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885
可列印查看
Ricoh GX200 VF KIT
http://dc.watch.impress.co.jp/img/dc...02/342/001.jpg
西藏行之納木錯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049
納木錯是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她的純淨與安詳是高原的象徵,她的美麗是每一個到西藏的旅行者都不應該錯過的。
納木錯湖面海拔4718米,湖水最深處超過33米,東西長70公里,南北寬30公里,面積1920平方公里,是僅次於青海湖的全國第二大鹹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鹹水湖。納木錯在藏語中意為“天湖”,相傳這裏是密宗本尊勝樂金剛的道場,信徒們尊其為四大威猛湖之一,是藏傳佛教的聖地,信徒從藏區各地到此朝拜、轉湖。
湖面很大,皚皚雪山綿延數公里,遠看變得很渺小,繞湖走一圈也要20-30天,據說繞湖一圈可以得到淵博的知識和無量功德,並舍去惡習和痛苦,修成正果。羊年轉湖,馬年轉山,猴年轉森林是佛的旨意。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052
納木錯是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喜馬拉雅山運動凹陷而形成的巨湖,後因西藏高原氣候漸趨乾燥,納木錯面積大為縮減。現存的古湖岩線有三道,最高一道距現在的湖面約80余米,可見當時的納木錯有多大。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056
納木錯湖水靠念青唐古喇山的冰雪融化後補給,沿湖有不少大小溪流注入,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深藍色,水天相融,渾然一體。每個到過這裏的人,整個靈魂都仿佛被這純淨的湖水所洗滌。因此,在西藏古老的神話裏,念青唐古喇山和納木錯不僅是西藏最引人注目的神山聖湖,而且是生死相依的情人和夫婦。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047
當人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納木錯湖邊時,美景即在眼前,她像一顆晶瑩的寶石,鑲嵌在萬里無垠的羌塘草原之上,那麼寧靜、那麼浩瀚,水天相融,渾然一體。閒遊湖畔,如有身臨仙境之感。大概正因為如此,它被尊崇為“聖湖”、“天湖”,與阿裏的瑪旁雍錯、山南的羊卓雍錯並稱為西藏三大聖湖。
讚ㄛ
拍的很棒
6年前去在那住了一晚
半夜拿著雨傘跟手電統
摸黑跑到帳篷外吐..天空還下著冰雹
真是畢生難忘ㄚ..............:D(sweat)
西藏行之紮布倫布寺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929
紮什倫布寺始建於1447年9月。1446年,宗喀巴的第八弟子,一世達賴根敦珠巴為紀念去世的經師希饒僧格,聘請西藏、尼泊爾工匠在日喀則精製了一尊2.7米高的釋迦牟尼鍍金銅像。為安放此像,根敦珠巴在帕竹政權的資助下,於西元1447年9月開始動工修建寺院,歷時12年將所造之像置於該寺淨室內。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923
開始寺院定名為“崗堅典培”,意為雪域興佛寺。後來根敦珠巴將其更名為“紮什倫布巴吉德經欽卻唐皆南巴傑娃林”,意為吉祥宏固資豐福聚殊勝諸方州,簡稱“紮什倫布寺”,取“吉祥須彌”之意。據史書記載,根敦珠巴是後藏薩迦人,也是第一個把黃教傳到後藏的人。後來在建立達賴活佛轉世系統時,他被格魯派追認為第一世達賴。西元1600年,四世班禪羅桑曲結受紮什倫布寺之邀,擔任了該寺的16任法台。自此,紮什倫布寺成為歷代班禪額爾德尼的駐錫地。
烏瞰臺北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939
朋友到臺北旅遊所拍:)
Fjialo大在西藏所攝的照片, 真是美不勝收!
請問都是用 Ricoh GX200 拍攝的嗎? 照片有無經過後製?
謝謝你的觀賞!
這些是用Nikon D700拍攝的。
關於後制,其實現在所有的照片都要經過後制。即便是再老道的攝影家,在攝影中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準確曝光,因為季節、氣候、時間、場合等影響曝光的因素實在是千變萬化的,甚至是難以捕捉的。因此,攝影的後期製作一直是攝影藝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像用RAW拍攝的話,機身上的所有設置除了ISO、快門、光圈、焦距之外,其他設定一律對RAW檔不起作用,因為上述的色彩空間、銳化值、白平衡、對比度、降噪等的所有操作必須在轉換Raw時指定,一切都要由你來控制它的轉換。當然,用JPG來拍攝的話,拍JPG就像是自己拍照,然後由相機製造商的打片手來幫你出片;而拍RAW格式則是自己拍照、自己沖洗底片、自己出片。所以,在當今的數位時代,攝影的後期製作遠比傳統攝影的後期製作所占的比重要大。
在這裏還是要重點講一下就是色彩管理,這是一般攝影愛好者比較容易忽視的問題,數位攝影包括了三個過程,一是拍攝,二是修正和調整,三是列印輸出。三個過程中,自始至終貫穿始終的是色彩,因此色彩管理攝影過程中的核心問題。
為何要進行“管理”呢?因為參與色彩再現過程中的數位相機、monitor和印表機等設備都不能完全再現人眼所看到的色彩,而且跟每個人的眼睛對色彩的感知不同一樣,每台設備對色彩的“看法”和“偏好”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廠家同一品牌的產品也如此。眾所周知,而色彩本身在物理上是確定的,每種色彩都對應著一定波長的光波。因此,為了讓不同設備排除其“主觀”“看法”,盡可能的準確還原特定波長光波所代表的顏色,需要對參與色彩流程中的設備進行調較,這個過程就是色彩管理。色彩管理的目的是為了使記錄現實世界的色彩描述資料檔案在不同設備上所還原的色彩的盡可能的和現實世界保持一致,使得人們在觀看視覺作品時,可以獲得和觀看現實世界幾乎一致的色彩感受,即“所見即所得”。經過色彩管理後,只要是拍攝的曝光基本正確,後期基本是不需要進行大的調整的。而迷戀和利用PHOTOSHOP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那完全是另一條道路--一條和攝影毫不相干的道路,它適合那些具有藝術天賦和創造才能的人。
其實所有人在拍攝時,都會加進自己對風光、人物和美的理解,通過對“立意、構圖、用光、色彩”等諸要素的把握,賦予照片某種風格和靈魂。但最能考驗攝影者的綜合素養,就是把握拍攝的瞬間。你是否選擇了正確的時間和地點、你的審美取向與品位、藝術想像力、藝術靈感、對光影的敏感程度和捕捉能力、對畫面要素的組織能力、正確選擇器材(鏡頭、濾鏡等)的能力、操控器材的熟練程度、以至於平時保養器材是否得當等等,都會在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凝固在照片上。由此可見,功夫其實更在拍攝之外。
攝影的後制和錄音的後制兩者之間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Ricoh GRD I是台不錯的定焦數位相機,可以用作DSLR的備機。早期我就用Ricoh GR1的底片機,它的鏡頭銳度非常好。Ricoh GRD I也繼承了底片機的血統。DC機有RAW擋的不多,希望你能好好的利用它。入門級的DC或DSLR內置RAW轉JPG擋的效果通常不是太好,有時即便花時間後制也難以獲得滿意的效果,所以最好還是用RAW擋來拍攝,然後用軟體(最好是利用相機原廠的軟體)進行調整和轉換,然後再用其他軟體進行微調。
下面放一些在北京用朋友的Ricoh GRD II在國家大劇院等地方隨拍的照片給您參考一下,也聽聽您的意見。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pictureid=5941
國家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