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共21頁 12311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208 條
  1. #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古典音樂唱片的版位問題,包括 CD 與 LP

    這個討論串來談唱片的版位 <== 就是CD不同時期的壓片、LP的各種版本。

    基本上,當然是『耳聽為憑』,但是,音響系統與音樂聆聽者不同的主觀取向,卻很有可能讓『耳聽為憑』變成各說各話。

    我個人主張,能夠正確地辨識版位問題,表示他有能力逼進如臨現場的音響系統,並可以捕捉到古典音樂欣賞中重要的『音色藝術』。理由很簡單:很多版位,尤其是 LP 的重刻片與 CD 的『新轉錄方法』,往往是為了讓低價錯誤音響展現出音效的快感,與『音響是為了重現現場並捕捉音色藝術』的個人目標是完全衝突的。因此聽地出版位不同,極可能表示你的音樂與音響的目標與我是一致的,這樣子才不容易各說各話....

    話說回來,我實在很驚訝『別的網站』有那麼多音響硬體超過二十幾萬的人居然辨認不出版位的聽感。怪不得談到音響硬體總是很容易各說各話,因為連唱片最原始的訊號差異都聽不出來,怎麼可能有客觀的討論?

    當然,我的結論仍然是『耳聽為憑』,但是這絕對不是主觀的感受,而是不同年代的轉錄方式,有的正確有的錯誤,所以沒有簡單的通則可以一概而論,所以只好說『耳聽為憑』。

    以下先從唱片歷史談論大方向,再處理一個談到唱片版位最容易出現的偽善問題,然後再來討論不同的CD唱片版位。

  2. #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古典音樂唱片市場的歷史演變論

    古典音樂唱片市場的歷史演變論

      本來嘗試想討論『古典音樂CD唱片低價化』的現象,但是越思考、越發現存在一種歷史演變的角度,可以帶出很有意思的古典音樂文化現象。當然這篇只是遊戲之作,不是非常嚴謹的學術論文,多個幾年或少個幾年、寫錯人名、寫錯廠牌名......通通可能發生。

      古典音樂唱片出版現象的歷史溯源,我想可以從 EMI 的李格一統江湖談起,約是50-60年代。這時是一個『黃金時代』,水準高超的演奏家多得要命,廠商可以自由挑選他想要、他偏好甚至他利益所在的演奏家。所以無論有多少商業運作或醜聞,製作的唱片就算不夠滿意也往往是極高水準的成品。這麼容易產生好產品的年代,我不論道德是非只論成果效益,故稱為『黃金時代』。

      再來是70-80年代,古典音樂幾個大廠的情勢明朗,我稱為『青銅時代』。這時仍存在50年代大師教出的不少青出於藍的繼承者,每個演奏者都要向先師挑戰:他如果不能演奏出另一種絕佳的詮釋並且擁有自己的特色,那麼大廠商如何推銷他的商品?於是,在這種時代,無論是何種演奏傳統的訓練,演奏家總是費盡心思去產生具有個人特色的詮釋方法。以我個人主觀而論:DG的吉利爾斯、拉撒路四重奏團,PHILIPS的聖馬丁弦樂團、布倫德爾,CBS 的顧爾德,通通算是這個『青銅時代』的產物。同時間,以古樂器演奏為號召的演奏也開始出現,所謂『回到作曲家時代的聲音』那只是一種特色,通不過理性的論證。但是,的確也走出一條創新詮釋方法的路線。

      再來是90年代,新發行的唱片之獲益仍大,但是如何吸引愛樂者購買新出版的唱片?於是進入『星光時代』。這時詮釋的創新己經無能說服人了,明星的塑造成為主流方法,詮釋的怪異也是另類選擇。當然,演奏家本身的外表一定要有特色:特別美、性感、醜、甚至特殊殘疾,通通可以成為賣點。這種現象跟好萊塢己經相去不遠,故稱為『星光時代』。

