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共18頁 第一第一 ... 41213141516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31 到 140 共計 176 條
  1. #131
    註冊日期
    2017-01-17
    文章
    373
    Thanks
    670
    Thanked 395 Times in 212 Posts

    預設

    想問一個有關巴哈十二平均律曲集的問題,但不知該發在哪,所以就來這個「入門串」問了

    我想問的是:為什麼巴哈要特地以"鍵盤樂器"表現十二平均律?

    因為:
    一、巴哈本身是鍵盤樂器高手?
    二、鍵盤樂器音域廣,可以表現所有的調?
    三、鍵盤樂器的演奏方式,相對容易表現出巴哈想要的多聲部對位效果?

    另外還想問的是,除了鍵盤樂器,還有什麼樂器或樂器組合(如不同音域的同種樂器或二重奏、三重奏…)
    也很適合用來演奏巴哈十二平均律曲集的?
    此篇文章於 2017-09-29 05:50 PM 被 Deen 編輯。 原因: 排版

  2. #13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我在中原大學開了一堂《優質網路生活》通識課程,就教學生要善用網路資訊來獲得正確的知識,警告學生本課程有一個獨一真神人人都要敬拜才能得救,它叫做 google 大神.......

    Deen 你的問題都很重要,不過網路上真很容易找到相關知識喔!例如把你這個問題直接敬拜google大神,馬上就可找到這篇文章:古典音樂大小事 - 吳昭良的音樂筆記 裡的《巴哈十二平均律不平均???》
    http://violinwu.blogspot.tw/2015/02/blog-post_22.html

    看他寫的就差不多啦!......

    這位吳昭良先生應該是當年跟我一樣在《古典音樂雜誌》創刊時期就在寫樂評的同一位,這一篇文章是寫得不錯,有問題可以再提出來.....

    引用 作者: Deen 查看文章
    想問一個有關巴哈十二平均律曲集的問題,但不知該發在哪,所以就來這個「入門串」問了

    我想問的是:為什麼巴哈要特地以"鍵盤樂器"表現十二平均律?

    因為:
    一、巴哈本身是鍵盤樂器高手?
    二、鍵盤樂器音域廣,可以表現所有的調?
    三、鍵盤樂器的演奏方式,相對容易表現出巴哈想要的多聲部對位效果?

    另外還想問的是,除了鍵盤樂器,還有什麼樂器或樂器組合(如不同音域的同種樂器或二重奏、三重奏…)
    也很適合用來演奏巴哈十二平均律曲集的?

  3.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4. #133
    註冊日期
    2017-01-17
    文章
    373
    Thanks
    670
    Thanked 395 Times in 212 Posts

    預設

    吳昭良先生這篇我之前有看過,也看過官大為的影片(官大為還特地用不同音律演奏同一首曲子,讓大家比較有何不同),但這些我都是有看沒有懂,似懂非懂的,而且我還是不知道為什麼十二平均律會和鍵盤樂器綁在一起?

    吳昭良文末有寫:「鋼琴(所有鍵盤樂器,包括電子樂器、調音器)是一種在音準上妥協的樂器,平均律是”可以接受的不準確音準”,但是其他樂器的演奏必須以純律為基礎。」

    這段的意思是說,只有鍵盤樂器適用平均律,而其他樂器只能用純律嗎?為什麼?(繼續爬文中)

    新增:

    文中有一段:「管樂器或可以製造不同調性的樂器以因應樂曲的需要,但若要加上按鍵問題就來了。鍵盤樂器更是如此,總是不可能為了不同調性建造不同的管風琴吧! 」
    所以巴哈是為了解決鍵盤樂器的問題而採用平均律,並非只有鍵盤樂器可以用平均律,而是其他樂器並沒有鍵盤樂器的這種問題...
    此篇文章於 2017-09-29 10:57 PM 被 Deen 編輯。

  5. #13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Deen 查看文章
    吳昭良先生這篇我之前有看過,也看過官大為的影片(官大為還特地用不同音律演奏同一首曲子,讓大家比較有何不同),但這些我都是有看沒有懂,似懂非懂的,而且我還是不知道為什麼十二平均律會和鍵盤樂器綁在一起?

    吳昭良文末有寫:「鋼琴(所有鍵盤樂器,包括電子樂器、調音器)是一種在音準上妥協的樂器,平均律是”可以接受的不準確音準”,但是其他樂器的演奏必須以純律為基礎。」

    這段的意思是說,只有鍵盤樂器適用平均律,而其他樂器只能用純律嗎?為什麼?(繼續爬文中)
    原來是這個問題想歪卡住了!?等一下看到我給的答案不知道會不會氣死....... 不過這樣子很好,終於找到盲點了!

