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共6頁 第一第一 ... 456
顯示結果從 51 到 60 共計 60 條
  1. #5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除了一個小問題。這個樂團的唱片是Psycho大嫌到不行的Philip出的。

    Psycho大可以試聽一下,再說
    http://www.amazon.com/Schubert-Compl...5850623&sr=8-5
    http://www.amazon.com/Beethoven-9-Sy...5850623&sr=8-1

    另外,我個人發現很多巴洛克或古典樂派的樂曲在這些所謂HIP(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樂團手中得到了新的“生命”。拿這些版本和老大師們的詮釋比一比是蠻有趣的。比方說,我喜歡Bohm在DG的Schubert 第九號,但我比較喜歡Bruggen的Schubert第五號。聽古典音樂就有這個好處,可以找到好多版本聽。花錢不多,樂子不小!
    試聽過了,因為是使用筆記型電腦的內建爛音效卡加很普通的sony z600耳機,所以先不談錄音問題 :P

    自從卡拉揚大獲功成名就後,幾乎古典音樂的主要廠商(emi france是唯一例外)要『捧紅某位大師』時,會會希望他們學習卡拉揚:也就是把交響曲演奏成『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或『多隻獨奏樂器依次出現的大協奏曲』。所以當我們聽慣了一般的大師名盤後,往往容易誤以為貝多芬的交響曲最重要的只有小提琴。

    而自從古樂團成為另一種風氣後,可能為了反這種卡拉揚式的流行風氣,這古樂團唱片比較喜歡輕輕鬆鬆各種樂器自由演奏的『巴洛克式貴族風』,無意間表現出貝多芬交響曲被忽略的『合奏能力』旨趣。

    我想你們應該是聽到了這個層次:再也不會只能跟著第一小提琴走了...

    當然還有不同層次的聽法,不過,能走出自己的聽法就是有意義的音樂欣賞;只是如果要像 kevintran 這麼辛苦想要完整體會我的每一篇文章,雖然累,也會有不同的音樂旨趣....:)

  2. #52
    註冊日期
    2007-08-02
    文章
    1,153
    Thanks
    348
    Thanked 333 Times in 1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試聽過了,因為是使用筆記型電腦的內建爛音效卡加很普通的sony z600耳機,所以先不談錄音問題 :P

    自從卡拉揚大獲功成名就後,幾乎古典音樂的主要廠商(emi france是唯一例外)要『捧紅某位大師』時,會會希望他們學習卡拉揚:也就是把交響曲演奏成『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或『多隻獨奏樂器依次出現的大協奏曲』。所以當我們聽慣了一般的大師名盤後,往往容易誤以為貝多芬的交響曲最重要的只有小提琴。

    而自從古樂團成為另一種風氣後,可能為了反這種卡拉揚式的流行風氣,這古樂團唱片比較喜歡輕輕鬆鬆各種樂器自由演奏的『巴洛克式貴族風』,無意間表現出貝多芬交響曲被忽略的『合奏能力』旨趣。

    我想你們應該是聽到了這個層次:再也不會只能跟著第一小提琴走了...

    當然還有不同層次的聽法,不過,能走出自己的聽法就是有意義的音樂欣賞;只是如果要像 kevintran 這麼辛苦想要完整體會我的每一篇文章,雖然累,也會有不同的音樂旨趣....:)
    覺得在貝多芬的交響曲中,節奏反而比旋律更能夠凸顯貝多芬的特色
    如:貝五的命運動機,貝三中很常出現的sf(突強)(有人說這是模仿凱薩被刺的那二三十刀)
    這種刻意營造的強弱對比,的確更適合用管樂或敲擊樂來表現。聽貝三的timpani會相當過癮...

