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共8頁 123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80 條
  1. #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1
    Thanks
    3,507
    Thanked 5,471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2010年高雄國際Hi-End音響大展:CD特別報導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大展CD出爐了



    以下文章皆引自林主惟所寫的:

    關於 錄音選擇

    在這張紀念CD中,我為各位所預備的每一段音樂,皆為自然空間中由自然樂器所演奏,換句話說,音樂演出現場即為其完成狀態,無需再輔以各類後製混音技術,對此類音樂來說,錄音是演出現場之空氣狀態的記錄,而音響播放則是一種錄音現場之空氣狀態的重建。

    我嘗試以法國(式)錄音來呈現一種在此地尚不為人熟悉的美學觀。
    法國是錄音技術的大國,法國錄音師夏蘭開創了世界最早的模擬立體聲與成熟立體聲錄音,法國是第一個將錄音納入正統學院體系的國家,而世界第一個制式立體聲錄音方式ORTF,即是發源地也是世界第一個廣播機構—法國廣播局的縮寫,此技術至今仍是單點立體錄音方式的主流。
    當然,法國錄音不能一概而論,更不專指某些錄音方式,此名詞是一個泛稱,其真正意涵是審美上的,而技術則是此種美學的貫徹與實行。它與一個眾所周知的論調— 依賴錄音與後製來修飾不完美的現場—完全相左,將現場視為完美狀態與準則。故其錄音理念與技術執行上所追求的,是盡其可能的保存音樂演出現場中最佳位置的空氣狀態。極端要求麥克風擺位、並盡可能減少更動及損傷資訊的一切處理(更動即是損傷)。

    您將在此種錄音中發現,樂器間不同發聲與音色的樂趣所在,而每個空間也有自己獨特的聲響,當樂器在空間中發聲,這種結合才造就了一個完整的聲音。當許多樂器一起演奏時,個別樂器並沒有喪失自己的個性,卻也不是清楚分明的獨立著,而是以和聲、共鳴及空間泛音摶合為一個整體。就連現場的噪音,在忠實的錄音與重播下,都會成為我們感知現場的重要資訊。讓活生感、空間感、音場躍然而出的,是現場的空氣狀態,它重建的是一個曾經真實存在的現場。


    關於 音樂選擇

    音樂完成於演出的現場,錄音的目的是完好的記錄現場。音樂內容是錄音的靈魂,傑出的演奏才讓優秀的錄音擁有了珍貴的價值。
    在這個理念下,製作一張示範片的主要難處是,如何在一張CD容量的十數個音軌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音樂內容,並從各種面向來呈現演出、錄音與重播三者間的密切關係。
    我精選了十七段代表性的錄音,涵蓋了各式樂器與編制-
    人聲:女高音、男中音獨唱,童聲與混聲合唱團。
    弦樂器:擦弦樂器(小提琴、大提琴…),撥弦樂器(吉他、豎琴),弦樂合奏。
    管樂器:木管樂器(短笛、長笛…),銅管樂器(小喇叭、薩克斯風、法國號)。
    鍵盤樂器:鋼琴,管風琴。
    打擊樂器:各類鼓,金屬、木質及鍵盤打擊樂器。
    所有音樂的錄音場所皆是自然空間,並且在場所選擇上,考慮了樂曲型態與欣賞者間的空間合理性:中型編制如合唱、室內樂團等,會選擇中型音樂廳或中型教堂,而獨奏及小編制重奏,則大致是在中小型音樂廳或比例理想的廳室。
    自然空間錄音的變因較多、控制不易,是吃力不討好的事,但一切的考量、堅持與努力的目的,不外乎是希望更貼近樂曲本質,並讓欣賞者融入這場音樂演奏之中。

    希望這些音樂能給您耳目一新的感受。


    關於 母盤製作

    為求鄭重其事,此示範片之母盤乃指定法國專業機構CDpac所製作。但不容諱言,不存在任何處理能讓音質等同於(更不可能優於)原CD。


    1. 巴海貝爾 - 卡農
    G.Fumet/長笛 - J-P.Imbert/管風琴 - Musique et Esprit - ME0207/1 – 6'34


