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2-01, 05:21 PM
#101
作者: hojuiyang111
人體的感官是有限,作實驗要考慮其極限.
有聞香師,有調酒師,
就知人體的感官合理訓練下,是很強的.
材料有極限是當然,
選用最適用的材料就是了,
重點在選用最適用的材料,卻不一定是靠儀器決定.
請問兄見到圖中的A與B區的方格圖塊是否為同一色澤?色彩是否相同?
儀器是協助人類的工具,多數的研發.開發.測試...等,都需借由儀器的輔助,因此適用的材料多是經由不斷的測試與儀器的檢測而選出的,尤其是許多科技下的產物.要說電聲器材所選用的材料不需靠儀器,那看來那些材料工程師,電聲工程師...等,得回去重修了.
-
-
2011-02-01, 05:28 PM
#102
作者: martin
早年錄流行歌曲要歌手站在話筒前唱、樂團擠在身後以吃力的姿勢演奏,那好像也不是什麼記錄現場演出的行為(因為演出品質遠不如現場)。
現在拜多軌錄音之賜,歌手可以在不受干擾之下安心演唱、以最美的一面呈現在聽眾面前。如果沒有多軌錄音與事後混音,世界上不會有Dark Side of the Moon、The Wall這般讓創作者想像力馳騁的經典;如果沒有多軌錄音與混音,所有爵士歌手也不必錄音了,因為人聲與樂器的大小聲比例實在差太多。
所有的唱片都是製作人、錄音師的創作,用他們的觀點把音樂呈現在聆聽者的面前。單點錄音就是實況重現嗎?其實還差很遠(兩聲道重播沒有現場重現這種事情),它只是錄音師看待音樂演出的另一種觀點而已。
因為那是在錄音室"灌唱片"而不是現場演出... 8)
現今有些"歌手"還可以分段唱(錄)、一句(錄)一字唱(錄)...以最"美"的一面呈現... |-)
(兩聲道重播沒有現場重現這種事情)... 持保留意見... :)
-
-
2011-02-01, 05:33 PM
#103
作者: THXman
有一個故事很有名,"盲人摸象",若盲人換成"石頭觸象",石頭的感知是什麼?
感知心理學...等心理學,會了解到,情感一事乃在於人(或動物).
:)
"盲人摸象",只是個故事...現今的視障人士應不會有這種事發生...
"石頭觸象",石頭的感知是什麼? ... 石頭不是動物吧?!怎溝通?
-
-
2011-02-01, 05:56 PM
#104
作者: DaYeh
因為那是在錄音室"灌唱片"而不是現場演出... 8)
我們透過音響所欣賞的,不就是「唱片」這個東西嗎?莫非兄只聽絕不經任何剪輯的現場錄音?那...唱片花費應該相當精簡,可喜可賀。
作者: DaYeh
現今有些"歌手"還可以分段唱(錄)、一句(錄)一字唱(錄)...以最"美"的一面呈現... |-)
如果這些歌手以原始面貌呈現,那不就是聽覺上更大的災難了嗎?聽這種唱片,是在聽製作人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夫啊。
作者: DaYeh
(兩聲道重播沒有現場重現這種事情)... 持保留意見... :)
如果兩聲道重播聽得出來坐在錄音座位後方那位仁兄的咳嗽聲,那就達到現場重現的境界了。可惜現在這種事情還沒有發生。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marti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2-01, 06:02 PM
#105
一下子沒回應又趕不上了....呼
先回應一個擴大方向有些地方誤解我意思的martin大大
==========================================
作者: martin
早年錄流行歌曲要歌手站在話筒前唱、樂團擠在身後以吃力的姿勢演奏,那好像也不是什麼記錄現場演出的行為(因為演出品質遠不如現場)。
現在拜多軌錄音之賜,歌手可以在不受干擾之下安心演唱、以最美的一面呈現在聽眾面前。如果沒有多軌錄音與事後混音,世界上不會有Dark Side of the Moon、The Wall這般讓創作者想像力馳騁的經典;如果沒有多軌錄音與混音,所有爵士歌手也不必錄音了,因為人聲與樂器的大小聲比例實在差太多。
