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1008 條

查看主題

  1. #11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對岸的文章, 寫得很好, 轉過來大家看一下, 認不認同不重要, 多接觸不同的資訊, 反思自己的音響路, 才是引文的目的

    叉燒網真的是蠻不錯的......


    http://www.exound.com/modules/tutori...rticle.php?a51

    *********************************************************************

    我们先说说什么叫做科学,我举两个例子。

    首先,我们是否需要超过 20KHz 的回放设备? 故事是这样的(上次在MIDIFAN月刊写完讲故事说环绕声的文章后就喜欢讲故事…),1977年,Groff Emmerick 和 George Martin 在 ABBEY ROAD 以及后来的 AIR STUIDO 一起录制甲壳虫乐队,Groff 声称他能够分辨出一台新调音台两条相同通道的不同。在和他一起听了几个小时后,Rupert Neve(音频界泰斗级人物,最初的调音台模型设计者)才能够听出一些细微差别。当他们进行测量后发现,在所有的48个通道中,有3个由于焊接失误,在 54KHz 处有 3dB 提升,由于大多数人的听力上限低于 20kHz,这个由于工厂的疏忽导致的小小的增益一般不会受到重视。

    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事表明 20kHz 以上的频率范围也属于人类感知的一部分。但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可以传递 100kHz 以上信号(同时低失真低噪声)的新型设备听起来更温暖更甜美也更饱满。

    1987年,在伦敦广播声音研究所 Rupert Neve 进行了一个实验,使用一个可以切换方波和正弦波的信号发生器,将输入信号从一个普通的功放送入一个普通的监听音箱。频率设在3kHz,当切换成方波的时候他们可以听到三次谐波即 9kHz 的声音(方波含有明显的奇次谐波)逐渐提高信号发生频率,年纪大的听众承认自己没法听到更高的三次谐波,但大家还能感受到正弦波和方波切换时的区别。当基频达到 15kHz 的时候,一些人依然能察觉到差别。

    这个实验后来在很多地方都进行过。结果惊人的一致,35%~45%的人可以察觉到基频达到15kHz时品质的区别。

    以上这些我们称之为科学,心理声学的设想经过了大多数人的盲听测试,而成为一个经验结论,那么这个方向必然是个康庄大道,这个理论让不论 HIFI 界还是录音界都提高了使用的采样频率与设备所能达到了频率响应,而唯一的瓶颈是作为最通用流通介质的CD,无独有偶,在追求声音的人们感觉打开了一片天空的时候,广大苹果 Fans,MP3,AAC,给了这群人响亮的耳光……

    另一个故事。
    是一个反面教材,来自香港的《音响技术》杂志社的试音室充满自豪的介绍。原文太长我摘抄一部分。我把点评(红字)直接写在原文(蓝色)上下以便对照。原文地址(http://bbs.pcpop.com/071202/1203625.html
    “现在到环境了,大草就说换房厉害过换器材。香港寸土尺金,《音响技术》能够在闹市区有28平方左右的试音室已经非常不简单了,这个新试音室落成有一年左右,里面灌注了大草发烧三十多年来的发烧经验,试音室大约是4m宽、7m长。”
    Onlycan 观点:这个因为寸土寸金,不强求,如果再加上看上去只有不到3M的层高这个房间比例的谐振会很平衡,还是集中在中高频率低频声染色明显,具体的理论依据参照我的文章《认识你的房间》
    “左右墙在砖上面先铺一层进口(好像是巴西)的隔热板,这是大草的发现,它有吸音的作用,价钱不贵,再铺一层表面有粗糙颗粒的墙纸,把反射声音略打散。”
    Onlycan 观点:这是典型的没常识,这个房间到此为止没有针对房间尺寸造成的低频声染色做任何的处理,一般隔热板使用闭合孔洞的材料,密度都不高,至少会比常用的石膏板密度低,石膏板的密度造成共振频率在500~1000HZ,那么这个的牺牲频率会更高,加上他并没有做背空处理,那么共振板的特性无法形成,所以几乎无作用,同样,一个圆形扩散体能够扩散的频率是与半径有关的,而所扩散频率是与波长有关的,粗糙颗粒的墙纸……难道针对10K以上的频率扩散,忽略不计了吧,具体技术参数参看我的 >>>这篇文章<<<
    “前墙没有装隔热板,只有一层墙纸,听 hifi 时拉上布帘。”