  3. #53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john925 查看文章
    覺得在貝多芬的交響曲中,節奏反而比旋律更能夠凸顯貝多芬的特色
    如:貝五的命運動機,貝三中很常出現的sf(突強)(有人說這是模仿凱薩被刺的那二三十刀)
    這種刻意營造的強弱對比,的確更適合用管樂或敲擊樂來表現。聽貝三的timpani會相當過癮...
    有興趣還可以試試這個版本的貝三,

    http://www.amazon.com/Beethoven-Sinf...5863284&sr=8-1

    Jordi Savall 是個很有趣的演奏家和指揮。

  4. #54
    註冊日期
    2007-08-02
    文章
    1,153
    Thanks
    348
    Thanked 333 Times in 1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john925 查看文章
    覺得在貝多芬的交響曲中,節奏反而比旋律更能夠凸顯貝多芬的特色
    如:貝五的命運動機,貝三中很常出現的sf(突強)(有人說這是模仿凱薩被刺的那二三十刀)
    這種刻意營造的強弱對比,的確更適合用管樂或敲擊樂來表現。聽貝三的timpani會相當過癮...
    最近大概得了貝多芬強迫症
    又買了LSO Haitink, Paavo Jarvi 德意志室內
    名單當中還有...Swedish Chamber Orch/Dausgaard, Minnesota Orchestra/Vanska...
    中毒不淺

  5. #55
    註冊日期
    2007-08-02
    文章
    1,153
    Thanks
    348
    Thanked 333 Times in 1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有興趣還可以試試這個版本的貝三,

    http://www.amazon.com/Beethoven-Sinf...5863284&sr=8-1

    Jordi Savall 是個很有趣的演奏家和指揮。
    謝謝推薦,想必是古樂版的吧!
    在日出讓悲傷終結那片中見識到alia vox的發燒程度

  6. #5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自我與他者的和解:從六首後期弦樂四重奏看貝多芬的心靈世界 之三 回首地面的伏流:第十五號弦樂四重奏

    自我與他者的和解:從六首後期弦樂四重奏看貝多芬的心靈世界 之三 

    回首地面的伏流:第十五號弦樂四重奏

      第十五號弦樂四重奏擁有更卓越的作曲技巧,並且透過不同樂章表現出極為生動的貝多芬之自我情感。但是,音樂家後期的心靈躍升往往是超越的,這樣的情感刻劃僅止於本樂曲的發揮,在更後期的其他弦樂四重奏則更純然地表現與『他者』的對話。因此,這是一首回首地面伏流的弦樂四重奏。

      第一樂章一開始便由大提琴演奏出『主導動機』的音型,再由其他樂器或高音域、或反向演奏地延續這主導動機,而成為日後許多伴奏和過門旋律的基礎。第一主題在一串十六分之一音符後先由大提琴高把位奏出以附點音符構成的獨特動機(這個音型成為第二個貫穿全樂章的節奏動感),然後才由第一小提琴唱出完整的旋律;這種樂風本身有極強烈的悲劇性,怪不得華格納稱頌不已。到了以中、大提琴點節奏的第二主題時,相對於第一主題的悲劇感,這個第二主題比較偏向表達到快樂的情緒。不過,這首音樂常常在不同的演奏樂團手下表現出「各說各話」、「爭奇鬥豔」的迴異風貌;讀者若唱片版本與我不同,聽感就不見得符合這些情感形容。

      話說本樂章不是一完整奏鳴曲式,剛開始那種由「主導動機」帶出第一主題的現象不斷,每次總是透過低音域的小提琴得到最深層、由內部傳來的感情;7 分 21 秒(以 Vegh版本而言)開始『主導動機』和第一主題的平行對話,再由第一小提琴延伸旋律線,和其他樂器的下行音階形成最大的緊張感;經過第二主題調劑後,「主導動機」被隱藏在十六分之一音符的反覆音,大提琴在其下奏出最意味深長的伴奏 ── 一個伴奏能以如此簡單音型來與主旋律抗衡的實在很少;最後在些許喘息後,以第一小提琴的複雜音群指向終點。


      第二樂章又回到前一首四重奏的憧憬曲風中:全曲以上行的三等長音符與下行但長短不均的音群產生之兩主題為最主要的成份,下行旋律顯然比較活躍,而且它的性格也遺傳給中段的主題。這產生了一種印象:總覺得下行主題的後半段似乎不停地綿延,但透過「神秘參與」,又覺得這樣有深層的意義。

