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共3頁 第一第一 123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1 到 20 共計 29 條
  1. #11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7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其實我想表達的是整個唱片的"錄"、"製"過程

  2. #12
    註冊日期
    2008-09-05
    文章
    521
    Thanks
    1,794
    Thanked 88 Times in 5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fjialo 查看文章
    不是錄音抹殺了音樂,你所說問題很多時候都是CD Master造成的,因為錄音動態過大的時候,做CD Master就會用限幅器或動態壓縮器,以免電平過高時會造成失真,或燒壞喇叭。同時也會將低電平適當提高,以免在一些器材上聽不到訊號。這樣一樣就等於將動態壓縮了。

    如同fjialo兄所說,許多唱片往往都忽略了CD Master的重要性
    甚至就我所知,有不少的唱片在出版前是省略CD Master這個步驟的

  3. #13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7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以psycho的角度,mastering不要最好

  4. #14
    註冊日期
    2008-09-05
    文章
    521
    Thanks
    1,794
    Thanked 88 Times in 5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以psycho的角度,mastering不要最好

    我想那是指原始錄音就非常嚴謹有水準的時候
    而且就流行音樂來說,沒經過master的片子我幾乎是不會放行的
    畢竟電樂器不像傳統樂器,許多利用效果器做出的效果若不經master實在很難入耳
    其他就端看製作人當初在主導這張專輯時要求的是"忠實"還是"好聽"了

  5. #15
    註冊日期
    2009-04-09
    文章
    69
    Thanks
    0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小葉大人所說的是古典音樂吧!~:O

    在"新天新地"的店主有說到,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不能相提並論就錄音方式與後製。
    古典音樂....因為都是在音樂廳的環境下所演奏,好的錄音是不需要後製作修飾的,所聆聽的感覺是整體空間及樂器合奏下所產分的氛微。
    流行音樂....除了人聲外需要不同的電樂器來做伴奏與混音,反而後製對流行音樂是可以靈活展現創意的地方,比起古典音樂要來的重要。

    以上是從新天新地店主聊天所提到的...希望沒有會錯意.......:P:P

    引用 作者: jackiex 查看文章
    我想那是指原始錄音就非常嚴謹有水準的時候
    而且就流行音樂來說,沒經過master的片子我幾乎是不會放行的
    畢竟電樂器不像傳統樂器,許多利用效果器做出的效果若不經master實在很難入耳
    其他就端看製作人當初在主導這張專輯時要求的是"忠實"還是"好聽"了
    ~樂於自處當下的幸福~

  6. #16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發燒有理...........
    我聽到現在,滿贊同這句話的!

    如果親臨現場,我覺得是什麼音樂都好聽,不管是流行、古典,甚或是地方樂曲!

    這兩天把新買的工業橡膠把線墊好,再把DR1內部作些小小的DIY,再拿蔡幸娟的“姊妹”來聽,哇塞!第一次聽到有縱深的立體感,以及BASS跟爵士鼓的大鼓結實的力道,讓我耳機捨不得拿下來!(inlove)

    這是器材發燒的必要,但也真的要軟體的配合!

    同樣是蔡幸娟在福茂出的“緣份”,同樣器材播放,就聽出歌聲調得過於空靈,也沒有了縱深的立體感,相較“姊妹”略遜一籌:|

    當然一但器材能讓流行音樂有好的表現,拿來放1812更是不用說了,不過1812還是稍嫌平面了點(shake),該不是器材還有進步的空間吧:^)

  7. #17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7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主要是製作人依情況所決定的收音方式........

  8. #18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由於演出極為精彩,不免於散場買了一張CD專輯回家回味,發現錄音雖已屬水平之上,但與現場的落差仍有非常大的差距,問題絕對不完全出在音響系統,而是錄音無法完整保留音樂的動態、細節、能量與密度。簡單來說,聽了現場有99%會讓您愛上Nouvelle Vague,而若先接觸CD,這個機率可能只有50%。
    看來我也要買張來試試:o

  9. #19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5
    Thanks
    3,515
    Thanked 5,498 Times in 1,85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jackiex 查看文章
    我想那是指原始錄音就非常嚴謹有水準的時候
    而且就流行音樂來說,沒經過master的片子我幾乎是不會放行的
    畢竟電樂器不像傳統樂器,許多利用效果器做出的效果若不經master實在很難入耳
    其他就端看製作人當初在主導這張專輯時要求的是"忠實"還是"好聽"了
    fjialo 與 jackiex 都提到 MASTER 的重要,針對的是『原始錄音』不是麼完美的情況下;jackiex 講得很好:如果原始錄音己經完美無缺,那麼最好的MASTER就是沒有MASTER,小葉談的正是這個層次....:)

    而我嘗試想綜合上述觀點而有更多分享:

    一般而言,原始錄音再怎麼器材爛或技術差,至少都有『動態與暫態完整』的優點,也就是會比較有『活生感』;但是,由於技術水準有差,往往會有以下先天缺陷:

    第一、音場或舞台的聽感扭曲或者錯亂,這是由於麥克風位置擺放不佳造成的直接缺陷,先前評論過的音響論壇CD之掌聲測試就是這裡有問題。

    第二、頻寬雖寬、但是彼此干擾而有不平順的感覺。若說我對瑋秦校聲CD有一點不夠滿足,就是發生在這個層次了;而 MDG GOLD 系列雖然比較平順,但是應該是透過一點點修飾動態造成的。

    第三、空間感雖然真實,但是空間反射音與直接音彼此干擾,導致錄音時就有不平順的波段。如果手上有 EMI FRANCE 的馬替農大全集,會明顯發現德布西的錄音優於拉威爾,就是發生在這個層次。

    而以上三大問題,對於多麥克風後製錄音,剛好完全相反;除非你極端偏好真實感與活生感,否則上述問題對於多麥克風後製混音比較不是問題。

    從心理學來說,每一個人的音響聽感都會有自己的『偏好』;極端討厭雜音的人,當然不會喜歡LP或MONO錄音;極端討厭高頻太利的人,當然討厭CD。同樣的,以上特色不同,當然就會造成大家喜好彼此不同了。

    不過,多麥克風後製混音是極難產生『動態與暫態完整』的『活生感』,反之,少麥克風極少後製的錄音卻可能在高級錄音師手下免於上述三大缺點的影響;所以就『追求極致』來說,我才會偏好強調不要MASTER,因為它才有可能達到極致無缺點的錄音。

    此外,增加 MASTER 的錄音往往意謂著減小音樂的訊息量:突顯特色就是意謂著消滅其他不重視的特色。因此對於增進音樂本身的欣賞能力是有頗大的壞處的;所以對於熱愛音樂且想要有所成的『愛樂者』來說,雖然常見錄音是MASTER的,但是比較沒有MASTER的高訊息量唱片之曲目廣泛絕對夠用、夠聽;在這種情況下,我會強烈建議學會欣賞減少MASTER的唱片。

  10. #20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5
    Thanks
    3,515
    Thanked 5,498 Times in 1,85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remo 查看文章
    當然一但器材能讓流行音樂有好的表現,拿來放1812更是不用說了不過1812還是稍嫌平面了點(shake),該不是器材還有進步的空間吧:^)
    不知道是否用詞的問題,我怎麼覺得調校正確的音響系統,播放一般流行的 1812 唱片應該是越平面才是越正確....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