    Onlycan 观点:窗帘这里我终于看到一点能切实的吸收部分频率的东西了…那么好我给你上参数(下图),目测这个褶皱度在完全拉上的时候应该不会达到200%,即一米墙用两延米的窗帘,这是整个房间唯一能延伸到比较深的频率响应部分的,这还是在我假设他有足够的距离墙面的距离。(材料吸音系数表,图片点击放大)


    后墙也一样,但就装多了一块二次余数扩散板(顺便关注一下他环绕的建立,我不说不论杜比还是DTS都要求是与前方扬声器完全一致的音箱,至少这么看来这音箱的声辐射角度可是惊艳了)

    “隔热板,再铺一层表面有粗糙颗粒的墙纸。左边墙是一堵唱片墙,大草说摆放CD要一定技巧,使其反射、吸音与右墙达到一个平衡。”

    Onlycan 观点:这个理论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操作是不现实的…



    “左边墙是一堵唱片墙,扬声器发出声音到我们的耳朵,靠的就是扬声器和耳朵之间的空气,所以说这个空气也是一个发烧“器材”,CSE公司研究证明空气中的负离子增加后,就会增加空气的流动能量,对声音的传播有帮助。”

    Onlycan 观点:楼上的这个不做评价,没尝试过…我只知道在经典声学上,空气分子的变化比如湿度会造成声阻尼的不同,简单的说湿度越大的空气声阻尼越大,对超高频乃至高频的传播越不利。
    我想对于一个不懂基本的室内声学的人可能觉得这个听音室简直NB大了,但是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个目测就至少房间频率响应 +/-16 dB 的房间里,他们到底折腾什么呢…在录音师装修的标准里一般使用 125Hz~4KHz 作为测量范围(早期的资料甚至只到 250Hz,但是近年基本都会延伸到 125Hz,特殊要求可能会到 63Hz),一般能够达到 +/-6 dB 就是很不错的水平,可想而知房间影响有多大,相比音箱的一般是 XX Hz(低频下潜不同的箱子差别很大)~20 KHz是+/-3 dB或 +/- 2.5dB,影响就不知道大了多少。
    而这仅仅是宏观上的声学,微观上两个平行无绝对面积吸声的墙面会发生颤动回声或者严重的驻波,这些声缺陷在这个房间里也是一定不在少数的。试问一下,你们花那好几百万弄得设备,是不是稍微注意点常识性的声学问题。对声音的影响来说,室内声学的设计和花钱去各种弄电源或者那个坑爹的负离子音场再生器的影响至少大出两个数量级,常识不明白,数数总会吧。