    2. 寇思瑪 - 魔法的足跡 選自電影「女神」配樂
    芭可/女高音 – D.Nedonchelle/鋼琴 - POLYMNIE - POL160751 – 3'31


    3. 巴哈 - 無伴奏組曲BWV1001急板
    尚˙榮法/馬林巴 – SKARBO - DSK1072 – 3'42


    4. Johannes Donjon – 音樂會的馬厝卡舞曲
    波瑪迪耶/短笛 - 布紐/鋼琴 – SKARBO - DSK4052 – 3'14


    5. 馬斯奈 - 泰旖絲冥想曲
    托隆斯/小提琴 - APERTO室內樂團 – INTEGRAL - INT221133 – 5'41


    6. Longnon – Tels a` Vivre
    Jean-Loup Longnon Big-Band - JLLBB2009 - 4'45



    7. 蕭邦 - 搖籃曲
    法思蔻/鋼琴 – INTEGRAL - INT221164 – 4'30



    8. 這是夜半時刻
    龐吉耶/指揮 - SKARBO - DSK2093 - 3'49



    9. 布拉姆斯 - 第二號鋼琴三重奏 第三樂章
    G.Mourja/小提琴 - F.Groben/大提琴 - P.Laul/鋼琴 - SONOGRAMME - INSO221334 - 4'07


    10. 法雅 - 舞曲 選自歌劇「人生苦短」
    杜蒙&勒加爾/雙吉他 - FLAMMES & CO - FLAM012009 – 4'39


    11. 泰葉菲 - 囚徒的情歌
    M.Hacquard/男中音 – C.Collet/鋼琴 – POLYMNIE - POL160650 – 2'27


    12. 杜鳴心 - 水鄉吟
    Y.Arnheim/長笛 - J.Sverdlov/豎琴 – SKARBO - DSK4062 – 3'39


    13. 拉德米侯 - 磨坊工之歌
    龐吉耶指揮梅莉斯摩合唱團 – SKARBO - DSK2084 – 2'48


    14. 柴可夫斯基 - 弦樂小夜曲 圓舞曲
    H.Wotjkowiak指揮Acade'mie de la Chapelle Royale de Dreux – POLYMNIE - POL620122 – 3'31


    15. J-L Campana - Nalu Kamusi(僅節錄後半)
    尚˙榮法/打擊樂 – SKARBO - DSK1063 - MONODRAME – 5'39


    16. Bernard Andres - 豎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塔莉曼/豎琴 - 盧貝西指揮Il Sono - HARP & CO. - CD505009 – 7'26


    17. 巴哈 - 第五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吉格舞曲
    丕度/大提琴 – INTEGRAL - INT221230 – 2'29

    (END)

  2. #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1
    Thanks
    3,507
    Thanked 5,471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這張紀念cd內附了17首音樂如何欣賞?對音響的要求如何?.....等等的解說,當然都是林主惟自己寫的;我己經看過,雖然寫法跟我相差很大,不過整體聽感是相差不多的。

    因此我會寫地比較『嚴格』、比較『累』一點,因為比較『輕鬆』、比較『藝文』的寫法己經被主惟寫光光了,我就來寫得更有爭議一點,這樣比較好玩!....

  3. #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1
    Thanks
    3,507
    Thanked 5,471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原始文章在此,這裡有所修訂。
    《2010高雄音響展紀念CD》從聖女變成蕩婦?還是從蕩婦變成聖女?[/B]

    2010高雄音響展紀念CD,第五軌就是通俗的泰伊絲冥想曲,但是這張唱片可是一點都不俗,太精彩了!