所有的唱片都是製作人、錄音師的創作,用他們的觀點把音樂呈現在聆聽者的面前。單點錄音就是實況重現嗎?其實還差很遠(兩聲道重播沒
有現場重現這種事情),它只是錄音師看待音樂演出的另一種觀點而已。
(1) 擠在話筒前是因為當時錄音技術只能這樣,他們的用意還是想盡辦法將聲音保存下來
(2) 多軌錄音或是單軌錄音各有優缺點,我在前面一開始發表就有提到,兩者都可,只要知道與善用就好,現在很多唱片歌手享受到非常好的環境演唱,但唱片出來一聽卻令人傻眼,這也是我們很多唱片聽不下去的原因,只能安慰自己享受音樂內容,不用太在意品質,當然這也是大多數商業唱片的想法,反正一般人聽的設備與環境是不會有多大的區別
但這就是我想要表達的問題,好的我們用,不要亂用,甚至本末倒置,都用後端處理,有製作唱片的都應該知道,最好的就是一開始就弄好,無論是多軌或單點,不要想要靠事後
(3) Dark Side of the Moon、The Wall本身就是混音的創作,是好的應用
我想討論的是現場音樂的演出唱片製作應該不是混音的"創作"
(4) 如果沒有多軌錄音與混音,所有爵士歌手也不必錄音了,因為人聲與樂器的大小聲比例實在差太多。
這又是另外一個要落落長的話題
(5) 單點錄音就是實況重現嗎?其實還差很遠(兩聲道重播沒有現場重現這種事情),它只是錄音師看待音樂演出的另一種觀點而已。
=> 我討論的是現場演出的棒片,我要的不是錄音師的觀點,除非他的觀點就是現場
兩聲道重播沒有現場重現這種事情 => 這個有得討論了
====================================================
我的重心放在現場演出的唱片製作討論,如何保留最真實的、最正確的是我關心的
混音的創作不是我想討論的,在家弄弄midi也可以很厲害是藝術,no problem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Leo Ye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2-01, 06:03 PM
#106
錄一個鋼琴,就會有很多創作出現了........
可是我要的是最接近真實鋼琴的唱片......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Leo Ye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2-01, 06:05 PM
#107
明明就不一樣呀........我怎麼會看錯
-
-
2011-02-01, 06:07 PM
#108
作者: 小葉
錄一個鋼琴,就會有很多創作出現了........
可是我要的是最接近真實鋼琴的唱片......
所以我也很期待葉兄這次的錄音!
希望是一張可以作為標竿的唱片
-
-
2011-02-01, 06:15 PM
#109
作者: DaYeh
"盲人摸象",只是個故事...現今的視障人士應不會有這種事發生...
兄未弄明小弟前言所欲表之意.為何引"盲人摸象".
作者: DaYeh
石頭觸象",石頭的感知是什麼? ... 石頭不是動物吧?!怎溝通?
這就是小弟前言所言,情感是來自於感知系統.心理,一個無感知系統.心理的事物,何言情感.但無感知系統的事物,往往可作為人類的輔助工具.
不同的人面對同一客觀事物,不見得會產生同樣的情感,故此與感知.心理...等有關.
題外補充:
影響感知的因素
結構因素--所接觸的刺激的物理形式
功能因素--影響感知的心理因素
-
-
2011-02-01, 06:47 PM
#110
作者: THXman
請問兄見到圖中的A與B區的方格圖塊是否為同一色澤?色彩是否相同?
儀器是協助人類的工具,多數的研發.開發.測試...等,都需借由儀器的輔助,因此適用的材料多是經由不斷的測試與儀器的檢測而選出的,尤其是許多科技下的產物.要說電聲器材所選用的材料不需靠儀器,那看來那些材料工程師,電聲工程師...等,得回去重修了.
研發.開發.測試...等,都需借由儀器的輔助,
但決定用什麼牌的零件還是由人決定,
由材料工程師,電聲工程師來決定所有音響細節,
老板真的得回去重修了.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