    ==================== 下半场分割线 ====================

    下边说说飞飞推荐我看的这个帖子的内容吧,我大概看了一下回复(太多了)总结几个设问,等待被喷。
    1、大家都来玩喇叭?
    原帖里边玩喇叭我是赞同的,首先要看到回放系统的弊端,其实回归真实在我们的回放制式上本身就有问题,因为从双声道立体声的根源上就是一个并不完美的体系。(参看下文的扩展阅读)而在制式的限制下,确实更多的喇叭设计给予了很多苍白参数以外的东西,去品味这些技术带来的特征是确实有可玩性的。
    所有的回放方式没有一种是没有自身技术特性的,也就无所谓标准,就像理论上来说典型的金属高频头,由于刚性强可以第一时间对信号做出反应而让整个高频头震动,从而造成更强硬,反应更快,更灵敏更有冲击力的音色,而丝质高频头更轻,刚度差,但是正是因为刚度差可以在部分振膜做中高频震动的时候,振膜的某些部分做超高频震动,能够得到更好的频率延伸,对声音的表现上就是柔和,反应相对迟缓,听上去不那么明亮。
    而以ADAM为代表的使用A.R.T(加速带状技术),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能按照 4:1 的比例对空气进行压缩,而不是象传统高频扬声技术那样仅仅按照 1:1 的比例如同活塞般推动空气流动。这样做的结果就像前面所描述的那样,使高频响应异常开放精细,扩大了音响形象的最佳听音点范围,最近正好在评测一对飞飞拿来的ADAM,不得不说使用 A.R.T 技术的高频头确实有不一样的声音,高频延伸好,而反应速度很快却没有金属高频头的颗粒感,是一种独特的细腻感。(反应快的中高频率更刺激,听上去更亮,如果是个粉红噪声你是听不出来的,但是音乐是听的出来的,这是为什么测试数据不会差别太大,大了均衡器就能解决,而听感确实千差万别的) ,其他的静电振膜等等没研究不详细的说。

    • 扩展阅读:

      不得不大段引用曾经我写过的东西,当看完我讲 5.1 前方声道和单声道的不同你就会发现其实都是不可能彻底还原真实的制式,这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单声道优越性。

      单声道优先性是立体声构成虚拟声像的一个心理声学缺陷。虚拟声像从音质上和声像感知上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是梳妆滤波问题,在中间声像,单声道的声音到达两耳是不会有时间差的,即到达两耳的声音是同时的,而在立体声的虚拟声像呈像中,是不可能有完全的声道隔离度(左声道到左耳,右声道到右耳),所以总有一个延迟的声音会串扰入另一只耳朵,从而造成一定的梳妆滤波效应。而作用于剧场时,单声道的声音是真实声像,不论身处任何位置你都可以判断声音方向,而如果采用立体声虚拟声像呈像,会产生心理声学上的优先效应,及感觉声音来自与你更近的一只扬声器,从而造成声像混乱。

      在应用上我们会发现处于中间声道的单声道信号会有最优秀的音质与声像稳定性,中置扬声器与左或右组成的声道是第二层声场,这部分由于扬声器间距更短可以相对有效的回避优先效应,同时声场感知上比左右声道呈像显得更近,最远的是左右扬声器组成的立体声声场,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让中置与左右扬声器组成的虚拟声像同时出现,会有一定的梳妆滤波效应,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监听和HIFI的区别?

    借用原帖表达观点。蓝字为原文红字为点评

    “而所谓专业监听音箱(其实就是录音室系统)的表达方式,则只有直白和直白以及直白,听者还共鸣个p啊。”
    Onlycan 观点:直白,是不是在 HIFI 词语里边清澈也算一种直白,对于声音来说,语言着实是苍白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量的声染色不意味着你所谓的容易引起共鸣,而更高的解析度,更平直的频率响应反而意味着工艺的优秀,如果两头翘就能共鸣的话,那么一个均衡器就能让你满足了,何必动用那么多的科技手段?
    “当然,林子大了,也有人就喜欢直白。而且本身专业器材和民用器材的分界本身就并不是很清晰,比如说B&W也有录音室会用。不过当然个人使用的话,搭配会和听音室不同。偶然在系统里用一件专业器材,这种我也不反对。但是前级和喇叭,我觉得是最不能用专业器材的部分。或者说万一,很不幸的用了,也另一个关键环节就不能再用。(其实还是拿菅野老爷子说事最简单,他一个录音师出身的,自己家里都没有专业喇叭。)

    综上所述,说白了,不用专业喇叭最直观的原因就是:”