    錄音非常高傳音!多誇張呢?這首泰伊絲冥想曲一開始『前五個音符』是使用小提琴的La弦,高音的三個音符是E弦;再來的幾十個音符一大段音樂,卻通通是使用La弦完全不換弦,導致比先前更高的琴音產生超高把位的緊張感。ok,這張錄音可以把小提琴的音色變化捕捉地這麼清晰!!:O :O

    問題在於,音響系統能不能正確解析出這些音色藝術?

    小提琴演奏家是高手,雖然『演奏技巧』沒有 Tosi 這麼偉大,但是基本音色與弓法都比大廠的小提琴手強之太多了。他採用比較溫和的音色,不炫技,單純表現音色之美。而伴奏樂團是超強的樂團,合奏音色正是法國最頂級樂團的強項。

    因此,這個演奏徹底回歸馬斯奈的創作原意:從聖女變成蕩婦?還是從蕩婦變成聖女?

    按照原意,泰伊絲是以美貌敗壞全市的風氣,讓男主角(修道士)立志要拯救這個婦的靈魂,最後真的感動了她,讓她在『泰伊絲冥想曲』之後,從蕩婦變成聖女。

    而市面上流行的演奏,請恕我真實的感覺:聽起來真的是從聖女變成蕩婦,高潮不己最後累趴了好睡覺.....:P

    所以請不要忽略這麼通俗的曲目,它不但被演奏太多次、甚至美好的音樂也被破壞光光了。我不反對音樂詮釋的自由之下,儘管喜歡從聖女變成蕩婦,這絕對是另一種藝術欣賞。但是,市面上幾百個演奏,卻沒有半個可以符合從蕩婦變成聖女的原意,這是不是有問題?

    沒錯,這就是法國音樂最困難的一點:只要演奏,不能詮釋!只要演奏基本工夫夠強,單純表現這首音樂美好,這首音樂就是百分之百遵守原意地從蕩婦變成聖女。

    然而,市面上的演奏家基本工夫是不夠的,只好濫用詮釋來遮掩演奏技巧的缺陷;結果單純美麗的音樂被詮釋之後,就變成從聖女變成蕩婦了.......

    因為,馬斯奈這首音樂本身己經『情感過剩』太浪漫了,因此如果再加上『詮釋』,情感立刻泛濫過度而成為嚴重的『無病呻吟』;什麼情況下會讓人明明無病卻想呻吟呢?當然只有性愛歡愉才會如此了。所以當我學習小提琴時,很喜歡玩弄這首音樂:很明顯地發現,僅管我的演奏技巧再糟再爛、音色完全不準又不能聽;但是只要在這首旋律加上強烈的情感表達,那麼產生的『催情效果』非常可怕!再寫下去就有八卦了.......:P

    另一個八卦是,當時有一個小提琴極強的學長,性好漁色,女朋友無數。沒錯,就是用這首音樂唬人的....:o

    我得再三強調,我一點都不反對『從聖女變成蕩婦』的演奏詮釋;不過,音樂與音響若是要追求幸福的純粹美感,從聖女變成蕩婦實在不是一個較鬆欣賞的方案,至少就造成很多人誤以為這首音樂只是好聽沒有『深度』。但是請仔細聆聽這張CD的伴奏樂團與小提琴獨奏的音色融合感,尤其是樂曲中段激昂的管弦樂合奏,突然一斷而被小提琴輕柔的獨奏重新主導音樂;你說,這種『從蕩婦變成聖女』,是不是更令人贊嘆原來『音樂本身』是如此偉大的蒼穹?

    這是演錄雙絕的最佳唱片之一,值得愛樂友與音響家共同追尋!

  4. #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1
    Thanks
    3,507
    Thanked 5,471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17. 巴哈 - 第五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吉格舞曲
    丕度/大提琴 – INTEGRAL - INT221230 – 2'29
    玩錄音藝術最討厭的就是:錄音是科學的。也就是說,只要錄音師重視錄音藝術,ok,越新的錄音一定更先進、更傳真。

    我知道很多樂友都被我下毒買了這一套:


    真是對大家不好意思,不談演奏只談錄音,這次的2009錄音當然把上述2004錄音打得頭破血流、哭死我了..........;( ;(

    幸好就演奏來說,Dominique de Williencourt 仍然是我心目中當代最偉大的大提琴家,演奏技巧更是天下第一,所以就音樂欣賞的立場,買了他的任何唱片還是賺到....:)

    那麼這張2009的唱片之意義何在呢?

