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ychu 兄厲害,
難怪將軍兄說這邊會員水準高...
可列印查看
試過 lyra helokon,
再來試試 clearaudio stradivari / dynavector 507 m2,
clearaudio stradivari /dynavector 507 m2,
很少將clearaudio stradivari 裝在支點臂上,
它也一樣發出好聲音.
分享一下照片....
http://img33.imageshack.us/img33/4418/p1010081.jpg
請教何兄
聲音的前緣多半是在兩個喇叭連成一線的位置,
其餘舞臺的呈現都在這一線之後, 層次定位都算分明, 喇叭是消失在空間中的,
只有某些特別強調音場的片子, 才會有聲音從聽者兩邊襲來的包圍感,
請問這樣是正常的嗎?
P.S.
喇叭背牆是一片水泥牆, 側牆的前緣也是水泥牆, 中間以及後段則是書櫃以及窗簾, 聆聽者後強則是大型靠牆長櫃, 以及櫃上有一片CD牆, 櫃+CD大約是背牆的近二分之ㄧ的面積, 其餘則又是水泥牆
謝何兄
之所以會有這個疑問, 是因為在聽貝9時, 總覺得一些合唱者的發聲處已經到牆壁上了,
因為空間小, 喇叭距後牆估算最多只有130公分, 整個音場從前緣劃起, 假若這時候能將音場拖出來些, 說不定舞臺場景會大些??
地毯已經有了, 一開始就在那, 所以也沒研究過是好是壞, 只剩天花板因為施工困難作罷.
音場的起點, TOE-IN的角度會是一個決定關鍵嗎? 前傾的音場, 也是到後牆為音場的底部嗎??
目前是等腰三角形, 邊長180到200之間, TOE-IN角度大至在兩耳旁, 因為這個角度感覺還蠻適合大部分音樂, 所以想聽聽大家的看法, 以免誤殺忠良, 3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