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共3頁 123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56 條

混合查看

  1. #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5
    Thanks
    3,512
    Thanked 5,494 Times in 1,853 Posts

    預設 『歷史錄音』的音樂與音響體驗

    這個主題是給偏好古典音樂之『歷史錄音』的愛樂者共同分享的...

    歷史錄音,顧名思義就是老錄音,它們當然錄音一定極差,為何我還會說有『音響』樂趣呢?理由有幾個,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正確的音響,可以把歷史錄音中真實的訊息量重現出來。,換句話說,歷史錄音是另一種證明音響系統擁有高訊息量的好方法。

    再者,歷史錄音之所以值得出版值得買,當然是背後的音樂水準極高才值得如此做了。不過,談到音樂水準一定會有主觀問題就是了...:P

    最後是一個很現實也很精彩的情況:先前被我勸敗 EMI FRANCE 的網友可能會打我.....那些1EMI FRANCE的確超值又好聽,一張不過100元。如果有『更佳製作、更佳轉錄』的版本,一張300-400元,你會不會重買?我當然會,只要我想聽的通通會重買....

    歐洲的著作權是50年,也就是說,很多超級發燒的 EMI FRANCE 快要變成無版權的『歷史錄音』了。轉錄這種事是科學的,只要是正確轉錄的唱片公司,他們做出來的唱片很可能會幹掉第一版CD。尤其是EMI FRNACE原版母帶保存極佳,第一版CD佔不到『母帶較佳』的便宜.....8) 8)

    因此,歷史錄音與其轉錄很可在音響上會優於第一版CD,加上這些老大師的永恒價值,這將成為古典音樂愛好者另一個關心的焦點了。於是,我將開始進行相關的分享...

    我目前聽到一些 1957、1958 的現場錄音轉錄,雖是MONO,但是老大師的風采實在驚人!

  2. #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5
    Thanks
    3,512
    Thanked 5,494 Times in 1,853 Posts

    預設

    先轉一篇新天新地林主惟寫的好文章:

    http://blog.roodo.com/stsd/archives/1196982.html

    概談歷史錄音轉錄

      轉錄,是指CD等以數位方式存放資訊的音樂媒介出現之後,將類比音樂資訊轉換成數位音樂資訊的過程,在八○年代數位錄音普及之前,以類比方式錄製的所有音樂資料,在製作成CD等數位媒介之前,都必須經過轉錄。

      轉錄的過程大致如下:類比母帶→類比重播→類比數位轉換→數位母帶。

      既然八○年代之前有大量的錄音資料皆需要轉錄以製作成CD,何以轉錄在歷史錄音上最被強調呢?我想原因不外乎是六○年代進入立體聲之後的版權尚屬於各唱片公司所有,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情況之下,轉錄品質無從比較,也無需計較,但歷史錄音的問題就複雜許多,以下我以轉錄的階段來詳述此中牽連,也概述我心目中優秀歷史錄音轉錄的必備條件:

    ●一、母帶。
      廣義的說,母帶是轉錄製作的根據,並不一定指錄音的母版,狹義的說,母版、即原始母帶又隨當時用途而可能具有各種型態的版本,在漫長時間的人事變易中,母帶的問題更是複雜難解。許多人以為大廠出版的歷史錄音必定是以原始母帶轉錄,因為大廠必定擁有原始母帶,但實際上並不然,絕大部分大廠轉錄的母帶與歷史錄音小廠的來源相同,來自私人收藏。原始母帶已破損不堪使用或遺失,是極有可能的。另一個問題在於這些古老錄音的版權問題相當混亂,大廠未必擁有真正的版權。這時,誰有能力得到音質佳、版本老的母帶,端視主其事者的本領。(註一)

    ●二、類比重播。
      母帶本身不能發聲,必須藉由相應的系統來播放以取得類比資訊,說來簡單,但藝術的奧妙就在於,科技進步的今天,播放昔日母帶仍存在許多無法克服的困難。我認為類比重播部分是轉錄過程中至關重大的一個環節,它決定了兩件事:從母帶挖掘出音樂資訊的多寡,與,音樂資訊被正確呈現的比例。由於當年母帶製作的規格十分混亂,目前最可行的方式是盡可能以當年母帶相應的系統播放,且不但在技術規格、也在聆聽經驗裡掌握著朝正確方向進行的知識與經驗、仔細的調整,從而得到最真實的類比重播效果,這不是考古學家、而是當年主其事的耆老們無可取代的優勢與掌握的秘密。(註二)此外,由於錄音規格或母帶保存狀況無可避免的噪訊,經良好的類比重播後,往往得以與原始音樂訊號間有明顯的分離、甚至大幅降低。