    第一是演奏。雖說我勉強可以聽出 PIDOUX 比不上 Dominique de Williencourt,但是兩者差距並不大,反而是兩者的『詮釋』相差極大!PIDOUX比較容許序列式欣賞,不像 Williencourt 絕對性地強迫你一定得使用平行式欣賞。因此對比於其他現代錄音的唱片來說,聽 PIDOUX 比較能發現:即使同樣都是序列式欣賞,聲音本質較佳、演奏技巧大勝一截的演瘈還是好聽太多了。

    第二是錄音。這張唱片如果只聽巴哈無伴奏,那就不算是很重要的唱片,但是加上巴哈之後的奧芬巴哈『雙大提琴』曲與 Popper 的大提琴與手風琴二重奏,這張唱片立即進升成最佳推薦。

    這張唱片完全避免多餘的空間殘響來『偽造』大提琴的低沈感,所以大提琴的聲音清晰到難以想像的境界,害我前一套大提琴被打好玩。

    你必需聽到一隻『很小』的大提琴,形體感明確地位於音場正中間;但是琴音向四面發散,造成形體感『很小』但是音場『超大』的空間感。沒錯!這就是現場的大提琴!正確錄音就是可以直接如同現場一樣了。

    再來是奧芬巴哈,你就可以知道如此正確錄音有多麼重要了。

    兩隻大提琴一隻在左、一隻在右,形體完全明確地『看到』獨立地兩隻大提琴,發散的琴音造成的音場與之前的巴哈『完全一樣』。所以我們得證,兩曲都是同一個錄音空間,完全自然,所以樂器數量不同,音場空間完全一樣。講起來簡單,錄音可以這麼高傳真談何容易?

    正因為錄音完全捕捉到真實情況,所以我一聽就立刻知道『右』手邊那隻大提琴就是演奏巴哈的 PIDOUX。沒辦法,錄音太傳真的,右手的大提琴其聲音本質完全與左手不同,不必幾秒鐘就可以聽出來。

    再來的大提琴加手風琴,當然就會『看到』大提琴的形體比手風琴『大很多』,但是手風琴的發聲原理使它的『衝擊感』比大提琴強。這下子大提琴變成在『左』邊,手風琴在『右』邊,兩者製造的音場空間當然還是與前兩首音樂完全一樣。

    就純音樂的立場,我當然強烈推薦這一張唱片,為的是奧芬巴哈這首大提琴二重奏:實在太好聽了!處處充滿慧黠與幽默的美妙旋律,正是莫札特活在該時代應有的面貌。若喜歡莫札特,不能不試試奧芬巴哈。

    (end)

  5. #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1
    Thanks
    3,507
    Thanked 5,471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12. 杜鳴心 - 水鄉吟
    Y.Arnheim/長笛 - J.Sverdlov/豎琴 – SKARBO - DSK4062 – 3'39

      聽到這張唱片或段落千萬別懷疑,這就是當代『國樂』應有的面貌!北京音樂院作曲教授杜鳴心的名曲《水鄉吟》,以西方的長笛與豎琴,打造屬於國樂現代化應有的聲音美學。

      這裡再次看到人文與科學的深度對話:固然樂曲本身是『國樂』,但是為何這張唱片可以讓我得到遠比任何傳統樂器演奏的國樂唱片『更像國樂』的驚奇感受呢?原因很可能發生在錄音。

