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共3頁 123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25 條
  1. #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交響情人夢》的古典音樂視野

    ● 前言:《交響情人夢》的古典音樂視野


      前陣子看漫畫《交響情人夢》,也看了改編的日劇,又看了動畫版本;真的是一路笑到底。雖然故意惡搞,不過真的很佩服日本人認真的生活態度:他們就算只是畫個通俗漫畫,都會詳細考據;其中的知識水準都會有一定程度,往往可以提供另一種知識的共鳴快感。

      這部漫畫到後來,男女主角通通跑到法國去了;這下子很好玩了!會不會呈現出古典音樂界裡被輕視的法國觀點?

      雖然從日本文化極度偏重修行觀的習慣,很容易導致顧爾德式的『只要有獨特性且超人一等地努力,就算違反傳統規範也可以成大器』的漫畫習慣(例如頭文字D、將太的壽司)。不過從作者把主角設定在法國巴黎後,很有趣的,突顯了很多古典音樂之法國觀點。

      比方說,強調首席樂手的龜毛特性、強調古早傳統協會式樂團的經營特色與難管難帶。(長註:據新天新地唱片行的林主惟先生教導,有一日本指揮拯救了差點被解散的巴黎拉慕魯樂團,並且傳言有電影與漫畫描述這個故事。何況,協會式樂團的型式己經勢微;所以漫畫中的協會式樂團,應該是架空歷史的故事。 據此我們都在猜巴黎拉慕魯樂團就是《交響情人夢》裡千秋正在拯救的樂團。不過漫畫中寫的是『盧馬列樂團』,故意編新名字?)

      而談到鋼琴演奏,也是著重音色之美而不是華麗格局或情緒的感染力,因而常提到拉威爾與德布西......可惜這個作者沒有提到聖桑的鋼琴音樂之偉大,而且似乎還沒提到管風琴這個最重要的樂器。

      其中還提到,現在的管弦樂團流行德式低音管(Fagott),而法國樂團傳統為巴松管(basson);後者是純正法國音樂所需的音色。

      如上種種法國觀點,對於專業音樂人士來說可能都只是常識而己。可是,在東方社會中廣大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對這些法國古典音樂特性的注意簡直低到極點;說不定,愛樂者的古典音樂素養,會被《交響情人夢》打敗.........

      我自己聆樂三十多年來,也是一直犯著極度輕忽法國古典音樂傳統的錯誤;幸虧認識了音樂素養深不可測的林主惟先生,才得以看到古典音樂的新天新地。今天恰好藉由這個漫畫(或日劇)的流行,得以用不同的路線重新思考『我們可以在古典音樂領域獲得更多』之問題,從而反省東方文化面臨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產生的錯綜複雜面貌。如果讀者需要更深入的解釋,歡迎參考以下專輯:《古典音樂的新天新地》《古典音樂的法國觀點:一個『音』、『樂』分立的欣賞角度》

      這會是一次有趣的嘗試!

    (end)

    註一:歡迎對此漫畫或動畫或偶像劇中的古典音樂有興趣的網友一起來分享!

    註二:在這裡倫偷講一段:其實,《交響情人夢》的古典音樂素養是遠遠遠遠勝過國內的知名樂評人(如焦xx)與網路上的古典音樂討論區甚大,只是:一則,光憑閱讀它不見得就能得到超越的古典音樂水準;二則,這些古典音樂的自命高手大概也不知道他們被漫畫比下去了....

  2. #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從《交響情人夢》談東方人因應西方古典音樂的現象

      由於古典音樂是源自西方文化傳統的產物,習於東方文化的東方人學習欣賞或演奏古典音樂時,往往面臨文化觀點衝突的現象。因此,很容易出現主張『反傳統』、高舉『自由地演奏』從而彰顯『個人的獨特性』之古典音樂立場。在這部漫畫就是標準的女主角『野田妹』類型,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傅聰(傅聰曾自陳受到嚴厲老師管教、差一點不愛鋼琴了的幼年歷程)。

      但是這種反傳統式的彰顯個人獨特性是無法永續經營的;因為搞怪的個人創意絕對不可能無窮無盡,缺乏傳統的個人搞怪更是常常缺乏深度。早在小提琴手甘乃迪就搞怪過,到如今這些搞怪者還是通通差不多 ── 偶而玩玩也罷,絕對無法長久!


