAC實際製作完成帶去給教授測試後看看評價再說吧。
在這裡問個其他的問題。
我想問的是,在現在的測量技術裡頭,可否分辨出「音色」這個屬性?
我舉個例子就是,一樣是小提琴,A.100萬與B.1萬(數字參考用)。
也就是發聲頻率是一樣的。
是否有儀器可以分出兩者的差別?
我猜應該是可以的。
比如下面這篇小提琴聲學分析的文章中,
圖三是Willemotte 1734 Stradivari violin
拉弦後經過琴身震動所測到到頻響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1...58e7ac563c.jpg
圖四是測量該小提琴在不同角度的頻響,
應該是在看擴散性?
https://uploads.tapatalk-cdn.com/201...4cc09b5db7.jpg
所以應該也就可以測量不同小提琴,
比較之間的差別了
特別是圖三,我想這可能是決定小提琴間不同音色的關鍵
小弟不是聲學領域專家,
理解有誤請大力指正,小弟可以藉機多學習學習!
https://acousticstoday.org/wp-conten...6/06/Gough.pdf
Sent from my iPhone using Tapatalk
頻率一樣表示基頻一樣,剩下的不就是諧波失真跟泛音
音色=基頻+234諧波+泛音
我自己的認知是這樣,也有可能是錯的
剛剛看到的樂之邦新消息,然後好像數字時代3建議售價可能是999人民幣,我嘴賤跑去建議做成Ian's FIFO(只說了相關原理並貼上一整串bc謝兄的資料)數字時代3了(wasntme)
至於要不要採納就難說了,但萬一用了我相信對於樂之邦是好事。
反正我一直強調"捨棄"原始的時鐘訊號...(giggle)
以下是新品發布:
MUSILAND Audio Labs成立15年以来,专注于音频核心技术的研发。SuperDSP自诞生至今,6年时间经过了3代改进,持续投入500万+人民币,终于迎来了脱胎换骨的第3代——SuperDSP300。
·第3代SuperDSP,集5大武艺于一身:
1、 集成1000 DMIPS以上算力的DSP,可以处理64Bit/1.536MHz采样率PCM信号,和DSD1024采样率的DSD信号。
2、 集成超大异步音频缓存FIFO,并可根据需要,外接RAM构建多级异步音频缓存FIFO,FIFO总容量可达到128MB。
3、 集成超高精度DCM,不用再外置DCM,集成的超高精度DCM精度是上一代SuperDSP外置DCM的10倍以上。
4、 超低功耗,功耗是上一代SuperDSP的1/5,采样率32Bit/384kHz时,本身功耗仅为5V/20mA(100mW)左右。
5、 具备外部扩展接口,可以拓展NVME、TF、DRAM等外部存储,进一步缓存数据,或者作为数据播放来源。
·精密时序和三重抖动抑制技术,让第3代SuperDSP播放音质方面,又有了超大幅度的创新改进:
1、超高精度的DCM时钟合成器,时钟合成精度是上一代SuperDSP的10倍以上,时钟抖动是上一代SuperDSP的1/10以下,从原始阶段降低音频数据播放抖动。
2、超高速动态异步USB反馈,1毫秒(千分之一秒)反馈一次,精确反馈当前的播放速率。智能进化反馈算法,反馈值精确到当前采样率的十万分之一,以稳定USB音频数据发送速率,再次降低音频数据播放抖动。
3、超大USB/SDIO和I2S异步数据缓存FIFO,用来稳定音频数据输出,第三次降低音频数据播放抖动。最大限度的让声音具备模拟音频的迷人色彩和质感。
源于对音频技术的痴迷和执着,让MUSILAND Audio Labs工程师始终坚持Geeker初心,从第3代SuperDSP开始,我们将全力支持开源爱好者社区,配合开源爱好者,持续改进SuperDSP的兼容性和适用范围。SuperDSP300除了支持常见的Windows、MAC、IOS、Android等操作系统外,还将支持开源社区的常见Linux发行版Ubuntu、Volumio等。并且,我们将在官方论坛设立开源音频板块,集思广益提升SuperDSP在开源平台上的产品体验。
第3代SuperDSP分为3个版本,SuperDSP300L、SuperDSP300、SuperDSP300 HI-END,SuperDSP300L是低功耗版本,针对高性价比或低功耗移动应用,标配了第3代SuperDSP所有特性;SuperDSP300是标准版本,针对性能优先的产品,对于性能方面再一次做出了优化;SuperDSP300 HI-END是针对2000美金以上HI-END音响产品的外置FIFO版本。同时,第3代SuperDSP300对第三方音频设备制造商开放,SuperDSP300L、SuperDSP300、SuperDSP300P千片单价分别是10美金、50美金、100美金。
第3代SuperDSP将会陆续使用到MUSILAND品牌的产品中, 包括MU、MD、Monitor 等产品线。也确定将使用到第三方品牌产品中,目前已经有第三方品牌在使用第3代SuperDSP研发相关的产品。
其實數字時代3只要比表現比數字時代2好就可以換機了,如果售價在999人民幣也算是CP值極高了。
不過如果使用Ian's FIFO來製作DDC的話,依bchsieh兄的說法USB轉I2S的DDC隨便找一個便宜的就好了。
但是我還是找了一片有電氣隔離的USB轉I2S的DDC來給Ian's FIFO DAC使用,畢竟多一層電氣隔離應該沒壞處。(wasntme)
咦?忘了回這篇,我真的老了.............(blush)
簡單來說,物理上的音色要定義測量都很簡單,但是『心理』上的音色要定義測量會要命地困難!!