    • “同价位的监听音箱缺乏个性,缺乏吸引人的魅力。”
      Onlycan 观点:没有一对箱子是没有性格的,他们选择的每一种技术都代表一种声音趋向,并非足够浓烈才能满足。
      飞飞插嘴:相对于HIFI,监听的声染少,修饰少,因为监听的理念是忠实反应原声,我想问:原声有没有个性?你去听一场音乐会、听朋友弹琴、听日常生活的声音、这些全都是“原声”,如果你觉得原声“缺乏个性”,建议你平时啥都不听——闭耳。然后录下来用“有个性”的HIFI音箱来听。
    • “同价位的监听音箱音质也不会更好。”
      Onlycan 观点:提到同价位我得多说两句,监听音箱同价位一般都比非专业监听要好,主要在几个方面,首先从成本核算上来说,两者并没有技术壁垒,但是 HIFI 为了卖相一般都需要更漂亮的外观与相对更大的体积,这些在成本上会上升,而真正绝对价格因素在于市场,因为我朋友里边有做HIFI音响的经销的也有做专业音箱的,在国内市场HIFI音响的利润远大于专业音响,这个跟用户群有关系,专业市场的价格很透明,品牌也少,大家互相一问价格都出来了。
      飞飞插嘴:由于搞HIFI比搞专业设备更赚钱,我很多以前做专业设备的JS朋友都搞HIFI去了,HIFI利润高而且受众广——你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有钱就能上,忽悠成功率也高,人傻钱多速来。
    • “绝大部分专业功能一般玩家根本用不到,但是还要为之付出一定价格,CP值低。”
      Onlycan 观点:绝大部分专业功能就是没有功能…专业喇叭的功能我解释一下,平衡信号,平衡信号本身只是一个通过耦合器隔离传输噪声的方式,不过必须输入输出都是平衡电路,民用设备用不上,换句话说用民用设备的花好几千净化的电源,串扰量远不如非平衡线在传输途中收到的干扰。房间均衡器,用来针对不同的房间有一定的调整余地,这个只能说不用的是不会用,不能说是没必要,开关……这东西有一个没人有意见吧)

      真正决定大家不愿意玩专业音响的重要一点是专业音响为了产品的统一性一般都是主动类,有源内置功放,所以在可玩性上可能不能跟其他箱子比,不过据我所知,大部分烧友都无法用相同的价格,搭配的比原厂的好,抛开技术问题什么功率匹配,什么分频的问题,光采购成本就是个桎梏。

      飞飞插嘴:神马叫CP值?...


    20楼的问题:HIFI是根据居家特点优化过的?

    “好的 hifi 箱子听起来可以均衡而有意思~~那是设计的时候针对家居的特点、搭配的其他播放设备的大致特点、片源的特点优化过的 就像一辆可以在不平的路面上舒适行驶的有轮胎和避震的车。

    监听箱子放家里听,得到的效果经常不是平直均衡的,因为它是针对studio设计的,来匹配有均衡到苟刻的声学处理的环境,母带音源。就像火车的轮子,只有在铁轨上开才平衡,开去买菜~~有点抖~~”


    Onlycan 观点:又是一篇生动的美文,但是不得不说所谓的对于居家特点优化本身是纯扯淡的理论,简单点说商家不可能知道你的箱子放在桌子上还是放在架子上,是不是傻到音响的高音单元与人耳水平,从而能够得到地面带来的准确的梳妆滤波,宏观上我可以针对小房间进行一定猜测性的优化,但是最致命的微观上在技术层面是完全无法优化的。这个说法就像是这个MIC因为摆MIC的人是个不会录音的而做出了特殊的优化一样可笑。

    40楼说:“老外有把一间房子当成音箱箱体墙上潜入单元的,比专业音箱更极致。”
    真的这样吗?

