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共5頁 第一第一 ... 345
顯示結果從 41 到 48 共計 48 條
  1. #41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不能只是看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
    Peter強調,很多人只是看頻率響應,只要頻率響應好就可以了,Steinway也看頻率響應,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時間響應(time response)才是應該要擺在第一順位的,時間響應對了,再來修正頻率響應就好,舉例來說,或許喇叭本身有了最好的頻率響應,但是在音響空間當中,這些頻率響應對應不同的時間,結果就是一個非常隨機無法預測整體的頻率響應出現,又例如,低頻、中頻與高頻的時間都不一致,那麼樂器就無法正確的展現出來,即使頻率響應是很漂亮的。頻率響應的調整是很容易的,時間響應就沒那麼容易了,低頻不夠時,我們可以將喇叭往牆邊擺增加低頻,此時低頻量雖然增加了,聽起來卻比原來不清楚,這就是時間響應的不正確。再舉例來說,有些人在建造AV劇院空間時,會在許多位置擺放超低音,得到完美的頻率響應,而不做任何聲學的處理,他們也認為這樣是很好的,因為頻率響應很好,但問題來了,每一個在不同位置的低音都有自己的反射效果,不同的相位,不同的延遲時間,時間響應是完全無法一致的。每一種樂器都會涵蓋各種頻率,只是多跟少而已,例如長笛還是會有些許的低頻,大提琴也會有些許的高頻,如果各個頻率沒有辦法依照該有的時間再生,樂器就無法正確的再生。低頻若時間不正確,就會聽起混濁,或許有些發燒友會認為這是溫暖聲音的表現, 但其實你根本已經聽不出正確該有的樂器形體。

    音樂的真締 (The heart of Music)
    在Steinway的哲學,音樂的真締其實來自於低頻,低頻是音樂的靈魂,是你能得到感覺的來源,會打動你的心,讓你的心感受到音樂,當然這個前提必須是要中高頻的再生也是精準正確的。在設計Model D的時候,我們要求低音單體的速度是要比高音單體更快的,或者是說幾乎是一樣的速度,低音單體在5kHz可擁有很好的頻率響應,低音單體的振膜是超輕量設計,聲圈非常短。一般箱體式喇叭(Box)的低音單體,必需要計算來自箱體對應的聲壓,如果低音單體與聲圈非常輕,通常無法做到下潛的低頻再生。Model D透過強大且深的磁鐵系統,輕薄的聲圈解決了這樣的問題,Steinway對低音單體的要求是速度要快、失真要低、效率要高,而非單是漂亮的頻率響應。

    回到時間響應的重要性
    為了達到時間響應一致,我們在Model D加入了DSP控制,用來控制低音、中高音的反應,Steinway的主機(擴大機)跟一般擴大機是不同的,因為其有DSP裝置,若是推動Model D喇叭時,系統的DSP就會以Model D的模式運作,針對Model D喇叭上的單體進行最佳化的驅動設定,然後再加上空間的校正功能,這些都是以數位化處理(Digital Domain)所達成,類比領域(Analog Domain)是無法進行這樣校正處理的。很多人詢問是否能單獨購買Steinway喇叭或擴大機,當你瞭解之後,其實這是沒意義的,因為他是一套很完整、很特別的系統。當然我們也因此少了一些市場,因為有些人已經有擴大機或喇叭了,他們只想換其中一樣器材,而非整套的系統,但實際上比較常見的是他們會購入Model D,而把其他器材都出清掉。

  2.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Leo Yeh For This Useful Post:


  3. #42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Room Perfect與其他廠商的技術有什麼不同?