      再來進入二十一世紀初,走向了『微利時代』。因為再也不可能靠新發行唱片獲利了,當然只能靠再版的大師級唱片獲利。這種再版唱片如何獲利?非常簡單,一張CD唱片本身的材質,價格可以相差超過五十倍,當然這種差別的就是音響效果的明顯差異。而從使用的『訊源』到製作成唱片的過程,也相差過超過百倍。種種省錢方法的運作之下,即使是把再版的大師全集賣得便宜五成,仍然可以獲得鉅額利益。因此造成音響界開始發現『第一版CD唱片』居然比『新出版CD唱片』好聽,CD也像LP一樣講究版位的現象開始產生並流行。



      以上是主流的古典音樂廠商之寫照,非主流的廠商當然就不一定了。從這種走向看來,唱片小廠在青銅時代與星光時代還可以放手一拼,到了微利時代大概就只好認輸了。於是小廠商倒得倒併得併,最後留下的小廠商自有其獨以存活的特色,其中最大的共同特色就是『音響效果』。

      因為,只要對音響效果稍稍敏感一點,非常容易發現『新出版的低價CD唱片』有一種令人非常不舒服的『躁感』,讓『長時間聽音樂』變得非常不舒服。除非你的音響系統把這些躁感通通修飾掉,否則長期聽音樂變成很不舒服的事。在我的體驗中,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即使是低價音響系統照樣會出現。

      於是小廠商的唱片有了絕佳賣點,就是直接訴人性最原始感官的音響效果。不管是走錄音不修飾的美好時代唱片還是走修飾明顯的 RR、TACET等廠牌,它們共通的特性就是嘗試讓長期聽音樂變成很舒服的事。

      十多年前我可以用手提音響加耳機大聲聽當時貴死人的吉利爾斯與拉撒路四重奏團,連續重覆聽三十幾次也不會『躁』;而現在『新出版的低價CD唱片』,卻是聽一張『躁』一張;EMI的第一版馬替農的德布西明明好聽的要命,現在同一演奏錄音之EMI大全集紙盒低價版卻『躁』到聽不完一張CD。你說是我十多年前音響要求低嗎?十多年前不是沒有買過超低價唱片,例如我最愛的唱片之一:DG的肯普夫演奏貝多芬 OP.126 與其他鋼琴小品集;它當年才200元一張,超級低價,但是偏偏一點『躁感』都沒有!

      很明顯的,低價化唱片帶出來的是人類原始感官的不舒適。

      低價化CD唱片讓很多人以低門檻進入古典音樂大師的世界,這是絕不可抹滅的優點;但是它是否也同時毒化熱愛古典音樂的原始熱情?那種違反感官的躁感會不會進一步讓古典音樂成為理智上的熱情而非感官上的真正享受?明明很躁,就是要說它是好唱片(事實上大師的演奏也的確非常好);久而久之,古典音樂不是聽覺感官的滿足,而是理智上的說服,最後是不是導致口是心非的虛偽古典音樂欣賞者增加?

      這是一種特殊的音樂社會學現象,很可能走向悲劇,需要的是擺脫流行觀點的有識樂友共同承擔!

    (END)

  3. #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從唱片版位問題談古典音樂的一元化現象

    從唱片版位問題談古典音樂的一元化現象

      前文提到: 『.......再來進入二十一世紀初,走向了『微利時代』。因為再也不可能靠新發行唱片獲利了,當然只能靠再版的大師級唱片獲利。這種再版唱片如何獲利?非常簡單,一張CD唱片本身的材質,價格可以相差超過五十倍,當然這種差別的就是音響效果的明顯差異。而從使用的『訊源』到製作成唱片的過程,也相差過超過百倍。種種省錢方法的運作之下,即使是把再版的大師全集賣得便宜五成,仍然可以獲得鉅額利益。因此造成音響界開始發現『第一版CD唱片』居然比『新出版CD唱片』好聽,CD也像LP一樣講究版位的現象開始產生並流行。』

      這裡牽涉到的是一種特殊的現象:唱片的硬體版位成為『收藏家』的收藏對象,並演變成商業價格飛漲。這是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的走向,好壞且先不論;然而從中看到很令人警剔的文化缺陷問題,卻可以好好談論一下。

    唱片版位的直接聽感:

      LP(黑膠唱片)與CD都有第一版(首度發行)的唱片音質普遍較佳、高價版勝過低價版過現象,只是凡事當然都有例外;所以我傾向體而直接地比較,耳聽為憑。例如,EMI FRANCE 錄音的卡拉絲在巴黎之《卡門》,西德版 CD 全面大勝荷蘭版。EMI FRANCE的馬替農與 ORTF 之聖桑交響曲全集,荷蘭版小贏目前販售的紅與黑雙片裝CD。EMI FRANCE的契可里尼與巴黎交響樂團之聖桑鋼琴協奏曲全集,卻是紙盒大全集版小勝荷蘭版。DG的大花版與EMI的GROC版是極爛的轉錄,但國內LP版位專業實力居首位的愛樂唱片大花陳先生卻以他的音響系統向我證明出,美國製的GROC版聽感極佳。

      總之,這種『版位問題』當然不是黑白分明的法律原則,必須訴諸愛樂者最直接的聽感。聽不出來,對單純的愛樂者不見得不好;但是如果要評論『音色』藝術或『錄音』效果,聽不出版位問題的現象就必須自我警剔了。理所當然的,收集好版位唱片的人,也會有人聽得出來而有人聽不出來;聽得出來的人花大錢收集版位,當然天經地義;聽不出來的人被批評白花錢玩物喪志,也算合情合理。這本來是很簡單的原則,但是在『聖俗二分』的媚俗文化上,卻被扭曲成自居為聖的問題。


    玩物喪志還是自命清高?

      隨著LP的首版唱片價格飛漲,CD德版唱片價格不菲,很快地出現一種:『花錢買好版位的唱片是玩物喪志、炫燿金錢』的論調。這種論調當然有幾分真實,每個領域一定都有欺世盜名的人。但是,使用該領域的欺世盜名者來一竿子打翻船是一種『聖俗二分』的詭辯;簡而言之,只因為唱片價格不合理就全面否定追逐唱片版位好聽的意義,只是一種自我標榜、自居為聖而己。我曾一再看到『花幾十萬元玩LP硬體卻大罵別人買一張幾仟元的唱片是玩物喪志』的荒唐故事,主角當然是虛偽的追求名利;但是這麼明顯偏差的言論卻可以得到認同與支持,呈現的就是一種非常糟糕的一元化思想。

      回到問題的本質:『究意不同的CD唱片版位(或LP),我到底聽不聽得出好壞之別?』這個問題之答案當然是主觀的,但是對於『個人』卻是客觀的。如果你能努力讓自己訓練出分辨版位好壞的耳力,當然是讓自己音樂藝術的素養提升了。如果你能努力『經驗到』不同版位沒有好壞之別,再建構理論證明不同版位聽感的來源,那當然也是提升自己藝術鑑別力的好方式。

      所以,一開始我們要強調的就是『直接聽感』:EMI FRANCE的卡拉絲在巴黎的《卡門》,西德版 CD 全面大勝荷蘭版。這是在我的三萬元級鑑聽式音響經驗中的現象,隨便怎麼A B TEST都一定正確無誤;這就是對我來說客觀無比的『直接聽感』。

      這種『相對客觀』的『直接聽感』有何意義呢?至少對我自己來說,追求好音質版位的唱片,不是為了音響效果,而是為了『對音樂忠實』。


    對音樂忠實:

      要追求音響效果,錄音的科學技術是永恒向前進的,再怎麼好的原版錄音,論音響效果永遠也比不上新天新地林主惟先生代理的那些現代錄音科學下的藝術級唱片。

      今天追問硬體版位,是因為有些夢幻的音樂演奏己經不復存在;例如說,對我主觀而言,沒有任何一個樂團可以比得上巴黎四大樂團之三(巴黎音樂院樂團、拉慕魯樂團、柯隆內樂團與帕度魯樂團,可惜至今找不到帕度魯樂團的錄音資料),所以任何能幫助我『更清楚聆聽到巴黎四大樂團的演奏效果』之手段,就算花大錢也通通捨得花下去。所以從『對音樂忠實』的立場,追逐唱片版位有它一定的客觀意義。若是太早就一元化地全盤否定這種客觀的『直接聽感』,小則喪失增進自我音樂素養的機會,大則淪落成『花幾十萬玩LP硬體卻大罵別人玩幾仟元的唱片』之虛偽徒眾。