      所以搞怪搖滾式小提琴的阿峰到了R*S樂團就只能居末席,S樂團只能演兩場就江郎才盡了,野田妹被真正高水準的法國鋼琴教授取笑成『嬰兒』,這都是光想靠『個人獨特性』的創意來面對古典音樂所造成的困境。

      當意識到一己之力的不足後,認真嚴謹的人就會選擇努力拼命研究,徹底尋問音樂每一個音符的意義,這時就會出現男主角『千秋』類型。漫畫第十一集說得好:『堅強的意志與知性,企圖明確表現出作品原本的模樣。』

      我自己過去努力鑽研古典音樂、採用辛苦的『讀譜方法論』重覆聆聽一張唱片二十多次,然後自創『五大後期』觀念、並找到『心靈躍升』的音樂美學與心靈歷程,正是這種『千秋』類型的結果。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古典音樂做為一種深刻的藝術,必定存在很多普遍人性的心靈深度。因而即使對古典音樂的知識不夠全面、對西方文化傳統不夠理解,照樣能從這種方法獲得深度的古典音樂藝術素養。

      但是,正因為不是基於真正的古典音樂傳統文化,這種追求深度往往走向『哲思』:強調音樂作品的『意義感』而非『純粹美感』。因此,利用『線條刻劃』來增加音樂作品的故事性與戲劇感,成為追求哲思與意義的欣賞者偏好的方向。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哲思型的欣賞者很容易喜歡上福特萬格勒、吉利爾斯這種善於營造哲思氣氛的偉大演奏家。

      當然了,這種哲思型演奏家或愛樂者,很容易走向我前述『音、樂無法分立』的困境。因為追求意義哲思,線條營造一定是最方便的心理歷程,很難逃脫這種陷阱。

      於是出現了一個詭論現象:《交響情人夢》中法國指揮家堅尼,他應該是第三種『音色營造』類型。雖然,漫畫中批評他『堅尼可以將任何一首曲子,指揮得流暢美麗且悅耳,但是含糊不清的表現太多了』。不過,仔細透過心理學分析,也許實情應該是這樣:


    浦朗克的EMI名版


    DECCA對照版

      第一、這段話,在我看來明顯是批判卡拉揚、阿巴多這類善於營造第一小提琴線條來獲得悅耳感之演奏家。不過,這是當今古典音樂界的主流欣賞方式;例如說,在法國六人團之一浦朗克(Poulenc)的管風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明明是要營造小提琴與管風琴音色混合的效果。但是DECCA多軌混音錄音方式,硬是把它混音成:有時管風琴大聲、有時小提琴大聲、突顯旋律線條從而完全破壞音色營造。雖然徹底破壞了音色,但是旋律線的鮮明易聽,其實是很『悅耳』的!只是,偉大音色作曲家浦朗克,在此變成完全不入流的海頓模仿者......

      第二、重視『音色營造』的演奏家,不會故意『只』突顯旋律線條;這種特性對於不重視音色欣賞的愛樂者,極可能誤判成『含糊不清的表現太多了』。比方上述浦朗克的管風琴協奏曲,最偉大的名盤是管風琴家杜呂飛與巴黎音樂院樂團的夢幻EMI名版。他們為了製造音色效果,第一小提琴的線條比起上述的錯誤示範DECCA版,真的是『含糊不清的表現』!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浦朗克的雙鋼琴協奏曲。作曲家親自演奏之夢幻EMI名盤,呈現完美的兩台鋼琴音色合之效果。而DECCA之標準錯誤示範錄音,把兩台鋼琴強力突顯左右兩端的定位,成功地彰顯了『這是兩台鋼琴』的廉價快感,卻徹底毀滅了浦朗克想要的音色效果。

      第三、堅尼是法國人,法國的古典音樂傳統從來都不是這種『重視第一小提琴線條』傳統,而是『音色營造』傳統。由此推測,極可能《交響情人夢》作者,暫時把這種音色營造的能力誤解成卡拉揚之流。

      那為什麼裁判判定千秋獲勝?很簡單嘛!裁判代表作者的編劇意圖;雖然漫畫中裁判是法國人,其實裁判的觀念根本就是作者的觀念,所以,裁判忠實反映了東方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偏見........

