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我對Audionet也一直很有好感
從您的分享中也能感受到您的喜悅呢!!:):)
可列印查看
今天(星期四)和朋友一起去看音響展
感謝小葉和音悅侯姐的熱情招待
當然還有各展房大大們的熱情演出
印象最深刻的包含:
1. 小高的Acapella系統
2. Musk的系統
3. 新Avalon高音厚度和中低頻潤度
4. 迷死人的ㄋㄞ味 Tannoy旗艦
5. 超大展場的亞柏利和大氣勢Gryphon
6. 黃祈本的新作Audio Ambiance一貫甜美輕鬆自然又超便宜
7. 一貫好聲的Burmester,沒讓人失望過
8. Audionet+ Wilson Benesch不賴喔!
9. JBL-66000果然好叭
10. Soulution果然實力驚人
11. TMS3再加 upgrade plinth又更讚了....
12. Marten Coltrane 和 Bladius 全套好聲! SMC VRE-1果然好物!
13. Avandarde美聲...
14.German Physics真的是有一套
15.木內的東西很不錯但真是太貴...
16.侯姐是台南安平人
17.圓山的東西不錯吃耶...
18.Stereo sound中文版過期三本五百...
......自己去尋寶吧...
回家後開機
咦....
我的Roksan系統也還不賴說:D:D(blush)
於我,美學之源是出自於經驗和驚豔
經驗為多
譬如版本之比較
只聽過一個版本便無所謂比較
也沒有所謂好或不好
同個曲目版本愈聽愈有味道
也正是經驗之累積
而知識和教育
更是為我們美學判斷的經驗做預備
閱讀相關背景資料
絕對有助於幫助瞭解一個作品
也更快能去欣賞他的美或不美
能閱讀總譜的人
和熟讀音樂家傳記的人
聽音樂時總是先有了一番準備
驚豔之美是一時的
會為時間所沖淡
經驗之美是知性的
會隨時間而累積凝聚
以之況喻立體聲和單聲道錄音如何?
寫實終有窮盡時
寫意綿綿無絕期
在我的Roksan LP調整經驗當中
抗滑真的是影響很大的一環
調不好內圈真的唱得比較差
抗滑不能太小...剛剛好最好
形體就不會太大或太小
重盤剛性比較夠比較不在意唱臂的小誤差
靈敏靈活的唱臂和唱盤就沒法子太馬虎
但調差不多了之後
真的是....:D:D
SHM-CD....在和LP比較之後....仍是沒辦法比得上LP真實有層次的活生感...
雜音少濾掉一些訊息量就會增加
但顧此難免失彼....
若是LP用家發現SHM-CD勝過同版本LP
那調整上一定要多多加油囉!!
「我達達的馬蹄聲
是個美麗的錯誤」
很多時候
好聽的LP音樂
也常常是個美麗的錯誤
LP系統何處不存在著誤差呢?
再努力去調校總是有進步的空間
很多人的調整方法和理論也是大異其趣
其實除非把聽音樂當手段玩音響當目的
否則學到了正確的基本功之後
盡量瞭解自己的器材
只要不去做錯誤的設定
應該就可以好好聽音樂了
美麗的錯誤
只要取其美麗
錯誤只要不嚴重
不影響到對美麗的欣賞即可
另一階段調整完畢。
喇叭相位接線和擺位仔細用測試片再校正。
先調馬達和內盤外盤唱臂座皆得水平。(更平穩順暢)
皮帶咬內盤的位置高度校正(咬得高速度比較快,反之則較慢,取最適中值)
VTA亦近乎水平。
針壓跟TM幾乎一樣。2.32g。
抗滑用測試片和無訊號唱片測試最後耳朵微調。
超距也夠準確。
再來是又run in熟化個幾天,哈!
調整完也是要run一下的!
嗯!很可以安心聽音樂!:)
音樂性還是最後唯一的檢驗標準
不管運用了何種高明的技術和昂貴的材質
不管是何種獨創的學理
不管是多麼昂貴的售價
也不管是多麼漂亮的外觀造型
如果不能用來長久認真享受音樂
都是枉然!
動態,音場,細節,解析,定位...這一切都很重要
但若是不夠平衡自然
過於凸顯某些"好處"
反倒是會造成音樂不好聽或不耐聽
好聽的音樂才是正確的音樂
不能表現音樂之美的高傳真系統只是訓練耳朵判斷力的高價儀器
花了再多時間金錢和心力去調整
只是得到了音響
和知道哪些唱片的錄音好或不好
只有讓人忘記音響和其他一切的存在
而能去專心欣賞音樂的系統
才是真正的好系統!
音樂性還是最後檢驗的唯一標準!!
很多人開始玩音響之後
反而就很少被音樂感動到了
常常都是因為一些聲音的"差異"而花費時間和金錢
進步應該是有
但進步帶來了更好的聲音
真有讓人聽進更多的音樂嗎?
還是每次都在聽那幾張測試片然後繼續調整呢?
能讓人不斷發現音樂的感動的系統
就是好系統
而且連非發燒片的訊息也能被充分解讀出來
好系統
當然還是需要調整
但調整應該是為了聽到更多的感動...:)
別忘了多聽音樂而不是音響喔!