      樂曲中段則是由第一小提琴以雙弦奏法持續同時演奏空絃 La 音與主旋律,產生手風琴般的音色感;再加上第二小提琴以非常平滑的連弓依次拉出高八度的 La 音和對位旋律而有雙弦同奏錯覺,產生如管風琴般的音響感受。這個性格強烈的第二小提琴能不能被適切地突顯出來,考驗著四重奏樂團本身的合奏默契。再來的風格便比較清楚:一條上下起伏而恆歸原點的旋律主導著意志,在之後的低音旋律出現時,更衝向高音而形成一高潮,再回到先前的混沌不明狀態;這時候中提琴加入第二小提琴的陣容,氣氛更有如「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了。貝多芬原本在此要放入現今第十三號弦樂四重奏的《日耳曼舞曲》,改用這個樂章後我們仍覺得兩樂章風格的相似性。


      題為「大病初癒,獻給上帝的感恩歌,根據伊底安調式」的第三樂章擁有最美麗感人的旋律,外表上的讚美歌型式,卻是屬於全世界人類的共同財產。本樂章可以視為三個依次變奏的『祈禱段落』,中間再夾著兩段活潑的『喜樂段落』。一開始的『祈禱段落』可分成以四分之一音符寫成的第一主題和接下來以二分音符寫成讚美詩式的第二主題,我棌這種分法是為了便於賞析最後的部分。隨後被題為「感受到新的生命力」之『喜樂段落』不但轉調,而且也從四四拍變成八分之三拍;一開始利用三個八分之一音符,前兩個用斷奏,第三個用平分弓且標上「突強」的力度指示,顯然要求一種「宣告」的意味。如此展現一段宣告後,開始呈現一個生動而近乎歡笑的旋律,但每每馬上接一比較無節奏性且偏向優美而非幽默的旋律,產生類似「感恩」的意念;並以這種風格到結尾,再重回一開始的『祈禱段落』。

      利用第一主題節奏上的變化(把四分之一音符加上附點音符的變化),但第二主題完全不變的方法,使這重覆的『祈禱段落』更具備感恩的情感;真正主導性格的功臣只怕是大提琴以附點音符的節奏型── 通常是附點四分之一音符在高音而八分之一音符在低音,這種「向上」的感覺才會更加強感恩的情緒。再一次出現的『喜樂段落』其節奏變得更加複雜而豐富,並且一貫地採取三十二分之一音符切細主旋律而得到更豐富的音樂表情。

      最後進入最意味深長、題為「Mit innigster Empfindung.(更加充滿感情的)」的結尾部分;貝多芬把『祈禱段落』的第一主題變形而更加美麗與深刻,再讓第二主題保持不變但不完全地呈現,而隱含在所有徐緩的二分之一音符之間;樂曲逐漸發展,最後並行這兩個旋律而發展出雙旋律賦格的樂念,一直到最強奏的持續長音,激起的情感是何等濃烈!隨之音樂漸弱,落入平靜的結束裏。


      要接下上一樂章造成的寧靜與神秘,貝多芬卻用了進行曲。雖然這樂曲的節奏性很強,但由於多半以弱音進行,因此沒有太熱烈而能視為一個小間奏曲,並且負有把前面的寧靜轉為下一樂章的激昂之任務。轉入下個樂章之前以「更快板」的速度下,第一小提琴以透過低音絃的高把位演奏主旋律,其他樂器則以極快的反覆音伴奏,如此由前面和緩的行進變成一種非常強烈的緊張,再接到下一個樂章。