      我猜測,作者應該在一邊繪製此作品同時,一邊好好研究古典音樂。他現在拼命嚴謹『研究』古典音樂,當然會傾向『哲思』派。幸好主人翁不是去美國,不然整個古典音樂描述大概就定型了。幸好千秋去了法國,依日本人創作漫畫嚴謹的取材態度,仔細研究過法國古典音樂傳統後,如果作者真的領略到屬於『真正的堅尼』一派『音色營造』的功力,到時千秋的指揮故事極可能會大改觀。

      當然,也有可能作者跳不出文化傳統,繼續以『哲思』一派來決定音樂欣賞功力,那麼,千秋可能只好提早回日本了。

      這部漫畫究竟會帶出怎樣的古典音樂視野呢?期待作者繼續發展這個有趣的故事。

    (END)

  3. #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交響情人夢》的古典音樂視野:『哲思詮釋』與『音色營造』



      《交響情人夢》中,法國指揮家堅尼與男主角千秋的指揮比賽(第十集與第十一集),透露了很多有趣的音樂觀點。

      他們複賽時,堅尼先指揮拉威爾《小丑的晨歌》,再指揮史特勞斯《狄爾的惡作劇》。而千秋是先指揮拉威爾《死公主的孔雀舞曲》,再指揮同樣史特勞斯《狄爾的惡作劇》。結果千秋對法國號手要求太嚴苛,與很多樂手起了衝突,樂團失控而差一點失去比賽資格。

      這裡是有可以詳細理解之處的。



      《死公主的孔雀舞曲》是一首在拉威爾作品中樂團編製最小的樂曲之一,一開始便是由法國號演奏出悽美無比的主旋律。但是,這首曲子叫做『死公主』或『早夭公主』,其實與音樂本身不見得有關,純粹是拉威爾隨興取一個名字而己。固然曲子本身很悽美,但這恐怕是孔雀舞曲本身型式使然。證據可參考《鵝媽媽組曲》的『睡美人之孔雀舞曲』:你可以發現,如果要詮釋出人性情感,這兩首曲子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所以,『早夭』公主跟這首音樂的旨趣是無太大相關的。

      在這首音樂,可以說拉威爾企圖在較小的樂團編製中,做出極大的音樂線條與音色的營造效果;也可以說,他這時還沒有發展出往後作品那麼千變萬化的管弦樂技法。無論如何,這首樂曲的音色炫技在拉威爾的音樂中算是很小的,因此,最容易使用『樂』之詮釋能力來彌補『音』之營造能力的不足。所以,只能走『哲思』的『樂之詮釋』路線的千秋,指揮這首音樂可以讓人聯想到女兒早夭的情感。



      相對的,拉威爾《小丑的晨歌》是超高難度的管弦樂曲!不但編製極為龐大,其中各種音色炫技、甚至在中段慢板部份指定減少提琴族之數目,都是經過精密無比的設計。這樣的音樂,完全不必去詮釋出『逗人笑的小丑會有怎樣心情的晨歌』;單單只要求能正確表現出樂曲的『音色營造』,就可以讓非法國樂團通通死得一乾二淨了!所以讓千秋這種『哲思詮釋』型的指揮來指揮這首音樂,必定輸給堅尼。

      真是很佩服原漫畫作者:雖然他對主角千秋的偏好並非法派善長的『音色營造』能力,但是編劇過程對樂曲的選擇,真的不像是不懂法派音樂的人寫出來的!如果他居然敢編出:千秋指揮《波麗露舞曲》又產生『哲思』而贏過堅尼,我一定會把書丟到地上笑掉大牙。

      如果我是那個法國號手,我當然會對指揮千秋發火...!因為《死公主的孔雀舞曲》一開始由法國號主導的主旋律,如果要有千變萬化的音色營造,勢必不能太小聲,才會有動態餘裕來進行音色變化。而千秋為了表現其『哲思詮釋』而叫法國號一再吹小聲,等於是把美麗的法國號音色變化能力,壓扁成只有聲音而沒有音色變化的平淡無奇水準。做為一個有自尊的法國號手,當然要翻臉了。古典音樂圈流行一個極為錯誤的『芝加哥愛樂的銅管聲部超強』之觀點,正是這種無法鑑別銅管音色營造能力的流風;習慣這種光有音效而毫無音色營造能力的銅管,恐怕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法國號手要捉狂。

