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補足一下,
空間若沒合理處理 ,
大喇叭的能量在大空間也可能無法發揮.
可列印查看
不先了解問題..就可以解決問題的ㄡ|-).
想要治療/減緩病情..不用先探查/尋求病因嗎.
解決音響系統+空間~產生的問題..不用先了解就有很多方法ㄡ.
那請 您直接明示大家囉..
是3/1法則..或牆角包圓..或地中間一大片毯子..牆角吊幾隻吸音柱..
在第一次反射點做擴散.或是擴散板越多越好...抱歉自己替 您作主講了一堆.:P
我們玩音響都那麼久了..
都照著市場/主流..的既定玩法/老路.就一定大美好或大發揮大超值表現..
那這個串(雖然標題有點對~不測量的朋友-不敬.).豈不還沒有脫離舊思維.?
何況測量早就不稀奇.也蠻成熟了.
那 您po的兩款高檔SP測量數據是什麼.無響室sp頻率響應測圖是好玩的..?
+/-3dB有什麼意義..無響室測圖換成自用空間時會不會變.?
系統+空間整體測量的是~大訊號.
不是管墊什麼角錐.墊片.架什麼東西.接什麼線材..
當一個基本數據出來..大的問題先注意並設法改善.再才是個人喜好微調.
就像音樂廳設計..先考量..要控制/表現的也是以基礎為先呀..
例如..為了使各個不同位置聽眾感受接近..低頻殘響時間要略長於高頻是種手法一樣.
再才是細部面材使用等等..若舉錯例請指教.
橘色字是在下"原文"中用以比喻對照性用詞.
不宜斷章解釋..
換言之..
不測量就不用解讀啦.也不一定要改善.更無共識囉.哈..
冒犯處尚諒.(blush)
本來想要藏私的, 但看到大家討論的好不熱鬧,
忍不住講一下自己最近利用測試來捉臭蟲及趕臭蟲的實例!
測試項目: impulse response
麥克風位置: 黃帝位
測試日期: 2011/2/9
結果: 如下圖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ictureid=13465
弟空間最極待改進的問題在1.5ms的反射太強, 因為有1.5ms的數據讓我知道,
背牆以為處理了但其實還處理的不夠!
所以最大臭蟲找到了: 背牆要再加強處理! :|
如何趕臭蟲? 方法有: 1. 沙發向前移. 2. 加強背牆處理.
個人先選擇: 加強背牆處理
背牆處理後:
客觀評估: 還是在1.5ms處有最大的反射波, 但已有些許改進, 物理天性不可違啊!
主觀評估: 媽啊, 怎麼進步這麼多!!:O 音像浮突的不像話, 表情細節感動力脫胎換骨! :D
聲音靈活真實感到嚇人! (sweat) 關上燈, 以為客廳多了位Attila Ronto在彈吉他!! (blush)8)
小小不成熟心得如下:
測頻響的幫忙:
1. 找駐波頻率, 保證每個人的空間都有; 只是輕重不同. 有了這參考頻率, 各自再決定改善之道!
2. 找有無凹陷頻率, 表示喇叭或黃帝位不佳, 該自擺位著手! 也有可能兩者都不好!
測impulse response的幫忙:
1. 精確找出空間最待改進的位置, 範例如上.
2. 反覆驗證改善方案的成效, 當然要配合自己耳朵驗收.
胡言亂語, 言多必失, 若有錯誤請一笑置之! :D
請問 如何知道問題是在背牆???
當然是也不是啦,
我們看與解讀這個測試結果時, 先要把自己當作是那支麥克風來看問題, 才能找到問題!
首先, 先看到猝發訊號(impulse signal)是在21.5ms出現, 為何延遲21.5ms才出現?
因為這時間是從訊號開始啟程就是0.0ms點, 但要經DSP處理 (約5~10ms) +
類比後級delay (約0.1~0.7ms) + 喇叭發音後抵達麥克風的總delay時間.
所以我們以這21.5ms的原始impulse當作啟點, 然後再去看後面冒出來的一堆次發波.
若是在無響室測試, 這第一個impulse訊號後就應該幾乎平掉, 當然還是會有微小雜訊.
但是我們是在自己的空間測試, 所以會有一堆反射波! 但這些反射波太高絕對有害, 因為
會影響到原始的聲波! 若夠低則人耳不但不會察覺反而有助形成3D的假象. 多高叫高,
多低叫低, 請不要問我, 因為我也不知道!
以上面為例, 第一個次發波發生在原impulse1.5ms之後,
別忘記, 我們要把自己當作是那支麥克風來看問題!
所以這個1.5ms是指某個物件反射原impulse到麥克風的行經時間,
聲音每秒速度約344公尺, 所以1.5ms除二是指那個物件距離麥克風約為42公分.
這樣講, 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