    ●三、類比數位轉換。
      在今天已是非常普及且簡單的技術,一般人利用簡單的電腦設備就能夠做到,如將錄影帶轉成VCD或DVD。類比數位轉換技術仍在進步之中,雖然影響是極其有限的。(註三)

    ●四、數位母帶。
      經過類比數位轉換所得的數位母帶,能直接製作成CD等數位媒介,但在此處下功夫者卻大有其人。現今數位科技的進步,使數位資訊的編輯極其簡便,任一套音樂軟體都能讓一般人在電腦上輕易的為數位音樂資訊加工,以改變其音質、音色、音高、篩減或加料等等,即所謂的後製。因應不同音樂類型、或錄音與播放系統間規格的差異,後製常不可避免,但請留意,後製必定帶來聲音的負面改變,既使僅是摘掉雜訊,也必定同時造成部分資訊的遺失。

      數位技術讓後製更為簡便,也使後製變的浮濫。歷史錄音轉錄並不存在後製的必要性,但實際上大部分歷史錄音轉錄廠不但運用後製技術,更標榜轉錄師的重要地位。這時,一個提問便出現了,歷史錄音聆聽者要的是重現當年真正的聲音紀錄,還是符合他們所追求的夢幻大師之聲?尋找良好的母帶、類比重播部分的考究,努力呈現忠實於類比母帶的音質,既使因母帶的各種毀損而具有不悅耳的部分,這是對原始資訊的重視與信任。(註四)

      相反地,後製或許能提供悅耳的音質,卻距離真實更為遙遠,何謂真實?轉錄師必定如此質問,他們不信任母帶,而他們通常也並沒有取得良好的母帶、甚至覺得沒有必要。

      我簡單陳述我所認可的真實。我們既不可能親耳聽聞,也就是真實的現場已不可得,那麼,退而求其次的真實,應該是錄音的全部資訊,至於錄音與真實的差距,自有當年的錄音師與製作人為我們把關,歷史錄音轉錄應該是盡其可能的復原原錄音,此時,任何試圖以想像為憑據、妄加更動原始錄音狀態、翼求以此得到真實的想法或宣示,都是極不恰當的。

    (END)

    註一、如Dumazert在法國聲樂錄音、Morin在法國器樂錄音、Gebhardt在德國歷史錄音領域中,都以當年錄音製作的第一線身份,個人擁有權威母帶的檔案庫,並且與其他同時代重要人士互通有無,故具備著難以取代的地位。

    註二、Dumazert先生在MALIBRAN音質問題上的答覆,為此做了最佳詮釋,「這是我當年親耳所聞!」現今許多愛樂者以為找到盤帶、SP或LP,以相應系統播放就得到忠實音質,這都是小看了類比重播部分的困難。此時,這些耆老們所製作的CD,反而是得到忠實音質的最佳途徑。

    註三、Morin先生從八○年代初期即擔任許多法國歷史錄音相關轉錄的藝術總監,以我所收藏、Morin先生在各時期相同演奏版本的不同轉錄來比較,音質逐次更顯傑出。對Morin先生來說,母帶本就是他所掌握的,類比重播也必定是他原本就使用的播放方式,故而音質的逐步進化,應該來自類比數位轉換技巧的進步。

    註四、PEARL出版了許多罕見錄音,母帶與類比重播部分都不算極佳,但由於不後製,既使噪訊較大、音質較硬,但在良好的音響上播放,資訊量卻極令人滿足。ARCHIPEL系列的全動態轉錄理念,簡單講就是不做壓縮動態的後製。壓縮動態因為能相當簡便的得到較為厚實的音質、且避掉兩端的失真,而成為最被廣泛運用的修飾方式。保留完整動態同時也保留了兩端頻段的失真,卻能更完整的呈現自然空間泛音、音樂表情的起伏、與樂器的透明感與質地。

  3. #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5
    Thanks
    3,512
    Thanked 5,494 Times in 1,853 Posts

    預設

    (轉自《交響情人夢》的古典音樂視野:音樂的『調和感』)http://www.my-hiend.com/vbb/showpost...29&postcount=4

    ...........