    例如從 do(256.00Hz)到 re(287.35Hz),小提琴可以按住無限多個位置,256.00Hz、256.01Hz、256.11Hz、256.15Hz...........287.31Hz、287.33Hz、287.34Hz、287.35Hz,所以在『純律的音階』中,升do與降re不同音,對小提琴沒有任何問題,人聲亦同。

    但是鍵盤樂器或如木管洞口,do到re之間無法出現無限個鍵或洞,勢必要取捨,就算從do到re多塞了兩個鍵分別是升do與降re,都會造成複雜到無法製作與無法演奏的問題,所以才需要『平均律』,選一個271.22Hz來同時代表升do與降re,如此開洞樂器與鍵盤樂器才有演奏的可能。

    樂器史上原始演解決的方法是;例如木管,乾脆來一個do調管、re調管....這當然太複雜,所以就走向平均律了。日後的不同基礎音之木管如降b調豎笛與a調豎笛之分,主要是音色差距與音高極限所需要。

    鍵盤則是使用多層鍵盤,當然立刻就覺得浪費資源,很快就走向平均律了。

    至於為何是271.22Hz而不是271.24Hz或271.19Hz?我就懶得再追下去了.....

  6.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7. #135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47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說到鋼琴的音準,推薦一下下面這段影片,說明得很清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VkTRnERjaU

  8.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9. #136
    註冊日期
    2017-01-17
    文章
    373
    Thanks
    670
    Thanked 395 Times in 21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原來是這個問題想歪卡住了!?等一下看到我給的答案不知道會不會氣死....... 不過這樣子很好,終於找到盲點了!
    教授的說明簡單明瞭,我很高興,不會氣死

    一般介紹平均律的文章都很認真地在講平均律,重點比較是放在"轉調"、"避開狼音"這件事上,在樂器製作的限制上則輕輕地一筆帶過而已,畢竟這麼顯而易見的事情,不太需要詳細解釋,但我就是卡在這種大家都一看便知的點上。(就好像出門要帶鑰匙,一直找不到,最後才發現其實已經帶在身上了XD)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至於為何是271.22Hz而不是271.24Hz或271.19Hz?我就懶得再追下去了.....
    根據我看過的文章,應該是以a1(440Hz)為主音,然後套用的比率算出來的,但詳細推算過程我也不瞭,我數學超爛,連根號要怎麼開都忘了XD
    此篇文章於 2017-09-30 07:37 AM 被 Deen 編輯。 原因: 錯字

  10.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11. #137
    註冊日期
    2017-03-13
    文章
    78
    Thanks
    22
    Thanked 141 Times in 53 Posts

    預設

    Menahem Pressler 10/28 國家音樂廳音樂會感想

    聽了音樂會想要來感想分享一下,也想聽聽大家的想法。看來看去好像這個討論串比較相近,跟 psycho 問過之後就發在這裡啦。

    因為某種原因拿到了昨天 10/28 音樂會的票,好久沒去國家音樂廳,不管是誰演出都要參加阿。

    結果竟然是美藝三重奏的鋼琴演奏者 Menahem Pressler,這應該真的是大名鼎鼎了吧。
    想我就在以前一段瘋狂買 CD 的時候買過 Philips 的貝多芬三重奏全集,還沒有認真聽過呢。

    曲目是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3 K488,我發現我沒有這曲子的 CD,所以在沒有預習的情況下就聽啦。
    但是我一直覺得 Pressler 是不是因為九十幾歲,力道比較弱了,總是覺得鋼琴不夠大聲。
    也看到指揮的手勢一直示意第一第二小提琴音量要下來。所以聽起來好像缺少些甚麼。
    一直到第三樂章,我的耳朵才比較進入狀況。

    另一首是 Mozart 雙鋼琴協奏曲 K365。Pressler 和他的學生周曉彤一起,這首我事先聽了 Gilels 父女檔在 DG 的 CD。
    聽 CD 的時候,一直覺得這為什麼要雙鋼琴呢? 應該一台鋼琴也能彈出八九不離十的音樂吧。
    是不是當時 Mozart 寫雙鋼琴的就是為了教學之類的活動呢?
    兩台鋼琴的互動,Gilels 和昨天晚上的表演,都是非常協調互相幫助的感覺,不知道有沒有版本是彈成比較強烈對話的感覺。
    要不然我自己覺得雙鋼琴好溫和阿,期待激烈一點的對話,