      早在我的文章《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化談國樂與西方古典音樂的不同境遇》就提到:『....傳統國樂古曲則完全相反。它追求的是一種『從有到無』的意境,也就是說,一個聲音發出了,千萬不要反射回來,就這樣無窮無盡地散發開來溶入大自然。換句話說,如果這種國樂古曲的演奏是在強調反射音的教堂空間,那慘了,很可能會意境全失。』

      也就是說,相對於西方文化的音響旨趣是『追求直接音與反射音的混合』而產生音樂本身的美感,東方文化卻是要求『與大自然相互交融』從而必需避免反射音造成意境的干擾。因此,使用西方文化的『錄音技術』直接用來錄製東方音樂,莫不四不像而令人彆扭不堪。

      我聽過無數張 SKARBO 廠牌的錄音,唯有這一張,採用極端避免反射音的方式來錄製。結果我們聽到一台形體龐大、共鳴感極為強烈的豎琴,卻幾乎聽不到它的反射音,因而像一片敝開的布幔遮蓋大地。長笛純粹的音質以極小的形體從布幔穿透而出,如飛鳥般扶搖而上消失在天際。完全不必聽到音樂,單單憑這種錄音藝術就可感受到『這才是國樂!』了。

      於是我實在太崇敬這些法國真正愛樂的音響與唱片人士,他們真的是藝術而不是技術,他們真得努力理解東方文化的意境從而改變錄音技術,藉此表現出最豐富的音樂旨趣。這是確實的例證,讓我們看到錄音師真的對音樂充滿敬虔,而不是動輒妥協心態地粗製濫造。

      說來令人慚愧,屬於東方文化的國樂,居然需要法國人替我們解決問題;這究竟是不重視音樂?還是不重視科學?還是文化有深層的缺陷?這都值得好好追究。

      錄音藝術正確,再加上兩位演奏家主動地以發揚東方音樂為己任,造就如此令人感動的一張唱片。請恕我無法繼續客觀評論音樂演奏與音響錄音,因為我真的聽到了屬於華夏文化的竹笛與箏瑟。

      可想而知,這麼偉大的錄音藝術,如果音響系統膽敢有一點點加料添色,將會有多麼可怕的後果!成功的現代國樂意境,會不會被錯誤音響判下死刑?真的是令人唏噓了。

    (end)


    16. Bernard Andres - 豎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
    塔莉曼/豎琴 - 盧貝西指揮Il Sono - HARP & CO. - CD505009 – 7'26

      相於前一張唱片的感性,這張唱片我就非常理性了.... :P

      請仔細切換欣賞前一張唱片與這一張,首先,你有沒有發現兩個『豎琴』的形體感完全不一樣?雖然前一張豎琴形體龐大且共鳴感極為強烈,但是這一張豎琴卻明顯『音象前凸』;前一張的豎琴與長笛相互交融,這一張卻覺得樂團與豎琴融合地有一點點點點點點....不自然。哈!我敢打賭!!這張唱片的豎琴一定多使用一隻麥克風特別拾音,才會有這種一點點不自然的現象!....:P

      但是請讀者們留意,我從來都沒有說多麥克風混音就必死無疑,而是『錯誤錄音』最喜歡使用多麥克風混音來方便作弊。從這張唱可以聽出來,雖然使用了多麥克風,但是豎琴仍然定位明確地在中央偏右手邊,證明錄音師己經儘力把混音造成的相位失真減到最低了。因此,除非像我這種變態級的挑剔耳朵,否則要聽出那一點點點點不自然感恐怕非常困難....:)

      所以我私人是把這兩張唱片當成教材,讓我們可以明確地要求錄音師應該要敬業到什麼地步。千萬別告訴我使用多麥克風混音所以就一定會有什麼亂七八糟的妥協問題,在這張唱片明明沒有任何『音場被框住』、『舞台定位錯亂』、『音色不連續』等等錯誤啊!

      結果這張唱片被我專注聆聽地太理性了,不像前一張那麼感性....