      這套漫畫雖然因為作者自身偏好而傾向高舉『哲思詮釋』,但是取材嚴謹的態度下,對於『音色營造』的資訊徹底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很容易就可以閱讀出背後重要的意涵。



      在此強烈推薦這套經典唱片:克路易坦與巴黎音樂院樂團在EMI錄製的拉威爾管弦樂合集。比起其他更正統的法國指揮家來說,克路易坦太溫文儒雅了些;但是巴黎音樂院樂團與他的天作之合令人驚嘆,更重要的是,這套錄音正確無比、完美無缺;只要你使用的是『正確音響』而非『加料音響』,就可以輕易聽出拉威爾運用管弦樂的音色營造能力。其中,《死公主的孔雀舞曲》的法國號手可說是美到令人流淚的銅管,你可以從中感受到為什麼法國號在這裡『不能太小聲』,否則令人流淚的銅管音色美感就會消失無形。

      隨著作者更進一步的取材,這個全新的古典音樂視野之故事還會繼續進行下去。

    (END)

  4. #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交響情人夢》的古典音樂視野:音樂的『調和感』

      《交響情人夢》到了第十五、十六集,開始出現了『進階級』的古典音樂觀點。劇情大略是:男主角千秋對樂團要求極為嚴苛,專制的樂團首席跟著要求小提琴聲部的全體人員留下來額外地進行分部練習;結果在大家辛苦兼不耐的練習時,因為一個獨奏性格太強烈的小提琴手演奏太快兼穿著怪異,造成大家火冒三丈吵成一團;於是首席語重心長地說出:『(音樂)合奏的精髓在於調和(harmony)......人們認為「神所創造的世界,是依據完美的調和構築而成;......音樂的本質在於「調和」,表現出「調和」的才是真正的音樂家......』。



      當然了,該漫畫對這些古典音樂之名詞用典是否正確,對於非專業的愛樂者(如我們)是不必太計較的;重要的是,從這些劇情可以發現作者有意無意間掌握了什麼音樂欣賞的重要本質。

      而在我看來,從上述劇情而論,己經是進階級的高水準古典音樂欣賞角度了。



      (古典)音樂的本質在『調和』,這在美好時代時期的著名巴黎四大樂團之三:巴黎音樂院樂團、柯隆內樂團與拉慕魯樂團之錄音資料,真的是一清二楚的趨勢。透過古典音樂欣賞者中特殊的『歷史錄音欣賞取向』,更是可以了解很多音樂欣賞的旨趣。

      非專業的古典音樂愛好者,接觸管弦樂的歷史錄音,絕大多數都是從『福特萬格勒』與『托斯卡尼尼』兩位超級著名的大指揮家去接觸。剛好這兩人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典型:在過去,我們把福特萬格勒稱之為『存在主義式演奏』,把托斯卡尼尼稱為『忠於原譜式演奏』。現在從『調和』的古典音樂本質,再加上法國樂團的精緻傳統,可以發現更重要的管弦樂藝術欣賞角度。(關於『存在主義式演奏』與『忠於原譜式演奏』可參考本人文章:從古典音樂的有聲記錄談藝術欣賞的『時代處境』與『心靈躍升』角度)

      托斯卡尼尼強調『照譜演奏』,嚴格遵守樂譜的指示與速度節奏。同一段主旋律,貝多芬既然先用小提琴、再用豎笛、再用法國號來接續演奏,那麼為了突顯樂譜中變換樂器音色的特性,托斯卡尼尼採取先後『突顯該聲部演奏主旋律時的音量強度』之方法,清楚交待了樂譜上的細節。可惜的是,這種『突顯音量』的方法,非常容易造成不同聲部之間完全無法『調和』。托斯卡尼尼的美學極可能主導了整個美國古典音樂欣賞界的觀點,隨之發展的古典音樂唱片錄音,通通採用按照樂譜主旋律來『突顯某樂器音量』的錄音法。結果,造成這些唱片無論多麼發燒,最多是產生音響快感,卻幾乎完全得不到任何音樂或錄音上的『調和』美感。