物理上的測量,bc大魔王應該最懂,反正儀器買下去好好練習.....
『心理』上的測量有如下要命因素:
1、背景躁音無論多大,幾乎完全不影響『音色』的偵測!!這下子真的不知道怎麼物理測量了?
2、凡是『被當成背景躁音』,它就完全無法影響『音色』的偵測!!!這個更要命!!
舉個有趣的例子:
蕾菲布的鋼琴音色有多麼變化誇張,連我的課程對古典音樂完全不知不覺的學生都可以當場聽出來,但是,很多音響玩家己經養成一個嚴重的壞習慣,就是只重視『背景雜音』。
原本人的知覺系統是被設定成『背景雜音』是必需忽略的,但是這些玩家反過來『專門偵測背景雜音』,結果在他們的知覺系統中,反而聽不到蕾菲布的鋼琴音色,只聽到蕾菲布的錄音之『背景雜音』比較大......(giggle)
換句話說,人類對音色的知覺能力,是會被『背景經驗』所宰制的。像我有這麼明確的欣賞音樂目標的人,就算是一對5000元級的漫步者喇叭,照樣可以聽到百萬音響玩家聽不到的『音色』,因為我會被5000元喇叭所有的缺點通通都當成『背景雜音』而完全忽視,這時漫步者喇叭最超值的動態優勢就完全滿足了『音色』偵測的需求,當然就可以享受音樂了。
『被當成背景躁音』的最簡單原則是,它是常態分配式的機率出現;再者,如上例就是認知可穿透的。
3、承上,所以,播放系統的HI-FI性能也會影響『音色』的心理偵測!
我先前一直說,音響系統的超高頻與超低頻稍稍有點不足,就會產生相對的『中頻凸出』聽感,它極可能就是一種心理上的『音色』。
所以,結論:我認為這些物理測量都只是為了『訓練』『增強』『心理上的音色』偵測能力而存在的。它們當然可以幫助『心理上的音色』偵測能力,但是脫離『心理上的音色』則是走偏的。結果結論又是回到我們每一個人聽音樂的初衷與旨趣,因為這個背景知識才是心理上音色的一切......(angel)
(END)
教授的回文正是我想知道的。
我們可以把我們的「身體」想成一部超級偵測器,可以測量超級多的參數,在下意識層面運作,意思是我們平常也沒察覺到。
而我們的表面意識,則是這部偵測器的「螢幕」。我們可以選擇想看哪些參數,允許其進入到我們的表面意識焦點。
其餘的,就被丟到背景作業去。
因此,我們才能在轟轟的車流聲當中打電話,跟電話那端的人溝通。
而我的原始問題(在發文以前)是,一個男的與一個女的,若叫他們唱同一個Do音,人類可以瞬間判斷哪個是男哪個是女。
或者,你能分出這首歌是不是同一個人唱的,即使他們唱的音階都一樣。
Why? How?