      本來預訂是第九交響曲末樂章的第五樂章指定為「熱情的快板」。從前奏的兩個小節中可聽出第二小提琴演奏一個半音階的動機,而大提琴在低音部對答一個動機;他們都是單純的一個八分之一音符加上一個長數倍的音符,但八分之一音符的落點彼此不同;而且在第二小提琴中,明明是四分之三拍子的曲子,卻指定第二拍要加重,如此強化了這動機的性格,而有一種極為蒼涼、甚至悲壯的心情。第一小提琴主奏的第一主題本身也是頗有這類風味的,以後的每個樂念之發展可說通通染上了這層滋味,即使利用震音而比較有生氣的第二主題都無法拭去。

      再重現一次第一主題後有一段以複雜音型表現的發展部,但似乎沒有太強的性格,幾乎可以當成一個陪襯第一主題的過門。樂曲再現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結尾時利用大提琴的高音域和第一小提琴一起演奏主題來達到悲涼的極限後,突然大提琴傳來一段大調的旋律,全曲開始由小調的性格轉入大調的風味:一開始的旋律由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以連弓伴奏,這時因大提琴為了和第一小提琴以八度音呈現主旋律而使用極高把位,產生的音色尚不能完全擺脫前面留下來的悲涼。再重覆一次這樂段時,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都改成以分弓拉出的快活伴奏(貝多芬在此特註明不可用連弓),真正把悲涼一掃而空;這樣產生一種趨向狂歡的意志,終結全曲。所以很多人把這首曲子每一樂章都類比到第三樂章那種和大病有關的情節,尤其常視這最後樂章為病癒的狂歡,這倒也是蠻有道理的。

    ※      ※      ※

      這第十五號四重奏在感情世界裡恣意奔騰,當成一切眾生百態亦無不可,要表現任何外加的情節想像也很容易符合,可能因為含有最大的人間回顧吧!貝多芬作這曲時是否在大病後嘗試走進全新的境界,而以此曲對過去「欲與天齊」的心靈狂想做了告別?也就是說,終結人世一切情感,無論是第一樂章的悲切還是第三樂章的敬虔,最後將會走向怎樣的心靈躍升?於是,接下來的第十三號弦樂四重奏op.130,將全然走進與『他者』的對話,表現最終的音樂面貌。

    (待續)

  7. #57
    註冊日期
    2010-03-20
    文章
    59
    Thanks
    0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好準!想貼上篇文章,正是設想回答 sp007 上述的問題...

    我是傾向認為西方文化比較敢正視『偉人也有俗不可耐』的事實,所以傳記會比較敢寫實...:)
    從運動員身上,可以發現 .. 西方文化重於,這個人的優點,並專注在上面。
    人死前不提算是出於尊重,死後當然就 .....

    最近某選手醜聞退出,最近又要復出了! 為什麼?
    理由簡單 "就會打球阿" 人們也願意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
    哪怕到時又累犯 .. 也改變不了 "會打球" 這樣簡單的事實。

    補充:也不知道為什麼會留這篇,不過概略看下來 .. 交響離我好遠,雖然有聽也不討厭有些聲音也很妙,但 ..可能沒興趣,或沒有對得版本?
    唯一喜歡的是 1812 內有兩項獨特樂器 "炮聲 & 鐘" .. 恩不過這與貝多芬無關 離題啦!!

  8. #5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1394 查看文章
    從運動員身上,可以發現 .. 西方文化重於,這個人的優點,並專注在上面。
    人死前不提算是出於尊重,死後當然就 .....[恕刪]
    1394兄居然對這種哲學或文化問題感同身受,真是有意思了!.... 有機會我們可以更深入地討論...:)

    至於『交響曲離你很遠』的問題,我打算從音響的角度來談,所以綜合回到你討論音響的那一串....:P

  9. #59
    註冊日期
    2010-03-20
    文章
    59
    Thanks
    0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1394兄居然對這種哲學或文化問題感同身受,真是有意思了!.... 有機會我們可以更深入地討論...:)

    至於『交響曲離你很遠』的問題,我打算從音響的角度來談,所以綜合回到你討論音響的那一串....:P
    這篇看完好久都忘了要回復
    非常期待 交響曲 的分享,如果有好的聲樂還請一併推薦
    當然更希望唱片價格是大大眾化一點的

    可以依平價化向下推薦更好 ..

