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共5頁 第一第一 ... 2345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31 到 40 共計 43 條
  1. #31
    註冊日期
    2012-07-06
    文章
    6,202
    Thanks
    34
    Thanked 2,771 Times in 1,555 Posts

    預設

    威猛的展覽會之畫............
    附件圖片 附件圖片

  2. #32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最小的體機集成GIYA的精華

    G4是GIYA系列裡最小的成員,為了要達成原技術但是體積更為縮小的目標,特定設計了兩顆新單體C100S中低音單體、C125L低音單體,均採用短線圈、長衝程的設計,並使用50mm的銅帶線圈。中高音部份則是使用現有的D50、D26兩顆單體,為鋁鎂合金與碳纖維的半球型單體,其頻寬已超出人耳的標準。在每個單體之後都有Vivid專門設計,經過精密設計的導管(Tapered Tube Loading),包括低音單體都有,以確保所有頻段的共振能夠正確的導出消除。

    G4的箱體一樣採用以實木為核心、玻璃強化的三明治結構,外觀再施以高級的鋼烤處理,實品的工藝水準與完成度沒有讓人可以挑剔的地方,G4的效率在86dB,平均阻抗為6歐姆,最低則是在4歐姆,頻寬則是在39~33KHz (+/- 2 dB),4路分音的分頻點設定在250Hz, 1K, 4K,單隻重32Kg。實際試聽感覺,G4不能算高效率喇叭,雖然搭配一般擴大機也不錯,但若要完全發揮G4的能耐,建議還是要搭推力與電流強一點的擴大機。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附件圖片 附件圖片

  3. #33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先來談談Vivid Audio主要的創辦人好了,Vivid Audio共有三位核心人物,一個是主要技術總裁Laurence Dickie,一個是營運長Philip Guttentag、還有一位是顧問Robert Trunz,其中大家較為常見的就是Laurence與Philip兩人。Laurence Dickie最為出名的就是他是設計B&W Nautilus鸚鵡螺的靈魂人物,也因此在GIYA身上隱約可以感受到些許的設計靈感出於同宗Laurence之手,不過當然GIYA是全新的設計與研發。Laurence從小就對自然科學很有興趣,很喜歡觀察每個物體元件的運作,他的父親對音樂非常熱情,也擁有一套不錯的音響系統,包括Tannoy喇叭及Quad擴大機等。Laurence在10歲時就動手作了紙盆及手工繞製的聲圈,11歲時製作了喇叭箱體,並裝上在舊收音機裡取出的6”單體,12歲時開始學習與製作樂器,後來還製作了擴大機,也在此段時間,Laurence發現了在單體後設計導管對聲音有顯著的改善。Laurence主修電子,畢業於英國南安普敦大學,那時他以KEF B139為主軸來研發喇叭系統,其他包括電子設計、黑膠唱盤系統、主動式喇叭等等。在1984年Laurence加入B&W,從事主動式喇叭的研發,還有修改MOSFET的設計,完成了橋接可達到800W的單聲道後級。不過Laurence最有興趣的還是喇叭的設計,在1991年B&W 25周年時,Nautilus鸚鵡螺的原型誕生了,1993年正式問市。後來因為Laurence有自己想發展的興趣,因此在1997年離開了B&W,並開始了Blast Loudspeakers Ltd公司,主要生產錄音室的監聽喇叭,並發展了許多單體設計,最後變成了Vivid Audio的D26, D50與C125單體。在1999年Laurence與Philip Guttentag, Bruce Gessner, Robert Trunz等人相遇,並前往南非進行喇叭的研發,B1的設計也開始成形。2004年Vivid Audo成立,2008年Giya G1在CES發表!

    Philip Guttentag在南非約翰尼斯堡長大,並以電子工程學取得學位,1991年他開始從事High End音響的銷售,包括Marantz, B&W, Mark Levinson等許多品牌,但在2001年Philip將公司賣掉移到德班,與Laurence、Robert兩人合作發展全新的High End喇叭。Robert Trunz來自瑞士,他在High End音響的豐富經驗起源於在瑞士擔任兩個音響代理商的顧問,在1981年,他到英國幫B&W負責行銷改造,包括類比、數位時代的時代轉換、創造更多的利潤及在國際上的推廣。1987年Robert Trunz與Claude Nobs合作發表了"B&W Platinum Music Club",並創立了唱片品牌"B&W Music",後來變為”MELT 2000" UnitName="”" w:st="on">2000”。1987年,Robert成為B&W的主要股東與總裁,並與Laurence Dickie成功的推出Nautilus鸚鵡螺。1996年,Robert因為健康因素離開了B&W,並將重心全部移轉到其熱愛的音樂,2000年時Robert移到南非繼續創作音樂,也在這與Laurence與Philip相遇,協助Vivid Audio的誕生,在2009年,Robert回到瑞士自己設立的顧問公司,繼續協助Vivid Audio在歐洲的行銷。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附件圖片 附件圖片

  4. #34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RCCM - Reaction Cancelling Compliant Mount