      (古典)音樂的本質在『調和』,這在美好時代時期的著名巴黎四大樂團之三:巴黎音樂院樂團、柯隆內樂團與拉慕魯樂團之錄音資料,真的是一清二楚的趨勢。透過古典音樂欣賞者中特殊的『歷史錄音欣賞取向』,更是可以了解很多音樂欣賞的旨趣。

      非專業的古典音樂愛好者,接觸管弦樂的歷史錄音,絕大多數都是從『福特萬格勒』與『托斯卡尼尼』兩位超級著名的大指揮家去接觸。剛好這兩人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典型:在過去,我們把福特萬格勒稱之為『存在主義式演奏』,把托斯卡尼尼稱為『忠於原譜式演奏』。現在從『調和』的古典音樂本質,再加上法國樂團的精緻傳統,可以發現更重要的管弦樂藝術欣賞角度。(關於『存在主義式演奏』與『忠於原譜式演奏』可參考本人文章:從古典音樂的有聲記錄談藝術欣賞的『時代處境』與『心靈躍升』角度)

      托斯卡尼尼強調『照譜演奏』,嚴格遵守樂譜的指示與速度節奏。同一段主旋律,貝多芬既然先用小提琴、再用豎笛、再用法國號來接續演奏,那麼為了突顯樂譜中變換樂器音色的特性,托斯卡尼尼採取先後『突顯該聲部演奏主旋律時的音量強度』之方法,清楚交待了樂譜上的細節。可惜的是,這種『突顯音量』的方法,非常容易造成不同聲部之間完全無法『調和』。托斯卡尼尼的美學極可能主導了整個美國古典音樂欣賞界的觀點,隨之發展的古典音樂唱片錄音,通通採用按照樂譜主旋律來『突顯某樂器音量』的錄音法。結果,造成這些唱片無論多麼發燒,最多是產生音響快感,卻幾乎完全得不到任何音樂或錄音上的『調和』美感。

      福特萬格勒被稱之為『存在主義式演奏』,在於他主張演奏家可以主動詮釋音樂意旨而更動樂譜內容。他特別驚人的才華在於整齊劃一的速度變化(甚至完全違反原譜),吸引愛樂者的情緒與之共舞。換句話說,他掌握了某種『時間軸上先後的縱向調和美感』:同樣的速度,這邊加快那邊漸慢,硬是能在精神層面上說服欣賞者而獲得美感。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會有那麼多音樂欣賞心得偏好『野田妹』類型,正是對福特萬格勒的成就之夢想追尋。但是,為了充分掌握樂團在速度變化劇烈下的整齊,福特萬格勒明顯偏重『小提琴聲部』,以小提琴聲部來主導樂團的精密進行變化。於是,一不小心,就會嚴重喪失『同一時間』於『不同樂器』之間的『調和美感』。福特萬格勒之後的柏林愛樂指揮家,從卡拉揚到阿巴多,這種『交響曲等於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的嚴重問題一直無法解決。


      我先前沒有聽過法國樂團在美好時代時期的歷史錄音唱片,對於上述兩種調和美感的缺失問題,總覺得是歷史錄音的天限。聽過了這些經典的巴黎樂團之演奏水準後,才發現問題真的是在於『調和』。


    TIMPANI 拉慕魯管絃樂團
    1929-1933


    CASCAVELLE
    拉威爾歷史錄音大全集
    (巴黎音樂院樂團、其他夢幻名團)


    CASCAVELLE
    柯隆內管弦樂團

      在這些歷史錄音中,無論是那個傳奇樂團,通通有著『調和』能力超強的事實。最基本的聽感就是:在 TIMPANI 的拉慕魯樂團1929(1930?)之拉威爾古風小步舞曲,雖然是極糟糕的老錄音,但是,五種不同樂器的合奏效果所混出來的獨特音色仍然非常清楚,並且可以直接穿透樂團而分別注意到某一樂器的獨奏能力,這是最偉大的『樂團合奏之透明感能力』。對比之下,克路易坦與巴黎音樂院 196x 那套錄音超級發燒的同曲目錄音,仔細一比,合奏音色極佳,但是單獨樂器的透明感硬是稍稍輸了一點點。到了改組後的巴黎管弦樂團,馬替農與其在 197x 的錄音,合奏音色就明顯輸了一截,獨奏之透明感變得突兀了。到了 Inbal 與 ORTF 的近代錄音,更是雙雙遠輸。