      『直接聽感』是最重要的;能夠發現不同唱片版位對音樂欣賞影響,絕對是增進音樂欣賞能力的『一種可行途徑』,值得真誠的愛樂者費心於此。

      結果,只要扣上『花錢買好版位的唱片是玩物喪志、炫燿金錢』的論調,就可以看到一堆音響硬體幾十萬的人自命清高地宣稱他不屑玩此等商業炒作遊戲;這只有可能兩種答案:第一種是他們幾十萬的音響居然聽不出有版位差別,原來他們的音響硬體就己經是虛偽商品了;第二種是他們聽得出來,卻藉由聖俗二分的習性來自我標榜、自居為聖。無論那一種,都毫不留情地暴露出沒有把音樂放在第一,而把自命清高擺在第一的『偽裝愛樂者』之真實現象。


    真正的、真心的尊重知識:

      只有一種人批評高價版位現象是可以被尊重的,就是家境清寒卻熱愛古典音樂、只能用燒錄或下載MP3與手提音響來接近音樂心靈的單純愛樂者(嗯,我曾經是如此啦!)。這種最單純的音樂心靈免不了在音色藝術的視野會受限,卻是唯一可以無愧地提出唱片版位價格不當的誠實者。

      為什麼不能單純地欣賞古典音樂?這是我們文化深層的嚴重問題:永遠把個人修行境界擺第一,從而無法真正的尊重世間知識的真善美。所以無論是唱片問題、錄音藝術問題、音樂欣賞問題....有品的人追求逍遙境界,沒品的人追求修行美名,最後永遠是把古典音樂真正的藝術美感擺在第二位。腦筋快的商人當然可以動這種手腳:前陣子的波哥雷黎奇鋼琴會,一堆不知所云的非音樂之境界贊詞,豈不是下了最好的註腳?

      真心的、真正的尊重世間知識,避免個人的聖俗二分習慣輕易掩蓋掉真實體驗或正確知識,何以在我們的社會文化是如此的艱難?


    一元化的社會現況:

      於是,如果真的聽到了最好的音樂、最好的演奏家、最好的音響,我們的文化習慣會是『立刻承認這個事實現象』?還是『立刻以各種非音樂的理由拒斥』?很可惜的,無論是古典音樂的真實面貌,還是客觀的音響科學,通通出現後者這種糟糕的一元化現象。結果,『古典音樂的流行觀點』成為最不容易被打壓的意見,反而各種有深度的非流行觀點最容易受到非音樂的批評與打壓。

      其實,古典音樂的唱片圈是遠比流行音樂更加追星化的;這不是個人音樂素養的問題,而是根深地固的一元化思想,導致徹徹底底地拒斥直接聽感而強調非音樂的理由。

      能擺脫這種一元化的宿命嗎?

    (END)

  4. #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具體案例

    這裡仔細描述一個具體案例:

    ===========================
    EMI的第一版馬替農的德布西明明好聽的要命,現在同一演奏錄音之EMI大全集紙盒低價版卻『躁』到聽不完一張CD。
    ==========================

    若是要具體提出實例,我目前記得最清楚的是:

    富蘭梭瓦與克路易坦和巴黎音樂院樂團的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EMI FRANCE。

    原始最早版(法國版)當然完全沒問題。
    再來是德國版,ebay上搶得昏天暗地...:p
    再來是荷蘭版,表現也佳。
    再來是EMI最慘烈的GROC號稱全新轉錄技術的大爛版,是不會『躁』,但是高頻細節通通消失了。
    再來是紅與黑低價版,奇了!可能是EMI FRANCE原廠監製,甚至比得上德國版。
    最後就是我上訴的紙盒裝大全集,『躁』得非常明顯。

    具體的案例在於:把左手鋼琴協奏曲分成三個樂章,從第二樂章轉第三樂章連續出現三次最強烈的管弦樂合奏,『鈸』聲高亢震響。OK,就是這裡。

    如果是法國版、德國版或是紅與黑版,鈸聲高亢嘹亮,幾團被帶著直衝雲霄,充分表明這首鋼琴協奏曲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協奏曲之一!