    RCP - Reaction Cancelling Ports

    這個技術配合圖片是很有感覺的,運用兩顆低音相同運作,但是反向安置來抵消多餘的能量與共振,反射孔部份也同樣設計兩個來達到相同的效果,這樣的概念並非首見,但Vivid Audio一樣是做到最為精細與講究。G4的兩個低音設定負責250Hz以下,而如何避免250Hz以上的頻率對其產生影響?Vivid Audio在低音單體的外圍與箱體結合之處安裝了具有彈性的O型環來消除這樣的影響,這樣一來這兩顆背對的低音就能更完美的相互作用達到更好的消除共振效果。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附件圖片 附件圖片

  5. #35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Tapered Tube Loading

    說到GIYA當然不能不提這個最重要的技術,在單體後方設計一個逐漸變細的空氣導管,這就稱之為”Tapered Tube Loading”。這種獨特的設計方式前面有提過,在Laurence小時候動手做喇叭時就已發現,一直到現在仍是Laurence設計喇叭的核心技術之一,當然透過經驗的累積與儀器精密的計算,效果當然不可同日而語。透過單體後的空氣導管有效的將單體所產生多餘的能量順利導出消除,避免其影響到箱體,當然這個空氣導管的設計就非常關鍵,例如單體越大,所需的大小與長度就要越大越長,30cm的低音單體可能要長達3M才行,這喇叭就算做出來也無法用,因此Laurence依單體負責的頻率開始計算,將其依指數比率設計大小,這樣一來只要1/3的大小就可達到作用,管內也鋪上一種纖維來強化效果,目前中音、高音單體都有採用這技術。G1與G2的導管是隱藏在箱體中,G3與G4因為體積較小,中高音的導管便巧妙的外露出來,也變成了一大特色。

     

    Send from Sony Z2 by tapatalk app
    附件圖片 附件圖片

  6.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Leo Yeh For This Useful Post:


  7. #36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這張網路發現的照片相當有趣,2010年CES,Laurence Dickie & Patrick Cesar將G2的原型搬過馬路,是不是有點像Abbey Road?


  8. #37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這是G1與G3的比對圖,基本上G4與G3的結構很接近

  9. #38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10.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Leo Yeh For This Useful Post:


  11. #39
    註冊日期
    2012-07-06
    文章
    6,202
    Thanks
    34
    Thanked 2,771 Times in 1,555 Posts

    預設

    Esoteric 的器材一項都有很多功能可以設定調整,K-03X 當然也不例外,最基本的切換輸入方式,可選擇轉盤 (CD/SACD)、同軸數位輸入、光纖數位輸入以及 USB 輸入。除了轉盤以外,其他方式在使用的時候都會顯示輸入的名稱和取樣率。



    另外還有很多可以設定,包含提高取樣率、在 PCM 播放時的數位濾波設定、在 DSD 播放時的數位濾波設定、時脈設定、類比輸出設定、數位輸出設定、顯示螢幕休眠設定、自動省電關機設定。

    在提高取樣率也就是升頻的設定中,可以將輸入的訊號選擇為原始頻率、2倍、4倍、8倍、和 DSD 訊號。使用轉盤時,這個功能只限於 CD 來源,如果是 SACD 本身是 DSD 便則無法使用。







    濾波的設定上有分為 PCM 和 DSD 兩個獨立選單,播放 PCM 的檔案時,除了關閉濾波以外,共有四種不同的濾波模式可以選擇。並且每個輸入來源都可分開設定記憶,用 USB 連接和用轉盤播放的設定可以分別使用,也不需要每次都更改。先提 DSD 濾波,僅有簡單的開啟和關閉兩種,很單純。PCM 有四種,FIR1、FIR2、S_DLY1、S_DLY2,根據官方提供的資料,FIR 的數位濾波提供的音質與音色濃厚,聲音混響豐富,音色清脆透明。S_DLY 的濾波沒有事前回音,且音質與混響自然,音色貼近原始聲音。FIR1 和 FIR2 有什麼不同?FIR1 是以陡峭的斜率銳利地切斷音頻帶以外的訊號,FIR2 是以緩和斜率柔和地切斷音頻帶以外的訊號。S_DLY 也是一樣的情形,一個銳利、一個和緩,但是另一種短延時斜率,和 FIR 濾波不一樣。





    時脈選擇,可以關閉、或是選擇 SYNC,以 K-03X 的主時脈與時脈訊號同步 (44.1kHz,48kHz,88.2kHz,96kHz,176.4kHz,192kHz 或是 10MHz),透過 CLOCK SYNC 端子輸入,作為主時脈。另一個選擇為 MCK,透過 CLOCK SYNC 輸入的 22.5792MHz / 24.576MHz 訊號,將用來作為主要時脈。



    類比輸出設定可以選擇透過 XLR 端子的腳位 2 或 3 來輸出類比訊號,或是透過 RCA 輸出類比訊號,也可以關閉 D/A 轉換和類比輸出。



    數位輸出也必須根據使用的傳輸方式在這邊做適當的切換,有 XLR 和 RCA 及 OFF 的選項。





  12. #40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試聽期間,G4前端換了不少次搭配,包括擴大機或是訊源等等
    G4都能很清楚的反應出來前端的變化,這代表著G4有著非常良好的體質
    不僅擁有High End水準的表現,還能具有相當敏銳的監聽反應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