    (END)

  6. #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1
    Thanks
    3,507
    Thanked 5,471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11. 泰葉菲 - 囚徒的情歌
    M.Hacquard/男中音 – C.Collet/鋼琴 – POLYMNIE - POL160650 – 2'27

      人聲古典音樂一向是我我最大的罩門,所以這些唱片的評論若有離譜的錯誤請大家多多擔待...:)

      我愛極了這張唱片。請容我引述一段應該是主惟自己翻譯的《囚徒的情歌》歌詞:『在苦痛中尋著尊嚴。我溫柔傾吐,奢望伊人的撫慰。比起囚牢,迷人的她是更難脫身的苦獄....』。要強調的是,我完全沒看過這些歌詞,就己經被音樂本身迷到瘋狂了。

      泰葉菲(Tailleferre)何許人也?就是拉威爾之後著名的法國六人團中唯一的女性音樂家。主惟所選的《囚徒的情歌》是該唱片第八軌,而第九軌更是充滿憧憬與詩意,第11軌一轉而幽默風趣地令人嚮往。《囚徒的情歌》與浦契尼著名的《今夜星光燦爛》相比會非常有趣,我們會發現前者重視理性與節制而後者充滿熱情與激昂。

      我不懂人聲所以不知道演唱者 Hacquard 的技巧有多麼強悍,但是我們都可以聽出他的音質特色:雖是男中音的藝術歌曲,但是他的唱腔非常透明而極少鼻音式的厚重;為此我比較一大堆手上關於男中音的唱片,最後才在歷史大師錄音中找到 Andre Pernet 與之類似;再與林主惟確認,這種唱腔應該是『個人特色』。然而,不知是否錄音特佳,我個人非常非常喜歡這種唱腔。

      錄音就非常有趣了!使用電腦喇叭,伴奏鋼琴與男中音有一樣大的形體而且沒有深度;使用三萬元級音響系統,伴奏鋼琴與男中音還是一樣大但是前後深度位置可以分離出來了;使用十萬元級音響系統,伴奏鋼琴只比男中音小一點點。直到使用五十萬元級的音響系統,才終於發現:鋼琴的形體感非常非常『小』,可能是小尺寸鋼琴,而且音質聽起來有可能不是常見的史坦威琴。男中音在中央正前方離麥克風相當近,所以男中音雖然音量很大而且衝擊力強,但是形體感(所謂的嘴型)仍然正常;鋼琴則在中間正後方且形體感極小,明顯從相當遠的位置而來;兩者的音場完全沒有任何不自然的啣接感。

      因此這張唱片就音質與頻寬都不會殺音響,使用便宜音響就很好聽了。但是如果要斤斤計較音場與形體正確,那就會搖身一變變成超級殺音響的測試片,值得讓發燒友測試自己的音響系統可以達到什麼地步。

    (end)


    13. 拉德米侯 - 磨坊工之歌
    龐吉耶指揮梅莉斯摩合唱團 – SKARBO - DSK2084 – 2'48

      主惟實在有夠喜歡作曲家拉德米侯,可是我個人極偏愛泰葉菲,所以欣賞這張唱片我又變得理性了....:P 不過要強調,熱愛拉德米侯從而中毒的人非常多。

      若拿這張唱片與前一張唱片做比較比,簡直可以把音響系統整到死!前一張鋼琴的形體感極小,這一張則極為巨大而且鋼琴超低頻的共鳴明確。我使用十萬元級的音響,根本難以明確分辨兩張唱片的鋼琴形體感相差這麼多;一定要使用最完善的五十萬元級音響,才能得到最大的聲音美感。

      我知道主惟選這張唱片的目的是為了感受人聲合唱時應有的『音色融合感』,這完全不需要音響的實力,只要對於『音色藝術』敏銳的愛樂者,就算是使用電腦喇叭也可以聽出這張唱片的合唱演奏能力。簡而言之,合唱時每個聲部都能清楚聽到,還可以聽到聲部融合的美感,這就是合唱團的演唱功力了。