追求最大訊息量
我認為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定位,解析,音場,細節等等當然是hi-fi要追求的
但是問題來了
是您覺得聽到現場真實的感覺很感動?
還是因為聽到的音樂內容精采而感動?
如果兩者都有是最好
如果只是前者
您就太音響派了....
在南部雖然有著不少的發燒友和黑膠膠友
但是常常有互動來往的並不算是太多
因為大家除了工作忙碌也要兼顧家庭生活
聽音樂有時是很奢侈的享受
但是對我而言當然是一日不可或缺的
對幾個好朋友當然也都是
在常常往來的朋友當中
常會發現大家調整聲音的方向往往是彼此靠近的
雖然自己都有自己的偏好
但是交流的確是很有用
大家可以互相學習和更瞭解調整的技術
也難怪聲音會愈來愈像對方
交流過後通常也會有些進步
而似乎大家最後都會在發燒和耐聽中取得自己喜歡的平衡點
而音樂軟體也始終是我們共同注目的焦點
畢竟玩音響應該還是脫離不了好的軟體
成熟好聽的系統對軟體的需求是很大的
特別是黑膠唱片
還是我們注意的焦點中的焦點!
只能說是領略過了那種很活的音樂
真的是不中毒也難!
調整的目的是為了不必再調整
能專心享受音樂就對了!
清潔工作
對LP的聲音影響重大
對唱片的壽命延長更是重要
目前為止
我所知道最好的唱針清潔方式
是用紙片或極細砂紙輕輕摩擦去掉卡在針尖的髒東西
偶而用針尖清潔液做更徹底的清潔
zerodust可以黏些髒東西下來
但似乎仍會有些黏黏的東西卡在上面要刷掉
唱片用汪氏超音波洗片機似乎已經是最方便有效的方法
用清水和女性洗臉的小圓刷子輕輕刷過
再用比較不會掉屑屑的衛生紙或面紙擦乾
這種方式經濟亦有效
平常不太髒的片子
我只用威拂魔撢先刷過
再用唱片刷刷一次
唱起來大多很可以接受
聽LP其實沒那麼麻煩的啦!:D
何大說的對
閉門造車
何如與眾樂樂?
隨意寫些留做記錄並和朋友分享
http://blog.roodo.com/lyyoung/archives/7162093.html
蘇醫師真的很低調
以前根本不讓人照相的呢:)
您認為最美的月光是貝多芬還是德布希?
是吉利爾斯DG數位版?
http://blog.roodo.com/lyyoung/archives/7162835.html
音響迷常常音樂聽到一半
不知不覺就想調整一下器材
調音是玩音響的重點工作
但對於聽音樂卻只是ABC的準備工作而已
調正常好聽了就該繼續聽了
而調音時不小心容易陷於迷思中
每一樣道具工具似乎都有用
但是有可能都不夠全面
所以要勇於嚐試
但也要敢回頭做反覆的比較
總之要"放"也要會"收"
但努力多聽音樂還是比較重要
別只是玩聲音
而沒聽到什麼音樂
唱片多起來後聽音樂真的方便有趣很多
選擇唱片本身就是件有趣的工作
一樣的曲目
換個樂團或是指揮就大異其趣
獨奏曲小編制的音色速度等差別更是大
我想很多人一開始會用作曲家幫唱片分類
再來用演奏家
最後實在夠多了就直接用廠牌編號
自己編號實在是挺費事的
只要便於尋找即可....
貝多芬晚年的耳疾嚴重
近乎失聰
而他的音樂創作卻不但未曾中斷
反而是步入了一個超凡入聖的高峰
大家都熟知他的第九號合唱交響曲
和幾首傳世不朽的弦樂四重奏
這些震古鑠今的金石之聲
卻只在他的腦中演奏過
未曾真真確確地完整傳入他的耳中
在絕對的黑暗之中
可以創造出怎樣的色彩?
而絕對的寧靜
又可以幻化為怎樣的音符呢?
直指人心的觸動
一生波折起伏感情精華的凝聚
既雄渾姴石豪氣干雲
亦糾腸百折穿梭入地
樂之聖者不世出
捨貝氏其誰?
http://img369.imageshack.us/img369/4668/0918002jh7.jpg
感覺目前最夯的材質非此二者莫屬
到底何者較為適用,適用在什麼地方?
有沒有評斷的標準?
圓珠,圓柱,角錐,彈簧,墊板,磁浮隔離.....
到底什麼器材適用怎樣的振動處理呢?
DVD是什么品牌和型号,好像和整套器材的质素不怎么搭配。
可敬,看来是追求纯的门派。
玩音响是追求一种境界,当然是无穷尽的。本人目前拮据,现有的器材(YAMAHA DVD-S2700 ,SONY DB-940 ,Klipsch SynergyB-3, panasonic TC-32LX600D影音共用,还有一对乐富豪的蓝宝石87落地箱),并在把玩过程中寻求真谛同时也想得到众兄的指点。
YAMAHA DVD-S2700 上月购入,能否给点意见。
谢谢这位网兄提供如此宝贵的建议,按此方法进行一番调校后在上传心得。
线材方面有没有什么建议,平价一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