      這些歷史追尋說明了一個事實:管弦樂團合奏美感真的來自於『調和』;無論走那種演奏路線取向,最後的門檻都是在於合奏時的調和能力。有趣的是,若論及樂手的獨奏能力,卻是越來越強!今日要找到能演奏出超技曲目的演奏家實在遍地皆是,為何樂團的合奏反而難以感動人?也許正是漫畫中借由主角千秋之口所說的:『能以理性的力量,專心對音樂作品做整判斷的人』才算是音樂家,否則只能稱為『cantor』。不過,作者這個觀點,可能會導致福特萬格勒以來的『哲思型』演奏當道,這是前文指出的一個缺憾。


      還是回到那個第一小提琴首席的銘言:『合奏的精髓在調和』。對於福特萬格勒的欣賞,的確養成了一種『線條旋律的調和』之音樂欣賞素養,著重在時間軸上先後的縱向調和。所以當野田妹、黑木與保羅演奏浦朗克的三重奏時,漫畫作者只能想像出演奏速度與詮釋情緒的情節,無法想像出音色調和的情節。上述著名的巴黎樂團之演奏能力在於時間軸同時發生的橫向調和,表現出來的是『音色層次的調和』,產生超絕的透明感,而能在極糟的歷史錄音中,照樣清清楚楚聽到該時代的美好音樂。當然,也要感謝專業工程師如 P.Morin 與唱片廠商正確地製作歷史錄音唱片,才能完整呈現這些感人的音色瑰寶。

    (END)

  4. #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5
    Thanks
    3,512
    Thanked 5,494 Times in 1,853 Posts

    預設

    推薦這張超級通俗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Archipel Records - ARPCD0375
    Gyorgy Cziffra (piano)
    Paris Conservartoire Orchestra, Pierre Dervaux
    Studio recordings 1957

    我原先己經『厭惡』這首『流行音樂』厭惡到爆了,因為聽了半天,除了煽情還是煽情。今天聽過這張唱片後,天啊!柴老大我真是對不起你,原來你到巴黎來不是白來的:管弦樂的合奏藝術與鋼琴之配合這麼好聽啊!

    對音樂本身有興趣的樂友務必買下來聽,保證徹底顛覆你對柴老大的映象,回歸柴可夫斯基他真正想聽到的『音』究竟是什麼!

    Pierre Dervaux 是我最愛的法國指揮之一,加上巴黎音樂院樂團後,居然讓柴可夫斯基這首流行音樂有這麼高的藝術價值,太驚人了!錄音一點都不必擔心,它是全頻段動態無壓縮,超高頻與超低頻暫態己經是MDG這種等級了;唯一的缺點是音場寬度定位不佳,音場高度可是直破屋頂的,這正是正確轉錄的優勢。

    看起來,Archipel 如果出 EMI FRANCE,我一定會買到爆!

    P.S. 有人喜歡福特萬格勒在EMI著名的1951拜魯特之貝多芬第九嗎?請聽:

    Archipel Records - ARPCD0401

    我這個擁有第一版CD的,上述轉錄簡直把一版CD打好玩的;上次大張旗鼓出版的OFXXX一完全比不上,在正確音響上一比較就知道了...:) 只是我個人『不推薦』這張,我比較推薦另一個討論串提過的:


    無論是音樂演奏水準還是錄音藝術水準,這張1942的唱片都比拜魯特那張『好』太多了....