      至於錄音。其實這張測試CD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SOLSTICS/FY或Editions Hortus這種音場與舞台可以衝破二層樓以上高度的超大空間錄音。這些唱片頂多只有中型音樂廳的規模,離要產生深度破牆、高度拔尖的神聖空間感還差相當遠。因此,若是覺得這些唱片有寬深的音場,不是音響系統加料,就是沒有聽過真正最高水準的神聖空間錄音。讀者若喜歡這種類型的錄音,推薦進階級的唱片如下: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9729#post9729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t=1491
    最高難度的神聖空間測試片:音場與舞台調整正確後,請看內頁的錄音現場照片,會發現很有趣的現象:
    1、必需存在形體明確的兩台大管風琴:一台橫放在後,一台縱放在左。兩者都有同等的音場高度、但是橫放與縱放的音場形體應該不一樣。
    2、人聲不是前後排列,而是從中間往右邊縱縱置排列。而人聲由右發出衝向左邊而反射回音場中間,展現真實鮮活的神聖空間感。
    (END)

  7. #7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1
    Thanks
    3,507
    Thanked 5,471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14. 柴可夫斯基 - 弦樂小夜曲 圓舞曲
    H.Wotjkowiak指揮Acade'mie de la Chapelle Royale de Dreux – POLYMNIE - POL620122 – 3'31
      我猜這張一定是最通行、最叫好的唱片.....

      首先,柴可夫斯基的弦樂小夜曲可是超級通俗名曲;再者,這個弦樂團的合奏默契實在太偉大了,不愧是由法國廣播愛樂管弦樂團的高手們組成的夢幻組合。我們可以聽到明確的第一小提琴在左、第二小提琴左偏中、中提琴右偏中、大提琴在右與遠處低音大提琴的明確音場與舞台。於是,何時只有第一小提琴,何時是第一小提琴加上第二小提琴的合奏,何時是第二小提琴加上中提琴的合奏,通通表現地一清二楚。

      再者,一個進階級的音樂欣賞角度是:我們可以發現樂團合奏『絕對不是』整齊劃一這麼簡單!請注意這首音樂一開始,這是樂團有意識地製造『整齊質樸』的合奏音色;再來旋律音高往上飆,小提琴隨及合奏出如百花爭研的『躍動音色』:這裡實在很難形容,因為與前一段音色相比你甚至會覺得這段合奏『不整齊』,仔細聽完全曲,才理解原來這是樂團有意識的音色製造,讓拔高的旋律出現有如頌贊太陽神般的陽光燦爛感受。這是非常精彩的音色控制能力,值得有意學習進階級古典音樂欣賞能力的愛樂者獲得體驗。

      其次,這大概是本唱片『最不殺音響』的錄音了.....不知什麼原理,反正無論使用多麼爛的音響,我都可以從中輕易感受到演奏的卓越與音色的美麗動人。猜想這張錄音應該可以讓很多強調弦樂好聽的音響系統播放地非常成功。不過,如果要走向前述進階級的音色欣賞能力,恐怕還是需要比較中性的音響系統。

      這張唱片一定最容易得到『好聽』,也最容易讓人對音響系統的好壞各說各話....:P

    (END)

  8. #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1
    Thanks
    3,507
    Thanked 5,471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3. 巴哈 - 無伴奏組曲BWV1001急板
    尚˙榮法/馬林巴 – SKARBO - DSK1072 – 3'42

      榮法使用 YAMAHA YM6000 馬林巴木琴演奏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與無伴奏小提琴之改編曲全集共四張,我個人心目中是最高難度的錄音藝術與音樂欣賞唱片;我自己都沒什麼信心可以聽到全貌,所以一向不太敢推薦....:P