      福特萬格勒被稱之為『存在主義式演奏』,在於他主張演奏家可以主動詮釋音樂意旨而更動樂譜內容。他特別驚人的才華在於整齊劃一的速度變化(甚至完全違反原譜),吸引愛樂者的情緒與之共舞。換句話說,他掌握了某種『時間軸上先後的縱向調和美感』:同樣的速度,這邊加快那邊漸慢,硬是能在精神層面上說服欣賞者而獲得美感。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會有那麼多音樂欣賞心得偏好『野田妹』類型,正是對福特萬格勒的成就之夢想追尋。但是,為了充分掌握樂團在速度變化劇烈下的整齊,福特萬格勒明顯偏重『小提琴聲部』,以小提琴聲部來主導樂團的精密進行變化。於是,一不小心,就會嚴重喪失『同一時間』於『不同樂器』之間的『調和美感』。福特萬格勒之後的柏林愛樂指揮家,從卡拉揚到阿巴多,這種『交響曲等於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的嚴重問題一直無法解決。


      我先前沒有聽過法國樂團在美好時代時期的歷史錄音唱片,對於上述兩種調和美感的缺失問題,總覺得是歷史錄音的天限。聽過了這些經典的巴黎樂團之演奏水準後,才發現問題真的是在於『調和』。


    TIMPANI 拉慕魯管絃樂團
    1929-1933


    CASCAVELLE
    拉威爾歷史錄音大全集
    (巴黎音樂院樂團、其他夢幻名團)


    CASCAVELLE
    柯隆內管弦樂團

      在這些歷史錄音中,無論是那個傳奇樂團,通通有著『調和』能力超強的事實。最基本的聽感就是:在 TIMPANI 的拉慕魯樂團1929(1930?)之拉威爾古風小步舞曲,雖然是極糟糕的老錄音,但是,五種不同樂器的合奏效果所混出來的獨特音色仍然非常清楚,並且可以直接穿透樂團而分別注意到某一樂器的獨奏能力,這是最偉大的『樂團合奏之透明感能力』。對比之下,克路易坦與巴黎音樂院 196x 那套錄音超級發燒的同曲目錄音,仔細一比,合奏音色極佳,但是單獨樂器的透明感硬是稍稍輸了一點點。到了改組後的巴黎管弦樂團,馬替農與其在 197x 的錄音,合奏音色就明顯輸了一截,獨奏之透明感變得突兀了。到了 Inbal 與 ORTF 的近代錄音,更是雙雙遠輸。

      這些歷史追尋說明了一個事實:管弦樂團合奏美感真的來自於『調和』;無論走那種演奏路線取向,最後的門檻都是在於合奏時的調和能力。有趣的是,若論及樂手的獨奏能力,卻是越來越強!今日要找到能演奏出超技曲目的演奏家實在遍地皆是,為何樂團的合奏反而難以感動人?也許正是漫畫中借由主角千秋之口所說的:『能以理性的力量,專心對音樂作品做整判斷的人』才算是音樂家,否則只能稱為『cantor』。不過,作者這個觀點,可能會導致福特萬格勒以來的『哲思型』演奏當道,這是前文指出的一個缺憾。


      還是回到那個第一小提琴首席的銘言:『合奏的精髓在調和』。對於福特萬格勒的欣賞,的確養成了一種『線條旋律的調和』之音樂欣賞素養,著重在時間軸上先後的縱向調和。所以當野田妹、黑木與保羅演奏浦朗克的三重奏時,漫畫作者只能想像出演奏速度與詮釋情緒的情節,無法想像出音色調和的情節。上述著名的巴黎樂團之演奏能力在於時間軸同時發生的橫向調和,表現出來的是『音色層次的調和』,產生超絕的透明感,而能在極糟的歷史錄音中,照樣清清楚楚聽到該時代的美好音樂。當然,也要感謝專業工程師如 P.Morin 與唱片廠商正確地製作歷史錄音唱片,才能完整呈現這些感人的音色瑰寶。

      可惜漫畫作者還是著力在線條旋律的縱向調和,所以劇情中以威廉泰爾序曲為重。不知那天會描寫到法派音樂的詳細指揮練習過程?到時就可以看出作者的音樂欣賞功力之進步歷程了。

    (END)

  5. #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交響情人夢》的古典音樂視野:《威廉泰爾序曲》需要那一種調和感?

