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 cecer 查看文章
:P

psycho這真是大哉問!!!我也很難回答:(

基本上,國樂錄音若是大樂團編制,照著西方古典音樂錄音的邏輯參考八九不離十!因國樂合奏(也就是俗稱的國樂交響化)是民國以後參照西方管絃樂團編制才漸漸成形,許多的國樂樂器也因此而生(如革胡/倍革胡取代cello/double bass、中音/次中音笙、嗩吶、大阮等..有些樂器的演奏法或是鍵位甚至跟西方樂器幾乎一樣!)。但國樂器的特色其實在合奏中反而有時會造成管絃語法上的缺陷,如音量較小、共鳴較少、音準不穩定、以及彈撥樂器(如琵琶、柳琴)的合奏掄撥顆粒不持續音甚或各樂器音量可傳達的距離等。故至今仍難以與西洋管絃樂團抗衡。竊以曾任國樂團指揮的經驗,是先要求曲目的詮釋與樂句的流暢為優先,至於樂團的音響效果,很容易受到環境的限制!有時在指揮台上聽到某項樂器震天價響,但到台下聆聽時卻發現聲音被空間影響而不清楚....這都是較難克服的問題。也更是對錄音師嚴酷的考驗!

至於獨奏或是絲竹小合奏則較好控制,但錄音一樣困難,各項國樂器都是特立獨行、也都有自己專屬演繹的曲目(很少見到獨奏曲會像是聖賞的天鵝一樣各式樂器都有獨奏版...)。但先天的音量小、共鳴少對於錄音來說還是難,靠琴太近則會音像超大,而且多會錄到共鳴箱的聲音,與一般聽到在小空間演奏的聲音不同,mic放遠則常常會收不到共鳴聲......有時甚至會覺得音不準(其實是因為共鳴不足,有點都卜勒效應)

目前聽到比較好的國樂錄音方式是選擇在自然殘響較長的空間內錄音,建議psycho可以聽聽看MA出版的兩張琵琶錄音,會有較好的效果.....

至於在哪種系統聽到的國樂器演奏會有好聲?我只能說.....厚聲底有音染的系統通常聽國樂會很有韻味但不一定真實,偏解析的系統除非調整得很平衡,不然很容易有衰聲.....
國樂好像要聽live都很難找~~~(sweat)

又拉拉雜雜寫了一堆......看來我的字數快跟psycho有拼啦~~~:P
字數這麼多有什麼不好?上面寫得實在太棒了!要加分啦!(clap)(clap)(clap) 而且我『偷學』到很重要的觀念了!

可以在那裡買 MA 的唱片?: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