  5. #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5
    Thanks
    3,512
    Thanked 5,494 Times in 1,853 Posts

    預設

    這裡有沒有瘋狂痴迷華格納的樂友?....:)

    因為對法國古典音樂的體會,讓我知道必需研究華格納才能理解法派古典音樂的根源;結果一聽《指環》,慘了,被《諸神的黃昏》毒到了。

    更慘的是,錄音室的1960之後錄音,幾乎沒有能聽出華格納音樂的『音』的水準。

    再更慘的是,拜魯拜實況錄音或錄影,自從拜魯特音樂節成為一種時尚後,連『樂』的水準都出了問題。

    結果只能聽歷史錄音,幸好,有很多歷史錄音可以想見當年的黃金歲月與人文遺韻。再加上正確無比的轉錄,『音』與『樂』都可以得到豐富的滿足。

    前述 Archipel、Living stage廠牌背後的德國老板 Gebhardt,本身大概就是病狂的華格納迷,出版的拜魯特實況錄音把這種音樂的『戲劇感動』抓得一清二楚。同時他也努力找到法國樂團演奏的華格納,更是清楚表明了法國古典音樂如何吸收了華格納的才華,而出現丹第、德布西....等音色高手。
    (該廠牌的簡介: http://blog.roodo.com/stsd/archives/2365456.html )

    可惜!這麼需要正確錄音的音樂,這麼多唱片版本,竟然只能回到歷史錄音去尋找感動。目前為止唯一找到的正確錄音只有下這套唱片中選曲:《諸神的黃昏》的最後結尾:


    因此,底下會寫幾篇感想,都是針對歷史錄音;想分享華格納的樂友可以交流了,只是我推薦的唱片如果又賣光了那不甘我的事!....:P :P


  6. #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5
    Thanks
    3,512
    Thanked 5,494 Times in 1,85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這裡有沒有瘋狂痴迷華格納的樂友?....:)
    剛剛讀完英國文豪蕭伯納的《華格納寓言》,並且找了一些相關資料。真糟糕,我的華格納欣賞角度跟他們簡直相差十萬八千里!:O :O

    蕭伯納的《華格納寓言》是標準範例:他完全、徹底只注重華格納『樂』之層次:重視的是華格納『樂劇』中表達的人性情感與人生哲理、旁及社會哲學與形上學。至於華格納『音』的作曲技巧獨創性與美感,他幾乎、完全講不出個所以然來。

    當然華格納之偉大,樂之層次的提升也是重要的一部份;但是太過於不重視『音之層次』,無怪蕭伯納認為《諸神的黃昏》比不上前三劇的哲思意涵而加以批評,而我這個初入華格納的愛樂者很快就發現我所熱愛的法派古典音樂家,正是吸收了《諸神的黃昏》之『音』的創見,才會有那麼偉大的法派古典音樂產生。

    因此拜魯特音樂節實況錄音,的確有很多一般唱片難以企及的『風味』;但是從音色營造的欣賞角度,舒李希特這位正統德國指揮與巴黎音樂院樂團結合的華格納,卻是讓我感受到無上的聲音美感,完全是法派古典音樂的先鋒。

    看起來,談論華格納,多半又要面對『音、樂無法分立』的老問題了。

    建議對此問題有興趣的樂友,嘗試聆聽這張舒李希特與巴黎音樂院樂團結合的華格納:


    請直接聽齊格菲之死前最後的獨唱,在第四軌。1954的MONO錄音,我可以聽到弦樂至少分成八個以上的聲部,採取不同的和聲,來演奏樂曲剛開始的『震音』樂段。同時間,木管此起彼落又合作無間,每個木管聲部都是一清二楚。聽到這段音樂,全身整個毛細孔都發麻了!.......:P

    相對的卡拉揚與蕭提.....嗯......保證聽不出我上述的音樂感動.......

  7. #7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5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quote:"相對的卡拉揚與蕭提.....嗯......保證聽不出我上述的音樂感動......."
    我要是沒記錯,這兩個都不是在拜魯特錄音。我只有貝姆在Philips的拜魯特錄音。晚上試試看。

  8. #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5
    Thanks
    3,512
    Thanked 5,494 Times in 1,85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我要是沒記錯,這兩個都不是在拜魯特錄音。我只有貝姆在Philips的拜魯特錄音。晚上試試看。
    "相對的卡拉揚與蕭提.....嗯......保證聽不出我上述的音樂感動......." ==> 我的意思是:這些版本的音色合奏效果極差!若是認為這也是不錯的版本,那就可能沒有欣賞到華格納的音色藝術創見了...:)

    至於貝姆,還沒有聽過,等著你的心得分享!....

  9. #9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5
    Thanks
    3,512
    Thanked 5,494 Times in 1,853 Posts

    預設 無間發現一個播放『歷史錄音』之LP的密技

    無間發現一個播放『歷史錄音』之LP的密技,特此紀念....