    如果是GROC版,咦?出現一個不刺耳的聲音,但那倒底是三角鐵、鐘、還是鈸啊?

    如果是紙盒版,掩耳而逃,快快按快轉跳過這一段....:P

    以上聽感,無論是使用我最早的三萬元音響,還是現在的三十萬元音響,還是在朋友家中的千萬音響,只要不是修飾美聲取向的音響,通通都可以得到類似的聽感...:)

    比較有爭議的可能是法國版與德國版,我個人聽起來感覺,法國比較『殺音響』,遇到美聲系統會比較差。但是如果在我的鑑聽系統聽起來,法國版是勝過德國版不少。

  5. #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再談一個範例,是我在另一個討論串提到的PHILIPS之 I MUSIC 的 《四季》。

    我分別比較:

    1991 版.....就是 PHILIPS 應有的美聲啦!

    1997 紙盒版,9 張CD裝在爛紙盒,每張CD唱片用紙袋子裝....跟上面差不多耶!大家要搶可以搶這個版位就好。

    2002 中價位 96K/24BIT 轉換版......中價位?爛中之爛,高音不正常,低音混濁,中頻跟著擺爛。買到衰到,幸好我沒有買,這張是朋友的...:P

  6. #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對 NAXOS 的看法

    曾在網路上遇到挑戰,有人認為:

    『NAXOS這家公司。而他們所用的方法並非改變唱片的材質或錄製方式,而是以廉價的東歐樂團來取代那些過度商業化的西方樂團作為合作的對象。

    但平心而論,這些東歐樂團的演奏水準一點都不會比西方的明星樂團遜色。

    NAXOS對古典唱片普及的貢獻,就像今天風行歐洲的廉價航空一樣,在歷史上應該被記上一筆的。』
      但是依我個人看法,『NAXOS對古典唱片普及的貢獻』這種論述,前提是『古典音樂只是隨便聽聽就好』的態度...:)

      『東歐樂團的演奏水準不錯』這是事實,但那是『地板效果』;真正的原因是『西方的明星樂團』絕大多數都很遜,所以隨便找一個東歐樂團就能輕易打敗他們也不足為奇。

      等我真正學會了判斷樂團的好壞、指揮的能力、大樂團如室內樂般的合奏能力與調和感之後,要在這種跨國資本主義式的低價化唱片找到真正頂尖的樂團或演奏家,幾乎是完全不可能。退而求其次談錄音藝術,為求低價化當然一樣找不到 ── 或者說,要找到良好錄音當然有可能,但那要嘗試多少次才可以摸到一次啊!為什麼聽音樂變得這麼辛苦?

      『低價唱片對古典唱片普及的貢獻』這種論述如果成立,同理可證,網路bt下載與借唱片燒錄,當然『更有普及的貢獻』!這部份不是我關心的話題,留給別人去傷腦筋...:P 事實上,瀏覽網路上的古典音樂下載區,照樣是低價唱片、明星唱片與廠商吹捧而技術極差的爛唱片。換句話說,低價或下載這種『普及性』從來都不能帶出真正有意義的音樂分享,只是讓流行變得流行、媚俗變得更媚俗。

      我假設會來這裡閱讀我的落落長文章之讀者,應該不滿足於『古典音樂只是隨便聽聽就好』,而是希望『聽古典音樂能得到藝術心靈之提升』的進階態度。就此而論,我在這篇文章與其後之回應討論,都表明了這種低價化唱片對古典音樂欣賞能力是絕大多數有害的,最嚴重的是徹底地傷害音色藝術的欣賞能力。結果直接造成,被明星演奏家的怪異線條營造迷惑,聽不出他們的基本音色己經有問題,當然就只能繼續停留在『西方的明星樂團或演奏家』的層次了。

      同樣的,使用低價化唱片來欣賞『音響藝術』,訊源己經不正確了,後面再使用多昂貴的硬體,怎麼可能意義?