    《交響情人夢》的古典音樂視野:《威廉泰爾序曲》需要那一種調和感?


      為了全盤理解《交響情人夢》的古典音樂視野,其中詳細描述的音樂就算不是我的喜好,也嘗試著聆聽而體會漫畫作者的旨趣。第十六集中描述羅西尼的著名曲目《威廉泰爾序曲》非常詳盡,糟糕的是我完全沒有任何名家演奏該曲目的唱片,只好在一些散落的全集式簡介唱片中去尋找,結果,出現了很有趣的現象可以談談。

      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真的很好聽,不過,我個人是覺得他的管弦樂合奏技法與莫札特差不多,最多是樂器種類多了一些、音色更大膽了些。就此而論,《交響情人夢》作者拿這首音樂來當成千秋操爛樂團的曲目,是有點太小題大做了:因為這首音樂所需的合奏技巧其實很簡單,比起杜卡的《魔法師的徒弟》、拉威爾的所有曲目,都要簡單多了。要論銅管,《魔法師的徒弟》操得更兇,保證把無法使用銅管演奏出深情旋律的二流樂團通通搞出真實面目。

      但是不能因此輕視原作者,他著實非常用心。請注意黑木演奏的《威廉泰爾序曲》戰爭後的和平牧歌,有沒有注意漫畫家畫的是『英國管』而不是黑木招牌的『雙簧管』?日本人做事嚴謹實在令人佩服!

      雖然這首音樂所需的合奏技巧只是莫札特級,但是,仍然出現了『樂團的合奏能力』問題。(有關『合奏能力』的論述請參考:古典音樂的法國觀點:一個『音』、『樂』分立的欣賞角度)



      因為我徹底不贊同 NAXOS 的作風,所以先拒絕聽 NAXOS唱片,從而找到一張附在『古典音樂CD百科』(迪茂國際出版)的唱片,上面標明是 London Festival Orchestra,Alfred Scholz 指揮。聽了之後,只覺得羅西尼的音樂真的沒水準......只有單一旋律線條,一點合奏音色的寫作能力都沒有;錄音又差,差一點就要再唸一次羅西尼的音樂真的是垃圾......



      不死心之下,只好聽聽 NAXOS 的唱片,是附在『電影中的古典音樂名作第二集』,取自 8.550236 的 ROSSINI: Overtures 唱片,Michael Halasz 指揮 Zagreb Festival Orchestra。別問我他們是誰,我當然是聽都沒聽過。(參考資料:http://www.naxos.com/mainsite/NaxosC...code=8.550236#

      播放唱片之後嚇了一大跳:這張唱片的錄音水準也未免太高了吧?雖然比不上 EMI FRANCE 與新天新地的唱片,但是要比 EMI ENGLAND、DECCA,錄音效果一點都不輸。這張唱片錄音的加料不多,比起很多粗製濫造的五大廠錄音完全強之太多!怪不得 NAXOS 會讓有些認真聆樂的人覺得超值,大概就是聽到這種等級的唱片。

      最重要的是演奏能力,真讓我嚇了一跳:Michael Halasz 指揮 Zagreb Festival Orchestra 表現出非常高段的『樂團之合奏能力』,銅管、木管與弦樂三聲部分離地一清二楚,又融合無間。從而發現《威廉泰爾序曲》中最操銅管的並不是漫畫中所描述的後半段進行曲,而是『暴風雨(戰爭)』段『銅管加木管』與『弦樂加木管』的音色對抗。了不起,羅西尼的管弦樂技巧有一定水準,就是莫札特等級的水準。

      完全不知道指揮與樂團是何方神聖,又對羅西尼與 NAXOS 充滿偏見;幸好學會了錄音藝術的判斷能力與樂團合奏能力的品味,沒有誤殺忠良。這說明了音樂與音響雖然主觀,其根值的真實聽感是可以客觀、普遍化的。

      我沒有聽過其他名家的版本,但是可以試著猜測一下:依這首音樂表現出來的樂團合奏能力與錄音水準,恐怕至少要請出貝姆或柴利比達克出來,或許還可以拼一拼。其他五大廠的指揮,應該都會輸 Michael Halasz 輸得一蹋糊塗。於是我找出了一張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的羅西尼序曲集,這下子可以好好比較一下。



      當然不必比錄音了,卡拉揚到底為什麼要讓他的唱片出版發行成這麼可怕的爛錄音,我實在搞不懂;標準的後製混音而且爛得一蹋糊塗,銅管一下子跑到前面一下子滾到後面、第一小提琴一下子鑽到正中央一下子飛到極右邊......