如果我們只量測頻率的話,同一個Do音都是一樣的。這當中肯定有什麼參數存在差異,而我們現今認知的儀器還沒去測量。
因此我才想知道,在更現代的現在有沒有儀器可以做到這件事。
這概念就像看過鳥飛之後,才去研究空氣動力學。
而回到教授說的,我們身體的儀器也可以被訓練選擇要哪些「焦點」進入我們的表層意識。
也就是教授說的「心理音色」。那些參數可以靠著表面意識有意識地選擇而進入。
因此,這個過程可以說是一種人體的「機器學習」以及「AI訓練」的綜合。
但這過程是完全自由的,也就是說,所有參數都被允許加入我們的焦點。
這就造就了──用我習慣(關心)的分類,Hi-Fi類與非Hi-Fi類客群的產生。我相信兩者,都只是「訓練」之後的結果。
差別在於他們學習過程中,得到的資訊以及他們做出的選擇。
對此,我只能說,一切都是選擇的結果。
順便再cue一下教授
是否用過你的音響室聽過桃山國小合唱團上的youtube。那感覺不知道是怎樣。
另外這一部影片也是不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Pn993jyK_Y
我理解的跟dearflight兄說的一樣,
之所以可以分辨出不同人唱Do,
是因為不同人發出的泛音結構不同
可能A的泛音集中在2、3階諧波
B集中在4,6階。
泛音結構正是讓我們能夠分辨不同樂器,
比如小提琴和中提琴拉同一個音符(基音相同)
甚至低級小提琴和高級小提琴拉同一個音符
,因為他們彼此之間泛音結構不同。
其實psycho說的,剛好就是小弟最近正在糾結的器材升級方向。
「理論上」以及「理想上」,
錄音中完全捕捉到這些各式各樣的音色(基音泛音),
而器材喇叭只是提供忠實還原。
那器材喇叭的忠實還原,反應在聆聽位置的測量結果,
就是必須要有愈完美的頻響曲線,以及直接音愈多愈好,反射音愈少愈好。
但當然沒那麼簡單,就像psycho說的,
人耳人腦比測量器材厲害多了也複雜多了...
因為人耳人腦可以分辨直接音反射音,
所以完美的測量結果,在人耳聽起來反而覺得少了些什麼(因為少了反射音)而覺得不真實
測出來被有反射音等污染的結果,經過人腦的處理反而覺得聽起來真實....
這也是acoustic psychology蠻常討論到的點
所以小弟最近在準備升級系統的十字路口猶豫,
到底是要往測量完美聽起來也非常不錯
還是往測量沒那麼完美,但聽起來簡直amazing
(其實前者是Dutch & Dutch 8c,
後者是Orfer+audiomat套裝XD)
哇咧想說上班摸魚一下簡短回沒想到打了這麼多
Sent from my iPhone using Tapatalk
壞消息,剛問了六號,superdsp300晶片有低功耗版 標準版和hiend版三個規格,dt3不會用到hiend版的晶片,因為太貴沒人買...
基本上我的百萬音響會更突顯『加料』與『不加料』的特色,但是『加料』不會太難聽,不像之前的三十萬元系統,加料的聲音是直接擺爛.....(blush)
所以依你對桃山國小合唱團的熱愛,在我的百萬音響上試聽:cd唱片變得好聽,而youtude上的現場錄音完全變成天籟。
我可能不擔心.....(giggle)
依我猜測,superdsp300 的 hiend版,應該是為了音響而存在,而不是為了hi-fi性能而存在;很有可能聲音反而走向染色,反而被我打槍......:D
但是 低功耗版 比起 標準版 那就嚴重了!基本上數位端只要看到『低功耗版』就鐵定是衰聲的保證了......