    <還多虧 kevintran 推薦的 Aldo Ciccolini 鋼琴這才讓我想起那張,趕快再轉起來聆聽>

  10. #60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終於又回來迷戀貝多芬了

    終於又回來迷戀貝多芬了

      哇,真的是好久沒有寫貝多芬了!沒辦法,自從理解聲音本身之美後,才發現古典音樂世界這麼多的貝多芬唱片之錄音水準有多『爛』,爛到完全無法好好欣賞貝多芬,只好先把貝多芬丟到一邊去了。其間雖然有ZZT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之演奏雙絕唱片,但是貝多芬的管弦樂比起後期弦樂四重奏來,還是差了遠遠一大截,更何況遇到聖桑、德布西、拉威爾這些管弦樂大師,貝多芬的所有管弦樂都是被壓著打好玩的。所以,一直在等弦樂四重奏的演錄雙絕唱片問世。終於,等到了!!

    http://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ic.php?f=6&t=1950
    廠牌:Zig Zag Territoires (ZZT) / 編號:ZZT315(4CD)
    貝多芬 / 弦樂四重奏全集 第一集
    名稱:  zzt315.jpg
瀏覽次數: 401
文件大小:  22.6 KB

    首先要解檡一下錄音。不必看內頁說明,一聽就知道這是多麥克風後製混音的唱片,只是,混音師非常尊重聲音本身之美,音樂素養更是比那種『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或『第一小提琴四重奏』的大廠唱片強之太多;所以,固然有多麥克風後製混音的舞台定位與音像漂移問題,然而聲音的合奏美感與四個獨立聲部之鮮明表現,仍然沒有損失太多。所以,是目前錄音水準最高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無誤;只是,以這種錄音水準,要被超越是很容易的事。因此我並沒有以本錄音為最高級錄音示範水準。

    再來說到演奏,那只能說太感人了!!貝多芬是在寫音樂,不是在寫哲學書;固然其中有很強的生命精神內涵,但是缺乏音樂本身美感會讓人無法真正愛上它的。而這個演奏版本正是最佳演奏之一!也不知道不是夠正確的錄音有加分,總之,完全可以聽到貝多芬透過四隻樂器的音符設計,展現了多少音樂的合奏音色而增加聲音的美感。

    我一向懶得聽 op.18前期作品,這次也不例外,買這套完全是為了中期的 no.9、no11與後期的 no.12與no.14。no.12與 no.14都有一個美到令人心碎、美到令人心醉的慢板雙重變奏曲,no.12的旋律美感遠勝 no.14,但是no.14的作曲技巧卻遠勝 no.12。沒有正確錄音與正確演奏,當然一定是no.12比no.14好聽太多太多了!旋律美本身對於錯誤錄音與低水準演奏而言是最重要的。

    然而在這種正確錄音與正確演奏之下,作曲技巧大勝一截的 no.14就翻盤了!旋律美比不上no.12沒關係,音色營造與合奏的細膩變化,本身就是可以超越旋律美感的『更美的美感』。結果,第一次真的因為聲音本身,讓我愛極了 no.14這個慢板,再也不必透過作曲技或精神內涵去強迫自己的耳朵相信它比no.12更進步了。

    當然了,即使回到no.12,先前難以聽懂的第一變奏,在音色合奏的美感下也完全聽懂了。其實早就知道貝多芬的期弦樂四重奏一直在『殺旋律』:把旋律切碎、東一塊西一片地貼上,就是最好的寫照。然而在這種殺旋律的過程,如何維持音樂本身的美感?那就非得注意到其他樂器合奏出來的音色美感不可。

    可以說,因為這樣子的唱片,我比以前更理解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了 ── 它真的是音樂中的聖經!即使我現在這麼著迷於法國古典音樂的超高水準,還是可以從這些音樂聖經重新學習到了更多、重新發現到更多的美感。

    除錄音略有點保留外,全力推薦這套讓我重新真心熱愛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的偉大唱片!!

  11.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