    我说说音箱的基本设计原理,首先入墙单元在声学上叫做无限大障板设计,其实很好理解,喇叭的震动是由功放驱动的,这部分向前辐射的声音是我们必须得到的,但是喇叭向后位移造成的声音(后导向孔设计),以及低频球行波辐射后由后墙带来的延迟的低频(与正向低频有相位差形成梳妆滤波)以及后墙反射衍射过音箱带来的声像漂移的问题都是要杜绝的,如果喇叭是直接在刚性墙面上,让向后的声音消化在墙面里,这就是无限大障板的原理,这是个优秀的设计。

    为什么说房子当成箱体是不对的,就是因为音箱的腔体是绝对不许共鸣的,就像很多发烧友都有实木音箱的情节,觉得会让声音更好,但是这也是常识问题,学声学最基础的理论老师会告诉你乐器的腔体是共鸣用的,音箱的腔体是绝对不许共鸣的,因为在一个共振的物体上你的喇叭是无法发出精准的频率的,更别提达到共鸣频率以下的响应。这也是为什么音箱参数上要标注共鸣频率,也是为什么通常都用密度更大的胶合板,也是为什么现在开始使用浇铸的金属让箱体不仅仅密度高且均匀还可以散热,也是为什么说高密度实木做箱子只是家具而与音色无关,也是为什么最近出了混凝土的箱子…也是为什么HIFI音箱可以比监听贵很多,苹果的MP3都声音烂成那样的怎么还有人说好一个道理。

    不多做辟谣了,最后说说审美,这个东西很抽象,说这个也最容易被抽。

    • 尊重音乐,追根溯源。

      审美基调应该来自于认真的聆听根源,就像玩R&B的怎么也得听听早起的SOUL一样,玩HIFI和音乐工作者也应该多听听音乐厅的声音,就像现在分期录音的很多审美体系都来自于同期录音,就像美国音乐史上永远不避讳他们的母亲是欧洲艺术音乐一样,发展是必须的,但是永远要记得根源性的东西,这保证我们尽量不走弯路。也保证我们足够耐心的来欣赏音乐。
    • 适度的夸张,过犹不及。

      下边这话也是摘自之前那帖子的主人:“专业箱子没有深度,没阴影,没色彩。前面再怎么努力,相同驱动条件下的永远是乐感更好的箱子更有表现力,更合适听音乐,可以更舒服得听音乐。”我特别想知道他是否知道什么是乐感好,如果作为一个玩设备的人跟屁话无疑,人耳如何分辨声音的远近是心理声学范畴, 我可以给你生动的讲一课,但是我需要澄清的就是在音箱系统上都与使用的技术类型有关,而监听和HIFI并没有技术壁垒,所以完全是心理因素。或者说你更愿意把浓重的声染色作为一种审美倾向,箱子是不会听音乐的,箱子只会对电信号作出反应而已。
    • 先说常识,再说技术。先分好赖,再谈风格。

      是否有对音乐理解的基本概念,不能听了一辈子用BEATLES的音乐REMIX的舞曲,就说你对原曲的理解多精当,其实你连原曲都没听过,同理,当你对音乐与音色的基本概念没有建立的时候那么是没有资格说风格的,就像乐队指挥洋溢个人风格的前提是对音乐作者、历史时期的尊重。混音师的创作是对音乐理解,与制作人乃至所有参与音乐的艺术家的沟通中完成的。HIFI玩家也一样,你们的个人理念起码建立在都不说尊重,哪怕了解音乐创作者初衷的基础上吧。无源之水,无根之苗,倒行逆施了你还谈什么你们的风格?这根高考考题问了半天作者中心思想的事,结果作者自己辟谣说做完题才拿了一半得分,跟丫正确答案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这不是一个道理吗?


    看似只是普通的声音,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环链工程,所谓环链工程就是一环都不能断,从房间声学,节目源,电源,ADDA等等,一直到喇叭。这本就是个庞杂的体系,对音乐的理解是有必要的,对这一切的了解都是有必要的,职业录音师和HIFI发烧友本是奔着同一个方向努力的人,本应是最好的朋友,尤其是在尽心竭力做了音乐都没人买没人听的今天,他们本是最可敬的一群人,只是可能更容易被商家忽悠或者走入某些不必要的知识性误区而已。
    本文绝不是抵制HIFI,只是希望大家更理性的去聆听音乐。

  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