我來推你入坑......(devil)
我當然會推Orfer+audiomat套裝,理由也很簡單:要比Orfer+audiomat的聲音『更正確』還算容易,但是要比Orfer+audiomat還更接近『音樂本身的氛圍』那可就超高難度了!這個是我最新的體會,但是不知道如何客觀表述出來,害我常常無法寫出文章....(angry)
我被 bc大魔王 拿器材 來音響室電過,深知audiomat並沒有100%走向hi-fi指標;但是也因為如此,才發現百萬元級以上的超高價音響追求的『音樂本身的氛圍』是怎麼回事,突然一下子完全能聽懂現代古典音樂了。可惜的就是完全想不通要怎麼客觀表述。
我是猜測啦!Orfer+audiomat應該就是完全的向『心理上的音色』,導致某個程度以上其HI-FI性能會輸給追求『物理上的音色』的器材;但是兩者誰比較適合欣賞音樂?那很明顯應該是前者。除非,HI-FI性能的差距實在太大。
你可以想成我聽到Orfer+audiomat播放很多現代錄音與現代古典音樂作品後,『會感動到完全不想寫文章』這麼誇張的地步!這個應該是非常難客觀測量的指標,很可惜的是便宜音響永遠達不到的地步(真是可惜!),而你既然有如此經濟能力,那就可以賭賭看!.....(clapping)
我想我可以為教授所說的『音樂本身的氛圍』做點補充。
事實上這也是我前面發問的其中的一個理由。
我在想,教授你聽到的是目前人類還無法準確形容,但確實可以感受到「另外一種振動」。
抱歉,在現今的任何術語當中,還沒有一個確切名詞。所以我這麼形容。
你也可以把這個名詞換成電磁波、輻射、頻率、能量等等的,因為它還未被定義,所以怎麼稱呼都可以。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我在說玄學,但我只想說,這是確切存在的。請不要因為我們看不到或觀測不到就認為它不存在。
因為如果照這個邏輯,持這個說法的人就不用拿手機了,因為他們從未看過電磁波。那麼為什麼他們還使用他們認為不存在的東西。
還有,沒人「肉眼」看過「情緒」、「感情」,但我們「感覺」的到。
我要表達的有兩點
1.我們的身體所得到的參數,遠超過我們的感官(五官)察覺到。因此有些人有所謂的超感知覺,但那不過就是他們把螢幕調到比較少人有的頻道上。
2.超弦理論已經暗示,萬物都是由振動構成。只是形式不同。
我是在此基礎上來說明教授所感受到的東西。
事實上我最近才體驗跟發現這件事,我從頭說起整個故事
我最近再聽一個叫Thomas Bergersen的人的音樂,因而找到這部youtube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JF2wrxHv18
你可以在歌單中看見這首專輯是由兩個人一起作曲。
.我之前沒聽過這首專輯。
.我一如往常,邊看網頁邊聽音樂。因為我只想聽Thomas Bergersen的部份,所以我偶爾會切到youtube影片上看時間軸。
但有時還是會忘記,歌曲跳到我既沒聽過,也沒記這首歌是那一首的下一首。
.前面扯這麼多,是要說基本上我處於盲測的環境。我發現的是,我可以在兩秒之內聽出這一首是誰創作的。準確率在90%以上,只有一首被我認錯。我確實聽出「裡面的東西」不一樣。
以上都是可以客觀察覺到的事實。
以下,則是我個人推論,這部大家可以當成玄學。但我可以用信心指數100%告訴你我知道這是真的。
因為我還有其他的資料來源(是書本,不是鬼扯還是電波什麼的),但我不打算公開告訴各位。
但信不信是各位的自由。你要說我在鬼扯,我也不在意。
我認為,包括創作者本身,也帶有自身的頻率。就好像演奏者,演奏出的東西可不只是音階一樣。
為什麼教授稱讚的小提琴神手Tosi跟其他人不同,也許這件事還沒被儀器觀測出來,但大家都聽的出來。
一定有其他超乎音階的東西存在,我們可以感覺到,但可能沒儀器感受到(尚未發明)。
從這個前提來講,也許,教授聽到的是因為製作Orfer+audiomat的團隊帶有的頻率,為他們製作的東西附帶上不一樣的振動。
就像替樂曲作詞,好的作詞會相得益彰,不好的作詞可能會像一鍋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就像交響樂團中出現的一股噪音。
所有的創作都是一種頻率,無論是有形或者是無形。
有另外一個故事是這樣,某個修女炒的菜超好吃,有人問她秘訣是什麼,她說因為她炒菜時對的炒的菜唱聖歌。
就如同桃山國小合唱團的事一樣,我會喜歡上他們的youtube錄音也是如此。我也是聽了沒多久就確定他們的「頻率比較高」。
我在想,關鍵在於你做那件事的意念,也就是當時散發的頻率,實際上關鍵是發散的頻率,或說是意念。
我後來發覺把它們都「類比」到交響樂團,一切都會非常好理解。指揮,樂團,獨奏,合奏,一切的集合展現出來的成果。
如果你同意我的想法,試著用交響樂來做類比會方便很多。
數字時代3應該會用標準版,絕對是超過數字時代2,還是有很高的性價比。
至於樂之邦要做成Ian's FIFO那類的東西,我就不抱希望,可能只能找tetsuka兄介紹的那位日本職人代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