      我不是說高價就是好的,只是低價化過程導致我們必需花更多心血、精神與力氣去『辨認』地雷片;就像我之前所寫的,富蘭梭瓦與克路易坦和巴黎音樂院樂團的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如果只聽低價100元唱片,完全聽不出演奏水準,也無法辨認該曲目的音色藝術,更聽不出那是偉大的錄音藝術。與其如此,不如一開始就給我400元保證不會亂搞的高價唱片;省300元卻毀了我對該唱片的藝術評價,這種錢不省也罷!

      當然了,這些論點的前提是『古典音樂不只是隨便聽聽就好,希望能得到藝術心靈之提升』的進階態度。

      而對於愛好音響的發燒友,其實問題是一樣的,低價化過程導致我們必需花更多心血、精神與力氣去『辨認』『音響效果的地雷片』。如果說音響的目的是要輕鬆聽音樂,那這種導致常常聽到地雷的情況,實在一點都不能讓人輕鬆呢! :P

    (END)

  7. #7
    註冊日期
    2008-02-19
    文章
    246
    Thanks
    0
    Thanked 3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沒有那些錯誤的東西,跟錯誤的經驗,怎麼能體會真正的精神呢,
    沒有那些譁眾取寵音效古典,我大概一輩子也不會體會你寫的東西,
    往好處想,處處是陽光不是嗎。

    多人接觸才能普及,才能傳承,才不會只有1-2個人能能瞭解古典,
    雖然路途不同,但是殊途同歸,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看過前輩的文字,獨到的見解,
    重播現場像是白開水雖是好東西,
    偶而大家也是想要加加果汁、加點啤酒、就變成飲料了。

    也要有包容的心胸去體會每家廠盤的用心,
    精準應該不是做不出來,而是要好聽、要有市場不容易八。

    另一個角度去想,那種器材撥一般的CD,流行、加料古典,能聽媽。
    哈哈,看過作者獨到的見解,能慧心一笑的人,才知道作者可愛之處。

  8. #8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1,771
    Thanks
    946
    Thanked 136 Times in 9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再談一個範例,是我在另一個討論串提到的PHILIPS之 I MUSIC 的 《四季》。

    我分別比較:

    1991 版.....就是 PHILIPS 應有的美聲啦!

    1997 紙盒版,9 張CD裝在爛紙盒,每張CD唱片用紙袋子裝....跟上面差不多耶!大家要搶可以搶這個版位就好。

    2002 中價位 96K/24BIT 轉換版......中價位?爛中之爛,高音不正常,低音混濁,中頻跟著擺爛。買到衰到,幸好我沒有買,這張是朋友的...:P
    我買的就是這個爛中之爛,...
    找機會買上述的,驗證看看.............

  9. #9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wei123wei123 查看文章
    也要有包容的心胸去體會每家廠盤的用心,
    精準應該不是做不出來,而是要好聽、要有市場不容易八。
    這個我很贊成喔!....

    很贊成音樂出版品『應該』區分成『不重視音響效果』與『重視音響效果』的分類。不重視音響效果的,直接變成最薄利多銷 mp3 付費下戴。重視音響效果的,使用最正確的CD或LP或其他載體來販售。

    這樣子想要得到最好的音響快感,就不會求救無門了....

    不過現在市場的趨勢是這樣:跨國廠牌的唱片,即使是高價標榜發燒,仍然是『不重視音響效果』。反而有很多地區小廠,包括台灣的金韻獎LP、法國小廠、德國小廠....才有真正的『重視音響效果』的唱片。一張400左右價格也不至於太貴,偏偏跨國之後就買不到...(sweat)

    我去年在萊比鍚買當地小廠RODEUXXX出版的萊比鍚大教堂合唱團與忘了名字的樂團,演奏莫扎特之安魂曲與巴哈之受難曲;錄音之好,驚人動地,一點都不像我罵到翻掉的DG錄音;更何況演奏水準之高,更不是商業化的柏林愛樂或維也納愛樂那種只有第一小提琴能聽的糟糕水準。

    所以『重視音響效果』的唱片不是沒有,只是良駒易得伯樂難尋....:P :P

  10. #10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sp007 查看文章
    我買的就是這個爛中之爛,...
    找機會買上述的,驗證看看.............
    早期版應該不容易買到,要辛苦找一下了!而且聽說早期版價格有點貴,但願前述的紙盒版有較低的價格....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