    Peter表示,他從1993年開始就投入這方面領域的研究,發展出全世界第一個房間補償技術(Room Compensation),是一個考量全方面的校正技術,我們不僅測量人們的聆聽位置,還包括其周圍的環境,做一個整體的環境瞭解,這跟至今還是只是測量一個聆聽位置,單一個點的技術就很明顯的有不同的,這也可以對應到前面我們曾經提過的,您所聽到的很大一部份是來自空間的聲音。在花了幾百萬美金的研發費用及幾年的時間後,Peter表示他那時是NAD的老闆,試圖的將這樣的技術加在NAD的產品中,在那時系統設定校正好後,結果是有時好、有時壞,校正後的效果不是那麼一定可以變好的,而且每次校正後的結果都不太一樣,無法預測,因此差不多在10年前,Peter決定投入更多資金去研究,要跳脫現有的思維與技術,Peter找了更多的專家,那時也剛好與Steinway & Sons開始接觸。這個團隊發現了一個特別的是,我們必須要計算出整個房間裡系統的能量響應(Energy Response),還要能區分左、右聲道。我們瞭解、對中高音進行很單一簡單的測量是沒太大意義的,麥克風與聽到的聲音是完全不同的,或許低音可以透過一點進行瞭解,但中高音是沒辦法的,所以這樣當然沒有辦法進行正確的校正,因此我們不僅要瞭解聲音的情況,還要明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聲音,然後才能知道我們該做什麼樣的校正。Peter舉了個麥克風錯誤測量的例子,一個是房間左邊是玻璃門的情況,右方是開放的,如果你在聆聽位測量,那麼來自左邊會有喇叭直接音與來自牆面反射的聲音,這其中會抵消(cancellation)了一些能量後進入麥克風,而來自右邊的只有喇叭的直接音,並無反射抵消的效果,所以測量出來會說,左邊的高頻會比右邊的少,但實際上您聽到的是左邊聽起來比右邊更為亮,但一般系統會進行反方向的校正,將左邊加入更多的高音,這當然是不正確的,會有這樣的結果也是因為你只是進行一個位置的測量,Room Perfect則是進行多點的測量,以求完整的瞭解每隻喇叭在房間中所產生的聲音,然後進行更完整的比較後,進行校正。一個單點的測量是無法了解這空間、與系統所產生的聲音、能量的,必須要透過多點的測量後才有辦法。

    在發表Rooom Perfect測量後,許多其他公司也將單點測量改為多點測量,他們以為這樣就會與Room Perfect做得是一樣了,但他們是將多點測量後的結果進行簡單的平均,然而進行校正,這與Room Perfect的邏輯是完全不同的,Room Perfect當然不是做簡單平均的工作,而是去瞭解整個房間的能量分佈與聆聽位的情況,很多人詢問Room Perfect是校正時間響應或者頻率響應?其實真正能校正的只有頻率響應,但是在校正時我們加入了能量分佈的考量,舉例來說,如果一個80Hz的波峰在一個房間內需要2秒來消化,那麼我們將其頻率消減一些,其所對應的消化時間自然就會更快,其實重點是背後的思考,而非單純只是"頻率"或者只是"時間"。很多人在體驗Room Perfect校正後的聲音,通常最先感受到的是更清楚、更良好控制的低頻及聆聽到更多的細節是以前沒聽過的。Room Perfect是三度空間聲音的測量,這樣的技術也是無法輕易被複製取代的,其中的精髓是相當複雜的,且我們擁有這項技術的專利(整份說明有50頁)。

  4.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Leo Yeh For This Useful Post:


  5. #43
    註冊日期
    2007-05-23
    文章
    4,982
    Thanks
    2,157
    Thanked 3,874 Times in 1,491 Posts

    預設

    這樣來說好了,這類產品的know how就是如何取樣測量、如何運算,來修正同樣的東西。

    目前大概total solution需要考慮三個數據,Time Domain、frequencies domain、喇叭本身的相位差。

    各家技術的差別是如何取樣、取什麼樣、取多少樣、在哪裡取樣,取得他需要的samples之後,有自己對這些數據的運算方式,而不是他發明了什麼新的數據。

    Room Perfect大概是目前唯一是這類多點測量跟運算有合理聲音改善結果的佼佼者。
    此篇文章於 2015-01-11 04:40 PM 被 AndyChu 編輯。

  6.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AndyChu For This Useful Post:


  7. #44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人性化精準的測量設計
    Peter過去為NAD的總裁,NAD的用家可說是數百萬以上的,他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消費者在買了好的器材、喇叭回家後,聲音的表現可說是隨機(Random)的,因此我們開始思考,我們不希望消費者買了器材後在家所發出的聲音是隨機無法預測的,我們希望給消費者更為可靠的聲音表現結果,再舉例來說,Room Perfect有一個特色,在測量時是可允許一些背景噪音存在的,這並不會影響整體測量的結果,因為一般用家的環境是會有一些噪音存在的,我們必須要考量這點進去,當然,如果背景噪音太大影響測量時,系統也會發出警告停止測量,Room Perfect測量時是產生單一訊號,極端的精確的頻率,然後測試後,系統運算會將所有不該有的雜訊去除,這時系統就可得到這些頻率在這空間裡的狀況,計算出所有該有的資訊,你也可以發現每次測量所需要的時間不同,有時候很快,有時候很慢,這跟麥克風的位置是否能得到系統想要得到的資訊有關,包括最深到最高的所有資訊都要測量到,系統會判斷測量的完成程度已已完成多少,因此Room Perfect的測量只有完成度比率的問題,沒有測量失敗的問題存在。我們賣了超過5千套Room Perferct系統到錄音室中,未曾聽過有反應聲音出現問題的,頂多是聽到Room Perfect並沒有進行什麼校正,那是因為那間錄音室已經擁有正確的聲音表現了。

    Fully Digital Amplifier
    我們的擴大機稱為D/A擴大機,技術上來說或稱為Digital to Ananlog Converter,不是擴大機,是PWM Converter,已擁有足夠的電壓驅動喇叭,因此系統中並沒有前級存在,系統的設計沒有"放大'存在,這與傳統的擴大機作法是不同的,我們並不做放大電壓的設計,我們不讓訊號放大,讓訊號的產生從頭到尾是一致的,在D/A Converter裡是電源供應,產生正、負訊號,然後持續的往喇叭輸送,因此也沒有回饋(Feedback)存在,這樣的做法不會有多餘的訊號,時間不正確的訊號產生,這樣的作法讓我們達到了113dB的訊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可說是達到沒有任何雜訊的結果,此時Leif將系統的音量轉到最大99.9,並請我將耳朵貼在高音,果然,這麼大的系統在最大音量時聽不到任何雜訊產生,Leif表示這是音響系統所能達到最高的寧靜程度,如果是一般類比系統,然後將音量開到最大,很明顯的一定會聽到許多雜訊產生,類比系統的路徑是相當複雜的,從訊號進前級放大、音控、後級,如果是劇院,還要將類比再轉成數位進行修正,再回到類比,中間還有線材等等...但在Steinway的Fully Digital Amplifier設計,我們從頭到尾不改變訊號,系統擁有完整的解析、完整的頻率(Full Scale, Full Resolution)。既使是在Steinway的多聲道系統中,我們也是採取這樣的做法,我們告訴用家,如果您能從這系統中的那隻喇叭聽到雜訊產生,那麼你不用付任何錢,但一般系統在正常音量時就會有雜訊可聽到了。



    我們希望Steinway的系統在交付給用家後,就不需要再花任何的錢!例如電源處理器,許多系統在裝上後會有改進,但請千萬不要用在Steinway的系統,不會有什麼幫助的,如果要用,請用在Steinway系統以外的器材(如藍光機)。Steinway的電源可供應70A,應該沒有電源處理器可以達到這樣的輸出,Steinway擁有2200瓦的輸出。

  8.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Leo Yeh For This Useful Post:


  9. #45
    註冊日期
    2011-01-14
    文章
    62
    Thanks
    40
    Thanked 53 Times in 3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Leo Yeh 查看文章
    人性化精準的測量設計Peter過去為NAD的總裁,NAD的用家可說是數百萬以上的,他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消費者在買了好的器材、喇叭回家後,聲音的表現可說是隨機(Random)的,因此我們開始思考,我們不希望消費者買了器材後在家所發出的聲音是隨機無法預測的,我們希望給消費者更為可靠的聲音表現結果,再舉例來說,Room Perfect有一個特色,在測量時是可允許一些背景噪音存在的,這並不會影響整體測量的結果,因為一般用家的環境是會有一些噪音存在的,我們必須要考量這點進去,當然,如果背景噪音太大影響測量時,系統也會發出警告停止測量,Room Perfect測量時是產生單一訊號,極端的精確的頻率,然後測試後,系統運算會將所有不該有的雜訊去除,這時系統就可得到這些頻率在這空間裡的狀況,計算出所有該有的資訊,你也可以發現每次測量所需要的時間不同,有時候很快,有時候很慢,這跟麥克風的位置是否能得到系統想要得到的資訊有關,包括最深到最高的所有資訊都要測量到,系統會判斷測量的完成程度已已完成多少,因此Room Perfect的測量只有完成度比率的問題,沒有測量失敗的問題存在。我們賣了超過5千套Room Perferct系統到錄音室中,未曾聽過有反應聲音出現問題的,頂多是聽到Room Perfect並沒有進行什麼校正,那是因為那間錄音室已經擁有正確的聲音表現了。Fully Digital Amplifier 我們的擴大機稱為D/A擴大機,技術上來說或稱為Digital to Ananlog Converter,不是擴大機,是PWM Converter,已擁有足夠的電壓驅動喇叭,因此系統中並沒有前級存在,系統的設計沒有"放大'存在,這與傳統的擴大機作法是不同的,我們並不做放大電壓的設計,我們不讓訊號放大,讓訊號的產生從頭到尾是一致的,在D/ A Converter裡是電源供應,產生正、負訊號,然後持續的往喇叭輸送,因此也沒有回饋(Feedback)存在,這樣的做法不會有多餘的訊號,時間不正確的訊號產生,這樣的作法讓我們達到了113dB的訊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可說是達到沒有任何雜訊的結果,此時Leif將系統的音量轉到最大99.9,並請我將耳朵貼在高音,果然,這麼大的系統在最大音量時聽不到任何雜訊產生,Leif表示這是音響系統所能達到最高的寧靜程度,如果是一般類比系統,然後將音量開到最大,很明顯的一定會聽到許多雜訊產生,類比系統的路徑是相當複雜的,從訊號進前級放大、音控、後級,如果是劇院,還要將類比再轉成數位進行修正,再回到類比,中間還有線材等等...但在Steinway的Fully Digital Amplifier設計,我們從頭到尾不改變訊號,系統擁有完整的解析、完整的頻率(Full Scale, Full Resolution)。既使是在Steinway的多聲道系統中,我們也是採取這樣的做法,我們告訴用家,如果您能從這系統中的那隻喇叭聽到雜訊產生,那麼你不用付任何錢,但一般系統在正常音量時就會有雜訊可聽到了。我們希望Steinway的系統在交付給用家後,就不需要再花任何的錢!例如電源處理器,許多系統在裝上後會有改進,但請千萬不要用在Steinway的系統,不會有什麼幫助的,如果要用,請用在Steinway系統以外的器材(如藍光機)。Steinway的電源可供應70A,應該沒有電源處理器可以達到這樣的輸出,Steinway擁有2200瓦的輸出。
















    請問小葉大 這是不是意味著 如果外接CAS如Aurender這類的產品時 建議直接接主機 不要再接DAC 因為會多一次DA AD的轉換?

  10.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star For This Useful Post:


  11. #46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只要steinway本身有的 當然就不要再重覆了

    Aurender 數位輸出直接給steinway解碼是很合理的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1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Leo Yeh For This Useful Post:


  13. #47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Good enough is not good enough
    Peter早在1996年就開始進行全數位擴大機的研究,這個研究團隊約有30位這方面的頂尖高手,而且可以使用業界最頂尖的專利技術,Peter舉例說,他們從5年前就開始研發一個更小尺寸的Model D,並投入了很多的錢進行開發,直到2個月前才完成。那麼從Model D問市以來也有幾年的時間了,Model D有任何的不同嗎? Peter說除了一些軟體操作介面、測量邏輯有更新外,硬體部份,包括聲音,現在與剛上市的Model D是完全一樣的,在Model D上市時,其實就代表著Steinway認可這產品已經到達很完美的成果。

    No compromise to Multi-channel
    當我問Peter既然產品沒有必要更新,那麼未來有什麼計劃呢?Peter很神秘的笑著說就算有也不打算透露,不過Petere表示讓多聲道系統也能達到High End的表現是Steinway現階段的首要工作,多聲道其實複雜許多,喇叭變多,前端訊號、解碼也都複雜許多,很多高價的多聲道系統因此在聲音品質上有所妥協,但是Steinway的技術,讓訊噪比可以在多聲道達到最高的標準,Steinway可以達到250個聲道都能有像Model D一樣的高品質聲音水準,當然在多聲道系統中,Steinway還有其他的專利技術,例如低音與中高音的結合方式,Peter表示聲音的進步比影像更困難的多,聲音不一定是有框架與方向可以去研究的,往往必須跳脫現有的框架,影像則比較具體,例如畫素的提升,而聲音呢?例如時間的影響,就複雜的許多,人對聲音的感官是非常敏感與快速的,但聲音的速度又比光慢,這也是聲音受到空間會影響這麼大的原因。