    還有,我自己很少聽 Mozart 的曲子,不知道 Piano Concerto 是不是都是這種風格,平和的,溫順的。管弦樂團比較偏向伴奏。有些其他人的協奏曲,管弦樂團的角色比較吃重,變化也多一點。自己好像偏好這一種。

    但是聽現場,發現感覺真的不一樣。
    第一,錄音不好的 CD 或者不夠好的音響,樂團聲音是一個平面,擠在一起。聽現場的時候,空間感真的好很多。
    第二,平常聽錄音的時候,應該是因為麥克風放得很近,直接音感覺很多,聲音很清楚,或者說紮實,甚至第一第二小提琴可以弄出厚重的音色,但是在音樂廳,就真的有 " 交響 " 的感覺,聲音其實經過了某種程度的混合了,應該是直接音和間接音的混和。聲音聽起來就是不一樣。
    開始懷疑說,CD的音色,現場是不是其實聽不太到。又懷疑,國家音樂廳的殘響是不是太多了。再懷疑,平常我們對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期待的力道和衝擊力,是否是不切實際的呢?

    歡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哈哈。

  12.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arflight For This Useful Post:


  13. #138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幾個禮拜前聽了一個演講,主要是講美國東岸的音樂廳,包括費城交響樂團的音樂廳以及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音樂廳。主講人說費城的音樂廳"很乾"(也就是殘響不夠),所以那些指揮為了得到更豐厚的弦樂,只好要求團員狠命地拉,也就造成了有名的費城之聲。波士頓的音樂廳就好很多,樂團不用花太多力氣,指揮就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聲音,因此他們的錄音也有他們的特色。
    我個人覺得去音樂廳去聽現場,也許把家裡"預習"的結果"忘掉",把現場當成一個全新的經驗,可能會更有趣。同一個故事,不同的人講,聽起來就不一樣,聽音樂不也是嗎?

  14.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15. #139
    註冊日期
    2017-03-13
    文章
    78
    Thanks
    22
    Thanked 141 Times in 53 Posts

    預設

    網路上不負責任爬文。

    理想殘響 音樂廳1.8~2秒~
    對演出義大利歌劇、芭蕾的現代化歌劇院來說,理想的滿場時殘響時間通常訂在1.3至1.6秒,而音樂廳為1.8至2.0秒。哈佛大學聲學教授沙賓的研究認為,理想的殘響表現,可決定音樂表現的成敗。著名的維也納金黃色大廳,殘響值為2.05秒,柏林愛樂的音樂廳為1.95秒,台北的國家音樂廳有2.5秒;理論上殘響過長,聲音易混濁;殘響過短,聲音乾枯,但多長多短適宜,在音響學界至今並無定論。

    我的聽感可能跟這個說法比較接近
    因為覺得比例上來說,間接音多了一些。當然每個人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啦。

    至於我聽了這場,完全記不得預習的結果。因為 Gilels 父女檔彈的,說實在的印象也很不深刻。
    K488 則是第一次聽。
    所以講的只是個人心得。
    只是不清楚 Mozart 的風格是這樣,還是演奏者的演出是這樣。

  16.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earflight For This Useful Post:


  17. #140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dearflight 查看文章
    網路上不負責任爬文。

    理想殘響 音樂廳1.8~2秒~
    對演出義大利歌劇、芭蕾的現代化歌劇院來說,理想的滿場時殘響時間通常訂在1.3至1.6秒,而音樂廳為1.8至2.0秒。哈佛大學聲學教授沙賓的研究認為,理想的殘響表現,可決定音樂表現的成敗。著名的維也納金黃色大廳,殘響值為2.05秒,柏林愛樂的音樂廳為1.95秒,台北的國家音樂廳有2.5秒;理論上殘響過長,聲音易混濁;殘響過短,聲音乾枯,但多長多短適宜,在音響學界至今並無定論。

    我的聽感可能跟這個說法比較接近
    因為覺得比例上來說,間接音多了一些。當然每個人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啦。

    至於我聽了這場,完全記不得預習的結果。因為 Gilels 父女檔彈的,說實在的印象也很不深刻。
    K488 則是第一次聽。
    所以講的只是個人心得。
    只是不清楚 Mozart 的風格是這樣,還是演奏者的演出是這樣。
    您不妨試聽一下Immerseel彈的版本
    K365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