    話說這一陣子一直在瘋『超低針壓密技』,結果卻證明了硬懸吊(低馴服度?)的MC唱頭無法進行完整的『超低針壓密技』,挫折萬分。

    這兩天把所有的LP唱片,使用這顆硬懸吊的 ortofon contrapunt a 重新聽一遍,目地是確認這顆無法進行『超低針壓密技』唱頭會不會違反錄音藝術?幸好,仍然完全符合錄音藝術的要求。應該這麼說:硬懸吊的MC唱頭音質不是那麼好,但是HI-FI性能算是比較正確的。

    播放手上幾張MONO且1955年(大約)之前的『老錄音』LP時,馬上感受到老錄音的『暫態』被壓縮一大截。很多人都以為MONO與STEREO差很多,我認為那是假相,真正的差異在於,50年代約中期時錄音的『動態、暫態與能量』都大幅提升,遠遠超越重播器材的負荷能力;因此若是1958的MONO,說不定比2009的 STEREO 還要更 HI-FI呢!

    而我手上的MONO LP是 1951、1952的,似乎沒有趕上 1955 之後的大躍進,所以馬上感受到老錄音的『暫態』被壓縮一大截。

    靈光一閃,硬懸吊的 ortofon contrapunt a 無法進行『超低針壓密技』是因為大動態樂段會跳針,那麼沒有大動態的老錄音,硬是使用超低針壓玩一玩會如何?一試之下......哈哈哈哈....爽死了!我可能找到為何 CASCAVELLE 的 193X 轉錄可以有那麼強大的動態了!

    硬懸吊的 MC唱頭加上『超低針壓密技』,雖然在HI-FI的LP會嚴重跳針,但是老錄音暫態不足,跳不起來;反而超低針壓徹底毫無保留地找到少得可憐的暫態,說不定還主動加上更快速的反應;總之,幾張聽起來老裡老氣的MONO LP:伊赫瑞斯特的德布西與佛瑞、克路易坦的聖桑與法朗克,通通變成極度高傳真的現代錄音,TESTERMENT 與 EMI FRANCE 轉錄的 CD 完完全全被徹底打趴!....... 8) 8)

    這下子我敢猜測了:為什麼 CASCAVELLE 的 193X 轉錄可以有那麼強大的動態?難道就是硬懸吊的唱針加上『超低針壓』?...:P

    這下子手上一些老錄音通通變成無比美好的 HI-FI 享受,對於追憶歷史錄音美好時代之樂友,這可真是一大福音,只是不知道去那裡收集這些老錄音的LP?....:)

    但是,有很多 MONO LP 是1955年代之後的高傳真錄音,動態超強,那就完全不適用本密技了。我誤買了一張MONO版的克倫貝勒之馬勒四,難得EMI ENGLANG的HI-FI級錄音;用此密技一放,當然是破音連連鐵定完蛋!.... :P

  10. #10
    註冊日期
    2010-10-22
    文章
    31
    Thanks
    11
    Thanked 60 Times in 2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quote:"相對的卡拉揚與蕭提.....嗯......保證聽不出我上述的音樂感動......."
    我要是沒記錯,這兩個都不是在拜魯特錄音。我只有貝姆在Philips的拜魯特錄音。晚上試試看。
    遙想戰後拜魯特音樂節的黃金年代

    分類:古典音樂
    2012/03/29 21:44

    周日拜訪花蓮的友人,分享近期聆聽華格納《尼貝龍根指環》Wagner : Der Ring des Nibelungen樂劇的心得;相信有心試圖聽懂指環的人,第一步的共同選擇應該是蕭提指揮維也納愛樂的Decca大套裝指環,當年在名製作人John Culshaw (1924~80)意志貫徹下錄製完成,傳說耗費的財力和資源竟龐大到引發Decca整個公司的財務危機,為了錄製一套唱片不計成本的態度,實在不是現今唱片公司只為營利只求生存的短視做法所能想像,但也正因為這樣追求完美的究極精神,才得以造就了這座散放著萬丈光芒的歷史豐碑。


    Decca錄音的代表作:1958~65蕭提的指環(Decca 414 100-2)