    92家音響店與Dali的擁有者
    Peter表示目前他是丹麥,挪威、瑞典、荷蘭等國家,92家音響店的擁有者(Hi-Fi Klubben, http://www.hifiklubben.com/),而且經營的非常成功,因為他們會告訴消費者真相,有著可信賴的服務,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讓消費者購買的開心,買到他們真正想要的東西。Peter也是Dali的老闆,Dali應該是目前歐洲最大的喇叭公司,許多品牌其實都已經移到大陸了,但Dali仍然是在丹麥,Dali一樣是以製造出讓人可信賴的喇叭為宗旨,也因為這樣,Peter才有足夠的基礎能進行心中完美計劃的實現,就是Steinway系統,讓大家猜一猜Peter在Steinway的研發已經花了多少錢?說出來您一定會嚇一跳:6千萬美金!Peter也開玩笑說,很多很有名的公司,其實只有一位工程師而已。Peter也很自豪的說,自Steinway系統發表以來,市場上看不到任何二手出現。



  14. #48
    註冊日期
    2012-07-06
    文章
    6,202
    Thanks
    34
    Thanked 2,771 Times in 1,555 Posts

    預設



    Berlin Affair

    Berlin Affair是一張以發燒片為製作目標的鋼琴專輯,由日本鋼琴家Chie Ishii演奏,曲目以蕭邦和Chie Ishii的作品為主,演奏所使用的便是Steinway & Sons的鋼琴,由Steinway & Sons的系統來播放正恰恰好希望能傳達出最原始的琴聲。

    Chie Ishii的演奏流暢動人,將敘事曲演奏的如同述說故事一樣,對於節奏的掌握令聽者感到十分舒適、愉快,從第一首曲子便可感受到演奏者的優異和高規格錄音的成效,琴鍵的輕重敲擊、聲音強弱都很清楚,空間中的泛音和聲音餘韻、演奏者踩踏動作的細節也很明顯。整張專輯都有一點嚴謹卻很細膩,每首都有不同的變化,如第四軌同專輯名稱的<Berlin Affair>,便不再是單純的鋼琴獨奏曲,另外加入了合聲和其他樂器,樂曲從開頭單一鋼琴的沉穩氣氛,改變為活力十足。第五軌的<Chopin,Chopin,Chopin>,則揀了蕭邦的代表作品如練習曲、圓舞曲、波蘭舞曲、幻想曲一同演奏。

    特別的是第九軌<Nerve>,這是一首打擊樂器的獨奏曲,沒有鋼琴在這首曲子中,我認為這可能是要讓聆聽者體驗好的錄音環境下,不同型態的樂器能展現出的差異性。在這首錄音中,樂曲並不複雜,感受到聲音位置更加明確,但聲音的形體比鋼琴小了許多,一樣是相當近場的錄音,但打擊樂的錄音讓人有錄音空間較大、聲音相對較小的感覺,相較下鋼琴的聲音較豐富、複雜,聲音便有了填滿空間的不同體會。

    Steinway & Sons Model D對於鋼琴的聲音表現能用非常自然來形容,聲音透明、單純,沒有一絲絲的突兀或不均衡,雖然不是討喜或是特別有魅力的聲音,但就是讓我覺得很舒適、簡單、自然沒有音染,這個感覺很強烈,和一般喇叭聽到的聲音不太相同。


    Cherry Blossoms 2 (櫻 2)

    第一軌<櫻日和>,由中國二胡演奏家賈鵬方為主奏,從一開頭便展現出二胡溫柔帶著暖意的音色,演奏速度不疾不徐如櫻花落下一般優雅、美麗。使用鋼琴和弦樂團作為背景伴奏,適時地留白,讓曲子更加動人深刻,將陽光照入櫻樹林中的意象帶到聽者的眼前。Steinway & Sons Model D自然的音色在此處更彰顯了不加油添醋的樂器和畫面有多麼動人。

    第二軌<早春>,由中國樂器琵琶和鋼琴互相搭配演出,Model D表現出琵琶聲音的清晰透亮,撥弦餘音繚繞,充滿整個音響室,整首樂曲奏出春天令人期待未來的希冀感。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