      首先談錄音。這套唱片,尤其是音響CD所選入的 BWV1001這幾首改編曲,錄音師使用了『最徹底的動態無壓縮』;嚴格來說並不是最最高級的錄音藝術,但卻是無庸置疑的最高錄音科技。這意謂著,音響系統只要有任何一個環節有加料:例如中頻稍微有一點凸起,播放別的錄音可以保證增加了所謂『甜味』與『華麗』,播放這個錄音卻保證立刻擺爛。如何擺爛呢?喇叭將會發出令人膽顫心驚的『破裂音』,即使音量很小照破不誤;也就中頻微微凸起的音響系統,將會被這張唱片搞成變成中頻過量,音響系統就會嚴重失真了。若是提升兩端的來產生音響性特優的音響系統呢?首先會低頻嚴重過衝,木琴變得比大砲還痛若也壓制心臟;再來就是高頻過衝,木琴變成刺耳的摔碎玻璃。

      再者,只要超高頻與超低頻的暫態反應不足(這真的只有高價位音響才可能達到),木琴的音色就會完全走樣而變成『電子琴』,木琴的共鳴管就會傳來『電子管風琴』式的虛假聲音。總之,聽起來不像木琴、共鳴太強、聲音刺耳、破裂聲、中頻過衝、沒有音場.....就是音響系統被宰了。高價音響被宰時千萬別錯怪音響,我的經驗是線材、墊材等調音工具出問題的可能性較大。
    (多謝MY-HIEND的老千網友提醒:音響空間處理不當,這張唱片會非常非常難聽.....)

      再來談音樂。榮法己經是任何打擊樂專家都公認的世界最頂級高手,我個人完全不懂打擊樂的演奏技術,所以只能慢慢欣賞其中妙處。不過,林主惟曾經提醒我一個非重要的進階音樂欣賞原則:『欣賞巴哈原作的好壞,我們是以提琴的角度來欣賞,那麼這張唱片的音樂就沒什麼了不起;但是這張唱片必需轉換成以打擊樂的角度來欣賞,才能感受到最具價值之處。』感謝主惟!這就是我另一個從線條欣賞轉向音色欣賞的重要契機....:)

      我曾寫過一些有關巴哈的『平行式欣賞』之文章,因為『以提琴的角度來欣賞』,所以可以用『旋律線條』來解釋『平行式欣賞』。但是在這張唱片,真的要改成『以打擊樂的角度來欣賞』;打擊樂的線條非常不明顯,所以要改成以『音色』為音符,看到打擊樂的聲響製造的『圖樣與色塊』。

      例如在這首選曲中,高、中、低音域的音色明顯不同,但是分界點不是旋律,而是演奏家自行決定那些音符要使用同一種音色表現。因此完全不必追隨快速上下起伏的快速音符,而只要感受:現在是那幾種顏色同時出現?我實在很難把這種音樂欣賞歷程說清楚講明白,音色欣賞不只是進階,連講寫樂評也更進階.....

      所以這張唱片對於音樂欣賞宜是很大的挑戰,你完全沒聽過巴哈,反而更容易欣賞這張唱片;只要你習慣巴哈的原始演奏,聽這張唱片一定會彆扭不堪完全聽不懂,再加上音響很可能被宰了....所以這張唱片我列入進階級的推薦,勇於挑戰的樂友比較適合。不想挑戰的樂友也不是比較差,像我自己也是怯於挑戰的....

    (END)


    15. J-L Campana - Nalu Kamusi(僅節錄後半)
    尚˙榮法/打擊樂 – SKARBO - DSK1063 - MONODRAME – 5'39

    所以這張CD比上面那張更誇張地殺音響,更進階地的音樂欣賞,這張的介紹我決定放棄.........

  9. #9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41
    Thanks
    7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我覺得這2張 是"殺空間"
    相我的房間就是"慘遭XX...."

  10. #10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1
    Thanks
    3,507
    Thanked 5,471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老千 查看文章
    我覺得這2張 是"殺空間"
    相我的房間就是"慘遭XX...."
    唉呀!謝謝謝謝老千兄的提醒!我忘了這個判準:只要一點點空間不當,隆起來的特定頻段會殺人似地難聽.....:O :O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