    凡事總有正反兩面,這套演錄俱佳的蕭提版指環,耀眼的光芒遮蔽了我們的視線,讓我輩以為再無其他版本足以匹敵,再無其他演唱演奏堪與比肩。直到鑽研歷史錄音甚深的學弟 郭 醫師,提醒我該注意最近Testament唱片公司重新發行,由Keilberth指揮演出1955年拜魯特音樂節的指環實況錄音;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買進,一聽之下大為震驚,原本以為無可踰越的Decca蕭提版,相形之下竟不如Keilberth現場演出所散發的熱力,演唱大神佛旦的同為傳奇男中音漢斯霍特(Hans Hotter),原本以為他在蕭提指揮下的佛旦已是絕唱,沒想到他在1955年的拜魯特現場才是孤絕的頂峰,聽他在指環首日《女武神》第三幕第三景中演唱佛旦的告別,身為權勢最高的大神卻需火封告別自己最鍾愛的女兒布倫希德,懊悔與無奈心情交織煎熬下的佛旦,聲淚俱下地唱出《最後的親吻 letztem Kuss,威厲的大神此刻成了最脆弱的老父親,孤苦無助地足以讓聆聽者跟著潸然淚下…..


    1955年拜魯特音樂節現場凱伯特版,為史上第一套立體的指環錄音


    1955年凱伯特竟錄了第二套的現場指環,Moedl的布倫希德竟超越了Varnay!!!

    這份精彩的現場錄音讓我對50年代的拜魯特音樂節產生了好奇和興趣,眾所周知二戰時華格納的兒媳溫芙蕾(Winifred Wagner, 1897~1980)對希特勒的公開支持與崇拜,許多人以為在當時歐洲人仇恨納粹的心態,拜魯特音樂節在戰後可能再不會重見天日了,直到溫芙蕾於19491月宣布辭去拜魯特音樂節總監一職,傳給所生兩子魏蘭(Wieland Wagner,1917~66)和沃夫崗(Wolfgang Wagner,1919~2010),拜魯特音樂節重生的契機總算到來,戰後首次在19517月重新舉辦,其開幕音樂會即是由福特萬格勒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這個歷史事件也造就了這次演出的不朽傳奇。


    佛特萬格勒永垂不朽的1951拜魯特貝九名演

    1951年拜魯特音樂節的重頭戲落在「指環」,這一年總共推出兩場,第一場由克納佩茲布許(Hans Knappertsbusch)指揮,第二場則由當時迅速崛起的卡拉揚指揮,年齡相差20歲的兩位指揮,風格差異更有天壤之別:克氏是最正統的老派華格納風代表,他的指環速度沈穩氣度恢宏,有著史詩般的氣勢,卡拉揚卻以清晰的織體與緊湊的速度取勝。卡拉揚自任鋼琴伴奏接下所有演出的排練,讓他在音樂節音樂演出的影響力更為巨大。指環中與佛旦一樣重要的布倫希德,在當年的拜魯特是由瓦爾奈(Astrid Varnay)擔網,她演出的布倫希德傑出到讓卡拉揚直呼「我都有了瓦爾奈,又何需一顆大樹在舞台上」,於是得以完全呼應魏蘭.華格納的新拜魯特(Neu-Bayreuth)風格,讓舞台完全空曠、近乎沒有布景,成為將華格納演出推上新局的里程碑。


    最珍貴的一張照片:1951年拜魯特音樂節重新開幕,指環兩位大指揮家與華格納的兩位嫡孫

    這幾位頭文字K的指揮家(Knappertsbusch, Keilberth, Karajan),聯手競演出最輝煌的戰後拜魯特音樂節盛宴,在指揮大師及華格納歌手逐漸凋零的今日,拜魯特音樂節的製作被評為只能以舞台特效取寵的馬戲團化表演,如今造訪拜魯特音樂節的主要理由,竟只是為了去朝拜矗立在Green Hill小丘上的節慶劇院(Festspielhaus)當地的特殊氛圍,更讓我對那段戰後黃金50年代緬懷不已……


    在1956年的克納佩玆布許拜魯特現場中,可聽到霍特(Hotter)唱出最感人的大神佛旦
    此篇文章於 2012-05-27 05:48 AM 被 Dieskau 編輯。
    音樂是我的信仰我的宗教

  11.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ieskau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