      純就演奏詮釋來說,『樂團之合奏能力』當然是 Michael Halasz 指揮 Zagreb Festival Orchestra 明顯高了一截。卡拉揚明顯把羅西尼的序曲音樂當成歌手演唱,每個樂段都只突顯單一樂器的旋律線條與單一色彩,完全沒有任何樂器合奏的音色效果可言;這大概就是他的演奏風格了。

      但是,卡拉揚卻大大贏在『樂團的控制力』:也就是在瑞士軍進行曲(電影《發條橘子》裡男主角與兩個辣妹亂搞時的配樂)的表現上,卡拉揚節拍速度快上許多,而且各聲部不亂、弦樂聲更是完美無比。對照的 Michael Halasz 雖然放慢速度,卻無法獲得卡拉揚的弦樂美聲快感,也缺乏各聲部節奏感的統整性;簡而言之,明顯可以聽出卡拉揚的『樂團控制力』強上一大截。

      換句話說,卡拉揚的樂團控制力極強,卻是徹底放棄了音色合奏效果的音樂藝術領域;怪不得他演奏的所有法國曲目通通都有嚴重的美學問題,從根本就完全放棄法國音樂美學基礎的指揮家,指揮法國音樂當然無法成功。

      於是,是要講究『音色的調和感』?還是講究『線條節拍的調和感』?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需要那一種調和感?

      就漫畫中透過第一小提琴首席詳述的『調和感』,明顯偏向『音色的調和感』,所以無論千秋或首席都會一再地抱怨:『各聲部還沒有合起來!』而不是『節拍亂掉了!』。這樣子的法國觀點下,應該會出現更有趣的管弦樂欣賞(或練習)歷程才是。只可惜在第十七集中,作者放棄了進一步探討法國管弦樂藝術的情節,不知是劇情需要還是作者的音樂素養己經江郎才盡了?期待第十八集能另有發揮。

    (END)

  6. #6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1,771
    Thanks
    946
    Thanked 136 Times in 96 Posts

    預設

    真是佩服閣下..........

  7. #7
    註冊日期
    2007-07-06
    文章
    3,191
    Thanks
    346
    Thanked 827 Times in 411 Posts

    預設

    《威廉泰爾序曲》不妨聽聽看Telarc版本(雖非名家)

  8. #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sp007 網兄客氣了!也歡迎您發表不同意見喔!...:)

    musk 你明知我會講什麼話還給我故意提 Telarc,存心看我引起吵架就是了....:P

    Telarc 的所有錄音對我個人主觀來說,都是『不自然』(甚至是扭曲自然)的『發燒錄音』(音響效果是有那一回事);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張是例外的(全部的羅伯‧蕭、全部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部的馬勒...),而且音響越升級、不自然的扭曲感更明顯。好!如果引起吵架,通通交給 musk 解決....:P :P

  9. #9
    註冊日期
    2007-07-06
    文章
    3,191
    Thanks
    346
    Thanked 827 Times in 41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sp007 網兄客氣了!也歡迎您發表不同意見喔!...:)

    musk 你明知我會講什麼話還給我故意提 Telarc,存心看我引起吵架就是了....:P

    Telarc 的所有錄音對我個人主觀來說,都是『不自然』(甚至是扭曲自然)的『發燒錄音』(音響效果是有那一回事);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張是例外的(全部的羅伯‧蕭、全部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部的馬勒...),而且音響越升級、不自然的扭曲感更明顯。好!如果引起吵架,通通交給 musk 解決....:P :P
    我當然瞭解你對TELARC的觀感,但這張《威廉泰爾序曲》就先找來聽聽看嘛!:*

  10. #10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musk 查看文章
    我當然瞭解你對TELARC的觀感,但這張《威廉泰爾序曲》就先找來聽聽看嘛!:*
    既然你都這麼說了,我就找一找試聽看看,如果還是一樣的話.....:o :o :o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